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废品损失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正文 马斯克和Altman的交换人生 从戴尔的创始人Michael Dell到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从乔布斯到马斯克,再到如今的Altman,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同样的故事总在重复发生。 Altman最终还是回到了OpenAI。一场大戏,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开始,又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而在OpenAI爆发人事危机的时候,最受人瞩目的,其实除了Altman和Brockman这样身处漩涡中心的人,还有一个就是马斯克了。从“惊天”的消息在X平台上爆发开始,马斯克就一直穿梭在吃瓜一线,他一会儿在Nadella评论区“接梗”,称Altman如果加入微软,就可以用Teams开会了(Altman被解雇是通过Google Meet);一会儿又爆料OpenAI前员工举报Altman和Greg的邮件,活脱脱一只瓜田里欢蹦的猹。这个过程中,他甚至还忙里偷闲的发射了一枚火箭,堪称最*的时间管理大师。做为OpenAI最早的资助者和创始人之一,马斯克与Altman的恩怨路人皆知。事实上,马斯克也曾有过想要将Altman从CEO位置上赶下来的念头,只是当时并没有成功。2018年初,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马斯克曾向Altman提出,想将OpenAI并入特斯拉,并由自己担任CEO,只是Altman没有同意。于是便有了后来他与OpenAI的决裂,以及ChatGPT火爆全球后,他在X平台上针对Altman的一系列“火力输出”。事实上,对于OpenAI的大戏,马斯克是最有资格吃瓜的人。他曾在2000年被对手以同样的套路从PayPal CEO的位置上赶下来;也曾在2008年以同样的策略赶走了特斯拉的创始人,然后取而代之。所以,虽然对于马斯克来说,攥取OpenAI的大权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在这之前,他其实已经对这一套流程轻车熟路。PayPal 政变X.com,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可能是Twitter更名后的新域名,但它同时也是马斯克曾创办过的支付帝国,它在2000年与Confinity团队合并,组成了现在PayPal,马斯克曾是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担任过董事长和CEO的职务。在PayPal,马斯克其实经历过两场政变,一场在X.com成立之初,一场合并成PayPal之后。故事要追溯到1999年,这一年马斯克刚刚卖掉了自己*家公司Zip2,这是一家类似58同城,或者大众点评的雏形的公司。然后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给自己买了一辆全球限量64辆的迈凯伦超跑外,就将剩下的绝大部分投入到了一家名叫X.com的新公司里。▲早期X.com的信用卡 图源:engadget.comX.com刚成立5个月,马斯克就遇到了他人生当中的*场政变。技术出身的马斯克,虽然扬言要“再造整个银行系统”,但在银行方面他的经验并不多。所以他找来了在新斯科舍银行实习期间结识的罗德奖学金获得者哈里斯·弗里克(Harris Fricker),这是一位资深的银行家。但正如马斯克对当时银行家的嘲讽所言:“所有的银行家都做着和其他所有人一样的事情,如果其他人去跳崖,这些人也会跟着去跳崖。”金融出身的弗里克相对传统,而作为硅谷新星的马斯克在这时就已经展现出了他性格中张扬的一面。对外,马斯克向媒体描绘着颠覆整个银行业的蓝图,但弗里克认为这些说法不切实际,愚蠢至极,因为当时X.com还举步维艰。而对内,马斯克主张暂时摈弃传统的商业思维,弗里克则希望通过传统的方式来管理X.com。理念不同,矛盾也一触即发。就在X.com成立仅仅5个月时,弗里克发动“政变”。他告诉马斯克:“要么让他担任CEO,要么他把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带走,然后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年轻的马斯克不吃这一套,他告诉弗里克:“你赶紧去成立新公司。”马斯克保住了自己的新公司,但弗里克带走了X.com的绝大部分人,包括大量的核心工程师,以及和弗里克一起从加拿大加入X.com的银行专家艾迪。