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怎么做账务处理?
正文 把大模型塞进终端,能让消费电子市场回暖吗? “大模型”对于消费电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能否改变长期低迷的市场现状?目前来看还有不少待解的问题。 过去几个月时间里,“把大模型塞进终端”已然成了消费电子产业上下游心照不宣的共识。高通、AMD、英特尔等上游的芯片厂商,争相喊出了混合AI、终端AI、AI计算等概念,努力向外界讲述终端AI化的想象空间;华为、小米、vivo等手机厂商,纷纷将“大模型”搬到智能手机上,示范了智能助手、AI生图等应用场景;联想代表的PC厂商,也顺势讲出了AI PC的新故事……相较于几年前围绕NPU的“小打小闹”,生成式AI无疑让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看到了曙光:在全民都在讨论大模型的环境下,AI和终端的融合被视为新的创新锚点,将带动产业链共振。甚至有人断言,这将是消费电子的下一个“春天”。无可否认,消费电子产业已经行至十字路口,而拥抱生成式AI已经是*的选择。但“大模型”对于消费电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能否改变长期低迷的市场现状?目前来看还有不少待解的问题。01消费电子渴望“春天”AMD和IDC联合发布的《终端AI化:AI笔记本电脑引发场景变革》中,不经意间写出了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症结所在:“用户可以使用同一台设备更长时间,而不需要进行升级或更换,市场的增长随之放缓。”这样的结论,不仅仅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都陷入了低迷期。首当其冲的就是PC市场。根据IDC等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PC市场的疲软已经持续了十几年。2011年全球PC出货量为3.524亿台左右,同比增长1.6%,此后便进入了长达七八年时间的低迷期,直到2020年前后衍生出的远程办公需求,才短暂刺激了PC销量的增长。刚刚结束的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约为6820万台,同比下降7.6%,亟需新的因素刺激消费。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智能手机市场。(注:2023年出货量为IDC预估数据)尽管不同调研机构的口径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出货量*在2017年前后,之后市场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因为5G等新技术的出现,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1年短暂复苏,却未能持续太长时间。按照IDC的统计报告,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3%,预计2023年的出货量比2022年减少4.7%,将创造10年以来的销量新低。智能音箱、VR等新品类的表现一样不太理想。经历过“千箱大战”的智能音箱,并未像预料中那般进入市场爆发期。以中国市场为例,洛图科技的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全渠道的销量为481万台,同比下降16%,离预想中的爆发越来越远。至于VR眼镜,2023年第二季度的全球销量仅有144万台,且同比下滑37%,仍然处于市场酝酿阶段,远未表现出成为爆款的潜力。消费电子市场的低迷,所影响的不单单是终端厂商,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业绩都在承压。高通2023财年的营收为358.20亿美元,同比下降19%;AMD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PC业务部门的收入骤降40%;英特尔第三季度营收为141.58亿美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同比下降71%。产业链中游的企业同样不乐观。拿到华为Mate 60系列订单的欧菲光,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依然有0.05%的下滑;“果链”概念股环旭电子,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430.57亿元,同比减少13.07%……也就是说,消费电子产业上下游对生成式AI的追捧并不单纯,本质上希望靠大模型的卖点刺激新的增长。风头无二的大模型,承载着消费电子市场走出寒冬的希望。正如天风证券的观点:“每轮消费电子景气周期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新需求所驱动,随着各类大模型的陆续发布,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体验有望在AI的赋能下被重新定义,加速下游消费电子产业的复苏节奏。”