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汇算清缴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那些事儿
正文 母婴垂直电商,穷途末路 显然,发力线下,既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建立品牌心智也有一定帮助,从而成为了母婴品牌当下主要趋势。 又一家母婴垂直电商面临倒闭危机。近日,据北京商报报道,母婴电商宝贝格子北京总部已人去楼空,园区招商人员表示,宝贝格子今年6月左右已搬离园区。早在今年2月,宝贝格子董事会高层就有多位高层辞职,今年3月,宝贝格子控股股东张力军减持2890.46万股,拥有权益从原先的34.37%降至9.37%。5、6月份,创始人张天天接连被曝出减持宝贝格子公司股票超过1300万股。今年8月13日,宝贝格子发布拟注销子公司公告,拟解散清算并注销格子优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据媒体报道,8月以来,创始人持续处于失联状态。01 十年荣辱在做宝贝格子之前,张天天已积累十余年互联网运营经验。他曾就职于尚品网,担任运营总监。之后,参与发起创立叮当时光(片刻网),曾获雷军、冯鑫的直接投资。作为一个垂直的跨境母婴电商平台,宝贝格子在创立之初就定位自己“海外直邮+全球特卖”的运营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全球海外供应链资源同时,秉持“海淘零差价、宝贝全球购”的经营理念,向中国消费者提供100%正品、100%安全的海外商品。主打“跨境全球购”,宝贝格子一度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海外国家建立完善的仓储物流系统,通过海外公司直接向国内供应全品类的母婴商品。2014年,宝贝格子跨境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距今已成立10年。创立之初,宝贝格子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2016年,其分别亏损259.73万元、3406.85万元和3881.46万元;2017年上半年,宝贝格子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8.47万元,仍旧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7年下半年,公司布局线下业务后,才顺利转亏为盈。据悉,2017年宝贝格子营业收入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62%,2018年*季度总营收为6473.43万元,同比增长309.78%。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除了优化供应链、物流等方面带来的利润空间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宝贝格子线下店的陆续开业。张天天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供应链是宝贝格子的核心,与此同时,通过做电商平台的优质内容,可以降低获客成本,增加用户粘性。同时,还要发力线下,为用户提供集母婴零售、儿童游乐、游泳、早教等多种消费业态于一体的场景化消费体验。因此,宝贝格子打造了线下加盟品牌格子优品,并创建了“1+X”人工智能母婴综合体,其中,“1”是指宝贝格子的供应链,“X”则是母婴家庭消费线下业态的整合,借此营造母婴综合消费闭环。宝贝格子的这一套打法,确实在几年内为其实现了可观的成绩。2016年-2021年,宝贝格子连续六年进入新三板创新层。截至2021年6月30日,宝贝格子平台累计注册用户为1392万个(含第三方渠道联合登录),宝贝格子APP累计下载量为10014万个,全国累计整合门店的数量14000家。财报数据显示,直到2020年,宝贝格子的营收季及净利润都得到同比两位数增长。然而,随着母婴行业的电商交易增速放缓,宝贝格子很快走起了下坡路。据“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14年,母婴电商市场规模增长率高达111.39%,从2015年-2022年增速分别为,98.34%、38.9%、27.29%、20.37%、18.67%、9.79%、9.99%、10.5%,增速大幅放缓。壹览商业整理宝贝格子财报数据发现,在2020年上半年,宝贝格子的加盟服务收入同比下滑48.81%,公司整体净利与营收也呈现同比下降局面,分别下降44.69%和14.61%。行业增速变缓、用户生育需求转移、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等重叠,加之直播消费的火热,都给宝贝格子带来了冲击。在今年9月25日,宝贝格子最后一次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35.43%,净亏损242.15万元,同比止盈转亏,去年同期净利1171.12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0200元。从2020年*时期市值80亿元,缩水至现在的5203万元,宝贝格子的母婴垂直电商路,为何走到了头?02 母婴垂直电商消亡2014年,与宝贝格子同期诞生的,还有定位母婴特卖的贝贝网、转型进口母婴品牌特卖商城的蜜芽。包括宝宝树、辣妈商城在内的一系列企业,都在这一时期涉足垂直电商领域,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和app,发力线上社群私域。资本的青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彼时母婴电商的火热。