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税新闻 > 正文

哪里可以开北京餐饮发票-代开北京餐饮发票【开票|点击进入】迈慕财务服务

哪里可以开北京餐饮发票-代开北京餐饮发票【开票|点击进入】可开项目_住宿_酒店_运输_建筑_广告_商业_办公用品_维修费_会务费_会议费_劳务费_机械_租赁_工程款_设计费_培训费_咨询费_装修费等发票_验后付款_迈慕财务服务

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其他企业承担的增值税能否作为进项税额申报抵扣

    正文 电车慢一拍,大众生三胎 大众在中国的配速,或许可以从“散步”提升到“快走”,但距离中国市场正在进行中的“狂奔”,还差得老远。 提起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你的*反应肯定和我一样:慢,太慢,非常慢。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跨国品牌相比中国本土新势力,无论是产品、科技还是思维,都“落后”整整了一代。这些曾经名震四海的汽车公司,造出来的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车,陈旧得仿佛上个世纪的古董家具。来自德国的大众汽车,就是近年来经常被拿出来,被各种新势力全方位、无死角“吊打”的典型案例。事实上,大众在造电车这件事上,属实挺拉胯。被前任 CEO 赫伯特·迪斯寄予厚望、有着电动时代高尔夫之称的 ID.3 ,还没上市,就为全球人民贡献了插线升级只为获得 OTA 功能这样的史诗级“电车地狱笑话”。经上汽大众国产上市后,更是遭遇了各种你在梦里都不敢想象的卡顿、掉线、黑屏、重启。冲着大众标买 ID.3 为信仰充值的用户,最后只能用“又不是不能开”这样的话来抚慰自己重伤的心灵。不夸张地说,大众在油车上,几十年累计犯下的错误,都没有在 ID.3 这一台车上多。不过,只要你把 ID.3 开起来,就会发现它是一台灵巧、扎实、可靠,散发着浓浓德国汽车工业味儿的好车,甚至产生了下单的冲动。但,只要你把手指放到中控屏,开始滑移,五分钟不到,你就会惊诧、无奈、抓狂,最终发出“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的感慨。在“车”的层面,整个大众 ID 系列,都做得出奇的好。但在“智”的层面,又出奇的差。对当下的中国买车人来说,车的动态表现一般,可以接受,毕竟很多人也没开过什么好车,驾驶感受的评测体系从来都没建立起来。但车机的表现像弱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好车或许中国人没开过多少,但各式各样的手机中国人用得的可不少,对“智能”还是有一定见解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成了大众电动车给中国人留下的核心印象。那,为什么非常懂造车的大众,会把一台电动车,造到如此割裂的程度。要知道,之前的大众油车,在中国也没出过这么大的娄子啊。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决策层没变。油车时代,中国市场还是启蒙状态,一片懵懂,中国人连车都没开上几年,自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车,基本上是有什么就买什么。向中国市场投放什么车型,什么时候投放,决策来自全球汽车市场运营经验丰富的德国狼堡,合理。电车时代,中国市场不仅开化完成,还进化出了*世界的“智能电动车”价值观。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新世代,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一台什么样的车(架在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但向中国市场投放什么车型,什么时候投放,决策还是来自远在 9000 公里外的德国狼堡,不脱节才怪。想跟上中国市场的电动车节奏,找小鹏、地平线这样的中国公司合作,能有一定收效,但不会太明显。毕竟大众是强势方,双方合作后,绝大部分流程会按照,也只能按照大众习惯的既有节奏走。跟小鹏、地平线合作后,大众在中国的配速,或许可以从“散步”提升到“快走”,但距离中国市场正在进行中的“狂奔”,还差得老远。想让大众快速跟上,甚至超越中国市场的现有配速,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大众,变成一家中国公司。在合肥,造一座“中国狼堡”2016 年 9 月 6 日,大众中国与江淮汽车签署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2017 年 6 月 1 日,江淮汽车与大众中国签订合资合同。2017 年 12 月 22 日,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成立。这是大众汽车在中国成立的第三家合资公司,前两家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2018 年 4 月,江淮大众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合资公司的全新品牌 SOL(思皓),*量产车 EX20 同期亮相。一时间,关于江淮大众即将上位,手刃南北大众的传闻,不绝于耳。但随后的江淮大众陷入了沉默,既不发新车,也不建工厂,仿佛一夜之间,被不明来源的外力,点住了穴位。