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税新闻 > 正文

代开泰州住宿发票【开票|点击进入】迈慕财务服务

代开泰州住宿发票【开票|点击进入】可开项目_住宿_酒店_运输_建筑_广告_商业_办公用品_维修费_会务费_会议费_劳务费_机械_租赁_工程款_设计费_培训费_咨询费_装修费等发票_验后付款_迈慕财务服务

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浅谈物业服务企业员工培训

          正文 从大厂拿到10亿美元的奢品电商,撑不住了 Farfetch的破产危机,被一部分人解读为“疫情过后,奢侈品不再需要电商”,但从各大奢侈品牌的动作可以看出,奢侈品并不想放弃线上,尤其是中国的线上奢侈品市场。 曾经被腾讯、京东、阿里等多家大厂“争夺”的奢侈品电商Farfetch,要过不下去了。据时尚商业媒体BOF报道,Farfetch的现金流可能不足以支撑它到12月底。英国《每日电讯》则报道,创始人何塞·内维斯正在寻求公司私有化退市,避免破产,并已经获得了历峰集团及阿里巴巴在内主要股东的初步支持。但随即,历峰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对Farfetch不承担任何财务义务,且不打算向 Farfetch提供贷款或投资。在2020年随着阿里巴巴入股Farfetch时加入董事会的J. Michael Evans,也在近日辞去了Farfetch董事会职务。作为头部奢侈品电商,Farfetch的破产危机,被不少人视作时尚界和奢侈品行业可能的“雷曼时刻”。对于奢侈品行业而言,2023年不算好过。9月,香奈儿刚涨价6%—8%,随后LV在11月进行今年第三次涨价,爱马仕也传将在12月陆续涨价。涨价背后,LVMH集团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营业收入199.6亿欧元,同比增长仅1%;开云集团今年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仅为44.64亿欧元,同比大跌13%。据彭博社报道,自今年4月以来,欧洲七大奢侈品公司的市值已蒸发约2450亿美元(约1.75万亿元人民币)。曾经,Farfetch算得上一位行业明星,靠着技术故事和电商故事陆续获得奢侈品集团、著名投资集团、腾讯、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投资,踩中了行业变迁的节点高歌猛进。2019年—2021年,Farfetch的业绩一路飙升,仅2021年的GMV就达到42.3亿美元。但随着疫情影响消失,消费回归理性,消费者也回到线下,Farfetch不得不面临红利消逝后的危机。从寺库到Farfetch,短期内上市又退市的奢侈品电商,似乎再难讲出一个好故事。但危机中的奢侈品品牌,依旧紧盯着存在着无穷想象力的线上市场,开始自己下场分起蛋糕。01 讲技术故事,俘获一众投资Farfetch背后站着无数“大佬”。有着《Vogue》《GQ》等时尚杂志的康泰纳仕集团,投资了Facebook、Twitter的俄罗斯投资公司DST Global,卡地亚、梵克雅宝背后的母公司历峰集团……如果说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公司还有些陌生,那Farfetch在中国的经历同样让人惊叹。阿里巴巴、京东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大厂,都曾经投资过Farfetch,Farfetch也给自己取了个喜庆的中文名“发发奇”,先后在京东、天猫开设自营店,布局在中国的电商业务。能够吸引到众多大佬,Farfetch靠的是讲“技术故事”。Farfetch的创始人何塞·内维斯从小就痴迷编程,在2007年创办了Farfetch,虽然是一家时尚企业,Farfetch却经常对外表示“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在2017年一篇专访中,何塞·内维斯对记者表示,“我在时尚方面不是世界上*的,在技术方面也不是世界上*的。但事实是,很少有人能同时了解这两个世界。”于是,何塞·内维斯开始带着Farfetch讲“技术故事”。奢侈品电商也是电商,自然离不开模式问题。不同于寺库这样靠“中间商赚差价”的批发商自营模式,Farfetch选择了更轻的平台模式,并没有上探供应链环节,不持有库存也不决定售价,只是为全球的买手店、精品店和奢侈品品牌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平台、数字营销、物流和客服等电商中会遇到的问题,并且从交易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此前,奢侈品品牌对于“电商”并不算热情,一方面,奢侈品品牌要确保自己的调性,需要审视电商平台的“基因”,鱼龙混杂的电商平台很难讨得奢侈品品牌的欢心;另一方面,想要在线上市场分一杯羹并不容易,组建线上化团队的成本并不低,平台、库存管理、物流、客服和支付等都是问题。