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手把手教你:制造业等行业留抵退税这样办
正文 一张「纸片」卖4万,这门暴利生意,崩了? 当卡圈寒冬到来,被各方过于炒作的小卡,才能撇去泡沫,更接近它本身的价值。 近几年,一种“小纸片”在追星族中流行,其中稀缺款甚至可卖出数万元一张的高价,圈内人一般将其称之为“小卡”。所谓“小卡”,原本是韩国娱乐公司在推出专辑时随专附赠的印有艺人照片的卡片,一般约为3寸照片大小、硬卡质地,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专辑周边。作为专辑中的赠品,小卡本没有官方售价。在早期,它主要为粉丝私藏,很少在市场上流通。但随着大众听音乐方式改变,近年来,以CD光碟为载体的专辑本体失去用武之地,“赠品”小卡反而成了其中*消费价值的部分,不仅受到粉丝的热烈追捧,价格也一涨再涨。在粉丝文化影响下,小卡逐渐成为了一种饭圈藏品,如同潮玩盲盒,广泛流通于二手交易平台,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卡经济”,还催生出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如炒卡、代购小卡等等。繁荣的背面,小卡交易市场乱象丛生。一方面,围绕小卡展开的诈骗、售假、跑路等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近期小卡圈子疑似“遇冷”,不仅普通小卡难以出手,不少贵价小卡的售价也在“大跳水”,这一变化引发圈内人调侃疾呼:“别靠近小卡,会变得不幸”。一张卡卖4万,饭圈炒热“偶像盲盒”今年10月下旬, 韩国男团SEVENTEEN发布新专辑,作为一名“克拉”(SEVENTEEN粉丝名),小意在专辑开售后立刻买了6张,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尽管专辑中的歌曲早已在网上听过无数次,但在拿到实体专辑的那一刻,小意还是给家里的旧电脑插上光盘,打算用“最原始”的方式听一遍。不过,天不遂人愿,或许是因为闲置时间太久,旧电脑的光驱已经无法读盘。提起这件事,小意忍不住感慨,“专辑果然是过去式了,现在都在网上听歌,大家买专的热情全靠小卡撑着。”小意所言,是中国受众市场韩流粉丝的共识。现如今,买专辑主要就是为了小卡。出于节省运费考虑,很多粉丝在海外平台购买专辑后,甚至只将里面的小卡拆出运回。像小意这样将专辑本体一起运回的,反而是少数。“早期大家买专辑是出于对爱豆(偶像)的喜欢,收藏小卡也是因为见不到爱豆本人,把小卡当做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但后面小卡价格越来越高,很多人买专辑已经不是因为喜欢,纯粹是为了‘炒卡’获利。”资深卡圈玩家娜娜告诉《天下网商》。最近两年,小卡在粉丝群体热炒下,价格水涨船高。随着卡圈价格大幅上涨,很多原本出于热爱和兴趣参与到小卡买卖里的粉丝,逐渐被吸引到炒卡大军中。演变到现在,炒卡俨然已成为饭圈常见的“理财投资”手段。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乏将买小卡和买理财、储蓄相提并论的论调,在微博炒卡专用超话“倒卖女王”上,甚至有博主从经济学的角度教授如何炒卡。在小意看来,炒卡与投资最像的地方,在于其核心原则都是“高抛低吸”。“买专辑其实就是一种低价买进?:鄹窈鼙阋?,像SEVENTEEN的专辑大概70块一张,买了专辑就有机会抽到受欢迎的卡面,幸运的话,抽到一张贵卡就能回本,甚至赚到钱?:芏喑纯ǖ某樱ǔ纯ㄈ禾宓谋鸪?,下文统称“厨子”)会大量购买当红团体的专辑,类似‘盲盒经济’,前期投入越多,抽到贵卡的概率就越大,赚钱的可能性也越大。”小意介绍,除了通过购买专辑获得小卡外,厨子也会在卡价低时从二手平台上直接收购自己看好的小卡,再在卡价高时卖出,从中赚取差价??ㄈτ幸桓龉彩?,即一张小卡的价格取决于它在购买的粉丝心中的价值,但炒卡者无法预判购买者的心理价位,因此,判断一张小卡是否值得炒,厨子们有一套“普世”的标准。娜娜告诉《天下网商》,这套标准主要涉及三个维度——稀缺性、美貌度和艺人的受欢迎程度。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张小卡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点,就会被视为具有炒作价值的贵价卡。