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用现金支付劳务费会计分录怎么做?
正文 一个风口的兴衰转瞬:合成生物的万亿征途 已经有先行者成功穿越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研发转化到工业量产的“死亡谷”,未来,如何更好的重塑物质世界,将会迎来更频繁的探索和尝试。 过去三年,我们又见证了一个风口的兴衰转瞬。2020年,合成生物学还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到2021年整个行业迅速爆发,初创企业竞相涌现,一级、二级市场躁动不已,站在2023年年尾,行业的投资环境变得更加理性,融资额骤降。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似乎已经迎来了退潮时刻,尤其是海外元老的Amyris的破产倒闭,如今,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合成生物的风口过去了,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三年前的行业难点,选品、量产,到了今天依然是行业共性问题,合成生物的万亿征途,依旧需要所有入局者一点点去探索。故事仍在继续。接下来,需要参与者拿出实在成绩,夯实资本对合成生物技术的信仰。01万亿想象“合成生物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直到2000年被斯坦福教授Eric Kool在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概念,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标志着这一学科的出现。简单来讲,合成生物学就是利用细菌等工程化的生物,来生产各类我们想要的东西,从柴油等燃料、塑料、尼龙之类的化工品,到角鲨烯这样的护肤品成分,还有手机的柔性屏材料……其使命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缺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合成生物学更像是一个底层平台,本质上是对消费、医疗、农业、化工等整个生产制造行业进行科技升级?:铣赏蛭?,重塑物质世界这一远大理想,给其带来万亿想象空间。根据CB 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53亿美元,预计到 2024年将达到189亿美元。而根据麦肯锡测算预计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至3.6万亿美元。然而,从2000年中国合成生物巨头凯赛生物成立,到2006年Amyris的青蒿素大获成功,再到2013年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横空问世,直至2021年,先是4月份Zymergen带着十余条研发管线,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上市;9月份,合成生物学平台企业Ginkgo Bioworks创下当时史上*SPAC并购交易,以超200亿美金的市值在二级市场亮相。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大洋彼岸迅速传来,经历了20多年跌宕起伏发展的合成生物终于被推到了一个爆发节点。就在一年前,当时的合成生物在投资界几乎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然而,到了2021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生物医药、大消费等其他领域的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根据Synbiobeta数据,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融资总额约180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2年的总和。02爆发的逻辑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火起来?一个最为核心的原因是2015-2017年,各种新技术、新工具开始被普及,例如DNA合成、测序、编辑技术和AI工具的开发,这些技术加速了菌株改造科研人员的经验积累和迭代试错的速度和通量。等这些实验室的成果初步实现产业化,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而2021年,这一进程与赛道里几家公司的上市申报叠加,就被资本识别和发掘出来。具体来说,20多年间,合成生物学一直被质疑的问题便是能否真正以生物合成的方式产出可量产、具备成本优势的产品。而过去几年,已经有一批原料产品真正实现了概念验证,包括长链二元酸、丙氨酸、PHA、HMO(母乳低聚糖)、胶原蛋白、一三丙二醇等。以长链二元酸为例,其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以作为单体用于合成高性能聚酰胺,也是麝香香料、油漆、涂料、润滑油、增塑剂、新医药和农药等的重要原材料。其制取方法主要分化学法和生物法。与化学法相比,生物法具有成本低、物质转化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生产条件温和等特点??锸侨蚴准?、也是目前*一家能利用生物法大规模实施长链二元酸产业化技术的企业,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其长链二元酸产品在国内市占率达95%,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80%。