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企业消费税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正文 赵一鸣,撞到了零食大战的枪口上 当前,存量市场里,零食赛道的竞争简直白热化。量贩零食用低价,把休闲零食打得快要无路可走。 花4500万真金白银投资,最终换来的却是欺骗?11月27日,良品铺子一怒之下将量贩零食企业赵一鸣告上了法庭,讨要公司对其投资期间的股东知情权。目前,已获法院受理。这事应该不会轻易结束,下一步,良品铺子可能还会视情况,就赵一鸣欺瞒重大事项,对公司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如若不能解决良品铺子的诉讼问题,零食很忙合并赵一鸣后,想要继续融资和推进上市,都会面临极大的障碍。01 善意换来欺骗?“就像花钱养了一个儿子,好心好意放手让他独立成长,结果,他背地里投入到了竞争对手的怀抱,商业的诚信何在?”谈及此次的诉讼之战,网友们各种脑暴。因被投企业宜春赵一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赵一鸣”)在双方合作期内,刻意隐瞒公司重大事项,损害小股东知情权,11月27日,良品铺子全资子公司广源聚亿,已正式向法院起诉赵一鸣。此前,良品铺子和赵一鸣曾有过一段蜜月期。今年4月,赵一鸣完成1.5亿元A轮融资,由黑蚁资本领投,良品铺子通过子公司广源聚亿出资4500万元跟投,成为持有赵一鸣3%股权的股东。不过,今年10月16日,广源聚亿就将所持赵一鸣全部股权,以1.05亿元对价,转让给了黑蚁资本。短短半年间,良品铺子获得6000万元投资收益。当时,外界都认为,这是一笔很成功的投资。而在良品铺子退出仅仅20多天后的11月10日,赵一鸣和零食很忙突然宣布合并,量贩零食行业的老三和老大合体了,并同日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对于这一突然到来的变化,良品铺子方面之前居然毫不知情。良品铺子表示,在持股赵一鸣期间,该公司一直强调计划独立上市,并希望广源聚亿能主动出让股权。“既然赵一鸣想要独立上市,也许良品铺子当时觉得收益不错,何不成人之美。”相关知情人士分析。但良品铺子可能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善意,换来的却是隐瞒和欺骗。02 损失难以估算广源聚亿认为,零食很忙和赵一鸣之间的重大交易,涉及近7000家门店,2022年的合并销售额近70亿元,在短短20多天内,不可能完成合并所需的尽职调查、谈判、拟定合同、投资方审批等所有流程。上海星瀚(武汉)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王恺杰,主要从事公司商事/投融资并购等法律业务领域。他结合投融资并购的实际经验和惯例情况分析:两家头部企业的合并,要遵循较为复杂的流程,一般耗时至少须两个月,长则一两年。如按此种节奏推断,那么,在广源聚亿出让股权之前,赵一鸣很可能就已经在和零食很忙接触洽谈合并事宜,并有意无意地选择对良品铺子隐瞒了这一消息。而且,赵定、王平安等赵一鸣高管用于持有“零食很忙”的持股平台之一宜春一口鸟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成立于今年9月28日。如果从这一时间线来分析,两家公司合并的启动和决策,极有可能早于广源聚亿退出赵一鸣。赵一鸣和其*的竞争对手合并,属于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及《股东协议》的规定(约定),广源聚亿作为股东之一,享有知情、决策、检查、优先购买等合法权利。赵一鸣却从未就此征询过广源聚亿的意见。广源聚亿表示,正是赵一鸣的刻意隐瞒和错误引导,直接导致公司基于错误或不实的交易背景和定价依据,出让了所持股权,严重损害了自身的合法权益。11月21日,广源聚亿曾向赵一鸣发函,要求对方提供自己作为股东期间,公司的有关财务及重大事项决策的相关文件,但赵一鸣方面始终未作回复。对于良品铺子来说,因为赵一鸣的隐瞒和欺骗,所带来的损失,一时还难以估算。当初,良品铺子决定投资赵一鸣,是看到了量贩零食赛道的发展潜力。公司在休闲零食行业深耕十余年,拥有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可以与赵一鸣形成协同效应。虽然赵一鸣和零食很忙之间的交易称为合并,实际也可看作“卖身”。既然要卖,良品铺子作为赵一鸣的股东之一,可以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作为主板上市企业,也具有收购的实力??梢栽は?,一旦收购了赵一鸣,良品铺子就可形成自有品牌零食和量贩零食两头强,一举改写当前休闲零食行业的竞争格局,获得无尽的想象空间。03 沉默解决不了问题最近两天,媒体对良品铺子起诉赵一鸣进行了密集报道,但赵一鸣和零食很忙同时选择了沉默,不做任何回应。法律界人士分析,目前良品铺子起诉赵一鸣讨要股东知情权应该只是*步,后续双方的诉讼应该会胶着很长一段时间。如若不能妥善解决良品铺子的诉讼,对赵一鸣和零食很忙的发展都极为不利。这两个量贩零食品牌,最近两年在国内疯狂“圈地”拓展势力范围,背后都有资本输送子弹。资本可不是慈善家,最终都是要获利退出的。两家公司合并,就是想快速做大规模,为上市铺路。良品铺子对赵一鸣的诉讼,涉及股权纠纷,这是企业IPO路上*的“拦路虎”之一。