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押金、保证金、违约金的区别及增值税处理
正文 丘大叔陷欠薪风波:借钱也要发工资 在产品方面,尽管品牌们都聚焦钻研柠檬茶这个细分品类,但产品同质化依然难以避免。以丘大叔首创并申请产权保护的“鸭屎香柠檬茶”为例,该品类早已经成为许多柠檬茶品牌的标配。 曾凭借“鸭屎香”走红的柠檬茶品牌丘大叔身陷欠薪风波。近日,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多位自称丘大叔的员工爆料称,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并已经持续数月。有声称入职丘大叔半年的网友表示,从今年9月开始,丘大叔拖欠广州和深圳地区多名员工工资,且在无法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未与后者做任何沟通。丘大叔对此予以否认。在最新发布的声明函中,丘大叔指出,关于近期网络上出现“丘大叔拖欠薪资”相关的严重失实、蓄意夸大言论,部分言论有明显的误导性和攻击性,个别博主甚至使用“发不出工资”、“坐实传言”、“爆雷”等明显带有个人主观臆断、恶意揣测的言论来制造舆论话题,博取流量,进行新闻炒作,严重损害了本司的名誉及商业信誉,导致“丘大叔”品牌知名度严重受损。11月28日,丘大叔相关负责人回应时代财经称,丘大叔并未拖欠员工工资,但确实出现了延迟发放的情况。丘大叔一直都是直营店,并且自疫情以来坚持不裁员、不降薪,资金压力很大。“我们一直坚持优先发放员工工资、缴纳物业租金,现在已经在积极与员工沟通,解决工资的发放问题。目前,公司深圳员工薪资都已经完成结算,广州员工的薪资正在陆续处理中。”上述负责人表示。01 “哪怕是借钱、贷款,也要发放员工工资”根据网友在小红书发布的信息,丘大叔曾接连数月发布薪资延迟发放的通知。今年10月,丘大叔发布通知表示,由于消费市场整体低迷,以及9月台风天气带来的持续暴雨导致业绩整体受损严重,为保障公司运营安全,平衡资金使用,9月薪资采取分批次发放;11月,丘大叔再次以消费市场低迷,公司业绩受损为由,宣布10月薪资将于11月20日逐步发放,并于11月底前全部完成发放。时代财经向丘大叔方面求证该通知的真实性,上述丘大叔相关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公司根据不同城市的门店经营情况做出个别门店闭店的战略调整属于正常的商业动作;对于员工薪资发放延迟的问题,公司深表歉意,我们不强调大的经营环境差等各种客观因素,公司已经积极的解决问题,但并非如网络言论所述公司存在‘恶意拖欠’、‘倒闭’、‘爆雷’等情况。”丘大叔在上述声明函中称。有广州丘大叔门店的员工告诉时代财经,近日来,自己和同事的薪资已经逐步发放,公司也在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对于目前员工工资的发放情况,上述丘大叔相关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丘大叔创立仅有5年时间,中间经历了三年的疫情,这对于一个直营品牌而言,压力很大。去年丘大叔很努力地活了下来,原本以为今年消费市场会有大幅度的复苏,但整体来看,门店经营的恢复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丘大叔正在积极面对所有的困难,包括坚持用好的原料,坚持用新鲜的柠檬,希望在市场上有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同时也在解决员工薪资问题,哪怕是借钱、贷款,公司也要发放员工工资,缴纳物业租金。”该负责人称。02 昔日“当红炸子鸡”近年来,柠檬茶品类井喷式发展,丘大叔一直是行业的当红炸子鸡,并受到资本追捧。丘大叔品牌隶属于广州山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品牌掌舵人为谢玉强。2018年,拥有法律、财务、知识产权从业背景的三个合伙人组成团队,共同注册了丘大叔,并在广州开出了首家直营门店。凭借单品“鸭屎香柠檬茶”,丘大叔火速出圈。天眼查显示,2020年1月,丘大叔完成股权融资,投资方为广发信德和高榕资本;2021年8月,丘大叔完成Pre A1轮融资,金额过亿元;2023年1月,丘大叔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广州天河区引导基金。不同于其他柠檬茶品牌多选用红茶、四季春等作为茶底原料,丘大叔在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款凤凰单枞——鸭屎香,借此实现差异化,并扩大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丘大叔产品定位中高端,其产品价格区间在15~25元,高于均价16元的挞柠和18元的LINLEE鄰里。