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汇算清缴年终结账需关注的财税事项
正文 突发!张小泉店铺被罚25万 品牌从名不见经传到家喻户晓,离不开消费者始终如一的选择和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产品质量过关、服务水平过关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品牌的经营之道,不在于通过刷单做到表面的“好评如潮”,而在于脚踏实地做好产品、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近日,杭州张小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因刷单、刷好评,被杭州市临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5万。这次刷单,是为了解决“断刀”事件产生的大量差评。2022年7月,张小泉受到了“菜刀拍蒜断裂”舆情的严重影响,随即要求运营部提高部分商品的好评率,方式之一就是刷单。上述事件在微博引发热议,有消费者评论称:“张小泉居然能在同一件事上再翻(车)一次。”还有电商从业者分析表示:“刷单的很多,有些平台还让品牌方刷单完成任务。(被举报刷单)要么被员工搞了,要么被平台搞了。”“(刷单)这玩意不是公认的潜规则么?除非太便宜的商品,否则都是好评返2~5元。”……01刷单345笔,???5万元去年中旬至今有关张小泉的负面舆论事件,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2年7月,广州一女子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开,询问售后客服后得到的答复却是“菜刀不能拍蒜”。随后,#张小泉客服称菜刀不能拍蒜#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对此,张小泉发布官方声明称,其常规刀具是可以拍蒜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刀具都适合用来拍蒜,一些硬度较高或者有专用用途的刀具,如果用来拍蒜的话,有断刀的风险。对于这份声明,网友们并不认可:“菜刀不能拍蒜,那还叫菜刀吗?”“一百块以上厨师刀有特别说明不能横拍的,但是现在这款如果不能拍蒜就有点欺负人了。”……在此之后,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披露张小泉产品的质量问题,品牌口碑极速下滑。比如,在今年3月,重庆一网友又发文称,自己买的张小泉斩骨刀,斩不了骨,正使用时突然断裂,刀差一点飞出去,幸好人没受伤。为了挽救品牌形象,降低对未来业绩的影响,张小泉开始刷单,打算以此将差评给“压”下去。2022年11月,张小泉电商公司创建“内部福利群”,要求员工购买相关商品,收货后晒图和好评,随后可申请客服退款,实付0元或者1元(个别2元、10元、20元)。不过,该群已于2023年5月26日解散。在此之前,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5日间,张小泉在天猫官方旗舰店共刷单316笔,在京东张小泉官方旗舰店刷单29笔,总共实收431.6元,刷单支付次数占期间成交比为0.08%,销售额占比为0.19%?:贾菔谐〖喙芫秩衔?,上述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也就是说,杭州张小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构成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行为,责令张小泉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万元,上缴国库。02 市值缩水6成,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77%拍蒜断刀、刷单好评背后,是张小泉的业绩隐忧。张小泉始创于1628年,是国内刀剪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但目前市值已经严重缩水。2021年9月6日张小泉登陆创业板时,首日IPO发行价为6.9元/股,最高时达38.16元/股,收盘价33.59元/股,涨幅386.81%。但目前张小泉总市值约为23.62亿元,相比发行首日60亿元市值,蒸发近36亿元,市值没了60%。从营业收入来看,张小泉从去年开始,业绩出现了持续下滑。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1年,张小泉的营业总收入逐年上升,分别为4.1亿元、4.84亿元、5.72亿元、7.6亿元,是一路上涨的趋势。但从拍蒜断刀事件所出现的2022年起,张小泉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从两位数降为个位数,达8.27亿元,净利润录得4149万元,下滑47%。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下滑至5.66亿元,同比减少13.78%;实现归母净利润927.18万元,同比下降77.41%。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张小泉此前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宏观经济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公司快速调整具体经营部署,强化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但受到国内生活五金消费品市场需求收缩、消费预期转弱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去年品牌舆情事件余波扰动,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出现一定幅度下滑。再来看张小泉的营销投入和研发投入占比,2022年销售费用约是研发费用的6倍,被业内人士质疑是“重营销、轻研发”的企业,也是产品质量及刷单问题的根源所在。具体来说,从2020年到2022年,张小泉的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下滑,分别为3.51%、3.01%、2.95%,2022年张小泉的研发费用投入为2438万元,同比微增2.95%;2021年,张小泉销售费用高达1.17亿元,2022年全年销售费用1.46亿元,同比增长24.66%。实际上,张小泉的生产模式除了自主生产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来源于OEM代工生产。这种经营模式下,研发费用投入低、销售费用高是很常见的。03老字号要被摘帽?刷单不长久今年4月,商务部联合其他部门对已有中华老字号进行全面复核。11月公布的结果显示,附条件通过的73个老字号品牌中,包括需要在6个月内予以整改的“张小泉”,消费舆情事件不断、业绩持续下滑或是其原因。