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长期待摊费用是怎样摊销的?
正文 资本涌入供应链 从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融资情况来看,资本越来越来关注餐饮服务商,这或许有助于推动国内的数智化进程。 2023年已近尾声,过去的一年里,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资逻辑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基于数据,餐饮供应链指南梳理了今年以来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尝试一窥餐饮投融资环境的最新变化。我们注意到,2023年,在餐饮供应链赛道,投早依然是主旋律。而餐饮服务商成为资本的宠儿,虽然这一细分领域的融资事件少于去年同期,但是亿元级别融资事件有所增加。01 50多起融资事件,餐饮服务商占一半根据餐饮供应链指南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1日,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发生了50多起融资事件。这些钱都流向哪里了?就投资领域而言,食材供应链相关融资事件超过20起,在餐饮供应链领域融资事件的占比为四成上下。而餐饮服务商相关融资事件近30起,在餐饮供应链领域融资事件总数的占比约在五成。另外,调味品企业、物流配送相关的融资项目相对较少,合计占比约为一成。△2023年餐饮服务商投融资事件盘点一位投资人士在接受餐饮供应链指南采访时表示,今年,食材供应链、餐饮服务商融资事件占比高,原因在于这两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较为迫切。在其看来,相比供应链领域的其他企业,食材供应链、餐饮服务商的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有资金驱动,而其他类型的企业自我造血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对于融资的需求,相对弱一些。该人士同时指出,这两大细分领域的融资趋势与目前餐饮业数字化、连锁化进程加快有关。02 投早成主旋律,天使轮、A轮等早期项目占比近4成从融资轮次来看,与2022年相同,投早依然是机构们的主流选择。在餐饮供应链指南不完全统计的50多起投融资事件中,种子轮、天使轮、A轮等融资轮次最为常见。其中,天使轮、Pre-A轮和A轮的融资事件在整个餐饮供应链赛道融资事件总数的占比达到了20%、6%和19%。而B轮融资、C轮、F轮融资事件的合计占比约为11%。另外,股权融资、战略融资事件合计占比约3成。在整体消费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资本机构似乎也更愿意回报期更长的项目,选择投资早期项目。不过,这背后或许也有其他考量。对于投资而言,早期介入相对简单,当团队规模固定、产品线成熟后,介入相对更难。消费环境的不景气,也给品牌经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机构在投资时也更有耐心,目光逐渐转移到上游,开始布局冷链物流、食材供应链、数字化服务等具备一定技术壁垒、相对容易实现标准化的赛道,选择与企业共同成长。03 亿元级别融资项目占比较高从融资金额来看,今年亿元级别的大笔融资比较多。在餐饮供应链指南不完全统计的50多起投融资事件中,亿元级别的融资占比为33%,千万级别的融资占比为17%,百万级别占比在11%。此外,约3成未公开披露具体融资金额。△2022年餐饮服务商投融资事件盘点相比去年同期,餐饮供应链领域的融资事件有所减少,但是亿元级别融资事件有所增加,尤其是餐饮服务商赛道的亿元级别融资明显增多。2022年前11月,已披露融资金额的项目中,餐饮服务商赛道的亿元级别融资不足5起。而今年前11月,餐饮服务商领域的亿元级别融资近10起?:觳痛笫菹允?,今年前8月,餐饮服务商的融资事件在餐饮业的占比仅为17.4%,但是披露的融资金额占比已达31.1%。而餐企的融资事件虽然超六成,但是融资金额占比在四成左右(注:中粮福临门 210亿元的融资案例不纳入统计范围)。今年,在食材供应链领域,甚至出现了百亿级别融资。2月,中粮福临门获得了2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04 机器人、SaaS系统、自动化设备赛道吃香今年,餐饮服务商属于餐饮投资的热门赛道。实际上,2022年时,餐饮服务商就已经获得了资本的高度关注?:觳屯饲霸臣?,2022年,餐饮供应链领域的融资事件约有百余起。其中,食材供应链、调味品、物流配送等多个细分赛道合计发生了约60起融资事件。