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在途物资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正文 查理·芒格的传奇一生,和他被巴菲特掩盖的投资智慧 虽然巴菲特和芒格很早就认识了,但真正走到一起做投资用了16年的时间,但显然,这并没有拖慢这对天生搭档创造奇迹的步伐。 当地时间周二(11月2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其子公司美国商业资讯网站上发布声明,投资天才、沃伦·巴菲特的得力助手查理·芒格去世。芒格出生于1924年1月1日,享年99岁,此时距离他100岁生日只有一个月。巴菲特在新闻稿中称,“如果没有查理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芒格有着多重身份,除了在伯克希尔担任“股神”巴菲特的副手,芒格还做过律师、出版商、上市公司董事、慈善家、建筑师等等,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对不同领域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有人评价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位和善、智慧、敏锐的老人一生追随者无数。01 从律师到投资天才芒格童年生活在内布拉斯加州一座富裕的小城奥马哈市,父亲是一位律师,后来担任了当地的助理总检察长,因此芒格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1942年,芒格高中毕业,并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习数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加入美国陆军成为一名气象分析员。“二战”结束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被哈佛法学院录取,在3年后拿到学士学位,成为一名律师,并与几个朋友在洛杉矶合伙成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不过芒格的*桶金来自房地产开发。1961年,继续法律事务之余,芒格又与朋友一起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造行业,并赚到了140万美元。次年,芒格用这笔钱与一个扑克牌友合伙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惠勒·芒格公司,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从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间,年均收益率达到28.3%?:罄?,芒格与相识多年、互相欣赏的巴菲特合作,投资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了“巴菲特+芒格”组合的传奇经历。“巴菲特+芒格”的组合令伯克希尔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转变成如今覆盖保险、铁路、制造业和消费品集团的投资界巨头。从1965年到202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平均年涨幅高达20.1%,几乎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的两倍。芒格也投资了许多中国企业,流传最广的是其与比亚迪的渊源。2008年,芒格从其他投资人那里了解到比亚迪,经过尽调后,他与伯克希尔下属子公司的董事长索科尔一同劝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2008年9月,伯克希尔向比亚迪股份投资2.3亿美元,收购了其10%的股份。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比亚迪上的收益已经超过30倍?:罄?,芒格形容比亚迪的王传福:“他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他评价这笔投资时说道,“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非常令人敬佩,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伯克希尔一般不做风险投资,但是比亚迪这家公司非常吸引我们。”02 改变巴菲特的人在这些教科书级别的投资案例中,芒格与巴菲特总是同时出现,两个老搭档携手几十年创造了许多传奇的投资故事。芒格与巴菲特相识于1959年,彼时芒格父亲去世,他赶回老家奥马哈时,对芒格早有耳闻的巴菲特邀请他共进晚餐。巴菲特当时在打理一家私人投资公司,两人交谈后一见如故。20世纪70年代,全球股灾到来,芒格的公司经历了连续大幅的亏损,公司回血后,芒格决定投资并加入巴菲特的公司合伙经营。芒格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副主席,也是该公司*的股东之一。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2日,芒格持有的股票价值约为21亿美元。芒格的投资理念不仅影响了巴菲特,也奠定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帝国的基石。