拿近日引发热议的“张小泉刷单”事件来说,张小泉通过虚构或非真实的交易来提高某产品或商家的销售额或评价,起到烘托门店气氛、增强潜在客户消费意愿的作用。但刷单本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的交易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有消费者直言“做好产品,维护好品牌,比什么都强。谦虚些,是自己的问题就大方承认,增强产品质量,不要毁了一个老牌子。”也有从业者认为:“刷单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商家烧了钱,消费者看不到真实评价和销量,平台赚的盆满钵满。这就不是一个长久的事。张小泉刷单压制差评,只能说是个短视行为,长期的好评和口碑还得靠产品过硬的品质。”还有消费者对张小泉表示失望,“价格高、质量差、刷好评,张小泉这个牌子算是废了。不用心做产品,歪门邪道还挺多。”不过,不少电商人士表示理解。当下,许多商家找托刷单、刷好评,已经成为公开的销量密码。不少商家表示理解:“做电商哪有不刷单的,旗舰店也是一样。这是很常规的销售操作,(张小泉)这次被人故意捅出来了。”“实属良心,才刷了那么一点。”“其他刷单的那么多,‘海军’不抓,抓个‘小虾米’?”……有业内人士指出,追根究底,刷单是一种营销手段,属于电商行业潜规则。消费者愤怒的不是张小泉刷单,而是张小泉明知产品存在问题,不解决产品问题,反而去刷单掩盖问题。某种程度上,张小泉刷单没有错,错的是产品没有把握住用户需求。品牌从名不见经传到家喻户晓,离不开消费者始终如一的选择和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产品质量过关、服务水平过关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品牌的经营之道,不在于通过刷单做到表面的“好评如潮”,而在于脚踏实地做好产品、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派代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聚焦心衰治疗领域,焕擎医疗完成A轮融资
正文 光束汽车苦等五年,电动MINI能否「上岸」? 今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下一代MINI纯电动车型计划在2024年正式推出,光束汽车将成为其全球首产地和主要出口基地。 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合资的光束汽车,在成立5年后终于拿到了“准生证”,电动MINI看到了希望。而此时老对手的Smart已经有两款智能新能源车型在售,显得其更为“姗姗来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8批)拟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中,出现了光束汽车的名字,企业信息备注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这意味着,光束汽车获得了独立的生产资质。本该是一件可喜之事,但我们梳理发现,作为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纯电动车合资项目,同时也是长城汽车的*合资项目,光束汽车2018年就已成立,2019年启动建厂,结果到现在还没有上市一款车,动作缓慢。按照最初的规划,光束汽车不仅负责生产,还包括合资双方在中国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但截至目前,有关于两家联合研发的产品还没有新进展传出,估计光束汽车暂时只承担MINI未来电动车型的生产任务。虽然这将有利于MINI电动化战略的推进,不过在新能源竞争已经进入淘汰赛的阶段,也很难说MINI能突出重围。去年MINI品牌在华只交付了2.87万辆,占宝马在华总销量的3.63%,今年全年销量或将进一步降低。对光束汽车而言,拿到“准生证”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硬仗要打。1自带光环出生●这几年,不管是自主车企还是海外车企,在战略规划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慢慢向新能源转型先锋的形象上靠拢。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也不例外,在光束汽车这一合作项目上都拿出了十足的诚意。2018年7月10日,长城与宝马合作的合资公司——光束汽车破土而出,双方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各持股50%,计划将在中国打造宝马全球电动车生产基地。新生产基地将落户江苏省张家港市,总投资达51亿元。按照当时的规划,光束汽车*量产新车3年后下线。双方采取的是“合资不合营”的合作模式,即光束汽车生产的产品将按品牌分别进入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各自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光束汽车不再建设单独的销售渠道,而是专注在研发和生产层面。规划很美好,宝马和长城双方也对这一“强强联手”项目充满期待,称“光束”代表着合资公司拥有长期的、积极的正能量,能够与清洁能源挂钩,同时也代表了双方合作成果是光明的。早在2016年4月18日,双方便已签署了合作保密协议。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曾表示:“我们有点像自由恋爱,先搬到一起住,7月10日则是双方订婚日。”在“订婚”之后,光束汽车还算推进有序。2018年8月13日,长城汽车、宝马集团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签订整车合资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光束汽车正式落户张家港市。距离双方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仅一个月的时间,合资公司便已确定落地,足以证明光束汽车的重要性。到了2019年11月,光束汽车项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现场,魏建军表示:“光束汽车项目将会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质量最高、*创新和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典范之一。长城与宝马将扎实推动工厂的建设,全力推动项目投产,持续护航经营发展。”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彼时也表示:“今天,我们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接着2020年6月20日,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合资的光束汽车工厂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始打桩施工。