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购买金税盘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正文 AI一把火烧过来,谁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会被AI杀死吗?可以确定的是,谁都不愿坐以待毙,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ChatGPT一把大火烧过来,消费电子厂商齐刷刷地望向AI。国内,全球*的个人电脑(PC)制造商联想推出了AI PC;小度、天猫精灵、小爱同学等智能音箱开始了新一轮与AI的热恋;vivo将AI大模型装入智能手机,华为、小米、OPPO等国产厂商也在探索硬件与AI的融合路径。国外,谷歌新推出的智能手机Pixel 8将AI作为主要卖点之一;苹果每天花费数百万美元研发AI大模型,并计划将其融入自家产品。新款的PC、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消费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但始终难以激起消费者的换机欲望,消费电子产品快要变成了耐消品,市场规模逐年萎缩。感受到寒意的消费电子厂商寄希望于AI,希望它能为行业微弱的增长之火添一把柴。但消费电子在硬件上玩AI概念不是*次,这一次究竟是换汤不换药的噱头,还是颠覆行业的“iPhone时刻”?01 抱紧AI大腿去年11月问世的ChatGPT,上线仅5天注册人数就超过100万,不到两个月便成为全球史上最快获得1亿用户的产品。与AI对话机器人功能相近、也是AI硬件鼻祖的智能音箱厂商,*意识到了AI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今年2月,百度旗下的小度宣布将融合文心一言的能力,打造针对智能设备场景的人工智能模型“小度灵机”,并应用到小度全系产品中。随后,小度陆续发布了添添家庭机器人、青禾手机、智能音箱Tiantian Casa等基于AI大模型的电子产品。在4月的阿里云峰会上,天猫精灵宣布将接入通义千问,成为阿里旗下最早接入AI大模型的终端产品。8月,小米CEO雷军在第四次个人演讲中透露,公司旗下的智能硬件产品小爱同学、小米手机都将接入AI大模型。小米2016年组建*支视觉AI团队,今年4月成立大模型团队,目前人工智能团队已有3000余人。各大国产手机厂商争相宣布硬件与AI的融合计划。*落地的是vivo在11月13日发布的vivo X100系列,搭载了蓝心大模型,对外宣称是“国内*AI大模型手机”。AI的火热也蔓延到了PC行业。占据全球PC市场23.5%份额的联想,公布了AI PC产品计划,联想CEO杨元庆表示,该产品将会在2024年9月正式亮相。惠普CEO恩里克·洛雷斯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PC行业,尤其是他自己的公司。惠普正在开发支持AI的PC,使客户能够在短时间内构建电子表格和分析数据。这些新型号最早可能在2024年投放市场。从目前已经落地的AI消费电子产品来看,AI能力主要体现在影像能力升级、AIGC能力和更强的理解能力上。比如,谷歌Pixel 8获得了AI计算摄影的能力,包括夜景增强、AI换脸、视频增强等。在合拍场景中,用户可以后期自主选择表情优化,让照片上的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好的表情。但一部分购买了Pixel 8的用户表示,对AI能力的感知不强,其主打的AI计算摄影能力可应用的场景并不多。AI影像技术也并不新鲜,智能手机厂商早在6年前就开始运用内置NPU神经网络单元进行图像处理,最早把这一技术用在终端设备上的是华为在2017年发布的麒麟970芯片。百度CEO李彦宏则表示,过去人们把AI称为人工智障,因为AI经常听不懂人话。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有了更强的与人交流的能力,甚至很多时候比朋友同事更懂用户在说什么。但仅凭“听得懂人话”能撬动多少市场需求,还是个未知数。毕竟,上一个以“听得懂人话”为卖点的消费电子产品,早已泯然众人。02 换汤不换药?不少影视作品中有对未来人工智能硬件的畅想,比如《星际迷航》中可以用语音控制的超级计算机,或是《钢铁侠》中的人工智能管家“贾维斯”。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可以与人类进行语言交流。*款与之功能类似、被贴上人工智能标签的消费电子产品,出自一家零售公司——亚马逊。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支持语音的硬件设备——智能音箱Echo,并将人工智能语音助手Alexa作为主要卖点。到2015年圣诞节,亚马逊已累计售出100万台Echo设备。此后,谷歌、苹果等相继推出各自的智能音箱产品,百度、阿里、小米也在2017年前后陆续推出了小度音箱、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智能音箱问世后,曾经历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亚马逊与谷歌在海外近身肉搏,国内市场上演“百箱大战”。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销量达到顶峰,全年销量突破1.5亿台,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苹果、小米依次占据市场前六。