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发货的运费会计分录是什么?
正文 奢品电商,撑不住了 奢侈品品牌依旧会主攻线上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中国线上市场。但比起借助Farfetch,付出30%的佣金,正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奢侈品品牌们更愿意自己亲自去瓜分这块蛋糕,而不是借助Farfetch。 曾经被腾讯、京东、阿里等多家大厂“争夺”的奢侈品电商Farfetch,要过不下去了。据时尚商业媒体BOF报道,Farfetch的现金流可能不足以支撑它到12月底。英国《每日电讯》则报道,创始人何塞·内维斯正在寻求公司私有化退市,避免破产,并已经获得了历峰集团及阿里巴巴在内主要股东的初步支持。但随即,历峰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对Farfetch不承担任何财务义务,且不打算向 Farfetch提供贷款或投资。在2020年随着阿里巴巴入股Farfetch时加入董事会的J. Michael Evans,也在近日辞去了Farfetch董事会职务。作为头部奢侈品电商,Farfetch的破产危机,被不少人视作时尚界和奢侈品行业可能的“雷曼时刻”。对于奢侈品行业而言,2023年不算好过。9月,香奈儿刚涨价6%—8%,随后LV在11月进行今年第三次涨价,爱马仕也传将在12月陆续涨价。涨价背后,LVMH集团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营业收入199.6亿欧元,同比增长仅1%;开云集团今年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仅为44.64亿欧元,同比大跌13%。据彭博社报道,自今年4月以来,欧洲七大奢侈品公司的市值已蒸发约2450亿美元(约1.75万亿元人民币)。曾经,Farfetch算得上一位行业明星,靠着技术故事和电商故事陆续获得奢侈品集团、著名投资集团、腾讯、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投资,踩中了行业变迁的节点高歌猛进。2019年—2021年,Farfetch的业绩一路飙升,仅2021年的GMV就达到42.3亿美元。但随着疫情影响消失,消费回归理性,消费者也回到线下,Farfetch不得不面临红利消逝后的危机。从寺库到Farfetch,短期内上市又退市的奢侈品电商,似乎再难讲出一个好故事。但危机中的奢侈品品牌,依旧紧盯着存在着无穷想象力的线上市场,开始自己下场分起蛋糕。01 讲技术故事,俘获一众投资Farfetch背后站着无数“大佬”。有着《Vogue》《GQ》等时尚杂志的康泰纳仕集团,投资了Facebook、Twitter的俄罗斯投资公司DST Global,卡地亚、梵克雅宝背后的母公司历峰集团……如果说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公司还有些陌生,那Farfetch在中国的经历同样让人惊叹。阿里巴巴、京东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大厂,都曾经投资过Farfetch,Farfetch也给自己取了个喜庆的中文名“发发奇”,先后在京东、天猫开设自营店,布局在中国的电商业务。能够吸引到众多大佬,Farfetch靠的是讲“技术故事”。Farfetch的创始人何塞·内维斯从小就痴迷编程,在2007年创办了Farfetch,虽然是一家时尚企业,Farfetch却经常对外表示“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在2017年一篇专访中,何塞·内维斯对记者表示,“我在时尚方面不是世界上*的,在技术方面也不是世界上*的。但事实是,很少有人能同时了解这两个世界。”于是,何塞·内维斯开始带着Farfetch讲“技术故事”。奢侈品电商也是电商,自然离不开模式问题。不同于寺库这样靠“中间商赚差价”的批发商自营模式,Farfetch选择了更轻的平台模式,并没有上探供应链环节,不持有库存也不决定售价,只是为全球的买手店、精品店和奢侈品品牌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平台、数字营销、物流和客服等电商中会遇到的问题,并且从交易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此前,奢侈品品牌对于“电商”并不算热情,一方面,奢侈品品牌要确保自己的调性,需要审视电商平台的“基因”,鱼龙混杂的电商平台很难讨得奢侈品品牌的欢心;另一方面,想要在线上市场分一杯羹并不容易,组建线上化团队的成本并不低,平台、库存管理、物流、客服和支付等都是问题。