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财务报表包括什么内容?
正文 蔚来入冬:摆脱了江淮,没摆脱亏损 换电市场“蛋糕”足够巨大,但需要泼一泼冷水的是,换电领域的竞争者众多,但换电模式却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普及,尤其动力电池缺乏统一标准,新能源汽车厂商之间始终各自为战,蔚来在陷入危难之际大举加码换电业务,能博出一个未来吗? 12月5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接到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项目《竞价结果通知单》,蔚来成为资产一包、资产三包受让方,其中资产一包的交易价格为16.66亿元,资产三包的交易价格为14.92亿元,合计为31.58亿元。根据公告显示,一包涉及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存货、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三包涉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构筑物和设备。另外,合肥恒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资产二包的受让方,交易价格为14.18亿元,二包涉及乘用车公司三工厂房屋建筑物、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权。本次交易价格总计45.77亿元。公告发布前一天,蔚来就被曝已正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根据工信部网站,蔚来已出现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此信息意味着蔚来已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图源:工信部网站目前,蔚来主要采用代工模式生产车辆,其代工厂为江淮汽车。按照规定,蔚出售的新车需要贴上“江淮汽车”的尾标,而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不仅可以更新尾标,同时也不必再受制于代工模式,从而获得更多生产和制造上的主动权。事实上,蔚来获得独立生产资质一事早已有??裳?。10月19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自身资产结构,经公司八届十二次董事会审议,公司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部分资产,涉及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房屋建筑物以及土地使用权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构筑物和设备资产。当时有知情人士透露,江淮汽车挂牌出售的两家工厂就是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和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即蔚来F1工厂和蔚来F2工厂。如果蔚来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将接手上述两个制造基地,进而正式结束代工模式的历史。尽管结束了代工模式,但蔚来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独立生产和制造,而是尽快提升销量、加速回血,平稳度过阵痛期。01 亏损、裁员,蔚来陷入多事之秋12月5日,蔚来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其总营收为190.7亿元,同比增长46.6%;交付量为55432辆,包括37585辆SUV以及17847辆电动轿车,同比增长75.4%,环比增长135.7%,双双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同时,蔚来的整车毛利率也回归到两位数,达到11%,上一季度为1.0%。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蔚来方面表示,这是受益于高售价车型占比提升,零部件成本下降,交付量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此外,毛利率的提升也与销售政策的精细化管理有关。但不容忽视的是,蔚来依旧挣扎在亏损泥潭之中,2023年第三季度,蔚来净亏损达到45.6亿元,同比增长10.8%,环比下降24.8%。