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税务师和会计中级区别
正文 跨国药企大变局 跨国大药企纷纷调整策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跨国大药企正在努力寻找,一条新的参与国内医药行业竞争的路径。 从时间上来看,跨国药企已进驻国内市场三十余年,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关于如何拥抱中国市场,它们处于探索阶段。2023年,跨国药企调整的*传闻,从最懂中国市场的阿斯利康开始。今年6月份,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阿斯利康做出了一个新决定:阿斯利康已拟定计划,将剥离其中国业务,在香港或上海单独上市。事后来看,这只是一个“谣言”。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王磊极力否认。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仍认可国内的市场机遇,但随着外部降价和自身降本的必要性,跨国公司正在重新设计其在中国的商业模式。阿斯利康之后,包括赛诺菲、葛兰素史克、辉瑞等药企,纷纷进入了大调整时期,均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完成了营销战略的改变。那么,跨国药企集体加速调整背后,又透露了哪些信号呢?加速的本土化浪潮虽然阿斯利康未能实现“彻底”本土化,但葛兰素史克、辉瑞等大药厂却相继加速了本土化战略调整。其中,葛兰素史克拉开了大改的序幕。10月9日,葛兰素史克决定带状疱疹疫苗的销售交到了本土地头蛇智飞生物手中,由智飞生物代理其带状疱疹疫苗的销售?:笳咭皇执丛炝四扯獺PV疫苗的爆卖。一个月之后,辉瑞也宣布了重磅消息:将13价肺炎疫苗的中国权益交到了北京科园手中。此举过后,其中国区13价肺炎疫苗“沛儿”400人团队,也将彻底解散。至此,全球最畅销的三款疫苗,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都由本土公司负责。当然,跨国药企调整的,不仅仅是疫苗管线。日前,渤健就通过与国内药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来推进其在中国的多发性硬化症产品组合商业化,包括Fampyra和Tecfidera。12月14日,几乎在渤健协议签署的同时,赛诺菲中国公布了与上海医药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根据公开信息,这两家公司将在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治疗方面进行合作。赛诺菲表示,合作能够建立一个“更适合当地市场并优化运营”的商业模式。总的来看,这场跨国药企的战略大调整浪潮,或许还会继续。据报道,葛兰素史克未来或许还将进一步重组其中国业务,将一些比较古老的药物,包括治疗COPD的药物Anoro和抗癫痫药Lamictal外包销售。谁会是下一个加速本土化的跨国药企呢?降本是重要考量站在当下来看,跨国大药企的选择也不难理解。毕竟,去年以来,大药企们面对变化的环境,早已纷纷开启了降本增效之旅。调整在华业务的大药企中,包括辉瑞、葛兰素史克、渤健等,全球业务都在收缩。例如,辉瑞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成本,预计到2024年底每年节省40亿美元,以应对新冠产品销量下降。当然,中国区业务的一些特殊性,也促使了跨国药企进行战略调整。例如,全球前三大畅销疫苗都交由国内药企负责,就是环境使然。与美国不同,国内的疫苗由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这一要素决定了疫苗与其他药物不可能产生商业协同作用。这也意味着,这些大药企要想在国内成功推广此类疫苗,需要大量人员规?:兔芗氖谐〗逃?,尤其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这对外国制药公司来说可能是沉重的负担。对比来看,智飞生物已经组建了一支3000多人的商业团队;而辉瑞解散的“沛儿”团队不过400人。与此同时,诊疗环境和支付环境的差异,也促使了跨国药企进行“整改”。例如,多发性硬化症市场,国内存在诊断率低、支付能力有限等诸多限制,因此跨国药企的推广也是难上加难,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也正因此,虽然Tecfidera进入了医保,但渤健仍希望对外展开合作。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市场准入难题。对于海外创新药来说,以合适的价格进入医保本身就已经困难重重,并且,进入医保还不是竞争终点,而是起点。因为,药企还需要保证产品进院,并且教育更多医生,通常需要投入极大的营销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市场准入难的问题,也劝退了部分希望降本增效的跨国大药企。