我们都知道格雷厄姆是巴菲特投资的重要老师之一,巴菲特也一直信奉“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三大格雷厄姆投资原则,通过践行这些原则巴菲特投资出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成名之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投资理念也开始变得“水土不服”,这个时候是芒格的投资理念再次影响了巴菲特,让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理念从“赚差价”向“买增长”的模式进行了转变。格雷厄姆投资的主要时间是上世纪30-50年代,当时整个美国的资本市场仍然笼罩在大萧条的后遗症中,民众对于股票投资仍比较忌惮,这个时候市场上确实存在很多市值被低估的公司,在风险比较高的时候,格雷厄姆也主张用公司清算价值和市值进行对比,来确定存在增值机会的、安全边际较高的公司,这在后来被巴菲特称为“捡烟蒂”的投资方法。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恢复,市场机会变得多起来,只关注公司清算价值与市场价值差额的“捡烟蒂”机会变得越来越少,现在普遍信奉的、通过分析公司的商业模式押注未来增长机会的投资方式开始萌芽,而这也是芒格信奉的投资原则。芒格曾表示,我喜欢大生意,我们应该关注公司无形资产方面的东西,比如经营管理水平,品牌持久性,以及如果有公司想和它竞争需要些什么。正是通过信奉这样的投资理念,巴菲特和芒格投资出了蓝筹印花、喜诗糖果和可口可乐等传奇案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另一大投资秘诀——浮存金模式。两人的投资理念初次在蓝筹印花公司验证之后,没过多久两人便遇到了另一家投资生涯的决定性公司——喜诗糖果,喜诗糖果是一家经营巧克力和糖果的消费品公司,最初巴菲特认为,盒装巧克力业的经营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这家公司的账面价值只有800万美元,卖价却要3000万美元,这是完全不符合“捡烟蒂”的投资逻辑的。但芒格发现,首先喜诗糖果的溢价来自其品牌价值,如果有竞争者要与其竞争势必要付出巨资。同时,他表示“收购一笔优质业务让它继续运作下去,比买下一家价格很低却在苦苦挣扎的公司,然后费时费力去拯救它要容易和愉快得多。”因此,1972年初,巴菲特和芒格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喜诗糖果公司,这笔投资后来为伯克希尔带来了超过2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后来又用“喜诗印钞机”印出来的钱,投资了可口可乐。巴菲特曾称赞芒格拓宽了他的投资方式,超越了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坚持的以标的资产真实价值一小部分的价格,去购买股票的做法。自此,伯克希尔开始投资具备长期增长机会的优质资产,并按照类似的逻辑投资了可口可乐。巴菲特曾坦言:如果没有买喜诗糖果,那他们可能后面也就不会买可口可乐了。1987年,巴菲特开始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在芒格看来,可口可乐是一家拥有强大品牌、忠诚消费者、高利润率、稳定增长、全球布局的优秀企业,而且具有很强的抗通胀能力。1987—1994年,伯克希尔花费13亿美金买入了4亿股可口可乐,到2022年底,这笔投资的市值变成了250亿美金。同时,他们也拿到了可口可乐公司丰厚的分红收入,截至2022年底,28年间伯克希尔共获得100.9亿美元的股息分红收入,为投资本金的7.76倍,复合年化收益率7.31%。2022年一年收到的股息金额就达到了当年买入成本的54%。巴菲特曾说:“我是芒格的眼睛,芒格是我的耳朵。”当两人意见发生分歧时,芒格通常坚持己见,并且用这句话结束交谈:“巴菲特,你再好好想想,就会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你是聪明的,我是正确的。”巴菲特调侃芒格是“不先生”,因为他总是说“NO!”,如果一个项目连芒格都想不出反对意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投资。同时,他们的很多观念又不谋而合,1977年,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我们的想法如此相似,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他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秀的人。”虽然巴菲特和芒格很早就认识了,但真正走到一起做投资用了16年的时间,但显然,这并没有拖慢这对天生搭档创造奇迹的步伐。2018年,巴菲特告诉CNBC的贝基·奎克:“在我们认识的整个时间里,我们从未发生过争吵,现在已经快60年了。”“查理·芒格给了我一个人可以送给别人的*礼物。他让我成了一个比其他人更好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给了我很多好建议……因为查理·芒格,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芒格的一些建议关于公司经营:1、最理想的公司,每年创造的现金高于净利润,能为所有者提供大量可自由支配的现金。2、优秀的管理层是(企业)资产中的一部分。3、充分认清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限制,谨小慎微地在限制范围内活动,这是赚钱的诀窍。这个诀窍,与其说是“谦卑”,不如说是“有克制的贪婪”。4、商学院应该多教学生从证券分析师的角度看公司,研究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买入。学会了从这个角度分析,经理人会发现,很多管理问题都迎刃而解,他们能更好地管理公司。5、为了防范风险,我们制定的规矩,恰恰是不赚最后一个铜板。6、即使拥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时间久了,制度漏洞还是会毁掉优良传统。