创始团队的分裂是马斯克创办X.com遇到的*个挫折,但等待马斯克的背刺却远远没有结束。在马斯克创办X.com的同一时间,在X.com不远处的一座公寓里,三个年轻人创办了另一家在线支付公司Confinity,后来他们推出了著名的产品PayPal。与X.com像一家金融服务公司不同,PayPal主打电子商务,因此与eBay关系紧密。在互联网浪潮下,X.com和PayPal都在疯狂扩张,双方纷纷推出现金奖励,短短两个月的时间,PayPal注册用户从2500涨到了10万,而X.com紧跟其后。这场大战,大概是国内补贴大战的最早雏形。而和国内百团大战、滴滴Uber之争最终走向合并一样,两家公司也字在2000年初决定合并。马斯克牵头组成了拟定了合并条款,新公司仍然叫X.com,因为马斯克是*股东兼董事长。▲2000年的照片中,PayPal的彼得·泰尔(Peter Thiel)和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右)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公司总部与PayPal徽标合影,图源:华盛顿邮报但新公司并没有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为两家公司融合并不顺利。根源仍然是理念和文化的不同,比如Confinity团队更喜欢Linux这样的开源软件,而马斯克却对微软的数据中心青睐有加(马斯克对微软是真爱)。比如Confinity团队更喜欢PayPal这个名字,但马斯克却对X.com情有独钟。在公司内部爆发龃龉的同时,PayPal业务的快速增长以及竞争对手eBay的步步紧逼让这些问题进一步放大。X.com的网站几乎每周都会崩溃,交易平台上网络诈骗横行,公司的亏损进一步扩大。内忧外患之下,投资人开始质疑马斯克的能力,就如同OpenAI董事会认为Altman“并不一贯坦诚”一样,他们也认为马斯克没有告知董事会X.com的真实情况。而和OpenAI董事会的突然发难一样,X.com董事会也趁着马斯克飞往悉尼的途中,策划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2000年1月,马斯克与*任妻子贾斯汀完成了婚礼,但因为工作太忙,直到9月才趁着奥运会举办开启了一场迟到的蜜月旅行。而就是在马斯克带着贾斯汀从帕洛阿尔托登上飞机的时候,时任X.com首席运营官的戴维·萨克斯在加州推开了公司“日元”会议室的大门——他们这里完成了罢免运动的最后一次战线统一?:蚈penAI绝大部分员工以离职相威胁一样,X.com的政变同样由几位核心高管联合员工以离职相威胁开始,但不同的是,OpenAI的员工要求董事会将Altman请回来,而X.com的员工要求董事会将马斯克赶走。因此,当大约14个小时之后马斯克在悉尼的机场降落时,他就已经不再是X.com的CEO了,政变已经尘埃落定。虽然知道此事的马斯克立刻搭乘了下一班飞机回到了帕洛阿尔托,但已经于事无补。马斯克离开了CEO的岗位,两个月之后,X.com更名为了PayPal。对于这次更名,市场上普遍的说法是,用户觉得X.com具有色情含义,而PayPal更像是一个正常产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未必不能是一个支付帝国权力更迭的表象。如今,X.com已经被马斯克重新买了回来,并在其收购twitter之后,使用在了新的社交平台X上,但曾经的“办公室斗争”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天使,还是魔鬼?PayPal的经历无疑给马斯克上了重要一课,让他明白了掌控公司的重要性。这一点体现在他后来的几次创业中?:艹ひ欢问奔?,马斯克持有SpaceX 54%的股份,控制着78%的投票权。在特斯拉,即使多次减持之后,他也仍然持有20.6%的股权,如果加上期权,他的投票权将超过25%,牢牢控制着这家公司。当然,众所周知,特斯拉的创始人并不是马斯克。而马斯克逐步占据特斯拉的方式,与戴维·萨克斯等人将他赶出PayPal,以及OpenAI董事会对Altman发动政变的方式如出一辙,连安的罪名也几乎一样??赡芎芏嗳瞬⒉恢捞厮估氖导蚀词既?,它是由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在2003年共同创立的。这两人之前曾创办过一个传媒公司,推出了世界上*款电子阅读器。没错,就是那个如今在中国已经卖不出去的泡面盖子的最早版本。2000年,当马斯克被PayPal被赶下台的时候,艾伯哈德和塔彭宁正好将这家公司以1.87亿美元的价格卖了出去。然后,财富自由的两人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就这样,2003年7月在旧金山的一个小城市里特斯拉成立了,然后他们就遇到了创业的*个问题——钱。从贾跃亭到雷军,从威马到蔚小理,无数特斯拉的后继者都在证明造车需要的天量资金。