02“杀手级应用”仍缺位大多数消费者属于感性和理性纠结的矛盾体,在钱包充裕的时候,他们愿意为一个新配色买单,而当收入预期不乐观的时候,哪怕是5G这样的新技术,也无法在消费者平静的内心里掀起太大的波澜。现在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回答的问题是:大模型的技术浪潮来了,可能否带来让消费者的感性战胜理性的“杀手级应用”?*答题的是智能手机厂商。华为在8月份的鸿蒙4.0发布会上,官宣了智能助手的升级,原先局限于语音交互的手机助手,在大模型的赋能下,不仅支持用户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互,还能帮助用户输出小作文、图片、视频等内容。短短两个月中,小米、vivo、三星、OPPO、荣耀等厂商,陆续公布了自研大模型的进展和特性。除了对语音助手进行大模型赋能,还给出了拍摄增强、检索照片、路人消除等应用。即便是在新概念上以“保守”著称的苹果,也在财报中确认正在对AI和大模型进行布局:“我们将AI和机器学习视为基础核心技术,它们几乎嵌入到我们制造的每一个产品中,从今年秋天开始,iPhone将具备实时转录语音邮件的功能,我们将继续投资和创新。”当然,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芯片厂商的身影。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高通进行了Stable?Diffusion的终端侧演示,不到15秒的时间里,就能够在手机端完成一系列的推理,将用户输入的文字需求,生成一张512×512像素的图像。联发科也适时向媒体露出,目前已经在与终端客户商讨AI大模型嵌入的相关方案,下一代旗舰芯片将整合最新的APU,为终端设备带来更强的AI能力,打造出类似ChatGPT的服务体验。不同于终端厂商的是,芯片厂商还在和中游的合作伙伴联合探索更轻量、聚焦的落地场景。比如高通与慧鲤科技合作推出的“照片扩充”功能,可以通过AI补全已拍摄照片的周围景观,创造广角效果;联发科贴近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展示了快速生成表情包的“文生趣图”功能??烧驹谄胀ㄏ颜叩牧⒊∩?,终端AI化的布局如火如荼,但在“喧闹”的背后,那些贴上AI标签的终端,并未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无论是主打自然语言交互的智能助理,还是内容生成、图片处理等生成式AI的典型应用,目前恐怕都不是让用户换机的理由:下载一个大模型APP就能满足的需求,为何要花几千块去购买一个新产品?想要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仅仅把大模型塞进终端还远远不够。倘若拿不出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所谓的生成式AI浪潮大概率会和5G一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振销量,但无法制造新一轮的景气周期。03终端扮演什么角色早在2011年iPhone 4S上市前夕,网景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就曾提出“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的观点,认为“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都是以软件为基础,软件不仅在定义整个世界,也在重构整个世界。”沿循这样的逻辑,生成式AI可以说是*“软件吞噬世界”的创新,以至于有人坦言:ChatGPT和电脑、互联网一样,都是超级工具。问题在于,在大模型统治的世界里,终端将扮演什么角色?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一词频频被提及,充当着用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触点。当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开始打造自己的“应用中心”,不断降低应用开发的门槛,再加上对话式的交互方式,俨然在从简单的技术赋能转向平台生态入口卡位。也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模型的“入口论”只是一种假设。但对AI化转型的终端而言,势必要想清楚自己的站位:和大模型厂商对抗、合作,疑惑是沦为被大模型吞噬的对象?一种比较流行的思路是打造端侧大模型。目前主流的大模型主要部署在云端,需要经过一个终端接收信号、云端运算、信息传输、终端发送结果的过程,由此产生了两个已知问题:一是数据出端会影响传输速度,二是潜在的数据和隐私安全。被引用最多的例子就是三星的数据泄露事件,有员工在使用 ChatGPT 时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导致机密数据泄露。如果大模型的数据、推理、训练、运行等全部部署在终端,不仅解决了网络传输导致了延时,且无需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规避了隐私外泄的风险。