同年,餐饮服务商领域的融资事件达到了43起,在餐饮供应链赛道融资事件的占比达到四成。该年,餐饮服务商的融资事件虽然仅比2021年多2起,但在餐饮业总融资事件的占比由12%提升到了18%。进入2023年,资本对餐饮服务商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具体到品类,智能餐饮机器人、数字化解决方案等赛道获得的资本关注度相对较高。普渡科技的主营业务为研发和生产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包括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今年内获得两轮融资,且融资金额均为亿元级别。定位美食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不??萍?,也在今年7月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而该品牌在2021年才成立,在2022年便获得了两轮融资。从吸金能力来看,融资金额靠前的餐饮服务商所处的赛道多为SaaS系统服务、数智化服务、咖啡茶饮自动化设备等。连锁餐饮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奥琦玮,主要为餐企提供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今年5月获得了超5亿元的战略融资。餐饮SaaS服务商哗啦啦,则在8月获得了2.5亿元的战略融资。智能咖啡运营服务商小咖咖啡,聚焦咖啡智能终端设备的研发与运营,今年则获得了4.48亿元的B轮融资。创立于苏州的咖爷科技是一家饮品设备自动化升级解决方案提供商,奶茶店制作设备、专业咖啡机的自动化升级都是品牌的重要发展方向。据悉,其在今年3月完成了约亿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而该品牌在2022年12月才成立。成立不过3个月,就获得了上亿元融资。整体来看,近几年来,资本对餐饮智能机器人、信息化服务、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关注较多,这或许与国内餐饮行业的连锁化进程加快有关。伴随着连锁化进程不断推进,餐企间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比拼日益激烈,行业的效率革命也在加速升级。这也给餐饮门店的标准化运营、成本管控、组织运营体系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餐企尝试借助数字化工具来进行门店管理和扩张,资本随之闻风而动,一些餐饮服务商也因此迎来了发展契机。05 老牌B端食材供应商受关注从食材供应链来看,今年不少细分领域的供应商都获得了融资。其中包括,聚葡萄糖生产商人良生物、牛肉新零售品牌今日牧场、乳品供应商塞尚乳业、烘焙供应商多甜食品、咖啡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啡途咖啡、鳕鱼类供应商鼎味泰、谷物调和油类产品提供商中粮福临门、B2B食材服务商时食链、B2B食材供应服务商乐禾食品……△2023年食材供应链、物流、调味品企业投融资情况具体来看,这些企业或是深耕B端渠道多年,已经具备成熟的产品和产能规模。又或是在细分领域内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相对空白的赛道切入较早。比如,在今年内完成2轮融资的时食链,合作客户多为政府机关、军队、学校食堂、品牌餐饮连锁机构、连锁商超等B端客户,成立以来相继在云南、北京、河北等地建成区域性集配中心。乐禾食品则成立于2006年,产业布局涵盖了净菜加工、冷链物流、餐饮管理、中央厨房、食品科技产业园、现代农业食品科技产业园等多方面。乐禾食品自成立以来已经完成多轮融资,在今年完成了F轮融资。被称为“关东煮*”的鼎味泰,成立于2009年,专注关东煮赛道多年,其为全家、711等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的供应商,也在今年获得了百联挚高资本约亿元的Pre-IPO轮融资。根据百联挚高资本公众号,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高洪庆曾表示,国内鱼糜制品市场发展尚处早期阶段,市面上的产品以速冻丸滑类为主,冷藏仿真类产品仍属空白。而鼎味泰在高端鳕鱼制品领域构建的原料、工艺、设备综合壁垒,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06 C端预制菜项目更受资本青睐而从预制菜赛道来看,依然是C端项目更容易获得融资。作为餐饮食材供应链中重要一环的预制菜,其投资热度已经不如前两年。