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城建税减免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正文 美团买菜,不想困在买菜里 对于美团而言,在调整之后,买菜业务到底能不能持续利好,仍是个未知数。 11月29日,美团买菜发布公告称,将于12月1日正式升级并更名为“小象超市”。据美团方面表示,改名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团买菜早就不止于“买菜”。在其APP的品牌升级公告中,也彰显出美团此次品牌升级背后的野心,“五年来,我们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在未来,我们希望不仅是您的‘菜篮子’。”如今,距离“小象超市”品牌升级已经一个星期,消费者端呈现出积极的态势。据小象超市(原美团买菜)配送员张克强侧面反映,“拣货员忙不过来,在我这单之后,还积压了100多个订单,正在等待骑手配送。”由“生鲜平台”转型到“超市零售”,标志着美团买菜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张。这一方面体现在商品种类上,在不断拓品的同时,美团买菜业务也在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美团小象超市的页面显示,升级后的小象超市,除保留原有的“蔬菜豆制品、肉蛋禽、海鲜水产、乳品烘培、休闲零食、日用清洁、个护美妆”等13大品类之外,新增了“美团*”“严选”2个品类,前者专门售卖”象优选“”象划算“等自有品牌,产品范围从肉蛋禽覆盖到休闲零食。另外,美团买菜原有的”熟食快手菜“也更改成了自有品牌“象大厨”熟食预制菜。图/小象超市商品界面来源/镜观台截图另一方面,则在于消费场景的多样化。小象超市新增了“火锅到家”“小酒馆”类别,将产品按照消费场景分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美团一直在生鲜零售业务上探索。自从2017年上线*个生鲜零售项目“掌鱼生鲜”,到后来的小象生鲜、美团买菜、美团优选,再到如今小象超市的回归,美团在买菜这个业务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不断进行试错。前不久,美团还发布内部信宣布,买菜业务负责人已从张晶变更为原本负责快驴业务的王若冲。据悉,在美团众多新业务中,快驴在2022年率先实现全国毛利转正。而此次负责人的变更,显然体现了美团对于买菜新业务“小象超市”的重视,以及对其报以的期待。今年,美团新业务增长的确强劲。根据前不久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快驴等在内的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3%至187.8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经营亏损同比收窄24.5%至51亿元,这无疑给了美团信心。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美团CEO王兴也表示,管理层对公司的长期增长潜力有十足信心。只是,对于美团而言,在调整之后,买菜业务到底能不能持续利好,仍是个未知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消费者的心智转变。从美团买菜到小象超市,很多消费者仍难完成从生鲜平台到全品类超市的定位转化。“打开美团想下单买菜的时候,才发现名称和图标都进行了更换。在更改后,个人感觉现在绿色的图标和名字远没有以前有辨识度。”消费者娜娜表示。也有因为低价促销而来的消费者吐槽,小象超市“时效不够快”“果蔬菜品质量一般”。随着小象超市品牌升级背后,美团前置仓物流能力、分拣、配送服务都将接受消费者的进一步考验。同时,新老玩家“淘宝买菜”“京东买菜”的入局,和美团也在不断抢夺市场份额。此外,美团的本地生活服务也面临抖音的竞争。在新老业务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美团的股价跌到了近两年新低。01 买菜生意不好做尽管看上去热火朝天,但生鲜电商并不好过。曾热闹不已的上市公司生鲜电商叮咚买菜,2019-2022年累计亏损123亿元。虽然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已经实现了连续四季度的盈利,但市场对其仍难言乐观。其二级市场股价更是一跌再跌。截至目前,股价已经跌至1.98美元/股,总市值也仅4.28亿美元。