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年金现值系数公式
正文 瑞幸咖啡遭「泰国瑞幸」索赔20亿 商标案败诉,如今又遭到起诉,一心要出海的瑞幸咖啡未来在开拓泰国市场时或面临更大的阻力。 "李逵"输给了"李鬼","李鬼"还把"李逵"告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正在瑞幸咖啡与泰国*50R集团之间上演。据泰国多家媒体报道,12月19日上午,泰囯*50R集团(50R group)向法院正式提交诉讼,要求法庭判决中国瑞幸咖啡赔偿经济损失100亿泰铢(约20亿人民币),法院对此已立案受理。泰国*50R集团此举颇有"乘胜追击"之意。泰国*50R集团在泰国注册了瑞幸品牌商标,并在近两年陆续开店,此前瑞幸咖啡曾发布声明称其开的是"仿冒门店"。12月1日,泰国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中央法庭公告宣布有关审理中国瑞幸咖啡公司控告泰国*50R集团侵犯商标版权案件的最后审判--判决中国瑞幸咖啡公司败诉,立刻执行。商标案败诉,如今又遭到起诉,一心要出海的瑞幸咖啡未来在开拓泰国市场时或面临更大的阻力。12月20日,就遭泰国*50R集团起诉一事,时代周报记者联系瑞幸咖啡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复。12月20日下午13:30分左右,瑞幸咖啡官方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表示,“关于被泰国假瑞幸索赔100亿泰铢问题,情况还有待核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图片来源:@luckincoffee微博截图被泰国瑞幸倒打一耙瑞幸咖啡与泰国瑞幸的正面对抗始于一年前。早在2022年初,就有网友表示在泰国喝到了"瑞幸咖啡",除了文案是泰文,小鹿logo方向相反之外,其他的设计元素几乎与国内的瑞幸咖啡相同。但彼时,瑞幸咖啡否认其在泰国开店,并称上述门店为仿冒门店。2022年8月,瑞幸咖啡发布了一则紧急辟谣通知称,其没有在泰国开店。瑞幸咖啡还表示,上述泰国门店"向左看小鹿"logo和直接使用luckin coffee名称已造成对瑞幸品牌严重伤害,公司相关部门已采用法律手段维权,请旅居泰国的朋友们注意识别,谨防上当受骗。公开资料显示,泰国*50R集团是一家涉足零售、新能源、旅游业、房地产和餐饮业等领域的多元化企业,其下属子公司--泰国瑞幸咖啡有限公司拥有的瑞幸品牌商标在泰国商业厅合法注册,目前已经在泰国经营了十几家瑞幸咖啡店。根据12月19日的媒体报道,泰国*50R集团在提交给法院的文件中表示,其在2020年时就已经向泰国商务部合法注册了瑞幸商标,且一切都依照泰国法律规则和程序办理,并获准使用该商标经营销售茶和咖啡等饮料的咖啡店业务。但后来中国瑞幸咖啡却向中央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法院提出了违反事实真相的诉讼,指控50R集团恶意注册商标,对此初级法庭判决被告败诉。但50R集团认为判决不公,向法庭提交了反驳,且已在今年12月1日获得胜诉。泰国*50R集团的控告书还表示,早期在法庭还没做最终判决时,中国瑞幸就已多次强迫原告停止使用该商标,并且多次强制扣押对方的财产,造成其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50R集团还为打官司花费了大量费用,为此要求法庭判决中国瑞幸咖啡给予总计100亿泰铢的赔偿。瑞幸咖啡的败诉恰好发生在其进军海外市场的关键时刻。2019年7月,瑞幸咖啡宣布与科威特公司The Americana Group结盟,正式通过咖啡零售业务进军中东及印度市场。但在2020年4月,瑞幸咖啡被曝出"财务造假"丑闻,并于当年6月从纳斯达克退市,其国际化布局计划也被搁置。而泰国*50R集团也正是在2020年向泰国商务部合法注册了瑞幸商标。此前,就瑞幸咖啡败诉情况,一位商标代理行业人士曾指出,目前,在泰国等东南亚市场,由于商标注册成本很低,商标的抢注很猖獗。而这类商标侵权案,瑞幸咖啡胜诉的几率很小,因为它们在泰国没有商标权利,通过行政程序向泰国当地商标部门申请判断对方商标无效的难度也比较大,因为瑞幸咖啡这类品牌在泰国等海外市场的国际驰名度的证据很难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认可。上述商标代理行业人士还表示,瑞幸咖啡在泰国的败诉可能会影响到瑞幸咖啡后续在泰国的开店动作。"