不过,去年受到资本青睐的预制菜品牌,与今年受到资本青睐的预制菜品牌,仍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在2022年,获得资本加持的预制菜企业大多为这几类:面向C端或以“C端+B端”策略经营的企业,定位清晰的新锐品牌,预制菜产品加工类企业以及专注于预制菜食材供应链类的企业。而从今年来看,预制菜赛道的融资依然延续了这一特点。新中式预制菜品牌面朝大海在3月获得了新创基金的千万元融资,该品牌主要在电商平台及直播间销售面点、肉类、海鲜等预制菜产品。叮叮鲜食虽是B端鲜食供应链品牌,但也采用“B端+C端”的发展模式,该品牌内部孵化的C端预制菜品牌叮叮懒人菜,已经凭借酸菜鱼大单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品牌心智。另外,小胖黎、COOOOK轻烹烹都是成立不久的预制菜品牌,但都有着清晰定位和自身特色,与市面上的其他预制菜品牌形成区隔。预烹饪品牌COOOOK轻烹烹成立于2020年12月,定位异国美食,3年内完成了多轮融资,其在2021年1月、2021年6月、2023年5月分别完成了天使轮、A轮、战略融资。小胖黎则是一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预制菜品牌,成立于2022年。该品牌提出了“一城一菜”的发展模式,主打地方特色菜。饭乎成立于2020年,主要销售煲仔饭预制菜,其为一个主打主食类产品的预制菜品牌,而市面上大多预制菜品牌都以菜肴类产品为主。07 结 语从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的投融资情况来看,资本越来越来关注餐饮服务商,这或许有助于推动国内的数智化进程。另外,伴随着资本涌入供应链端,国内冷链物流、食材供应链的建设或许也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红餐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顿顿外卖奶茶的年轻人,正在被糖尿病缠上
正文 千亿市值的制药CRO巨头们,需要AI自救 千亿的药明康德,百亿的康龙化成、凯莱英们,已经基本告别躺平的日子了。 “国内的CRO企业,价格战非常严重。”疫情放开一年,CRO从业者刘明还未感受到行业的复苏,迎接他们的只有极度拥挤的赛道与数量锐减的药企订单。通俗来说,CRO是指医药研发外包。CRO行业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1996年,加拿大制药公司美底生公司投资,在北京设立了*家真正意义上的CRO,从事新药的临床研究?:罄?,其它的跨国CRO企业先后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如昆泰(Quintiles Transnational)、科文斯(Covance)及肯达尔(Kendle)等,中国本土的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CRO企业也陆续发展壮大。有人将药企比作挖矿人,最终成功上市的药物管线是金矿,CRO就是那个卖铲子的人。作为服务于药企研发的外包组织,CRO的行情与生物医药市场息息相关。今年以来,CRO们的日子却不太好过。刘明所在的CRO公司,旗下有着数条价值过亿的生产线,每年仅设备维护费用就高达数千万,如果接不到订单,就相当于每天都在亏损。同时,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公司旗下还养着大批的药化团队,每个月的薪资支出也是庞大的资金流水,一旦开不出工资,团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12月初,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凯莱英等龙头集体大跌。当时,一位投资人分析,是与药明生物下调业绩预期有关。实际上,今年三季度,国内CRO股业绩下滑就已现端倪:凯莱英三季报营收、净利润均下降超18%,昭衍新药营收虽然保持增长但净利润却几乎腰斩,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虽然业绩同比继续增长,但是环比基本也都下滑。恶劣的行业形势下,CRO人人自危。这些耕耘多年的传统CRO机构,一边在行业寒冬挣扎求生,一边还要应对新对手AI制药公司的冲击:一部分AI制药公司依托于AI,开始为药企提供药物设计服务,不断蚕食CRO行业的蛋糕。CRO已经到了切换下一条赛道的关键时刻。01当传统CRO遇上AI“卷王”躺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AI制药技术出现时,我们十分担忧是否会影响CRO的业务。”