尽管第三季度财报带来了不少好消息,可无法掩盖的是,蔚来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经亏损近155亿元。此外,蔚来还陷入了裁员风波。11月3日,蔚来汽车董事长、CEO李斌发布全员信称,将减少10%左右的岗位,具体调整会在11月完成。在全员信中,李斌表示,未来两年是行业竞争最激烈的阶段,蔚来必须进行组织优化并提高执行效率。他还试图用一组数据勾勒本次裁员的决策脉络,并强调这是管理层花了两个月时间、开了30多场会,最终用了两个星期才做出的艰难决策。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蔚来共有2.68万名员工。2022年,蔚来支付了超112亿元的员工薪酬,人均薪酬37万元,如果裁员10%,能大约节省约11亿元,同时也意味着大约有2600人失去工作。蔚来曾承诺是一家不裁员的公司,2022年年底,李斌曾发布内部讲话,“只要能发出工资,轻易不干裁员这事”,“保100%的人,完成150%的工作,这才应该是我们要干的事情。”然而在陷入危机之际,蔚来不得不放弃承诺、放弃幻想,通过裁员等一些措施自救。事实上,蔚来不得不积极自救。根据财报,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蔚来累计净亏损达764亿元,与此同时,蔚来在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的累计交付量为344117辆,按此计算,相当于蔚来每卖出一辆车亏损约20万元。蔚来亟需补充资金,2022年5月,蔚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全球*三地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奔赴新交所上市的目的显而易见,对于曾经历过资金链几近断裂的蔚来而言,不得不在现金储备方面做好万全的准备,一方面,汽车行业是一个投入成本高、盈利周期长,且对资金有持续需求的行业;另一方面,蔚来因为交付量屡创新低而备受投资者质疑,迫切需要更多资金突围。目前,蔚来的调整期并没有结束,受限于庞大的业务版图,蔚来已陷入多事之秋,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挑战。02 告别代工模式,能否节约成本?蔚来的代工模式始于2016年4月,其与江淮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也在同年开始建设。2021年3月,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成立了江来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各持有50%股份;5月,蔚来与江淮汽车、江来制造签署《联合制造生产协议》,再续代工时间。协议规定,从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江淮汽车将继续生产ES8、ES6、EC6、ET7和其他可能的蔚来车型,同时年产能扩大到24万辆。在蔚来成立初期,李斌曾谈到对代工模式的看法。李斌认为,作为创新型的公司,蔚来的资金和资源有限,合理地进行取舍非常重要。其次,江淮汽车拥有成熟的生产制造经验,也愿意按照蔚来的工艺和流程标准执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事实上,对于蔚来而言,早期采用代工模式是省钱又靠谱的决定。把生产环节放在有经验的汽车制造商身上,借助其优秀的汽车生产经验,可以大幅降低产线布局的成本,避免重资产投入的情况。但代工模式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一方面,蔚来与江淮汽车之间的配合终究不够紧密,生产效率不够理想,在生产和制造环节的话语权不足,一旦江淮汽车出现任何变动,蔚来就要面临延迟交付等困境;另一方面蔚来需要支付大量额外费用,根据财报,2018年至2022年,蔚来分别向江淮汽车支付代工费用约2.23亿元、4.41亿元、5.32亿元、7.15亿元和11.27亿元。据了解,在与江淮汽车合作时,蔚来还要负担相关员工开支,摊平江淮汽车运营成本,支付相应代工费。2023年前11个月,蔚来累计交付新车14.20万辆,同比增长33.1%,而截至2023年11月,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43.16万辆,意味着随着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其投入的代工成本也将不断攀升。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蔚来方面表示,“从制造角度,如果我们完全由自己独立制造,制造成本会下降10%。”随着江淮汽车公告的发布,坐实了蔚来正式结束代工模式历史的消息。