譬如,防弹少年团人气偶像田征国的限量“flo果卡”(粉丝为该小卡取的名字),一张售价可高达4万元。在小意看来,flo果卡贵就贵在应有尽有,“首先田征国的人气属于队内*梯队,愿意收卡的人本来就多;其次,flo果卡的卡面虽然称不上多么惊艳,但整体是好看的;最重要的是数量少,据说全球限量20张,所以卖到五位数也有市场。”三寸纸片,催生N条产业链小卡这把火,不仅催生了炒卡群体,还衍生出一条围绕“拆卡专”的产业链。所谓“拆卡专”,就是拆开后知道小卡内容的专辑?:推胀ㄗ啾?,拆卡专不包含音乐光盘,其内容物大多只有小卡。最近两年,“拆卡专”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从韩国娱乐公司,到专辑售卖平台,再到粉丝的完整产业链。当韩国娱乐公司推出新的专辑后,艺人站子(明星官网、粉丝后援会、粉丝论坛等组织的统称)会与国内外的专辑售卖平台合作,向粉丝销售“拆卡专”。在韩国,售卖“拆卡专”的平台主要以K4、星河、Weverse为主,中国市场则主要有楠艺、一直娱等。为刺激销量,平台还会推出特典卡,为“拆卡专”增添吸引力。整个过程,韩国娱乐公司提供专辑和小卡资源,售卖平台负责销售,艺人站子负责推广,而粉丝则是最终的消费者和推动力量。在面向不同国家市场时,韩娱公司推出的小卡也有所不同,为了满足粉丝跨地域购买心仪小卡的需求,小卡代购也应运而生。在小红书上,“小卡代购、代切”相关帖子在热传,其中不少为在日韩留学的年轻人发布的揽客贴。在微博上,类似的帖子也有不少,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外代购、代切群,形成了这一服务私域阵地。据娜娜介绍,代购赚的是差价。同样的小卡,代购的售价会比其购入价高,但不会高很多,不过因为买家众多,所以差价也相当可观?:痛翰煌?,“代切基本只收汇率差价和手续费,汇率差价一般根据购买当天的汇率计算,手续费的价格则由代切自己定。”娜娜告诉《天下网商》。相对于与小卡买卖强相关的代购产业,国内更加常见的是一些围绕小卡开展的“小生意”,如售卖卡套、卡册等小卡相关产品。最近两年,国内购物平台上小卡相关产品的商家数量呈现出逐渐走高的态势。淘宝上,以卡套、卡册、咕卡贴纸等小卡相关产品为主营对象的商家越来越多,不少原本主营文具、办公用品、玩具的商家也纷纷卖起了卡套和卡册。与此同时,小卡相关产品的销量也越来高。《天下网商》以“小卡卡套”为关键词在淘宝、1688上进行搜索,发现年销在10万以上的卡套链接不在少数。小卡自印服务也是另一门脱胎于小卡经济的生意。由于娱乐公司推出的官方小卡数量、卡面选择有限,价格昂贵,部分粉丝产生了自印小卡的需求。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不仅有以自印小卡服务为主业的商家,提供的定制卡片不仅可以加硬加厚,还可以选择镭射、哑膜、光膜等材质,25张定制售价仅10多元。《天下网商》发现,自印小卡服务不仅存在众多销量上万的链接,其中销量最高的链接显示年已售40万份。明星小卡二手交易,能否走向规范化?卡圈繁荣背后,小卡二手交易市场充斥着乱象。由于存在语言隔阂,国内消费者从海外购买小卡的途径仍以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为主。平台不会介入买卖过程,因此交易完全依赖双方诚信。这也意味着,消费者一旦遇到不可靠的交易对象,只能自行承担损失。实际上,在海外平台交易的消费者已屡遭小卡诈骗事件。去年下半年,韩国发生了一起轰动东亚的“小卡诈骗案”。该案嫌疑人曾借助Twitter等社交平台,以有大量便宜小卡为诱饵,吸引二级代购与之合作。待双方确认合作后,二级代购在各国本土开放团购,并将购卡金额汇入嫌疑人账户。收取钱财后,嫌疑人拒不发货,并销号失踪。据悉,这起诈骗案的受害者多达近百人,诈骗金额达到10亿韩元(约528万元)。其中,仅可统计的中国受害者就有30多人,被骗总金额超过4亿韩元。在国内,围绕小卡展开的跑单、诈骗、售假行为也不鲜见。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以小卡诈骗、售假的帖子持续不断出现,内容大多涉及“挂人”、诈骗手法汇总、求安慰等。《天下网商》发现,小卡诈骗和售假通常发生在私下交易的场域。