CRO行业资深从业者赵一玮,回忆起三年前那一场来势汹汹的AI浪潮——以AlphaFold 2为代表的科技力量,产生了“革命性”的行业影响。2020年,二级市场有6家AI制药标的扎堆上市,其中最火的Schr?dinger(薛定谔)市值高达四十亿美元。TMT基金闻风而动,大量资金迅速涌入生物医药领域,打造了一批由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AI对药物研发的加成*体现在药物发现环节。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化学合成早在十余年前就被药企剥离出来,交由专门的CRO进行,通常要先合成数千甚至上万个候选化合物,再从中筛选出数百个进入临床前研究。AIDD(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出现之后,凭借强大的预测能力缩小了候选化合物的范围,为药企降本、增效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比如2020年英国AI制药上市公司Exscientia公司开发了一种完全由人工智能设计的强迫症药物DSP-1181,在当时即将进入临床人体试验。得益于AI技术,这款药物的开发时间由四年半缩短至不到12个月。对CRO机构来说,这可算不上好消息。另一位CRO从业者周宁感慨,“CRO机构才不管资源浪不浪费、行业进不进步,他们得赚钱。”AI的强势入局使CRO业务中的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早期测试两大板块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AIDD的高预测性,使得其候选化合物的数量相比CADD大幅减少,这会直接削减CRO早期测试阶段的业务量。换言之,传统CRO公司可以躺着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有AI这个“卷王”的加入。不过,AI制药公司逼着传统CRO一起卷,但是两者也存在着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矛盾”关系——AI制药公司和传统药企一样,依赖于CRO机构帮助他们完成大量的化学合成与生物测试工作,这为CRO带来了新的业务量。举一个通俗的比喻:AI制药公司打了CRO一棒子,但也给了CRO一些甜枣。CRO为二者提供的服务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AI技术设计的药物有着更强的针对性与可预测性。一方面,AI制药公司为CRO机构给出了明确的测试方法,要求CRO机构严格执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RO机构在方案设计上的难度;另一方面,AI制药公司对产品在CRO测试中的结果也有着明确的预期,更加考验CRO机构的综合实力。这让CRO机构既有甜蜜,也有压力。传统制药公司是“撞大运式”的测试,他们对产品的测试结果没有明确的预期,即便CRO机构的测果失败,传统制药公司也只能据此结果调整自己的产品。各CRO的表现差异性不大,毕竟候选分子的特性,都是以CRO机构的测试结果为准。周宁表示,“但AI制药的情况不同,他们的候选分子都是经过大模型预测的,有明确的结果预期。这些公司会将CRO得到的实验结果与自己AI预测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的差异性。针对某些不一致的结果,AI制药公司甚至会要求CRO重复实验,以进一步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对CRO行业来说是也一种挑战。”因此,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市场先机,CRO也必须借助AI的加持,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AI制药客户,也是为了转战新的战场。正如周宁所说,“药物设计之后的早期测试环节,市场将会急剧萎缩,CRO已经到了切换下一条赛道的关键时刻。”02AI公司虎视CRO业务,目标瞄准药康明德AI制药研究的主力军——大批的AI初创药企们,大致有三种主流商业模式:SaaS服务、CRO服务以及自研管线。其中商业回报最高的自然要数自研管线。只要熬过前期“十年时间、十亿美金”的魔咒,药物一经上市即可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报酬。“但这条路必然会被种种顾虑束缚,(自研管线)远没有SaaS与CRO模式轻盈。”相比之下,风险低、回报快的CRO业务,反而成为大量AI初创药企的*,他们加入本就拥挤的CRO赛道,和传统CRO们抢夺同一块蛋糕,不断冲击前辈们的生意。