当时化学法的报价是每公斤9美元,而凯赛生物的生物法报价则是每公斤5美元。成本优势,加上产能的不断提升,2016年,英威达关闭其在美国的长链二元酸生产线,凯赛生物最终实现了对化学法长链二元酸的完整替代。时间来到2021年,从美股到A股,合成生物几乎经历了一整年的狂欢。老牌合成生物学企业Amyris在2020年底开始股价逐步上扬,到2021年3月份时已经从每股2美元上涨到20美元,市值超70亿美金。国内方面,随着华恒生物登陆A股,两家下游的应用型公司——华恒生物和此前已上市的凯赛生物持续大涨到2021年底。这一年,凯赛生物股价翻了一倍,华恒生物的股价更是达到了上市时的三倍多。这让一级市场的风投机构看到了合成生物学IPO退出的路径和估值倍数增长的希望。底层技术的发展,一些产品真正实现了概念验证、落地,再加上二级市场的造富效应,以及碳中和理念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合成生物2021年的爆发。03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短短两年,合成生物赛道的光景大变,山雨欲来。Ginkgo的市值从200亿美元的高点已经跌落至28亿美元;Zymergen作为曾经的产品型龙头企业,其*商业化产品失败,公司最终以仅3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要知道其累计融资金额近10亿美元;元老Amyris则在8月份宣告破产。这些变故的发生似乎标志着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转折点,龙头企业的衰落和挫折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国内的热度也开始消退,市场迅速重新审视这一赛道。从2022年下半年至今,风向已经来到了另一个方向:很少考虑尚未实现收入或不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初创公司。因为合成生物学掀起的是生物制造业革命,一旦涉及制造,正如马斯克说的,实验室生产/原型开发是容易的,规模化生产才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今走到产业化阶段的蓝晶微生物,其创始人张浩千在公开采访中曾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团队当时生产PHA(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所用的菌株是嗜盐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高浓度盐水中生长,能够避免杂菌污染。这个思路在实验室中效果很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并不可行,因为它产生的污水是高盐高有机质污水,它的污水处理成本比普通污水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实际生产中根本不可行。”这反映出,从实验室中几克东西的合成到千克和吨级的大规模生产,中间有道巨大鸿沟,多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偏离。比如,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在实验室中,发酵传质速率等条件可控,但反应器放大后,局部的微环境都会发生改变,对工艺和发酵结果影响非常大;再比如,细胞不断分裂,反应器放大后,扩增代数随之增加,可能对菌种遗传稳定性可能扰动;下游分离、提纯,各步骤也有多种技术路线,如果工艺落后或成本高,也会影响产品整体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原料、培养基的成本和稳定供应,也必须提前考量。特别是对于大宗产品,工厂产能规划到万吨级别时,上游原料价格波动、原料运输成本,乃至消耗的水/电等,都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当然,合成生物数据驱动的逻辑,正推动着传统发酵从粗放的曲线变化,走向更深入的代谢流分析;从经验直觉,走向与自动化设备结合的数据分析。国内外做合成生物起步较早、已进入量产阶段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典型如凯赛生物利用在线传感器技术,采集生物代谢过程中多个参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施智能化控制过程,将长链二元酸的发酵反应逐步放大,并实现产品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整体来说,从实验室到工厂,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成本和实际生产问题。04选品的逻辑回想起2021年行业滚烫的融资热度,到如今Amyris破产,不得不感叹,周期的力量: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时期才是真正考验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当然,相比宏观经济周期,更重要的是最本质的商业逻辑:业务到底如何赚钱。事实上,Amyris、Zymergen各自投身生物燃料、光学薄膜,却又铩羽而归的教训,让国内合成生物圈形成一种共识:既要关心技术,能不能做得出来;也要考虑市场上,能不能卖得出去。也就是,选品逻辑同样重要。