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愚者偷税 智者筹划 合法税收筹划的必胜法宝
正文 寻找泰国瑞幸背后的神秘老板 在方明看来,双方私下协商,由中国瑞幸买下泰国瑞幸商标,是一个解决途径。 无论如何,泰国瑞幸背后之人至少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非常熟悉。甚至,泰国瑞幸做的可能就是中国游客或居住在泰国的中国人的生意。地雷早在三年前埋下。2020年12月17日,瑞幸咖啡同意支付1.8亿美元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达成和解。无数人自此松了一口气——长达8个月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终于落下帷幕。3天后,泰国首家“瑞幸咖啡”在曼谷开业。在泰国的“瑞幸粉”兴冲冲地赶去“打卡”,有人忍不住激动,在社交平台呼朋唤友;有人失望而归,因为新开的“瑞幸咖啡”,既没有最王牌的生椰拿铁,也没有自己钟爱的陨石拿铁。他们很快发现,瑞幸咖啡Logo中那只鹿角方向怎么反了?远在海外的这些小水花,那时并没有传回北京瑞幸总部,后者沉浸在解决了一个大麻烦后的轻松氛围里。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下一个麻烦的引线,已经悄悄埋下了。今年12月20日,话题“泰国瑞幸向中国瑞幸索赔100亿泰铢”冲上热搜。那根埋下的引线,引爆了舆论。据中国侨网消息,19日,泰国*50R集团(下称“50R集团”)正式向泰国法院提交诉讼,要求法庭判决中国瑞幸赔偿经济损失1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20.46亿元),法院已受理此案。据报道,瑞幸咖啡(泰国)有限公司(下称“泰国瑞幸”)属于50R集团旗下。在这之前,瑞幸咖啡已经与50R集团因商标纠纷在法院交手过一个回合,以败诉告终。20日下午,瑞幸咖啡在官方微博回应,“关于被泰国假瑞幸索赔100亿泰铢问题,情况还有待核实。”《中国企业家》联系上一位自称是泰国瑞幸咖啡股东的华裔人士,关于这起诉讼及泰国瑞幸在泰经营情况,对方称不便透露。但他表示:“(泰国瑞幸)法人是泰国人,其他股东中,既有泰国这边的华裔,也有泰国人。”而早在2021年2月,也就是曼谷首家瑞幸刚开业不久,一位网友就在小红书发文称,“老板居然是个中国人。”泰国瑞幸背后的神秘人是谁?这起天价赔偿官司,瑞幸咖啡又将如何应对?子虚乌有的皇室背景这家让瑞幸咖啡栽了个跟头的泰国瑞幸,背后老板究竟是谁?此前,国内有关50R集团的报道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一家从事零售、新能源、旅游业、房地产、餐饮业等多元化经营管理的泰国本土企业,背后有泰国皇室和军方政府的背景。坊间又传闻,泰国瑞幸背后的老板,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种种传闻,让泰国瑞幸在外界眼中显得神秘莫测。在中国做了多年公司和金融业务律师,现已旅居泰国的方明,看到这家公司有“泰国皇室”背景时,哑然失笑。“太离谱了。”据他了解,泰国皇室在泰国地位很高,受泰国宪法保护。“泰国皇室投资的都是像泰国*的银行——泰国汇商银行这样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去‘碰瓷’瑞幸咖啡。”方明表示。此外,据红星新闻报道,泰国*别安全部门、泰国国内安全行动指挥部(ISOC)相关人士称,泰国军方没有任何私人公司,更不会投资任何公司。所谓的泰国皇室背景,更不可能,“泰国Royal(皇室/*)这个词,在泰国商务厅是开放注册的,任何企业都可以注册”。那么泰国瑞幸背后究竟是谁?种种迹象表明,泰国瑞幸咖啡对前往消费的中国人非常友好。“老板Rocky很慷慨,遇到中国人都打折。”2021年4月,一位消费者前往曼谷叻差拉披色路的瑞幸咖啡消费后,在国内点评平台大众点评上写下了这样的评价。另一位消费者称,这家店据说不是中国瑞幸,与中国瑞幸没有关系,但在泰国是合法的。她尤为称赞咖啡店周边的几个标语“太有意思了,老板很有才”。在其分享的图片中,一个蓝底标牌上,有中泰两种语言写的标语:“非瑞幸咖啡客户会员停车不消费,拜佛都不灵”。方明在泰国只见过一家瑞幸咖啡店,但他颇有自信地断定,泰国瑞幸做的是中国游客或居住在泰国的中国人的生意。他认为,上面的标语,在泰国人看来“会莫名其妙”,其实是博中国人好感的把戏。“况且泰国人大多不知道瑞幸。那家店开在以中国大使馆为中心的周边区域,从国内去泰国的人喜欢住在那一带,华为等中国企业也聚集在那。意图显而易见。”无论如何,泰国瑞幸背后之人至少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非常熟悉。上述自称为泰国瑞幸股东的人士,透露的泰国瑞幸股东为华裔和泰国人的信息,恐怕也不那么站得住脚。据报道,泰国商务部DBD信息显示,泰国*50R集团有限公司和瑞幸咖啡(泰国)有限公司均为中泰合资企业,既有泰国人,也有中国人,两家公司股东有重叠。