这其中有一家代表性的企业——晶泰科技。2014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名博士后温书豪等人,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了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2015年,晶泰科技初创团队回国,成为国内最早的AI药企,并获得了由腾讯领投的2400万A轮融资。凭借这笔资金,晶泰科技建立起位于北京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小分子药物晶型结构预测的研究上,拿下了辉瑞等头部药企客户。晶泰科技也成长为国内头部的以CRO服务为核心的AI制药公司之一(下文简称AI CRO),并于今年11月30日向港股提交上市申请。相比药明康德、昭衍新药等传统CRO公司,既有AI能力,又想做CRO服务的初创企业就像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类AI CRO公司的短板也会比较明显——AI发挥作用的环节只在药物发现阶段,对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却无力干预,利润空间十分狭小。我们将目光拉远,放在整个药物研发流程环节之上,就会发现AI能做的事情并不太多。即便是曾经让赵一玮等传统CRO从业者颇为担忧的AIDD环节,AI技术目前也并没有发挥出颠覆行业的实力,还有颇大的提升空间。赵一玮打了个比方,假设研发一款药物的需要合成、筛选10000个化合物,AI技术如果能够将这一数字缩减为1000个,将对CRO的业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而,AI技术如今力所能及,只是将10000个化合物缩减至9500个。“少做几百个化合物并不会让CRO伤筋动骨。”赵一玮坦言。仅仅依靠AI,或许能够让这些瞄准CRO服务的AI初创公司从传统CRO机构手中分一杯羹,却还不足以支撑它们在行业中扎根。“AI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不论从周期还是资金投入上看,在整个制药环节中占比都不足1/10。”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人李成表示,“临床端的投入才是大头。”AI CRO企业想要发展壮大,首先要丰富服务类型,不能仅仅局限于AI技术。以小分子药物为例,进入临床阶段以前整体投入在2000-3000万元之间,而CRO公司在这一环节能够赚取的服务费用仅有一两百万。李成表示,企业要把业务铺开才能吸引客户。作为龙头企业的药明康德,从药物发现环节,到临床前的生物实验、化学实验,再到临床一、二、三期及临床药物生产,以及最后的药物商业化生产,实现了对药物研发全流程的覆盖。其他头部CRO即便做不到像药明康德一样全面,也会覆盖研发流程中的大部分环节,以提升公司利润。因此,为主动掌握议价能力、保障利润空间,这些AI CRO公司不得不以AI辅助药物设计的服务为起点,不断延伸自身服务链条,最终成长为更全面的CRO公司。例如上文提到的晶泰科技,已经率先在药物发现之后的环节进行了布局。早在2019年,晶泰科技就建立化学合成实验室,开始向药企提供化合物设计与合成服务。凭借逐渐拓宽的服务链条,以及更早积累的AI能力,这些愿意铺开业务的AI公司在CRO行业有了立足之地,甚至有了与药明康德等行业巨头掰手腕的实力。当AI CRO企业只做药物发现环节时,他们的服务对象既可以是药企,也可以是不具备AI能力传统CRO机构,AI CRO与传统CRO机构尚能互利互惠。随着AI CRO服务链条的不断延伸,二者终将站在对立面。03传统CRO何以求生?将AI变成自己的工具传统CRO们对AI技术,并不是固步自封。这几年,药明康德不断招募算法和数据人才自建AI团队,公司旗下负责一体化靶标与先导化合物发现解决方案的HitS事业部,很早就开始将计算化学、CADD和深度学习等方法用于苗头化合物的开发;维亚生物旗下的计算化学部也从以往的CADD研究拓展到探索AIDD技术;泓博医药2019年就成立了CADD/AIDD技术平台,并与AI公司深势科技达成合作,利用其Hermite药物计算平台,实现工业规模的先导化合物优化筛选,提升药物研发效率;药石科技早在五年前就成立了专门的AI团队,开发了基于该动态超大化学空间的AI先导化合物发现算法,帮助提高药物筛选的命中率,该算法经过内部验证后,2022年底已正式对外服务。一位接近药石科技的人士告诉雷峰网,“公司在AI领域的提前布局,正是为了AIDD这部分工作将来从药企走向外包做准备。”为补齐AI短板,有些财大气粗的CRO选择直接收购小型AI CRO公司。李成指出,在融资困难时期,小的AI CRO公司现金流减少、估值下跌,正是收并购的*时机。