直到 2020 年 12 月,都快被大家遗忘的江淮大众,有了新动向:大众汽车增持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股份至 75% ,获得 100% 企业管理权,合资企业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并将在 2023 年推出基于 MEB 平台的电动车。我们知道,合资公司在前,大众在后,意味着合资公司掌握话语权。而大众在前,合资公司在括号里,意味着大众主导话语权。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就是后者。大众安徽,是大众在中国的小儿子,也是亲儿子。在狼堡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偏心眼”下,大众安徽坐上火箭推进器,短短两年,干了这么多事:2021年4月27日,大众安徽 MEB 工厂开工。2021年9月23日,大众安徽零部件电池系统工厂开工。2022年2月23日,大众安徽 MEB 工厂车身车间竣工。2022年5月10日,大众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成立。2022年6月22日,大众安徽 MEB 工厂首台白车身下线。2022年12月7日,大众安徽首台预量产车型下线。时间进入到 2023 年,11 月 21 日,大众汽车在华首家全资控股的电池系统工厂——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投产首套高压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是大众安徽基于 MEB 平台生产的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电池的投产,意味着大众安徽 MEB 车型的量产,已经箭在弦上。值得关注的是,与南北大众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不同,大众安徽将一切能国产的供应链,都进行了国产。比如这套高压电池系统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中,有 96% 来自国内本土化供应。除此之外,大众安徽还将在集团 MEB 平台的基础上,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一款 A 级入门电动车平台。这是大众汽车历史上首次将一款平台的全栈研发放在中国,也是首次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一款平台。基于该平台的车型将在 2026 年上市,与大众和小鹏合作的 B 级纯电车意外“撞期”。这样链路下造出的大众电动车,已经不是中国*车,而是一台中国车,连引号都不用加的那种。将研发从狼堡迁移到中国,大幅缩短了大众汽车一直被诟病过长的研发时间,未来大众安徽新车和零部件产品的上市周期,将缩短 30% 。大众安徽的研发速度,不能说全世界*快吧,但跟之前的大众汽车比起来,已经可以算“光速”。大众在合肥造一座“中国狼堡”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总部繁琐冗长的官僚主义审批流程,而是要把新车新技术的决策主动权,尽可能多地留在中国。“以前,一欧元的成本变动,都要在德国狼堡过董事会,很耗时间。但现在的大众安徽,有*的自主话语权,不需要等待狼堡批准,只要有需要,给供应商打个电话,让他们一个小时内给方案,就行了。”韩鸿铭告诉虎嗅?:杳谴笾谄担ㄖ泄┛萍加邢薰镜氖紫葱泄?,这家公司是大众落地“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核心:通过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大众集团将开发部门和决策流程在合肥整合,直面中国用户需求。简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所有团队均处于同一时区,专门聚焦本地市场,大幅提升效率。同时,大众汽车(中国)科技还会在车型开发初期,就将车辆和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进行整合,能找本土供应商参与的,绝不找海外供应商,节省时间的同时,优化成本结构。正儿八经造“中国车”这事儿,大众绝不是嘴上说说。据韩鸿铭透露,大众安徽正在合肥建设一个占地面积 45 万平方米的供应商园区,让 1100 多家本土供应商直接进场,随时 standby 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为后期产品本土化率将提升至 100% 打好基础。请注意,是 100% 本土化率,这个国产化率,甚至比很多中国车还高。终于,支棱起来了?对大众安徽的全力投入,一方面让人看到了大众非常想在中国卖好电动车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让人为南北大众在新能源时代的命运,捏一把汗。大众汽车的逻辑很简单:与其费老大劲推着旧体系往前挪,还不如重建一个新体系。旧体系目前还可以靠老产品维持,不至于暴毙。如果听话,将来就分点“中国车”过去,让合资公司喝点汤。如果不听话,除了让合资公司自生自灭,我找不到更妙的办法。在中国,大众汽车的战略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油车是这样,电车也是这样,比如一汽-大众有 ID.4 CROZZ ,上汽大众就有 ID.4 X 镜像车型。“双车并行”的优势是,既可以平衡南北大众两家合资公司的利益,还可以充分发挥南北大众在销售渠道、服务网络上的优势。劣势是,细分市场产品,南北大众存在肉眼可见的高重叠,兄弟上阵不仅没有产生合力,反而很多时候花在了手足相残上。不过这些在德国大众眼里,差别不大。因为无论是一汽大众还是上汽大众,赚 100 块钱,自己也只能分到 50 块钱。