要么把对方商标买过来,或者收购对方公司,否则很难在泰国开店,毕竟对方已经使用了相似的logo并注册了luckin coffee这一名称。"值得一提的是,12月8日,由瑞幸咖啡创始人陆正耀和钱治亚打造,近年来在国内与瑞幸咖啡贴身肉搏的库迪咖啡已在泰国开出首家门。今年8月,库迪咖啡宣布全球扩张战略,进军韩国、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海外扩张加速。据多家媒体报道,陆正耀12月20日在朋友圈宣布,库迪咖啡菲律宾首店开业。或错失出海重要站点这场关于商标的官司也让瑞幸咖啡未来在泰国的布局蒙上了更多未知因素。目前瑞幸咖啡门店数已超过13000家,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15000家。但其海外发展并不算快。今年3月31日,瑞幸咖啡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海外门店。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瑞幸咖啡在新加坡新增11家门店,目前在新加坡的门店数量达到18家。通过复制国内早期扩张时的烧钱补贴方式,在新加坡,瑞幸咖啡产品的新用户价格*达到0.99新加坡币(折合人民币约5元)一杯,这也在当地掀起了排队热潮。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表示,新加坡门店的落地是瑞幸咖啡迈向海外的*步,希望可以长期深耕新加坡市场。今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后,郭谨一曾提出了将瑞幸咖啡打造成"世界级的百年咖啡品牌"的主张。墨腾创投11月发布的《东南亚咖啡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东南亚连锁咖啡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其中,新加坡人均消费最高,印尼和泰国则是*市场,其中,泰国约为8.07亿美元。因此,东南亚国家也是一些国内咖啡品牌出海的首站。中国品牌在海外面临的商标纠纷的情况并不少见。据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8年,一位长沙的赴韩留学生在韩国抢注了茶颜悦色的商标,并开起了店。茶颜悦色对此徒有无奈,其表示,已经悉知,但对方此行为合法,自己无权干涉。12月初,有网友则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伦敦新开张的"鲍师傅"门店照片。图片显示,伦敦鲍师傅的门头、商标、店员服装与中国市场的鲍师傅门店高度相似;而其官方网站和正版鲍师傅官网从外观到首页品牌介绍基本一致。但在12月10日,鲍师傅糕点发布声明表示,"鲍师傅目前仅在国内经营直营门店,没有在海外开设或筹备中的门店,也没有授权任何第三方代表鲍师傅在海外经营。"另据《深圳商报》引述鲍师傅方面回应,鲍师傅此前已经在海外注册了鲍师傅商标。此次英国伦敦的山寨版"鲍师傅"侵权证据非常清晰。"商标纠纷是餐饮品牌尤其是饮品品牌出海面临的大问题。除了商标以外,茶饮出海还会遇到供应链方面的问题,像一些企业用的茶叶可能只有国内有;以及对当地法律法规的遵守,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尊重。"餐宝典联合创始人左永君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因此,为了出海更顺利,有些品牌会选择在当地找代理商(加盟商),利用当地人的资源,这样能尽可能地少一些麻烦。"左永君进一步表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清芯创投设立3.8亿元新基金
正文 「排队卖身」,LCD面板厂「大逃杀」! LG Display目前的财务状况究竟有多糟糕?裁员和融资又能缓解其多少压力? 摘要真正留有悬念的是“黑马”惠科,旗下四座8.6代LCD产线令人垂涎。撤退为了节流开源,LGD选择了“卖身”和变相裁员。12月初,LGD通过了一项人事精简计划,京畿道坡州和庆尚北道龟尾工厂的员工执行EPR计划,凡40岁以上的生产/技术工人,皆可申请自愿退休。而申请自愿退休的生产/技术工人将会得到LGD提供的36个月固定工资及其子女助学金。随后在本月的18日,LGD再次公布了一项总额1.3万亿韩元的增发募资公告。其中计划将约1万亿韩元(约占增资募集资金的70%)用于设备投资和运营资金,其余用于改善其财务结构。