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发货后预收账款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正文 超级LP要变了:社保基金明确投资VC/PE比例 根据《管理办法》,社保基金境内投资的投资范围将进行调整优化,并适度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上限。其中还明确提出,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为40%和30%。 VC/PE翘首以待的一幕出现。投资界—解码LP获悉,近日,财政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次的震撼之处在于——根据《管理办法》,社保基金境内投资的投资范围将进行调整优化,并适度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上限。其中还明确提出,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为40%和30%。一旦实现,市场有望迎来千亿级活水。VC/PE震撼弹:拟提高股权类资产投资比例具体来看,《管理办法》共十章、58条,对投资范围、投资监管比例、管理费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管理办法》最大的影响之一在于,明确了各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管理办法》提出,根据基金投资和监管实践,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特征,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品种按照存款和利率类、信用固收类、股票类、股权类进行划分,并将境内和境外投资全口径纳入监管比例。其中,股票、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公司优先股、中国存托凭证,合计不得高于40%。直接股权投资、非上市公司优先股合计不得高于20%;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含创业投资基金)不得高于10%;上市公司优先股和非上市公司优先股合计不得高于5%。《管理办法》要求,社保基金会应有效防范集中度风险,按成本计算,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单一股权项目不高于该投资标的总规模的30%,投资单一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股不高于该投资标的总规模的20%。简单来说,根据《管理办法》,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可达40%和30%。而对比2001年12月公布的《暂行办法》,划入社保基金的货币资产的投资,按成本计算,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这一次调整后,将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放宽至40%,股权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放宽至30%,进一步提高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灵活度,有利于持续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投资范围上,《管理办法》不仅扩大了范围,还明确:社保基金直接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符合条件的直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含创业投资基金)、优先股,经批准的股票指数投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关于管理费率,《管理办法》还提出,适度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上限。其中,股票类产品管理年费率不高于0.8%,债券类产品管理年费率不高于0.3%;货币现金类产品管理年费率不高于0.1%;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年费率不高于1.5%;托管人提取的托管年费率不高于0.05%。此外,《管理办法》还强调,社保基金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要坚持安全至上、优中选优原则,审慎选择投资项目和股权基金管理人,科学论证投资价值,全面研判防范风险,严格执行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和内部控制等相关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不难看出,在一级市场,社保基金还是以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为主,优选市场头部机构。超级LP正在入场手握万亿资金,社保基金一直都是VC/PE心心念念的超级LP。设立于2000年8月,社保基金全称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从2004年开始,社保基金试水股权投资基金,首次出资1500万元,投资海富产业基金旗下的中比基金。之后,社保基金不断向股权投资领域深入——2006年,社保基金向国内首支产业基金——渤海基金(国资)投资10亿元;2008年,以国内第一家可以自主投资PE的机构投资者身份,承诺对鼎晖投资与弘毅投资各投资20亿元,标志着社保基金加大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2010年,社保基金投资列表中首次出现VC阶段的股权投资机构,君联资本、IDG资本等位列其中……近些年来,社保基金更是加大投资力度。去年9月出台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实业投资指引》中提到,要加大直接股权投资力度、扩大市场化股权基金投资规模等内容,一度为VC/PE带来了好消息。印象深刻今年5月底,社保基金独立出资,设立“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主要投向中关村早期和成长期科创企业,重点支持科创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期限超过10年,由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随后,社保基金作为单一LP出资落地的第二支基金——社保基金长三角科创投资基金正式落地上海,总规模51亿元,由IDG资本管理。据悉,基金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投资布局。除了北京上海,社保基金的身影也出现在深圳。投资界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已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基金同样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独立出资设立,并与深圳市政府合作,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深圳,社保基金释放了一个积极讯号: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发展。不过,社保基金作为优质的长线资金,历来对基金管理人遴选的标准非常严苛。正如北京一家人民币基金的IR负责人说,“在募资难的环境下,所有VC/PE都想争取社保基金。如果说人民币募资是打怪升级的话,那么搞定全国社保基金绝对是最难打的关卡之一。”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吴琼,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666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2023第十一届消费者体验创新大会近日在苏州圆满落幕!