不少卡圈博主都曾提到,骗子通常会避开正规二手交易平台和支付宝、微信等正规支付渠道,要求消费者以微博红包、爱心捐款等方式付款,达到跑路后不被追回的目的。随着卡圈规模扩大,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专门进行小卡交易的平台,如珊瑚集市、千岛小卡等。据悉,这些平台大多提供小卡真假鉴定服务,但该服务是否规范、有效,仍待更多卡圈玩家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这些新兴的、专为小卡二手交易而生的平台上,诈骗、售假的情况也仍然存在。据珊瑚集市披露,日前平台有消费者下单后被卖家要求提前收货,但消费者确认收货后,却遭遇对方拒不发货。在千岛小卡上,以低价小卡为诱饵的假货贩子也层见叠出。突如其来的崩盘,谁之过?“现在是卡圈寒冬,买进容易卖出难,很多小卡即使大降价也卖不出去,我已经不指望靠出卡赚钱了。” 娜娜告诉《天下网商》。小意也有同感,“从今年开始,小卡有点出不去了。”韩国明星小卡被热炒的景象,似乎突然之间冷却了?:芏嗫ㄈν婕叶几惺艿搅耸谐〉南籼?。在社交媒体上,提及卖卡艰难的帖子数量越来越多。在国内主流的小卡二手平台闲鱼上,不少卖家纷纷以“骨折价”出卡,甚至知名炒卡账号“倒卖女王”在售的部分小卡也在近期降价约20%,但都乏人问津。在娜娜看来,关键原因在于娱乐公司、专辑售卖平台的“过度供给”。“为了刺激粉丝购买欲,一些娱乐公司在首次发售专辑时往往对外宣称售完不补。专辑限量意味着小卡限量,这批小卡的流通价格就会比较高。等到人人向往时,娱乐公司却宣布再版,原本的稀缺小卡数量突然暴增,导致很多小卡断崖式贬值。再加上小卡本身制作成本极低,大量印制对于公司而言没有太多负担。即使粉丝购买力跟得上,卡太多也不值钱了。而且为了出特典拉销量,娱乐公司会让爱豆拍好几套小卡,导致粉丝审美疲劳,慢慢地,粉丝也会失去购买欲。”除此之外,部分嗅觉敏锐的厨子提前卷低价、粉丝群体对小卡脱敏,也是卡圈“失温”的重要原因。“为了不让小卡砸在手里,一旦发现买家变少,厨子就会立刻降价出卡,导致卷低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纷纷抛售离场。”随着卡价大跌,很多粉丝也开始反思小卡的价值和价格是否相匹配。当意识到小卡本质只是一张纸片,炒卡存在价格泡沫之后,部分粉丝开始退出,导致卡圈行情更加低迷。娜娜就是退圈的人之一。经历过卡价的大起大落,现在她基本不再参与小卡买卖,“这个过程太消耗人了,为了买卡卖卡常常折腾到凌晨??凵擞卸喔咝?,卡价降后就有多难受。”在小意看来,卡圈遇冷与大环境相关。“前两年粉丝疯狂买卡,底层逻辑是见不到爱豆本人,只能拿小卡当‘代餐’,但现在出行放开,比起买小卡,大家更愿意去现场与爱豆见面。”两个月前,SEVENTEEN官宣将于明年年初在中国澳门开办演唱会,消息放出后,小意陆续将手中值钱的小卡折价卖出,并用赚来的钱买了一张演唱会门票。“很期待见到真人。”小意笑着告诉《天下网商》??ㄈθ韧顺?,也反映到了韩团明星专辑销量和娱乐公司业绩上。《天下网商》注意到,自今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家韩团粉丝购买专辑的数量均有所下降。以韩国女团aespa为例,今年5月、10月该团体分别进行了两次回归,两张专辑的中输(韩团专辑、周边等在中国的销量统称为“中输”)从突破百万、跃居女团历史*位,演变为大幅跳水、拦腰斩断。此前曾有粉丝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买专辑就是为了卖小卡回血。”近段时间以来,aespa小卡降价严重,部分粉丝不再购买。在中输走低的情况下,aespa背后的经纪公司SM出现了市值蒸发的情况。据韩国媒体报道,其市值蒸发的时间与中输骤减的时期高度重合。也许正如那句话,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卡圈寒冬到来,被各方过于炒作的小卡,才能撇去泡沫,更接近它本身的价值。参考资料音乐先声,《全球诈骗超500万元,炒偶像小卡也是一门发财生意?》未来商业观察,《明星小卡市场的冰与火:明星的星途,决定着小卡的命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天下网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3,大药厂不能没有GLP-1
