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利润表中其他收益主要包括什么?
正文 直播、广告「两手抓」,支付宝商域流量奏效了吗? 当然,流量效率对于每家互联网平台都是一个持续更新的命题,支付宝的流量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流量开闸之后,能否接得住商家的需求,提升商家的投放效率,同时平衡好用户体感,充分利用好“商域流量”价值,也是支付宝需要思考的命题。 基金业有一个“魔咒”:管理规模越大,平均收益越低。互联网行业也有类似幸福的烦恼。平台生态内的流量浩如烟海,并非就坐拥了一座挖之不尽的金山。社交天花板App微信如是,国民级工具支付宝亦如是。根据「新熵」观察,最近支付宝动作频频:11月30日,支付宝对外宣布直播产品进行一系列升级,进一步降低中小商家在支付宝平台的直播带货门槛。此外,生活号全面开放UGC入口,支持个人用户发布内容和参与话题。此前,在流量商业化方面,奔驰、Rio等不同类别的品牌已经成为支付宝广告的首批试水者,在App首页、支付成功页等多个场景进行不同形式的广告投放。流量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独立的用户。平台想要商业化之路走得顺畅,既不能鲁莽地横冲直撞,也不可犹豫地徘徊不定。摸清楚流量的个性需求,匹配到精准的产品价值,才能更好地掌握打开变现闸门的节奏。高频的产品更新动作之下,显然,对于如何用好自身的10亿流量,支付宝也正在摸索自己的答案。01 直播、广告两手抓8月份的合作伙伴大会上,支付宝向B端首次开放了众多全新功能。有细心的用户发现打开支付宝App时,会弹出一个大屏视频广告,内容涵盖了奔驰、Rio等各行各业的品牌。因为这些广告并不是所有人可见,因此,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个广告的用户展开了调侃和戏谑。“我没刷到奔驰的广告,支付宝是觉得我买不起吗?”甚至还有收到奔驰广告的用户,对于被官方认证为“有能力购买奔驰的高净值用户”小小的炫耀一下,颇有几分当年在朋友圈给奢侈品广告点赞的味道。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些几秒的广告播放完就自动关闭了,并且快速“回收”消失在了应用宫格里,尽量减少对用户的打扰,这种相对克制的广告形式也是没引起用户反感的原因之一。这一能力,来自支付宝三个月前正式推出的商业推广平台——灯火。就像淘宝、天猫有阿里妈妈,抖音有巨量引擎,能够自我生长的平台生态,必须要为商家提供公域流量商业化运营的空间。支付宝内活跃着10亿真实用户,但这些公域流量此前并无确定性的商业化路径。随着灯火平台的推出,商家在支付宝的150多个垂直场景中,开始找到确定性。另一边,支付宝用来连接公域和私域的商家数字化经营工具——直播,也迎来更多的变化。就在昨天,支付宝再一次围绕达人带货、商家经营进行直播带货链路的全面优化。商品招商方面,正式开放招商系统;选品链路上,“带货宝”上线专属达人推荐功能。此外,达人货品池进一步扩大,新增了本地生活商品:团购券、代金券、次卡等带货分佣模式。进一步升级之后的直播带货,优化了带货流程,降低了参与门槛,更让无货源商家和无店铺小程序商家,都能在支付宝上开播带货。商业推广平台推动公域流量的广告化,直播带货工具搭建商家公私域经营桥梁。支付宝正在两手一起抓,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流量商业化路径。02 背后的流量生意经从平台生态的角度来看支付宝,过去以直播、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化动作属于“拉新”,构建工具属性之外的用户新关系,而广告系统的作用则是“促活”,开放更多的公私域经营阵地,盘活现有的平台流量。一直以来,直播带货的基因与淘宝等传统购物平台天然契合,而抖音、快手等娱乐内容平台则以兴趣激发需求的方式赋能直播。然而,支付宝在直播领域的尝试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外界对支付宝的用户心智是否能够承载直播业务存在诸多疑虑。目前来看支付宝直播已经进入了“小步快跑”阶段。支付宝数据显示,不到半年时间,带货直播间开播规模增长10倍,商家直播月日均GMV增长25倍,3个月内就有26个破百万交易量的直播间。在品类上,黄金、3C数码、酒水等带货效果突出。不过,黄金珠宝、消费电子这两个类目消费频次不高,因此在频次更高的日用百货等品类,支付宝也在尝试摸索。今年6月开播,单场成交额最高达60万元的植护,成为首批跑出不错成绩的高频日护品牌。植护渠道运营阮巧芳透露:“现在我们直播间日常的观看人数可以稳定在4-5万人,活动期间会稳定爆量。因为关注直播间账户会获得不同额度的优惠券,账户的粉丝数增长很快。”几个月时间,植护的支付宝生活号就实现了从0到超18万的粉丝积累,支付宝成为其全渠道中增长最快的平台。以前的支付宝更多是作为支付和理财工具而存在,“工具”带来的专业性和安全感,成就庞大交易额的同时,也限制了其平台流量的想象力。现在随着直播等功能的升级,串联起10多个用户频繁访问的场景,使得更垂直的流量能够更加精准地与商家匹配。新功能串联起新场景,新场景又在催生新经营。比如公域流量的商业化经营上,“灯火”平台从效果、规?:臀恢萌龇矫?,助力商家更可控地触达支付宝的全域流量。荣耀手机新品上市就参与了平台的首批内测,通过“灯火”在支付宝首页、会员频道、学生频道等场景进行投放,利用会员任务拿积分和红包、购新品送好礼等形式,成功拓展新客和运营会员。最终,荣耀支付宝小程序的用户新增7倍,交易金额上涨了166%。目前,“灯火”平台主推的三款产品:全域智投、搜索宝和品牌宝。三者的目标殊途同归,都是用好流量。03 “商域流量”能否奏效为什么要用好流量?因为在流量见顶的互联网下半场,商家发现大水漫灌的打法越来越不管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投放ROI越来越低。流量运营的逻辑一直在变化,从饱和式的公域投流,到经营品牌私域的复购,再到全域经营的多元化布局。