随着这两项决定落地,韩国各大信用评级机构都给予了正面评价,称LG Display的财务负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LG Display目前的财务状况究竟有多糟糕?裁员和融资又能缓解其多少压力?首先是直观的业绩数据,根据F Guide统计,LG Display去年的营业赤字约为2万亿韩元,且预计今年的赤字将超过2.5万亿韩元。另一方面,作为金融稳定指标的债务权益比率,LG Display从去年的215%飙升至今年第三季度的322%。这比韩国外部审计公司统计的平均债务权益比率(90%)高出约三倍。且维科网显示注意到,LG Display还在今年前三季度花费了5000亿韩元用于偿还借款利息,即使将此次配股募集的资金全部转用于偿还债务,其负债权益比率也高达290%,因此预计未来LG Display财务结构薄弱的局面将长久持续。外患则是身为同行的三星显示与京东方均已宣布投建8.6代OLED产线,以迎接苹果为中心的IT产品OLED化福利,但LG Display迟迟还未公布具体计划。卖身LG Display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显然单靠募资和借款是不够的,其位于广州的LCD工厂自然也成为筹码推向了谈判桌,现在所有的欲拒还迎都是炒高身价,或许LG Display早就暗中认定了真正的买主,但在正式进行这场交易需要增添一点“苦情剧”的曲折,方能突显颠沛流离的一生。那么曾经如日中天的LG Display何以落得如此日薄西山的地步?LG Display将原因归咎于中国大陆企业当中。此前LG Display的高管曾在分析师会上哀叹,本以为随着行业需求的走低,中国同行们的定价策略会趋于稳定,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定价一如既往的激进。目前中国大陆TOP3面板企业占据了全球七层左右的份额,高集中度带来话语权和定价权。且面板行业有高“技术+重资产”的双重行业壁垒,叠加国内LCD产能垄断和产线折旧将完成,国内面板行业的“成本”优势行业壁垒突显,未来任何新建产线都已无法与国内产线竞争。LG Display表示,正是由于长年在与中国企业的LCD竞争中落后,才造就了长期业绩颓态。洗牌发展了数十年的LCD“性感”不再,这个产业,这个群体又将会走向何方?上一轮没有完成的产业整合或许会成为LCD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产业整合是任何行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捷径,同时也是市场规律。行业在向头部整合同时也寓意着淘汰和清退,韩国有分析师曾指出,LCD行业15年以上的老厂或许会不得不关掉,今年的中电熊猫与中华映管已经用流拍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个话题就像外厉内荏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发现几乎全行业都在待价而沽,而真正能称得上买家的,其实只有京东方与TCL。曾经盈利*的三星苏州线已经花落TCL,中电熊猫被京东方收入囊中。LGD在疫情繁荣之前,曾经抛出过一个让人震惊的抛售计划—包括白光OLED业务在内,LG的全部显示业务都可以询价。郭台铭曾是上次面板行业重组的买家,其接手夏普广州超视堺10.5代线亲手为日本LCD产业画上句号。但这一次郭台铭却是*的潜在卖家,过去数年中,广州超视堺面板厂一直苦寻买家。其实早在19年该工厂方才建成,就已经传出出售意向。如今郭台铭早已不想恋战,若有合适的出价,恐怕会和LGD一样考虑卖掉优质的面板资产。友达和群创自然没能“幸免,”该裁员就裁员,该关厂就关厂,一个跑去干封装,一个聚焦车载和Micro LED,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在LCD与大陆正面竞争。最后真正留有悬念的只有惠科,其位于长沙的H5产线正在扩产,旗下还有四条8.6代LCD产线令人垂涎。关键点在于,日后能否成功上市,决定了惠科在此轮重组中买家亦或者卖家的身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OFweek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3年度盘点:「泼天的富贵」凭啥轮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