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企业过路费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正文 药明生物的「真心话」与「大冒险」 在药明生物CEO陈智胜眼中,2023年—2024年上半年这18个月,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9分钟的业绩会里,“挑战”一词,陈智胜说了11次。 “今年是药明生物历史上最难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寒冬。”12月4日,药明生物(02269.HK)CEO陈智胜在业绩交流会上说。当天上午,药明生物宣布大幅下调业绩指引,将全年收入增速从30%下调至10%,最核心的两大业务药物开发(D)和药物生产(M)分别将下滑18%—20%、15%—18%。由于厂房和实验室都按照30%的增长目标配置,在10%的增长下,陈智胜预计,药明生物的利润将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是药明生物2017年登陆港交所以来,首次披露收入和利润双下滑。药明生物是国内CXO(医药外包)龙头公司,业绩会当天,其股价大跌23.8%至停牌,12月5日复盘后,再跌8.5%。在陈智胜眼中,2023年—2024年上半年这18个月,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9分钟的业绩会里,“挑战”一词,陈智胜说了11次。01 “真心话”“今年我们有两个‘惊喜’,一个是药物开发(D),一个是药物生产(M)。”业绩会进行到一半,陈智胜用尽可能轻松的语气提及两大业务的下滑。今年年初,在假设行业增长15%的基础上,药明生物设立了2023年增长30%的目标,但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增速降至个位数,尽管药明生物达成行业2倍增速,业务表现仍可能不及预期。药明生物预计,2023年药物开发(D)板块营收将下降18%—20%,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下行周期中,2023年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显然过于激进;二是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比去年减少40个,意味着约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新增项目数是药物开发(D)板块最重要的指标,陈智胜透露,每个新增项目平均每年给药明生物带来700万美元收入。不过,项目收入主要体现在后期,比如,一个项目总价800万美元,通常项目启动后,前6个月的收入只有约100万美元,也就是10%—20%,所以虽然药明生物签单量在上半年就已减少,但收入下滑主要体现在下半年。2023年初制定全年计划时,药明生物管理层已经感受到行业下行的趋势,但觉得“应该还是能拿到120个项目”,在业绩会上,陈智胜说:“我们低估了行业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真的学到了教训。”药物生产(M)板块,药明生物预计营收下降15%—18%,主要是受监管机构批准滞后影响,来自大药企的3个重磅药有12—18个月的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3个项目同时出现大问题,陈智胜视之为“黑天鹅事件”。他一度希望用其他板块补上这两大板块的损失,但“漏洞非常大,现在看来肯定完成不了了”。另外,药明生物还投资全球产能以支持未来增长,这些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可能导致2023年毛利减少1亿美元。02 “大冒险”“对我们来说,2023年是转型之年。”在收入增速和毛利都触底后,陈智胜说。2020年之前,药明生物平均每年有约60个新项目,新冠疫情暴发后,大量新疫苗及新药物研发需求产生,新冠相关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也变得火热,药明生物在三年间将新项目增加至120个左右,翻了一倍。2023年,局面骤变。*季度,药明生物新项目只有8个。上半年只有46个,同比减少13个。不过,前期订单的消化让药明生物上半年维持了17.8%的增长。截至2023年11月底,药明生物今年的新项目共91个,比去年同期少了40个。陈智胜表示,这个结果比他上半年的心理预期好不少。业内不解的是,在10月底的媒体沟通会上,陈智胜曾表态“年初制定的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没有变”,仅一个多月后,预期突然改变,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药明生物股价断崖式下跌至暂停交易,让许多同行惊讶。不过,包括部分药明生物内部人士在内,行业对其下调业绩预期并不意外。“早晚有一天应该这样,因为药明生物这种高利润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资深CXO从业者王路告诉经济观察报。药明生物成立于2011年,最早是药明康德(02359.HK)的生物药部门。药明生物成立之初,中国生物药的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处于跑马圈地状态,谁先做起来,谁就能占到先机、寻得高利润。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时机迅速扩张,药明生物成为行业头部企业。2015年,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拆分独立,由陈智胜任首席执行官。2017年,药明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是主要负责大分子生物一体化研发生产服务的技术平台,提供合同研究、开发、端到端服务(CRDMO)。