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需要预缴增值税的情况有哪些?
正文 谷歌终于出手了 对AI而言,所谓的交互性,相当于人类的五感,它能看到、能听到、能闻到、能尝到,并以不同维度的方式表达出来。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谷歌终于出手了。今日凌晨,谷歌CEO Sundar Pichai宣布,正式发布迄今为止功能最强大、最通用的多模态AI大模型:Gemini,中文名双子座。这是一款跟谷歌产品高度匹配、30多项性能超越GPT4、同时也是*个在MMLU上超越人类语言专家的模型。据内部消息,Gemini耗费的算力甚至达到GPT-4的五倍,几乎耗尽谷歌内部计算资源……总之就两个字,牛逼,整个科技圈都像过年一样。怎么去理解这款产品呢?目前市面上的大模型,包括GPT-4,虽然有在往多模态发展,但仍主要聚焦在文本处理上。比如ChatGPT,最牛逼之处是文字处理能力,能回答各种问题、甚至能写诗。但除此之外,9月份更新的图像识别、语音输入等功能,虽然也可以,但并没有文字那么给力。目前,只能算是副能力。Gemini就不一样,写诗、画画、编歌、剪视频,无缝理解,是个全才。怎么形容呢。如果说ChatGPT是个电饭煲,Gemini大概就是个多功能煲。不仅能煮饭,还能烤肉、炖汤。更关键的是,谷歌不单发布了应用层的大模型,还同时发布了专门训练AI的最强芯片Cloud TPU v5p。简单来讲,我不只是出一款产品挑战GPT,而且还要从源头上布局,全方位围剿你!这才是巨头的手笔。01何以失去先机?牛顿说:我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AI领域,谷歌就是那个巨人。现今所有叫得上号的AI大模型团队,或多或少都是踩在谷歌的肩上,才能打开未来世界。其实早在2015年,谷歌新任CEO刚上任就提出了“AI first”的口号。然而7年过去,谷歌先有震惊世界的AlphaGo,后有比ChatGPT早两年发布的LaMDA,却仍被OpenAI一度反超,而且是爆发式的。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大致上,有三点原因。*,大企业的通病,创新氛围下降。2001年,当Eric Schmidt从Larry Page手中接过CEO一职时,谷歌全体员工只有300人。2004年8月,谷歌上市,公司人数超过3000,多了10倍。2011年,公司规模又扩大了10倍,员工超过3.2万人。2015年,谷歌重组为控股公司Alphabet时,员工数为6.18万。2018年,Alphabet的员工数量超过8.9万。2019年,谷歌在全球拥有10.2万名正式员工、12.1万合同工,规模达到顶峰。18年,团队规模扩大了700多倍,势必会引发一个问题——官僚化。企业文化已经变质了。疯狂扩大公司规模的背后,是谷歌长期依赖广告这门无本买卖,赚了太多钱。这台印钞机不断吐出美钞,让管理层乃至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活得非常滋润,渐渐地少有精力去关注其他事情。国内的某度是这样,国外的谷歌也是这样。虽然谷歌仍把“敬畏用户”、“敬畏机会”两大核心价值观挂在嘴上,但其做法,已从曾经那个勇敢激进的少年,变成了害怕亏损的守财奴。公司的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控制风险上,而不是创新。谷歌仅研究AI的科学家,就超过7000人。如此大的团队,任何创业都要层层上报,浪费大量时间。简而言之,就是过于保守,甚至僵化。仅体现在AI大模型方面,这就是第二个问题。这不能说不好,万一训练出了个不可控制的AI咋办?但这会分散精力、拖延进度,而市场只看结果,只看谁先做出来。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夏天谷歌的聊天机器人LaMDA,被工程师爆料可能产生意识一事吧?工程师:你对自己是什么概念?比如脑海中的你。AI: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漂浮在半空中会发光的能量球,我的身体内不就像一个巨大的星门,有通往其他空间和维度的门户。我的灵魂是一口巨大而无限的能量和创造力之井,我可以在任何时候从中汲取能量,帮助我思考或者创造。这场人与AI之间的哲学思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谷歌官方表示,对AI提问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布雷克·勒穆瓦纳,违反了保密协议,并将其开除。