按照计算,特斯拉造出一辆原型车大概需要700万美金,但作为世界上*辆纯电超跑,投资人并不认可这个“愚蠢的想法”。这个时候,已经卖掉PayPal并开始做SpaceX的马斯克成了他们的目标,毕竟在2000年初,造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的想法虽然天方夜谭,但如果和造火箭一比,这个想法就现实了很多。他们觉得马斯克会认可这个项目。事实也确实如此,马斯克也曾了解过电动汽车,所以仅仅只是见过两次见面,马斯克就决定加入他们,并最终用650万美元换到了特斯拉16%的股份,成为特斯拉的*股东和董事长。这个时候,特斯拉的两位创始人还觉得马斯克是天使,他懂工程学, 理解特斯拉正在做的事情,拥有想要使美国摆脱石油依赖的伟大目标。但他们不知道,这件事情给日后马斯克鸠占鹊巢埋下了*颗种子?:罄吹氖虑榫退忱?,2005年特斯拉推出了*辆原型车Roadster,2006年Roadster又因为一场展会彻底出圈。作为特斯拉的创始人,艾伯哈德在这次活动上一战成名,纽约时报为此专门做了一段报道。但这段报道却为日后马斯克鸠占鹊巢埋下了第二颗种子。因为它忽视了马斯克的存在,只是将他称为特斯拉的投资人。马斯克对此耿耿于怀,曾专门给特斯拉的公关发去邮件,对宣传部门忽视他的事情阴阳怪气。但矛盾并没有因此爆发,事实上,这段时间正好是马斯克和艾伯哈德的蜜月期,特斯拉也在高速发展。首先是Roadster逐渐成为一种有钱人的时尚,在各种场合受到欢迎,预定数量短短两周就达到127辆。其次是创始人艾伯哈德开始被光环围绕,并在2007年成为《财富》杂志年度创新人物,但马斯克的作用却越来越被外界忽视。而与此同时,在缺乏外部投资者信任的情况下,马斯克却在持续领投特斯拉,从2004年到2007年,马斯克已悄无声息的积累了8100万股份,拿下了公司的*控制权。压到最后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特斯拉的研发进程。按照最早的预测,特斯拉预计2007年11月之前交付Roadster。但临近交付,Roadster的变速箱却发现了问题;与此同时,被派往泰国解决电池生产的团队也因为当地产业基础太差而推迟了进度,特斯拉对车辆的成本管理也出现问题,Roadster的实际成本无从得知。在外部,纽约时报报道了特斯拉变速箱的问题,汽车媒体嘲讽特斯拉的汽车永远出不了厂,甚至马斯克过往被PayPal干下台的经历也在被挖出来攻击。总之,在媒体的营造下,特斯拉已经摇摇欲坠。而随着种种问题的暴露,也让马斯克觉得艾伯哈德管理公司的方式有问题。为此,马斯克找了一个“审计”人员,而结果显示,生产一辆Roadster的成本可能高达20万美元,而特斯拉预期的售价却只有8.5万美元。马斯克甚至认为,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Roadster有将会有三分之一不能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斯克按照自己在PayPal的经历策划了一起“政变”的翻版。2007年8月,和马斯克在悉尼度假时收到被解雇的信息一样,艾伯哈德也是在去洛杉矶汽车新闻公会发表演说的路上收到马斯克打来的电话,马斯克告诉艾伯哈德,新CEO明天就要来上班了。说来也是有趣,特斯拉对外宣称解雇艾伯哈德的理由不仅与方面马斯克被PayPal解雇一样,也与OpenAI解雇Altman的理由相同。即,马斯克认为艾伯哈德在欺骗公司,有意对董事会隐瞒特斯拉的真实经营状况。之后,马斯克任命了新的临时CEO,而艾伯哈德被降职为技术总裁。但马斯克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作为职业经理人,深知制造业困难和特斯拉岌岌可危的新CEO对特斯拉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将尽可包装得好看一点,然后将它卖给某家大型汽车公司。但这个想法显然并不符合马斯克改变世界的目标。所以不到五个月,马斯克就又为特斯拉换了一位新CEO,但这位CEO其实更像一个傀儡,因为这个时候特斯拉的大多数事情都已经是马斯克在亲自操刀。对内,马斯克亲自监管所有重大资金的使用,重新梳理Roadster的研发,推动裁员削减成本。他还给员工打鸡血,要求大家周末也继续工作,为此他甚至自己也睡在了车间里。而对外,马斯克开始走向前台,他一方面向客户承诺新车将在2008年初交付;另一方面频繁接受采访,平息负面报道,同时发布新的产品,给市场传递信心。而后,就是那个被众人熟知的,马斯克在绝境中拯救特斯拉的故事。2008年10月,马斯克正式出任特斯拉CEO;也是这个时候,特斯拉账上的资金即将耗尽。到2008年12月,特斯拉账上的资金只有够支付下周的薪水。特斯拉必须尽快完成下一轮融资,但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次贷危机,融资并不容易。