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何做会计分录?
正文 AR逆势大涨,谁在疯狂押注? AR眼镜主要的光学方案分成光波导、Birdbath、自由曲面和棱镜。 消费级AR眼镜的潮水走向。2023年,VR向左,AR向右。当Pico等一众VR厂商爆出裁员和销量暴跌的消息时,AR却一路高歌猛进,为遇冷的头显市场带来些许希望。日前,市场调查机构IDC发布报告,称2023年中国AR出货量24万台,较上年增长133.9%。此外,该机构还预测,2023年中国AR市场规增速或将达到101.0%。VR(Virtual Reality)意为虚拟现实,而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两者的产品目前均主要用于游戏、影音娱乐等场景,产品单价均在2000-3000元之间。VR试图打造完全虚拟的体验,AR则将虚拟与现实场景结合,从而产生辅助效应,比如翻译、协助办公等商务需求。正因如此,AR眼镜被视作继智能手机之的下一个智能终端。苹果公司推出Vision Pro,无疑有着标志意义。今年夏天,该公司在WWDC2023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Apple Vision Pro。人们戴上Apple Vision Pro,只用眼睛就可以打开App和操作Mac电脑未完成的任务,而且还可以拍照。据悉,Apple Vision Pro已经实现量产,供应链做好了年产100万台的准备,新产品将于2024年1月在北美发售。事实上,过去一年,不仅Rokid、雷鸟等新兴品牌加入争夺,就连小米、华为、联想等手机厂商也都纷纷入局。非凡市声背后,一场AR重构消费电子的战事已经悄然开启。比如,Micro—LED、光波导等是AR设备的硬核技术,受此影响也迎来资金和创业公司的押注。亿邦动力梳理了AR设备的上下游玩家,试图从产业链上把握这场生态重构,以及消费级AR眼镜的潮水走向。01Micro LED整体量产突破显示屏方案上市企业获益2024年1月,北美发售的Apple Vision Pro,据称将搭载硅基OLED屏幕。它的PPD(Pixels per Degree,角分辨率)数值约为35-40,高于同类竞品,更加接近人眼。一款完整的AR眼镜,主要由四大??樽槌?,即拍摄、处理、显示和交互。显示是AR眼镜的核心???,占整个硬件成本的5-7成,它的硬件设备包括由硅基OLED、Micro LED等构成的显示屏幕,以及由Birdbath、光波导和自由曲面构成的成像元件。Apple Vision Pro所搭载的硅基OLED屏幕,又称OLEDoS,可将单个像素点的尺寸缩小至1/10左右,从而实现更高的精度,让AR的显示效果更为真实。不过在明亮场景下,硅基OLED的显示效果会大打折扣,而Micro LED很好解决了前者在在亮度上的缺陷,但工艺难度更高,良品率也不如硅基OLED。亿邦动力统计并对比了近两年上市的消费级AR眼镜,发现去年上市(截至2022年10月)的9款AR眼镜中,仅2款使用了Micro LED显示屏,但今年(截至2023年10月)有4款眼镜使用了该屏幕。近年来,消费级AR迅速崛起,也带动一批LCD和OLED厂商升级产品,并在智能手机和电视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空间。Apple Vision Pro能做到年产100万台,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中国供应商的支持,包括领益智造和立讯精密。亿邦动力梳理了23家AR供应链上市企业,其中9家光学成像方案商,5家为芯片与芯片封装企业,5家为显示屏集成企业,2家为声学方案商以及代工厂。过去一年,5家芯片以及芯片封装企业的营收集体下滑。9家光学方案企业,6家营收在同比下滑。比如做芯片的瑞芯微,2022年上半年的收入为12.42亿元,今年同期下滑31.23%至8.53亿元;光学方案服务商的中光学,去年上半年营收达17.84亿元,但今年同期降幅也高达35%。5家显示屏企业,却仍有3家保持营收增长。尤其是利亚德,去年上半年营收为37.02亿元,今年同期增长8.54%至40.18亿元。利亚德在Micro LED产品线上的营收也有较大提升,今年上半年Micro LED产品的销售额近2亿元,接近2022年全年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代表市场预期的股价,或更具参考价值。亿邦动力发现,其中有18家上市企业股价均同比上涨,包括5家显示屏方案商,2家声学方案企业。在显示屏方案商中,又以维信诺(65.2%)、利亚德(11.47%)、深天马A(9.31%)三家公司股价上涨最快。这或许得益于其在Micro LED上的布局。