而一开始就以“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身份出现的Farfetch,没有和众多奢侈品行业的精品店、买手店或品牌形成竞争,又提供了一个更低成本、更快捷的电商方案,自然俘获了挑剔的奢侈品从业者。众多买手店、精品店和小众奢侈品品牌的加入拓宽了Farfetch的产品线,又为Farfetch吸引到了众多消费者,而这些奢侈品目标用户,则为Farfetch吸引来了更多的买手店、精品店和奢侈品品牌。Farfetch官网信息显示,目前Farfetch已经与50多个国家的1400多个品牌和精品店达成了合作。除了佣金这个平台服务收入,Farfetch还把自己2015年收购来的买手店Browns改造成了新零售试验场,了解时尚行业的变化和情况,并且陆续推出了元宇宙项目,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虽然在IPO时,Farfetch被称为“时尚界的亚马逊”,但商业模式其实更像是淘宝天猫。这个故事同样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他们或是看中了平台背后的潜力和奢侈品资源,或是想要借助平台的力量为自己助力。今年7月,何塞·内维斯在面对时尚媒体WSJ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计划是,我们将在今年内帮助历峰集团重塑他们在中国的电商平台。”拥有卡地亚、梵克雅宝等奢侈品品牌的历峰集团,也想找到趁手的伙伴,在线上渠道更进一步。02 起于行业变迁,又败于行业变迁如果说Farfetch最早吸引投资者和行业玩家的是“技术故事”,那后期用来吸引投资者和玩家的,就是“线上故事”。2020年,Farfetch股市大涨500%,从10美元左右一路突破60美元,而当时被视作电商行业“黑马”的拼多多,也只涨了300%左右。一方面,疫情暴发前,线上销售只占全球奢侈品销售的12%左右,但贝恩咨询公司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到2025年,线上奢侈品销售所占比重可能会达到30%以上。因为疫情等原因,线下消费受阻,消费者涌向线上,奢侈品电商销售额上升了150%,本就专注于奢侈品电商的Farfetch搭上了快车。另一方面,股价暴涨的时间点和当时的传闻重合,“阿里花近3亿美元投资Farfetch”, 疫情后率先恢复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成为了众多奢侈品品牌寻求增长的地方,贝恩咨询公司在2020年5月发布预测,中国人将在2025年买走全球一半奢侈品从2014年就布局中国市场的Farfetch,被众多奢侈品从业者和投资者看好。据财报显示,Farfetch2019年—2021年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分别为21.4亿美元、31,87亿美元和42.30亿美元,2020年同比增长了49%,2021年同比增长了33%。但变化发生在2022年。据Farfetch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GMV为40.59亿美元,比2021年下降了4%。从快速增长到下降不过短短三年,Farfetch在尝过短期红利后,需要直面问题。疫情过后,消费者趋于理性冷静,一边更偏向于去购买有投资价值、流通率高的奢侈品,一边开始回归线下消费。而Farfetch此前依靠的是众多小众奢侈品品牌在线上吸引消费者,这些奢侈品品牌的投资价值显然不如一二线奢侈品品牌。即便是线上消费,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也开始了比价,Farfetch的优势逐渐消失。同时,Farfetch在财报中表示“我们依赖我们的奢侈品卖家、供应商、第三方仓储提供商、第三方承运人和运输提供商作为我们履行流程的一部分”。虽然财报中并没有具体提及这部分费用的详情,但靠着佣金收入的Farfetch,之前就拿出比其他平台更低的佣金作为吸引奢侈品卖家、供应商的手段,还需要用佣金去支付第三方服务商的费用,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在BOF的报道中,就提及Farfetch的资金可能难以支撑到年底。服务,一直是奢侈品隐藏的附加价值。这些存在不确定性的第三方服务商,很难为Farfetch打造真正的壁垒,也导致Farfetch的履约流程屡屡出现问题,国外网站和国内投诉平台上,关于Farfetch的投诉消息一直不少。03 奢侈品依旧要讲线上故事,但不再需要“Farfetch”Farfetch的破产危机,被一部分人解读为“疫情过后,奢侈品不再需要电商”,但从各大奢侈品牌的动作可以看出,奢侈品并不想放弃线上,尤其是中国的线上奢侈品市场。过去三年,奢侈品品牌屡屡涨价,主要原因就是日子不好过了。