但大众安徽不一样,这家公司赚 100 块钱,德国大众可以分到 75 块钱。这就意味着,即便三家合资公司将来都卖一样的 MEB 平台车型,大众安徽也是最有可能获得资源倾斜的那一家。毕竟,大众汽车反复强调,自己是一家必须要挣钱、保证股东利益的公司。谁最会赚钱,谁就是大众汽车的“乖宝宝”??銮?,大众汽车拥有大众安徽 100% 的企业管理权,无论是产品、技术、营销还是渠道,都不需要再去考虑合资中方的想法,以及南北大众之间的对等博弈。大众安徽只做一件事,就是让自己满意,就行了。试想一下,在中国看了那么多年南北大众的脸色之后,能“做自己”对大众汽车来说,是一件多么爽感拉爆的事。既能多挣钱,还能做自己,这么好的生意,换谁也不会拒绝。写在最后在今年 6 月举行的投资日上,大众汽车公布了他们针对中国市场的新目标:国际品牌*,全品牌前三。在大众安徽基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再次强调了这一目标。在被问到哪两家车企能排在大众之前时,贝瑞德没有回答,只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其实答案,大家心里都清楚:*肯定是比亚迪,待定的是第二和第三??吹秸庵直镒啪?、拼了命全速前进的大众,不知道你作何感想,至少我是挺为那些中国品牌担心的。以前,我们总问像大众这样的怪兽级汽车公司,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电动车时代的“大象转身”。现在,大象转过身了, 那些站在象腿旁边看热闹的,是不是也该紧张起来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特斯拉自动驾驶入华倒计时

    正文 北航系,正排队宣布融资 一批又一批带有着理工男独有浪漫的北航学子不断涌向硬科技赛道,谱写新时代“空天报国”的新一页。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最近接触的几个航天项目,创始人几乎都来自北航。” 一位VC朋友感慨道。这一幕并非夸张。投资界消息,星河动力航天宣布完成总额11亿元C及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资阳重产基金领投,廊坊临空基金、方正和生、蚌埠中城创投等机构跟投。身后掌舵者正是一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刘百奇。他早年留校任教,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直到2018年决心投身创业,创立星河航天动力,所打造的谷神星一号火箭,至今已成功发射了35颗不同类型的商业卫星。这只是一抹缩影。眼下,一批批从北航走出的师生,正活跃于硬科技创业圈中。细细翻看一份名单:机器人领域的创业教父王田苗教授、九号公司高禄峰和王野、天仪研究院杨峰、零壹空间舒畅和马超、踏歌智行余贵珍.....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北航系。北航博士造火箭5年干出一个独角兽这是一个典型的科研专家投身创业的故事。毕业于北航仪器光电学院,刘百奇在2008年拿到博士学位后,选择留在本校任教,专事研究飞行器的导航系统?:笤?2011年,他又作为尖端技术人才,被调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总体设计职位。时间来到2014年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自此,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开始破冰,一批航天科技人才从体制内走出投身创业。彼时刘百奇虽然也有创业的想法,但他并没有马上离职,而是做了一番详尽的市场调查,不断与身边已创业的前同事们交流、请教。直到2018年,刘百奇才决定开启创业之旅,与几位合伙人在北京经开区一同创办星河动力航天,致力打造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在《经济观察报》此前的采访中,刘百奇谈到创业初衷,“如果在六七十年代,各行业的人都是差不多的,如今实现价值的渠道已经非常多元化了,航天人希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进入更自由的平台和空间,希望参与火箭总体的项目,而非一个配套和部件。”虽然星河动力航天入局时间较晚,但追赶的势头迅猛。其主要产品为两款火箭,其中,智神星一号为中大型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主要面向大型星座组网、大型卫星发射等市场需求,计划于2024年正式实施入轨首飞。另一款谷神星一号火箭,主要面向小型星座组网及补网、微小卫星发射等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已服务16家商业卫星客户,成功发射了35颗不同类型的商业卫星。一路走来,星河动力航天背后也聚集了一支庞大的投资方阵容。据不完全统计,星河动力航天至今已至少获得6轮融资。在成立之初,星河动力航天即获得了元航资本、丰厚资本和北航投资的两千余万元天使轮融资。2019年,星河动力航天完成了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安芙兰资本、科鑫资本和新势能资本。同年12月,公司又官宣了1.5亿元Pre-A轮融资,由普华资本、华强资本领投,联储创投、川商基金、野草创投、梅花创投、新势能资本等跟投。回忆这一轮融资,华强资本董事总经理陈玉曾透露:“我们见面五分钟便决定投资星河动力航天。短短五分钟时间,我们看出了几个创始人的格局和认知非常高,战略定位准确清晰,组织建设能力强,也非常有情怀。而且整个团队很踏实,都是有梦想的航天人。”