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会计实务_会计分录内容详解第一百三十九页详情
正文 新能源汽车城市之争 新能源汽车战场硝烟四起,老牌汽车城与城市新势力加速洗牌。深圳、上?:臀靼驳摹叭薄?,将如何演化?谁又将成为“头部阵营”新的挑战者? 从双雄会到三国杀这注定是新能源汽车史上高潮迭起的一年。上半年,上海以61.15万辆的成绩,反超刚刚*“新能源汽车*城”的西安,前三季度进一步锁定胜局。还未等到年终“官宣”,深圳却在身后发起“奇袭”——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123.5万辆,同比增长125.8%。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持117.7%的高增速,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已突破百万辆。行至年末,深圳、上?:臀靼?,即将开一局“百万辆”级别的“三国杀”,来决定“新能源汽车*城”新的归属。更进一步看,包括深圳、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合肥等城市在内,都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量或产能目标锁定在百万辆以上,它们也都在谋求“新能源汽车之都”或类似目标,试图重塑汽车制造版图。新能源汽车战场硝烟四起,老牌汽车城与城市新势力加速洗牌。深圳、上?:臀靼驳摹叭薄?,将如何演化?谁又将成为“头部阵营”新的挑战者?1、头部角逐:上海破百,深圳奇袭12月4日,乘联会发布11月份新能源车预估销量数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超8.2万辆电动车,环比增长14%。这一成绩高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比亚迪。今年前11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累计交付量达到85.4万辆,同比增长超30%。这也是上海反超新晋“新能源汽车*城”西安的重要支撑。从前10个月来看,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百万辆,达到102.85万辆,超过去年西安全年产量。西安暂未公布相关数据,但陕西全省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82.9万辆)亦不敌上海,西安失守“*城”几成定局。跟上海与特斯拉的关系类似,西安和比亚迪深度绑定。去年,西安登顶的关键就是比亚迪的贡献,今年比亚迪依然在狂飙,但西安已不是*受益者。在上?:臀靼布ち冶绕粗?,比亚迪的大本营深圳“悄悄”公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3.5万辆,增长125.8%。这一指标超过了同期上海91.5万辆、陕西72.3万辆。根据公开信息,深圳的新能源汽车版图中,比亚迪同样贡献超七成份额。外界分析,西安主要生产宋PLUS DM等新能源车型,而比亚迪产量涨幅*的海豚、元PLUS等生产基地在长沙、深圳和常州。“比亚迪热销车型产地转移,导致了深圳和西安位势的变化。深圳是比亚迪王朝系列汉、海洋系列海豚以及腾势、方程豹等车型的产地,而西安主要生产比亚迪王朝系列秦、宋及海洋系列海鸥、海豹等新能源车型。深圳生产车型在前十月销售超52万辆,可以推测,深圳超过西安主要是为热销车型做冲量储备。”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对城叔分析,从汽车产量的消长来看,深圳、上?:臀靼哺窬值谋浠猩畈愦卧?。除了比亚迪热销车型的变化,上海超过西安主要是特斯拉、大众、非凡、智己等车型综合对产量拉升的影响,比如特斯拉Model Y前10个月卖出34.6万辆,仅次于比亚迪秦35.5辆。与此同时,比亚迪出海战略对深圳产能亦有积极推动。冯雷认为,以泰国为例,比亚迪连续9个月包揽泰国纯电动车型冠亚军,而冠军车型海豚正是深圳制造??梢栽げ?,在剩下的一个月,随着腾势热销和方程豹上市,深圳制造新能源车型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深圳今年坐上“新能源汽车*城”,已经悬念不大。2、潜力之城:长合向上,广渝觉醒在深圳、上?:臀靼采砗?,长沙、合肥和常州也开始“组局”。2022年,长沙、常州和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44.72万辆、34万辆和25.5万辆,而今年前三季度,长沙合肥已双双突破50万辆,常州也已离线不远。这种昂扬向上的气势,从各自统计部门的表述中亦可窥见。长沙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8%”;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2倍、“前三季度首次进入全国前五,全年有望超80万辆”;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突破百万辆大关,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3……从主力车企来看,长沙有比亚迪、上汽大众、北汽福田,合肥有蔚来、比亚迪、大众,常州有理想汽车、比亚迪,均处于产能爆发阶段。从目前看来,三城产量“狂飙”都有一个相似理由——还是比亚迪。前三季度,长沙比亚迪生产新能源汽车54.8万辆,同比增长95.8%,占全省总量91.3%;合肥比亚迪1-9月累计整车产量34.5万辆,占全省新能源整车产量57%;上半年,常州比亚迪生产新能源汽车13.23万辆,贡献全市48.66%的份额,仅次于理想汽车。与此同时,长沙、合肥和常州新的变量不断释放。长沙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起逐步投产MEB平台新能源车型;大众在合肥建设的电动汽车工厂,今年底将正式投产,*年产量可达35万辆。