相比于降价换销量增长、主打薄利多销的其他商品,奢侈品行业有着独特的“凡勃伦效应”—商品定价越高,越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被消费者购买。但过于频繁的涨价,让奢侈品的价格到了一个可怕的数据,以至于有时尚媒体表示奢侈品的价格已经到了天花板,“凡勃伦效应”或许将要失效,奢侈品品牌将遭到“反噬”。消费者吐槽奢侈品涨价 图源:小红书博主据时尚自媒体LADYMAX今年12月的报道,Saks Fifth Avenue百货公司一项调查则显示,有75%的受访者表示要等喜欢的奢侈品打折再购买,与前两年的态度不同。同时,因为奢侈品牌为了保持稀缺性并不会轻易打折,百货公司的线上业务的首席执行官Marc Metrick预计,在即将开启的假日折扣季期间,公司生意将不会像过去三年般强劲。当“涨价”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奢侈品品牌们也要寻找其他的解题思路?:稳つ谖乖?2018年对自媒体LADYMAX表示,“目前行业有90%销售在实体渠道,未来可能缩小至70%。”事实确实如此,但不同的是,奢侈品品牌选择了自己入场,开始在线上市场跑马圈地,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线上市场。2023年2月,普华永道中国发布的报道中提及,中国线上奢侈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估2022年达到了19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了45%。报道中还显示,爱马仕、香奈儿和古驰等一二线奢侈品品牌,基本都开设了中国官网,并且绝大多数都将所有品类的商品都放到了线上。曾经和Farfetch算得上是好伙伴的天猫,也在默默生长中成为了Farfetch的竞争对手。此前,Farfetch在天猫开设自营店被视作补齐了业务拼图,为天猫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吸引更多潜在的奢侈品消费者进入平台。但近些年,天猫自身的奢侈品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不仅涉足起了全球各地的奢侈品,还和大洋彼岸的奥特莱斯达成合作,主打起了性价比。GUCCI天猫旗舰店曾经身段颇高的奢侈品品牌们,也在疫情期间来天猫开设旗舰店。2020年—2021年,就有普拉达、巴黎世家和古驰等7个奢侈品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他们有的售卖流量更高、培养消费者的香水彩妆,有的则直接售卖起全品类的商品。今年业绩持续低迷的古驰还首次参加了天猫“双 11”,提供起了线上首发款和中国专享款,并且给消费者提供了最高24期分期免息权益。奢侈品品牌依旧会主攻线上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中国线上市场。但比起借助Farfetch,付出30%的佣金,正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奢侈品品牌们更愿意自己亲自去瓜分这块蛋糕,而不是借助Farfetch。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算力焦虑该怎么破?

              正文 2023,大厂手起刀落 大厂都在努力“扣出”利润,将资源留给核心业务中更核心的产品,以及聚焦在真正决定未来的极少数关键业务上。在大寒冬中,这也是最稳妥的做法。 2023年,大厂都在“断舍离”。从腾讯、阿里,再到百度、字节跳动,几乎所有互联网巨无霸都在收缩战线,砍掉一切不必要的业务。这些被大厂砍掉的业务,有的曾被寄予厚望并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却不如预期;有的为追逐风口仓促上线,在风口冷却后被无情抛弃;还有的虽潜力无限,但回报周期太长、就连大财大气粗的大厂也忍受不了“延迟满足”,只能忍痛止损……2023年,互联网的春天并未到来,寒冬依然凛冽,企业愈发谨慎。没有人能说清,这到底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不可逆转的产业大势。当大厂不再“扩张优先”,而是“收缩式生存”,曾经疯狂的时代也在徐徐落下帷幕。本文要点如下:一、被大厂抛弃的四类项目(1)风口凉凉类:竞逐风口失败了(2)长跑选手类:有前景却太烧钱(3)鸡肋业务类:边缘化不太赚钱(4)不太争气类:核心却不及预期二、朝花夕拾:那些被大厂复活的项目三、砍掉的是项目,收获的是教训游戏、VR、社交、芯片被大厂砍掉的那些项目2022年,大厂已在砍项目、优化组织结构、缩减外部投资。当时很多人以为是疫情的影响,殊不知却是大厂在更长周期的动荡中的被迫抉择。进入到2023,大厂断舍离依然在继续,且愈演愈烈。