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企业缴纳固定电话费取得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正文 微短剧,会成为长视频的救命稻草吗? 不管是否是伪风口,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早已不同程度地布局微短剧。 职场社畜秒变霸道总裁,普通女孩穿越成为艳丽皇妃.......这样“狗血”的微短剧,最近不仅在国内各大视频平台上异常火爆,而且还直接火出了国外。所谓微短剧,就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十几分钟的剧集,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今年,仅有三集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这部只有17分钟的短剧,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超过4亿。微短剧强劲的吸金能力,更是吸引大量的创业者、影视机构、长视频平台以及各类资本。数据显示,微短剧《*》播出仅8天,投放收入超1亿元。低成本、周期短、回报高,很多人把短剧称为“2023年*钱赛道”。不过,也有人认为它内容粗制滥制,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伪风口。不管是否是伪风口,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早已不同程度地布局微短剧。对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平台来说,微短剧会是救命稻草吗?1、短剧为何火了?微短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优酷跟万合天宜合作出品的《万万没想到》,就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短剧。只不过,当时的短剧还是以单元剧模式为主,没有连贯的剧情,主要靠段子和演技吸引观众。并且,当时没有如今火爆的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仅在部分年轻观众中产生热度。随着用户注意力不断分散,碎片化时间变多,短视频平台开始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同时微短剧也开始迎来春天。眼下的微短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家熟悉的竖屏短剧,单集成本往往不超过万元,这些成本通常不在内容制作上,而在流量投放上,因此内容大多比较粗糙、低质。另一类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上播放,一集时长通常在10-20分钟,制作成本和周期相对较长。不管是哪一类微短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爽。头部的微短剧,基本都是甜宠、霸总、穿越、逆袭、悬疑等题材,比如优酷的《锁爱三生》、爱奇艺的《风月变》、腾讯视频的《招惹》,抖音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快手的《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等等。本身这些剧情就吸引人,再加上时间短、节奏快、反转不断,很多人看微短剧就是为了解压或者当做“电子榨菜”解闷。而且,微短剧总是会在高潮点上戛然而止,吸引观众继续往后观看,跟很多人看爽文是一样的体验。虽然有相当部分人对微短剧不屑一顾,但今年它实实在在地火了。德塔文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上新微短剧481部,创下历史新高,跟2022年全年上新454部的数据相比明显呈井喷态势。企查查统计显示,截止今年10月底,年内新增注册短剧企业数量为1.98万家,超过去年全年的1.87万家,占全国短剧企业总量的24.5%。既然微短剧并不是新鲜事物,为何今年火了?事实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横空出世,今年微短剧突然爆火的核心原因在于:有利可图。在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的经济形势下,资本追求的首要因素是稳定性和安全性。投资微短剧,不仅安全稳定,还能给资本带来客观的回报。因为微短剧的单集时长短,内容质量要求不高,因此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有的微短剧一集剧1分钟,拍摄成本只需要5000元。尽管投入少,但是见效快而且明显。目前,微短剧盈利方式主要包括流量分账、平台采买、品牌定制、广告及电商带货等。数据显示,微短剧行业的月充值金额,已经从今年6月的4000万元增长至10月的6000万元。澎湃新闻曾报道,在微短剧行业里,整体付费收入超过千万甚至达到上亿元并不罕见。由此,微短剧吸引了各路资本进场,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增长。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在涌入微短剧赛场的选手中,长视频平台的动作尤为惹人注意。2、理想饱满,现实骨感长视频平台布局微短剧,既是主动出击,也是无奈之举。如今来看,几个长视频平台早已在微短剧上纷纷行动——优酷设立“小剧场”,通过批量生产短剧抢占市场注意力;爱奇艺设立“竖屏控剧场”,以标签化栏目的运营方式推广短剧;腾讯视频上线“十分剧场”,并在站内首页设置“短剧”频道。