正文 连败20年后,她做出史上最值钱的药 从降糖到减肥的成功跨界,司美格鲁肽开始剑指新一代药王,也顺势点燃了沉寂多年的减肥市场。 9个月狂揽142亿美元销售额,市值飙升至4600亿美元,傲居欧洲上市公司之冠,吊打丹麦2022年GDP。这是丹麦生物医药企业诺和诺德的最新成绩单,也是一份掀起全球产业狂潮的成绩单,甚至它还刺激了一张更大的成绩单:*全球5000亿美元“药企之冠”。缔造这一切的,是一款新的神药——Wegovy司美格鲁肽(诺和泰),以及它背后的"GLP-1"。01 新王炸裂若问当下全世界*王炸效应的神药是谁?答案一定是: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Wegovy。新一代GLP-1(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Wegovy,原本是分别于2017及2019年获FDA批准注射剂(Ozempic)及口服片剂(Rybelsus)两种药型,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降糖药物。但现在,它却被视为肥胖者的福音,并且因此一鸣惊人。其关键转折发生在2021年,经诺和诺德申请,FDA批准了Wegovy的减重适应症。通俗地说,就是可以用来减肥。2022年,依靠这一新增疗效,2020年全球销售才35亿美元的司美格鲁肽实现了118.12亿美元的全球营收,一款药就占到了诺和诺德整体营收的47%。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便是Wegovy的忠实用户,2022年10年,他就在推特上发文称,自己在一个月内减重9公斤,秘诀就是定期禁食以及服用Wegovy。这条推文,迅速传遍世界,让服用Wegovy成为时尚,也让进入2023年的Wegovy更加火爆。11月2日,诺和诺德公布三季报业绩报告中,司美格鲁肽(包括注射用降糖药Ozempic、口服降糖药Rybelsus和注射用减重药Wegovy)再次成为销售额贡献的*主力。根据报告:前三个季度,诺和诺德仅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就高达142.32亿美元,同比增长86%。火爆之中,诺和诺德还进一步火上浇油:2023年8月8日,诺和诺德公布了一项历时5年、1.7万人的三期试验结果(SELECT临床),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每周一次皮下注射2.4mg司美格鲁肽,可使无糖尿病史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发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0%。而此前的临床结果已显示,涉及4500例无2型糖尿病的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在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后的6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了17-18%,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不但能减肥,还能减低重大不良心血管风险,让这款原本是为2型糖尿病患者设计的降糖药,稳稳坐上减肥药领域的新王位,也让其销售额继续飙升。有预测称,司美格鲁肽2023年全年的最终销售额有望逼近200亿美元,并有望很快取代K药(抗癌药Keytruda),成为全球的新一代药王。有抗癌神药之誉的K药,由美国医药巨头默沙东研发,并于2014年获批上市,其2022年全球销售额高达209.37亿美元。Wegovy对K药的超越还是未知,但在资本市场,仰仗司美格鲁肽一飞冲天的诺和诺德却早已超越了默沙东。Wegovy尚未获批减肥适应症的2020年年底,诺和诺德的市值才1700亿美元左右,默沙东同期市值为约2000亿美元,但到今天:诺和诺德的市值已经飙升至超过4600亿美元,但默沙东却整整少了将近2000亿美元为2600亿美元左右。如此王炸的司美格鲁肽,在近30年前,却差点就被诺和诺德打入冷宫了。