据21世纪商业评论在2021年9月的报道,丘大叔单款爆品月总销量为50万杯,单店月营业额可达40万~50万元,是同类品牌柠季的两倍。2019年,丘大叔门店突破20家,并逐步推出流量型、单品店等不同类型的门店;2020年,丘大叔新增39家门店;2021年,其门店数量达160家。与多数茶饮品牌采用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不同,丘大叔一直坚持直营模式。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目前丘大叔拥有门店221家,全部开设在广东,其中广州市场门店最多,为127家;且丘大叔的门店主要为商场店,占比为64.57%。根据丘大叔此前的计划,到2022年底,公司要开设300家门店,暂时扎根广东。但这也让丘大叔不得不面对门店成本偏高、密度大的问题。在经营不佳的情况下,公司不得不关停部分门店。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近90天内,丘大叔新开8家门店,但也关闭了6家门店。上述丘大叔相关负责人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的经营情况下,优化部分门店是正常的经营动作,丘大叔也会调整员工去其他分店,除非出现员工不愿意的情况。此外,他还表示,目前丘大叔的自有资金可以维持正常运转,“肯定不会倒闭”。面对经营困境,丘大叔也在寻求改变。“目前,公司正在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做好现金流,但也不排除改变经营模式的可能。”上述负责人称,丘大叔正在考虑向广东以北的市场扩张,与当地的大商合作,采用联营等加盟模式进行扩张,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口碑。但他也表示,暂时不考虑推出柠檬茶以外的品类。此外,时代财经也注意到,目前丘大叔也在逐步下调产品定价,比如推出8.8元会员特惠产品等。03 内忧外患和其他柠檬茶品牌一样,快速发展、屡出爆品的丘大叔,也不得不面对产品同质化、区域口味限制的瓶颈。在广东地区,柠檬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茶饮品类。大众点评曾发布数据称,仅在广州,柠檬茶店就超过1.1万家。这个数字,是当地咖啡店的2倍、清吧的4倍。在丘大叔冒出头的同时,也有一批专注于柠檬茶的新锐品牌开始涌现,并迅速在区域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如挞柠、LINLEE鄰里等,而由于大多品牌集中分布在广东地区,因此各品牌间不可避免地陷入贴身肉搏。时代财经注意到,仅在广州珠江新城商圈的2公里范围内,就分布有超10家不同柠檬茶品牌的门店。此外,无论是消费习惯,还是季节因素,也都限制了柠檬茶拓展市场半径。一直以来,广东地区消费者对柠檬茶的认知和喜好程度较高,而外地对柠檬茶的需求较低,普及度不高。正因为此,在全国范围,柠檬茶仍属于小众品类,无法撼动奶茶的地位。在产品方面,尽管品牌们都聚焦钻研柠檬茶这个细分品类,但产品同质化依然难以避免。以丘大叔首创并申请产权保护的“鸭屎香柠檬茶”为例,该品类早已经成为许多柠檬茶品牌的标配。此外,喜茶、奈雪的茶等奶茶品牌也来分柠檬茶赛道的一杯羹。在喜茶推出柠檬茶系列当日,销量达40万杯。与这些搅局者的竞争也是包括丘大叔在内的柠檬茶品牌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燕之屋要被180万「贵妇」吃上市了
正文 北京中产最新户外方式,仨字 天冷了,短时间内没机会再捡拾菌子了,但下个秋天,我要再去北京森林里碰碰运气,无论如何,一定要独立捡到一颗菌子。 在当下最火的户外圈,有什么比徒步更松弛,比露营更省钱的活动呢?答案可能是捡菌子。北京人素来有着捡秋的传统,喜欢在秋天跑到森林里拾些核桃、叶子、松果或板栗,拿回家收藏或是吃掉,留下一个独属于秋天的烙印。在2023年的秋天,北京人喜欢捡拾的品种多了一样——菌子。也许是受到云南人的启发,北京人的社交媒体上也兴起了一阵捡菌热潮,他们分享自己在北京郊区捡到的菌子,通常是满满一篮子,黄的、红的、棕的、黑的,颜色各异,大小也不同,有些像手掌一样大,有些只有手指般大小。有人说捡菌子“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有人说“这种感觉让人上瘾”。捡菌子这件事儿几乎满足了城市i人对于理想周末的所有想象:户外、探险、美食,安静自在且有“开盲盒”般的未知刺激。但是捡归捡,食用就是另一回事了。