2014年1月,宝宝树获得了好未来1.5亿元的战略融资,2015年,贝贝网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累计获得梅花创投、真格基金、红杉中国等近20亿元人民币融资的蜜芽,更是连续三年登上“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时估值接近百亿元。据氢消费报道,曾有数据显示,从2014-2019年间,我国母婴电商累计融资额达到了133亿。然而,母婴垂直电商,很快走向没落。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3-2015年这三年间,母婴电商的渗透率一路从6%攀升至18.8%。而在往后的三年中,渗透率仅仅从22.5%增长到24.7%,变动仅为2.2%。包括贝贝网、辣妈帮等在内的多家母婴电商早已被传破产倒闭。母婴头部平台宝宝树,也被披露高管团队动荡、2022年度亏损4.68亿。2022年7月1日,蜜芽APP也宣布关停。在行业人士看来,母婴垂直电商的没落,综合电商平台的冲击是主要原因。首先,垂直电商没有综合电商如此大的用户体量,无法为用户拿到更有优势的产品价格,长此以往,更多的用户被综合电商平台抢走,垂直电商陷入了价格越没优势,获客越难的恶性循环。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当综合电商平台都在卷SKU和价格,垂类电商在这两项指标上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小,加上市场运营能力和资金储备等水平的落差,如果不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母婴电商后期的发展仍然是被动的。其次,用户无法获得足够的增量,对于垂直电商平台而言,做自营容易受库存压力制约,做平台相较综合电商毫无竞争力。在壹览商业创始人杨宇看来,综合电商天然具备更多的流量优势。站在供应商立场,在综合电商投流可以获得更多流量,还会有价格补贴优势,自然是更加高性价比的选择。最后,母婴垂直电商“缺钱”拉客。与其他赛道不同,母婴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消费者只会在某一阶段时间范围内对这类产品有需求和关注。一旦孩子长大,本身对母婴垂直电商有一定粘性的用户也会慢慢脱离这一平台。这意味着为了保持用户数和GMV的稳定,这类电商需要源源不断地花钱投流吸纳新用户。然而,流量费用的逐步攀高,拖垮了该类平台们。眼下母婴垂直电商大势已去,如何在新阶段寻求生存,成为了场下剩余选手的思考的问题。03 如何转型目前看来,还能做得下去的母婴垂直电商,集体选择转型。依托“私密家庭相册”app在母婴赛道深耕的亲宝宝,近日正在加快对线下实体店的布局,走向以DTC品牌为核心的商业模式;Babycare在深耕线上电商之余,加速线下门店扩张,已开出100多家品牌门店。依托线上起家的戴可思,选择与爱婴室、万宁等多个母婴连锁渠道、商超渠道、个护渠道等达成稳定合作。显然,发力线下,既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建立品牌心智也有一定帮助,从而成为了母婴品牌当下主要趋势。在沈萌看来,当前综合电商平台中,“大路货”的母婴品牌仍然是主流,消费者在这些平台选购品牌时往往是以价格来衡量的。“但如果能够通过服务、用户运营等不同的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母婴垂类的电商或品牌仍然能够在当下的电商环境中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沈萌表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壹览商业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不上市」的娃哈哈10万股股份被拍卖
正文 动辄百万,上至千万,新能源重金砸向高铁、机场广告 作为偏B端的垂直行业,新能源争先恐后地将自身的品牌推向大众的视野,来自多重因素的共振。 争相投放高铁、机场广告,是新能源产业一场无法回避的营销竞赛。如果留心,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在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密集出现了一批新能源企业的广告,涉及组件、逆变器、电池、储能等。其中,既有老牌巨头,也有新锐企业。据新能源产业家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华为智能光伏、通威股份、奇点能源、开勒股份、海辰储能、采日能源、一道新能源、创维光伏、东方日升、天能、尚德电力、远东股份、兴储世纪等十多家新能源企业先后投放广告。数据来源:新能源产业家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仿佛拉开了一个新的序幕。路铁传媒营销总监林大鹏对笔者透露,明显感觉到,与去年、今年相比,企业针对明年的投放需求和意愿都有大幅提升。特别是头部企业,投放规模将会进一步加大。“未来,新能源企业的广告投放有望常态化。”时近年底,各大企业开始规划明年预算。这段时间,其所在团队四处出差,大量地与新能源企业接洽沟通。作为偏B端的垂直行业,新能源争先恐后地将自身的品牌推向大众的视野,来自多重因素的共振。首先是,能源转型的路径正在发生变化,由集中式大规模电站,向涵盖“源网荷储”的分布式能源迈进。涉及千行百业的工商业场景成为新能源企业争食的蛋糕。同时,近两年来,新能源产业急速膨胀,行业高度内卷。投放广告,巨头可以加高品牌壁垒,新锐则希望借此出位。争相投放高铁、机场广告,是新能源产业一场无法回避的营销竞赛。01、广告营销骤然升温新能源企业投放高铁及交通枢纽广告,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但今年格外密集。早在2018年,通威股份、天合光能、协鑫集团的先后冠名高铁列车,算是光伏行业试水高铁广告的先头部队。2021年,隆基、晶科、晶澳等位列全球前五的组件厂商也冠名了高铁列车或投放机场广告。