02 艰辛之路自1923年胰岛素诞生以来,就成为糖尿病的*疗法,但胰岛素可能引起低血糖,甚至严重低血糖和死亡。因此,人们一直在不断寻找和探索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物。1983年天然GLP-1首次被发现,10年后,科学家们发现GLP-1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糖。这意味着其有挑战胰岛素地位的机会。但不幸的是虽然GLP-1具备“降糖”特性,但其注射进入体内后不到2分钟就被降解了,糖尿病人需要的是长期生效的药物,2分钟注射一次显然不现实。GLP-1被开发成药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一共识在当时也得到了业内认可。大部分制药公司开始纷纷放弃继续开发GLP-1成药的想法,诺和诺德也是其中之一。再加上当时诺和诺德因厂房污染受到FDA制裁,进行了大批裁员,内外困境下,不被看好的“明星项目”GLP-1便成为裁员的“重灾区”。伟大的产品背后有传奇的故事,这次创造“司美格鲁肽”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女性科学家。1994年洛特·比耶尔·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作为当时组里最年轻的研发员,刚休完产假回来,面对的“王炸局面”就是:她所在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研究部门几乎被裁空,上司走了、同事离开。一句“你来搞清楚GLP-1”,洛特一夜之间被迫成为挑大梁的人。她愿意站出来也是因为自身没有博士学位,在业内以及公司也不被重视。当时洛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GLP-1项目上做出一些名堂来。但攻克GLP-1难成药,尤其是降解速度太快的挑战,是行业都避之不及的难题。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洛特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总结出三个可能突破的方向,包括改变GLP-1核心分子让其不易降解、通过抑制剂降低降解速度,以及给GLP-1穿一层“护身符”,让其在体内循环时不被损伤。经过无数次试验、碰壁后,洛特和团队发现最有希望的成药方向就是给GLP-1穿上一层防护衣,但要从无数候选药物中找到一个“合适”保护GLP-1的谈何容易。由于研发2年多都迟迟没有进展,诺和诺德管理层的耐心也被消耗殆尽,直接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一年内研发不出可成药的GLP-1,1997年公司将全面停止GLP-1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洛特团队已经找到了一款候选药物,就是后来诞生的“利拉鲁肽”,但其实一开始这款药物的稳定性并不好,最后她们为这款药物添加了一个类似“支架”的间隔,这让GLP-1的失效时间就会慢上很多。1997年,经过改进后的“利拉鲁肽”诞生,这次新药物的半衰期能够达到12个小时,达到“成药”的标准。这在GLP-1成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万里长征上迈出关键一步。但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利拉鲁肽诞生过程也相当惊心动魄。在动物试验中,由于观察到注射利拉鲁肽的小白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有增加现象,这一项目几乎夭折。此后,在进入临床人体试验时,又遇到了导致恶心副作用的挑战。“打下去就会吐的药,谁肯接受?”不甘心失败的洛特想尽各种方法,最后终于发现,就像“少食多餐”,在正式用药前一周先少量给药,人体会更快习惯这种新的化合物。利拉鲁肽的研发进展称不上神速。毕竟在90年代,诺和诺德最畅销的依旧是胰岛素产品,而当时GLP-1团队要从胰岛素部门挤出一些资源来困难重重。这也导致利拉鲁肽的临床研发被延误了好几年。