而一开始就以“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身份出现的Farfetch,没有和众多奢侈品行业的精品店、买手店或品牌形成竞争,又提供了一个更低成本、更快捷的电商方案,自然俘获了挑剔的奢侈品从业者。众多买手店、精品店和小众奢侈品品牌的加入拓宽了Farfetch的产品线,又为Farfetch吸引到了众多消费者,而这些奢侈品目标用户,则为Farfetch吸引来了更多的买手店、精品店和奢侈品品牌。Farfetch官网信息显示,目前Farfetch已经与50多个国家的1400多个品牌和精品店达成了合作。除了佣金这个平台服务收入,Farfetch还把自己2015年收购来的买手店Browns改造成了新零售试验场,了解时尚行业的变化和情况,并且陆续推出了元宇宙项目,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虽然在IPO时,Farfetch被称为“时尚界的亚马逊”,但商业模式其实更像是淘宝天猫。这个故事同样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他们或是看中了平台背后的潜力和奢侈品资源,或是想要借助平台的力量为自己助力。今年7月,何塞·内维斯在面对时尚媒体WSJ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计划是,我们将在今年内帮助历峰集团重塑他们在中国的电商平台。”拥有卡地亚、梵克雅宝等奢侈品品牌的历峰集团,也想找到趁手的伙伴,在线上渠道更进一步。02 起于行业变迁,又败于行业变迁如果说Farfetch最早吸引投资者和行业玩家的是“技术故事”,那后期用来吸引投资者和玩家的,就是“线上故事”。2020年,Farfetch股市大涨500%,从10美元左右一路突破60美元,而当时被视作电商行业“黑马”的拼多多,也只涨了300%左右。一方面,疫情暴发前,线上销售只占全球奢侈品销售的12%左右,但贝恩咨询公司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到2025年,线上奢侈品销售所占比重可能会达到30%以上。因为疫情等原因,线下消费受阻,消费者涌向线上,奢侈品电商销售额上升了150%,本就专注于奢侈品电商的Farfetch搭上了快车。另一方面,股价暴涨的时间点和当时的传闻重合,“阿里花近3亿美元投资Farfetch”, 疫情后率先恢复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成为了众多奢侈品品牌寻求增长的地方,贝恩咨询公司在2020年5月发布预测,中国人将在2025年买走全球一半奢侈品从2014年就布局中国市场的Farfetch,被众多奢侈品从业者和投资者看好。据财报显示,Farfetch2019年—2021年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分别为21.4亿美元、31,87亿美元和42.30亿美元,2020年同比增长了49%,2021年同比增长了33%。但变化发生在2022年。据Farfetch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GMV为40.59亿美元,比2021年下降了4%。从快速增长到下降不过短短三年,Farfetch在尝过短期红利后,需要直面问题。疫情过后,消费者趋于理性冷静,一边更偏向于去购买有投资价值、流通率高的奢侈品,一边开始回归线下消费。而Farfetch此前依靠的是众多小众奢侈品品牌在线上吸引消费者,这些奢侈品品牌的投资价值显然不如一二线奢侈品品牌。即便是线上消费,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也开始了比价,Farfetch的优势逐渐消失。同时,Farfetch在财报中表示“我们依赖我们的奢侈品卖家、供应商、第三方仓储提供商、第三方承运人和运输提供商作为我们履行流程的一部分”。虽然财报中并没有具体提及这部分费用的详情,但靠着佣金收入的Farfetch,之前就拿出比其他平台更低的佣金作为吸引奢侈品卖家、供应商的手段,还需要用佣金去支付第三方服务商的费用,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在BOF的报道中,就提及Farfetch的资金可能难以支撑到年底。服务,一直是奢侈品隐藏的附加价值。