2020年11月7日,光束汽车在张家港经开区项目地块举行“光束汽车生产基地工厂建设开工典礼”。一切似乎都在按规划顺利进行着。当时市场对这一项目也颇为看好,认为长城汽车通过光束汽车项目可以完成自己的升华,加强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宝马也可以与长城在电动车技术上进行互补,加强成本控制能力、累积国内造车经验。谁曾想,这之后光束汽车的声量就越来越低,官网上最新的一条新闻资讯还停留在2020年11月,也就是工厂建设开工典礼的时候,直到近期的独立生产资质获批,才再次受到关注。2变化悄然而至●项目公开之初有多风光,就显得现在有多落寞。自2020年之后,市场上就很少听到光束汽车的动态,以至于在工信部网站公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后,大多数的目光都瞄向了蔚来,光束汽车差点成了“小透明”。而在等待的漫长时间里,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光束汽车的地位似乎也变得有些尴尬。不光是在光束汽车官网上,最近的新闻资讯停留在2020年。在长城汽车的官网上,企业新闻列表里搜索光束汽车,最后一条发布时间也是2020年。根据最初的规划,光束汽车不仅负责生产,还包括双方在中国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预计未来的MINI纯电动汽车以及长城汽车旗下新产品均将在此投入生产。但最新消息显示,光束汽车目前只承担MINI未来两款电动车型的生产,而两家品牌联合研发的新产品没有了音讯。另外,早前光束汽车计划*量产新车在2021年左右下线。而现实情况是,直到今年10月,国产全新MINI纯电车型才在光束汽车工厂正式下线,计划于2024年正式上市并供应全球市场。这期间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8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之初,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进入发展加速期。在这一机遇窗口下,自主品牌们相继崛起??扇缃?,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打响,此时才挤入赛道,跑赢难度可想而知。聚焦到长城身上,和5年前相比,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以及国际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在长城汽车2018年的销量“战报”中,官方只提及了全年共销售105.3万辆,哈弗、WEY和长城皮卡分别以76.61万辆、13.95万辆和13.8万辆的成绩,成为各自细分市场销量冠军等信息。到了2022年,新能源和海外销量成绩成为销量“战报”中的宣传重点:2022年长城汽车全年销售106.8万辆,其中,海外市场累计销售17.3万辆,同比增长21.28%,海外市场累计销量已超100万辆;同时新能源升级加速,六大品牌持续焕“新”。今年前11个月,长城汽车销量持续攀高,累计达111.8万辆,同比增长12.94%。其中新能源累计销售23.2万辆,同比增长92.28%;海外累计销售28.3万辆,同比大增84.81%,新能源与海外市场双双创历史新高。宝马方面则是在不久前官宣,BMW在华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0万辆,成为*在中国取得这一成绩的传统豪华汽车品牌。根据懂车帝零售排行榜,35万元以上车型中,去年还排在问界M7之后的宝马iX3现在已经反超,近一年的销量为3.81万辆;而近一年宝马i3的销量是5.1万辆,已经排到了蔚来ES6之前。这种情况下,慢了很多拍的光束汽车对长城与宝马合资双方来说,还有那么重要吗?3后来居上不易●如今光束汽车获得“准生证”,总得来说有利于MINI电动化战略的推进,只不过MINI未来能否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还不好说。其实在去年10月就有消息称,宝马集团已决定将MINI品牌电动车型生产线从其母厂——英国牛津考利工厂转移至中国,该生产线转移计划将于今年底起正式生效,之后牛津考利工厂将只负责MINI燃油车型的生产。这并不算小的变动。要知道,牛津工厂一直是MINI的“故乡”,拥有60多年生产MINI的历史,而MINI也同样象征着英国的汽车工业。不过,MINI品牌负责人在当时回应称,牛津工厂还没有准备好电动汽车。此前他也曾谈到过,牛津工厂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电车和油车,运行效率不高,还需要进行翻新和投资,才能适配纯电车生产。因此,现在责任落到了光束汽车的头上。今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下一代MINI纯电动车型计划在2024年正式推出,光束汽车将成为其全球首产地和主要出口基地。按照规划,两款下一代纯电动MINI车型包括一款全新的三门MINI COOPER和一款全新的MINI紧凑型跨界车。根据已经释放的信息,全新MINI COOPER EV在外观上仍旧保持现款车型的经典设计元素,动力方面将会提供两款车型,入门版的MINI COOPER E搭载的是135kW的电动机,与之匹配的是40.7kWh的电池组。高阶版的MINI COOPER SE搭载的是160kW的电动机,使用的是54.2kWh的电池组,WLTP工况*续航里程为402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6.7秒。就这样的参数来说,放在电动车市场中并不出色,续航表现也只能说满足日常家用。这让本来就姗姗来迟的电动MINI显得更加缺乏后来居上的竞争力,尤其是今年上海车展期间的“冰淇淋”事件,还让MINI的品牌形象蒙了尘。数据显示,2022年MINI品牌在国内只卖了2.87万辆,仅占宝马集团在华销量的3.63%。今年前11个月,按照新浪汽车的上险数据,其上险数累计为16448辆,大概率全年的销量会同比下滑。反观宝马的老对手奔驰,旗下Smart品牌今年前11个月的上险数达到38705辆,是MINI的两倍不止,并且其早就推出了新能源车型,目前在售的有smart精灵#1和smart精灵#3两款。MINI此前发布的品牌战略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到2025年,MINI将推出最后一款燃油车型,此后开始专注于纯电车型的发展。预计到2027年,纯电车型占到MINI销售总量的一半, 2030年之后,MINI将实现完全电动化。现在来看,MINI的转型脚步已经有些赶不上,能否在淘汰赛阶段成功上岸,依然是未知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车圈能见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广东五大都市圈,谁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