比如,利亚德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实现该方向的技术突破,10月旗下黑钻系列产品正式量产;深天马在今年称已打通70%-80%的技术,预计将在2025、2026年实现小规模量产;维信诺主要为头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提供OLED显示屏,今年也通过参股形式,将触手伸向了Micro LED,参股企业成都辰显光电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出货。仅就显示方案而言,Micro LED尽管在快速增长,但仍然是增量业务,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仍然是为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生产LED屏幕。因此,从短期来看,新技术对营收的贡献和对股价的拉动,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会更为务实。今年AR眼镜显示屏*的变化是,企业更注重在尺寸、色彩等细节上开始小微创新。比如近两年,Micro LED厂商镭昱相继研发出0.39英寸的微显示芯片、0.22英寸的Micro LED全彩微显示器。色彩上,以往厂商只能研发单色的Micro LED。但今年的展会以及雷鸟新品发布会上,已出现了全彩Micro LED。02一级市场热衷光学器件厂商光波导或将是未来主流选择AR显示??榱酱蠊钩?,显示屏幕多由传统LED厂商主导,且在二级市场受到追捧,而在光学成像元件,尽管有着9家上市公司,不过仍是风险投资追逐的对象。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今年初至10月,围绕AR眼镜产业,总共发生20轮融资,其中,有6家终端品牌,4家光学方案商,芯片和显示各2家,1家声学方案商,均获得融资。除了品牌,风险投资大多涌向了光学元器件厂商。AR眼镜主要的光学方案分成光波导、Birdbath、自由曲面和棱镜。根据中国移动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发布的AR眼镜,使用光波导、Birdbath和自由曲面的比例分别为36%、32%和20%。得益于更早实现规模化量产,Birdbath是中国AR眼镜厂商的主流选择。仅就显示性能和便捷性来说,AR眼镜的显示方案都在朝着Micro LED +光波导的方向发展。比如,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就采用了Micro LED+全息光波导。当下,光波导方案面临量产难度大,成本高等难点,更多应用于B端产品,因此成为吸引热钱涌入的原因。亿邦动力注意到,今年拿到融资的4家光学方案商,选择的均为光波导方案。他们分别为至格科技、鲲游光电、三极光电以及灵犀微光。从技术路径上看,上述四家光波导方案商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目前,主流的光波导方案又分成阵列光波导与衍射光波导。Birdbath因透光率及体积问题,被视作过渡方案早已是业内共识。今年行业较大变化是衍射光波导方案取代阵列,这或将逐渐成为主流。获得融资的四家企业中,除灵犀微光选择了阵列光波导方案,至格科技、鲲游光电、三极光电均选择了衍射光波导方案。从披露的金额来看,至格科技和鲲游光电今年的单笔融资均已达亿元级别。灵犀微光今年连续进行了两轮股权融资,且融资额并未披露。相比阵列光波导,衍射光波导的优点之一是更轻便。雷鸟创新相关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衍射光波导优势在于二维扩瞳,更能缩减镜腿的厚度。相比之下,使用阵列光波导方案会造成镜腿过厚,对视野造成明显的遮挡。今年雷鸟发布的两款AR眼镜新品,便首度搭载了衍射光波导方案。雷鸟创新副总裁吴彬称,衍射比阵列在规模量产上更成熟,随着衍射方案更快步入量产阶段,优势会更明显。这一观点亦得到了Rokid相关负责人的确认。下游整机厂商或品牌商,以订单或投资入股的方式支持上游初创企业,从而把控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实现对产能的控制并降低成本,在消费电子行业尤为常见。比如在国外围绕苹果,诞生的“果链”;在国内,零部件厂商围绕小米则诞生的“米链”。这一共生生态,在AR眼镜产业,亦逐渐形成。比如在光学方案环节,OPPO、小米不仅以订单形式支持至格科技,同时拿出真金白银,投资了这家公司;华为于去年发布*观影眼镜Vision Glass,旗下哈勃投资也是鲲游光电的股东。有人拆解过华为Vision Glass的硬件,按照供应商所属国家划分,中国供应商的成本占比为165.9 美元,占比为91.7%,其余8.3%由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商家瓜分。