这些存在不确定性的第三方服务商,很难为Farfetch打造真正的壁垒,也导致Farfetch的履约流程屡屡出现问题,国外网站和国内投诉平台上,关于Farfetch的投诉消息一直不少。03 奢侈品依旧要讲线上故事,但不再需要“Farfetch”Farfetch的破产危机,被一部分人解读为“疫情过后,奢侈品不再需要电商”,但从各大奢侈品牌的动作可以看出,奢侈品并不想放弃线上,尤其是中国的线上奢侈品市场。过去三年,奢侈品品牌屡屡涨价,主要原因就是日子不好过了。相比于降价换销量增长、主打薄利多销的其他商品,奢侈品行业有着独特的“凡勃伦效应”—商品定价越高,越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被消费者购买。但过于频繁的涨价,让奢侈品的价格到了一个可怕的数据,以至于有时尚媒体表示奢侈品的价格已经到了天花板,“凡勃伦效应”或许将要失效,奢侈品品牌将遭到“反噬”。消费者吐槽奢侈品涨价 图源:小红书博主据时尚自媒体LADYMAX今年12月的报道,Saks Fifth Avenue百货公司一项调查则显示,有75%的受访者表示要等喜欢的奢侈品打折再购买,与前两年的态度不同。同时,因为奢侈品牌为了保持稀缺性并不会轻易打折,百货公司的线上业务的首席执行官Marc Metrick预计,在即将开启的假日折扣季期间,公司生意将不会像过去三年般强劲。当“涨价”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奢侈品品牌们也要寻找其他的解题思路?:稳つ谖乖?2018年对自媒体LADYMAX表示,“目前行业有90%销售在实体渠道,未来可能缩小至70%。”事实确实如此,但不同的是,奢侈品品牌选择了自己入场,开始在线上市场跑马圈地,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线上市场。2023年2月,普华永道中国发布的报道中提及,中国线上奢侈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估2022年达到了19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了45%。报道中还显示,爱马仕、香奈儿和古驰等一二线奢侈品品牌,基本都开设了中国官网,并且绝大多数都将所有品类的商品都放到了线上。曾经和Farfetch算得上是好伙伴的天猫,也在默默生长中成为了Farfetch的竞争对手。此前,Farfetch在天猫开设自营店被视作补齐了业务拼图,为天猫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吸引更多潜在的奢侈品消费者进入平台。但近些年,天猫自身的奢侈品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不仅涉足起了全球各地的奢侈品,还和大洋彼岸的奥特莱斯达成合作,主打起了性价比。GUCCI天猫旗舰店曾经身段颇高的奢侈品品牌们,也在疫情期间来天猫开设旗舰店。2020年—2021年,就有普拉达、巴黎世家和古驰等7个奢侈品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他们有的售卖流量更高、培养消费者的香水彩妆,有的则直接售卖起全品类的商品。今年业绩持续低迷的古驰还首次参加了天猫“双 11”,提供起了线上首发款和中国专享款,并且给消费者提供了最高24期分期免息权益。奢侈品品牌依旧会主攻线上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中国线上市场。但比起借助Farfetch,付出30%的佣金,正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奢侈品品牌们更愿意自己亲自去瓜分这块蛋糕,而不是借助Farfetch。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芒格之后
正文 短剧付费,一场抖音快手和小程序的「不对称战争」 即便制作短剧等精品短内容,也主要将其视为内容生态的补充,重视其消费价值和增长价值,而非付费价值。 短剧一下子火了。投资人蜂拥而来,剧组挤满横店,500字一集的剧本征集帖四处可见,做短剧暴富的神话在社交平台散布。倘若要给短剧产业命运的齿轮找一个转动的起点,恐怕不是短剧诞生的那一天,而是抖音快手可以直接跳转到微信小程序的那一刻——很多人口中的互联网拆墙时刻。事实上,付费短剧,乃至更广义的付费短内容,抖音和快手都尝试过。只是过去数年,付费短内容收益寥寥,招致的骂声远高于赚来的钱财。每次新实验上线时,收益能不能覆盖成本尚未可知,但诸如“刷抖音/快手也要付钱啦”之类的热搜话题却从不缺席。几次尝试后,抖音和快手都逐渐放下曾经做过的“付费梦”。