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相比,“优爱腾”等长视频平台更加关注的是微短剧付费转化,商业化的意图更加明显,而短视频平台更在意的是流量。这也是形势所逼。持续盈利,一直是长视频平台的梦魇,也是一道始终解不开的难题。此前,爱奇艺已经连续亏损十多年。今年第三季度,爱奇艺归母净利润为4.76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3.96亿元,虽然看似扭亏为盈,但这是爱奇艺通过裁员、裁撤业务线、缩减腰部剧集投入等方式,压缩运营和内容等成本后实现的。同样,优酷、腾讯视频也常年处于亏损。有媒体报道,三家长视频平台十年烧光1000多亿,但依然没看到持续盈利的曙光。拓展收入渠道,成为长视频平台必须突围的方向。微短剧,成为一个似乎拥有更多可能性的选择。毕竟,内容制作是长视频平台的优势,而且在精品化上更占优势。不过,内容高质并不意味着流量就会走高。今年一季度,抖音、快手播放量最高的短剧《二十九》和《临夜传》,分别达到7.9亿和5.17亿,同期优酷、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短剧的流量却没有一部破亿。另外在商业化上,相比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的表现也不如人意。微短剧的会员付费模式,跟付费小说模式十分接近,即把大量信息流投放到短视频平台,然后引导用户到小程序为短剧付费。这在短视频平台上较为普遍,但对于更为抵触广告的长视频观众来说难以接受。广告变现和电商带货方面,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变现效率更高。有品牌广告方表示,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其*销售渠道,长视频平台对销量影响非常有限。虽然试水较早、内容优质,但总体上看大多数长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商业化。更深入地看,原因在于两方面:人和钱。“人”的方面,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最近半年内,我国超10亿的短视频用户中有50.4%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也就是说,短视频用户跟微短剧用户的重合度非常高。反观长视频平台,其用户跟微短剧用户的重合度并不高,平台内观看短剧的氛围也不浓厚。这也在情理之中,相当一部分长视频用户每月花几十元的会员费,目的是为了享受更优质的内容,而不是观看几分钟的爽剧。“钱”的方面,要让一个内容形态持续跑下去,必须要让创作者、品牌方、平台方等多方赚到钱才行。然而,长视频平台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不像短视频平台在直播带货、广告植入、品牌定制等方面更为成熟。让各方赚钱的商业模式一旦跑不通,内容生态就会停滞不前。如今来看,长视频平台布局微短剧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3、赌局与变局面对未来,长视频平台布局微短剧,依然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宛如充满变数的赌局。首先,微短剧能火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人人都能押中爆款。每当一个行业出现造富事件时,总是容易被神话。如今的微短剧行业,仿佛成为一个处处是黄金的造富场,随便推出一个作品就能赚钱。事实上,当下的微短剧行业被夸大化了,很多人只看到几部爆火的顶流作品,却没看到那些还没面世就被枪毙或者面世后依然不为人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占绝大数。九州文化曾表示,公司每月推出50到60部短剧,每部成本20到30万,其中七成能保本,爆款率10%到15%,扑街率30%,还有10%为纯亏损。这就意味着,微短剧行业里还是遵循着内容产业的“二八定律”,大部分作品都是炮灰,能火的是极少数。未来,出爆款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因为微短剧赛道涌入了大量玩家,但大部分都为了迎合市场,集中推出单一的、受欢迎的类型剧。云合《2023年H1全网微短剧正片有效播放·霸屏榜》显示,上半年正片有效播放TOP20的微短剧几乎都是甜宠类型。当大部分机构都在打造同样类型的剧集时,出爆款的概率就更低了。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打造爆款的不确定性更大。本身,微短剧的创作思路和长剧不同,对“爽点”的把握、情节的处理、节奏的推进、反转的精彩程度都有很高要求。并且,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长视频平台的对手不仅是各大影视机构,还是人手一部手机的普通用户。相对难出爆款,监管风险或许是更大的隐忧。《南方周末》曾评价市面上很大一部分微短剧,带有浓烈的" 三俗 " 特征:庸俗、低俗、媚俗。由于创作门槛较低,部分微短剧不免落入俗套,甚至涉嫌色情、暴力、不良价值观等违规内容。国家已经在监管层面出手整治,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先后公布微短剧治理公告。对于违规短剧,可能面临下架和封禁等处罚。长视频反而因为在内容上严格把控,下架的风险更小。