但当前在端侧普遍使用的是10亿、20亿参数规模的“小模型”,或许在高通、AMD等芯片厂商的努力下,端侧可以运行百亿以上参数的大模型,仍面临用户隐私、算力和功耗的平衡。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预期中,体验永远排在*位,然后才是隐私、安全等问题。另一种流行思路是端云结合的部署方式。按照高通在《混合AI是AI的未来》中的说法:在以终端为中心的混合AI架构中,终端将充当锚点,云端仅用于分流处理终端无法充分执行的任务,在终端通过运行不太复杂的推理完成大部分处理工作。荣耀CEO赵明、联想CEO杨元庆、vivo副总裁周围等都曾表达过对端云结合方式的青睐,不排除在自研大模型外,和外部主流大模型合作的可能,但目前还没有对应的产品或应用。借用元智能联合创始人罗璇的猜想:“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是,手机上运行一个140亿参数的大模型作为OS(操作系统)的’发动机’,而云端则运行一个比GPT-4更大的模型,作为整个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座。这两者将相互配合,如同当前的本地软件与互联网。”不管哪一种思路会占据主流,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或许终端厂商笃信AI化的趋势,但大模型和终端应该怎么融合,现阶段都还没想好或者说明确的路径。不过,对于高通、英特尔、AMD等芯片厂商来说,只要终端AI化的热度不降,未来两到三年的芯片销量就有了保障。04写在最后曾经有媒体问任正非,怎样才能“抢占”高新技术的一席之地?任正非回答:首先不要有“抢占”这个概念,一抢,就泡沫化。回到终端AI化的课题上,急于在营销层面抢占“AI终端”的概念,极端化地夸张所谓的AI性能,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怎么将生成式AI部署到终端,融入用户的日常使用,带来新的生产力和增量价值,才是AI能否驱动消费电子销量增长的关键所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Alter聊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理想汽车11月交付41030辆 ,提前达成全年销量目标
正文 今麦郎终究没能活成第二个白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今麦郎没有活成另一个白象,但想要在这场方便食品突围战中重新领跑,也并不会如想象中那般简单。 要说近期在泡面品牌中,有哪些热门话题,“一碗板面泡40分钟”才能达到*口感的今麦郎安徽板面产品,*算得上是主角。今麦郎安徽板面产品有多火呢?从小红书上,“今麦郎板面竟然要这样泡”“跟风泡了40分钟的板面感受”“学小红书泡了两个小时的板面”等频频成为博主笔记标题中就可以略知一二。(图说:小红书上部分用户截图)把泡面行业的竞争,直接从“口感”差异,升维到“时间长度”,也难怪即便是见惯品牌“整活儿”的消费者,也得直呼一声“好家伙”。但毕竟是经历过新消费浪潮洗礼的年轻消费者,惊讶的时间,往往和对品牌的忠诚度成正比,短暂惊讶后,讨论的焦点,逐渐从“为什么这么久”,走向了“这款板面,到底是泡20分钟好吃,还是泡30分钟好吃”,网友们还分享起了各自的心得。一时间,也分不清这场在小红书和抖音上,围绕“板面泡多久好吃”的话题,是今麦郎营销层面的有意而为之,还是产品差异化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但至少从话题度和讨论的人群来看,这款板面产品算是实现了在年轻群体中的破圈。回溯今麦郎的过往,依靠营销让产品红遍大江南北,也并非没有先例,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多年以前张卫健所拍摄的“弹得好,弹得秒,弹得味道呱呱叫”的广告,让今麦郎弹面一跃成为当时市场中的黑马。只是随着市场格局的转变,整个方便面市场几乎被康师傅和统一两大巨头“垄断”,作为传统国货品牌的今麦郎逐渐式微。为重返*,今麦郎在2022年初推出全新品牌“拉面范”,定位高端日式拉面,主打0油炸。就在最近拉面范又推出了全新产品,外包装为绿色的红烧牛肉面。日前,被网友亲切称为“国民舅舅”的王耀庆凭借一支《绿牛舞》火爆出圈,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3.8亿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也注意到了今麦郎全新上市的绿色包装0油炸红烧牛肉面,甚至此前官方还推出“不好吃不要钱”的电商活动。不过对于今麦郎的全新产品,外界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红烧牛肉面早就被康师傅和统一的红色包装抢占消费者心智,“绿牛”和当下方便面市场中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单桶售价10元以上的中高端定位,也打破了今麦郎长期以来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当然也有支持者认为,“绿牛”主打零油炸健康面,绿色原本就可以和健康主张画上等号。