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公司销售利润率计算方法
正文 资本涌入供应链 从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融资情况来看,资本越来越来关注餐饮服务商,这或许有助于推动国内的数智化进程。 2023年已近尾声,过去的一年里,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资逻辑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基于数据,餐饮供应链指南梳理了今年以来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尝试一窥餐饮投融资环境的最新变化。我们注意到,2023年,在餐饮供应链赛道,投早依然是主旋律。而餐饮服务商成为资本的宠儿,虽然这一细分领域的融资事件少于去年同期,但是亿元级别融资事件有所增加。01 50多起融资事件,餐饮服务商占一半根据餐饮供应链指南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1日,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发生了50多起融资事件。这些钱都流向哪里了?就投资领域而言,食材供应链相关融资事件超过20起,在餐饮供应链领域融资事件的占比为四成上下。而餐饮服务商相关融资事件近30起,在餐饮供应链领域融资事件总数的占比约在五成。另外,调味品企业、物流配送相关的融资项目相对较少,合计占比约为一成。△2023年餐饮服务商投融资事件盘点一位投资人士在接受餐饮供应链指南采访时表示,今年,食材供应链、餐饮服务商融资事件占比高,原因在于这两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较为迫切。在其看来,相比供应链领域的其他企业,食材供应链、餐饮服务商的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有资金驱动,而其他类型的企业自我造血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对于融资的需求,相对弱一些。该人士同时指出,这两大细分领域的融资趋势与目前餐饮业数字化、连锁化进程加快有关。02 投早成主旋律,天使轮、A轮等早期项目占比近4成从融资轮次来看,与2022年相同,投早依然是机构们的主流选择。在餐饮供应链指南不完全统计的50多起投融资事件中,种子轮、天使轮、A轮等融资轮次最为常见。其中,天使轮、Pre-A轮和A轮的融资事件在整个餐饮供应链赛道融资事件总数的占比达到了20%、6%和19%。而B轮融资、C轮、F轮融资事件的合计占比约为11%。另外,股权融资、战略融资事件合计占比约3成。在整体消费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资本机构似乎也更愿意回报期更长的项目,选择投资早期项目。不过,这背后或许也有其他考量。对于投资而言,早期介入相对简单,当团队规模固定、产品线成熟后,介入相对更难。消费环境的不景气,也给品牌经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机构在投资时也更有耐心,目光逐渐转移到上游,开始布局冷链物流、食材供应链、数字化服务等具备一定技术壁垒、相对容易实现标准化的赛道,选择与企业共同成长。03 亿元级别融资项目占比较高从融资金额来看,今年亿元级别的大笔融资比较多。在餐饮供应链指南不完全统计的50多起投融资事件中,亿元级别的融资占比为33%,千万级别的融资占比为17%,百万级别占比在11%。此外,约3成未公开披露具体融资金额。△2022年餐饮服务商投融资事件盘点相比去年同期,餐饮供应链领域的融资事件有所减少,但是亿元级别融资事件有所增加,尤其是餐饮服务商赛道的亿元级别融资明显增多。2022年前11月,已披露融资金额的项目中,餐饮服务商赛道的亿元级别融资不足5起。而今年前11月,餐饮服务商领域的亿元级别融资近10起?:觳痛笫菹允?,今年前8月,餐饮服务商的融资事件在餐饮业的占比仅为17.4%,但是披露的融资金额占比已达31.1%。而餐企的融资事件虽然超六成,但是融资金额占比在四成左右(注:中粮福临门 210亿元的融资案例不纳入统计范围)。今年,在食材供应链领域,甚至出现了百亿级别融资。2月,中粮福临门获得了2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04 机器人、SaaS系统、自动化设备赛道吃香今年,餐饮服务商属于餐饮投资的热门赛道。实际上,2022年时,餐饮服务商就已经获得了资本的高度关注?:觳屯饲霸臣?,2022年,餐饮供应链领域的融资事件约有百余起。其中,食材供应链、调味品、物流配送等多个细分赛道合计发生了约60起融资事件。同年,餐饮服务商领域的融资事件达到了43起,在餐饮供应链赛道融资事件的占比达到四成。该年,餐饮服务商的融资事件虽然仅比2021年多2起,但在餐饮业总融资事件的占比由12%提升到了18%。进入2023年,资本对餐饮服务商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具体到品类,智能餐饮机器人、数字化解决方案等赛道获得的资本关注度相对较高。普渡科技的主营业务为研发和生产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包括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今年内获得两轮融资,且融资金额均为亿元级别。定位美食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不??萍?,也在今年7月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而该品牌在2021年才成立,在2022年便获得了两轮融资。从吸金能力来看,融资金额靠前的餐饮服务商所处的赛道多为SaaS系统服务、数智化服务、咖啡茶饮自动化设备等。