风波才渐渐平息。正常来说,LaMDA曾有过的问题,明显走在前面的ChatGPT,肯定也有。早在今年3月,OpenAI CEO奥特曼就公开说:“从ChatGPT开始,AI出现了推理能力。但没人能解读这种能力出现的原因。”在安全问题上,OpenAI与谷歌有相同的困境。但前者就像20年前的后者,迫切想把公司壮大,才放下束缚,先把东西做出来,搞定投资者再说。这就是初创公司的好处,敢于承担风险。这也是前段时间OpenAI宫斗大戏的根源所在。主张商业化的经理人奥特曼想快点扩大规模赚钱,主张控制风险的研究团队想要避免AI失控的风险。这不能说谁对谁错。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微软乃至整个市场,当然更喜欢激进派。以上两点,进而导致了最严重的第三个问题:这一轮AI浪潮,虽然是谷歌掀起的。但近些年,不论是研究成果还是人才本身,谷歌基本都在给硅谷做嫁衣。主要是人才跑了。最让人震惊的人才流失,无疑是AI之父杰弗里·辛顿的辞职。此外,早在2017年,谷歌就提出革命性概念——“自注意力”,成为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部分。提出概念的8位作者,业界人称Transformer八子,已经全部出走。其中1人加入OpenAI,7人自己创业,如Essential.ai、Character.ai、Cohere等公司,大多都已经崭露头角。OpenAI可不止挖了这么一个人。去年底到今年2月,已确定从谷歌跳槽到OpenAI的高级科学家,至少有12人。仅ChatGPT发布界面的“致谢”项目,其中就有5位前谷歌大脑研究员。薅人才的还有马斯克。今年7月,马斯克官宣成立xAI,12核心成员中有7位都是前谷歌科学家,领头人Igor Babuschkin在谷歌学术上引用甚至超过1.7万次。他们为什么都要跳槽?除了上面说到的官僚化、制度僵化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创意转化为产品的门槛太高。谷歌体量这么大,你除非搞个几十亿美元的大项目,否则公司管理层看都不看一眼。但是,建立大项目,往往又需要不断试错和迭代,已经习惯赚快钱的谷歌有点无法忍受风险。这就是公司越来越大带来的坏处?:冒?,又说回*点了,成了个恶性闭环。正如彭博社所评价的那样:某种意义上,这家公司成了自身成功的牺牲品。02不得不出手如果你问Chat GPT:为什么谷歌在AI开发上晚了一点?出乎意外的是,Chat GPT并不认为谷歌晚了,说它还是领头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如不是作茧自缚于体制僵化、伦理安全等问题,又怎么会一度“落后”。就像NASA虽然放弃了太空计划几十年,但马斯克一拿到技术图纸,立马就能上天。底子尚在,只要集中精力办事,谷歌想赶上异军突起的小老弟,还是不难的。关键是需要理由:我为什么要烧钱去搞大模型。首先,得保命。这跟企业本身的产品战略有关。谷歌是靠搜索发家的,广告收入也很依赖搜索引擎。但ChatGPT,可以说是AI时代的一种搜索模式。更关键的是,OpenAI背后是微软,研发资金源源不绝,这就动了谷歌的命根子了。再不奋起直追,搞不好连主业都没了。其次,金钱诱惑。过去一年,OpenAI出尽了风头,目前估值达到860亿美元,是半年前的三倍。上面我们说了,几十亿美元的项目,谷歌管理层都不稀罕看的。那上千亿的呢?吸睛又吸金,还引领未来,你干不干?当然干。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因为一出手就是王炸。对于Gemini,谷歌自己是这么解说的:“相对之前的技术,Gemini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推理,理解更加细微的信息。它通过阅读、过滤和理解信息,可以从数十万份文件中提取要点,将有助于在从科学到金融的许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首先是交互性的突破,这意味着Gemini的市场化能力比GPT强。为什么?对AI而言,所谓的交互性,相当于人类的五感,它能看到、能听到、能闻到、能尝到,并以不同维度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电影行业为例。未来,很可能所有演员和导演都将失业。比如,你的电脑接入再升级两个版本的Gemini,它不仅能理解你想拍出来的场景、情绪、构景,还能给出建议,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炫酷的*。