7、伯克希尔不会因为自己是一家保险公司,就什么保险业务都要接。我们只做合理的、值得承接的保险。在合理、值得承接的基础上,业务规模才是越大越好?:侠淼?、值得承接的业务少,我们就少做,宁缺毋滥。8、你要看资本投入是否有效。不能只看资本开支的总额,还要看其中哪些投入确实可以扩大业务规模,哪些投入只是用于维持现有业务。9、做生意就是这样,谁先进去了,谁先把苦吃了,谁先做成了,谁就占据了先机,后来者不但要把所有苦头再吃一遍,而且还要面对已经占据了先机的竞争对手。10、纵观商业史,很多公司辉煌过,赚过大钱,但是当它们被新的科技浪潮淘汰后,它们的家底很快就会耗光,最终走向消亡。11、旧的护城河不断消失,新的护城河不断形成。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如同生物进化,新的物种不断产生,旧的物种不断灭亡。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告诉你生活是轻松愉快的?生活本来就很难。关于投资:1、很多智商很高的人都是糟糕的投资者,因为他们容易冲动。正是等待帮助你成为一名投资者,很多人只是无法耐心等待下去。如果你没有享受延迟带来的满足感的基因,那你得努力战胜它。2、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不想为难自己,那么拥有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指数基金)对你来说并不是坏事。但是要像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取得超越指数基金的投资表现,就需要让自己少行动,成功投资不需要你无所不知,我们靠专注于投资自己真正了解的少数公司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机会成本是生命中的巨大过滤器。如果你同时有两位急切想得到你的爱慕者,而其中一位比另外一位优秀,你会选择他(她)。这就是我们过滤股票买入机会的方法。我们的思路是如此简单。人们不停地问我们秘诀,而我们拥有的所有诀窍就是最基本的理念。4、当你持有某只股票5年后,你可能会慢慢融入其中,或者对它的理解会更深刻。但是,当你意识到你有优势的时候,你就应该下重注。你一定要在*的投资上下重注!5、我认为购买像(喜诗糖果、爱马仕)这样的公司的机会非常低,因此根本不会去寻找。我只相信并寻找那些我认为有可能找到的投资机会。6、花的钱要少,获得的价值要高,基于价值的投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7、我会尽我所能逆流而上,而不是去预测潮汐何时到来。8、如果你是一位长期投资者,那么你就要去习惯那些周期性的波动,就如同你必须面对白天和黑夜一样,所以尽自己*努力就好了。9、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体质好的企业。10、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长性足够好,即便股价高一点,也是值得买入的。11、投资股票,不仅是买的这家公司的行业机会、产品与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是一群有抱负、善管理的人,如果是的话,即使价格再高出2-3倍,也是便宜的价格。关于学习与思考:1、一个人,必须学习所有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所有重要理论。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必须把所有重要的理论都用上,不能只用几个理论。2、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3、我这一生当中,未曾见过不读书就智慧满满的人。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的阅读量之大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和他一样。我的孩子们打趣我说,我就是一本长着两条腿的书。4、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黄金法则。5、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6、如果你看清了这个世界,必定因为它的荒诞而变得幽默。7、人们总是算计太多,而思考太少。8、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完蛋!》爆火,一次抖音基本盘的变现
正文 大模型创业:避开巨头锋芒,搞钱才是要紧事 当大模型创业者们的竞赛开始时,更让他们确定的是,在这一波浪潮中,不要去做一个旁观者。 去年末,搜狗原CEO王小川只是体验了几次ChatGPT ,就确信 “AGI已经来了”?:罄丛诖匆嫡呱缜囊淮蜗呱辖涣骰嵘?,当几位 AI 领域的创业者仅从功能上定义ChatGPT的进步时,王小川又明确表态“大家把这件事想小了。”坚信ChatGPT能颠覆世界的,不止王小川一人。“这并不是上一代的AI技术”,多位大模型领域的创业者在接受Tech星球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这一观点。商业历史上,ChatGPT引爆这一波创业潮之前,上一轮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革命,在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后,已经慢慢趋于平静。曾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AI四小龙:商汤、云从、旷视、依图,由于长期亏损、造血能力不足,已由资本的宠儿沦落为一个个饱受质疑的项目,这导致市场对AI一度袪魅。