连锁餐饮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奥琦玮,主要为餐企提供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今年5月获得了超5亿元的战略融资。餐饮SaaS服务商哗啦啦,则在8月获得了2.5亿元的战略融资。智能咖啡运营服务商小咖咖啡,聚焦咖啡智能终端设备的研发与运营,今年则获得了4.48亿元的B轮融资。创立于苏州的咖爷科技是一家饮品设备自动化升级解决方案提供商,奶茶店制作设备、专业咖啡机的自动化升级都是品牌的重要发展方向。据悉,其在今年3月完成了约亿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而该品牌在2022年12月才成立。成立不过3个月,就获得了上亿元融资。整体来看,近几年来,资本对餐饮智能机器人、信息化服务、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关注较多,这或许与国内餐饮行业的连锁化进程加快有关。伴随着连锁化进程不断推进,餐企间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比拼日益激烈,行业的效率革命也在加速升级。这也给餐饮门店的标准化运营、成本管控、组织运营体系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餐企尝试借助数字化工具来进行门店管理和扩张,资本随之闻风而动,一些餐饮服务商也因此迎来了发展契机。05 老牌B端食材供应商受关注从食材供应链来看,今年不少细分领域的供应商都获得了融资。其中包括,聚葡萄糖生产商人良生物、牛肉新零售品牌今日牧场、乳品供应商塞尚乳业、烘焙供应商多甜食品、咖啡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啡途咖啡、鳕鱼类供应商鼎味泰、谷物调和油类产品提供商中粮福临门、B2B食材服务商时食链、B2B食材供应服务商乐禾食品……△2023年食材供应链、物流、调味品企业投融资情况具体来看,这些企业或是深耕B端渠道多年,已经具备成熟的产品和产能规模。又或是在细分领域内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相对空白的赛道切入较早。比如,在今年内完成2轮融资的时食链,合作客户多为政府机关、军队、学校食堂、品牌餐饮连锁机构、连锁商超等B端客户,成立以来相继在云南、北京、河北等地建成区域性集配中心。乐禾食品则成立于2006年,产业布局涵盖了净菜加工、冷链物流、餐饮管理、中央厨房、食品科技产业园、现代农业食品科技产业园等多方面。乐禾食品自成立以来已经完成多轮融资,在今年完成了F轮融资。被称为“关东煮*”的鼎味泰,成立于2009年,专注关东煮赛道多年,其为全家、711等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的供应商,也在今年获得了百联挚高资本约亿元的Pre-IPO轮融资。根据百联挚高资本公众号,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高洪庆曾表示,国内鱼糜制品市场发展尚处早期阶段,市面上的产品以速冻丸滑类为主,冷藏仿真类产品仍属空白。而鼎味泰在高端鳕鱼制品领域构建的原料、工艺、设备综合壁垒,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06 C端预制菜项目更受资本青睐而从预制菜赛道来看,依然是C端项目更容易获得融资。作为餐饮食材供应链中重要一环的预制菜,其投资热度已经不如前两年。不过,去年受到资本青睐的预制菜品牌,与今年受到资本青睐的预制菜品牌,仍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在2022年,获得资本加持的预制菜企业大多为这几类:面向C端或以“C端+B端”策略经营的企业,定位清晰的新锐品牌,预制菜产品加工类企业以及专注于预制菜食材供应链类的企业。而从今年来看,预制菜赛道的融资依然延续了这一特点。新中式预制菜品牌面朝大海在3月获得了新创基金的千万元融资,该品牌主要在电商平台及直播间销售面点、肉类、海鲜等预制菜产品。叮叮鲜食虽是B端鲜食供应链品牌,但也采用“B端+C端”的发展模式,该品牌内部孵化的C端预制菜品牌叮叮懒人菜,已经凭借酸菜鱼大单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品牌心智。另外,小胖黎、COOOOK轻烹烹都是成立不久的预制菜品牌,但都有着清晰定位和自身特色,与市面上的其他预制菜品牌形成区隔。预烹饪品牌COOOOK轻烹烹成立于2020年12月,定位异国美食,3年内完成了多轮融资,其在2021年1月、2021年6月、2023年5月分别完成了天使轮、A轮、战略融资。小胖黎则是一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预制菜品牌,成立于2022年。该品牌提出了“一城一菜”的发展模式,主打地方特色菜。饭乎成立于2020年,主要销售煲仔饭预制菜,其为一个主打主食类产品的预制菜品牌,而市面上大多预制菜品牌都以菜肴类产品为主。07 结 语从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融资情况来看,资本越来越来关注餐饮服务商,这或许有助于推动国内的数智化进程。另外,伴随着资本涌入供应链端,国内冷链物流、食材供应链的建设或许也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红餐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顿顿外卖奶茶的年轻人,正在被糖尿病缠上