当然,跨国药企之所以愿意和本土药企合作,还有一个核心的原因是,有诸多合作成功的记录。例如,默沙东的的9价HPV疫苗,便在智飞生物的推广下,成了国内当之无愧的吸金王。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药企,愿意以这一方式角逐中国市场。总的来说,跨国大药企纷纷调整策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跨国大药企正在努力寻找,一条新的参与国内医药行业竞争的路径。当“调整”成为常态对于国内医药行业而言,这势必会造成深远影响。最为直接的是,跨国药企将以最有力的姿态,去参与国内医药市场的角逐。一直以来,本土企业都有着隐形的优势,包括更贴近市场的销售模式等有利因素。而随着这些跨国药企部分药品销售的彻底本土化,意味着国内外药企将彻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国内药企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毕竟,在部分疫苗、创新药领域,跨国药企仍是天花板的存在。例如,葛兰素史克的带状疱疹疫苗,在保护率方面暂时仍无人可及。但基于价格等优势,百克生物采用“上古时代”的减毒活疫苗技术路线的带状疱疹疫苗,仍取得了不错的销售额数据。如今,随着其销售更加本土化,势必会加大国内药企开发市场的难度。毕竟,不管是市场教育,还是低线市场的开拓,智飞生物都有足够的经验。不难预见,国内药企面临的发展问题将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不断升级的跨国药企,国内企业也需要持续进化,以确保自己不会掉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闻神火了,但不是普通人的胜利
正文 动辄百万,上至千万,新能源重金砸向高铁、机场广告 作为偏B端的垂直行业,新能源争先恐后地将自身的品牌推向大众的视野,来自多重因素的共振。 争相投放高铁、机场广告,是新能源产业一场无法回避的营销竞赛。如果留心,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在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密集出现了一批新能源企业的广告,涉及组件、逆变器、电池、储能等。其中,既有老牌巨头,也有新锐企业。据新能源产业家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华为智能光伏、通威股份、奇点能源、开勒股份、海辰储能、采日能源、一道新能源、创维光伏、东方日升、天能、尚德电力、远东股份、兴储世纪等十多家新能源企业先后投放广告。数据来源:新能源产业家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仿佛拉开了一个新的序幕。路铁传媒营销总监林大鹏对笔者透露,明显感觉到,与去年、今年相比,企业针对明年的投放需求和意愿都有大幅提升。特别是头部企业,投放规模将会进一步加大。“未来,新能源企业的广告投放有望常态化。”时近年底,各大企业开始规划明年预算。这段时间,其所在团队四处出差,大量地与新能源企业接洽沟通。作为偏B端的垂直行业,新能源争先恐后地将自身的品牌推向大众的视野,来自多重因素的共振。首先是,能源转型的路径正在发生变化,由集中式大规模电站,向涵盖“源网荷储”的分布式能源迈进。涉及千行百业的工商业场景成为新能源企业争食的蛋糕。同时,近两年来,新能源产业急速膨胀,行业高度内卷。投放广告,巨头可以加高品牌壁垒,新锐则希望借此出位。争相投放高铁、机场广告,是新能源产业一场无法回避的营销竞赛。01、广告营销骤然升温新能源企业投放高铁及交通枢纽广告,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但今年格外密集。早在2018年,通威股份、天合光能、协鑫集团的先后冠名高铁列车,算是光伏行业试水高铁广告的先头部队。2021年,隆基、晶科、晶澳等位列全球前五的组件厂商也冠名了高铁列车或投放机场广告。今年,光伏行业的广告投放更加密集,而其他新能源领域巨头及新秀的加入,让新能源产业的广告营销更加热闹,引发广泛关注。宁德时代、华为智能光伏等巨头先后下场,进行了大手笔投放。9月,作为宁德时代的王牌新品,神行超充电池广告先后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缜呕『透V莩だ只?。宁德时代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广告当月,华为智能光伏在南京南站举行了高铁冠名列车启动仪式,列车内饰重点展示了其工商业150kW组串式逆变器。华为智能光伏冠名的高铁笔者还注意到,今年,隆基也做了更大胆地尝试,将巨幅广告投放在北京东三环东北角的楼体屏幕上,持续数日。该大屏广告位置*,正对东三环由南向北的车流。隆基在北京东三环东北角投放的楼体广告储能新秀的投放也颇为生猛,直接推高了新能源行业广告营销的热度。