上市后,药明生物维持了高增长和高利润,五年间营收从16亿元猛增至153亿元。“陈智胜敢做敢干,能高能低。”东曜药业(01875.HK)首席执行官刘军这样评价他的同行和对手。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在内,药明系一众公司都给市场留下激进扩张的印象。在王路眼中,独立上市后的药明生物比药明康德更为“aggressive(有闯劲)”、胆子大、节奏快,一面将摊子铺得很大,无论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还是ADC药物、疫苗,基本上将市场上热门的类目都涵盖了;另一面,它的运作能力强,比如从成立药明合联,到将其分拆独立上市,药明生物只用了三年时间。王路观察到,在2020年之前,药明生物高速扩张的模式就有过不小的挑战,一度传出“裁员”“过冬”的消息。但很快,新冠疫情让药明生物随后三年的新项目快速增加,吃到了一波红利。在形势较好时,药明生物的大胆带来了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很亮眼的成绩,但在形势不好、没有足够强有力的业务支撑时,激进的问题便显现出来。在刘军看来,在中国生物药CXO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今天,维持过高的预期已不合时宜,大家需要回归行业本质,走薄利多销、持久稳定合作的模式。在和客户、同行交流时,他总会作出提醒:我们不可能有像药明生物这么高的利润,必须寻求合理的利润空间,寻求长期合作。03 冬天,春天2023年开年后,新冠疫情带来的大额收入消失、地缘政治、生物技术融资持续遇冷成为行业共性问题。“大家正拭目以待,希望药明生物找到新的爆发点,但目前暂未出现。”刘军说。头部CXO企业高度依赖海外市场。药明生物的海外市场收入占到8成左右,今年的91个项目中也有超过55%来自北美地区。业绩会上,陈智胜直言,海外市场成功,公司才能更好地发展。“受地缘政治影响,很多国际客户在选择中国CXO公司时会变得更为谨慎。”一家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告诉经济观察报。2023年,韩国的CXO巨头三星生物与辉瑞、诺华、罗氏、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达成合作,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亿美元。业内认为,以三星生物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对手给药明生物带来较大冲击。“行业真是冷”,该创始人同时提到,近期他和投资人聊天时,大家都说“看不到明天”。作为客户的Biotech融不到钱,没有更多的项目往下走,最终将寒气传导至CXO领域。刘军透露,2023年,很多CDMO公司都不太赚钱,利润也很低,特别是做抗体类的公司,“大家都在内卷,将来会有一批公司倒下”。2021年第三季度后,全球生物技术融资由热转冷。一年半后,药明生物感受到外部传来的寒气。“我们是最后一个感受到寒冬的,可能也会*个感受到春天的到来”,陈智胜说。2018年至今国内外生物技术融资情况 图源:《药明生物业务更新》2023年8月,陈智胜曾现身一场行业论坛鼓励同行:在医药行业,一定要乐观,不管现在的环境是“冷冻箱”还是“冷藏箱”,近一两年,行业可能面临大环境的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暂时的,只要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存在,我们就会在隧道里看到光。4个月后,在这场直面挑战的业绩会尾声,陈智胜对投资人说,请给药明生物一点耐心和时间。他同时对外透露的还有新的增速预期:过去十年,药明生物营收均达到行业3—4倍增幅,未来,其目标是行业2倍增速。(应受访者要求,王路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GPT-4地位难保,谷歌Gemini新王登基?
正文 透视大厂Q3财报,大模型「生态化反」了吗? 种种迹象表明,完整经历了中文搜索引擎兴起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在AI互联网时代的建设(如AI调用频率、用户规模、应用付费率等)也已经初见成效。 2023年最后这两个月,又到了大厂集中发布三季度业绩的时候。往常,除了营收、净利等几个关键指标外,各家报告中叙述的内容基本不太一样:你做教育,我卷消费,他搞信息服务,大家各聊各的就好。不过今年,大厂们非常默契地聊到一块去了:我们在人工智能 / 生成式AI / 大模型领域……ChatGPT掀起的AI风浪吹过整整12个月,现如今的大厂财报,唯大模型不可或缺。01 科大讯飞:可以没有净利,不能没有大模型。自打2023年中发布星火大模型开始,讯飞高层向市场传递的信号一直是“对标ChatGPT”。结果,两家现在各自有难念的经。ChatGPT不过多赘述,母公司OpenAI的权斗大戏让整个科技圈对脸懵逼。讯飞这边倒不是什么管理层人事问题,是钱的问题。讯飞说,他们的大模型好像有点太烧钱了。10月中旬科大讯飞发布的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当季营收47.72亿元,同比增长2.89%;毛利19.37亿元,同比增长3.62%;归母净利润仅为2579万元,同比下滑81.86%;扣非后公司的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为-2019万元(去年同期盈利1478万元)。年初至今,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76.36%,由上年的4.20亿元降至9936万元??鄯呛罂魉鸶叽?3.04亿元,同比下降208.99%。…主要原因系公司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在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等方面坚定投入…在不到500字符的业绩说明部分,“AI”字段出现了三次,“大模型”六次,“人工智能”七次。