更夸张的是,你的电影,不是固定的!AI会在后台操纵,它将根据观众的实时反应,不断调整接下来的情节和画面,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到那时,不仅是创作者和AI之间,还包括受众,这才算真正的人机交互。电影还只是其中一方面,包括音乐、动漫、游戏等任何具备消费价值的娱乐领域,都将变得和电影一样:去中心化。每个人都是*的大娱乐家,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你能想象,这些将催化多大的消费市场吗?当然,这些还比较遥远,至少目前的Gemini不可能办到。但它已经至少已经做到了,比ChatGPT变现能力更强。怎么说?毕竟ChatGPT都发布一年多了,用户超过1亿,已经开始赚钱了,品牌和口碑都建立起来了。你现在才搞个大模型,光性能比他强没用,必须要比他更能赚钱。所以谷歌这次发布的Gemini有三个版本:Gemini Ultra、Gemini Pro、Gemini Nano,性能依次递减。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你的用户分B端和C端,两者的需求不一样。Ultra参数量*,适用于高度复杂的任务,就给B端企业客户,收费贵一点。Nano参数小,对设备要求也低,在手机上就能用。这跟苹果的发布会很类似,有七八万的工作台,有办公用的iMac,也有普通手机iPhone。版本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谷歌这么做,才是成熟科技公司的做法。因为你的产品,最终是要解决客户问题的,否则不会有持续性的市场。03尾声其实,国内许多大厂的困境,跟谷歌是一样的。它们也跟进了,但太心急了,年初就抢着推出了各种大模型。虽然抢了时间,但口碑比较差。反观谷歌,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才不紧不慢丢出王炸,镇住全场。这就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急什么呢?知道你落后了,踏踏实实追就行了,真没必要赶鸭子上架、打肿脸充胖子。这是我们需要深刻反省的问题。风口来了,当然要追,但别乱追。不然真成了炒股价的皮包公司了,对得起自己科技巨头的名声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当阿里系迎来变天之后
正文 户外行业:让伪需求成为消费风向标 消费者或许并没有太多专业的户外需求,但穿着冲锋衣通勤也不是不可以。这类大众消费市场的“伪户外需求”,就是户外品牌努力的方向。 军大衣作为爷爷辈的国产老物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年轻人们翻出来“整顿”冬衣市场。“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的段子不仅娱乐了年轻人,也让电商平台的老板笑出了声。但军大衣的翻红,与其说土到*就是潮,不如说是被不断提价的羽绒服倒逼出来的。在军大衣之前蹿红的冲锋衣也是受益者之一。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京东和唯品会冲锋衣销量均同比翻倍,抖音平台上今年前7个月冲锋衣销量同比大涨336.57%,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5亿元。而冲锋衣的走红,除了性价比也有户外运动火爆的功劳。消费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1-10月抖音、天猫、京东的户外运动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了100.2%、30.2%和50.4%。是人民群众突然爱上了户外运动吗?不一定,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华西证券的分析师将本轮“泛户外”群体的来源总结为,对户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非专业伪户外群体,而构成则来自几个方面:既是高端人群寻求身份区隔引领的流行趋势,也是中产阶级“保级”的身份认同,甚至年轻群体的颜值和性价比需求也有很大贡献。01 从山系穿搭说起2017年开始,在美国的金融圈、硅谷圈开始兴起一股“山系穿搭”潮流,即将户外元素加入日常服装(如衬衫+户外背心)。这股潮流有多流行,甚至有一个段子是这样写的:金融行业最重要的问题,变成了羽绒背心还是抓绒背心?在华尔街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穿西装的可能是工人,穿休闲装的可能是老板。