行业黑马海辰储能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的办公楼、居民区投放电梯广告。这一举动被视作新能源向C端消费者的大胆破圈?:3酱⒛艿缣莨愀婧3绞卓幸迪群?,一时间,其成为储能行业的“网红”企业,自带流量和话题。时间来到下半年,奇点能源、采日能源、开勒股份等储能新秀也先后跟进造势,在高铁站投放广告。储能新秀具有一定共性:一是均侧重于工商业储能市?。欢嵌即Ψ⒄乖缙诮锥?,需要储备足够的资金弹药,面对老牌玩家、跨界高手的竞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最新火起来的赛道,储能企业的广告投放可以做到一举多得。首先是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进而吸引到资本市场、地方政府的关注,也能向潜在客户,特别是工商业市场渠道“秀肌肉”。上述企业的投放,都集中在浙江这一工商业储能的必争之地。奇点能源分别在了嘉兴、温州、瑞安等三地投放高铁广告。采日能源在杭州东站的东西进站口投放广告。奇点能源在温州南站投放的广告新能源广告投放费用不菲。一位不愿具名的媒体公司销售代表透露,京沪线的高铁冠名+内饰,一年下来,费用大概200-300万左右。他还透露,来自行业间相互交流的信息,宁德时代机场广告费用大概在2000万左右;5月份,通威股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缜殴驶〉墓愀嫱斗?,大概1000万左右;采日能源的投放费用大约百万。02、无法避免的竞赛产业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广告营销的热潮。如今,分布式能源已经成为新能源市场的增量主体。以光伏为例,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6714万千瓦、6180万千瓦。分布式能源涵盖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微网、能源消耗优化和管理等。其主要落地在各行各业的工商业场景。工商业场景高度分散,高度依赖开发渠道。在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投放广告,提升品牌影响力,有助于企业开发市场渠道??展煞菰谏虾:缜耪就斗诺墓愀?,其投放覆盖20+城市同时,新能源也在向家庭场景渗透,户用光伏、户储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日渐白热化的产业竞争是推动广告营销热潮更为直接的因素。近两年,由于看好新能源的高景气度,各路资本和人马争相涌入和加码光伏、电池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已经来到新一轮淘汰赛的临界点。为了扛住周期迭代的压力,企业间的竞争全面深化,价格战愈演愈烈,广告营销也上升到新高度。据新能源产业家梳理,在盛况*的2023年SNEC展期前夕,光伏黑马一道新能、老牌玩家东方日升、通威股份、尚德电力等均集中在5月份,冠名高铁列车或在枢纽投放广告。东方日升冠名的高铁技术路线之争也蔓延到营销领域。在光伏新一代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N型电池取代P型电池过程中,BC还是TOPCon将成为主流路线,仍然存在争议。晶科能源是TOPCon路线的引领者。为了打造N型时代行业咖位形象,2021年,晶科能源针对国家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分别在兰州、西宁、鄂尔多斯、大理、嘉峪关、张家口等地的机场和高铁站投放广告。晶科能源在西北地区地窝堡机场投放的广告如今,新能源产业的淘汰赛已经开启,新能源广告营销热潮会持续吗?林大鹏表示,不论产业周期如何更迭,在广告营销上,行业巨头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而且,未来的营销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新锐企业的投放充满不确定性。他指出,电动汽车、电池、组件等新能源产业已经成长为我国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国内的新能源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将会更加注重自身品牌形象的打造。不久前,笔者与一家逆变器及储能系统龙头的传播负责人沟通,了解到,目前他们已经与高铁广告方面的公司在接触。此外,上述不愿具名的传媒人士还透露,近期他们已经为国内一些头部厂商,如特变电工、晶科能源等制定投放规划,选定投放点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盖泽科技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苏创投·国发创投、苏高新融晟、元禾原点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