与上市之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有着“生鲜电商*股”之称的每日优鲜,更是在遭遇了撤城、拖欠货款、拖欠薪资、大幅裁员等风波后,于2023年惨淡退市。即便是如今业绩向好的美团,买菜业务也并不顺利。2017年,生鲜电商成风口,美团正式涉足于“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店”为一体的生鲜买卖。同年7月,美团在北京望京开了一家名叫“掌鱼生鲜”的生鲜实体超市,对标盒马旗下的“盒马鲜生”。运营一年后,在掌鱼生鲜的原有基础上,美团开设小象生鲜门店扩大品类,尝试线下生鲜零售模式。然而,这种“餐饮+新零售”的模式并没有引起多大水花。到2020年底,小象生鲜门店彻底关停。彼时的美团将买菜业务迁回线上,开设美团买菜APP,将触角伸向城市居民区,辐射周围3公里半径范围,向居民提供配送服务。在那之后,美团在买菜业务模式上不断进行调整,例如涉足B2B模式的快驴买菜,社区团购模式下的美团优选,进行大力布局。但即便是在多种买菜业务模式下,美团买菜业务的业绩结果并不算理想。据美团2021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美团新业务及其他部分的经营亏损384亿元,较于2020年亏损的109亿元,经营亏损率同比扩大了36.6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快驴买菜、美团买菜的业务不得不采取“收缩”策略。从种种“试错”举措不难看出,美团一直在生鲜零售的业务上不断探索,根据不同的模式,对买菜业务及时做出战略调整。纵观整个生鲜行业比拼,无论是现在已经退市的每日优鲜,还是在求稳中不断试探的叮咚买菜和盒马,近几年都在不断积极求变,寻求新的增长机会,以此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例如,盒马在一线疯狂扩张开店,用“低价策略”吸引更多消费者,以此来拉开生鲜平台的份额差距;反观叮咚买菜,则是通过减少前置仓站点和配送骑手、撤城,上线自有预制菜品牌等方式,以此达到降本增效,提高毛利率,保证营收的目的。而早在此次品牌升级前,美团买菜就已动作频频。在今年8月,盒马、山姆针对爆款榴莲单品大打价格价同时,美团买菜也上线了“拔河价”专题页,趁机加入这场混战,借此推出自营品牌“象大厨”。其品类包含各类烘焙糕点、面食等,并建立起自有品牌的声量。现在看来,美团买菜此次启用“小象超市”之名,可能早已谋划好为象大厨、象优选、象划算等自有品牌的商品扩充做铺垫。02 电商零售转守为攻相比于去年的收缩政策,美团买菜业务今年的关键词是“扩张”。从今年2月开始,美团的前置仓电商零售业务美团买菜(小象超市前身)重启了去年初搁置的苏州开城计划。4月开始,先后正式进军苏州、武汉、廊坊,这也是美团买菜2年多用来首次扩张新城市。在上个月底,根据雷锋网报道,美团买菜在杭州的准备工作也陆续完毕,将在12月初正式开城上线。不得不承认,从去年底完成盈亏持平之后,美团买菜业务成为了美团稳健发展的业务。而不被市场看好的前置仓模式,也打破了原有的模式局限,帮助美团在大趋势不好的形势下依旧完成逆袭。这与美团在商品SKU和配送履约方面做的调整不无关系。在商品上,对于消费者而言,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美团买菜在进行品牌升级后,SKU也在不断增加。经常使用美团买菜的阿狸发现,“从去年开始,我在美团买菜上买猫罐头、买花、买日用品,这让我感觉美团买菜越来越像个超市。”在生鲜品类以外,美团买菜还拓展至速食、肉奶、百货、个护美妆类等多个品类的商品。图/小象超市全部分类来源/镜观台截图据美团官方数据显示,从品类结构看,美团买菜生鲜品类占比30%,随着小象超市的品牌升级,消费者也能明显感觉到在生鲜品类之外,其他品类的占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对于消费者娜娜来说,即便是进行了品牌升级,她对于小象超市最多的需求仍停留在“买菜”上。这也意味着,此次小象超市的品牌升级,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让消费者转变平台消费心智。除此之外,消费者也明显感觉到,小象超市加快了自有品牌商品扩张的步伐?:投_寺虿?、盒马一样,美团买菜在不止于生鲜电商零售赛道的同时,将第二增长曲线寄托于发展自有品牌,从布局自有品牌熟食预制菜“象大厨”,到上新“象优选”、“象划算”等生鲜、休闲食品等自有品牌。不过,截至发稿,平台上暂时看不到有关消费者对其商品的评价。小象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力及消费者口碑到底如何,也有待进一步观察。同时,配送履约方面,美团买菜去年开展了一次大调整,将其定位为“30分钟快送超市”。