正文 光束汽车苦等五年,电动MINI能否「上岸」? 今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下一代MINI纯电动车型计划在2024年正式推出,光束汽车将成为其全球首产地和主要出口基地。 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合资的光束汽车,在成立5年后终于拿到了“准生证”,电动MINI看到了希望。而此时老对手的Smart已经有两款智能新能源车型在售,显得其更为“姗姗来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8批)拟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中,出现了光束汽车的名字,企业信息备注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这意味着,光束汽车获得了独立的生产资质。本该是一件可喜之事,但我们梳理发现,作为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纯电动车合资项目,同时也是长城汽车的*合资项目,光束汽车2018年就已成立,2019年启动建厂,结果到现在还没有上市一款车,动作缓慢。按照最初的规划,光束汽车不仅负责生产,还包括合资双方在中国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但截至目前,有关于两家联合研发的产品还没有新进展传出,估计光束汽车暂时只承担MINI未来电动车型的生产任务。虽然这将有利于MINI电动化战略的推进,不过在新能源竞争已经进入淘汰赛的阶段,也很难说MINI能突出重围。去年MINI品牌在华只交付了2.87万辆,占宝马在华总销量的3.63%,今年全年销量或将进一步降低。对光束汽车而言,拿到“准生证”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硬仗要打。1自带光环出生●这几年,不管是自主车企还是海外车企,在战略规划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慢慢向新能源转型先锋的形象上靠拢。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也不例外,在光束汽车这一合作项目上都拿出了十足的诚意。2018年7月10日,长城与宝马合作的合资公司——光束汽车破土而出,双方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各持股50%,计划将在中国打造宝马全球电动车生产基地。新生产基地将落户江苏省张家港市,总投资达51亿元。按照当时的规划,光束汽车*量产新车3年后下线。双方采取的是“合资不合营”的合作模式,即光束汽车生产的产品将按品牌分别进入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各自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光束汽车不再建设单独的销售渠道,而是专注在研发和生产层面。规划很美好,宝马和长城双方也对这一“强强联手”项目充满期待,称“光束”代表着合资公司拥有长期的、积极的正能量,能够与清洁能源挂钩,同时也代表了双方合作成果是光明的。早在2016年4月18日,双方便已签署了合作保密协议。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曾表示:“我们有点像自由恋爱,先搬到一起住,7月10日则是双方订婚日。”在“订婚”之后,光束汽车还算推进有序。2018年8月13日,长城汽车、宝马集团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签订整车合资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光束汽车正式落户张家港市。距离双方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仅一个月的时间,合资公司便已确定落地,足以证明光束汽车的重要性。到了2019年11月,光束汽车项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现场,魏建军表示:“光束汽车项目将会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质量最高、*创新和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典范之一。长城与宝马将扎实推动工厂的建设,全力推动项目投产,持续护航经营发展。”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彼时也表示:“今天,我们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接着2020年6月20日,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合资的光束汽车工厂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始打桩施工。2020年11月7日,光束汽车在张家港经开区项目地块举行“光束汽车生产基地工厂建设开工典礼”。一切似乎都在按规划顺利进行着。当时市场对这一项目也颇为看好,认为长城汽车通过光束汽车项目可以完成自己的升华,加强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宝马也可以与长城在电动车技术上进行互补,加强成本控制能力、累积国内造车经验。谁曾想,这之后光束汽车的声量就越来越低,官网上最新的一条新闻资讯还停留在2020年11月,也就是工厂建设开工典礼的时候,直到近期的独立生产资质获批,才再次受到关注。2变化悄然而至●项目公开之初有多风光,就显得现在有多落寞。自2020年之后,市场上就很少听到光束汽车的动态,以至于在工信部网站公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后,大多数的目光都瞄向了蔚来,光束汽车差点成了“小透明”。而在等待的漫长时间里,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光束汽车的地位似乎也变得有些尴尬。