而作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前律师,出于职业敏感,方明查询了瑞幸咖啡(泰国)公司在泰国的登记信息,发现董事的名字是汉语拼音形式,是一个中国名字。中国瑞幸吃了“商标”亏12月20日一早,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杨飞看到高挂在微博热搜榜头条的瑞幸咖啡话题,在朋友圈发文,“泰国假瑞幸真牛,冒我滴名,现在还要刷我滴卡。”语气似半是自嘲,半是无奈。他大概也没想到,刚刚收到与泰国瑞幸的商标纠纷的败诉判决不到20天,就被泰国瑞幸索赔100亿泰铢。其实,中国瑞幸与泰国瑞幸的交手,早在2021年就开始了。据报道,泰国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中央法庭网站信息显示,中国瑞幸咖啡曾于2021年因商标问题起诉两家泰国公司。原因是,中国瑞幸咖啡计划在泰国以人造鹿形象为商标开设“瑞幸咖啡”时,发现多个相同或相近商标已经被这两家公司注册。中国瑞幸要求对方撤销其商标注册,并停用这些商标。与此同时,商标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也开始在市场出现并蔓延。2022年1月,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泰国买到了瑞幸咖啡,却发现商标的鹿头方向反了。该文引来了瑞幸咖啡官方号,后者在评论中连发数个“黑人问号”表情,表示震惊。两天后,瑞幸咖啡在官方号辟谣,“感谢泰国小伙伴的厚爱,但不是所有的小鹿都叫瑞幸哦。”2022年8月,瑞幸咖啡再度公开发布声明,指泰国的瑞幸门店是仿冒门店。在网友公布的图片中,泰国瑞幸门店装修、Logo、咖啡杯、手提袋与中国瑞幸咖啡相似度极高,仅Logo中鹿头方向相反,中国瑞幸咖啡的鹿向右看,而泰国瑞幸的鹿向左看。2022年11月24日,泰国法院公布一审判决,判中国瑞幸胜诉。2023年3月24日,50R集团提起上诉。12月初,有公开报道称,中国瑞幸败诉。泰国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中泰之间没有签订商标合作协议,根据泰国商标法规定,泰国瑞幸*向当地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使用,其就有权使用这一商标在泰国从事该领域相关的业务。此外,50R集团文件显示,2020年时其已向泰国商务部合法注册瑞幸商标,一切都依照泰国法律规则和程序办理,并获准使用该商标经营销售茶和咖啡等饮料的咖啡店业务。而从2020年底开始,泰国瑞幸已在泰国开了多家咖啡实体店,并且处于正常运营中。在律师看来,这成为泰国法院判定泰国瑞幸申请在先,而非恶意抢注的重要依据,这是中国瑞幸败诉的决定性因素。50R集团在19日向法院提交的控告书中指称,中国瑞幸损害了50R集团的商业信誉,且在法院作出最终判决前,中国瑞幸就已多次强迫原告停止使用该商标,多次强制扣押对方财产。据报道,50R集团称其原计划在短时间内扩展至全球达1万家咖啡店以上,并准备上市。中国瑞幸的行为导致其计划中断,使其受到严重经济损失,因此索赔90亿泰铢。中国瑞幸还在法院判决前授权委托代理人私自违法扣押50R集团咖啡店内财产,使其受到严重的羞辱和损失,对此索赔9.95亿泰铢;此外,就50R集团聘请的律师费用索赔0.05亿泰铢。上述三项合计100亿泰铢。泰国瑞幸的指控内容是否属实?瑞幸咖啡将如何应对对方的指控及巨额索赔?瑞幸咖啡在全球范围内的商标注册工作计划及进展如何?《中国企业家》就上述问题联系瑞幸咖啡,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而前述自称泰国咖啡股东的人士,在简单寒暄结束后,隔了十几分钟,又向《中国企业家》发来一段话,似是回应前面有关在泰国投资的话题,但颇耐人寻味——“泰国这片土壤很自由。用正大集团那句话,所有人都要学会入乡随俗,外国人去中国也要遵循中国的风俗文化,遵纪守法;外国人来泰国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觉得自己是个大企业就欺负小的……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的华侨能在那么辛苦的条件下在泰国发展起来的原因。”在方明看来,双方私下协商,由中国瑞幸买下泰国瑞幸商标,是一个解决途径。“这对于泰国瑞幸也是笔好买卖。”方明并不看好泰国瑞幸在泰国市场的发展。据其介绍,泰国咖啡文化很成熟,市场已非常饱和。泰国不仅拥有自己本土的连锁咖啡品牌Café Amazon,还有很多网红咖啡店、精品咖啡店,乃至街边像奶茶摊一样的小店,不仅味道好,而且便宜。泰国瑞幸在泰国并不具备充足的竞争力。微软曾向西少爷支付一笔商标费用瑞幸咖啡不是*家在商标上吃亏的企业。因商标引发纠纷、打数年官司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在咖啡、茶饮行业,比瑞幸咖啡更早尝到商标被抢先注册的苦头的,是茶颜悦色。此前就有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茶颜悦色因独特的设计、深受欢迎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全国各地经常出现“山寨版”。