正文 安踏收购74天,MAIA创始人出走 Maia运作的成败,或将决定安踏能否打开新消费世界并购的那扇大门。 被安踏正式收购74天之后,国产头部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下称Maia)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12月29日,Maia创始人欧逸柔在朋友圈发文:“即将在未来一个月卸任Maia的实际工作,但会继续作为股东与创始人支持Maia”——几天前,这一消息就已经开始在投资机构不胫而走了。但这似乎不是安踏当初预想的结果。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欧逸柔目前仍担任玛伊娅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法人。安踏收购至今,Maia的董监高团队经历了两次调整,*次是在2023年11月25日,基本上是投资机构派出的董事退出,代之以安踏派出的董事,创始人欧逸柔(Lisa)和联合创始人王佳音(Mia)保持原职;第二次发生在12月5日,Maia董事长变更为毕明伟,欧逸柔卸任董事长,成为董事兼总经理,王佳音卸任总经理。如今再次生变,欧逸柔为何离开?同为联合创始人的王佳音何去何从?安踏对Maia的整合又将如何推进?针对相关问题,《中国企业家》向安踏和Maia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安踏和Maia均未给出进一步答复。01安踏进,创始人退2023年10月16日,安踏发布公告称,公司一间接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于2023年10月13日与玛伊娅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目标公司)的若干股东分别订立若干买卖协议,购入后者75.13%的股本权益,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将成为安踏体育间接非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作为“新并购*”的安踏,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不断磨炼出了一套成熟的并购打法,收购Maia之后,其整合行动迅速组织起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安踏对后者在组织和业务层面的调整都在进行中。”组织层面的调整已有??裳?。据天眼查的数据,Maia新任董事长毕明伟,2007年加入安踏,任安踏集团首席财务官,除了财务管理,还负责安踏集团的业务流程管理、物流管理等中后台职能;监事赖世贤为安踏集团联席CEO。除此之外,新增董事丁思榕,为安踏集团董事会主席丁世忠长兄丁世家之子,目前在安踏收购的可隆品牌担任总裁。随着安踏系高管的向前一步,Maia原高管则退居其后,一直任董事长的欧逸柔成为董事兼总经理,取代了过去王佳音的职位。在2018年《界面》的一篇报道中,两人曾谈到当初的创业经历:2015年9月,欧逸柔开始前期的创业筹备,花了8个多月时间设计研发。产品上线后,2016年11月,曾是小红书创业初期成员的王佳音加入,任品牌联合创始人兼CEO,负责整个品牌的运营和增长策略。之后,这个新消费品牌开始了“腾飞”之路:2017年推出的“腰精裤”销量破亿,成为Maia的*“超级产品”,根据欧逸柔提供的数字,“腰精裤”如今累计售卖近80万条。Maia的大举融资之路也从2017年开始启程,之后的6年间,在安踏收购之前,Maia先后启动了6轮融资,共募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吸引了红杉中国、动域资本、火山石资本、CMC资本、华映资本、华创资本、百丽国际等众多机构前来投资。与资本追捧相对的是,Maia创始人看起来却有些意兴阑珊了。一家投资机构的知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他对欧逸柔的离开并不感到意外,“之前就有这种感觉,她们每次融资都在卖老股,不像其他创业者那样,会担心控制权旁落,而且从创始人的投入状态来说,也远不如其他创业者。”欧逸柔对离任原因的解释似乎也呼应了这一点,她在其中谈到了创业者的身份“纠结”——“对于创业者,工作与生活之间没有平衡,只有取舍,过去9年我舍了许多与家人、自己相处的时间,遗憾错失了许多珍贵不可复刻的时刻。”主动或者被动,这一次她舍掉的,是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总经理的角色。而此时,她也已经不是那个能掌握企业命运的人。02不确定的未来欧逸柔的“舍”,为自己对Maia的影响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安踏的“得”,却还没能给Maia的未来提供一个新的答案。安踏的收购之路起于2009年的Fila,并在后者的运营走向正轨之后开始加快并购步伐:2015年收购英国运动休闲品牌斯潘迪,2016年收购迪桑特在中国区的*经营、产品设计、销售及分销业务,2017年收购高端户外品牌可隆,2019年收购拥有始祖鸟、萨洛蒙等多个知名品牌的亚玛芬体育集团……借此,安踏构建了一个从时尚到专业,从大众到高端的、覆盖场景越来越全的品牌矩阵,但在女性瑜伽服饰这一板块却留有空白——这一缺憾随着lululemon的异军突起,以及其他体育运动品牌的相继跟进而更显扎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Maia对于安踏,是那块恰如其分的拼图。而对于Maia而言,安踏的收购为先前的投资人提供了一个诱人的退出渠道,尤其是在新消费投资遇冷,IPO退出无期的情况下,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此,也帮助企业解开了资本的绳套。实际上,对于当时的Maia来说,面临的困境不止如此。《中国企业家》获得的一份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Maia净销售额情况堪忧。对比之下,其2018年、2019年的同比增速高达245%、139%,2022年也还能达到60%,但到了2023年*季度,同比增速只有4%——在这个季度的3月8日,Maia还由于涉嫌贬低女性的营销文案而引发舆论围攻,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Maia的销量下滑与这次“翻车”事件密不可分,但Maia内部对这一点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上,Maia的境况在此之前已经不妙。据一份内部文件显示,2023年1~3月,Maia累计沟通了30多家投资机构,但因公司获利情况不佳,融资没有成功;此后就一直陷于经营压力之中,库存、供应商、员工等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冒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安踏的收购,可能从价格上捡了一个便宜;但另一方面,能否真正盘活资产则是未知之数。与安踏其他大手笔的收购相比,Maia的体量相形见绌,根据公开数字,Maia在全国仅有25家店,2022年的销售额仅5亿元。不过这些只是眼前的小困难,借助于安踏的资本实力、渠道运营和供应链能力,店铺铺设和销量提升都属于安踏整合的基本功。真正考验的是品牌价值。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指出的那样:服装品牌的收购,买的只是Logo,也就是品牌沉淀。或许有部分畅销商品,但潮流在变,买到手的这盘货厉害,下一季可能就撑不下去了。而如果设计团队流失,对品牌资产来说也是一个很重大的损失。这也是摆在Maia眼前的挑战:一方面,品牌“伤势”恢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如今在Maia天猫旗舰店、小红书等平台,还会出现“辱女品牌”“翻车品牌”的用户评价;一位闲鱼用户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冷暖变化:此前挂出的Maia商品被秒杀,现在则很长时间都少人过问;而另一方面,欧逸柔同时兼任Maia创意总监,她的离开对Maia的设计团队、以及未来的产品走向带来的影响,都是安踏接下来要去化解的。毕竟,这是安踏在新消费领域的*次出手,从某种意义上,此时的Maia恰如彼时的Fila,正如后者开启了安踏面向国际成熟品牌的收购之路,Maia运作的成败,或许也将决定安踏能否打开新消费世界并购的那扇大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家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4,第一篇投资人万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