不光是在光束汽车官网上,最近的新闻资讯停留在2020年。在长城汽车的官网上,企业新闻列表里搜索光束汽车,最后一条发布时间也是2020年。根据最初的规划,光束汽车不仅负责生产,还包括双方在中国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预计未来的MINI纯电动汽车以及长城汽车旗下新产品均将在此投入生产。但最新消息显示,光束汽车目前只承担MINI未来两款电动车型的生产,而两家品牌联合研发的新产品没有了音讯。另外,早前光束汽车计划*量产新车在2021年左右下线。而现实情况是,直到今年10月,国产全新MINI纯电车型才在光束汽车工厂正式下线,计划于2024年正式上市并供应全球市场。这期间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8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之初,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进入发展加速期。在这一机遇窗口下,自主品牌们相继崛起??扇缃?,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打响,此时才挤入赛道,跑赢难度可想而知。聚焦到长城身上,和5年前相比,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以及国际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在长城汽车2018年的销量“战报”中,官方只提及了全年共销售105.3万辆,哈弗、WEY和长城皮卡分别以76.61万辆、13.95万辆和13.8万辆的成绩,成为各自细分市场销量冠军等信息。到了2022年,新能源和海外销量成绩成为销量“战报”中的宣传重点:2022年长城汽车全年销售106.8万辆,其中,海外市场累计销售17.3万辆,同比增长21.28%,海外市场累计销量已超100万辆;同时新能源升级加速,六大品牌持续焕“新”。今年前11个月,长城汽车销量持续攀高,累计达111.8万辆,同比增长12.94%。其中新能源累计销售23.2万辆,同比增长92.28%;海外累计销售28.3万辆,同比大增84.81%,新能源与海外市场双双创历史新高。宝马方面则是在不久前官宣,BMW在华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0万辆,成为*在中国取得这一成绩的传统豪华汽车品牌。根据懂车帝零售排行榜,35万元以上车型中,去年还排在问界M7之后的宝马iX3现在已经反超,近一年的销量为3.81万辆;而近一年宝马i3的销量是5.1万辆,已经排到了蔚来ES6之前。这种情况下,慢了很多拍的光束汽车对长城与宝马合资双方来说,还有那么重要吗?3后来居上不易●如今光束汽车获得“准生证”,总得来说有利于MINI电动化战略的推进,只不过MINI未来能否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还不好说。其实在去年10月就有消息称,宝马集团已决定将MINI品牌电动车型生产线从其母厂——英国牛津考利工厂转移至中国,该生产线转移计划将于今年底起正式生效,之后牛津考利工厂将只负责MINI燃油车型的生产。这并不算小的变动。要知道,牛津工厂一直是MINI的“故乡”,拥有60多年生产MINI的历史,而MINI也同样象征着英国的汽车工业。不过,MINI品牌负责人在当时回应称,牛津工厂还没有准备好电动汽车。此前他也曾谈到过,牛津工厂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电车和油车,运行效率不高,还需要进行翻新和投资,才能适配纯电车生产。因此,现在责任落到了光束汽车的头上。今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下一代MINI纯电动车型计划在2024年正式推出,光束汽车将成为其全球首产地和主要出口基地。按照规划,两款下一代纯电动MINI车型包括一款全新的三门MINI COOPER和一款全新的MINI紧凑型跨界车。根据已经释放的信息,全新MINI COOPER EV在外观上仍旧保持现款车型的经典设计元素,动力方面将会提供两款车型,入门版的MINI COOPER E搭载的是135kW的电动机,与之匹配的是40.7kWh的电池组。高阶版的MINI COOPER SE搭载的是160kW的电动机,使用的是54.2kWh的电池组,WLTP工况*续航里程为402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6.7秒。就这样的参数来说,放在电动车市场中并不出色,续航表现也只能说满足日常家用。这让本来就姗姗来迟的电动MINI显得更加缺乏后来居上的竞争力,尤其是今年上海车展期间的“冰淇淋”事件,还让MINI的品牌形象蒙了尘。数据显示,2022年MINI品牌在国内只卖了2.87万辆,仅占宝马集团在华销量的3.63%。今年前11个月,按照新浪汽车的上险数据,其上险数累计为16448辆,大概率全年的销量会同比下滑。反观宝马的老对手奔驰,旗下Smart品牌今年前11个月的上险数达到38705辆,是MINI的两倍不止,并且其早就推出了新能源车型,目前在售的有smart精灵#1和smart精灵#3两款。MINI此前发布的品牌战略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到2025年,MINI将推出最后一款燃油车型,此后开始专注于纯电车型的发展。预计到2027年,纯电车型占到MINI销售总量的一半, 2030年之后,MINI将实现完全电动化。现在来看,MINI的转型脚步已经有些赶不上,能否在淘汰赛阶段成功上岸,依然是未知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车圈能见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广东五大都市圈,谁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