033家手机厂商入局首发新品AR眼镜竞争格局或将打破关键技术与硬件突破,上游生态逐渐完善,再加上投资人热情不减,也在推动终端品牌和产品出现崭新的局面。来自市场的热情正在让投资人进入AR领域。截至今年10月底,Rokid、雷鸟科技和亮亮视野等在内的6家品牌,拿到了新钱。企查查数据显示,Rokid、致敬未知两家企业单笔融资额近亿元。在投资趋于审慎的当下,这样的融资额实属难得。AR眼镜的上新也在明显提速。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2022年1-10月,6家AR眼镜公司,一共发布了9款新品。但在今年同期,8家企业至少发布了12款新品,其中不少公司是首次发布新品,包括米家1款、努比亚1款。致敬未知,成立于2022年8月,今年7月一次性发布了两款新品。致敬未知CEO吴德周,因曾在字节、锤子科技以及荣耀担任要职,而备受关注,而致敬未知的资方就有阿里的身影。这些新入局的商家,或将打破既有的行业格局。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主要线上渠道中,AR眼镜市占率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为雷鸟(32.9%)、Xreal(22.9%,由Nreal更名,)、Rokid(19.7%)、华为(11%)以及INMO(5.2%)。该排名与去年相比并无显著变化,其中*的亮点是华为。华为于去年12月发布的*观影AR眼镜,在今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便达到了11%,排名第四。今年,手机厂商小米、华为入局,他们凭借在渠道以及品牌知名度上的天然优势,试图改变行业竞争格局。今年11月,手机厂商魅族也发布了*AR眼镜。不过,被称为AR四小龙的雷鸟、Xreal、Rokid和INMO,仍然占据着近90%的市场份额。与小米、华为等大厂相比,雷鸟、Xreal、Rokid等头部玩家的优势在于入局更早,如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上新速度,即近两年每年上新两款。分析近两年的新品,亦不难看出行业在技术偏好上的改变。比如光学方案上,Birdbath因两年前实现量产,成熟更高一直是主流选择。去年发布的9款新品中有4款,今年的12款新品中有5款,均选择该方案。衍射光波导方案渐渐成为主流方案,也体现在终端新品上。比如2022年虽然使用阵列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方案的产品均有2款。但在今年,影目、雷鸟分别放弃了此前沿用的阵列以及BirdBath方案,选择了衍射光波导方案。这导致,今年使用该方案的新品就达到了4款。除了技术路线,另一个扰动行业格局的是价格。据媒体报道,目前主流的AR眼镜价格大约在1000-5000美元之间。但是从去年开始,一些国产品牌不断下调价格,有些甚至推出千元以下的产品。在接下来的2024年,如果这些品牌无法在技术上拉开距离,价格或将成为激烈竞争的焦点。而这些热闹市声,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相信,AR眼镜或将是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可以承载巨大用户场景和商业潜力的设备。现如今,整条产业链闻风而动,资金和创业公司也都在此押注,但至于潮水向何处去,目前还不得而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厮甑涤诰?,谁没卷明白?
正文 跑鞋圈的Lululemon,开始收割中产 从耐克、阿迪到Allbirds,再到昂跑、Hoka,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让中产消费者“审美疲劳”? 最近,有一个叫ON昂跑的品牌激发了郑琪强烈的好奇。死忠粉认为这个牌子又酷又有调性,有人这样形容,“上海静安区人手一双,衣服裤子必须配Lululemon。”不喜欢的人觉得它又贵又难穿,“上O下N的Logo,好像在告诉别人:我很酷吧,而且财力充足。”昂跑的评价两级,但不影响它在中产圈拥有重要的地位。一些人听说这个品牌,是它和Lululemon、始祖鸟(ARC'TERYX)并称为“城市中产三件套”。许多人还不了解昂跑,做个对比,或许就能理解它为什么是中产三件套之一了。Lululemon靠一条瑜伽裤做到十亿美元营收,用了14年。而昂跑这个2010年成立于瑞士的牌子,做到这个体量,只花了10年。要知道,跑鞋是个比瑜伽裤更内卷的市场,老牌云集、厮杀激烈。市场不缺一双会讲故事的小众“中产鞋”。曾经风靡硅谷的“羊毛鞋”Allbirds早已失宠,这家公司近一年越亏越多,股价一直徘徊在1美元上下。市场更不缺专业跑鞋,一双几百块的跑鞋就能满足需求,为什么要买上千元的昂跑?