这一大隐患,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它们在一级市场进一步融资。更何况,赵一鸣和零食很忙合并本身的合法性也存疑。王恺杰律师分析表示,零食很忙和赵一鸣均为量贩零食行业头部企业,就合并事项本身,还需就两个品牌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进一步考量是否存在违反《反垄断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次合并事项能否顺利推进,亦可能影响良品铺子和赵一鸣两方的下一步动作。最近十天,良品铺子相继完成了“换帅”“降价”等多件大事,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狼性。该公司新任董事长、总经理杨银芬,有“杨一刀”之称,行事务实、做事果敢。过去,他长期担任公司总经理,带领良品铺子闯过了一场场枪林弹雨。上任伊始,杨银芬就快速摆出了打大仗、硬仗,为活着而战的架势。当前,存量市场里,零食赛道的竞争简直白热化。量贩零食用低价,把休闲零食打得快要无路可走。在行业老大良品铺子率先用“降价”回击的态势下,赵一鸣的“背叛”,从另一个角度,给了良品铺子一个扩大商战的机会。既然要战,良品铺子显然无惧把战场拉得再大一点。既然要战,良品铺子作为公众企业,也要战得更坦荡,更有态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这个冬天,上万人涌入东北冰钓
正文 ChatGPT「周岁考」:微软发飙,谷歌磨刀 微软收权,OpenAI将何去何从?宫斗之下,谷歌或是最大的赢家? ChatGPT,来到命运的十字路口。2022年11月30日,OpenAI旗下的ChatGPT正式上线,瞬间燃爆全球互联网,拉开了生成式AI革命的序幕。这意味着,其面世约一周年了。这一年,ChatGPT怎么过得如此跌宕起伏?微软收权,OpenAI将何去何从?宫斗之下,谷歌或是*的赢家?1、高光开局,“宫斗”收尾OpenAI,可谓“母凭子贵”。ChatGPT问世之前,AI虽然一直是全球互联网的焦点之一,但许久不曾出圈了,上一次出圈还要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谷歌的AlphGo击败围棋天王李世石,*次让世人见识到AI的魅力。相比AlphGo,ChatGPT不但更能打,还更容易落地。于是乎,“生成式AI风暴”愈刮愈烈,ChatGPT成为全球互联网*的“风口”,而OpenAI也顺势成为最耀眼的独角兽,估值一度高达900亿美元。据Writerbuddy.ai的数据显示,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前50名人工智能(AI)工具的总访问量达到240亿次,其中ChatGPT独占146亿次,占据了总流量的60.83%???*,不意味着轻松。降温成为ChatGPT后续的关键词:据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5月,ChatGPT全球访问量环比增速分别为131.6%、62.5%、55.8%、12.6%、2.8%,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2023年6月至8月,情况又进一步恶化,ChatGPT全球访问量环比增速分别为-9.7%、-11.2%、-3.2%,连续三个月下降。更为糟糕的是,黏性也下滑了。2023年3月,用户在ChatGPT上花费的平均时间为8.7分钟,到了8月下滑为7分钟,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然而,OpenAI未好好反思,反而由于技术理想与现实利益的冲突,在2023年11月上演了一出“宫斗大戏”。据多家海外媒体报道,OpenAI董事会与管理层的矛盾激化,被喻为“ChatGPT之父”的CEO山姆·奥特曼被驱逐,“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并不坦诚,阻碍了他履行职责的能力,董事会也不再相信他继续领导OpenAI的能力”。随即,总裁格雷格·布洛克曼也宣布辞职。关键时刻,拥有49%股份的微软站了出来试图救火,宣布山姆·奥特曼与格雷格·布洛克曼双双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高级AI研究团队。不过,这场闹剧并没有结束。超95%的OpenAI员工又闹了起来,签署联名信逼迫董事会集体辞职,否则所有签名者将集体跳槽,OpenAI面临瓦解的风险。最终,山姆·奥特曼官复原职,OpenAI董事会改组。2、OpenAI复位,微软收权与之对应的是,微软因为出手调解大获资本市场的好评。作为ChatGPT的*大“金主”,微软也站上了“风口”,市值跻身“两万亿美元俱乐部”不说,更是因为宣布收留山姆·奥特曼与格雷格·布洛克曼股价创下历史新高。简而言之,资本市场认为这次宫斗微软受益匪浅。事实上,微软与Open AI的矛盾,早已掩饰不住:微软为旗下产品赋予了ChatGPT能力,在多个维度与Open AI存在业务重叠。对此,微软Bing首席执行官米哈伊尔?帕拉欣曾公开表示,Bing的AI能力比OpenAI的GPT-4更好,拉踩之势肉眼可见。而Open AI也不甘示弱,推出企业版ChatGPT Enterprise。