不断失效的旧范式,层出不穷的新玩法,都指向一个愈发明显的事实:商业经营不仅需要增长,还需要更高效率地增长。增长取决于流量的灌溉,高效增长则来自如何精准地用好流量。因此解决高效增长的前提是,理解不同平台的流量差异性。“支付宝区别于短视频、社交平台基于‘兴趣偏好’累积数据,前者的流量都是用户‘真金白银’花出来的。这种天然的交易场景下积累的‘商域流量’,使得商家在垂直流量投放和平台经营中,可以带来更高的转化率,”一位支付宝服务商对新熵表示。从人群画像来看,支付宝用户集中在15-45岁的人群,具备“高净值、购买能力好、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三个特点。今年五五购物节期间,老庙黄金通过支付宝直播发券,生活号新增粉丝将近20万,实际全天消费大概在2100万左右。直播发券带来的客群,年轻化趋势明显,领券到线下门店消费和在线上直播场景消费的用户,一半以上是25-35岁人群。除了消费额的贡献,支付宝还助力品牌收获了更多的年龄段的新会员。“相较于其他类型平台上用户对于商业化的敏感,支付宝用户对于商业行为相对接受比较自然”,上述服务商表示。商家可以利用支付宝内多样的流量位,如搜索、推荐、支付页等,在诸如出行、校园、宠物等垂直场景中更准确地找到客群。从“小程序”到“直播带货”再到“灯火”,支付宝10亿“商域流量”的经营能力也逐步从品牌私域,到公私域联动再到全域经营。不断更新流量的运营逻辑,也使得商家在支付宝上的经营,可以沉淀消费者资产、直连客户,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法,在消费者全生命周期上有所作为。当然,流量效率对于每家互联网平台都是一个持续更新的命题,支付宝的流量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流量开闸之后,能否接得住商家的需求,提升商家的投放效率,同时平衡好用户体感,充分利用好“商域流量”价值,也是支付宝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熵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茅台涨价,白酒求生
正文 倪正东:中国创投期待一个新拐点 今年环境变化比想象中更大,数字背后,便是创投行业的洗牌期到来。此情此景,相信每个从业者都有一番切身感触。 2023年12月13日-15日,中国创投年度盛会——第二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现场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同探讨行业「坚守与适变」主题,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今天会上,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清科创业CEO倪正东带来一组全新的数据,解读中国创投行业最新景象。今年环境变化比想象中更大,数字背后,便是创投行业的洗牌期到来。此情此景,相信每个从业者都有一番切身感触。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大家好久不见。回想2001年,清科第一次举办年度论坛,那一年也是中国创投市场的第一个寒冬,当时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各路VC/PE聚首,大家齐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时间一晃而过,如今已经是第二十三届。我看到,当年参加第一届论坛的IDG资本创始董事长熊晓鸽、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等老朋友,今天依旧坐在现场。2001年是中国创投市场的艰难时刻,感谢那时深创投带领着深圳的创投机构参加当年的第一届论坛。站在当下,今年的创投市场让人感受异常深刻。这一年,大家出差的次数可能是去年的5倍甚至10倍,然而投资、募资、退出的速度,减少了20%甚至50%,更有甚者,一些投资机构今年的募资和投资基本为零。因此,清科在制定今年大会主题时,选择了「坚守与适变」——我们要坚守初心,还要适应变化,同时更要适当地进行变化。昨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年发展重点的一条就是“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的建设”。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当中还提到了数字经济、生物制造、生命科学、量子、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链等行业。这应该是20多年来,“股权投资”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经济会议里面。言归正传,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年清科的观察。数据总能客观揭示中国创投行业的最新变化——先看一组对比。2021年以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增募资和投资明显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募资总额超1.35万亿,投资总额超5000亿。募资额减去投资额,能够看出行业留存的资金其实很大。并且,募资和投资都在下降的同时,带宽更是明显放大——就像长江流到上海附近,已经变宽了。整个行业的基金募集,LP资金的出资,依旧以国资和产业资本为主,且占比越来越高。美元基金的活跃度在下滑??