即便制作短剧等精品短内容,也主要将其视为内容生态的补充,重视其消费价值和增长价值,而非付费价值。但这一切关于付费短内容的“常识”,在今年遭遇突袭。1、花钱的理由短视频平台在做内容付费业务时遇到的麻烦,不能被简单归纳为“用户不爱花钱”。事实上,抖音和快手的用户,在花钱这件事上并不吝啬。他们愿意花钱给喜欢的主播打赏礼物,直播收入一度是短视频平台最重要的营收来源??焓稚鲜泻蠓⒉嫉?*份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直播业务营收占比高达56.5%,直播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数超过5760万。2021年起,尽管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已取代直播业务,成为快手营收的*主力,但直播业务的收入仍在持续增长中。他们也愿意在电商直播间花钱购物。根据最新财报数据,2023年第3季度,快手电商商品交易总额突破2900亿,前3个季度电商商品交易总额超过7800亿,到年底,成为下一家GMV破万亿的电商平台几乎已成定局。另一头,抖音则在去年就完成了万亿GMV的里程碑,并在今年向着2万亿的目标发起冲刺。创作者也愿意花钱买流量推广自己的作品。普通创作者付费所购买的流量,在快手被称作“粉条”,在抖音的名字则是“Dou+”。据“Dou+”官网数据,当前花钱推广过自己作品的创作者累计已达4092万。但主动付费和被动付费是两种商业逻辑,前者是用户消费/生产内容后,主动花钱以表达赞赏或寻求传播,后者则用付费作为门槛,截断了内容消费行为本身。一字之差,颠覆的是用户在“给内容花钱”行为中的站位。从抖音和快手多年来的探索过程,可以窥见这微小的差异对短视频平台开展内容付费业务的阻力。早在2020年,快手就曾试水付费内容,部分付费才能完整观看的内容被聚合到名为“付费精选广场”的页面,内容形态包括短视频、直播、录播,内容类别包括课程、短剧、游戏视频等??焓植啾呃傅母斗涯谌萑肟?,图源快手截图抖音对付费内容的尝试则肇始于2021年夏天。彼时,定价1到30元的抖音夏日歌会被推出,用户可付费收看张惠妹、孙燕姿等歌手的演唱会直播。其对付费短内容的尝试,则要追溯到2021年第4季度。一批需付费解锁的短剧被推出,按集收费,每集*需支付1元。2021年11月29日,话题#抖音测试短剧付费#登上微博热搜榜,一度引起广泛讨论,但该模式此后并未全量上线。2022年初,抖音上线由柠檬影视子公司好有本领制作的精品短剧《二十九》,单集3分钟左右,共20集,前16集可免费观看,后4集需要付费解锁。当前,单集解锁价格为25抖币(即2.5元),打包解锁后4集的价格为60抖币(即6元)。图源抖音截图刺猬公社根据《二十九》页面展示的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27日,免费的前16集集均点赞量为60.99万,付费的后4集集均点赞量为1.27万。以点赞量粗略估算,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仅为2.1%。2、付费困局,始于基因国内当前已跑通的内容付费形态主要有两种。*种是为单篇内容/课程/专栏付费;第二种是形成付费会员体系,对免费/付费用户能消费的内容、可用的功能、使用的体验做差异化处理,以吸引更多用户从免费会员升级为付费会员。其中,前者促使用户付费的动因,是单一内容/作者自身的高价值性和独占性,*代表性的是众多知识付费平台打造的付费课程,以及院线电影登陆流媒体平台后的单片付费模式。这类付费行为,强依赖于内容本身与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且需要与用户免费获取的信息高度区隔?:笳咭览档?,则是产出高价值内容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众多长视频平台的营运之道。但这两种付费模式,都曾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遭遇水土不服。并非付费业务做得不好,而是因为短视频平台赖以生存的基因,原本就与这两种付费模式运转的场景相去甚远。换言之,那些导致用户不愿意在短视频平台看付费内容的因素,正是抖音快手起初能从传统内容平台手里抢来用户的武器。具体而言,短视频平台与内容付费的底层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量的内容生产抖音和快手拥有海量的视频内容池。2021年,时任快手商业化负责人马宏彬曾透露,快手日发布作品数达3000万条。在抖音,这一数据被称作投稿数,量级在快手之上。