直到2005年,礼来的全球*GLP-1类药物艾塞那肽上市后,成功激发了其他制药公司开发更有效、更持久的GLP-1药物的热情。已经连续失败了20多年,几乎被全公司嫌弃的洛特团队,也顿时成为香饽饽,甚至被管理施压:“为什么GLP-1产品开发得如此缓慢。”5年后,2010年,利拉鲁肽才姗姗来迟,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从降糖转向减重适应症,利拉鲁肽最初其实是遭到强烈反对的。过去几十年,获批上市的肥胖症药物不少,但大多都曾因安全问题被退市,包括罗氏的西布曲明、赛诺菲的利莫那班、卫材制药的氯卡色林等。还有遭到反噬的,比如1999年,相关制药公司支付48.3亿美元的一次性赔偿金,以解决所有关于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的诉讼。从安全性到收益考虑,诺和诺德的CEO以及医药部门负责人认为,肥胖是由于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比如他们暴饮暴食、不愿锻炼、缺乏自律性等等。在洛特半年多的劝说下,几位高管最终才改变观念,支持启动评估GLP-1药在治疗病理性肥胖方面的临床试验。2014年,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肥胖症治疗,拉开了新一代减肥药的序幕。利拉鲁肽减重数据这一年,在领导GLP-1项目20年后,洛特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成功通过了医学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有了利拉鲁肽的成功经验,2012年洛特研发团队驾轻就熟,像发现利拉鲁肽一样,发现了化合物217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160小时,而且高峰值与低谷值的差距很小,在体内代谢的浓度变化曲线平缓,非常适合开发成每周一次注射药物。法语的“一周”是“semaine”,就这样,药物名“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诞生了。它有标准的7天半衰期,一周一次给药,血药浓度平稳。2021年6月,第二代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在2型糖尿病的适应症之上,再度获批肥胖适应症。从降糖到减肥的成功跨界,司美格鲁肽开始剑指新一代药王,也顺势点燃了沉寂多年的减肥市场。03全球狂潮诺和诺德并非减肥神药的独一份,司美格鲁肽席卷全球之时,从GLP-1时代就与诺和诺德并肩挑战的美国礼来,同样大力加码着从降糖到减重的耕耘和收割。从最新进展来看,礼来甚至已在这场越来越激烈的“双王之争”中后来居上。就在11月8日,礼来的重磅减肥药物替尔泊肽获得FDA批准上市。而在此之前的礼来,已经凭借在减肥药的超级预期持续股价飙升,并于今年8月,成为史上*家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的医药企业。对诺和诺德来说,更大的麻烦还在于:在三期头对头试验中,替尔泊肽在降糖和减肥效果上,都取得了优于司美格鲁肽的表现。面对礼来减肥药替尔泊肽的威胁,诺和诺德也在想方设法维持司美格鲁肽减肥药市场的强势地位。礼来替尔泊肽获批不到一个星期,2023年11月14日,诺和诺德紧急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了“升级版司美格鲁肽”CagriSema与替尔泊肽头对头对照用于减肥的三期临床试验,显然是要将减肥神药的头牌地位抢回来。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但也带动整个减肥药市场重燃激情。综合相关专业机构预测,2030年,GLP-1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市场规模,仅在美国市场就可达900亿美元,进而有望取代此前的PD-1/L1类抗癌药物成为全球新药王。虽然如今诺和诺德和礼来已占据全球减肥药市场95%的份额,但在减肥药市场规模加速“狂飙”之下,一大批药企都在针对GLP-1这一靶点的研发跑步前进,并且把研发方向延伸至包括更为方便的口服制剂,单靶点到双/多靶点,以及进一步拓展适应症。