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拉面范”始终都是今麦郎从低价走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只不过最终究竟是为今麦郎带来较大增量还是一波激进步伐之后重新归于沉寂,可能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01 小镇青年,送今麦郎上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今麦郎都是整个方便面行业内除康师傅和统一之外的稳定第3名,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今麦郎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低价策略。早在90年代品牌诞生之初,当时的方便面市场就已经被康师傅和统一占据了80%的份额。经过全方位考察后,创始人范现国带领今麦郎把目标瞄准了下沉市场这块蛋糕,主做小镇青年们的生意。此前大多数方便面在包装上的处理都相对比较简单,今麦郎为了能够让自己脱颖而出直接把排骨面和牛肉面等口味印在外包装,并以不同的颜色作为区分来吸引消费者。同时在价格方面,以备受消费者欢迎的经典5连包方便面为例,今麦郎的售价通常要比统一和康师傅便宜3-4元。例如老坛酸菜5连包,统一官方售价12.5元,而今麦郎仅售8.5元,碰上打折促销价格还能更低。有来自河南某四线小城的消费者回忆,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以箱为单位购买今麦郎方便面,不管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还是囤在家里自己吃,都能屡屡见到今麦郎的身影。立足于四五线城市,通过低价战略和较高的渗透率今麦郎迅速打开市场,2001年时今麦郎的前身华龙集团就已经跃居到了行业第三名,成功在巨头们的夹缝之中撕开一条口子。一直到2020年所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显示,今麦郎在2019年的营收为218亿元,进一步巩固了行业第三的位置。表面来看,今麦郎靠低价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并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小镇青年们的消费心智,但其实际所依靠的是营销方式,毕竟在当年下沉市场的供应链水平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今麦郎便*了“四合一”打法,通过考核人员、终端、车辆、网点等四个要素进行深度分销。包括有经销商表示,以前管理的业务员每天至少要拜访30家客户。这种靠人海战进行地毯式覆盖的营销策略,帮助今麦郎牢牢把持下沉市场。再加上牵手张卫健拍摄弹面广告并在央视频道上密集播出,当时各大品牌还比较依赖的传统电视渠道让今麦郎弹面的口号逐渐传遍大江南北。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大小镇青年构成了今麦郎成为行业第三的基本盘。只不过有句老话讲,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尤其在2020年之后,今麦郎内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曾创造辉煌成绩的“四合一”模式。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小镇青年出走、消费升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只靠低价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市场,这一点结合今麦郎过去几年的营收变化也能看得出来。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今麦郎的营收分别为270亿、260亿和241亿,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距离范现国曾提出的千亿目标更是相去甚远。02 走向中高端,拥抱Z世代客观来说,整个方便面市场前景仍在。根据艾媒咨询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方便粉面市场规模为1823.8亿,预计到2025年将会上升到2312.3亿。只不过在细分赛道,各大品牌相互之间的暗战很早就已经开始。图源:艾媒咨询早在华龙集团改名为今麦郎之前,创始人范现国就曾意识到未来消费的主战场是城市。即便下沉市场消费也会不断升级,想要拿下更大的市场份额,今麦郎必须要实现品牌跃迁。对今麦郎而言,走中高端路线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此前今麦郎的经销网点大多数都集中在下沉市场,但随着小镇青年逐渐步入城市,目标消费群体在不断流失。