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新注册公司应该怎么领购发票?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什么?
正文 难道拼多多真是电商天才? 除了低价,拼多多在业绩电话会上还尤为强调农产品电商布局,表示公司一直在持续发力。联席 CEO 陈磊表示拼多多就是靠农产品起家的,很多用户最早是从农产品开始接触拼多多平台的,拼多多通过服务好一批批的农产品的用户,最终把用户留在了平台。 昨夜,拼多多发布了其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使其股价飙升 18%,经过这一轮涨幅,拼多多的市值也来到了 1864.7亿美元,市值距离阿里巴巴的 1954.4 亿美元仅差一步之遥。具体来讲,拼多多 2023 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为 688.4 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94% 。利润上,拼多多本季度营业利润为 166.6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60%,而本季度净利润则为 155.4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47% 。相应地,拼多多本季度的销售费用也增高了,从去年同期的 140 亿元增长至 217 亿元,同比增长 55%;管理费方面比去年同期低了约 1.5 亿元,而研发费用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约 1.5 亿元,基本两两相抵。总的来讲,它多花 77 亿元的销售费用,获得了同比 333 亿元的营收增长、近 50 亿的净利润增长,可以说是很高质量的增长了。如此凶猛的增长,让人一时不知今夕是何年。要知道,市场对今年的电商行业并没有特别看好,认为是存量博弈阶段。在同一个报告期,阿里巴巴的国内电商业务仅增长了 4%( 以财报中淘天集团营收计),而京东则是近乎未增长( 以财报中的京东零售营收计)。拼多多能打破大家对市场的判断逆势增长,难道它真的是电商天才?我们具体来看拼多多的营收主要增长点:一方面,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收入为 397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 39% 。其中,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主要源自于商家向拼多多支付的广告营销费用,即商家在拼多多体系中的 “ 投流 ” 费用。这个数据说明商家很认可拼多多平台内的用户质量,看好其潜在消费能力,愿意持续投放广告以获得更多的销售额,并且意愿持续增高。基于此,我们可以看作拼多多的国内电商业务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另一方面,交易服务收入为 292 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315% 。拼多多财报口径对交易服务收入的定义为 “向商家提供交易相关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市场普遍认为拼多多的出海业务 Temu 所获得的营收是计入该口径下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近似看做拼多多的出海电商业务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有爆发式的增长。作为对比,阿里巴巴集团的出海电商业务同期增长了 53% ( 以财报中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计),虽然增长也很喜人,但相较于拼多多就显得没那么亮眼了。那么,问题来了,国内电商业务在涨,出海电商业务在暴涨,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其实大家一直都知道,就是低价,无论国内电商业务还是出海电商业务,拼多多都是用低价直接击穿了用户们的心智。最近一年,国内电商市场上无论京东还是阿里都给出了要做低价的表态,刘强东说京东需要 “重拾低价策略,回归用户”,淘天集团 CEO 戴珊喊出 “未来仍将坚持大力投入价格力战役 ” 。但究竟谁在这一阶段赢下了价格战,我想市场已经通过营收数据给出了答案。在财报会上,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其他同行的低价策略时,拼多多联席 CEO赵佳臻表示 “ 我们应对竞争的思路一直十分清晰,不看竞争对手做什么,只看消费者需要什么 ”。知危曾撰写过一篇文章,指出了拼多多对消费者的无尽偏袒态度导致商家们集体不满。虽然这会让商家生态恶化并有失控的风险,但另一个角度来看,拼多多对消费者的偏袒态度牢牢的把握了用户,用户在哪里,商家就不得不在哪里,而平台就一定能有更好的的变现可能。在出海电商方面,知危曾在 Temu 出海初期撰写过一篇文章,指出 Temu 平台售卖的联想品牌无线蓝牙耳机,跨海包邮只需 3.7 美元,甚至比国内电商平台在售的同款价格都便宜,瞬间留住了大量的海外客户。据 36 氪报道,今年第三季度 Temu 的销售额已经突破 50 亿美金。所以,“低价 ” 的本质,在于留住客户。虽然各种营销玩法经常为用户所诟病,但拼多多的确让用户用订单投了票。除了低价,拼多多在业绩电话会上还尤为强调农产品电商布局,表示公司一直在持续发力。联席CEO 陈磊表示拼多多就是靠农产品起家的,很多用户最早是从农产品开始接触拼多多平台的,拼多多通过服务好一批批的农产品的用户,最终把用户留在了平台。他说,农产品的线上化率至今都仍然比较低,未来这个品类仍然有非常大的潜力。