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存货盘亏进项税转出如何写会计分录?
正文 心急翻不了小红书 小红书似乎想借流量之手,逼一把买手,从而加速社区与电商的整合。 用户遇事不决翻“书”,平台挖掘私域翻“书”,在平台和用户之外,还有另一群人时时刻刻盯着小红书的变化。日前,一位杭州电商服务商告诉光子星球,他办公所在的大厦里住着非常多的服务商,不少团队是在小红书帮品牌做“种草”。他们一直在关注小红书的动向,希望自己成为*批吃到小红书电商螃蟹的人。服务商体系是电商诸多基建之一,而小红书电商业务尚处于发展期,眼下的重点,是先得解决社区向电商延伸的问题。据8月份的报道,小红书内部整合电商与直播业务,组建了同社区部、商业部平行的一级部门——交易部。近期,作为小红书“买手”代表的章小蕙,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亦来到了1亿量级。小红书正试图讲述一个破与立的故事。当下,电商战事尚未停息,但相较于头部玩家复刻彼此,互攻腹地,新兴玩家如何从红海中杀出,似乎更具研究价值。而小红书,这个曾被众多年轻消费者视为“种草”神器,同时也在给养着其他电商平台,如今重注买手,将改变行业种草的逻辑。01 买手重塑小红书?今年初,董洁、章小蕙去往小红书直播带货,就曾引发了行业关注。互联网语境纷纷将其视为小红书电商重拳出击的一大信号。只是,无论是小红书还是B站均盯上了直播带货。直播是“树”,长在不同的“盆”里,会开不同的花。在抖音,直播成为品牌寻求爆发、提升动销的重要工具;在B站,是为电商平台导流,解决商业化问题的尝试。而在小红书,交易是完成商业闭环的重要一环,而笔记、直播则是交易的重要组成。小红书商业化过程中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长期以来,用户在小红书上被“种草”,但实际交易环节往往转到其他电商平台完成,造成了流量的外溢。这意味着,小红书自己反而没有完全吃到其在内容创作、用户粘性上的红利。在此背景下,小红书近期将“买手电商”推至台前。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不同于一般电商平台,先有基建再做电商,小红书的电商业务实际上是“逆向工程”。“猫狗拼做种草是给电商做配套,小红书做电商则是给社区做配套。”之所以推“买手”,首先需要了解买手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买手,穿梭于各大国际时装周或是古着店,深谙时尚潮流,为客户挑选着时尚单品乃至孤品。而小红书的买手则拓展了该角色的维度,其更像是用户与品牌间的桥梁,通过笔记、直播等方式推荐商品。尽管此买手非彼买手,但二者却有着暗合之处。以服饰赛道为例,淘宝早期,海淘尚未成熟、品牌大规模入驻淘宝前,曾涌现过大量代购群体。而代购的一大特点,是客人要什么便买什么,自身更多是基于客户的具体需求去采购商品,主打价格、渠道优势。尽管随着品牌入驻天猫,淘宝服饰赛道的代购属性逐渐淡化,但折扣、商品丰富度等指标,却逐渐融入了淘宝的肌理。抖音、快手作为短视频玩家,具备庞大的流量场,亦孕育着海量富有影响力的网红大V,电商矩阵中自然更强调带货KOL角色。而带货KOL,往往通过其个人影响力来推广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销售,因此选品普适性、性价比较高,能覆盖绝大部分人群。而这亦是白牌商品能够占领抖快的重要原因。而买手,不同于代购,更不同于其他平台强调影响力的带货KOL,他们往往是时尚、市场趋势的解读者,以及品味和价值观的传递者,习惯于用专业的眼光筛选出*吸引力的商品,引领用户的时尚观。换言之,小红书在此时间节点将“买手”置于电商中心,实际上是想重新定义“买手”的概念,打出“内容”这张牌。一方面为自身涂抹有别于淘宝、抖快的电商底色,另一方面试图在决策环节建立优势。电商领域,为自身钉上“标签”往往存在两面性:好处是能收束用户需求与人群,进而在特定市场中占据优势身位,譬如以“潮流电商”自居的得物;坏处是会限制自身想象空间,短期爆发能力有限,比如主打特卖的唯品会。这也是为什么头部电商玩家往往强调多元化的原因。小红书之所以发力“种草电商”,一方面是其现有的基础设施和体量很难直接进入“大战场”,与猫狗拼抖等电商平台正面作战。另一方面,作为内容社区,小红书一直有着不逊色于抖音快手的活力。以旷日持久的低价为例,当下综合电商为了寻求增长,大多以此做文章,仅有淘天与小红书另辟蹊径。淘天在经历私域调整后,低价与私域结合后,站内复购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而小红书与低价绝缘并非运营之功,而是其社区属性决定。正因如此,小红书才成为一众非标品和个性化品牌的温室。小红书买手@大妮是我啊 在总结其买手经验时提到,主播需要用流量势能来放大马太效应,或是单纯靠压低价格提升转化,而买手则需要依靠选品的品味、解读积累信任资产,从而实现转化。02 小红书的野望对根植于低价与下沉市场的平台来说,很难兼顾“以质取胜”,但对一向“精致”的小红书而言,却颇为适用。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小红书用户不会很在意价格层面的*优势,他们往往更享受购物的快乐,更加注重购物体验,希望通过购物来寻找与自己审美、品味相匹配的归属感。而这,或许也是“9.9爆款”始终无法占领小红书的原因。上述人士提到,今年低价叙事下,在与不少商家沟通时,一旦提到价格,表情会突然变得紧张。“因为实现低价,大多采用官补为辅,自补为主的策略,一部分初创品牌没有自补实力,另一部分商家担心不利于品牌积累。”因此,尽管互联网语境习惯性地将小红书的买手逻辑解读为带货,但在平台的设想里,二者并不相同:纯带货更看重规模与性价比,买手则更在意划分出不同的需求。而这,不仅能使电商基底尚浅的小红书跳脱出行业的恶性循环,亦能更好地调和商业化对社区氛围的冲击。