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员工出差补贴会计分录怎么做?
正文 年底,VC全员搞退出 交流一圈下来,今年以来,投资机构不约而同把退出提到了关乎机构生存的重要位置,甚至专门成立了退出工作小组。尤其临近年底,投资人又要给LP交代,退出一幕更为焦灼。 “年初全员募资,年底全员退出。”一句原本玩笑话却让人皱紧了眉头。吴宇就职于北京一家双币VC,旗下一支基金在2016年左右设立,如今已逼近退出清算期。今年,老大召集全员开了个会,议题就是让大家列一列手上portfolio,依据不同资产退出的紧迫性分类讨论,最后决定——“全员负责,应退尽退”。他分享了内部的整体策略:头部项目先挺着,继续等IPO;中腰部的要积极看机会,转让、出售、并购等等;尾部资产,则进行清算,尽可能变现给LP返钱。”目前中腰部项目最多,自然成了团队的工作重点。这并非个例。交流一圈下来,今年以来,投资机构不约而同把退出提到了关乎机构生存的重要位置,甚至专门成立了退出工作小组。尤其临近年底,投资人又要给LP交代,退出一幕更为焦灼。VC成立一个新部门退出组“每天不是在忙着看项目,就是在寻找退出机会,给项目提炼亮点,逢人就问有个不错的资产打折你要不要看看。”吴宇聊起了最近的境况。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吴宇遇上最多的,往往是同样被退出端“折磨”着的投资人。各地东奔西走的投资经理们渐渐发现,以前见面大家聊的是背着多少募资任务,现在都在苦于背着几个退出任务。经历一个基金周期,当LP真金白银要回报的诉求切实摆在眼前,GP们终于也意识到,建立一套完整的退出体系有多么必要。一位硬科技VC合伙人正言道:“实际上退出是比投资更重要的决策,应该是个完整生态,今天退一下明天退一点的做法以前可能还混的过去,放在现在成绩就会比较难看了。”今年以来,投资界悄悄发现退出俨然成为各家机构头等大事——有的GP成立了专门“退出决策委员会”,通常由机构的合伙人负责,或投后负责人配合;也有GP抽调团队人员,组建了退出专门工作组……总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搭建专业的退出执行团队,人员、理念、制度、内外部资源、甚至是奖励制度都一点点开始完善。Zoe便是今年被抽调进到自家机构的“退出工作组”。她任职于华东一家知名美元基金,以前主投消费科技,从去年底开始,Zoe主导的一个项目就多次沟通准备出售老股,对方咬咬牙准备8折转让。但没想到,一切想得还是太简单了。今年以来,原本要接手的VC坦言募资出了点问题,需要等待资金到位,结果一等就是大半年。直到最近,项目磕磕碰碰终于上到投决会,却LP否了——理由是今年不要投亏损的项目。“折腾了快一年,最后也没退出去,真是忙了个寂寞。”在她组内,受挫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退不出,大家都在排队等着。”不少一级市场从业者在交流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而眼下IPO退出明显受阻,有些GP甚至招人专门做并购退出,“会按照退出金额来分carry。”创投圈一位猎头透露。甚至还有投资人说:“基金最痛苦的一定是退出期,如果有的选,我宁愿钱趴在账上投不出去,也比收不回来强。”警惕一级市场“堰塞湖”何以造成当下退出之困?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VC/PE市场最新全景图》显示,退出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251笔退出,同比下降35.8%。而在沪深两市新股发行阶段性放缓背景下,被投企业IPO案例数相应减少,前三季度全市场共有1650笔,同比下降17.3%。真实的情况让VC/PE皱起眉头。今年前三季度,境内外上市中企共322家,同比下降8.5%,而即便能够上得去IPO,融资规模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看到首发融资额约3436.94亿元,同比下降35.5%。更近一步看,被投企业IPO仍然是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股权转让次之,案例数占比分别为73.3%和13.3%,并购退出数量持续下降,占比下滑至5.9%——并购退出似乎迟迟不见真正爆发。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环境及政策影响,IPO节奏进一步放缓,内外退出管道变窄,上市退出十分受限,并购由于交易难度高、回报方差大也尚未成为主流,一级市场基金的资产退出正面临罕见的“堰塞湖”。IPO赚大钱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一二级市场套利的这个事已经没有了,上市轻松挣钱的事也没有了,更多的考验是投资人提前预判还有项目的真正价值的挖掘和培养。”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曾谈到。在天平的另一端,退出的急迫性还有着历史原因。目前市场主流的一大批基金,在2015年左右批量募集设立,近几年到了这批基金集中需要退出的时刻,卖方非常多,导致退出路径拥挤。太多GP手里抱着一堆退不了的项目,甚至有些四顾茫然。