据价值研究所(ID:quanwaicaijing)观察,2023年被大厂关停的项目大致可分四类。*类:风口凉凉类:竞逐风口失败了*被大厂抛弃的,是那些为追逐风口而创立,没等走上正轨,风口却先破灭的项目——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和过气风口“元宇宙”有关的项目。元宇宙是META(原Facebook)在业绩压力下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强推的概念,在META带动下,多家科技公司加码“元宇宙”。2023年,元宇宙赛道遭遇紧急刹车。今年2月,腾讯在毫无预兆下解散XR团队,取消全线岗位,超过300名员工只有2个月过渡期寻求内部活水调岗机会或另谋高就。而在全员解散的消息传来前,XR业务负责人沈黎已低调离职。此后腾讯多次被传将代理Meta旗下的Quest硬件重返XR赛道,但一直没有下文。字节跳动与腾讯不谋而合,2023年向VR业务动刀,在腾讯XR解散的同一时间,PICO被爆进行年内*轮大裁员,涉及员工约300人,占比在15%左右。PICO当时并未否认裁员消息,高层在发言时仍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坚信将于年内发布的PICO 4能扭转颓势。年底,PICO迎来了更轰轰烈烈的80%大裁员,市场、游戏、视频、直播等团队无一幸免,就连PICO 5的研发也可能无法进行下去。与此同时,PICO内容业务负责人任利锋被传离职,字节外派到PICO的多名高管纷纷被抽调到其他部门。PICO由字节收购而来,种种举动表明,字节在止损。(图片来自PICO官网)腾讯和字节外,快手的全景视频、元宇宙空间等项目在年初已被低调叫停,2020年入职的业务负责人马英武早已离开;百度希壤业务负责人马杰5月离职,希壤被边缘化,去年举行超过120项元宇宙空间活动,今年寥寥无几;爱奇艺旗下VR公司被爆裁员、停摆,更因欠款被列为被执行人。2023年苹果发布“次世代”的Vision Pro,喊出“空间计算”的概念,一度让XR以及元宇宙行业振奋无比,然而Vision Pro仍未开售,定价上万前景也不乐观。这一次,苹果并未像往年一样成为一个产业的“白马骑士”。XR产业不再是香饽饽。2023年大模型异军突起取代元宇宙成为新风口,相较于XR技术以及更早的区块链技术而言,大模型以及AI技术应用场景更广阔,商业前景更明晰,发展潜力大得多。但跟XR以及元宇宙一样,大模型也很烧钱,且需要长周期、大规模投资。大厂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强如腾讯、字节也不例外,正在追求降本增效、聚焦核心业务的大厂不可能同时烧钱供养两个超级项目。大模型与元宇宙二选一,头脑正常的大厂都会力推前者——就连META的资源也在从元宇宙向大模型倾斜。因此,与元宇宙相关的VR/AR硬件、虚拟社交等一系列项目成为大厂*弃子,在情理之中。第二类:有前景但太烧钱,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相较于元宇宙等“风口”项目而言,第二类被砍掉的项目商业化前景清晰、潜力巨大,但问题在于回报周期太长,大厂等不到兑现潜力的那一天了。比如自动驾驶,将时间拉长到五十年、一百年来看,要说自动驾驶会普及可能没人会怀疑,然而,三五年内,L5乃至L4自动驾驶都让人看不到希望。对此,大厂的态度是纠结,既不愿意贸然砍项目,但也不敢持续加大投资了。一方面,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在变得明朗。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陆续开启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卡车的商业化试运营,用户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另一方面,距离全面商业化仍需时日,底层技术、安全、商业成本、政策法规、技术伦理等等都存在诸多挑战,无人车全面取代人类带来的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今年5月,阿里达摩院旗下自动驾驶团队巨震,近百名员工并入菜鸟,专注于可商业化的自动驾驶物流业务;大部分员工被调往阿里其他业务或被“优化”。阿里否认了裁员70%的传闻并坚称并未全盘放弃自动驾驶,但在阿里1+6+N的组织动荡下,自动驾驶业务很难置身事外。曾疯狂押注自动驾驶的大厂百度没有全盘放弃,但收缩姿势已现,其在今年初就对智能驾驶事业群进行了一轮人员优化,造车业务、智能车联、智能交通等业务均经历了调整。相较于华为汽车业务的轰轰烈烈而言,百度自动驾驶起了大早、赶了晚集,2023年开始做减法“聚焦”。(图片来自百度Apollo官网)另一个众多大厂不得不忍痛放弃的项目是自研芯片。哲库的解散堪称今年科技圈的一大遗憾。今年5月,在几乎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OPPO宣布解散旗下芯片研发企业哲库。