长久以来,小红书在商业化领域都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发展阶段决定了小红书能做什么、怎么做,乃至做多大。毕竟其深知,若没有宝贵的社区资产,小红书很难在互联网巨头们竞相“复刻”中遗世而独立。而成长于小红书的买手,作为小红书内容生态的一环,更贴近普通用户,这与其他电商平台上冷冰冰的算法推荐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将买手作为商品分享、推荐的角色,能使小红书在商业化推进过程中,尽可能少地稀释其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从小红书对买手“1000粉丝以上”的评判标准来看,其中流砥柱或许并非*的网红或KOL,而是由KOC组成的腰部创作者。对内容平台而言,腰部创作者的生存向来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命题。腰部创作者作为内容输出的稳固力量,往往拥有稳定的粉丝群体及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在商业化变现层面,不少平台存在上位的头部创作者瓜分了大部分优质广告资源,下位的素人用户则不谋求商业化回报,致使夹在中间的腰部创作者活得十分拧巴。以B站为例,此前浩浩荡荡的停更潮的核心对象正是既辛苦又赚不到钱的,苦大仇深的腰部创作者。换言之,小红书的扶植买手的角色,实际上是给这些腰部创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变现大门,一方面改善其生存面貌,另一方面则能透过腰部创作者强烈的变现欲望,为自身电商转型带来勃勃生机。“买手”阿知告诉光子星球,目前其流量来源主要来自笔记、直播与自己投流,其中通过笔记卖掉的商品最多。原因可能包括当下买手生态有限,加之不少买手播出频率不高等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阿知提到,倘若买手发“预告笔记”,直播时往往能享受更好的流量。在此之前,小红书曾宣传未来将投入500亿流量扶持更多买手成长,同时投入500亿流量来支持商家。这意味着,小红书似乎想借流量之手,逼一把买手,从而加速社区与电商的整合??杉?,略显率真的“买手电商”,其实是小红书基于自身调性,思索后的结果。03 做“笔记”才能翻“书”其实,小红书并非*个将“买手”作为核心故事所讲述的平台。洋码头自上线起,便主打买手平台模式,然而现在其已经处在了生死的边缘。尽管洋码头C2C、完全由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模式,与小红书平台选品+商家开店的模式并不相同,且导致其走上下坡路的关键因素亦非模式,而是“黑天鹅”与资金链恶化,但洋码头的故事,还是为小红书敲响了警钟:以内容为导向的消费需求,往往不如抖快白牌商品那般集中。这要求小红书接下来需要解决交易频率与规模的问题。以一位长居日本的买手朋友为例,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对日本各时尚品牌、设计师了如指掌,亦有着特定的Vintage资源。除了时装买手的身份以外,更多只是常规代购,例如电子产品、手办甚至是加热不燃烧香烟。按他的话说:“审美并不能当饭吃,刻意追求逼格与孤品,只会饿死。”这似乎也是小红书电商业务所面临的挑战。作为对比,主打“老年人经济”的视频号商家,反倒通过养身、茶叶等非标品赚得盆满钵满。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小红书的真实用户,并没有平台预期中那般“精英”,其更多可能源于小红书现阶段买手群体的不成熟。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红书搜索“买手”相关笔记,结果更多是教人如何追逐风口,瓜分平台红利,并对此开展所谓的教学与培训——泥沙俱下,真正的“闪光买手”需要时间、机遇才能凸显。而倘若平台不走“品味路线”,那或许将重蹈过去在平台种草,却在淘宝、拼多多下单的覆辙。以小红书销量2000+的可爱萝卜刀为例,其在小红书售价18元,但在淘宝,类似款式仅需3—5元即可拿下——好在,当下小红书电商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已经在过去几年中扮演着消费策源地的角色。至少,小红书电商能够吃到新品与新品牌的红利。此外,笔记与直播的联动或许是眼下小红书最需要关注的环节。阿知告诉光子星球,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买手”,若笔记能爆,收入其实还行,但倘若笔记流量一般,单月收入可能仅有千元左右。而另一位买手表示,如果直播能爆,反过来也能带动笔记。种种迹象表明,在小红书电商破局,笔记才是基石,而直播*的价值在于为品牌转化提速。而未来,“买手”的角色,能否使小红书电商以点破面,则仍需时间加以证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光子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字节跳动成立新部门Flow,发力AI应用层