据官方数据显示,美团买菜超过80%的订单可实现30分钟内送达,高峰期间准点率提升40%。但事实上,在和消费者的实际交付环节中,拥有最多外卖骑手的美团,在时效上的优势并不明显。数据显示,作为同为生鲜电商的老对手,叮咚买菜最快配送时间为29分钟,而美团买菜最快30分钟,且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存在超时现象。即便是在这次品牌升级之后,超时情况依旧没有好转。“不知道是因为配送的骑手少,还是因为最近平台订单多,小象超市的配送时长超出自己的预期。”比平台上预期晚了10分钟,总共花了40分钟才拿到订购商品的娜娜表示。由此可见,尽管小象超市平台上“爆款好物买一赠一”“限时秒杀”“临期食品”等专区凭借超低价、折扣不断吸引消费者,平台商品SKU不断增加,但在消费者眼里,产品商品力和配送履约能力同样是他们选择电商零售平台的重要影响因素。03 何处寻转机?现如今,生鲜电商赛道恶狼环伺,京东、阿里纷纷加快了在买菜业务的布局。这也不难预料,虽然在早期有不少企业退出了生鲜电商赛道,但巨大的市场规模下,仍有无限可想象的空间。据CIC数据显示,生鲜即时电商的市场规模近几年不断增长,2016年市场规模为35亿元,到2020年已增长到1288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5118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京东也在今年重新启动了在北京的两个前置仓,为京东生鲜、京东到家两个零售电商平台提供生鲜物流保障。不过眼下,尽管京东买菜推出了“晚上6点后下单,买5件5折”的优惠力度,在配送方面,仍面临运力不足的问题。经历了“八点下单,预计十点送到,最后平台改成十一点送到,实际上凌晨一点才送到我手里”的Vain,在小红书分享自己在京东买菜的离谱经历。图/京东客服就“凌晨配送”问题的短信回复来源/Vain提供而阿里在今年5月,将定位社区电商的淘菜菜与即时零售平台淘鲜达,合并升级成为了淘宝买菜,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为用户提供“1小时到家”和“次日自提”两种不同形态的生鲜购买服务。对入局即时零售模式的阿里,业界抱观望态度。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在接受网经社采访时便称,“尽管淘鲜达与淘菜菜已在各处的领域深耕多年,二者的合并,更像是为了摸索整个商业模式。”但尽管如此,在一个蛋糕下,几家的入局,依然给美团买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生鲜电商的竞争还在加剧。在过去几年里,生鲜电商一直被认为是烧钱游戏。一方面是各大电商狂打价格战,给消费者和商家进行补贴;另一方面,不当的运营模式,也会给企业带来难以负重的运营成本,每日优鲜的退市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盒马、叮咚买菜、美团买菜、京东等纷纷推出折扣优惠活动,生鲜零售电商们不再只拘泥于价格的比拼,而是倾向商品产品力和消费场景的比拼。而在这其中,自有品牌商品正在抢夺消费者心智。爱吃盒马海苔贝贝蛋糕的熊宝表示,“现在下单买菜,会下意识地打开盒马。”自有品牌对生鲜电商平台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数据里。根据叮咚买菜2023Q1财报显示,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 “蔡长青”目前月销量已经超过7000万,占整体GMV(商品交易总额)的19%,其中自有品牌用户渗透率更是达到了70%以上?:新硎紫唐饭僬约翌谝苍嘎?,囊括了生鲜、标品、3R(即烹、即食、即热)的自有品牌商品,在盒马整体销售占比中,已经达到了35%。此次,美团有意在小象超市大力发展其自有品牌,想必也是想通过自有品牌的产品竞争力,打出生鲜电商之间产品的差异化。品牌升级后的小象超市,其自有品牌商品力到底如何。这个问题,最终只能交给消费者和时间来检验。参考资料:《淘菜菜与淘鲜达合并,“淘宝买菜”诞生》,来源:网经社;《同样的烧钱游戏,为什么每日优鲜“先死为敬”了?》,来源:zaker。*文中张克强、阿狸、娜娜、Vain、熊宝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镜观台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赣州50亿元现代产业引导基金揭牌