于是,整个行业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一边是退出渠道的不通畅,一边是LP焦急地等着落袋为安。退出带来的压力不断向GP端和LP端传导,引发一场关乎全行业的信任危机和博弈。“当前创投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LP日益增长的DPI需求与GP项目退出放缓之间的矛盾。LP天天想着赶紧分钱和回钱,GP天天拿着‘鞭子’让企业上市退出。”一位创投大佬如是感叹。与此同时,创投生态正发生巨大转变。华南一位政府引导金公司负责人直言,“以前退出相对简单,例如一支基金投了10个项目,有2-3个项目上市退出,赚了很多钱,那么这支基金就算交代了。”现在则不然——LP往往要求基金存续期一到,就要整体退出,赚钱的项目要退,没赚钱的项目也要退,一个都不能落下。末了,他语重心长留下一句:“没办法,大家都得适应这个变化。”应退尽退,调整姿态有人今年实现退出百亿级越是低谷,生存本领就越会被激发。在不久前的一场论坛上,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如是说:“在今天高流动性压力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作为投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态。自律谦虚和有理想同样重要,有梦想但不沉浸于梦想,尊重规律和面对现实,抓住和创造退出机会。”而在交流中,不少投资人都表达了一个观点——最完美的退出机会稍纵即逝。基于此,每一家GP都应该有“以终为始”的视角,有退出管理意识,一出手时就规划好退出路径,而且对于盘子里的项目都要想好:谁去IPO、谁能隔轮退、谁该等着并购……正如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透露,2023年内部退出规模在百亿左右。长久以来,国内创投市场退出渠道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依赖IPO退出。清科研究的数据显示,在退出方式上,IPO占退出的比例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IPO占到78%。那么,还有别的出路吗?一家双币VC基金董事总经理聊起:“现在项目的退出越来越有打折性,如果熬不到IPO或者被并购,能够打折找到合适的S基金也不错。”随着资本市场演变与分化,退出方式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半年多来,你可能经常听到如下故事:某家独角兽公司拿到新一轮融资,新入局的投资方以30%的折扣接手了一些老股资产,让之前的VC顺利退出;长三角一家VC刚刚退了一个项目,赚了30倍,退出方法是时下流行的隔轮退;东南亚一家独角兽走上所谓“上市最短的路”De-SPAC,背后投资方大赚一笔;一家消费公司被产业巨头大手笔收购,几年前投资的VC/PE退出有门;更有甚者,通过股票实物分配进行退出;一家科技基金去年退了好几个亿,但一半都是靠自己募的新基金接盘,左手倒右手;某老牌基金退了好几个亿,据说手段相当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催回购、雇专业存款团队、甚至对簿公堂……五花八门搞退出,几乎成了今年创投圈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线。上述VC董事总经理提到,“现在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对于一些短期内可能上不了市的项目会加快各种退出路径,尽快让资金回笼。”但也有投资人不甘心,想等一等,“万一赌个大的呢?”目睹眼下的退出境况,某人民币VC基金投委会主任透露,他们考虑加快投资速度,“目前新设的基金,要把投资期尽可能都压缩在三年以内,留出时间给退出期。”语言间,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调整着生存姿态。(文中吴宇、Zoe为化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继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738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丸美的困境:失守护城河,踏步十年前
正文 当阿里系迎来变天之后 曾经,创业公司或头部企业一旦被阿里或腾讯收入麾下,通常意味着下半场“不愁吃喝”,如今或许随时成为“弃子”。 12月1日,圆通速递、美凯龙、丽人丽妆分别公告,作为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阿里网络因自身要突出主业、实施存续分立,将把所持的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杭州灏月。12月3日晚,美年健康、千方科技、分众传媒、居然之家也发布了相关的交易公告。当然,杭州灏月的背后仍是阿里,此前,阿里网络决定实施存续分立,并分立为阿里网络(存续公司)和新设公司杭州灏月、传滨科技、传航科技,新设公司与阿里网络的股东构成与持股比例完全一致。换句话说,这次股权变更本质上是左手倒右手,换而不“退”,阿里仍控制着这些阿里系公司。