今年,光伏行业的广告投放更加密集,而其他新能源领域巨头及新秀的加入,让新能源产业的广告营销更加热闹,引发广泛关注。宁德时代、华为智能光伏等巨头先后下场,进行了大手笔投放。9月,作为宁德时代的王牌新品,神行超充电池广告先后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缜呕『透V莩だ只?。宁德时代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广告当月,华为智能光伏在南京南站举行了高铁冠名列车启动仪式,列车内饰重点展示了其工商业150kW组串式逆变器。华为智能光伏冠名的高铁笔者还注意到,今年,隆基也做了更大胆地尝试,将巨幅广告投放在北京东三环东北角的楼体屏幕上,持续数日。该大屏广告位置*,正对东三环由南向北的车流。隆基在北京东三环东北角投放的楼体广告储能新秀的投放也颇为生猛,直接推高了新能源行业广告营销的热度。行业黑马海辰储能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的办公楼、居民区投放电梯广告。这一举动被视作新能源向C端消费者的大胆破圈?:3酱⒛艿缣莨愀婧3绞卓幸迪群?,一时间,其成为储能行业的“网红”企业,自带流量和话题。时间来到下半年,奇点能源、采日能源、开勒股份等储能新秀也先后跟进造势,在高铁站投放广告。储能新秀具有一定共性:一是均侧重于工商业储能市?。欢嵌即Ψ⒄乖缙诮锥?,需要储备足够的资金弹药,面对老牌玩家、跨界高手的竞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最新火起来的赛道,储能企业的广告投放可以做到一举多得。首先是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进而吸引到资本市场、地方政府的关注,也能向潜在客户,特别是工商业市场渠道“秀肌肉”。上述企业的投放,都集中在浙江这一工商业储能的必争之地。奇点能源分别在了嘉兴、温州、瑞安等三地投放高铁广告。采日能源在杭州东站的东西进站口投放广告。奇点能源在温州南站投放的广告新能源广告投放费用不菲。一位不愿具名的媒体公司销售代表透露,京沪线的高铁冠名+内饰,一年下来,费用大概200-300万左右。他还透露,来自行业间相互交流的信息,宁德时代机场广告费用大概在2000万左右;5月份,通威股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缜殴驶〉墓愀嫱斗?,大概1000万左右;采日能源的投放费用大约百万。02、无法避免的竞赛产业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广告营销的热潮。如今,分布式能源已经成为新能源市场的增量主体。以光伏为例,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6714万千瓦、6180万千瓦。分布式能源涵盖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微网、能源消耗优化和管理等。其主要落地在各行各业的工商业场景。工商业场景高度分散,高度依赖开发渠道。在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投放广告,提升品牌影响力,有助于企业开发市场渠道??展煞菰谏虾:缜耪就斗诺墓愀?,其投放覆盖20+城市同时,新能源也在向家庭场景渗透,户用光伏、户储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日渐白热化的产业竞争是推动广告营销热潮更为直接的因素。近两年,由于看好新能源的高景气度,各路资本和人马争相涌入和加码光伏、电池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已经来到新一轮淘汰赛的临界点。为了扛住周期迭代的压力,企业间的竞争全面深化,价格战愈演愈烈,广告营销也上升到新高度。据新能源产业家梳理,在盛况*的2023年SNEC展期前夕,光伏黑马一道新能、老牌玩家东方日升、通威股份、尚德电力等均集中在5月份,冠名高铁列车或在枢纽投放广告。东方日升冠名的高铁技术路线之争也蔓延到营销领域。在光伏新一代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N型电池取代P型电池过程中,BC还是TOPCon将成为主流路线,仍然存在争议。晶科能源是TOPCon路线的引领者。为了打造N型时代行业咖位形象,2021年,晶科能源针对国家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分别在兰州、西宁、鄂尔多斯、大理、嘉峪关、张家口等地的机场和高铁站投放广告。晶科能源在西北地区地窝堡机场投放的广告如今,新能源产业的淘汰赛已经开启,新能源广告营销热潮会持续吗?林大鹏表示,不论产业周期如何更迭,在广告营销上,行业巨头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而且,未来的营销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新锐企业的投放充满不确定性。他指出,电动汽车、电池、组件等新能源产业已经成长为我国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国内的新能源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将会更加注重自身品牌形象的打造。不久前,笔者与一家逆变器及储能系统龙头的传播负责人沟通,了解到,目前他们已经与高铁广告方面的公司在接触。此外,上述不愿具名的传媒人士还透露,近期他们已经为国内一些头部厂商,如特变电工、晶科能源等制定投放规划,选定投放点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盖泽科技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苏创投·国发创投、苏高新融晟、元禾原点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