11月,阿斯利康以最高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价格引进了一款中国药企诚益生物生产的口服GLP-1产品;勃林格殷格翰则朝着GLP-1靶点研发新的适应症,包括非酒精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等。已对全球产业前沿跟踪反应非常迅速的中国药企,更是从新药研发到仿制再到原料药全面跟进。据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内已经申请临床及以上的GLP-1类药物一共99个,已经批准上市的创新药10个,生物类似药仅有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在司美格鲁肽的研发竞速中,国内药企有能够一争高下的,似乎只剩下了信达和礼来联合开发的双靶点激动剂玛士度肽,临床效果也显示优于司美格鲁肽,预计将在2024年底前后上市。其中和泽医药、正大天晴、通化东宝、翰宇药业的利拉鲁肽也已提出上市申请??释诩醴室┦谐》忠槐幕褂性弦┦谐?,由于GLP-1受体激动剂合成和纯化难度较大,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扩产受限。目前,司美格鲁肽在国内的原料药供应商共有4家,分别是浙江湃肽生物、湖北健翔生物、江苏诺泰澳赛诺生物、苏州天马医药集团??梢运?,减肥药产业链上的各个玩家都在火力全开,甚至战火都烧到了专利端。在2022年利拉鲁肽专利到期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专利在中国也将于2026年到期,四环医药、华东医药等仿制药厂商已接连对司美格鲁肽发起专利挑战。2022年9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判定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CN200680006674.6)全部无效。从减肥效果、安全性、市场前景到入场门槛,减肥药市场的“天花板”一点一点被捅破,GLP-1也成为了市值“暴涨密码”。伴随诺和诺德与礼来的股价翻倍上涨,全球市值最高的两家制药企业均与减肥药高度相关,或者说是减肥药成就了两大全球新药王。对于国内久旱的医药A股来说,减肥药就像一针“兴奋剂”,近三个月减肥药板块指数涨幅超30%,减肥概念股里的常山药业、博瑞医药的涨幅更是达到300%和163%。风浪越大鱼越贵。在司美格鲁肽掀起的全球减肥药热潮下,卷到头的GLP-1靶点研发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今年以来,诺华叫停了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减重项目,阿斯利康也放弃两款GLP-1药物的临床开发,就连“宇宙大药厂”辉瑞也因产品安全性问题,终止了GLP-1R小分子激动剂Lotiglipron的后续开发。强生则表示,“目前不具备进入肥胖药物领域的科学专业知识” 。一款新药从诞生到走向“药王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司美格鲁肽的成功同样如此,长达10多年只有失败再失败的漫长研发暗夜里,洛特团队稍微信念松动一点,向现实妥协一点,公司稍微短视一点,GLP-1的研发都可能半途而废,历史就可能被改写。而现在回头看,它的成功,却又充满着偶然,甚至运气。如果诺和诺德当时彻底放弃项目,如果洛特团队少做几次实验或灵光闪现,历史也可能改写。这也正是颠覆性大创新的魅力和魔力所在,它从来都有不确定的偶然甚至运气,但也总是偶然背后有必然:从本质出发的独立思考与追根究底,专注到偏执的百折不挠且对目标永葆热情,以及不只为商业而更为造福众生的初心,都是偶然奇迹背后的必然基因。参考资料[1]《新药的故事》梁贵柏[2]《重磅GLP-1药物诞生记——这名女性科学家如何带来减重疗法新时代》药明康德[3]《寻访胜利之药(2)》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台积电全球化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