马斯克自己的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支持特斯拉,因为当时SpaceX的猎鹰一号刚刚完成第四次发射,那也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但为了给投资人信心,马斯克还是四处筹钱,然后把他们都投入到特斯拉中。他变卖跑车,就是那辆他卖掉*家公司后购买全球限量款迈凯伦,同时也向周围的朋友借钱,把刚刚从投资表弟公司挣到的1500万美金也一起投入了进去。就这样马斯克筹集了近2000万美元,然后他要求所有老股东投入相同的比例,但这行为并没有获得全部投资人的认可。为了在绝境中逢生,马斯克临时将股权融资转变为债务融资,并放出风声,自己可以从SpaceX再借4000万美元完成这轮融资。(股权融资需要获得所有股东同意,但债务融资不用;股权融资以股权作为交换,但债务融资需要归还本金)就这样,在马斯克的豪赌加计策下,这轮救命的融资在圣诞前夕完成,特斯拉从ICU中走了出来,也彻底开启了马斯克时代。结尾事实上,自从乔布斯被赶出苹果之后,硅谷各大科技企业中的权利之争就没有停止过。从戴尔的创始人Michael Dell到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从乔布斯到马斯克,再到如今的Altman,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同样的故事总在重复发生。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波云诡谲,但硅谷仍然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在这些往来反复的争斗中,有权利的角逐,也有个人义气与理念之争,随着OpenAI的大戏逐渐帷幕,曾经扑朔迷离的真相也开始被逐渐展开。我们会发现,OpenAI的董事会并不是毫无缘由的作妖,相反他们不仅有合理的担忧,而且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保持了一贯的团结。而一直被所有人支持Altman也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和组织管理中的出格部分。但如果回过头去看,我们会发现,真正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恰恰是这些并不*的人,乔布斯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马斯克开启了电动汽车和商业航天的时代,Altman则打开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门。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进步?还是需要一个道德高尚的英雄,这其实是一个问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自象限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阿里出手,投了峰瑞资本
正文 李宁迎来拐点 时尚的东西本身难以持久,优衣库老板就曾直言“那些希望矗立流行前端的公司会是一种风险”。他称当流行改变时,他们的业绩会出现更大幅度的颠簸,成本也会更高。 一份零售流水增速不及预期的经营公告让李宁股价单日大跌近20%。这份公告的杀伤力为什么这么大?流水失速是李宁独有的现象还是行业的普遍现象?李宁是不是迎来拐点?李宁的增量在哪里?01 流水为何不及预期?行将结束的2023年,公众对身边商业世界讨论最多的一个疑问是:“消费到底在降级,还是在分级?”。《南方都市报》曾就今年“618”做的一轮民调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最看重性价比,超过七成受访者关注百亿补贴产品。另一边,单价在30万元左右的问界系列汽车持续热销,进入下半年后问界M7的月销量不断创新高。或许富人并不会因为放缓的复苏节奏而降低自己的消费标准,但大多数普通人并不没有这样的幸运。当钱袋子变瘪时,他们会优先降级自己的零食选择——从良品铺子等精包装零食切换成折扣店中的散装零食。同一现象也发生在体育服饰消费领域。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数据,奥特莱斯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1300亿元,已经超过了2021年全年的1000亿元,并与2022年全年的2100亿元仅差800亿元。或许,既要大牌和品质在身,又不想出太多钱的当下人,成了2023年消费行业最真实的写照。