同时油炸方便面在很早之前就被列入到垃圾食品阵营,社媒平台上也经常曝光和方便面相关如致癌等负面消息,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健康化,这也是为什么今麦郎在此前打造的“老范家”和“一菜一面”逐渐趋于沉寂之后,又很快推出“拉面范”的原因。对比来看,自己的竞争对手康师傅和统一早早就进行了中高端化转型。例如康师傅推出了金汤系列等多款高端产品,同时包括售价动辄达20元的Express速达面馆;统一除了汤达人和都会小馆,还在自热小火锅等赛道上持续发力。转型中高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便体现在公司营收上。数据显示,2022年康师傅营收达到了78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26%;统一营收282.6亿,同比增长12%。作为行业内的“万年老三”,今麦郎显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在2022年初便推出了全新高端品牌“拉面范”,重点瞄准Z世代这一消费群体。公开信息显示,拉面范是一款免煮且0油炸的拉面,定位中高端系列,加上最近推出绿色包装的红烧牛肉面等已经有7款经典口味。据了解,拉面范0油炸系列新品自上市以来深受Z世代消费者的追捧,不少经销商表示今麦郎新产品的销售额已经占据到了总体量的半壁江山。事实上,为了能够抓住年轻消费群体,今麦郎一直都在试图解锁流量密码。首先在2022年10月中旬,今麦郎携手老搭档张卫健发布官宣视频,通过魔性洗脑的弹面再次出圈。最近绿牛的出现更是打破了红烧牛肉面沿用多年的红色包装,再加上Uncle王的“绿牛舞”和“不好吃不要钱”等口号疯狂刷屏,今麦郎正准备以全新的姿态重回牌桌。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方便食品赛道新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对手们同样也在展望未来。在这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另一家国货品牌白象。03 今麦郎,不想成为第二个白象作为和康师傅、统一及今麦郎同属于头部阵营的白象方便面,为外界所津津乐道的案例有很多。例如拒绝日资入股、聘用弱势群体、破产式捐赠等,几乎每次破圈举动都为白象方便面带来过一轮又一轮的野性消费。无论是官方旗舰店还是线上直播间,网友们涌入后就是一阵疯狂下单。在这之中离不开情怀的加持,毕竟白象方便面此前多次破圈举动引来了不少消费者的好感,同时白象还是四大方便面巨头当中*没有过日资背景的企业。各种Buff叠在一起,让白象成为了很多消费者心中的“白月光”。但抛开这些情怀因素不谈,今麦郎和白象之间又有哪些差别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双方在产品定价上的区别。在没有推出更多中高端系列时,今麦郎主要以低价打天下,通常情况下常见的5连包系列售价均在10元以下;白象实际上一直要比康师傅和统一的价格更贵,普通的5连包产品售价15.8元。但加上口味之间的区分,很多消费者也说不出来更贵的白象到底好在哪里。其次在营销策略上,双方的差异则更加明显。白象如今正在通过工厂慢直播、沉浸式主题店等营销方式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作为传统国货品牌白象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新潮。只不过真正带动白象方便面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机遇,恐怕还是要落到过去一两年的野性消费当中。根据沙利文数据显示,白象最出圈的2022年销售额增长近100%,同时在中国方便面市场还拿到了全网*的名次。只靠情怀支撑,无法让爆红变成长红。因2022年的“老坛酸菜事件”白象方便面曾被野性消费,但当该事件翻篇,康师傅重新上架后仍然能够夺回龙头宝座。作为对比,今麦郎更加注重通过创新营销来抢占用户心智。例如在2023年初今麦郎携手“金枪大叔”打造创意广告片,把好和贵作为核心卖点进行魔性洗脑,同时还在微博等社媒平台上设置炫富大赛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自发参与,包括有趣的外包装设计也让很多消费者站在货架前看到拉面范时眼前一亮。归根结底方便面作为快消品,只靠外部因素很难产生决定性影响,最终仍然要靠产品来说话。今麦郎创始人范现国曾公开表示,公司要打造一款坚持长期主义战略的“尖刀产品”,目前来看这一产品极有可能就是绿色包装的红烧牛肉面。不过随着各大新锐品牌纷纷涌现,今麦郎的中高端之路仍然道阻且长。在天猫旗舰店,6桶售价61.9元的拉面范月销量4000+,反观拉面说6盒售价109元,月销量超过2万。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今麦郎没有活成另一个白象,但想要在这场方便食品突围战中重新领跑,也并不会如想象中那般简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零食很忙获10.5亿融资,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