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确能够做出很多产品,大家都在布局不同的产品管线和应用领域,关键是速度做得快与慢、成本做得高与低,以及市场是否真的需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更可行的思路或许是,优先选择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如果一开始就做大宗化学品,量产对成本控制、产业化能力要求很高。比如杜邦做成1,3-丙二醇是花费巨额的资金,且经历很长时间才实现量产的,初创企业很难承受如此高成本的资金和长时间投入。大宗商品的后端发酵生产规模要达到千吨或万吨级,才能拿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并摊薄生产成本,比如PHA、丁二醇等生物基材料产品、甜菊糖苷等甜味剂等。这样的放大量产的风险势必要谨慎衡量,大规模建厂也离不开重资产投入,需要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持续融资。相比之下,一些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品、高活性分子,销售单位以公斤或克为单位,工艺放大过程中,有更强的渐进性。小试中试量级的产品,已能够为企业带去现金流。当然,最理想的则是将精细化学品做成大宗化学品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既有利润、又有市场。选准关键品类,不仅决定合成生物企业的阶段性现金流,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走向。产品导向之外,平台导向也是一种商业模式。这类企业的核心壁垒是对底盘细胞改造的技术能力,以及基因组数据库是否强大。以海外Ginkgo Bioworks为代表,通过“生命铸造厂”高度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和代码库(生物数据资产),为厂商提供基于微生物菌株的解决方案。2022年,Ginkgo总收入达4.78亿美元,但当前市值已斩至30亿美元以下,远低于曾经的200亿美元。这或许是因为,平台型企业避免了研发产品失败的风险,但也放弃了后面品牌、产品的价值链,行业发展早期,纯“基础设施”的价值还有限。具体到国内,也有恩和生物、衍进科技等定位为合成生物平台型的企业,但更多的还是产品类公司,产品涉及精细化工到食品、医美、医药等多领域。当然,产品还是平台,孰优孰劣?还没有定论。已经有先行者成功穿越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研发转化到工业量产的“死亡谷”,未来,如何更好的重塑物质世界,将会迎来更频繁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既要又要」,郎酒逆水行舟
正文 游戏之后,字节会「焚书」吗? 但问题是,飞书仍需找到高效借力抖音的正确方式。尽管被字节员工广泛使用,但飞书在许多层面上,并没有与抖音形成共振,后者的算法和流量优势难以在飞书平台内发挥效力,双方的配合少之又少。 过去一个月,以PICO裁员、朝夕光年急剧收缩为标志,字节跳动正在大力压缩那些表现不及预期的业务。在字节六大业务板块中,飞书的处境最为微妙。在2021年11月的字节组织架构调整中,飞书成为六大业务部门之一,与抖音和TikTok两大核心板块比肩而立,被赋予远超真实实力的战略地位。两年过后,大力教育和朝夕光年灯火阑珊,飞书的处境也不算理想。飞书上线于2017年11月,一年多后对外部客户开放。字节一度向飞书倾斜大量资源,并为之调配精兵强将。但时至今日,从第三方数据来看,飞书依然是“遥遥落后”的行业第三名。根据市场调研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今年4月,阿里旗下的钉钉以1.99亿MAU(月活跃用户)位列国内协同办公平台之首;腾讯的企业微信以1.02亿排名次席。飞书为1200万,大约相当于钉钉的1/16,企业微信的1/9。近一年前,字节最高管理层已经对于飞书做出了“不划算”的判语。在今年初的字节年会上,CEO梁汝波表示,公司对于火山引擎和飞书的研发投入不低于抖音和TikTok,但“从现在来看,ROI(投入产出比)不是很划算。”他同时强调,字节会坚持对企业服务的投入,但也要注意加深认知,更加精益。梁汝波还表示,2023年字节将对主营业务——信息平台和电商加强投入,对于游戏、教育、PICO等新兴业务“要有想象力,保持平常心”。飞书没有被归入新兴业务,但显然也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平台和电商。不到一年,字节面对新兴业务的“平常心”似乎走到尽头,朝夕光年和PICO大缩编。11月底,飞书也传出锁HC(招聘名额)、暂停转岗、管理层调整的小道消息。据字母榜了解,上述传言并不属实。飞书内部员工孙颖透露,近期并未出现团队调整的迹象,各项工作也在正常推进。另有知情人士称,传言提及的新部门flow并非飞书所辖,而是由集团推动设立,并从飞书、抖音等业务单元抽调部分人手。不过,飞书今年以来一直积极求变,最醒目举动之一是试图给协同办公插上AI的翅膀。去年下半年,OpenAI引领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微软把GPT能力整合至Windows“全家桶”。国内互联网大公司争相涌入,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先后亮相,飞书则在4月中旬公布了AI助手“My AI”。不过,直到11月底发布“飞书智能伙伴”,飞书AI能力才算正式落地。根据官方介绍,用户可在飞书内创建“AI同事”,实现提炼会议要点、生成文档表格、分析数据等功能,号称具备内容创作、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业务洞察、流程搭建管理和组织洞察等多种能力。