正文 温商首富李革为何不「装」了? 不过,就在李革不断扩充资本版图时,旗下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两大公司,却因为业绩失速而市值大幅蒸发。 温商首富李革卷入了风波之中。最近3个交易日,李革一手创立的CXO(医药外包)龙头药明生物股价重挫近三成。股价大跌的直接导火索是,该公司日前主动下调了2023年营收预期,公司增长(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数)将达不到最初目标;同时由于生物技术融资放缓,整个行业预计未来两年可能出现个位数增长。按理,药明生物下调业绩指引,是个十分正常的动作。疫情之后失去需求支撑的CXO行业陷入阵痛,属于投资者意料之内的事情。但令人疑惑的是,药明生物更新业务展望的时间点,是在分拆药明合联上市的10多个交易日之后,该公司对药明生物等关联方依赖较重。因此,市场上有质疑声认为,公司此前坚持的高业绩目标,或是为分拆做铺垫。除此之外,这次调整全年经营预期后,投行也纷纷下调了药明生物的目标价。而在股价急跌之后,该公司年内累计跌幅已达48.71%,市值较2021年7月高点蒸发上千亿。01 下调业绩预期带崩股价在医药行业,李革和其一手打造的“药明系”颇为知名。而药名系也给李革带来海量财富。据温州媒体报道, 2023年胡润百富榜10月24日发布,今年上榜门槛为50亿元,共收录了1241位企业家。其中温商有36位,在前百名里,祖籍平阳的李革以财富450亿元并列97位,领衔温商。不过,今年以来,CXO领域市场预期非常脆弱。12月4日早间,药明生物召开投资者电话会,并在官网更新业绩展望,其中提到,随着新冠疫情收入的快速下降,药明生物整体增长(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数)业务表现不及预期。药明生物称,整个行业都在经历阵痛期,增速由过去几年的15%下滑至个位数。具体到公司,药明生物的药物开发业务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这主要是由于在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标新增120个项目显然过于激进;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40个新项目意味着约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药明生物的生产收入端下降15%-18%,主要原因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意外是由于监管机构批准滞后,3个来自大药企的重磅药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新冠生产收入2022年占比约35%,今年非新冠项目填补了大部分新冠收入空缺,因此今年生产收入基本持平。总结下来,药物开发端新增项目数减少导致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以及生产收入递延带来1亿美元收入降低,这是今年收入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此外,药明生物还表示,新产能爬坡、以及收入增速放缓均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其中,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将导致2023年毛利亏损1亿美元。因此,药明生物将今年收入增长目标由按年增30%,下调至按年增10%,同时经调整净利润增长目标亦下调至单个位数按年下降。今年6月份和投资人交流中,药明生物CEO陈智胜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新签25个项目,低于往年新增。当时交流完后,药明生物股价暴跌了17%。有观点指出,在此次业绩预期下调中,虽然市场已有预期因行业投融资景气度下滑导致新药开发订单下滑,但生产业务的大订单延迟和海外运营导致利润下降并未被市场充分预期。展望未来,药明生物认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挑战,预计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对此,多家投行下调了药明生物的目标价。建银国际指出,药明生物增长放缓是无可避免,对其2023至2025年销售预测平均每年下调8.2%,目标价由77港元降至66港元。交银国际下调药明生物目标价至34港元,下调评级至“中性”。该行认为,药明生物在中短期内面临较大行业压力和业绩不确定性,未来数月内股价仍有一定的下行风险。药明生物一直被视为CXO行业风向标,其悲观的业绩展望直接带崩整个板块。12月4日当天,药明生物重挫23.79%,当日A股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等CXO概念股分别跌6.92%、10%和9.87%。12月6日早间,药明生物公告,公司获准于香港联合交易所购回最多4.25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受此影响,当日该公司股价小幅反弹1.15%,尽管如此,过去三个交易日里累计跌幅仍达29.43%。02 沟通时间有玄机?值得关注的是,药明生物选择在临近年末的12月份调整全年经营预期,尤其在其子公司药明合联上市后这一时机,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公司透明度和沟通策略的质疑。11月17日,药明合联成功登陆港交所,盘中涨幅一度超40%,成为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外包服务*股。股权关系上,上市后药明生物持股大于50%,药明合联继续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药明合联业务最早起源于2013 年,彼时是药明生物在其内部单独的偶联药物业务单元,以研究、开发及生产ADC。2021年5月,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正式合资成立了药明合联。据了解,ADC药物由于在抗肿瘤方面具备靶向的选择性以及较强的杀伤力,已成为继PD-1之后的新风口。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全球ADC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40.4%。