须知,云计算是微软的第二曲线,也是其在资本市场焕发“第二春”的基石,Open AI此举相当于切入微软的腹地,ChatGPT Enterprise大战Azure OpenAI令资本市场颇为担忧。其实,微软早有想法,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直到OpenAI“宫斗”,微软终于可以借题发挥了:要求扩大OpenAI董事会,派驻董事掌握最新动态,并对某些重大调整具有投票否决权,一改之前在董事会无任何席位的局面。OpenAI认怂了不难看出,微软没有“偷家”的打算。之所以如此,皆因收编容易整编难。微软CEO纳德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我来说,我们*的机会是人工智能,就像云计算改变了所有软件类别一样,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变革性的转变。”理念一致,不代表可以1+1>2。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津剑公开表示:“乔布斯和马斯克如果是在其他人领导的公司下,还能创造出这种伟大的成绩吗?”毕竟,当一家企业成为行业的巨头,“大公司病”也就在所难免了,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这么一来,“投诚人士”的士气或难以得到彻底激发,就算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但身处一个市值近3万亿美元的商业战车中,很难保证不被卷入其中疲于内耗。从这个角度来看,控制Open AI或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此外,微软管理层面临业绩短期难以增厚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更为迫切。一名Marketwatch分析师表示:“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微软财务状况产生实质影响,而微软的其他业务,尤其是Windows,亦可能在短期内陷入困境。”譬如,微软的广告收入主要依赖Bing,然而近一年来,有了AI加持的Bing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几乎没有变化。换而言之,声量没有转化为流量。3、鹬蚌相争,谷歌得利微软之外,围观的谷歌也笑出了声。多年以来,谷歌一直是华尔街的“座上宾”,也一直执AI牛耳,不承想被OpenAI“偷家”,从而跌落神坛。OpenAI被华尔街视为“屠龙少年”,而谷歌则是那条被屠的“龙”。如此一来,谷歌进入“诺基亚时刻”的担忧渐起,市值慢慢掉队了,从而将OpenAI视为眼中钉与肉中刺。万万没想到,OpenAI自乱了阵脚。OpenAI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虽然营业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全年有望触及13亿美元,但成本开支更为庞大,赚得没有烧得多,依然需要微软、Thrive Capital等“金主”持续输血。需要注意的是,OpenAI“内乱”的风波虽然逐渐平息,但影响不会立即消失:一方面,内部的裂痕短时间难以愈合;另外一方面,行业威望被大大削弱,对AI人才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减弱,之后的道路或不会一帆风顺。这对努力追赶的谷歌而言,不啻于天赐良机。须知,为了对标ChatGPT,谷歌推出了Bard,也发布了PaLM 2大模型,测试数据部分超越了GPT-4,但整体还需继续努力。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生成式AI,OpenAI依然是领跑者,谷歌与微软还是差了点意思,但谷歌的AI底蕴,OpenAI的许多关键技术其实都是谷歌率先发布的,如若给予足够的时间,谷歌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至于老对手微软,谷歌其实并不惧。复盘来看,虽然微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没有凭借AI能力攻略谷歌的基本盘,也没有动摇谷歌的“护城河”,双方的关系依然是错位竞争。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一名市场人士表示:“微软有‘大公司病’,难道谷歌就没有?谷歌2022年的重心未在AI,就出现了战略错误,这次微软押注AI,未必不可能压谷歌一头。”上述观点正确与否暂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OpenAI的未来势必蒙上一层阴影,而微软与谷歌的对垒将持续下去。当分高下之时,也是见生死之时。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锌刻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马云的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