然而,这一轮由“AI+硬件”带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时任搜狗CEO的王小川曾在2019年预言,智能音箱并非未来产品,几年后就不性感了。到2022年,智能音箱的全球销量已萎缩至1.2亿台。据国联证券研报,2022年国内智能音箱销量约为2401万台,同比下滑近32%。亚马逊CEO贝佐斯曾设想,智能音箱将会成为与智能手机一样的终端设备,但相较于智能手机一年超10亿台的出货量,智能音箱俨然已是持续缩小的小众市场。2023年,沉寂已久的消费电子行业再次被AI点燃了激情。这把火从上一波的智能音箱烧到了智能手机、PC等更多的主流品类,市场更加广阔。更重要的是,AI技术已今非昔比。智能音箱之所以高开低走,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够智能。比如,不能连续对话,无法联系上下文,只能理解简单指令等。而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痛点。但变得更加聪明的消费电子品,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吗?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智能音箱并没有不可替代性,也没有创造新的使用场景。同样,内置大模型的消费电子产品除了在少数离线场景下,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更何况,现阶段大部分AI硬件还停留在“PPT”阶段。中金公司研报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6月底,A股和港股电子板块市盈率上涨64.5%,估值水平持续回升?:嵯蚶纯?,电子板块涨跌幅在31个子板块中排名第六,主要原因是AI行情的催化。但电子板块中的消费电子板块却不乐观。截至今年6月底,A股、H股手机产业链公司的市盈率为24.08倍,远低于电子板块整体估值水平和2017年至今的估值中位数水平。中金公司认为,这体现了市场对全球消费电子需求低迷、手机市场去库存仍在持续的担忧。这一轮的AI热潮能否挽救消费电子的需求颓势,反映市场预期的二级市场资本仍处于观望状态。03 被拯救,或被杀死资本还在观望,但消费电子厂商必须要尽快行动,挽回颓势。近年来,包括PC、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在内的消费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但其市场规模都在持续萎缩。IDC的PC行业报告预计,今年全球PC出货量为2.52亿台,同比下降13.7%;2024年全球PC出货量为2.61亿台,同比增长3.7%。这两个数字,均低于2019年水平。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3年Q3,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8%,连续第九个季度同比下滑。该机构还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近10年来的*水平。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手机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达到43个月。这在某种程度上被归咎于饱受消费者诟病的缺乏创新。手机厂商除了在硬件上“缝缝补补”,从镜头卷到芯片、屏幕、电池,不再有更多打动消费者的创新。AI大模型的出现,让消费电子厂商看到了救命稻草。消费电子与AI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它们是使用ChatGPT、Midjourney、文心一言等AI应用的主要设备,这些AI应用在云端运行,并借由消费电子产品呈现给用户。随着消费电子芯片算力的快速发展,将大模型内置于终端设备进行本地运算并不困难,这也是现阶段AI Phone、AI PC的初步构想。但真正的AI消费电子产品会是什么形态,还没有厂商能给出答案。正如杨元庆所说,AI PC刚推出时不会是最完善的产品,要一代一代进行优化。人们今天看到、想到的使用AI的PC,与未来真正的“AI PC”未必是同一个东西。除了试图靠AI撬动消费者换机欲望、扭转颓势外,AI对于消费电子行业还有另一重意义。2005年,苹果公司产品线中的明星产品还是iPod,它在当年的全球销量达到2000万台,是前一年的4倍,为苹果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而这一年,全球手机销量超过8.25亿部,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市场。时任苹果CEO的乔布斯认为,手机会抢走iPod的市场,因为当时的手机已经开始配备摄像头,数码相机市场需求急剧下滑,如果手机厂商将音乐播放器加入手机,同样的事请也会发生在iPod身上。基于这一想法,苹果打造了iPhone,并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行业。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过一个观点,他认为现阶段并不是AI的“iPhone时刻”,而是“黑莓时刻”?:谳笨讨傅氖?,距离行业真正被颠覆还有大约10年的窗口期。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会被AI杀死吗?可以确定的是,谁都不愿坐以待毙,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雪豹财经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换马甲的双12,疲惫的消费者和商家