不过,该赛道具有一定进入门槛,ADC药物的发现、开发及制造过程,需要同时覆盖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因此,一些创新药企业多采用外包方式介入,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去年全球ADC外包率已达约70%。至于药明合联,其项目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共有110个进行中的整体项目。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入计,公司位居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第二位。趁着ADC大热,药明合联火速上市。今年7月份,药明生物正式宣布了将药明合联分拆上市的消息。当然,药明合联也离不开药明生物的加持,后者既是客户又是服务提供方。其中,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药明合联向药明生物等关联方提供ADC CRDMO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分别为3.73亿元、1.44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7.67%、14.52%。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药明合联向药明生物等关联方购买的相关服务支出金额分别为4.22亿元、5.05亿元,分别占当期企业总服务成本的57.9%、66.03%。在药明生物等关联方的护航下,药明合联分拆上市进展顺利,从宣布到通过港股聆讯,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药明合联的发行价为20.6港元/股,市盈率高达50倍,但上市后股价进一步走高,最高价触及32.9港元/股。不过现在回看,药明生物一直对更新业绩指引秘而不宣,直至药明合联上市后的第12个交易日,股价一路上行至远高于发行价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其业绩“熄火”,时机选择耐人寻味。有媒体直言,药明生物或早已预料到业绩下滑会带来冲击,便提前利用药明合联分拆融资,做足了缓冲。实际上,考虑到药明合联对药明生物等关联方依赖较重的现实,药明生物的财务状况变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投资者对药明合联的预期。03 李革资本版图持续扩张资料显示,“药明系”背后站着一位学霸李革。李革的起点比大多数创业者高。1967年,李革出生于北京,高中就读于北大附中,1985年顺利考入北大化学系。也是在北大期间,李革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赵宁,后两人共赴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1996年至1999年间,李革在Pharmacopeia Inc.任高级科学家及科研主管;1999年至2004年间,于美国施贵宝制药公司任高级科学家及部门负责人。在国外药企任职的经历,李革积累的人脉和经验为后续成功创业打下来基础。2000年,他与妻子赵宁在江苏无锡共同创办了CRO(合同研究服务)企业药明康德,*笔订单来自于Pharmacopeia公司。同样依靠老东家的牵线搭桥,为药明康德早期拉来了大量的海外客户?:罄?,药明康德经历了海外上市,退市并“一拆三”,拆分合全药业挂牌新三板、药明生物登陆港交所,推动药明康德于A股、港股两地上市。一番拆分下来,让学霸李革从此谙熟了资本运作之道,并变身资深玩家。具体而言,近年来,李革通过拆分、上市、减持、再投资的“组合拳”,持续拓宽“药明系”资本版图。2020年,药明康德与美国Juno公司合资成立的细胞免疫疗法企业药明巨诺在港上市。算上近期上市的药明合联,“药明系”拥有4个上市平台。另一边,减持套现也不停歇。Wind数据显示,2017年,药明生物上市时,李革控制的Biologics Holdings共计持有其75.43%的股权,而至2023年6月30日,其多轮减持后持股比例已降至13.75%。药明康德也被多次减持。同花顺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8月期间,李革及其一致行动人就累计进行三次减持,套现约98亿元。投资端,李革也大展拳脚。据媒体报道,其中*代表性的便是,从药明康德原风险投资部门独立而来的毓承资本与通和资本合并形成的通和毓承,李革任董事长兼创始合伙人。官网显示,通和毓承管理7支基金,在管资金规模逾百亿人民币,投资案例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欧康维视等公司。据统计,“药明系”参与投资的公司中,已成功上市的多达十余家。而这也为药明康德带来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达4.63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5.74%。不过,就在李革不断扩充资本版图时,旗下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两大公司,却因为业绩失速而市值大幅蒸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雷达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大连市百亿母基金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