知危从智研咨询发布的《 中国农产品电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找到了相关数据,截至 2022 年,我国农产品销售线上渗透率仅为 4.54%。所以,农产品电商似乎是一个好故事,预示着除了出海电商以外,拼多多在国内电商领域仍有潜在的上涨空间。与拼多多的亮眼业绩和看似不错的未来相对应的是,昨夜,阿里内网有人发帖:“此刻难眠,也不敢想,拼多多市值直接来到 1855 亿美金,相比我们的 1943 亿,差距仅 80 亿,着实吓一跳。那个看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本不想发出这个没内容营养的帖子,但思绪下,还是留下这个帖子,用作备忘,也用作自己的勉励。”帖子下另一名员工评论道:“简单买、简单退,少一点套路、多一点实惠,从未感觉用天猫、京东比用拼多多就显得高端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衷,本就应该是服务和成就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么 ”而这名员工的评论,收到了马云的跟帖回复:“特别好。请大家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创新想法。我相信今天的阿里人大家都在看都在听。我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 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要?:? pdd 过去几年的决策,执行和努力。谁都牛 x 过,但能为了明天后天牛而改革的人,并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和牺牲的组织才令人尊重。回到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阿里人,加油!”马老师曾经评价阿里巴巴是 “ 拿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 ”。现在,对手已经快挡住了望远镜的镜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知危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这口35亿「大黑锅」,刘强东不背
正文 短剧收入腰斩,有人血本无归 或许关于短剧最大的命题,还是它何时能从一个流量生意,真正成为一个内容生意。 “ 风声鹤唳,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宣传了,朋友圈也没庆功蛋糕了。”某头部小程序短剧平台资深主编周青( 化名 )跟知危编辑部这样说道,他描述的是小程序短剧行业的现状。在一个多月前,“ 小程序短剧播放量动辄破亿,圈子里捷报频传,各家庆功蛋糕上的数字不断突破新高。”只是没想到,在文章发出去后不到一个礼拜,小程序短剧就迎来一系列监管:先是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短剧治理工作,随后抖音、快手、微信等各大平台先后宣布,打击违规低质微短剧。据爆款短剧《 * 》制片人所说,“ 最近有上万部短剧被下架,或者上不了。”以咪蒙系出品的《 黑莲花上位手册 》为例,眼看着就是一部年度爆款,陡然间就因为 “ 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 ” 被下架。至此,蒙眼狂奔一年多的短剧,踩了一脚急刹车。01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谈及这场动荡带来的*影响,众多从业者都跟知危编辑部提到了同一个词,“ 信心 ”。这种信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整体行情的变化。事实上,在下架的剧集里,有很多都是存量赚钱剧。11 月里,就有 2 部日充值过千万的,在三天内被下架。这种情况下,市场变得极度萎靡,哪怕是大平台对于剧集上新都谨慎了许多,各平台手里都积压了很多剧。“ 现在大家都信心不足,大盘( 充值总数 )每天只有不到 3000 万了,以前*的时候能到 7000 万。”在行业宏观之下,业内人自身同样对于内容方向感到迷茫。作为一个资深的短剧编剧,小雨已经不止一次感觉到同行间这种心态的变化。“ 以前大家抓到观众喜欢的爽点,就是前面疯狂打压,后面突然爆发。大家都在频繁地使用这个结构,然后现在突然说这种东西不可以写,那就要重新地去摸索观众的爽点,或者探索新的内容形式,所以现在就是比较迷茫。”小雨还提到,现在骂人的人不能有,耳光推动剧情更是别想了,重生类型也不行了,得改成是做梦,实在想写主角复仇,那也只能是为了惩恶扬善。至于怎么判断剧情会不会过于激烈或者敏感,事实上,大家都不清楚,“ 只能说,不劳而获、色情擦边、复仇侮辱、炫富重生这种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现在审核的标准可以说没有标准,就和灭霸的手套一样,倒霉了,选中你,就下架,哪怕没有明显违规的。” 周青略显无奈地说道。他之前做了一个古装剧,因为担心监管下过不了审,就把暧昧镜头全部剪掉了。而更惨的是那些在立项之初,定位就是复仇爽,对标《 腹黑女佣上位记 》或者《 黑莲花手册 》的剧集,它们面临的要么是大改,要么是停掉。“ 复仇其实是大家总结出来一个比较成熟的写作模式,就有点像以前好莱坞三幕式一样,现在这条规律不能用了,那能写什么呢?” 小雨的问题萦绕在每一个编剧心中。至于应对的方向,周青也只能给出一个不是答案的回答,“ 目前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说收一收,探索新的方法论需要时间。应该大家之后会放弃一些过于激烈或者敏感的剧情,但总体套路还是不变的。爽是小程序短剧的精髓之一,不可能放弃的。”