转眼到了2020年,星河动力航天于当年9月完成了2亿元A轮融资,华强资本领投,啟赋资本、达武创投、元航高脉资本、联储关天、安徽江南产投跟投。随后在2022年1月,星河动力完成总额12.7亿元B及B+轮融资,投资方名单之长,令人咋舌——由东方富?:突孔时玖焱?,中航航融、中军金投、安徽江南建投、成都新经济基金、中天汇富、云鼎资本、天宏投资、麦秋创投、合信方册、九颂和泽、天穹璇玑、致道资本、太仓泓利、海阳睿明、仰望星空、灿烂星空以及老股东新势能基金、元航资本等跟投。早在星河动力航天首飞成功后,东方富海项目组就立即与刘百奇交流,发现公司的里程碑节点与最初规划一致:成立2年即完成固体火箭首飞,液体火箭路线成熟且能更快实现商业化。“团队技术扎实、严谨务实,行业客户的评价也极高。”东方富海尽调完成后,便决定参与星河动力航天B轮融资。值得一提的是,刘百奇此前表示,已经在规划上市,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都是备选方案。这也意味着,又一只商业航天独角兽将奔向IPO。他们都来自北航VC追着投放眼国内,我们不难发现北航系企业正排队融资。最近的一笔是在今年10月,半导体及面板设备厂商华易泰,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航源基金、华睿投资、中小担创投、锡创投及敦本基金共同投资。而华易泰创始人阎勇,便毕业于北航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稍早前的9月,矿区无人驾驶企业踏歌智行完成4亿元C2轮融资,由合肥产投、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国能低碳基金联合领投,黄山新时代文旅基金、鲁信创投、清石资管集团、北京北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肥鑫城等跟投,一举成为本年度矿区无人驾驶赛道最大金额融资。踏歌智行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余贵珍,则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司核心团队也基本来自于北航。时间线再向前推移到7月,灵动科技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2亿元人民币,C轮累计融资总额已超6.5亿元人民币,由安徽国控投资、合肥高投、合肥产投资本共同投资。创始人齐欧是一名AI机器人专家,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设计硕士,早在2003年还在北科大读大四时,他就获得过国家机器人大赛冠军。更早前的6月,江苏智慧优视1500万Pre-A轮融资,由天津信联智造领投。这家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重卡的充电、换电,和分布式储能等业务,研发并销售相关智能系统和产品。创始人许国荣同样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参与多项大型系统平台的规划和研发。每每提到北航,不止一位投资人曾表示,想要找到高精尖且有前景的科技创新项目,一定要定期去北航报个到。其中,给VC圈深刻印象的是北航“师生创业”——王田苗教授带出的硬核创业军团。中国机器人江湖流传着一个称号“南湘北苗”,说的就是李泽湘和王田苗。出生于1960年,王田苗早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转身又拿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罄?,王田苗来到北航任教,现任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和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多年来,王田苗教出了一个硬核创业军团。譬如,九号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禄峰和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野都是王田苗教授的学生;还有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艾利特,核心创始团队均是王田苗教授嫡传弟子;手术机器人Remebot创始人兼CEO刘达;全液晶仪表制造商友衷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淼.....十余年间,王田苗参与投资或孵化的项目已达数十个。现在,63岁的王田苗教授依旧活跃在一线,他给自身的定位是“创业导师”。“因为我觉得能够进入北航校园的学生,本身就已经足够优秀了,他们未来的成就与他们内心的热爱,与这个时代有关系——时代提供了机会,热爱能让他们主动学习。至于我们,只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支撑罢了。”为何是北航?追溯起来,北航的故事要从71年前说起。1952年,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云南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意味着,北航从单一工科发展成为工理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地处高校云集的北京,北航历来低调。虽然在航空航天领域声名显赫,栋梁辈出,但北航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为社会大众所熟悉。