以每天3000万条为基准,单平台一年的作品生产量为109.5亿条,即便其中只有千分之一的作品具备较高的消费价值,1095万条视频也足以确保内容生态的多样性。内容足够多的另一面是,没有什么内容是非看不可的。即便喜欢某个创作者,把它放入关注列表中,用户也不见得会时常记得观看最新作品。一个佐证是,抖音和快手的关注页,如今显然都已不再是内容消费的主战场。2)短平快的内容特征“短”是短视频的基本特征,但对用户的付费动机而言,“短”却是一个负向因素。内容越短,意味着用户为每秒钟内容付出的成本越高,反过来,短内容需要提供足够高的“单位时间信息价值”,用户才有可能认可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这是知识付费业务得以生存的核心空间。除此之外,吸引用户为短内容付费只能依靠“冲动消费”,但在内容供给充足、内容推荐精准的当下,“冲动”显然不足成为一种可靠稳定的销售策略。3)信息流的产品形态除了海量内容,制造“千人千面”的推荐算法同样是短视频崛起的重要助力,投喂足够多的用户画像和行为特征后,信息流成为了“最懂你的人”。与之相对应的,一套完整的交换公式逐步确立起来:创作者生产作品,平台分发内容,用户付出时间,品牌投放广告,平台获得收益,收益被分配给头部创作者。在这一链条中,用户已习惯付出时间而不是金钱。甚至,因为内容本身就具备吸引力,用户对于付出时间成本是无感的,“时间”成为一种隐形消费。至于打赏主播或是购买商品,那都是“千金难买我乐意”。但如果要为内容付费,原本稳定的链条就会被打破,成本变得尤为直观可感。用户的*反应是:反正平台能把我喜欢看的东西推荐到我面前来,这个要付费,那就下一个。这些基因,连同多年来形成的体验惯性,让用户天然认为在短视频平台“刷”视频应该是免费的,付费内容的空间与场景显得尤为狭窄??焓值母斗丫」愠∫趁嬉恢北槐A舻较衷?,入口在快手侧边栏,当前主要售卖的内容为各类课程。热卖课程包括19元的《商用辣椒酱配比量化》、399元《腰间盘突出康复精华课》、25元的《电焊,氩弧,气?:噶慊∈悠悼巍返?。截至当前,快手付费内容页面销售量最高课程是《迪老师教你零基础学腹语》,售价9元,售出7.4万份。部分快手热卖视频,图源快手截图相较娱乐内容,用户更愿意付费的是短内容的知识属性,而大部分以日常娱乐为主要价值的短内容,很难形成足够的付费动机。数次尝试后,抖音和快手仍回到了最熟悉的领域,即从内容供给视角看待以短剧为代表的精品短内容。至少在今年秋天之前,短视频平台面对的疑问重新回归到“让用户付费看短内容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但一些形似“草台班子”的闯入者,打破了某种平衡,付费短内容风云再起。3、规模带不来“乱杀”2023年秋天,当小程序短剧开始疯狂吸金时,不仅行业外的人深感意外,行业内的人也有些措手不及。从业多年的产品经理刘源曾对刺猬公社表达过他的困惑:“付费短剧抖音快手早就在做了,为什么今年突然在小程序火了?”某小程序短剧平台,一部短剧需要充值39.9元这种困惑,有很强的依据支撑。论内容质量,抖音快手参与制作/采买的短剧,剧情、道具、拍摄、后期的精良程度远在小程序短剧的水准之上,几乎是在用做长剧的标准做短剧。论流量规模……抖音和快手是全中国流量池*的内容平台,实在是没什么好论的。题材没有变革,内容质量更高,流量池子富裕,但为什么率先实现付费收入破亿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平台?为什么让用户完成付费动作的,是DAU存疑、留存不明的众多短剧小程序?对习惯规?:炖幕チ硕?,这无疑像是蚂蚁咬了大象一口。但蚂蚁力量再小,数量众多时,也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仔细体验后,刘源总结称:“他们(做小程序短剧)不是做内容的模式,是以前做换皮小游戏的模式。”以极短周期和极低成本完成制作后,小程序短剧主要成本消耗在广告投放上,触达用户-跳转回小程序-继续观看-付费,每一环节都是一层漏斗,直到筛选出愿意为它付费的人群。短视频平台没有付费场景,但跳转回短剧自己的小程序后,场景发生了迁移——在这些看起来设计粗糙的小程序里,所有短剧需要付费才能看全集。“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跳转到小程序,也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只看免费的那几集,但没关系,只要基数够大,总能最后漏出来一群会付费的人。”甚至不需要单独计算某部短剧投放的ROI,当数量足够多时,只要有一部踩中爆款,就有机会达成整体盈利。