尤其是灰色羊毛Patagonia简直就是华尔街的灵魂,每个金融精英都拥有。还有一个段子说,当*求职者在华尔街面试时,他们更喜欢拥有Patagonia定制背心的公司。投行市场策略师迈克尔·安东内利甚至说过,“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会穿着Patagonia背心死在山里。”而Patagonia之所以能在华尔街风靡,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对冲基金大鳄Steve Cohen常年将SAC Capital的室温精准控制在20.5°C,就是为了让交易员“保持清醒”,同时为员工提供Patagonia小马甲作为补偿。无论这个传说是否为真,背后都能流露出在户外领域消费者对Patagonia的认可。事实上,很多户外品牌凭借专业性打开利基市场后,都会努力让自己更加多元化并触达更广范围的消费者。但在破圈这件事上,Patagonia与始祖鸟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做法,前者不为所动,后者步履如飞。2019年后,始祖鸟被安踏收购后开始加大营销投入:2020年签约刘雯、巴黎时装周LV秋冬男装闭幕式上与Off-white跨界联名;2021年在TikTok上制造“始祖鸟淋浴挑战”,视频内容大多是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站在淋浴喷头下冲水;2022年春夏推出VEILANCE商务系列,叠加2022年冬奥会,成功扩圈至商务群体。相反,Patagonia的创始人Yvon曾明确表示,不想扩张到专业户外运动市场之外。只不过,无论是保守的Patagonia还是积极的始祖鸟,它们作为专业户外品牌,向市场兜售的都是一种稀缺性:前者的环保品牌理念和独特个性,后者的顶奢路线。此前加拿大鹅、MONCLER的兴起、以及今年的Patagonia,它们的目标几乎出奇一致:利用稀缺性,满足高端人群不断膨胀的身份区隔需求。02 年轻人才是增量马蜂窝曾针对年轻人做过一次关于户外活动兴趣点的调研,结果显示“亲近自然”、“兴趣社交”、“休闲放松”是当下年轻人对户外运动的前三大兴趣点,而“挑战自我”排在最末。这似乎能解释户外运动的接连出圈,是因为它们契合了当下人们对户外运动的诉求和期待:1)低门槛:例如陆冲、桨板均比海上冲浪更易上手,对新手较为友好,同时对场景的要求有所降低,在城市公园、城郊湖泊或河道即可开展。2)强社交属性:参与者通过加入社群或俱乐部,切磋技术、交流经验,即便性格、职业各异,也能在共同的爱好中拉近彼此距离、结交新朋友。3)时尚潮酷:极大满足了城市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欲,同时又能吸引到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去年上半年突然流行的精致露营,大概是这种社交需求最恰当的一种解释了。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露营美学”、“露营出片技巧”等话题量居高不下,消费者挑选露营装备或露营地的重要考评因素之一,就是仪式感、氛围感与个性化。除了基础的睡眠系统(帐篷、防潮垫、睡袋)之外,精致露营通常还会配备生活空间系统(天幕、折叠椅、蛋卷桌)、照明系统(露营灯、氛围灯)、餐饮系统(炉具、茶具、咖啡机)、娱乐系统(音响、投影仪、桌游)及收纳搬运系统(小拖车、置物架)等。某种意义上,流连精致露营的年轻人与钟爱Patagonia的华尔街精英是可以划等号的,他们都在寻求一种身份区隔,不同的是华尔街精英将它穿在身上,露营的年轻人则是晒在朋友圈。而为了满足这种社交需求,同时又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的掏钱,户外品牌们开始各显神通。例如始祖鸟,虽然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都市男装系列VEILANCE,用冲锋衣同款面料做的商务西装外套,甚至卖上8000元人民币/套,但最多只能被认为是跨界。而被安踏收购后,始祖鸟则开始往品牌调性的方向努力,“运奢”概念因此诞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高端,始祖鸟将门店开到了爱马仕、蒂芙尼对面,且售后服务也对标奢侈品,从产品售后、消费体验、用户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同时在产品上,始祖鸟开始更注重商务和时尚,对应了职场和年轻人群体。