根据高层发布的内部信,所有员工和未入职的应届生都可选择加入OPPO其他部门或接受N+3的补偿方案,CEO刘君、COO朱尚祖等高管在最后一次全员视频会议上多次哽咽,可惜于事无补。解散前的哲库备受业内人士看好,是本土芯片行业最值得关注的后起之秀。在今年早些时候,哲库仍积极扩张,挖来前壁仞科技海外AI团队负责人孙成坤担任NPU团队负责人。解散消息突然传来,一下子让所有人深感震惊。OPPO在自研芯片上的投入是坚决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OPPO 自研芯片项目戛然而止,让人扼腕叹息。在OPPO之后,星际魅族旗下芯片研发团队、TCL旗下的摩星半导体公司相继传来停摆消息,更让人深感唏嘘。值得欣慰的是,还有阿里、华为、小米等大厂在坚持,给本土芯片保留了火种。卢伟冰就表示,小米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绝不会动摇自研芯片的决心,只希望行业寒冬尽快过去,不要再有“哲库悲壮离场”的遗憾一幕出现。第三类:赚钱不多的鸡肋业务,聚焦主业更实际第三类项目没有那么烧钱,但花费不菲;商业化环境成熟也能赚到一点钱,只是对集团整体贡献有限;能看到增长潜力,只是不多。字节跳动和B站的游戏业务,腾讯的C端教育业务,都是其中代表。11月底,字节跳动旗下游戏业务朝夕光年宣布进行大规模收缩及裁员,已上线、表现良好的项目会在保证运营的情况下寻求剥离,未上线的项目除少量创新业务和技术项目外将全部关停。高价收购来的沐瞳科技在稍早时候被爆出售,大撤退十分坚决。不久后,B站的游戏业务也传来了不利消息,自研项目或遭全部裁撤。B站官方对此的回应是相关消息不实,但部分项目确有调整。目前,B站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有游戏研发工作室,其中广州工作室在今年10月便传出过解散消息。腾讯教育业务的变动相当低调。10月,腾讯教育总裁殷宇低调离职,腾讯课堂教培通早在9月便暂停了对外服务,整个C端教育业务线都将逐步关停。在头部教育巨头新东方都将重心转移到“东方甄选”直播带货时,腾讯割舍教育业务不让人意外。除腾讯外,字节大力教育等业务早已被弱化?:妥远菔挥胄酒取俺ぶ芷诖笸蹲省毕钅肯啾?,游戏和教育的成本没那么高,投资周期短得多,商业化程度也比元宇宙和自动驾驶要成熟得多。B站今年下半年已经上线4款自游戏,年底还有一款《艾塔纪元》等待上线;字节旗下已有《晶核》、《星球:重启》等代表作,还有多款小游戏登上过iOS畅销榜。既然如此,为什么巨头要割爱呢?(图片来自《晶核》官网)只能说,这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还达不到大厂的预期,市场大环境无法支撑其长期发展的需要,大厂在“抓大放小”,鸡肋业务能不做就不做。相比之下,聚焦主业、收缩战线更符合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从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来看,“聚焦主业”才是更符合当下高质量增长主旋律的发展模式,大厂都在做减法,聚焦主业。甩包袱,就成了大厂不约而同的动作。比如腾讯除了砍掉上面提到的C端教育业务外,对很多业务也是“手起刀落”从不手软。9月6日,在线音频应用企鹅FM在上线8年后停止运营;12月20日,腾讯旗下的待办事项及日程管理应用腾讯代办全面停止运营;12月26日,腾讯NOW直播停止服务……真的是当年扩张有多猛,现在收缩就有多狠。第四类:主业未能高枕无忧,利润考核渐趋严格大厂都有那么一两个不能轻易动刀的核心业务,可以说是自留地,可以说是大本营,比如电商、云计算之于阿里,游戏、社交之于腾讯,零售、物流之于京东,外卖、到店之于美团,快递、物流之于顺丰。但问题在于,核心业务过去几年也走在扩张优先的路上,不断加大投入、迭代新产品/服务,试图抢占市场份额。如今的市场大环境,难以支撑这种高举高打、以短期利润换长期规模的发展战略,大厂对项目利润的考核越来越严,高质量增长成新风向。因此,腾讯也会狠下心来砍掉那些不赚钱、成长速度不及预期的游戏,阿里会减少对部分电商业务的投入。阿里动刀的对象,是为下沉市场*、为狙击拼多多而打造的淘特。早前去年底,淘特在阿里内部的战略地位就有下降趋势。有网友统计过,淘特在阿里财报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减少,三季度出现了三次还都和亏损二字挂钩。今年3月,有报道称淘特大部分员工将回归大淘宝,淘特APP上的店铺陆续并入淘宝,这是鸣锣收兵的态势。虽然阿里否认了上述消息,但高层的变动是摆在台面上的:淘特一把手汪海(花名:七公)后主要负责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工作,汪海的接任者张胜(花名:邹衍)也在不久后带着部分高层回归大淘宝团队。来到年底,阿里又将1688确立为集团*批“战略级创新业务”,所谓“四小龙”之一,其希望将其辐射范围从B端中小企业延伸至C端消费者,大有取代淘特都成为下沉市场排头兵的趋势。