只是这一操作将阿里网络的主业和非主业业务由此分开,美凯龙、丽人丽妆等代表的投资被放到了另一套管理体系之中,当聚焦主业成为阿里一再强调的重点,非主业的处境可能就变得有些微妙。曾经,创业公司或头部企业一旦被阿里或腾讯收入麾下,通常意味着下半场“不愁吃喝”,如今或许随时成为“弃子”。1、“修枝剪节”或“割肉”离场在美凯龙的交易中,阿里网络将持有公司2.48亿股股份全部转让给杭州灏月承继,而杭州灏月与阿里软件、淘宝控股、新零售基金构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美凯龙4.35亿股股份,约占美凯龙总股本的9.9976%。也就是说,阿里真正持有的股权其实是没变的,同样地,美年健康、分众传媒等其他阿里系企业也是相似操作。这是阿里对参投企业的一次梳理,但显然只是开始。根据公告披露,目前阿里网络在A、H股还有几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超过5%,包括众信旅游(持股10.20%)、翱捷科技(持股15.43%)、联华超市(持股18%)、洪九果品(持股7.67%)、汇通达网络(持股17.26%)。另外,淘宝控股手中也有众多股份占比超过5%的公司,其中不乏哔哩哔哩、小鹏汽车、宝宝树、快狗打车等行业头部企业。曾经大规模的扩张与投资,让阿里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梳理其庞大的投资版图,可在当前的战略调整下,阿里对这些参投企业及控股公司的布局很可能不会止步于换而不“退”。因为聚焦主业取代多元化生态,成了阿里现在最核心的方向。过去,阿里和腾讯在成为两大超级巨头后,不谋而合地朝着多元化生态发展。他们通过资本手段无限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经济的控制力,另一方面试图融入自己的生态,获得新的增长。如今,我们看到,从扩张到收缩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尤其是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后,管理层在多个不同场合都对聚焦主业进行了强调。对一级市场的梳理,实际上也是在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而区分之后呢?阿里已经说的比较直白,“将通过尽快盈利或其它多种资本化方式,实现这些资产的价值。”所以说,阿里网络的此次股权转让很有可能是在为后续的减持做准备。其实阿里早已动手。比如商汤科技,今年以来,阿里多次减持商汤科技,6月5日,减持商汤7000万股,减持均价为2.1974港元,阿里套现1.54亿港元;6月15日,减持商汤5000万股,减持均价为2.31港元,阿里套现1.155亿港元。到了7月21日,阿里彻底清仓投资超过五年的商汤科技。还有光线传媒,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23年4月13日至2023年4月28日间合计减持 1247.18 万股,减持后持有公司的股份低于5% 。另外,阿里对不少公司的控制在减弱。像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今年,在居然之家、美凯龙引入国资完成后,阿里变更为二者的第三大股东;对于所有的阿里系公司来讲,阿里的“刀”已然举起,只是不知道谁是需要砍掉的“旁支”。2、“不争气”的阿里系距离2023年结束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财联社创投通显示,截至目前,阿里在一级市场共投资了21个项目,而这个数字和曾经疯狂投资时的大手笔相差甚远。今年11月的电话会上,吴泳铭对阿里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三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从今年阿里所投资的公司来看,也恰恰属于这三大领域的范畴,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为什么反而被阿里率先抛弃了呢?糟糕的业绩表现及在资本市场上的颓势,让急于提升投资回报率、提升资产价值的阿里,对商汤科技失去了耐心,而这似乎是阿里系企业的一个“通病”。在“投靠”阿里后,很多企业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差,或是差强人意、远不及期待。举几个例子,其一,高鑫零售;作为我国大卖场业态的先行者之一,高鑫零售历史悠久且龙头地位突出,由此获得阿里青睐,2020年,斥资36亿美元入主高鑫零售,成为控股股东,它也是阿里新零售矩阵中最为核心的成员之一。虽然有阿里的扶持,高鑫零售的转型却不顺利。2023财年公司实现收入836.62亿元,同比下滑了5.1%;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可利润规模依然徘徊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到了今年,2024财年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再度由盈转亏,与去年同期业绩相比,亏损幅度也在扩大。其二,美年健康;在民营体检行业中,阿里以一己之力,通过资本手段将“三足鼎立”的格局改变为尽归“一家”,阿里为*大股东的美年健康也由此稳坐民营体检公司头把交椅。