事实却是,当耐克、阿迪在中国市场日渐式微,昂跑在亚太市场的增速却是最快的,在中国市场的门店也越开越多。当巨头失势、新星陷落,今年第三季度,昂跑却创造了上市以来的最强业绩:净销售额同比上涨46.5%至4.8亿瑞士法郎(约5.5亿美元),净利润猛涨184%至5870万瑞士法郎(约6716万美元)。就像Lululemon曾经在中国市场最火的时候,市场一度在问“它到底做对了什么”一样,今年以来,越来越多人对昂跑产生好奇:昂跑到底有多火?这个瑞士品牌是怎么俘获中产的?它和中产的“蜜月期”会有多久?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01 ON昂跑:很贵,很火,很赚钱一个牌子如果被称为“中产收割机”,价格一定不便宜。昂跑一双鞋的均价在1000元以上,中高端鞋款超过2000元,整体定价高于市面上大多数跑鞋。在「定焦」走进北京一家ON昂跑门店的半小时之内,一位销售人员多次强调,“我们品牌不打折。”相比于亚瑟士、索尼康等老品牌,昂跑创立至今不过十几年。不过,昂跑宣称自己来自瑞士阿尔卑斯,这个“出身”让很多人*时间联想到“品质高、价格贵”,就算是个新品牌,似乎也是有些底蕴的。昂跑被中产热捧,许多跑步爱好者却觉得它很鸡肋。有十年跑龄的蔡亚表示,如果你喜欢它这种设计风格,预算充足,那市面上的竞品可能都不如昂跑能打,但如果你想要一双专业跑鞋,市面上能找到比它家每个系列都更成熟、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昂跑卖得贵,评价两级,但不妨碍它卖得火爆,看这家公司的财报就知道。过去五年,昂跑业绩一路狂奔,2022年的净销售额*次突破10亿瑞士法郎大关,达到13.2亿美元新高。「定焦」制图2023年,昂跑上调了对全年业绩的预测,预计净销售额至少达到17.6亿瑞士法郎(约20亿美元)。现在时间过去三分之二,昂跑的KPI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三,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累计净销售额为13.5亿瑞士法郎(约15.5亿美元)。昂跑不但卖得好,也很能赚钱。2022年,昂跑扭亏为盈,赚了5770万瑞士法郎(约6602万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1亿瑞士法郎(约1.3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值得注意的是,昂跑的盈利水平并不稳定,经历了2019年、2020年的亏损,2021年上半年开始扭亏,到2021年Q4、2022年Q4,再次出现亏损。「定焦」制图从毛利率来看,昂跑比Lululemon还要赚钱。它2022年的毛利率为56%,今年第三季度涨到59.9%,这也是昂跑上市以来的最高毛利率。而Lululemon近几年的平均毛利率为55%。昂跑跑得更快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昂跑的大盘在美国,美洲市场贡献着六成以上的收入,尽管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太地区收入占比不到一成,但论成长性,亚太是昂跑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净销售额为1.1亿瑞士法郎,单个季度的同比增速都超过60%。更直接的依据是,昂跑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开店速度。昂跑进入中国五年,已经开出15家直营店,主要开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乍一听并不多,但一对比就可见其含金量。截至今年9月30日,昂跑在全球只有26家零售店。这是因为,不同于走门店直营模式的Lululemon,昂跑的渠道策略是分销和DTC两手抓。在品牌创立早期,昂跑主要通过批发模式把鞋子卖出去,它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是通过经销商。根据昂跑的招股书,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球50多个国家及地区,共有8100多家零售店出售它的产品。在上市前不久,昂跑才开始重视直营的DTC渠道,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并获得了不错的业绩。据天猫数据,昂跑在2019年入驻平台后,连续两年以同比263%和125%的速度飞速成长。但昂跑对DTC渠道的转向,并没有像耐克那样“力度太大”,因此,近几年DTC潮起又潮落,当耐克们为用力过猛而付出代价,开始重新寻找DTC与批发模式的*解时,昂跑相对保守的渠道策略反而抗风险能力更强。至今,昂跑的批发渠道依然是主力。