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的蔚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工厂,可以更好地进行生产和制造,并有望在供应链协调、供货周期等方面实现更大的决定权。03 继续豪赌换电成本居高不下,是蔚来始终摆脱不了的“魔咒”。2023年第三季度,蔚来的研发费用30.391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度增长3.2%,较2023年第二季度下降9.1%。蔚来在财报中称,研发费用相较第二季度减少,主要是由于2023年第三季度地方政府部门对技术进步的支持。换电业务是蔚来的特色,但换电站的建设也直接拉升了蔚来的成本。10月26日,蔚来汽车第2000座换电站于G30连霍高速宝鸡西服务区霍尔果斯方向落成。按照单站300万元成本计算,蔚来为此投入约60亿元。如果考虑到后期的运维、电池耗损等费用,成本还将进一步攀升。但蔚来仍决定进一步加大对换电业务的投入。近日,蔚来宣布已经与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在换电领域达成战略合作。“经过五年的发展,蔚来换电网络和蔚来能源云在研发、建设、运营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蔚来换电业务已经做好了向行业开放的准备。”李斌称,除了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之外,当下还有多家企业在和蔚来谈开放换电网络的事项??呕坏绾献?,对于蔚来而言意义重大。从表面来看,向更多车企品牌开放换电业务,可以让其换电业务生态版图进一步扩大;从本质来看,开换电点业务可以让蔚来的换电业务在实现盈利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曾表示,“换电并不是一项业务,而是一种服务,很多人把换电看成了(独立的)业务,关心这项业务什么时候升级,这就像去问一家餐馆,他送的纸巾什么时候盈利,任何一家餐厅不能依靠餐巾纸挣钱。换电是蔚来服务的一部分,蔚来也从未想过依靠换电取得多么大的盈利。”但在蔚来2023年NIO Power Day上,秦力洪坦言,很多人说蔚来搞换电一直亏,前段时间亏的是多一点。我们也希望共同努力,亏得少一点,尽早盈利。东方证券的研报指出,预计2025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780万辆,其中换电车型占比有望达30%。依此测算,2025年换电车型将达到234万辆。换电市场“蛋糕”足够巨大,但需要泼一泼冷水的是,换电领域的竞争者众多,但换电模式却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普及,尤其动力电池缺乏统一标准,新能源汽车厂商之间始终各自为战,蔚来在陷入危难之际大举加码换电业务,能博出一个未来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收入依赖TT语音,上市成趣丸唯一解药?
正文 白象活成了康师傅羡慕不来的样子 不同于线下有限的货架,消费者在线下渠道买什么品牌的方便面,首先取决于超市、便利店和小卖部的老板在货架上放了什么。 2023-12-01 18:21 · 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 作者:张晨阳 设计:戚桐珲 运营:苏洪锐 监制:李晶禹 这几年,国货品牌们频频出圈,让人野性消费的不少,能一直长红的却不多。去年,在全网闹得沸沸扬扬的“土坑酸菜”事件中,白象因为“没有和插旗菜业合作”的声明意外走红,又被网友扒出来“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拒绝日资入股”。一时间,“为国货打Call”的情绪暴涨,白象的声量、销量翻倍增长。难得的是,在出圈之后,这波始于情绪的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白象的声量维持着还不错的水平。白象的销量也没掉下去。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中国方便面市场各品牌在中国的全网销售额,白象品牌汇总总计*。(全网指淘宝、天猫、京东、抖音、快手五大主流线上平台)基于这些发现,《DT商业观察》梳理了一些数据和资料,试图拆解以下问题:在方便面行业,白象全网销量TOP1意味着什么?在野性消费之后,白象如何维持热度和销量?这个1997年就诞生的老牌子,为什么现在火了?线上销售TOP1,但总体还差得远白象称王的领域,是线上渠道。今年双11,白象在抖音和淘天都拿到了速食品类下的品牌销售额TOP1。抛开大促看日常,白象在淘天1-10月的累计销售额*,在抖音今年前10个月的月榜中,有7个月都是*名,且和第二名差距很大。以9月的抖音销售额为例,白象的单月预估销售额破亿,而排名第二的空刻意面预估销售额为0.25-0.5亿元,康师傅和今麦郎仅为0.1-0.25亿元,统一不足0.1亿元。