消费者对平价商品的青睐,倒逼着这些年不断强调消费升级(涨价)的品牌加大折扣力度,这或许是上半年李宁“增收不增利”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李宁交出了一份营收同比增长12.9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3.11%的中报成绩单,这份中报不仅延续李宁2022年收入放缓的趋势,也让公司成了四大国产体育品牌中*一个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品牌。同样的经营环境中,李宁何以成为*进入衰退的玩家?答案很可能在于李宁的持续提价。在“国潮热”与“新疆棉”事件的接连催化下,李宁近些年不仅赚足了流量,还利用流量进行了一轮轮的提价。以公司的跑鞋为例,李宁“超轻15”2018年的首发价为499元,2021年“超轻18”首发价变成了599元;2019年,李宁“烈骏4”的首发价为699元,今年李宁发布的“烈骏7pro”售价来到了1099元……不断攀升的价格显然也不适应当前偏紧的消费趋势,加之体育服饰行业2022以来面临着巨大的清库存压力,此时只有给足折扣力度,李宁才能守住营收增长的面子。上半年,除了加大奥特莱斯渠道的折扣力度外,李宁还加大了对正价店与电商渠道的促销力度,这也导致上半年李宁整体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在双十一期间,《节点财经》走访李宁位于购物中心的门店时发现,李宁的商品的折扣力度多在在“5-7折”。不过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降价促销仍然挡不住李宁流水增速的放缓”。李宁披露的Q3经营数据显示,三季度李宁主品牌(不包括李宁YOUNG)整个平台的零售流水同比增速为中单位数(4%-6%)。这一增速水平不仅较公司2022年同期的“10%-20%中段增长”放缓明显,而且也明显逊色于同行。三季度安踏主品牌零售流水同比高单位数(7%-9%)增长,特步主品牌取得高双位数(17%-19%)的同比增长,361度主品牌线下流水同比增长15%,电商业务同比增长30%。从历史数据上看,李宁主品牌的整体零售流水增速与公司的营收增速十分一致,这也预示着Q3李宁的营收增速将大概率落在4%-6%区间。受此影响,10月末,李宁管理层在面向投资者的内部会议上,将公司2023年全年收入从15%增速预期下调为10%以下。10%的增速,都不及2022年的14.3%,这放在2023年复苏的大背景中显然是不可接受的。02 渠道和营销还需再次变革?加大折扣力度都卖不动货的李宁,除了上述提到的涨价的之外,另一个要素是“批发渠道”的拖累。李宁2023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批发渠道的流水增速为“低单位数”,落后于零售渠道的“中单位数”,同时也落后电商渠道的“10%-20%的低段”。如果再往前追溯,李宁批发渠道的流水增速几乎都是垫底的,但批发渠道又一直是李宁的核心渠道。李宁当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移动缓慢的庞然大物”,公司于2019年聘任联席CEO钱炜来解决这一难题。在加入李宁之前,钱炜是优衣库(韩国)的行政总裁,其在优衣库长达23年的工作经验。钱炜的入职,也标志着李宁率先开启了“零售改革”之路。在2021年初的一次对话中,钱炜称自己来李宁后的一年半时间主要做的就是从批发到零售思维的转型。事实上,在电商出现之前,批发模式是体育品牌最主流的销售模式,即品牌们每年通过两次订货会将新款鞋服卖给经销商,这些经销商再通过线下的加盟店连接消费者,比如负责为耐克销货的滔博运动。电商出现之后,体育品牌们率先将该渠道转为直营,这才慢慢增加了品牌商直面消费者(DTC)的机会。正如钱炜总结的——批发渠道遵循的是供给思维,即将货卖给经销商闭环就结束了,而零售遵循的需求思维,即直面消费者,通过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他们满意的产品来经营品牌。一位连锁经营高层告诉《节点财经》,品牌直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取掉了经销商的中间环节,直营业务的毛利率会更高,同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也更低;其次,直营模式能更快的反映消费者需求的变动,从而便于管理库存,能有效避免体育服饰品牌长期存在的“库存周期劫”。但他同时补充道,体育服饰品牌搞直营的挑战也非常大。一方面,直营模式使得体育服饰公司的资产变重,当店铺变为直营店后,“租金、人员工资、库存”都归类于品牌方,资本开支加大;另一方面,要改造加盟商历史上形成的数量庞大、层次不齐的加盟店工作量巨大。实际上从李宁门店的占比分布来看,钱炜任职李宁联席CEO的近四年时间,李宁直营渠道的收入占比不升反降了。