以今年第三季度的情况为例,分销渠道的批发收入和DTC收入,分别占比三分之二、三分之一。02 把Lululemon学明白了昂跑是怎样在中国市场捞金的?谁是消费昂跑的主力军?它和Lululemon很类似,做的都是高净值人群的生意。但问题是,想学Lululemon的品牌太多了,成功的为什么是昂跑?关注鞋服市场的投资人冯远长期关注昂跑,对于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五个要素:*,外观设计卡在中产的心坎上,把低调感和辨识度拿捏得恰得好处。昂跑的Logo不大,上O下N,不过分扎眼。80后的陈从是一家公司的CEO,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考虑穿搭,他觉得昂跑鞋子的整体色调柔和暗淡,衣橱里的衣服基本都能搭。但昂跑独有的镂空底,不至于无法区别于人群。无论你认不认识这个品牌,见过这个鞋底大概率就会留下印象。陈从向「定焦」回忆,他最初买昂跑的想法是,主流的品牌几乎满大街都是,他一直想找一双品牌高端小众、但又有辨识度的鞋子。第二,产品的体验感很特别,导致懂它的是少数,这满足了“中产群体”的诉求。昂跑最出圈的是它特殊的鞋底结构,官方称这些孔洞为Cloud???,能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缓震。但这也成了品牌评价两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直观地体验,运动爱好者郑琪买了昂跑三个不同系列的鞋,穿了一段时间后,他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对穿鞋体验最敏感的那群人,才能感受到昂跑的特殊之处。“昂跑的鞋子,有缓震效果,但很弱。如果没有十几年穿运动鞋的经验,我可能都感觉不到。所以如果我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一定不会买它,因为那时候的我一定觉得这种减震效果很鸡肋,还不如买耐克、阿迪品牌性价比更高的鞋子。”郑琪说。在他看来,昂跑的缓震效果是偏自然的、让人感觉有一定科技在里面,而不是主流跑鞋那种科技感很满、脚感更直接的减震效果,任谁穿上都能感觉到。现在年过三十的郑琪之所以会买昂跑,除了因为在健身房、社交平台多次见过,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还有一种从众、炫耀的心理在作祟:“能Get到昂跑这种体验感的,应该是少数人,而我是其中一个。”第三,昂跑不但卖得贵,价格还很坚挺,极少打折,高端形象立得稳。冯远说,一定的消费门槛,能筛掉很大一部分的用户,区隔开一些人群。陈从自2020年开始买昂跑,在他印象中,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这个品牌几乎不打折,包括断码的款也没有折扣。这对于他这样的老顾客来说,反而是一种安全感,“保护了我们的感受”。这一点和Lululemon高度一致。Lululemon的天猫旗舰店显示的历史*价折扣率仅为2%。第四,中产喜欢社群,昂跑就用组织社群的方式慢慢渗透。这一点也是师从Lululemon。早期在北美市场,昂跑就不断签约各种大神跑者,靠高频组织线下活动,把运动爱好者和精英爱好者组织到一起,逐步出圈。现在在中国市场也是一样,昂跑的城市门店经常组织跑步活动,社交属性很强。昂跑邀请跑圈的KOL加入,参与者可以享受新品试穿。品牌借此接触更多跑步及健身爱好者,并扩圈到户外爱好者、时尚圈层以及认同健康生活方式的群体。对一个品牌最高阶的认同,恐怕就是加入它的组织了。从公司角度看,这类营销活动在保持品牌高端的调性的同时,效果还事半功倍。外形、穿着、价格、圈子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中产收割机”要会讲故事。从品牌诞生开始,昂跑就是讲故事的一把好手。前文提到,瑞士的出身让昂跑自带“贵族”光环,它的创始人Bernhard是瑞士著名的运动员。这无形中会让消费者感觉品牌很专业,但这还不够。昂跑请到了网球天王费德勒,让他成为品牌的投资人加代言人。跑步本来是门槛*的运动,昂跑这么一个动作,直接和其他跑鞋区分开了,把自己和网球这个中产符号绑定,更接近昂跑的目标用户。昂跑讲给中产的故事还有很多要素,比如中产喜欢的技术感、环保等等,不再一一列举。03 前浪难免成后浪不得不说,靠着学习Lululemon,昂跑成了一部分中产的“心头好”。冯远总结,在中产眼中,它可以装点门面,*且低调地体现财力和品位。换言之,昂跑不再只是鞋子,中产买昂跑不只是为了运动。但别忘了,“中产是敏感的,更是苛刻的”,他说道。陈从当初选昂跑,是因为它足够小众,穿上很酷,现在感觉已经没那么酷了,“我和很多人现在都有一种感受,见到昂跑这个上O下N的Logo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潮流和时尚是个轮回,商业世界也是如此,没有品牌能永远留在青春期。