对于常州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想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强力突围。今年前11个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32.57万辆,并将在12月挑战5万辆的月交付量,作为理想汽车全国*的制造基地,常州将成为*受益者。除此之外,2023年新能源汽车城争夺战的精彩之处还在于,重庆、广州等蓄势待发的老牌汽车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具备一战之力。2022年,重庆、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36.52万辆、31.37万辆,而今年前三季度前者达到24.79万辆,后者产量同比增长1.1倍,均表现亮眼。在冯雷看来,角逐新能源汽车城,重庆、广州和合肥都很有机会。从产业基因看,重庆、广州属于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强市,合肥属于新能源汽车发展下的新兴汽车城。从区位配套看,三城分别处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都市圈,产业配套完善、人才供给充足,产业腹地广阔,且均靠近我国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已进入下半场,竞争主题正从动力系统之争转变为智能系统之争,“能够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网络上得到一席之地的城市才会有前途,跨界融合的集成创新将会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3、*战场:谁能制胜万亿赛道?汽车制造业被誉为“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具有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等特点。如西安、长沙、常州等新能源汽车新秀,希望重塑制造业骨架,重庆、广州等老牌汽车城则希望加快“换血”,维持制造业地位。202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前五名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和广州,其中深圳、上海已是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领军城市,重庆和广州则正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今年前10个月,深圳、上海、重庆和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0.1%(总产值增速)、5.5%和-0.9%。其中,深圳和重庆增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增长是很重要的因素。“深圳属于后起之秀,上海、广州、重庆都有深厚的汽车产业基因。正是因为这一点,深圳发展汽车产业的‘包袱’小很多,近年来依托比亚迪的迅猛发展,打出了一片天地。”冯雷说,其他三座城市基本上是走“油改电”和“1+N”路线,比如上汽的非凡、智己,广汽的埃安、长安的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发展新能源汽车难免有些“瞻前顾后”,反应在品牌战略上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以前10个月规上工业负增长的广州为例,广州汽车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近三成,受新能源汽车冲击等因素影响,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下滑5.4%,较前三季度收窄1.0个百分点,但仍未回到正增长空间?:艽蟪潭壬?,这也关乎广州能否守住工业第五城的地位。即便现在广州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汽车*城,但其统治地位正不断被深圳、上海等新能源汽车城“蚕食”。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是广州*的选择。根据四座城市此前发布的汽车产业相关规划,面向2025年,上?:蜕钲诙冀履茉雌?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目标锁定在200万辆;广州的目标是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重庆则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150万辆,与西安、合肥目标相当。不仅如此,深圳、上海、广州、重庆均已瞄准汽车产业赛道万亿级目标。深圳:到2025年,全球汽车“含深量”显著提升,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上海:到2025年,汽车产业力争实现制造和服务“两个万亿元”目标;广州: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到2025年,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到2027年,汽车产业总产值上万亿,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谁最有希望笑到最后?