直至近年硬科技创业大潮兴起,大家开始看到越来越多北航学子活跃在创投圈。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身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北航,在航空宇航、仪器、材料、软件、控制、计算机、力学、交通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空天信优势突出、理工文医深度交叉、新方向持续引领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国防科技主干学科稳居国内一流水平。其中,北航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更是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过去七十载,北航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航空航天事业人才。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第一批建设者中,王永志、郭孔辉、钟群鹏、陶宝祺、陈懋章、戚发轫、王德臣等7位院士,均为北航第一届学生。正因如此,北航被誉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在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中,众多北航校友挑大梁、担重任。至今,每年仍有超过1/2的博士毕业生和1/3的硕士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系统就业。而在商业航天领域,北航人的身影可谓遍布整个行业。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毕业于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零壹空间总裁兼CTO马超,则是北航00级本科、06级博士校友;北航电子工程系毕业的杨峰,创办了天仪研究院,至今已成功发射30颗卫星……北航系校友企业的崛起,也离不开北航长久以来的孵化支持。早在1999年,北京市科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创立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是北京市首家公司化运作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二十余年已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200家。不仅于此,已走出校园的北航校友也不忘回馈母校。去年北航70周年校庆,深圳市多彩科技集团董事长、北航1985级工业管理系校友夏炜向母校捐赠资金1亿元人民币,设立北航科技创新母基金,用于支持北航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校友创新创业事业。夏炜还有另一个身份即北航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后者是由北航和部分北航系企业家联合发起设立的高科技投资公司,主要面向未来空天技术、医工交叉、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北航优势学科,重点对北航及各高校的青年创业师生和科技工作者进行投资、孵化与创业支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早已成为北航的精神内核。时代的灰尘,也掩盖不住这一份光辉。如今,一批又一批带有着理工男独有浪漫的北航学子不断涌向硬科技赛道,谱写新时代“空天报国”的新一页。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刘博,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733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狂飙的「抖式美妆」的机遇与阵痛

    更多相关

  1. 个税年度汇算清缴在哪里申报?办理方式有几种?
  2. 宣传费用计入哪个会计科目?附会计分录
  3. 销售业务如何做账务处理?
  4. 对增值税转型的思考
  5. 可变现净值是否包括现金折扣?
  6. 赠送样品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7. 公司实收资本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8. 补计提上年度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怎么做?
  9. 注册税务师免考科目需要先报考吗
  10. 好消息 这29个需要地方审批的涉税事项取消了
  11. 企业采购费用计入什么会计科目?
  1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财税广告服务
    服务热线 +086-90010221 传真 +086-90010526
    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13栋D座4100A室
    沪ICP备657610d3号-1    
    Copyright©2022-2025 BOC. 迈慕财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