还记得风靡硅谷的Allbirds吗?一个比昂跑还年轻五岁的品牌,靠着一款单品发家,身上光环无数。Allbirds一度被称为“硅谷鞋”,不但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苹果CEO库克喜欢穿,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多次穿过。这个品牌的定位的是大众休闲市场,号称不穿袜子也不脚臭,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上最舒服的鞋子”。昂跑攻的是专业细分市场,号称做出了世界上最轻的缓震跑鞋。两家的定位不同,但成长轨迹非常类似。它们都有一个打动中产的品牌故事,也是包含技术、名人效应、环保等几大要素。昂跑请费德勒当投资人,Allbirds也拿到了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的投资。被风投机构追着打钱的两家,还在2021年前后脚到美股敲钟上市,虽然当时都是亏损状态,但市值飙涨。「定焦」制图上市*年,两家的故事就走向了不一样的结局。硅谷的精英开始抛弃Allbirds,因为公司业绩没有增长,亏得更多,它的市值从上市之初的40亿美元跌到只剩1.6亿美元。另一边,昂跑不但业绩一路大涨,还扭亏为盈,目前市值(91.1亿美元)是Allbirds的50倍之多。有观点把两家的分野,归因为专业细分市场的升温,以及大众时尚市场的失势。单从这两个品牌的一起一落来看,似乎是成立的。但一直盘踞在专业运动市场的耐克、阿迪,市场份额被挤压,甚至被昂跑们“抢”订单,又该如何解释?耐克、阿迪的批发商之一Foot Locker,其CEO近期表示,虽然耐克仍然是主要品牌,但On昂跑和Hoka One One(来自法国的跑鞋品牌,2013年被UGG母公司Deckers收购)是期内表现*的性能跑鞋品牌,“明年会继续增加这两个品牌的产品数量”。另一批发商Dick's Sporting的门店中,On昂跑鞋履产品的占比,也从年初的0.8%提升到6.1%。这也难怪,当耐克、阿迪经常打2折、3折“大甩卖”的时候,不打折的昂跑反而卖得火爆。这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大众运动品牌卖不动,小众运动品牌开始高增长。冯远称,这是目标消费者对大众品牌的厌倦,转而追求小众、新奇潮流的结果。作为小众的代表,昂跑暂时成了艳压耐克阿迪、取代Allbirds的那颗新星,它的后续发展会如何?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与昂跑一路飞奔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太理想的股价表现。相比上市以来三度突破万亿美元市值,以及此前150亿美元的市值高点,今年以来,昂跑的市值出现了明显回落。冯远分析,昂跑上市以后,库存持续上升、盈利水平并不稳定,这些隐患存在,就不足以打消资本市场对一个新品牌的疑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讲着类似故事的小众品牌越来越多。”冯远说,别忘了,中产之所以选择昂跑,是为小众付费、不想随大流,但上市以后的昂跑必然要破圈,那它会一直是中产的“新头好”吗?另一边,对手Hoka来势汹汹。它讲的是和昂跑类似的品牌故事,招牌是越野跑鞋,定价和昂跑接近,且同样专业、小众、年轻,也是Lululemon的“学徒”。Hoka的成长同样飞速,过去一年母公司的股价涨幅也轻松跑赢了阿迪、耐克,今年的销售额一样在涨。Hoka还比昂跑早一年进入中国市场。两家的关系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开着昂跑门店的商圈,不久后就会新开一家Hoka。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跑鞋”,还能看到两方“粉丝”的争论。评论区没有输赢,谁又知道中产们会转身爱上哪个很小众、很酷的新品牌呢?从耐克、阿迪到Allbirds,再到昂跑、Hoka,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让中产消费者“审美疲劳”?*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郑琪、蔡亚、冯远、陈从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定焦On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新能源汽车再次打响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