梢钥吹?,2019年之后,外币基金募集的金额已经少于投资的金额,也就意味着,如果用美元基金募集的钱去做投资,是入不敷出的,美元基金募的不如投的多。显而易见,活跃在国内市场的美元基金,募资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投资的速度。其实这个拐点在2019年就发生,现在仍在延续,而且两者相差的数字还在扩大。再看投资端。VC/PE行业依旧坚定地聚焦投资科技创新。从2012年起,国内VC/PE基本都在投半导体、医疗健康、先进制造、IT、数字科技;从上市角度看,2013年中企境内外上市的公司主要是金融行业、传统制造业,2018年是互联网和IT,到了今年则是高端制造业。让我们聚焦到地域上来。我们把国内经济从地域上分为四个“板块”——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还有其他的地区。十年前,长三角VC/PE投资案例只占行业的33.4%,今年前三季度则是50%,明显感觉大家往长三角投。而大湾区投资占比基本上没有变;京津冀(主要是北京)投资占比有所下降,中国三大创投聚集区形成。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投资和退出的比较。2013-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大于退出。回忆起来,在2021年滴滴上市之前,IPO市场热闹,朋友圈每天都有值得?:氐暮孟???梢运?,2019、2020、2021年这三年是少有的退出爆发期,那时清科曾给大家计算过,大多数基金回报都尤为可观。印象中是从2022年开始,创投行业又回到了投资大于退出的状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吃的多、消化得少,这也是为何大家投资的速度放慢,因为要消化、要退出,全行业真正的挑战还是在退出。我常说投资行业的“123”,就是希望行业每年投资一万亿,募资两万亿,退出300家上市公司。退出要多于投资,LP才开心,GP的压力也小,企业也过得很好;如果每年都是投资大于退出,行业压力则越来越大,LP给GP压力,GP给创业者压力,最后大家都处在一个不健康的循环中。行业需要洗牌。从全市场来看,成立20年以上的VC/PE机构有8%,例如IDG资本、深创投、红杉中国、达晨财智等;成立15-20年的则占11%;成立10-15年的是44%。其中,2008-2015年成立的机构非常多,占比36%;而在2018-2023年左右,即成立五年内的机构占比是1%,行业竞争特别大。从清科的榜单来看,入选的200多家投资机构中,成立20年以上的占比19%,成立15-20年占比18%,而成立5-10年有36%。尤其是2013-2018年,以高榕资本和源码资本为代表的新投资机构抓住了一波机会。而2018年后成立的机构就特别难,这也反映了行业的变化。目前市场的主要玩家有哪些?可以看到,市场有三类主要player——知名投资机构(如红杉中国、IDG资本)、国资基金(如上??拼矗?、产业投资机构,其中,知名机构群体非常稳定,国资则以地域为波动,例如这几年湖南活跃,过几年江西活跃,再过两年是重庆活跃等等。产业资本也是变化中,前几年是BAT——腾讯、阿里、百度,如今可能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当然,长期干活的还是这些知名机构,正如今年是IDG资本成立30周年,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很难得。还有一个变化不能忽视。回想2019年,当时知名机构占比54%,到今天占比只有34%,下降了很多,背后原因主要是国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崛起。粗略梳理投资界发布的融资消息,2021年领投是红杉、高瓴居多,今年领投主要是国投创新、国投创业、国新等“国家队”,现在国资已经成为行业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再来看看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对比。这也是一个重要变化,今年前三季度,美元基金募资占比只有7%。换言之,如果你要继续耕耘中国市场,那么募集人民币基金越来越关键,如果不适应变化,那可能就出局了。回想十年前,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投资的金额差不多,但今天相比,美元只是人民币投资金额的五分之一。这个现象如何看待?我认为,中国还是需要全球的资本,还是欢迎全球的资本来支持中国的科技产业,如果只靠人民币基金,远远不够。在回报的角度上,2013年美元基金减去人民币差不多8倍,换言之多赚了8倍;但这两年,美元基金的平均回报倍数减去人民币的平均回报倍数已经是负一倍——人民币基金的回报已经比美元高了。2020年是拐点,数字是不会骗人。再看看中国和美国投资市场的变化。近两年中 美募资额都在下降,中国募资额是美国的66%,我们最好的年份是2017年,占到美国的87%。投资端,2013年我们的投资金额是美国的6%,2017年则是24%,这是最好的水平,如今中国和美国在VC/PE上的投资金额上差距还在扩大。现在,中国VC/PE的数量是美国的10倍,我们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还得加油。以上便是我对今年最新创投数据的分享。每一个数字背后,都离不开每一位创投人的贡献。今年环境变化比想象中更大,至于这份数据该如何更深入解读,我想还是交给大家。最后想说一句:适者生存——无论行业如何浮沉变迁,我们还是要坚守初心,适应变化,等待行业向上的新拐点。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698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小米汽车年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