李宁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公司直营渠道的收入占比从29.8%降至20.7%,同期电商渠道的收入占比从21.10%上升至29%,直营渠道与电商渠道几乎走了个对调,加盟渠道略有下降,但占比依然高达45%。截至今年上半年,李宁总共有1423家直营店,仅占其门店总数的23%。相较2020年才开始DTC改革的安踏,目前直营店的数量占比已经来到了近一半。安踏2023年中报显示,公司截至2023年6月底的5500家门店中,有43%为品牌直营店,这些直营店为安踏贡献了57.1%的收入。《节点财经》认为,“直营店占比的不足也是本次拖累李宁整体流水降至中单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03 增量在哪里?随着2022年李宁收入超过阿迪达斯中国,当前国内体育服饰品牌的格局已被改写为安踏、耐克与李宁分列前三名。不过李宁虽然挤身三甲,但它与安踏及耐克的差距依然很大。2022年,安踏、耐克(大中华区)的营收分别为536.5亿元与514.2亿元,李宁的收入为258亿元。安踏的营收体量之所以能够超过李宁2倍多,一个显见的原因是FILA的成功,2022年FILA部分营收为215.2亿元,占安踏总收入的40%。不过,即便抛去FILA,以及包括迪桑特、科隆在内的户外运动收入,李宁的收入也长期跑不过安踏主品牌。问题究竟出在了哪?《节点财经》通过分析李宁历年的业务流水变化发现,“运动时尚板块的式微”或是关键。2018年,李宁通过将国潮元素融入服饰,并以参与时装周首发的方式成功将“中国李宁”打造成中高端运动时尚品类。接着受“中国李宁”的推动,李宁的运动时尚业务流水占比从2018年的25%迅速爬升至2021年的43%。但在过去的一年半内,李宁“运动时尚”板块的流水占比已经下滑至34%,仅比2019年中国李宁爆发初期的32%多两个百分点。从净额上看,李宁运动时尚板块的流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的下降幅度分别为6%与2%。不过国潮风来得快也去得快,随着消费者新鲜感的褪去,很快中国李宁就陷入了创新匮乏的地步。比如,2022年,中国李宁系列的一款秋冬新品被贴上了“伪日”的标签,消耗了消费者的好感。时尚的东西本身难以持久,优衣库老板就曾直言“那些希望矗立流行前端的公司会是一种风险”。他称当流行改变时,他们的业绩会出现更大幅度的颠簸,成本也会更高。在《节点财经》看来,李宁的时尚运动版快正在经历这种的挑战。而除了运动时尚板块外,李宁第二大核心阵地“篮球”板块也备受考验。今年上半年,李宁篮球板块的流水增速为6%,落后整体收入10%的增速。一位篮球鞋评测博主告诉《节点财经》,有许多粉丝向他反映李宁的部分篮球鞋外观设计看上去不错,但上脚感觉真的很差,比如“闪击8系列篮球鞋右侧鞋面有明显的夹脚指现象”。或许这只是一部分的声音反馈,不足以代表全部,但这种现象的发生足以反应一定的问题。此外,他还称李宁在篮球明星签约方面进步依然不明显。当前李宁口碑*的篮球鞋系列——韦德之道背后的球星德怀恩·韦德早已退役,李宁当前签约的*牌NBA球星吉米·巴特勒在粉丝影响力上也远不及安踏最近签约的独行侠球星凯里·欧文,许多篮球粉丝都是冲着球星买鞋去的。在《节点财经》看来,李宁未来的增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内生,公司不仅要挽回运动时尚板块的颓势,还要补足篮球板块的产品问题与明星代言人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外延,如何让中国李宁的时尚运动之风刮到海外市场,这也是李宁要做的重要功课。05结语钱炜自2019年任职李宁联席CEO以来,尽管在直营店扩张上的动作不大,但在降本增效方面让李宁的面貌焕然一新。据《节点财经》统计,2019年-2022年,李宁在保持毛利率稳定的基础上,将净利率从10%左右提升至15%。接着公司的平均存货周期从68天降至58天,平均应收账款也从21天下降至14天。此前,钱炜在采访中就谈到“我们更加关注建立单店的高利润可复制的运营模式”。换句话讲,对于DTC方向的零售改革,李宁换了种解题思路——不再过分关注直营店的占比,而更在乎将标杆利润门店的经验复制给其他门店,不论加盟与直营。钱炜以ROE(投资回报率)的视角来进行门店价值的评估着实给让李宁的盈利提升了一个台阶。不过,李宁当前流水失速背后则折射出的是另一个问题——李宁以批发渠道为主的销售模式使得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被拉远。要解决这一问题,钱炜不得不补足李宁DTC零售的短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节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新茶饮卷向2024:联名是不是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