然而,在当前企业办公环境中,AI能力可能并非刚需。多位中小企业负责人向字母榜表示,团队使用飞书、钉钉等软件的高频场景是内外部沟通和文档协作等。倘若需要使用AI,他们要么直接打开ChatGPT,要么基于GPT的API(应用程序接口)进行简单开发,尚未形成调用协同办公平台AI能力的心智和习惯。这或许意味着,对于协同办公平台而言,AI现阶段属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对于飞书而言,AI智能伙伴是“先进企业,先用飞书”理念的又一块拼图,但未必会对飞书的用户量和销售额产生立竿见影的拉动。而在集团层面上,飞书的长期挑战不是不够“先进”,而是怎样与抖音这棵大树形成更有效的共振。飞书面向B端市场,无法照搬抖音在C端形成的打法套路,以中心化推荐算法为核心的流量浇灌缺少用武之地。飞书没能在过去六年间“大力出奇迹”;在字节整个国内板块围绕抖音运转时,它仍在寻找嵌入抖音飞轮的合适方式。01根据公开信息,尽管推出时间不长,但飞书智能伙伴已经在多家企业落地,包括安克创新、元气森林、数米科技等。但字母榜访谈多位公司创始人后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对于AI办公助手的需求并不迫切。李伟是一家家用环??萍脊镜拇词既?。他的公司从2020年起使用飞书,在线文档是团队最常用的功能,此外也会使用多维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审批、企业知识库等。随着团队规模扩张,李伟的公司开始使用飞书的付费版本,整个公司约250人,每年需要向飞书支付20余万元的费用。对于飞书此前集成的AI能力,李伟体验后发现,它的使用方法“有点儿反人性”。“它提供了一个AI模板,你需要把常用功能拆解成??楹笫淙肽0?,未来可以反复调用。”另一方面,企业将自己精心设计的prompt(提示词)填充到飞书AI模板,存在一定的泄密风险。“这套prompt是公司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一旦被公开,员工就有可能把它复制给竞争对手。”在AGI技术席卷全球之后,李伟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GPT的小工具,整合到飞书里面。这款小工具类似于集成在飞书内部的小程序,能够根据产品描述,调用GPT的API接口,生成适用于电商渠道的营销关键词,帮助网店运营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尽管功能简单,但这款小工具已经可以满足李伟的需求。“比如,一款产品有哪些卖点,有哪些家庭使用场景,有哪些优势和记忆点,GPT可以帮我们做很多‘头脑风暴’。又比如,在拍摄产品视频时,可以用GPT想一想脚本、视频结构、镜头运用等。”李伟说。对于一些体量更小的公司而言,协同办公平台的AI应用场景更加狭窄。王涛是一家跨境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团队规模约20人,每年为飞书付费版支付数千元。但他和团队主要将飞书当做内部沟通工具;在遇到稍有门槛的需求时,比如翻译文档,他会通过GPT来完成。事实上,普通用户对于AGI的真实需求,可能远没有业界预期的旺盛。今年9月,美国红杉资本在一篇文章中指出,ChatGPT等大模型应用的用户留存率远低于其他应用。以首月用户留存率(新用户注册一个月后仍在使用的比例)为例,YouTube可以做到85%,TikTok为69%,而ChatGPT只有56%,*个月就丢掉了半数新用户。此外,ChatGPT的活跃用户体量也存在水分。根据测算,YouTube日活跃用户在月活跃用户中的占比为64%,TikTok为60%,而ChatGPT仅为14%,用户活跃度远逊于其他应用。国内AI应用同样高开低走。今年8月初,百度发布文心一言APP,首日登顶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免费榜首,但随后快速走低,一度跌至200名开外,10月以来一直在100名左右徘徊,人气下滑十分明显。与倾向于尝鲜的普通人相比,专业人士是AGI的主力用户群,却也并未表现出日常使用AI的迫切。美国《自然杂志》今年调研了全球各地的1659位科学家,近半数受访者认为AI非常有用,但认为AI工具已成为当下必需品的只有4%。02飞书发力AI,除了追赶潮流外,也是在沿着“先进”路线继续前进。但这种“先进”能否为企业主所接受,甚至为之付费,暂时需要打一个问号。作为一款诞生于字节内部的协同办公平台,飞书很早就打出了“先进团队,先用飞书”的口号,试图向外输出字节常年沉淀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工具组合,特别是公司标志性的OKR体系。与国内绝大多数公司相比,字节的组织无疑是“先进团队”,而飞书也被不少行业领军企业所青睐。在2021年底的一次采访中,飞书首席商业官林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使用飞书的企业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比如小米、理想等;另一类是偏传统行业里追求创新和*的企业,比如华润、物美。两类公司的共同特点是,管理者注重工具的先进性。“所以, 并不是飞书定义了谁是先进团队,而是这些先进的用户们先选择了飞书。”林婵说。然而,如今来看,飞书对于“先进”的推崇和追求是一把双刃剑。过去几年间,飞书自有功能矩阵不断扩充,入驻平台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快速增加,再加上今年以来围绕AI的布局,其服务企业的能力不能说不“先进”。问题是,中国商业社会的参与主体是5000多万家民营公司,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或个体户。