火石创造的研究报告认为,深圳抓住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三电”技术,全面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而上海、广州、重庆则在汽车产业生态上更胜一筹,且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网络、背靠强大的消费市场。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95%以上。在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转型的大潮中,四座城市均具备向上突破的潜力。在冯雷看来,四座城市中,上海的零部件配套能力最强,有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广州次之,重庆稍弱。而且,上海没有明显短板,而深圳有着最为活跃的民营经济,在创新产出、容错机制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上最为优秀,尤其是汽车产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围绕电子信息、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态势将更加凸显,而这恰恰是深圳的强项。“我认为最有希望的还是上?:蜕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特斯拉与比亚迪之争。”他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回县城创业的年轻人
不过,我们也欣然看到腾讯所作出的改变,比如,在此次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透露,一方面继续部署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广告点击率,增加视频号广告收入;另一方面正系统地、一步步地建设视频号直播电商,包括建立强大的运营团队,以确保平台上所提供产品的质量。 作为业界最受关注的科技公司巨头,腾讯一举一动牵动着投资市场的走向。11月15日晚间,腾讯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三季报数据显示,腾讯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46.25亿元,同比增长10.4%;非国际会计准则下归母净利润达449.21亿元,同比增长39.3%。前三季度腾讯实现总营收达到了4538亿元,同比增长11%;归母净利润1150亿元,同比增长34%。坦率来说,这是一份相当亮眼的财报,特别是在利润端,核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9%。但从增长来看,营收的增速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稳定在10%出头,利润的超预期更多的是因为成本端的优化:第三季度腾讯收入成本为781.02亿元,较第二季度的783.68亿元下降了2.66亿元,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较上季度也下降 5%。在腾讯25周年庆上,马化腾在致员工信中写下腾讯新的管理理念:“让状态*的人上场。”腾讯依然是那个最能挣钱的“股王”,但有关增长的故事,还在寻找当中。01 现金牛业务的好与坏一直以来,增值服务是腾讯的现金牛,近两个季度收入占比接近50%。其增值业务包括网络游戏(手游、端游)和社交网络(数字内容、会员订阅等)两大核心。具体来看,腾讯三季度游戏业务表现回暖,整体收入达 460 亿元,同比增长7%;社交网络收入同比增长20%,来到了297亿元,跑赢大盘。如果说第三季度腾讯社交网络收入增长还算可观,那么一直被寄予厚望且是腾讯基本盘的游戏业务,却显得有些疲软,已连续两个季度收入增速仅为个位数,难免让市场对其游戏业务持续“输血”能力感到担忧。今年上半年,游戏行业复苏迹象明显。7月和8月,整体市场同比增长分别为37.49%和46.08%,移动游戏市场增长更快,分别为51.1%、63.7%。而在近期有《命运方舟》、《无畏契约》和《冒险岛:枫之传说》等新游戏发布的情况下,腾讯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也只增长了5%到327亿元。事实上,腾讯游戏业务在国内市场滑坡之势也早有迹象,这与国内整个游戏市场愈发焦灼的竞争环境密不可分。一是,国内游戏市场俨然红海一片,游戏种类数不胜数。公开数据显示,从游戏审批数量上来看,2023年前7个月累计获批国产网络游戏共有699个,并有58个进口网络游戏拿到游戏版号,已超过2022年全年。截至9月末,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年已发放游戏版号757个。二是,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格局分散明显,竞争已经白热化。比如,米哈游在今年四月份推出的《崩坏:星穹铁道》,直接和腾讯开发的《合金弹头:觉醒》进行“硬刚”。两相较量下必有一场输赢,虽然腾讯对《合金弹头:觉醒》投入了巨大资源进行大规模宣传,但并没能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水花,甚至跟《崩坏:星穹铁道》比起来表现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崩坏:星穹铁道》在5月和6月直接冲到了国内手游收入榜的前三。而作为国内游戏老牌实力担当网易,除了此前开发的《蛋仔派对》持续升温,刚刚推出的《逆水寒》手游也表现的极为亮眼,跻身全球手游收入排行榜第三名。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掉腾讯在国外游戏市场,以及在细分品类小游戏业务上的过人之处。