但茶颜悦色除在大本营长沙外,其他极少城市有门店。让人意外的是,2018年10月,茶颜悦色突然出现在了韩国街头,品牌、Logo、杯子设计风格都与长沙的茶颜悦色相似。这是赴韩留学生开的一家茶颜悦色奶茶店,但“不属于加盟”,他们公开宣称“老板努力找了办法买到了茶颜悦色家的材料……味道很接近了”,还抢注了茶颜悦色的韩国商标。2019年4月,茶颜悦色官方微博发文:“关于赴韩留学生抢注茶颜悦色韩国商标一事我们已经知悉,对方此行为合法,我们无权干涉?:鼙肝颐谴饲霸谏瘫瓯;ど献龅貌还?,造成很多事留有遗憾,也非常谢谢有粉丝的提醒和维护。”2023年,中国茶饮和咖啡品牌“出海”热潮汹涌。只看12月的成绩,就足以让消费者感受到这股浪潮:12月4日,奈雪的茶宣布泰国曼谷首店开业;12月8日,库迪咖啡在泰国的*家店也正式开业,而今年更早时候,库迪咖啡的足迹已经到达韩国、印尼、日本、北美;12月9日,喜茶在美国首店开业,这是喜茶今年到达的第五个国家。中国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唐怡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商标被抢注的风险仍比较高。尤其随着跨境电商飞速发展,我国的一些品牌和产品受到关注和喜爱,商标被抢注时有发生。唐怡提醒,企业要提早布局,尽量在比较确定的目标市场国家提交专利申请,同时善用国际合作机制以及国际协定,如马德里协定、PCT、海牙协定等,通过提前布局,履行相应手续,商标、专利可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保护。不过,随着“出海”潮卷起,中国消费企业也开始加强商标、专利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工作??獾峡Х确矫娓嫠摺吨泄笠导摇?,他们对商标非常重视,已提前在布局的各个国家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在这方面,西少爷颇有经验。2014年成立的西少爷,自成立时起,就定下了“让西少爷的服务遍布全球”的愿景。西少爷创始人孟兵此前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公司成立第二年,西少爷就开始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注册商标,在各国市场碰到过不同困难,直到2018年,才在世界范围内完成全部注册工作。期间,西少爷还与微软产生过一次交集。西少爷的全球品牌“Bingz”与微软必应的“Bing”颇为相似,西少爷在全球各国将“Bingz”完成注册后,微软在部分国家注册“Bing”失败。微软方面找到西少爷进行协商,最后双方和解,西少爷放弃了在部分领域的商标。为此,微软向西少爷支付了一笔费用。无论如何,瑞幸咖啡吃的亏,给正摩拳擦掌“出海”的消费企业同行们,敲了一记警钟——要出海,商标先行,提前保护好自己的IP。(文中方明为化名)参考资料:《泰国律师解读瑞幸咖啡败诉:泰版为中泰合资企业,其*在泰注册使用为判决重要依据》,红星新闻,卢燕飞《瑞幸咖啡“打假”不成反被泰国瑞幸索赔20亿元?瑞幸回应了》,南方都市报,詹丹晴、王静娟、王希《泰国瑞幸索赔100亿泰铢是否合理?当地律师:其在泰并非著名企业,索赔需有充足证据》,红星新闻,卢燕飞《贸促会助企高效应对海外知产纠纷》,中国贸易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家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3汽车电子产业投资年会在苏州成功举办
正文 光伏的2023,一个有关内卷与出清的故事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2023与往年最大的改变又有哪些?而展望2024年,产业层面中可见的利好与利空有哪些? 站在岁末回首,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光伏的2023,我想“高速发展”与“*内卷”或许再合适不过了;而如果用一句话来展望光伏的2024,那么“内卷竞争后轻踩刹车之年”也十分贴切。其中,“高速发展”的是整个光伏行业,从宏观产业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年中,行业景气度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及相关新能源需求的提升之下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具体来说,在12月15日举办的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在旺盛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下,2023年装机预测年内第二次上调。