正文 倪正东:中国创投期待一个新拐点 今年环境变化比想象中更大,数字背后,便是创投行业的洗牌期到来。此情此景,相信每个从业者都有一番切身感触。 2023年12月13日-15日,中国创投年度盛会——第二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现场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同探讨行业「坚守与适变」主题,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今天会上,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清科创业CEO倪正东带来一组全新的数据,解读中国创投行业最新景象。今年环境变化比想象中更大,数字背后,便是创投行业的洗牌期到来。此情此景,相信每个从业者都有一番切身感触。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大家好久不见。回想2001年,清科第一次举办年度论坛,那一年也是中国创投市场的第一个寒冬,当时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各路VC/PE聚首,大家齐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时间一晃而过,如今已经是第二十三届。我看到,当年参加第一届论坛的IDG资本创始董事长熊晓鸽、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等老朋友,今天依旧坐在现场。2001年是中国创投市场的艰难时刻,感谢那时深创投带领着深圳的创投机构参加当年的第一届论坛。站在当下,今年的创投市场让人感受异常深刻。这一年,大家出差的次数可能是去年的5倍甚至10倍,然而投资、募资、退出的速度,减少了20%甚至50%,更有甚者,一些投资机构今年的募资和投资基本为零。因此,清科在制定今年大会主题时,选择了「坚守与适变」——我们要坚守初心,还要适应变化,同时更要适当地进行变化。昨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年发展重点的一条就是“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的建设”。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当中还提到了数字经济、生物制造、生命科学、量子、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链等行业。这应该是20多年来,“股权投资”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经济会议里面。言归正传,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年清科的观察。数据总能客观揭示中国创投行业的最新变化——先看一组对比。2021年以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增募资和投资明显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募资总额超1.35万亿,投资总额超5000亿。募资额减去投资额,能够看出行业留存的资金其实很大。并且,募资和投资都在下降的同时,带宽更是明显放大——就像长江流到上海附近,已经变宽了。整个行业的基金募集,LP资金的出资,依旧以国资和产业资本为主,且占比越来越高。美元基金的活跃度在下滑??梢钥吹?,2019年之后,外币基金募集的金额已经少于投资的金额,也就意味着,如果用美元基金募集的钱去做投资,是入不敷出的,美元基金募的不如投的多。显而易见,活跃在国内市场的美元基金,募资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投资的速度。其实这个拐点在2019年就发生,现在仍在延续,而且两者相差的数字还在扩大。再看投资端。VC/PE行业依旧坚定地聚焦投资科技创新。从2012年起,国内VC/PE基本都在投半导体、医疗健康、先进制造、IT、数字科技;从上市角度看,2013年中企境内外上市的公司主要是金融行业、传统制造业,2018年是互联网和IT,到了今年则是高端制造业。让我们聚焦到地域上来。我们把国内经济从地域上分为四个“板块”——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还有其他的地区。十年前,长三角VC/PE投资案例只占行业的33.4%,今年前三季度则是50%,明显感觉大家往长三角投。而大湾区投资占比基本上没有变;京津冀(主要是北京)投资占比有所下降,中国三大创投聚集区形成。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投资和退出的比较。