虽然海外游戏则慢慢走出低基数红利,增速继续放缓至13.7%,但得益于腾讯不断通过重仓海外市场,使得国际市场游戏收入的贡献持续提升。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腾讯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的游戏收入为133亿元,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5%,排除汇率变动的影响后,增幅为7%。其中《PUBG Mobile》收入回升,《胜利女神:妮姬》、《VALORANT》和《Triple Match 3D》也为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另外一个惊喜是小游戏。由于三季报没有披露小游戏具体营收数据,但根据中金预测,目前该业务营收规??赡芨叽?00亿元。据悉,小游戏业绩是计入到腾讯社交网络板块的,并且是以分成后的净收入来入账,如若计入到游戏业务板块,腾讯三季度游戏业绩增速可提高4%-6%。在财报中,小程序游戏先后被提及了四次,而且马化腾在财报后电话会上也着重表示,视频号和小游戏等相对较新的服务提供了高利润的收入来源。从这个维度来看,小游戏业务对拉动腾讯业绩增长的分量可见一斑,也能预见的是,接下来的时间,腾讯可能也会向小游戏业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02 视频号崭露头角,未来向何处发展?从“全场的希望”到“让状态*的人上场”,微信在腾讯内部的重要性愈发体现。这不仅仅表现在财报上——腾讯在三季报中表示,广告业务得益于对视频号、移动广告联盟及微信搜索的广告的强劲需求而实现较好增长,其中特别提到视频号功不可没,更体现在微信生态的树大根深上。三季度微信用户继续保持增长,净增900万,达到13.36亿。这有多难得?作为对比,QQ的用户环比减少了1300万。互联网本质是流量生意,微信稳定的流量是支撑微信生态商业化不断加深的基础和底气。过去微信更像是一个13亿人共同的基础设施,但在当下,如何围绕微信生态去做变现显得尤为重要。三季度腾讯首次在财报里提出了泛内循环广告收入的概念,也就是以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和企业微信为落地页的广告,而这部分广告能占到微信广告的一半以上。短视频及其衍生的直播电商显然是经过验证的正确的路。不可否认,腾讯打造视频号的逻辑是明确的,是以构建流量反哺于微信生态各项业务的正向闭环。一方面,微信是汇集腾讯庞大流量池的核心依仗,在流量引领潮水走向下,视频号自然也大受裨益,而有了流量的加持,在基于微信生态内各种创新工具的助力,进而为视频号广告主提升获客效益、加强与潜在消费者互动、提高销售转化率,最终拉动广告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视频号的出现,让用户的注意力产生了改变,以往用户需要打开其他特定的软件才能观看视频,而在微信社群和朋友圈,同时通过视频号的“朋友、热门”机制推荐分发机制下,能够让这庞大的流量池用户看到新内容,也让创作者获得高点赞、打赏等充分激励,最终形成视频号生产与需求方的双向正循环。也正是在此天然优势加持下,视频号盘子迅速铺展开来并持续结出丰硕的果实。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视频号是否有足够深的护城河,保护好这片土壤?在我们看来,有以下两点需要解决掉。其一,如何改变“摸着抖快平台过河”模式下,进行更加有深度的创新。不可否认,腾讯视频号在内容和变现模式上一直与抖快平台高度重合。在内容上,视频号前期大量引入抖快等平台上的博主入驻,如今在平台基础生态逐步成型过后,才渐次过渡到原创内容为主。而在变现模式上,视频号更是完全按两者走过的步子发展,先利用搭建的生态筑起深厚的流量池,然后引入直播电商和短视频带货做商业化??杉?,目前视频号的业务模式依然是市场的后来者,高度趋同于同行业竞争者,这说明腾讯还缺乏发现新蓝海业务的能力,仍需要加强视频号创新能力,实现差异化竞争,才能守护主阵地。其二,从用户层面的影响来看,视频号目前还局限于微信接口生态中,毕竟没有几个人会在使用微信时还有大量时间刷短视频。而像抖快平台则不同,其消费路径是符合消费场景逻辑的闭环,往往是有特定需求的人群才会刷短视频,挑选感兴趣的商品,进行下单购买,这才是符合正常消费逻辑的。但视频号则不同,想必很多人跟笔者一样,往往是看微信朋友圈,发现身边朋友有点赞某条视频号内容的醒目显示,才会去刷短视频,这一路径似乎略显尴尬,也意味着用户粘性并不高。一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所在,有第三方研究机构曾公布视频号去年6月的使用时长每天是35分钟。另一份有关视频号流量及商业化的会议纪要显示,2022年8月视频号的日均用户时长是37.2分钟,而到当年底目标时长是40分钟。这与抖快平台几乎都超过了两个小时时长相比,视频号与竞争对手在用户黏性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我们也欣然看到腾讯所作出的改变,比如,在此次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透露,一方面继续部署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广告点击率,增加视频号广告收入;另一方面正系统地、一步步地建设视频号直播电商,包括建立强大的运营团队,以确保平台上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以上两方面努力,能否给视频号带来不一样的变化,也值得我们长期关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伯虎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3综艺乍暖还寒,「寒潮」源头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