从数据上来看,1—10月中,光伏制造端产值超过1.3万亿元,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42.56GW,同比增长145%,而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也同比增长了近一半。在如此强劲需求的拉动下,中国光伏协会将全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相关预测由305-350GW上调至345-39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120-140GW上调至160-180GW,而2024年的预期也随之变得更加乐观,光伏产业的相关需求不可谓不火热。但伴随着行业高速发展同时出现的,却是业内玩家“*内卷”与产能过剩的状况。谁能想到,在整个产业仍处于如火如荼的上升通道之时,相关企业的盈利情况不仅难谈得上乐观,甚至还有诸多玩家因输光手中筹码而不得不憾然离场。SMM光伏首席分析师史真伟向记者表示,明年上半年,光伏市场将是厮杀最激烈的时候。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它们直接面对的将是能否活下去的问题,而非利润高低的问题。就连行业巨头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在2023年彭博新能源财经论坛上直言,“光伏行业现在已处于‘史上最强内卷正在进行时’,大家不要期待明年光伏能有特别高的单瓦盈利能力。”那么,光伏产业链从上到下各个环节在2023年中的价格波动与发展情况如何?资本市场又作何反应?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2023与往年*的改变又有哪些?而展望2024年,产业层面中可见的利好与利空有哪些?在三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中,各自的发展目标与技术难点又在哪里呢?01 光伏的2023:从扩产、内卷走向出清回望过去一年的光伏产业,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硅片还是中游的电池片与组件环节,都经历了“盲目扩产-产能过剩-痛苦去化”的过程。具体来说,23年年内,无论是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八大巨头企业,还是想要凭借技术迭代的契机跨界走上牌桌的新玩家,都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之下,进行着远超于需求增长速度的扩产。但在大跃进一般的无序扩产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全产业链级别的产能过剩,进而掀起了价格断崖式的下跌狂潮,同时也引发了行业的*内卷,并在一年之中愈演愈烈。从更加微观的产业链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位处上游的硅料、硅片端,是*吃到行业红利的环节,也是最早感受到凌冽寒冬的地方。在2019年至2020年间,我国的多晶硅不论是产能还是产量都处于相对的低谷期,而这也导致在光伏新一轮周期开始上行之时供给与需求出现了极大的错配,使得价格快速上涨,也促进了相关硅料产能的加速建设。但硅料作为光伏产业链中资产最重的环节,从始建至投产出货的时间实在是过长,这也让市场买卖双方对量价需求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在价格持续高企的同时又使得未来需求与产能完全背离。于是,自2021年硅料投产产能开始增加之后,便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一发不可收拾,2022年在2021年的基础上几乎翻倍增长,2023年预期产能又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长了一倍有余。但需求并不会随着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在硅料产能随着入局者的增加而呈现出非理性且无法预期的野蛮增长趋势、率先投产的硅料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之时,价格崩盘的危险悄然来临。从价格上来看,2023年开年之后,硅料的价格经过短暂的反弹之后继续加速下行,在6月短暂见底有一定回升后,又在11月8日再度下跌,跌破6万元/吨,市场风气也从曾经一度的拥硅为王转变成了谈硅色变,就连有着*成本护城河的硅料龙头通威股份,股价也在年内下跌了逾三成。