2013-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大于退出。回忆起来,在2021年滴滴上市之前,IPO市场热闹,朋友圈每天都有值得?:氐暮孟???梢运?,2019、2020、2021年这三年是少有的退出爆发期,那时清科曾给大家计算过,大多数基金回报都尤为可观。印象中是从2022年开始,创投行业又回到了投资大于退出的状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吃的多、消化得少,这也是为何大家投资的速度放慢,因为要消化、要退出,全行业真正的挑战还是在退出。我常说投资行业的“123”,就是希望行业每年投资一万亿,募资两万亿,退出300家上市公司。退出要多于投资,LP才开心,GP的压力也小,企业也过得很好;如果每年都是投资大于退出,行业压力则越来越大,LP给GP压力,GP给创业者压力,最后大家都处在一个不健康的循环中。行业需要洗牌。从全市场来看,成立20年以上的VC/PE机构有8%,例如IDG资本、深创投、红杉中国、达晨财智等;成立15-20年的则占11%;成立10-15年的是44%。其中,2008-2015年成立的机构非常多,占比36%;而在2018-2023年左右,即成立五年内的机构占比是1%,行业竞争特别大。从清科的榜单来看,入选的200多家投资机构中,成立20年以上的占比19%,成立15-20年占比18%,而成立5-10年有36%。尤其是2013-2018年,以高榕资本和源码资本为代表的新投资机构抓住了一波机会。而2018年后成立的机构就特别难,这也反映了行业的变化。目前市场的主要玩家有哪些?可以看到,市场有三类主要player——知名投资机构(如红杉中国、IDG资本)、国资基金(如上??拼矗?、产业投资机构,其中,知名机构群体非常稳定,国资则以地域为波动,例如这几年湖南活跃,过几年江西活跃,再过两年是重庆活跃等等。产业资本也是变化中,前几年是BAT——腾讯、阿里、百度,如今可能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当然,长期干活的还是这些知名机构,正如今年是IDG资本成立30周年,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很难得。还有一个变化不能忽视。回想2019年,当时知名机构占比54%,到今天占比只有34%,下降了很多,背后原因主要是国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崛起。粗略梳理投资界发布的融资消息,2021年领投是红杉、高瓴居多,今年领投主要是国投创新、国投创业、国新等“国家队”,现在国资已经成为行业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再来看看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对比。这也是一个重要变化,今年前三季度,美元基金募资占比只有7%。换言之,如果你要继续耕耘中国市场,那么募集人民币基金越来越关键,如果不适应变化,那可能就出局了。回想十年前,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投资的金额差不多,但今天相比,美元只是人民币投资金额的五分之一。这个现象如何看待?我认为,中国还是需要全球的资本,还是欢迎全球的资本来支持中国的科技产业,如果只靠人民币基金,远远不够。在回报的角度上,2013年美元基金减去人民币差不多8倍,换言之多赚了8倍;但这两年,美元基金的平均回报倍数减去人民币的平均回报倍数已经是负一倍——人民币基金的回报已经比美元高了。2020年是拐点,数字是不会骗人。再看看中国和美国投资市场的变化。近两年中 美募资额都在下降,中国募资额是美国的66%,我们最好的年份是2017年,占到美国的87%。投资端,2013年我们的投资金额是美国的6%,2017年则是24%,这是最好的水平,如今中国和美国在VC/PE上的投资金额上差距还在扩大。现在,中国VC/PE的数量是美国的10倍,我们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还得加油。以上便是我对今年最新创投数据的分享。每一个数字背后,都离不开每一位创投人的贡献。今年环境变化比想象中更大,至于这份数据该如何更深入解读,我想还是交给大家。最后想说一句:适者生存——无论行业如何浮沉变迁,我们还是要坚守初心,适应变化,等待行业向上的新拐点。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698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小米汽车年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