当然了,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微短剧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在打造微短剧的过程中,首要的不是追求爆款,而是降本增效。毕竟,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各家平台日子都不好过,腰包都不丰厚,首先要能够控制成本,同时提升爆款的命中率,形成可持续的动力。布局AI,或许是降本增效的正确选择。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都已经表示,要将AIGC技术应用于内容创作。事实上,AI的确能够降低长视频平台的制作和宣发成本,同时在内容创作、市场偏好分析等方面提高效率。走过十几年之后,长视频平台已经到了较为严峻的时刻。行业天花板肉眼可见,盈利压力依然沉重,寻找破局之路和挖掘新增量是必然选择。微短剧的火热,给了长视频新的突围思路。不过,面对来势汹汹的短视频平台,以及较低的爆款概率和较高的监管风险,长视频平台依然需要闯出新的破局路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一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缇车缟痰穆废咧?,真的存在吗?
正文 车市年末降价血拼,电池极限承压 今年开年以来,随着在碳酸锂等上游材料不断降价,方形铁锂电芯的均价已经从超过0.8元/Wh跌至目前的0.5元/Wh左右。 进入12月,比亚迪为冲300万销量全系降价,最高2万元,零跑给出最高1.7万元的现金优惠,理想L7、L8最高优惠3.6万元,极氪001直降1.6万元,即便是刚上市不久的极越01也宣布全系降价3万元。这就是年末车市新一轮价格战的血拼现状。除了上述品牌,哪吒、智己、欧拉、大众、宝马、特斯拉等十数个品牌全都赤膊上阵,不同程度参与到这一轮价格战之中。与车市的价格战相呼应,是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售价腰斩。36氪PowerOn从行业了解,今年开年以来,随着在碳酸锂等上游材料不断降价,方形铁锂电芯的均价已经从超过0.8元/Wh跌至目前的0.5元/Wh左右。这意味着一辆搭载了60度铁锂电池包的电动汽车,其动力电池成本至少降下了1.8万元。这给了车企不断内卷的底气。#01锂价下跌,产能过剩12月4日与5日,广期所碳酸锂期货价格连续两天全线跌停,12月6日跌幅再度扩大,*报价已经跌破9万,碳酸锂的价格较去年峰值已经跌去85%。行业的悲观情开始蔓延,在今年碳酸锂价格不断下跌的带动下,几乎所有原材料的价格都处于波动期。即便是负极材料,当谈及明年的基准价时,也有从业者告诉36氪,“现在已经不谈以年为单位的价格了,几乎是一月一个价。”原材料价格只是一方面,更雪上加霜的是,全行业正处于着产能过剩的窘迫局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4.6GWh,但是出货量却高达465.5GWh。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达到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动力电池连带着四大主材及锂电设备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一家正极材料厂人士对36氪说,公司之前建了很多厂房都停工闲置,闲置就等于赔钱。“碳酸锂一直在跌,上游厂商根本不敢有库存,但即便这样,开工率也只有40%-50%。”不仅新订单没有着落,已经签下的订单也出现了积压现象。“原本电池厂定的几十台机器都放在库里发不出去,电池厂也产能过剩不敢要了。”有设备厂商无奈道。而上下游为了消化产能,铁锂电芯报出每瓦时5毛甚至4毛的价格,自然不奇怪。因此,也可以预见,下游有话语权的终端客户,也在趁机向产业链挤出水分,大幅压价。2024年,电池到新能源车价格竞争将会更加激烈。#02更激烈的2024年末的行情同样不容乐观。“12月的上游材料排产环比还会再降,需求还是不振。”一位行业分析师说。市场订单越少,竞争就越大,这在储能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一位比亚迪人士称,四季度开始,比亚迪储能业务每周都会收集竞对的价格、产品信息,分析其他家的出货量和价格趋势,来制定竞争策略。“这个频次太高了,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主要是价格变动太快了。”更惨烈的形势将在2024年集中到来。有业内人士告诉PowerOn,部分材料厂商接到的明年降幅已经超过10%,甚至有比亚迪电池供应商再一次接到了2024年20%的降本需求,加上2023年20%降幅,“相当于两年打了6折多”。2024年尚未到来,但供应商接到的降本需求已经在为新一轮的,更加惨烈的价格战吹响了前奏。电池领域的成本结构已经被压缩至底线。有产业人士告诉PowerOn,碳酸锂价格的加速下跌对自有矿产企业极为不利。当碳酸锂价格跌破10万元时,宁德时代在宜春的枧下窝矿就会亏损。在当前价格下,约有三分之一的碳酸锂产能都会面临亏损。也就是说,从材料端挤出水分,推动电池降价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显然,终端客户,尤其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并不会停歇,降本从何处而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绷紧神经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谷歌趁OpenAI内讧重组AI团队,挖来硅谷最高华人高管Bill 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