2023年硅料价格图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此外,同为上游的硅片也紧密跟随着硅料的价格走势,除了隆基、中环两大龙头企业还能维持盈利外,其他的企业都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不过,在持续超过一年的下行后,当前产品价格已经处于绝大多数非一线厂商的制造成本之下,除过发生行业级别的黑天鹅外,硅料硅片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仍然处于温水煮青蛙般产业出清的痛苦阶段。而在上游硅料硅片价格率先崩盘后,中游的电池片与组件厂商在享受短暂成本压力释放的红利后,也同样跟随着硅料步入了产能过剩价格崩盘的陷阱。12月15日,中核汇能2023-2024年度第二次光伏组件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显示,共有15家企业入围中标候选人,其中综合单价*的横店东磁的组件报价仅为0.891元/W,已经跌破0.9元的大关,而回望年初1.8元/W-1.9元/W的水平,这样的组件价格早已不止腰斩的程度。一位二线组件企业市场人士评论道:“还要继续跌,明年跌破0.8元/瓦也不无可能。”价格数据下行的背后,是组件厂商间的大洗牌,一位光伏上市公司人员向媒体表示:“现在组件价格这么低,可能是有些公司在清库存。组件的价格乱象应该也只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只能说每一家公司都在熬,熬过这一段时间价格应该能恢复正常,如果组件一直处于当前的价格,没有哪一家公司能撑得住。”但只要牌桌上的玩家没有大批离场,光伏下行周期也绝不会结束,但由于资本的深度介入,2024年上半年才是市场厮杀最激烈、价格见底向上的时候,对于组件企业来讲,活下去,是他们*的目的。而在企业盈利受到严重挤压、行业处于出清阶段之时,资本市场里的投资者们也用脚为光伏产业投出了自己的一票。据黑鹰光伏统计,在最新的三季报披露结束后,基金公司合计持有120家光伏上市公司52.20亿股股份,与去年6月的*期相比巨降49%,机构持股市值也由*的4915亿元降至1411亿元,降幅达71.29%,各路巨头无一幸免,均遭遇不同程度减持。但市场情绪在炒作之下形成的波峰波谷,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的风向标,而光伏行业也同样如此——即使在出清阶段,优秀企业仍在加速推动一体化扩产与相关技术的迭代。光伏行业与某些已经成熟的周期性行业略有不同,作为一个技术迭代推动长期发展的产业,产能的过剩永远只是结构性的问题,各公司的公开发言也都在不断佐证这个观点。近日,晶澳科技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中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从光伏行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和产品迭代快,高性价比的产品通常会处于产能不足的状态。隆基创始人李振国也表示,从过去10多年的发展来看,产能过剩永远是阶段性的,而且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加快了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所以,龙头企业们几乎无比一致地认为,即使当前光伏产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也只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性产能过剩,对于光电转化率更高的产品来说仍然是一片蓝海,在等待着光伏企业们去探索。于是,早已做好“过冬”准备的企业在相关扩产投资上仍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其中隆基股份与晶科能源亿566.87亿元与560亿元的扩产投资额名列前二,8家行业龙头2023年公布的扩产总额合计近3000亿元。但与过去专业化布局投产出现巨大改变的是,在这一轮的的危机之中,企业们清醒地意识到了一体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毕竟,在独立硅料与组件中,除了那些成本控制*的龙头厂商来说,相关利润早已为负。而向产业链上下进行一体化扩产,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财务成本与管理成本,同时还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进而规范相关产品细则,降低研发成本,成为未来发展的保障。图源:通威股份相关技术人员而就在扩产的风格向一体化的偏移的同时,电池片的新技术也在2023年中不断向前探索。其中,历经两年的角逐,在与HJT的对抗中TOPCon率先突围,并于2023年拉开了大规模量产的序幕。根据2022年企业的扩产规划,机构预期2023年TOPCon整体投产约在300GW附近。然而,据媒体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统计,2023年以来,国内已投产TOPCon产能达达到433GW,其中TOPCo电池327.5GW、组件105.5GW,大幅超过预期。