所以,当ChatGPT再一次掀起创业潮时,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创业者都会听到更多来自外界的质疑:你这个能落地吗?到底有什么用?别又是骗投资的......一位大模型应用创业者对Tech星球说:“实在太多了,这种声音。”相比此前的创业环境,如今的市场、投资人更加现实,他们在看到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看到项目背后的商业空间。“我们不否认技术革命,但在商业的世界里,技术最终的使命是落地并带来商业价值”,某上市公司CTO说。严苛的创业环境,似乎并未击退创业者们的热情,依旧有无数的创业者选择去追赶这一轮风口:他们中,有人从美国辞职回到国内,有人在上学时就展开了研究,还有曾经成功过的创业者……光子之城创始人李凌飞说,上一波AI潮没有爆,是因为那是一个定制技术,而大模型是通用技术,且这样的通用技术在商业化上带来的边际成本会更低,这其实也是新一轮创业者们所坚信的。只是,他们同样深知,想要在这个环境下抓住机会,也不那么容易。01 做大模型底座,不是创业者的游戏今年年初,李雨(化名)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开启了他第二次创业旅程。*次创业也是在中国市场,五年的时间里,他曾拿到多个机构的融资,并拥有了600余万的用户,以及10万企业用户?:罄?,考虑到工具商业化的前景,他选择将公司卖给了一家大厂。尽管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中的上市结局,但这段创业经历让李雨拥有了一次国内创业的完整体验,让他在这次创业中也变得更加从容一些。彼时,国内大模型创业聚焦在底座之上,资金和人才涌入了底层大模型建设,但李雨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相比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们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下产生,但今天红利已经消失了,这些已经在固定领域占据头把交椅的巨头们有资金、有资源,反而更难被创业公司所颠覆。一个数据印证了大模型底座创业市场的拥挤。截至目前,国内市场也已发布了约200个大模型,超20个大模型获得审批。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一次论坛中提到,当下200多家大模型的调用量加起来不如文心大模型一家的调用量多。这是值得警惕的信号,也许未来市场的大模型供应商们,很快就会直面高昂的成本和收入失衡的难题。李凌飞和李雨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底座终究不是创业者的游戏。在他们看来,巨头在算力、资金,甚至数据上都更有优势,也具备高度成熟的商业变现体系,去和巨头公司“卷”大模型底座并不明智。一位投资人也向Tech星球表示,创业公司资源有限,在产业链上做垂直各个领域的应用,才是属于他们的主战场。不过,由于经历和经验上的差异,每个创业者在垂直应用上看到的产品路线也各不相同。“把AI要做的事情在大语言模型上重做一遍。”这个信念之下,李雨看到的机会是:“机器让普通人成为程序员的门槛降低了,所以,我能不能做一个工具,让更多的创业者,甚至是不会编程的人都参与到这波创业潮中。”而李凌飞曾就职于字节海外和华为团队,不仅具有多年人工智能经验,还对法律行业有着深厚的了解,他基于此打造了一个面向法律行业的个性化AI助理“海瑞智法”,并不断延伸到法律以外的领域。尽管大模型对不同产品的重构方式存在差异,但创业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改进原来的人机交互方式,提升效率。02 技术、方向和团队影眸科技很早就出过圈,2021年,一款名为Wand的捏脸App登上了App Store图形和设计类排行榜的*名。基于生成式AI技术,这是影眸科技团队的*款作品:把用户在画布上简单勾画的简笔画,通过 AI 算法生成一个可爱的卡通头像。这是一个具备可玩性的APP,但也仅此而已。这让创始团队处在一种苦闷的状态里。“我们研发的产品大多还是只符合学术界的标准,而很少考虑真实的市场需求。”张启煊向Tech星球坦陈,当时研发的技术方向很难给影眸科技带来商业上的回报。“想把用户留存下来,就只有两条路可选,一种是把这款产品做成工具,另一条是把它做成社区。”但张启煊和团队多次评估后,都觉得并非可行路径。“我们既没有想到好的收费模式,也没办法去平衡用户核算力支出的开销。”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在开始新项目之前,张启煊和团队开了很长的一次会,核心方向是新项目的聚焦。吸取上一个项目的教训,团队更加务实,将重点放到了数字人领域的研发上,研发与现有影视、游戏业务相兼容的系统技术。2022年年末,影眸科技完成了Dreamface产品的开发,今年又基于大模型推出了一款名为ChatAvatar的产品。Dreamface从诞生起就推动了商业化,而ChatAvatar也已经进入了公测阶段。研发ChatAvatar的想法来自于团队的一次项目尝试。“我们内部在做项目的时候要给出100多个角色样例,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描述一个人的长相很困难的,更何况是100多个。”于是张启煊和团队利用ChatGPT,顺利完成了对角色样例的构建。由此,张启煊和团队在产品中加入了一个Chatbot,作为一个提效的工具存在。”多位创业者认为,在ChatGPT这波创业潮中,免费模式是*不可行的,“这不是创业公司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路径。”技术路径和方向以外,另一个挑战来自于团队建设。张启煊从学生时期就选择了创业,李凌飞则是一直在大公司工作。这都属于他们*次的创业经历。“搭建团队是个长期的过程。”张启煊告诉Tech星球,在职能部门以外,他们对技术人才的选择会更为严苛。他们都希望找到志同道合且有相关从业经历的人才。