当前AI制药公司以及大型药企的AI部门,都具备做自己AI研发的能力,当这些企业逐渐发现使用CRO机构的AI服务,比自建团队更具性价比,AI制药就会像曾经的化学合成一样被剥离出药企。“除非药企能够训练出*的模型。”这与周宁的看法不谋而合,“我们应该把工作从甲方手中抢过来,变成我的AI服务,帮助AI制药企业、大型药企等客户完成AI辅助药物研发的工作。”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AI制药模式下,甲方只需要出一个idea,其余的全部交给CRO来完成——CRO将承担起整合AI资源的角色。经历过技术爆发初期对AI的狂热后,药物研发的从业者与投资人们逐渐趋于理性,认识到AI无法成为竞争壁垒。李成介绍,AI只有在面对人力密集型公司时,才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明显优势。“AI不会颠覆行业,而是会渗入行业。”李成预测,“AI未来会成为一个制药行业通用型的工具,帮助人们探索在现实空间极限中无法触及的可能性,而这或许就是成药的新机会。”04从供应商变身投资人,曲线争取客户订单CRO是一个看得见营收天花板的行业,身处漩涡之中的传统CRO机构,自然也清楚这一点,早在行业寒冬来临之前,CRO们就已经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尝试以投资Biotech新公司的形式布局研发药物研发。曾在某头部CRO公司任职的李林介绍,自2019年起,他帮助公司建立起系统化的投资业务,领导过近五十家企业的投资,其中不乏AI制药公司。他指出,传统CRO投资的Biotech公司,一般只占其20%-25%的股权,不会超过30%的红线,以避讳“CRO不做自研管线”的行业禁忌。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CRO机构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在维亚生物高级副总裁蔡建华看来,当前AI制药行业的商业模式闭环依然在探索,AI制药公司想要通过AI服务产生巨大价值从而获得回报并不容易,“目前更受认可的模式还是生物技术公司管线模式,这也是众多AI公司所选择的商业模式。”因此,维亚生物在筛选投资企业时,也会更加注重企业所持有的研发管线,“如果管线研发顺利,将来这些公司被大型药企收购,维亚生物作为早期投资人自然就能退出。”除投资回报外,CRO的投资行为还能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业务收益。比如药明康德投资了英矽智能,同时也作为乙方为英矽智能进行合成和测试的工作。英矽智能*AI设计的药物进入临床I期后,与药明康德旗下的合全药业合作,由合全药业为其提供管线产品原料药、制剂等开发工作以及新药申报等一系列服务。周宁指出,CRO机构在投资时,一般会将公司与被投企业的业务合作写进合同里,“投了10个亿进去,换回来业务可能是 50个亿、100个亿,杠杆作用非常大。”一位头部CRO机构高管告诉雷峰网,公司每年约有20—30%的CRO业务来自于被投企业。这正是CRO的投资布局带来的最直观的回报。借助这些投资活动,CRO机构既实现了对制药行业上游技术的布局,又提前养成了未来客户。05结语作为人力密集型产业,国内的CRO行业具有明显的人力、物力成本优势,随着国际药企CRO业务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2015年以来中国的CRO行业迎来了长达数年的红利期。直到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遇冷,投融资收缩导致行业下游需求持续走低,中国CRO进入了看不到尽头的寒冬。实际上,即便是在行业红利期时,从业者们对CRO行业近在眼前的天花板也早有认知。不论是加码AI技术、投资Biotech企业甚至是亲自下场做自研管线,都是CRO们试图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反哺既有业务的一场场自救。在AI时代,留给CRO巨头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作者注:随着A股Q3季度报的披露,医药生物行业展现出了穿越周期的韧性:生物医药企业中八成以上实现盈利,度过两年的产业蛰伏期与估值消化期后,行业开始回暖。AI制药却仍旧不被看好,有投资人表示,AI制药企业的估值仍旧虚高,只有良币驱逐劣币之后,行业才能回归正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雷峰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奇瑞高增长背后现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