但有必要说明的是,和大多数食品饮料一样,对于方便面(速食)这个品类来说,线下渠道的销售占比通常是大头:中国人买方便面,更多还是在大卖场、小超市、便利店或者杂货铺,而不是淘宝天猫京东抖音。这也是早些年,康师傅和统一这两个方便面巨头要在商场中进行“货架大战”的原因,抢占了线下渠道,就抢占了先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差距有多大呢?考虑到白象没有上市,没有它总体的营收,我们看了下巨头康师傅的财报数据,大概可以有个感知:今年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营收139亿,而同一时间段,它在淘天的销售额大概是2.5亿、在抖音大概是7500万,其他的大部分来源于线下经销商。因此,如果从整体的方便面市占率来看,白象和康师傅、今麦郎、统一的差距仍然很大。2021年,白象排名第四,占比只有5.9%。换言之,白象是绕过了传统的线下渠道,在电商平台实现了“换道超车”。所以,白象是怎么在线上卖爆的?在淘天卖招牌,在抖音打新品我们先来看不同线上渠道的热销产品。白象旗下的的方便面品类和口味其实非常多,包括骨汤系列的:大骨汤面、珍骨汤面、精炖系列;拌面系列:拌乐多,主打具有地方特色的辣味面食:大辣娇系列……这里面最广为人知也最经典的是骨汤系列。这个系列的前身是白象2003年就推出的“1元大骨面”,主打大骨熬汤、营养健康,上市当年销量就破亿。在之后的时间里,白象针对这款爆品不断延伸和升级:2010年,推出“精炖大骨面”;2013年,正式发布战略新品大骨面;2018年,推出“汤好喝高汤面”,包括老母鸡汤面、招牌猪骨面等。骨汤系列的产品,除了汤好喝的卖点,单价都不超过3元/包,是现在淘天上卖得*的系列。与淘天不同,在抖音上,白象的爆卖产品大多是新品或更小众一些的“地方风味”方便面。比如上海葱油拌面、椒麻鸡丝拌面、辣椒炒肉拌面、黑金臭豆腐火鸡拌面等。在抖音上卖得最火的单品是蟹黄拌面,这款产品在2022年第四季度就走红过一次,今年风头依旧,主要是靠头部达人的测评、试吃,加上不断有自来水安利。不同于大众对白象“低价”的认知,蟹黄拌面的价格是8盒/199.9元(抖音券后价),平均一盒超过20元。在社交网络上,爆款蟹黄拌面的口碑比较两极化,有人买了之后觉得“好吃到爆”,也有人吐槽“又贵又难吃”“腻、有腥味”。但抖音作为内容平台,人们更容易通过短视频种草,对新品接受度也比较高,尽管有争议,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为了尝鲜而购买。另外,为了鼓励新人下单,增加“尝鲜”的试错空间,白象在抖音上通常以“爆款单品组合装”的形式售卖,还有“买面就送锅”的促销活动。从淘天和抖音店铺的产品分类,也能看出来白象在这两个平台的不同打法:淘天如同货架,产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而抖音是兴趣种草,负责推新、拉新:相比之下SKU更精简,且把新品放在了更明显的位置。(白象官方旗舰店在天猫(左)和抖音(右)的宝贝分类页面)直播流水线工厂,24小时店播带货当然,全网高销量离开不了投放和运营。2021年,因为驰援河南,白象受到许多网友关注。在那之后,一直默默无闻的白象才意识到,互联网可能是个新出口?:秃芏啻称笠档牡缟滩惶谎?,“白象电商”不是一个业务体系,而是一个财务独立、运营独立的子公司,它专门负责电商部分。2021年5月,尚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由白象食品100%控股,它的负责人正是白象食品集团方便面事业群营销中心副总裁??赡苁俏死┐竽昵嵯颜?,也可能是考虑到平台调性,白象最开始做直播并不是在流量*的抖音,而是从B站开始。2021年年底,白象入驻B站,在B站开启了工厂“流水线”直播:没有讲解产品的主播,没有精致的场景,映入眼帘的是车间、传送带、压面机,一袋面粉,通过挤压、分排、压面、蒸熟、晒干、分装、包装,最后成为一块面饼。这种节奏偏慢、但全方位展现生产过程的直播间,一度登顶B站美食类直播*。(白象食品工厂直播 / B站)在打响了一些名气后,白象才发力它的赚钱事业——带货。我们选取了白象在抖音的两场直播,发现无论是大促期间还是日常的店播,白象的流量来源主要靠投放,直播间的付费流量占比超过8成,远远高于行业均值30.37%。但比较好的一点是,当巨大流量涌入直播间,商品转化率还不错——高于食品饮料行业的平均值。《DT商业观察》仔细看了白象的直播间,总结了两点高销量和高转化的原因:1、不同于康师傅和统一,白象的抖音店铺自播销售额占比超过一半,而康师傅和统一的自播占比分别只有8.98%和9.66%。白象的旗舰店店播,差不多每场直播时长都超过1天,相当于24小时不打烊。相比之下,康师傅和统一则把直播带货分散到更多的小店和达人上,每场直播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且相当一部分是混场而非品牌专场。2、从直播间和消费者评价来看,白象的直播风格没有太多差异化的地方,主要还是靠产品本身“好吃”和性价比。但因为线上的消费者反馈更快,再加上自己有比较成熟的生产线,白象可以根据网友的反馈快速调整并“投其所好”。