换言之,这些小程序短剧的制作方,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否形成品牌,也不在乎自己套着模板开发的小程序是否有用户留存,他们只需要保管好每天投流和营业额的账本,只要账能算平,生意就能做下去。像极了那些上线后只有三个月生命期,但流水足以覆盖成本的换皮小游戏。类似的事,作为流量售卖者的平台很难这样做。因为平台要计算的账,不是付费收入和投流成本之间的账,直接把流量售出的收益是稳定的,拿这部分流量投放自制短剧以换回付费收益却是冒险的。这笔帐,算平远远不够。更何况,大象要考虑的远不是脚边的几粒米。作为平台方,需要关注的是整体内容生态和消费时长,不可能因小失大,像小程序短剧制作方那样批量生产短剧,再通过投流算ROI的方式简单粗暴地计算收益。短剧作为平台精品短内容的代表,需要背负的不止是播放量和时长,还有外部投放时对新用户与回流用户的触达效率??焓衷诓票ㄖ性岬?:“我们日益重视用户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使得2023年第三季度单位用户的获客成本同环比继续下降,并实现了ROI的持续改善。具体来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包括短剧在内的优质原生内容的渠道投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用户留存。”因此,无论抖音还是快手,目前播出的自制短剧内容都相对精良。用刘源的话来说,“至少仍然算是在做内容”。4、危机亦良机用户不愿意在抖音快手为短内容付费,却愿意在形形色色的小程序上为短剧花钱,对抖音和快手而言,这是一件坏事吗?至少在现在这一阶段,答案是否定的。基于上文所提到的商业模式,短剧小程序本身并不具备用户黏性,活跃用户基本来自外部(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导流,且采用的是“一剧一投”的模式。它们并不能脱离流量池独立“存活”。对抖音和快手而言,这些短剧小程序将是稳定的广告客户。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快手CEO程一笑透露,付费短剧投放消耗同比增长超300%,环比增长近50%。抖音虽未公开数据,但整体趋势应与快手一致。而第四季度,短剧行业的火热还在延续。涌入短剧市场的投资者、在小红书四处“收剧本”的策划、在横店日夜赶工的剧组、转型拍短剧的影视制作公司和MCN,经他们之手制作出的海量短剧,最终都会抵达抖音和快手的信息流。赛道有多拥挤,对抖音快手的流量需求就有多凶猛。第四季度,大大小小的短剧公司是否都能赚到钱尚未可知,但抖音快手的短剧投放消耗,想必又会迎来新高。站着赚流量钱之外,倘若能借小程序短剧的东风,培养起用户对短内容的付费习惯,对抖音和快手而言,都是一桩坐收渔翁之利的美事。即便在主App的免费+推荐场景下,用户依然难以跨出从付出时间成本到付出真金白银这一步,但剥离场景并不是什么太难的操作——抖音和快手都各自有小程序的基础能力,实在不行,还可以做独立App,例如近期已上架的快手短剧产品喜番。喜番的登录界面,图源喜番截图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在快手可以免费看全集的短剧,在独立App喜番上则需要看广告解锁最后几集。图源喜番截图平台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场景对于付费的重要性,但想要在内容的时长价值和付费价值中寻求平衡,上线一个独立App只是起点。乱拳打不死老师傅的另一个原因是监管措施已在路上,短剧行业从无序到有序几乎是必然的方向。而抖音和快手拥有做精品短剧的先发优势,下一阶段能否在新的平衡下赚到流量以外的钱,还要各凭本事。真正的危机不是短剧“杀”了短剧,而是平台“杀”了平台。只要外部的小程序短剧,仍需要通过抖音快手的流量投放获取用户,平台就始终占据着主动权。而当短剧被拱上风口,在付费短内容的探索层面,抖音和快手的相关业务方,应该也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试错空间。至少,用户愿意为短内容付费的成功案例就摆在眼前,商业故事里的*卡点已被改写。当新的方案被提出时,才不会轻易得到一句“ROI做不正”的判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刺猬公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32个城市地铁仅有5城盈利,地铁赚钱为啥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