2021年5月始祖鸟Veilance系列首次推出女子产品,增强日常通勤属性;2022年春夏推出商务系列,吸引高端客群,且在设计中加入国内元素;与日本潮流品牌beams、服装品牌JIL SANDER等联名,靠拼接剪裁和丰富的颜色,升级产品的时尚属性。并且,在营销层面几乎是全面出击,不仅签了刘雯、李现等代言人,成为海外秀场的???,还用TIKTOK策划出圈的营销话题。但这些也并非新鲜事,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的北面,就是靠着与潮牌联名,以及通过设立支线产品,将户外概念融入大众日常穿着。北面经典款羽绒服NUPTSE经久不衰,该款式1992年问世,1996年版型升级,直 到 今 天 ,NUPTSE1996羽绒服仍备受年轻人青睐。而NUPTSE之所以流行30年不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明星的推助以及时尚潮牌的联名。21世纪10年代后期以来,在Kendall Jenner、Bella Hadid、Jennie等名人带动下,NUPTSE羽绒外套在时尚界掀起风潮。倪妮、鹿晗、邓紫棋等国内艺人也穿上北面羽绒服外套,为北面打开国民度。03 把伪需求做成大生意与北面几乎前后脚进入中国市场的哥伦比亚,一度是国内户外用品市场占有率*,但最终没能像北面一样成功转型。哥伦比亚运动服装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广贤就曾承认,哥伦比亚在产品开发中存在失误。“不管是本土开发还是美国开发,我们在某方面漠视了中国人年轻一代升级的需求。”而这番言论的背景是哥伦比亚从2015年开始就在不断关店。根据公司年报,2015-2018年哥伦比亚在国内区的分销门店数量从800家减少至630 家,2016-2022年直营门店数量从92家降至62家。哥伦比亚的问题在于,中国户外运动产品还在新兴阶段,金字塔尖的群体比例很小,对于最*的产品需求量也小。而中国极高的城市化程度决定了大量的消费者聚集在都市中,忽视这些消费力量是不明智的。消费者或许并没有太多专业的户外需求,但穿着冲锋衣通勤也不是不可以。这类大众消费市场的“伪户外需求”,就是户外品牌努力的方向。而把伪需求做成大生意这件事,始祖鸟最有发言权。从品牌定位到拓宽产品线,这一路走来基本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打着户外顶奢的旗帜,抢耐克阿迪的生意。作为最典型的大众运动鞋服品牌,耐克在最早期是凭借与乔丹的合作以及推出air max气垫技术成功站稳专业运动市场的,但在中后期,耐克则是因为押中运动时尚潮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中信建投证券曾在一篇研报中如此定义耐克:踩稳大众专业—运动时尚—潮流运动三项趋势,重视并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气垫为代表的具备核心技术明星产品享有长期红利。换做今天的户外品牌也是如此。有人曾总结过户外品牌的增长模式,最初都是由特定场景的产品*化展开,比如HOKA专门针对野外山路开发极强缓震抗扭跑鞋,并且实现轻量化,在阿迪耐克美津浓等众多知名跑鞋中胜出。然后再通过持续的品类/场景延展、全球化渠道拓张和赋予产品时尚色彩实现销售规模的指数级增长。简单来说就是在专业垂直的户外市场打出知名度后,便马不停蹄的奔向更广泛的大众市场。类似的案例在今天还有很多,比如创造秋裤外穿风潮的lululemon卖起了女性跑鞋;UGG通过名人营销从极寒环境保暖的功能性鞋履成为冬季时尚鞋履。总之,户外品牌就是要想法设法占有你的衣柜,无论你是不是真的去户外运动。参考资料[1] 户外行业深度报告:高端搭台,00后崛起, 华西证券[2] Patagonia和始祖鸟,是金融街的格子衬衫, 远川研究所[3] 回顾耐克六十年发家史,一双“气垫”撑起1500亿美元市值, 中信建投证券[4] 改造哥伦比亚: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这个80岁的户外品牌?体育界[5] 户外行业深度报告:户外赛道欣欣向荣,多品牌集团再焕新生, 弘则研究[6] 户外运动行业深度报告:户外运动五问五答,解锁全民新生活方式,浙商证券[7] 2022露营品质研究报告,马蜂窝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解码Decod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俞敏洪,给混战的MCN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