在公开采访中,白象电商零售负责人举过一个例子:“白象大辣娇品牌火鸡面系列中的臭豆腐火鸡面,就是在直播时候,看到消费者提出了想要一款结合长沙风味臭豆腐火鸡面的需求,结合生产设备和制作难度研判后产出的。从看到需求到线上上架总共耗时不到 2 个月。”为什么白象现在才卖爆?看上去,白象做产品踏实,上手电商也很迅速,为什么是现在这个节点才走红?并且是在线上爆发?这和方便面行业有关。如前文所说,方便面很依赖线下渠道,得渠道者得天下。而单纯靠产品口味上的创新,非常容易被对手模仿甚至超越。比如,2002年,统一就推出一款“巧面馆泡椒牛肉面”,获得了西南地区人民的喜爱;仅仅4个月后,康师傅也推出了泡椒牛肉面,且在一年后和与统一的销量几乎打了平手。2008年统一推出“酸菜牛肉面”,上市即大爆款,但很快,对手康师傅也推出了老坛酸菜牛肉面……可以这么说,方便面的行业壁垒不是白象所擅长的产品创新,而是终端渠道。我们整理了1992年到2022年方便面的需求变化以及白象和他的对手们的动作,试图从行业和自身回答“为什么是现在才红?”这个问题。90年代,方便面刚进入中国,1992年,康师傅凭借“红烧牛肉面”大爆品率先抢跑,同一年统一从中国台湾进入大陆市场。1997年,白象食品在郑州成立。在那段时间,方便面的需求迅速增长。它最常出现的场景是火车站、绿皮火车,最常绑定的人群是流动的农民工。它方便、便宜,一块面饼、一包调料,通过简单地热水冲泡,就能让香气溢得满车厢都是,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有肉味的面”。白象作为比较早成立的品牌,也在迅速发展,尤其是2003年,它率先推出“1元大骨面”,主打“骨汤熬制”“营养健康”,和别家方便面迅速拉开差异,上市当年销量就破亿。要知道,同样以“汤好喝”“有营养”为卖点的汤达人,在5年后才诞生。2007年,白象成为仅次于康师傅的行业第二。2010年左右,白象开始走下坡路,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白象先是试图走高端路线,将1元大骨面涨价,提到了2.5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经超过了行业均价,人们不买单,经销商积累了大量库存。2011年,白象又看上了鲜面市场,它发出口号“3年内要在全国开满5000家福喜面食工坊”,结果不太好,别说全国,连河南都没走出去。再之后,白象基本上一直在闷头做产品。从汤面拌面挂面到酸辣粉螺蛳粉,从大众口味红烧牛肉到小众口味“沙嗲海鲜面”“湘辣擂椒火鸡面”,从低端到高端,基本做了个遍。这当中,有如大骨面这样跑出来的,也有不少失败的。(光是地方口味就做了很多产品 / 微博@白象食品)同一时间,白象的对手在干什么呢?在聚集资本,抢占渠道。1993年到2008年,康师傅、今麦郎、统一先后和日资合作。而在渠道方面,康师傅和统一的争夺最为猛烈:2012年辽宁日报曾报道:“在沈阳的大部分大超市、大卖场以及小型的私人超市内,基本上已经停止销售统一方便面,货柜上摆放的康师傅方便面占了将近八成。”原因是“康师傅会根据网点的大小,开出不同的上架费,规模小的每个月500元;倘若月销量达到5000,则是2500元。”2013年,康师傅和统一又打起了“火腿肠战”:为了抢夺市场,几乎在所有桶面中都加赠火腿肠,哪怕损失一定的毛利率。两个巨头之争,极大拉开了和其他品牌的差距——康师傅和统一几乎占据了8成的市场份额。同行的压制还不够,方便面行业又迎来了暴击——外卖。2013年,美团外卖上线;饿了么融资2500万;阿里“淘点点”入局外卖;2014年,百度外卖上线。互联网大厂烧钱补贴,进行了长达3年的“百团大战”,也是这段时间,中国方便面需求量连续下滑,从2013年的462.2万份萎缩到2016年的385.2万份。同行锁死经销商、方便面整体受创,白象不断丢失市场:2013年,白象还占有17%左右的市场份额,到了2021年,只剩5.9%。老牌国货白象一度被唱衰,甚至有网友发出疑问:“小时候吃的白象方便面,怎么在货架上消失了?”(微博评论)眼看着白象式微,但市场又变了。疫情重新带火了速食、电商直播开起了新渠道。此外,理性消费兴起,人们比以前更关注食品的质量、健康和性价比?:竺娴氖虑榇蠹叶贾?,白象迅速入局电商,先是机缘巧合出圈,因为工厂直播、一直热心公益等事件,在大众面前,树立了勤恳耕耘产品的老实人人设,迅速吸粉。当然了,白象本身的产品也不差,上新快,在打出爆款后供应能跟得上,这就保证了后面持续的热销。写在最后不同于线下有限的货架,消费者在线下渠道买什么品牌的方便面,首先取决于超市、便利店和小卖部的老板在货架上放了什么。而在线上电商平台,不限货架不限地域,消费者可以反复搜索、对比,还可以退货,如果不喜欢,不仅不会复购,还可以直接差评。换言之,线下更看渠道铺得多不多,线上则是短期看营销、长期看产品。品牌翻红,有运气的成分、情绪的加持,也有渠道变化的原因,但想维持住“红”,还是要有能打动消费者的好产品,并能高效率地根据消费者反馈做出调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直播、广告「两手抓」,支付宝商域流量奏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