不过,阿里依然坚称不会放弃淘特,其表示淘特团队会花更多心思打造产业带、淘小店,弱化在业务端的扩张和拉新获客指标。丢掉战略核心地位,转变为大淘宝的后勤兵,或许已是淘特*的归宿。年底,在阿里新掌门吴泳铭亲自执掌淘天集团后,淘特是被重新加码抑或被彻底放弃?有待观察。比起阿里,腾讯对游戏动起刀来更决绝。马化腾很早就在内部讲话中说过,腾讯游戏之后会聚焦于精品内容,不论自研还是代理产品的上线都比以往更加谨慎。根据公开信息,截至10月底,腾讯年内已下线十多款游戏产品,其中不乏上线多年、有一定核心用户群的老产品。代理产品这边,上线近10年的《疾风之刃》、上线6年的《街头篮球》都在今年宣告停服。自研游戏的情况没好到哪去,由腾讯北极光工作室开发的《无限法则》在12月1日正式下线,魔方工作室出品的《妖精尾巴:魔导少年》早在今年5月便寿终正寝,这两款产品存在的时间分别为5年和4年。说到底,大厂都在努力“扣出”利润,将资源留给核心业务中更核心的产品,以及聚焦在真正决定未来的极少数关键业务上。在大寒冬中,这也是最稳妥的做法。朝花夕拾大厂的这些项目又活过来了不少被大厂抛弃的项目,都拥有一批忠实拥趸。下线的消息传来,让人唏嘘?:迷诳诚钅渴怯行Ч?,从最新的财报能看出,大厂虽回不到躺赚的黄金年代,利润的修复却是立竿见影。三季度,腾讯Non-IFRS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录得554.83亿元和449.2亿元,均高于市场预期,同比分别增长36%和39%,毛利率也上升至49.5%;阿里的Non-GAAP净利润则录得401.88亿元,同比增长19%;快手全面实现扭亏为盈;美团的净利润同比暴涨195.3%;哔哩哔哩的亏损也同比大幅收窄51%??凸鄣厮?,2022年是大厂“降本”的高潮期,裁员力度、关停的项目数量都达到顶峰。与之相比,2023年的情况已稍有好转,秋招时,多家大厂招聘力度有所增强,补充了更多新鲜血液。其中,美团给出的HC为6000+,涉及技术、产品、职能、商业分析等多个岗位;京东释放出8000+招聘名额,涵盖供应链、技术、产品等八大方向。2023年,大厂利润已得到修复,头部企业都在加码对未来的投入力度,但投资策略跟疫情前的“撒钱式投资”已截然不同。大厂在关停大量边缘项目、重新集结资源的同时,一批曾经被打入冷宫甚至彻底放弃的项目被重新捡起。没有谁能脱离时代,大厂的发展路线在不同阶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前些年扩张优先、上线大量项目,现在不断收缩战线,聚焦资源搞增长,砍业务的同时再兜兜转转重做一些放弃的项目,无非还是因为存在市场机会。毕竟市场在变,企业能做的是拥抱变化,而不是刻舟求剑。扩张优先失效了大厂开启“谨慎扩张”模式说到底,大厂在经历“扩张优先”后,逐步回归到“收缩式发展、谨慎式扩张”的成长轨道。在扩张最快那几年,头部大厂秉持着人有我有的策略,往各行各业渗透。即便是和自己的主业没有多大联系,也没想清楚该怎么赚钱的业务也去探索,不知不觉业务线变得无比庞杂,团队变得十分臃肿,企业逐渐失去了焦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扩张优先”风险越来越大。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老生常谈的流量红利消退。CNNIC的报告指出,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较去年年底增长1109万,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6.4%。回顾最近几年的增长曲线,新增触网用户的减少延续许久,最近半年下来普及率仅提升0.8%,增长已经非常接近停滞。大厂当初之所以敢“透支”未来的钱,牺牲利润换规模,是因为流量红利足够多、市场潜力足够大,它们相信总有赚钱的机会,当下的利润在未来的大蛋糕前不值一提,这也是互联网企业习惯的“免费”思维的核心逻辑,于是我们看到“延迟满足”、“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等等概念被行业奉为圭臬。然而,现在流量增长快到头了,天花板越来越低,内卷越来越严重,大家都清楚砸钱很难砸出更辉煌的未来。*的例外是出海——今天依然在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巨头,都是出海业务强劲的巨头,比如Temu助推拼多多成为电商新王、*的准上市独角兽之一SHEIN 、以及TikTok。除电商出海外,游戏、泛娱乐、新消费、消费电子、家电等等出海赛道均充满机遇。在海外战场,巨头们依然在扩张版图,相对极度内卷的内地市场而言,海外市场仍是相对蓝海。在“谨慎式扩张”的阶段,大厂的风格已截然不同。首先,大厂对风口不再感冒了。