划重点: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生命只有一次,中毒治疗一次2万起。来自20年拾菌专业户柳开林的温馨提示。菌子的风刮进了北京去年5·1,《食菌记》的作者柳开林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附近爬山时,偶然发现了一簇好看又好吃的菌子,晶盖粉褶菌。这种可爱的菌子因为帽子中间凸起且颜色比较亮、菌褶呈粉红色而得名。●晶盖粉褶菌(2022年5月,北京门头沟),摄影/柳开林更多的发现是6月中旬,在北京门头沟的著名景点百花山,柳开林在书里记录了当时的景象,“在茂密的白桦林里,有很多倒地腐朽的白桦木,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这些松软的木头上,我发现了宽鳞大孔菌、杯瑚菌和沟纹阳盖伞。它们都长在腐木上,可判断属于腐生菌。”作为云南人,柳开林*次发现北京的野生菌竟然如此丰富,他的菌子基因觉醒了。此后他动不动就开着车,带点午饭和水,从北京的南三环跑到北京的山区捡菌子。最多的时候,一周能捡个2、3次,一次5个小时以上。心情好的话,就不止5小时了。每次找到的菌子,柳开林都会把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至于为什么不拍视频,是因为不想为了拍视频,损失捡菌子的乐趣?:芸?,一些北京当地人关注到了他,主动要求柳开林带他们一起去拾菌。今年8月,柳开林在北京延庆组织了一场拾菌活动。最多的时候,能有几百人来报名。为了筛选出那些拾菌意愿强,且不会轻易放鸽子的5-10人,柳开林有时会收费300元。●柳开林和大家一起识菌子,摄影/毛莎莎来和柳开林一起捡菌子的,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不认识菌子的人,觉得捡菌子很好玩很治愈,便来玩玩。一类是老家就在西南或东北一带的,对菌子感兴趣且有着一定情感连结的。还有一类就是带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来认识自然的。我有些不解,北京菌子的历史应该也蛮久了,为什么今年捡菌子才成为都市人中的新潮流?“大家都太卷了,想放归山林”,柳开林说。只是在这之前,大家选择放松的方式多为爬山或徒步。他加入的字节爬山群里,有些员工就算要一周工作6天,也要抽1天去爬山放纵自己。而捡菌子这种形式既能锻炼身体,实现爬山的效果,又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松弛,还能顺便学点生物学知识,很难不受到追捧。●柳开林和大家一起捡的菌子,摄影/毛莎莎这也衍生出了一门带人拾菌的生意。今年9月,住在北京昌平黑山寨村的村民陈姐,知道一位博主“山野拾珍”偶然发现了松露,后来他们组织大家上山刨松露。参加的人数越少,收取的费用越多,15人的价位为398元,10人的价位为598元,5人的价位为998元,还附赠一些小礼物,两颗松露、一瓶松露蜜,还有一块水晶。从2018年开始陈姐就带着城里的北京人在村里进行“转山寻宝”活动了,利用山里的资源,她带着大家捡板栗、核桃、大枣、蘑菇、野菜,还有沙参等等,也算是谋生的一种方式。陈姐明显地感觉到2021年开始,进山的城市人越来越多了,而到了2022年,进山的人“就控制不住了”。不少人是*次来到山里,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了陈姐的回头客,半年内付费6、7次。柳开林说,每年的5-11月是北京捡菌子的季节。由于今年北京比较湿润,菌子生长的时间可能会延续得更长一些。百闻不如一见,10月27日,抓住秋天的尾巴,我和同事约上了柳开林,驾车1小时,从北京朝阳区去往位于昌平区的黑山寨村,亲自去感受下拾菌的魅力。像捕猎动物一样捕猎菌子我们11点左右到达黑山寨村,车被随意停在村口,旁边是一个未被开采过的小山坡,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乱七八糟、未经修剪的树枝,没有人来过的痕迹。柳开林说,菌子最喜欢长在这些没有路的地方。出发前,柳开林就提醒我们要穿上防滑鞋,长袖长裤,并带好登山杖,既能防滑,如果有蛇还能打一打。起初的山路还算平缓,越往山林深处走,每走两步,就得顺着土坡向下出溜一步。一到山上,腿长手长的柳开林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在交代我们注意安全后就头也不回径直找菌子去了。我曾在柳开林的书中看过菌子生长的规律——要么在坡上,要么在沟里,要么长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换言之就是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且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但真去实践的时候,看着满眼分不清是什么品种的树,以及一地枯黄或是褐色的落叶,早就已经晕头转向。