而那些以晶科能源为代表率先吃螃蟹的企业,也充分享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超额红利,甚至已经在年内收回产线的投产成本。而在2022年中同TOPCon“对抗”的HJT技术,虽然没有迎来同TOPCon一般火热投产的场景,但在2023年中随着技术的突破,相比PERC电池综合每瓦生产成本劣势已经缩小至0.07元,实现了生产成本的显著降低并开始跨越盈亏点。未来,伴随着浆料降本与靶材降本的达成,叠加相关提效技术的突破,将会有更多的新晋玩家与有着远期发展的龙头企业加码HJT,市占率也将不断提升。而在主流的HJT与TOPCon外,9月上旬,迟迟没有落子的隆基终于宣布了路线的选择——BC电池。作为一种平台型技术,BC可与PERC、TOPCon、HJT等主流电池技术结合,具有高光电转化效率和外观优势,未来在美观度要求较高、价格敏感度低的中高端分布式户用及工商业市场大有作为。但BC技术本身作为一种金属化机构而非工艺结构,也决定了其只能是修饰性技术,同时当前良率较低、生产成本极高,若没有技术的突破,或将很难成为一种主流技术。而在2023年中,光伏龙头企业们对于技术落地的果决程度,也同样耐人寻味。在最新披露的三季报中,一直以来的光伏领域*“一哥”正在被追赶者晶科能源逐渐赶上,对比财报我们可以发现,晶科能源以低于隆基的营收,取得了与隆基绿能同样的净利润,而这与隆基在技术路线上的犹豫不决有着巨大的关系。隆基作为龙头企业,虽然面对着超级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却一定要坚持“不*不扩产”的思路,这也导致了隆基在犹犹豫豫选择路线的时候,晶科能源已经在大规模出货了,而在终于想清什么是*的时候,产能又遇到了爬坡的难题。而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也坦言,在二季度中的策略失误,就是在友商抢单时,隆基表现没有这么激进,对今年组件销售影响较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晶科能源三季报称,有信心超额完成全年70-75GW的组件出货目标,若目标实现,其将重回全球*位置。未来,BC作为一种尚且无法真正上量销售,还需大量研发投入的路线,隆基相关人士也表示,位处铜川的12GW HPBC pro扩产计划要预计2025年11月方可达产,所以说2024年中隆基将面临“空窗期”的尴尬,也意味着像三季报一般的情况,在2023年报甚至2024、2025年的财报中还将进一步体现。在组件之外的硅片端,隆基也同样受到了影响,据CPIA等机构统计,2022年隆基在硅片行业的市占率(以产量计)为22.5%,高于TCL中环的18.2%。而2023年市占率的排名发生了变化。TCL中环在2023年中报披露,硅片市占率全球*,反超了隆基。而这也只是2023年的变动,在竞争更加激烈的24年中,无论哪家企业走上王座,哪个龙头无奈破产,也丝毫不会让人奇怪、整体来看,2023年的光伏产业在过去野蛮扩张的影响下,虽然是有着非理性的波动,但却保持了高端产能的不断落地与技术的迭代突破,而在具体成就方面相比于过去数年甚至更加斐然,那么,在周期下行中的2023结束之后,2024年的光伏能否迎来反转?技术迭代点又在何方?02 光伏的2024:否极泰来,会在前方吗?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2023年光储成本已经大幅降低的前提下,叠加海外加息结束、或将开启降息周期的预期,光伏产业在海内外的需求都将会有一定的提振。光伏作为典型的成本导向的产业,任何价格的波动都将引起下游需求的巨变,而在经历过2023年的价格内卷下跌和技术快速迭代后,当前安装光伏的性价比已经处于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区间了,如此低廉的安装成本成为了2024年光伏产业需求的*支撑。在产品价格持续低位的刺激外,2024年趋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也将成为推动光伏需求的主要因素。在下游落地环节中,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较大,往往需要依赖银行贷款,而降息将会直接推动电站收益率的改善,刺激需求的持续释放。但在宏观产业的需求之下,中国光伏产业在2024年将面临更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不确定性最强的便是国内需求能否保证相关韧性的问题。在2022与2023年装机增速持续乐观、中国贡献大部分增量的前提下,2024年的内地光伏装机需求几乎已经确定性的要迎来增速大幅放缓。在12月21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中,公告表示将于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两亿千瓦,但对比2023年前11个月便超过2亿千瓦装机量的数据,在国内就算不是彻底回头,起码也属于轻踩刹车的程度,从国内要增量的路,几乎已经被封死。