原本以为民营体检市场将迎来爆发,阿里健康也能吃到红利,事实上,如今发展迅猛且占据体检市场更大份额的依旧是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以美年健康披露的财报来看,其盈利能力并不稳定。2018-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为8.21亿元、-8.6亿元、5.54亿元、0.73亿元和-5.33亿元。从阿里投资入局的不同领域来看,新零售看不见明显成果,电影被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拖累,消费医疗行业尚未培养出巨头,家居家装生意血亏,以社区团购为核心的近场零售几乎全军覆没…总结一句话:过去几年阿里的投资,几乎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这不单单是投资回报的问题,阿里投资,最核心的目的其实是融入自己的生态,盘活内在业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协同发展。但很多时候结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自己的钱还打了水漂。家居赛道便是如此。5年过去,阿里系不仅未能实现撬动五万亿潜在家居消费市场的愿望,而且若仅从浮盈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笔亏本的买卖。阿里系当初以43.6亿元的价格,认购了美凯龙的可交换债券,可交换债全部换股后拥有后者13.7%的股份,如今仅以10.52亿元的价格,就转让了美凯龙的5.7%股权,转让价格明显缩水。投资居然之家的回报金额也距离其本金相差甚远。不管是阿里系不争气还是阿里投资决策的失败,现在都到了一个纠错的时候,所有阿里系企业都无法安枕。3、“帝国”变天,只能另谋出路?11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蒋芳发帖回应“马云家族信托减持阿里”传闻,称“马老师一股也没有卖”。同一天,阿里一手扶持的上市公司宝尊电商宣布,与抖音服饰品类头部服务商杭州洛氪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收购意向,计划收购其51%股权。从阿里到抖音,虽然宝尊电商仍属于阿里系,可它已经在寻找新的出路,试图不再依赖阿里。美凯龙、居然之家也是如此。家居消费从主营业中剥离后,作为非核心资产,是否依然能够得到来自阿里的线上流量加持,被打上了问号,更严重的是,受行业低迷的影响,阿里在两大家居卖场龙头的投资大有缩水的可能。在此之前,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先后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国资,这很大程度上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阿里系企业需要应对失去阿里这棵大树所带来的改变,但是对于业务与阿里绑定过深的企业而言,想要寻找出路并不容易。比如这次股权变更的丽人丽妆、圆通速递、美年健康等,以丽人丽妆为例,丽人丽妆的核心业务是电商零售,占公司营收的比例超过92%,它的崛起几乎可以说与阿里电商的发展是相互同步的。也因此,丽人丽妆的业务高度倚重阿里系,由天猫平台贡献的营收一度超过九成。然而近几年拼多多逆势增长,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崛起,丽人丽妆不得不探索新的渠道,只是目前其在新兴渠道上取得的进展相对缓慢。但这是阿里系企业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其实不管是已被划为核心业务的盒马、大麦网、UC,还是阿里投资或控股的其他非主业业务,阿里新一轮的组织改革,都意在促使业务独立成长,改变原有的“妈宝”式培养风格,短期来看,可能会使不少阿里系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可长远来看,危机意识的刺激下,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阿里的投资思维正在改变,这对于阿里系也是一种利好。过去,阿里收购或控股其他公司,是将服务阿里作为首要宗旨,所以阿里喜用空降人才且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以及强行在被收购企业内部植入阿里文化等一系列做法,加强对阿里系的控制,使他们优先为阿里“供血”。这是很多阿里系企业被投后反而日渐式微的缘由。而今随着新一轮的组织改革,阿里的投资方向或将更偏向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阿里系企业的独立性会增强。阿里之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能也是阿里系重启或滑落的分水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中企在海外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