马斯克当年的超级高铁梦,可能要黄了。彭博社报道,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 One,由于没能获得建造任何可运行的超级高铁(Hyperloop)合同,准备在今年底前关闭。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解雇了大部分员工,并且打算出售剩余资产,其中还包括测试轨道和机器,届时其所有知识产权将转移到其大股东——迪拜主要港口运营商DP World(环球港务)名下。这意味着未来这家公司将不复存在。2013年,马斯克提出了Hyperloop(超级高铁)的概念,最高时速可以达到760英里,从纽约到华盛顿只需要30分钟,比喷气式火箭还要快。彼时马斯克将这种概念称之为“第五种交通模式”,超级高铁的概念一经面世,就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和工程师投身创业。随着这家明星初创公司的倒闭转卖,大规模的“超级高铁”也成了空中楼阁。1、全部打包出售2017年,Hyperloop One的高管立下Flag,到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会实现超高速铁路。眼下快2024年了,没等*条超高速铁路落地,反而等来了出售资产转卖的结局。其实这家筹资超过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的Hyperloop One,溃败早有端倪。去年2月,彼时在名称前缀上还挂着Virgin(维珍)旗号的Hyperloop One,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裁员,裁员的规模达到了111人。要知道当时的Hyperloop One总员工数量才200多人,当时的裁员相当于直接裁掉一半的员工。官方当时给出的原因,是“潜在客户对货物感兴趣,而对载人则有些遥远”,所以他们也将研发的重点从客运转向货运,提出类似“内陆港”的概念:船把货卸到港口的胶囊上,在其被处理之前直接由管道射向内陆。与此同时,Hyperloop One 还把目光转向电动滑板车业务和“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该公司将不会再继续建设客用的超级高铁线路。在Hyperloop One决定将业务重心从客运转向货运后,也惹怒了维珍集团,后者随即决定撤出投资,业务不利再加上大股东撤资,当时的Hyperloop One已经开始力不从心。如今的Hyperloop One已经没多少员工了,剩下的也只有负责最后资产出售的小团队,而且那些负责监督资产出售的剩余员工也被告知,他们的工作将于12月31日结束。Hyperloop*的资产包括旗下所有专利以及在内华达沙漠中的测试项目,这些将会归属于其*股东迪拜港口运营商DP World。尽管有着马斯克的站台和不少投资者的加入,但高铁的概念其实在美国并不吃香。美国在建造高铁上已经规划了数十年,但到现在连一条普通高铁都没造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州的高铁项目,这个从1996年就立项的工程一直是美国政府高铁计划中大力扶持的对象。早在2010年,奥巴马政府就向其拨款了35亿美元联邦资金,但到了2019年才完成了一小部分——仅191公里,这离原计划中的1200公里仍然遥不可及。此外,Hyperloop尽管得到了拜登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超级高铁在美国的推广计划始终未能成功启动。普通高铁都搞不动,更不用说超级高铁了。2019年3月,前任美国交通部长Elaine Chao曾计划在奥斯汀成立一个“非传统紧急技术委员会”,以便为超级高铁、无人驾驶等高新科技项目提供监督框架。但三年都过去了,这个委员会仍然没有太多的动作。所以Hyperloop One的失败,既有自身因素,也和客观环境有关。2、马斯克的手下再创业虽然Hyperloop One不是*一家研发超级高铁的公司,但却是光环*的一家。2014年,由硅谷知名投资人舍文·皮什瓦尔(Shervin Pishevar)和前SpaceX 工程师罗甘·巴姆布罗甘(Brogan BamBrogan)等人联合创办,Hyperloop One正式成立。?其创始人皮什瓦尔先后投资了Airbnb、Uber、Slack和Robinhood等不少知名企业。知名创始人+超级高铁的光环,使得Hyperloop One在诞生之初就拥有数千万美元的启动资金。简单来说,超级高铁就是可以运行在真空管道中的磁悬浮超高速铁路。在一个真空密封的管道里有一个可以快速移动的吊舱,理论上吊舱的移动速度可达到 700 英里/小时,约1126 km/h。这个速度,要比我们标准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还快了3倍。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从纽约到华盛顿只需要30分钟,Hyperloop的目标就是让这个技术变成现实。但事实上,长久以来Hyperloop One都没有获得一份建造可运行的超级高铁的合同。不过这几年来,Hyperloop One还是做出了一些东西的,2016年5月,Hyperloop One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郊区的沙漠测试场,进行了首次公开演示。