当产业上游还在解决内容母题的时候,下游早已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一位抖音影视剪辑博主跟知危编辑部说,“ 现在做短剧的混剪分发,已经到了用影视剧的一些离谱片段做开头然后接短剧内容的地步。比如我放一个奥特曼开头,然后转折一下,接短剧的剧情。”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解释说,“ 这就是爽点不够的情况下做的一种改变,要不然真没啥看的,都是老套路。”02 短剧还能挣钱吗?贴在短剧身上*的标签,除了有 “ 题材雷同、低俗擦边的内容乱象 ”,“ 一夜暴富的神话 ” 同样是一个舆论乐于炒作的话题。事实上,这种情况存在很大的幸存者偏差。“ 这就是光见人吃肉 没见人挨打。”周青回应道,“ 也有吃肉的,少。”关于收入,据微信在 10 月 13 日发布的《 微短剧小程序广告激励政策 》,微信平台会首先收取 20% 的技术服务费,但目前仅收取 10% ,其中 5% 会返利给企业作为广告金。剩余的部分,才由短剧的出品、制作和分销这三方按自定的比例进行分成。而在知危早前的报道里就提过,短剧生意*的成本就在于投流( 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上进行短剧切片的信息流投放 ),当时只要 ROI( 投产比 )大于 1.15 就能继续投,因为投流带来了大于其金额的充值。只要能循环下去,基数大了利润就高了。而一般 ROI 到小于 1.1 的时候,平台就会放弃继续投流了。行业内常讲 “ 赚十块投九块 ”,很多微短剧投流金额都会占充值金额 80% — 90% 的比例。大部分短剧平台的毛利润也就是百分之十几,在扣除了腾讯的 “ 过路费 ” 以及回款的税点之后,真实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赚钱。尽管腾讯会给 5% 的广告金作为返还,但短剧很难在腾讯平台找到合适的投流方式,所以这部分广告金最终一般是以七折的价格卖出去。周青告诉知危,“ 在这项政策实施之后,已经有大批团队开始亏损了。”真算起来,“ 短剧危机 ” 从那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不过,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显然很难让 “ 热钱涌入 ” 冷静下来。只要行业在高速增长,再低的毛利率总归能挤出来利润。“ 很多冲进来的人都不懂内容,剧本再烂都能卖出去,内容为王就是一句口号。” 周青这样描述那时候的行情。有的团队赌性之大,甚至自己垫资给大平台拍戏,版权也不拿,只靠收益分成赚钱 —— 博的就是爆款,业内俗称 “ 零元购 ”。但,监管来了。“ 肯定有很多人血本无归 ”,周青又补了一句,“ 我自己投的剧,受最近这波封禁影响,都被压了很多价格,从稳保本到不破千万( 指总流水 )就赔钱。”“ 一个剧,制作成本 50 万,只能卖 40 万。如果剧没有到分成线,亏损可不止那明面的20%的,对团队的打击也非常大。”一个团队一个月基本就一到两个项目,很多剧组成员都会选择成为剧的投资方。行情好的时候,很多固定团队每月都有奖金拿。而现在行情遇冷,即便流水过千万,真正能赚钱的剧也有占 3% 左右。大平台还能靠着余粮挨过寒冬,但一大堆剧组,投资人,还有小的投放方就没那么幸运了。“ 很多花几十万拍的剧,就跑几千块。”知危编辑部问道,“ 那大家还一窝蜂挤进来吗?”“ 虽然惨淡,但大家还是觉得行业出清完就好了。” 周青停了一下,又缓缓说道:“ 主要是现在外面也没其他好投的,目前有什么好投的项目吗,没有吧?”03 从流量生意到内容生意关于短剧的未来,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在监管之后,行业走向正规,会开始往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去靠拢,正儿八经地讲故事,制作画面精良、情节铺垫合理的剧情。也有观点认为,短剧本来就是兴起于短视频平台,受众是基于之前培养起来的看视频快节奏习惯,短剧的快节奏和高密度的爽点是改变不了的。谁的观点正确目前还不好说,但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大制作,有爆款的团队受监管风波的影响并不大。“ 目前对我来说还没有影响,我的爆款比较多,所以档期都排得很满。” 某爆款短剧导演还跟知危编辑部表示,“ 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现在拍的短剧剧本逻辑经得起推理了,整体质量也提高了。”当问到他成本提高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他回答,“ 我一般都在 60 万以上,一百万的也拍过。”可比的数据是,现在大部分短剧的制作成本还只在 30 万到 50 万之间。在这波大洗牌之下,短剧内容、拍摄手段、制作水准以及商业变现都将出现新的变数,小程序短剧未来或将向精细制作靠拢,赛道逐渐沦为职业玩家的天下。当知危编辑部问到短剧头部平台点众科技的董事长陈瑞卿,政策监管会给短剧行业带来什么?陈瑞卿表示,“ 短期内有影响,长期看是好事,降降温发展会更健康。否则行业门槛那么低,谁都能去做短剧,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会带来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规范后有实力的公司才会参与进来。”或许关于短剧*的命题,还是它何时能从一个流量生意,真正成为一个内容生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知危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马斯克剧透特斯拉无人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