他们并不“先进”,企业主也没有换用更先进企业管理软件的想法。张敏是北京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老板,曾服务互联网、快消品、医疗等领域的众多客户。她发现,除了阿里和字节外,客户更喜欢使用邮件。“客户需要和我们确认一件事,都是发邮件,从来没有要求使用飞书或钉钉确认。”她曾为阿里提供服务,期间应对方要求使用钉钉进行工作沟通。在结束与阿里的合作后,张敏和团队弃用钉钉,内外沟通回归微信和邮件。“大家更习惯微信沟通,开会使用腾讯会议,需要审批的话就走邮件。此外,有的客户没有安装飞书或钉钉,只能通过微信交流。”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经营的财、物和人三大要素,中小企业主都把“财”和“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人”反而相对次要。与字节等互联网大公司的理念截然不同,大部分人并不会为了让员工用上更好工具而额外投入成本。刘洋此前在一家知名销售管理软件公司工作。他表示,对于绝大部分民企老板而言,财、物、人的重要性依次递减。“飞书、钉钉之类的软件,远没有渗透到‘财’和‘物’的核心层面,主要是管‘人’,而老板对于‘人’并不特别看重。”刘洋说,“如果飞书们想要跨过这条鸿沟,就需要和用友之类的老牌企业管理软件厂商比拼,特别困难。”此外,大企业更换管理软件的迁移成本非常高,但中小企业未必如此,因为他们与这类软件的绑定并不深。“比如钉钉,中小企业主要用的是文档、打卡、线上沟通、审批等功能,有的小公司甚至连审批都不会放进去。”‘这也意味着,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会为协同办公软件付费。“大部分公司只会用免费版本,习惯了之后就很难迈过付费门槛。”刘洋说。飞书的竞争对手已经验证了这一行业特点。2022年9月,钉钉总裁叶军曾向媒体透露,“现在企业用钉钉基本是免费的,真正付费的数量可能1%都不到。”从第三方数据来看,即便免费使用,中小企业对于企业协同软件也并不特别热衷。根据QuestMobile的监测,2022年9月,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的MAU分别为2.2亿、1、1亿和840万;到了今年4月,分别为1.99亿、1.02亿和1200万。钉钉和企业微信略微下滑,或许与企业纷纷取消在家办公、远程协作需求减弱有关;而飞书的MAU虽然增长了360万,但整体用户规模仍然偏少。03在上线AI助手的同时,飞书也在加快推进商业化。“SaaS圈讨论了很多年‘到底做中小企业还是做中大企业’,最后形成共识,能付费的都是中大型客户。”刘洋说。飞书在起步阶段,也把中大型企业作为拓展重点。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飞书的商业化节奏一度出现放缓迹象。2020年初,飞书宣布向全国所有企业和组织免费开放,不限规模、不限使用时长。彼时,钉钉和企业微信也推出了类似政策。当年11月的一场发布会上,飞书CEO谢欣表示,暂不考虑盈利,飞书制定的是未来5~10年的目标。2022年之后,随着企业经营和线下商业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协同办公平台纷纷重启商业化。三大软件付费版本的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年数百元,用户可以使用更多功能,以及更大的云存储空间等。到了2023年初,飞书将收费标准进一步细化,从以往的按年收费改为按月收费,每人每月50~120元不等。与年费相比,月费模式有助于降低门槛,招揽更多中小企业客户。今年2月,飞书首次对外公布商业化数据,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已达 1 亿美元,较 2021 年增长2.7倍。不过,作为字节六大业务部门之一,每年1亿美元的收入,并不能让飞书高枕无忧。根据上半年业绩推算,字节2023年营收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飞书的贡献率只有0.1%左右。此外,企业协同办公市场十分成熟和稳定,无论是飞书还是钉钉、企业微信,在达到一定体量后,很难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未来营收预期也不会太高。从战略层面来看,作为字节的技术底座之一,飞书短期内或许不会步朝夕光年的后尘,被字节战略放弃,今年又拥抱AI、主动贴近集团战略,“求生欲”满满。据《晚点 LatePost》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梁汝波在最近两个月的 OKR 里强调了探索 AI 业务,将调整公司组织以迎合 AI 战略。抖音负责人韩尚佑也在研究如何利用 AI 改造抖音。在此情况下,飞书上线AI助手,即便暂时无法打动企业用户,至少在大方向上与抖音乃至整个字节保持一致。但问题是,飞书仍需找到高效借力抖音的正确方式。尽管被字节员工广泛使用,但飞书在许多层面上,并没有与抖音形成共振,后者的算法和流量优势难以在飞书平台内发挥效力,双方的配合少之又少。而字节今年以来的深层变化是,那些无法借力抖音、也无法反哺抖音的业务,将被逐渐边缘化,甚至像PICO、朝夕光年那样被大幅削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飞书不仅需要拿出更具说服力的表现,更需要证明自身在字节飞轮的战略价值。文中孙颖、李伟、张敏、王涛、刘洋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字母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用户破10亿,支付宝开始直播带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