从政府宏观调控规律看,在2024年对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轻踩刹车,可以帮助行业更好地夯实基础,但对于企业来说,却是一个挤出水分的痛苦过程。而这,就逼迫中国光伏产业要继续走出国门,寻求更加多样的市场渠道消解过剩产能,朝世界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寻找增量。但是,出海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国际环境如此紧张的当下更是如此。就在近日,中国真实光伏出口*大国巴西表示,将于60日内取消对光伏组件12%的进口税收补贴,相关原因则是为了保护其国内的光伏产业链。图源:赶碳号科技而这也并不是光伏产业2023年中遇到的*次摩擦了,今年六月,有中国某光伏企业高管在参加2023年德国慕尼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 Europe入境时被德国相关部门现场带走。再向前回溯,甚至中国光伏产业第二轮周期的崩溃也是由于年欧美“双反”政策而引发的??梢运?,2024不同于2023的单边下跌,而是会在更多利好与利空信息的影响之下更加难以捉摸,甚至可以说哪怕周期到底再次开启上行,像三年前一样躺着赚钱的机会已经不可能存在了。而龙头企业的表现,则不同于产业端的相对悲观不同,在延续2023年出清-见底,进而反转走强的走势的过程中,将继续扩产、加速盈利。如前述一般,2023年全年中,由于硅料产能释放,硅料价格一路下行,进而带动组件价格跳水,截至2023年年终,除一体化企业外,各环节的成本刚刚跌落于盈利与亏损的平衡线上下,而温水煮青蛙也需要一个煮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出清阶段还远远没有结束,故2024年中仍将保持这样的价格走势直至行业出清彻底完成。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毛利情况(元/W)图源:国开证券研究与发展部但在该过程中,头部企业将凭借其已有的优势(如一体化等),继续保持盈利状态,并加速技改与扩产的进度,其报表端的盈利拐点也将快于行业出清结束而出现,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内,光伏企业在一直喜欢“抢跑”的资本市场中将迎来*的配置机会,而本轮出清后龙头企业的估值也将继续提升。同样,技术方面的迭代也将延续2023年的路线,继续向前。在没有破坏性的创新的前提之下,TOPCon仍将成为2024年的主流,相关设备厂商的盈利能力也将在明年持续爬坡;而HJT路线在硅片薄片化、银包铜、微晶化、靶材无铟化等技术的催化之下,性价比已经显现,2024年中若有大厂扩产HJT,或将成为该技术路线的发令枪,带动相关公司成长;而BC电池虽然肩负头部大厂的押注,但年内大幅量产仍不具可能,也要警惕相关炒作。而在技术迭代的背后,一步走错没有跟上节奏的隆基绿能,便被TOPCon技术不如其的晶科能源所超越,延续此思路,我们也能找寻到在来年更加需要注意的企业与产业链:在2024年中,可预见概率*的技术突破将存在于HJT路线之上,HJT作为相对的“新”技术,深度参与其中的企业大多都是“赌性坚强”之辈,不存在畏首畏尾的情况,所以其中相关设备商迈为股份等HJT路线企业更应该受到投资者们的关注。总的来说,从产业的角度来看,2024年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实在称不上一个所谓的“好年景”,也没有过去一般的“好预期”,但整个行业都处于优中选优的趋势之下,只要企业发展与技术迭代均将维持当前趋势,那必将于2024年中迎来周期拐点,出现投资配置机会。03 写在最后2023年下半年以来,组件环节白热化的价格竞争已经将产能过剩引发的惨烈景象完完全全地展现在了产业界与市场面前,在如此激烈的价格战的推动之下,很多企业已经憾然离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行业产能还是市场情绪,也已经逐渐走过了担心、悲观、恐慌、绝望数个阶段,在最后的出清阶段结束后,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又会迎来基本面和资本市场预期共振下的否极泰来,而这个时间点,不会太远了。参考资料:1.《注意!中国光伏出口*大国,要对光伏组件征收12%进口关税!》,黑鹰光伏;2.《基金抛售49%光伏股票!》,黑鹰光伏;3.《2024年光伏行业年度策略报告:以终为始,守正笃实》,国开证券;4.《光伏板块2024年度投资策略:否极泰来》,国金证券;5.《大浪淘沙,关注龙头和技术创新领域》,中原证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奇偶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电商行业的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