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技巧,全是感情”。没几分钟,柳开林找到了*颗菌子,大声招呼我们过去。他的脚旁“站”着一颗黄灿灿的伞状菌子,和枯黄的树叶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到。●点柄乳牛肝菌(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柳开林介绍这菌子学名叫点柄乳牛肝菌,俗称松蘑或是黏团子,多和松树共生,把菌盖上的黏膜撕掉或是焯水后便可食用。作为一个长期陷入“颜色越艳丽的蘑菇,毒性越大”误区的人,看着如此艳丽的菌子,总有些莫名的恐惧。但当我*次把这颗菌子从土里连根拔起时,再多的恐惧都被治愈所代替——不知是不是因为土壤太过潮湿,菌子的“出土”过程十分丝滑与酣畅,眨眼工夫,就已经躺在我的手里了。同样是松蘑,这颗的菌伞就有一拳大,轻拍其上方,能听到一种馒头般扎实的声音。而菌伞的下方则充满了气孔,看起来像黄色的海绵。●点柄乳牛肝菌(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有一种说法是,只要在森林里看到一颗菌子,就意味着这里一定有其他菌子。柳开林曾经把“拾菌”比作“安静的狩猎”,奇怪的是,寻找蘑菇的感觉确实就像捕猎动物。你必须蹑手蹑脚地走过不同的树桩,用一种新的观察视角看待你周围的土地,当你带着捕猎者的注视眼光,你会发现周遭的地形、颜色、角度都有了不同,而聪明可爱的菌子很可能就在这种注视中冒出头来。凭借着柳开林的敏锐捕捉,没多久我们成功解锁了这片山林的第二种菌子——血红铆钉菇,俗称肉蘑。顾名思义,这是三颗连根的血红色、长得像铆钉的蘑菇。肉蘑总是成片地出现在油松林下,只要发现了一朵,就能发现一窝。除此之外,北京常见的野生菌还有多脂鳞?。ⅲ?、棕灰口蘑、肉色香蘑、粉紫香蘑等,多长在门头沟、怀柔、延庆、密云等地的松树林和阔叶林下。●多脂鳞?。?2022年9月,北京门头沟马栏林?。?,摄影/柳开林●棕灰口蘑(2022年9月,北京门头沟马栏林?。?,摄影/柳开林●肉色香蘑(2022年9月,北京门头沟马栏林?。?,摄影/柳开林●粉紫香蘑(2022年9月,北京密云),摄影/柳开林拾菌持续了近2个小时,我们共找到了十几颗菌子,每个人都变成了快乐的菌子脑袋。一场不顾效率的自然游戏之前我总以为能不能捡到菌子,全靠运气。其实不然,还需要一点点执着。当天下午,柳开林开车带我们去到村里更深的一片树林里。出发前几天,陈姐在小红书上联系到他,说村里的某片树林可以挖到松露,柳开林便打算带我们去碰碰运气。踩进这片森林,能明显感觉到这片土地和早上那片山坡的差异,这里的土壤更干,地上的落叶也更多更脆。松露和其他菌子不同,不会整颗都暴露在空气中,更多的是在树下冒出一些小头。找了半个小时,我们已经累到走不动了,就近找了个树墩子坐在上面开始闲聊。只有柳开林还在执着地在树下挖挖刨刨。找了1小时后,柳开林终于挖到了人生中的*颗松露。●松露(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他把粘着土的松露拿起来,闻了闻味道,并把松露一分两半,欣赏了它大理石般的横截面,又赶紧低头刨了起来。“永远心怀期待就能挖的出来。”他说。我们从白天捡到黑夜,也算是来之不易的一次和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虽然身体确实很累,眼睛也因为太早起床有些打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每个捡过菌子的人,都会三番五次地再去感受菌子的魔力。●当天捡的菌子(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寻觅菌子的过程,这更像是一场寻宝活动,也许会错过,也许会偶遇,也许会拾得珍稀的品种,也许只能找到腐烂的菌子。但在经过了长期的寻找与挖掘后,意外发现了菌子甚至是成片菌子的心情,简直堪比中了彩票。在这个大规模工业化、互联网化,甚至数字化盛行的时代,拾菌或采菌,除了是一项经济活动及休闲活动,对普通人的意义还在于——终于可以躲进自然,做一场不顾得失不计效率的自然游戏。毕竟我们已经很少有满手是土满脚是泥的“野人”体验了。天冷了,短时间内没机会再捡拾菌子了,但下个秋天,我要再去北京森林里碰碰运气,无论如何,一定要独立捡到一颗菌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东南亚盯上中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