一年后,Hyperloop One在测试跑道上完成了超级高铁的首次“全真空条件”测试。在当时测试中,Hyperloop One的超级高铁车辆——利用磁悬浮技术,实现了70英里(113公里)的时速。2020 年,还进行了公司成立以来,首次也是*一次载人测试,但吊舱的最高时速仅为 100 英里/小时,与目标水平相差甚远。超级高铁的美好梦想尽管没有实现,Hyperloop One却在业内外留下了不少八卦,既因为超级高铁的噱头,也因为这家公司上发生的一系列奇葩事件。比如改名字的速度。最初成立时,Hyperloop One的名字还是HyperLoop Technologies,2016 年皮什瓦尔才将公司改名为HyperLoop One。然而一年后,Hyperloop One又一次改名了,原因是在这一年他们接受了英国超级富豪理查德·布兰森旗下的维珍集团的投资,在 Hyperloop One的名字前面加上了维珍的前缀“Virgin”,并由布兰森出任董事会主席。2020年,Virgin Hyperloop One又去掉了最后边的“one”,把名字成了Virgin Hyperloop。去年,他们在决定放弃客运转向货运后,又去掉了名字中的Virgin。经常换公司名,很大原因是背后复杂的投资者。据悉,自2014年成立以来,Hyperloop One累计筹资了近5亿美元。2016年5月,Hyperloop One宣布获得8000万美元融资,用于开发超高速的管道运输系统“超级高铁”。此轮融资的投资者不仅包括皮什瓦尔的Sherpa Ventures、 法国铁路公司(the French National Rail Company)和通用风投(GE Ventures)等资本。2017年9月,Hyperloop One又宣布融资8500万美元,此时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了2.45亿美元。仅3个月后,Hyperloop One又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来自中东的土豪 DP World和俄罗斯的Caspian Venture Capital投资公司,分别向Virgin Hyperloop One投资了2500万美元。2019年, Hyperloop One再次完成了1.72亿美元融资,其中 9000 万美元来自 DP World,此时, DP World已经在Hyperloop One董事会中占有两个席位。在频繁改名和不断有新融资加入的情况下,Hyperloop One的内部管理也变得混乱不堪。2017年,Hyperloop One与其联合创始人之一工程师巴姆布罗甘,就骚扰和破坏的竞争性指控达成和解。2018年,另一位创始人皮什瓦尔因性骚扰和不当行为的指控而辞职。还有前董事马戈梅多夫,在莫斯科因欺诈和挪用资金指控被捕。此外,虽然融资能力不差,但Hyperloop One的资金状况长久以来也很紧张,在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情况下,只能不断寻求融资,陷入恶性循环。创始人负面新闻缠身最终出局,CEO、董事长等重要职位也不断更替,Hyperloop One始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3、还是老马精明?Hyperloop是一种未来的运输概念,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这个构想,但在美国红起来的关键还是因为“那个男人”。2013年,马斯克提出了超级高铁的概念,希望能通过真空管道以760英里(1223公里)/小时速度运送乘客。当时,立项于1996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铁项目刚刚获得批准,有着“科技狂人”之称的马斯克却对此极为不满。在出席一次大会时,马斯克曾公开吐槽,称加州的高铁项目为“世界上速度最慢但造价最高的高铁”,他还提出了自己的高铁计划。随后亲自画了一张超级高铁的草图,还公开了自己的论文——《Hyperloop Alpha》。这份长达 58 页的论文,详细地披露了马斯克的超级高铁计划,称“我们已经有了飞机、火车、汽车和船艇,超级高铁将成为人们的第五种运输方式。”所以,一开始最想搞超级高铁项目的人是马斯克,不过据说马斯克因为忙于SpaceX 和Tesla,没有把更多的心思放到超级高铁上。但是这个技术构想,是由马斯克与特斯拉、SpaceX的工程师共同完善的。不难看出,马斯克的确是想做超级高铁。但Hyperloop One并不是马斯克旗下的企业,马斯克也没有参与创办,公司倒闭自然也和老马没有关系。相比于直接研发超级高铁,马斯克就更精明了,因为美国民众的不支持和政府态度的暧昧,马斯克另辟蹊径搞起了其他交通方式——隧道交通,也就是其创立的无聊的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曾在X上表示,旗下的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将在未来几年内尝试建立“超级高铁运输系统”。在他的设想中,这套运输系统既适用于通勤者,也可以用来运送货物,不受天气影响,也不会发生碰撞。随着超级高铁项目前景黯淡,马斯克的“无聊公司”又能走多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超电实验室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字节的IP泛娱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