从创业至今,两年左右的时间,影眸科技已经从八个人扩张到了三十个人左右。李凌飞的团队则在半年的时间里从四个人扩张到了十五人左右。03 开张那一刻起,做的就是生意过去人工智能创业潮中,投资人和创业者爱讲“长期主义”。他们谈的是研发时间、研发投入、研发人才,却很少在早期提到收入和盈利。这是创业者会经历的传统三部曲,从技术、产品再到商业化。但新的变化出现了,大模型应用的创业中,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路径:从创业之初就开始构想商业化模式,他们既要创新、也要赚钱。产业互联网时期,一些人工智能以及SaaS产品的盈利模式往往是通过B端赚取收入:提供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产品,为政企客户开放API接口。但这种模式走到后端极易演变成定制化的项目。一位投资人告诉Tech星球,对产品付费是让生意规模更大的逻辑,如果是为项目付费,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在成本和规模的扩大上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根据Sensor Tower数据,2023年上半年,美国市场贡献了55%的AI应用总收入,欧洲市场占20%,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市场,加起来只占比25%。在李凌飞所组建的核心创始团队中,有分别来自Facebook、硬件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也有来自红圈所的专业法律人士。最早决定产品方向之前,李凌飞和团队就选择与法律人士共建:基于目标用户的核心且实用的需求去打磨产品。影眸科技同样如此,在产品推出的同时,张启煊和团队就收获了*个客户Unity,并在和客户的共创中,去不断完善产品。直接的商业模式,让他们在客户的选择上更为自由。比如,李凌飞不想做一个单纯的To B生意,因此不去纠结于B端和C端市场,而是直接面向professional consumer(专业用户)。影眸科技的SaaS服务平台也会面向普通用户开放,“这里的普通用户有个共同特点,其实他们都是专业用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在李凌飞看来,一个具备爆火潜力的大模型应用首先要有趣。“就像微信,曾因摇一摇破圈。”而且对于用户而言,它一定要是一个有用的生产力工具,基于此才会产生付费的逻辑。目前,李凌飞团队的产品分成普通版和专业版,按照账号的方式收取费用,在近3万的客户中涵盖了普通用户、专业人士,以及一些律所和法律团体。就像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所说的那样,在中国做AI创业,必须考虑在什么场景下可以实现落地,并且*天就要可以赚钱。无论是张启煊,还是李凌飞,他们都意识到了同样的道理。04 当融资沉寂时AI独角兽企业们曾经受到过很多追捧。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红杉资本的沈南鹏、联创策源的冯波聊到格灵深瞳未来的估值,徐小平说,起码5000亿美元,沈南鹏说1000亿美元,冯波则给出了一个折中价格 3000亿美元。但六年过去了,今天的格林深瞳市值只有不到60亿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I头部公司的商业化难题都未解决。大量涌入的热钱成为了堆在技术平台上的一行行代码,似乎永远无法变现。所以,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没有人再去提起曾经的明星独角兽们。更深刻的影响来自于“信任”上的裂痕,这种裂痕是双向的。过去,投资人、尤其是美元投资人,衣着光鲜地奔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他们是创业者们的座上宾,大笔一挥,钱就从一个账户流向了一个项目。但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再,二级市场的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1-8月A股IPO首发上会企业共计247家,其中,225家通过,12家被否,8家暂缓,2家暂缓后撤回。一位投资经理表示,“就像回到了现实生活,每一笔投出去的钱都要精打细算了。”当投资人们对项目的筛选更为严苛时,大模型时代的创业者们也对融资有了新的看法。在创业之初,投资圈的朋友告诉李凌飞,如果能够拿自己的钱和持续的收入运转,就先不要考虑融资。“如果要为了拿到资金,而让渡话语权,这并非我想做的。”从今年年中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家投资机构找到了李凌飞,其中不乏一些*投资公司。相比拿到钱,更让李凌飞兴奋的是,自己的创业方向似乎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孵化于上??萍即笱?,影眸科技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奇绩创坛,以及红杉中国等头部机构。在对未来投资方的选择上,张启煊的也要求越来越明确,他不仅希望资方给到的是资金层面的支持,还能在战略方向上给予更宽阔的眼界。无论是年初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李雨,还是今年年中选择从华为离职创业的李凌飞,他们都下了很大的决心,一边是优渥的生活,一边则是创业的梦想。但当大模型创业者们的竞赛开始时,更让他们确定的是,在这一波浪潮中,不要去做一个旁观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OpenAI「宫斗」真相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