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盛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厂们对此想必深有体会,知识付费、区块链、ClubHouse语音房、共享办公、元宇宙诸多风口均昙花一现。巨头对风口变得更加警惕,追也只追真正有潜力、能看到清晰的变现路径的风口。其次,扩张更多是围绕主航道。AI大模型大红大紫,其潜力很快在全世界内形成了广泛共识,头部大厂均已推出相应产品,但这些产品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全面与主业融合、助力核心业务增长。比如阿里通过大模型来帮助电商商家降低经营门槛和成本,百度智能云、阿里云经过大模型改造以吸引更多客户,度小满推出金融大模型“轩辕”则强调与自身业务的全面融合并对外开放给金融产业。最后,越来越强调ROI管理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厂无法不计回报地投入,投出去的每一笔钱都要考虑收益的问题。多家大厂人士对价值研究所(ID:quanwaicaijing)透露,以前不计较回报(抑或说难以量化回报)的一些岗位如品牌、公关、法务,现在都要考核ROI,虽然看着很不现实,但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大厂变得越来越“抠门”,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务实。写在最后传闻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推荐一个集市,那里满是各种新奇玩意儿,学生们都相信苏格拉底只要去逛一轮,肯定会满载而归。结果苏格拉底乘兴而归,但满手空空。当学生问他为什么什么都买,看起来还是那么开心时,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这样的:此行我*的收获,是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而我的生活还是如此美好?:凸畔@傲鞔吕吹男矶嗾苎У涔室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难以考究。但故事讲述的道理,在数十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适用。大厂有很多业务,其实也不是必需品,只是锦上添花或为未来添一份保险。只可惜锦上添花过于奢侈,活好当下已十分不易??车??不必要的项目轻装上阵,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世界很大,波浪也很大,好在面对未来,大厂已经变得足够从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价值研究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ASML:从飞利浦弃儿到光刻之王

              更多相关

            1. 坏账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吗
            2. 发出材料用于生产会计分录怎么写?
            3. 企业按揭购房如何写会计分录?
            4.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费用税前扣除的原则是什么?
            5. 公司支付租金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6. 会计往来账对账方法有哪些?
            7. 安装设备的账务处理怎么做?
            8. 登记现金日记账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9. 报销差旅费并补付差额会计分录是什么?
            10. 企业本年利润结转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11. 会计实务_会计学习内容详解第三百二十一页详情
            1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财税广告服务
              服务热线 +086-90010221 传真 +086-90010526
              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13栋D座4100A室
              沪ICP备657610d3号-1    
              Copyright©2022-2025 BOC. 迈慕财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