讯飞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大模型的开发成本导致了账面上的利润跌幅”。从实际研发投入来看,截止报告期末的三个季度内,讯飞累计研发投入为24.98亿,对比上年同期的23.14亿增加了7.19%。自去年底启动大模型专项攻关计划后,讯今年每个季度的财报数字都不甚理想。现在的股价,和6月20日盘中创下的81.88元相比也跌去了超过40%。对标ChatGPT,确实烧脑又烧钱,讯飞下一阶段需要优先考虑的未必是继续强化对标ChatGPT的概念,而是如何把AI能力已然不错的星火大模型开发出更多的“造血能力”。毕竟和自称非盈利的OpenA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公司运营模式,资金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对讯飞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慰龃竽P屯驶饭?、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已经逐渐形成,高投入之余,不该忽略了必要的产出。把“盈利预期”这个问题抛给星火大模型,它的回答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市场需求、竞争情况、商业模式等”——星火大模型和讯飞自己一样,暂时都无法解答。02 阿里巴巴 :老板说专心搞大模型,先不分家了去年的这个时候,阿里还不怎么在财报里提AI。当时的三季报,只在阿里云说明部分提到了达摩院和共享AI模型社区,重点还在云服务和钉钉。但现在不一样了。从五月份的一季报暨上年年报到近期的2023年三季报,“通义千问”“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等字眼多次出现反复出现在文中。一季报和年报,*次写到了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并称公司计划将新的大语言模型集成到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所有业务应用程序中,公司客户也可以定制自己的模型。钉钉作为阿里系最早一批添加了AI功能的应用之一,财报中专门提及了“用户可以通过键入斜杠符号 (/) 来激活多种 AI 功能”。最新三季报中的文字部分,阿里更是前前后后提了两次“通义千问”,14次“模型”(大模型/大语言模型),16次“AI”技术。以及备受关注的:阿里云,先不拆分了。(公司)决定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而是会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专注建立云智能集团可持续增长的模型。2023年9月10日,吴泳铭正式接任张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同时还接任了张勇的阿里云董事长与CEO职位。作为“十八罗汉”之一的吴永铭,工号004,且本就是阿里的一代目程序员,接任CEO之后仅三天,吴永铭便发布了一封名为《用户为先,AI驱动以创业心态创造更大价值》的全员信,将集团后续战略重心明确成“用户为先、AI驱动”。基于两大战略重心,吴泳铭表示公司未来会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并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性投入:一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二是AI驱动的科技业务,三是全球化的商业网络。阿里云扛起了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重任,其对集团的重要性也将伴随生成式AI的重要性而逐渐凸显。当生成式AI成为驱动云计算的下一个增长点,阿里云的营收对集团的重要性也会大大提升。这样来看,不管是架构上停止拆分去一体化作战,还是岗位上集团CEO兼任云业务CEO,都指向了同一个趋势:虽然集团主舞台尚在消费,但下一阶段的战略中,阿里云和人工智能的地位远比过去重要得多。03 腾讯:让大模型负责广告推送,赚翻了腾讯,几乎是国内最晚一批推出自研大模型的科技大厂。马化腾曾将ChatGPT带来的生成式AI浪潮比作工业革命,之前被问及公司为何迟迟不见动作时,Pony回复称,对于工业革命而言,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并不是那么重要。言下之意,会有的,别急。直到9 月 7 日,在 2023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混元大模型才终于对外亮相。但实际上,在截止九月的第三季度期间,腾讯就已经将生成式AI大模型的一系列能力,安排到了一众腾讯系应用生态当中。…(公司)致力于将*的人工智能能力定位为自身业务发展的倍增器…结合最新发布的当季财报数据来看,慢工出细活的混元大模型,带给腾讯的增量相当可观。9月30日,腾讯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该季度公司营收1546亿元、同比增长10%,经营利润为484.8亿元、同比下降6%,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1.8亿元、同比下降9%,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9.2亿元、同比增长39%。三季度,腾讯的研发开支为164.5亿元,同比增长9%。细分来看,大模型加持下的几项业务,都已经获得了白纸黑字的数据增长。最直观的一项,体现在微信生态上。腾讯表示,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公司在赋予产品新功能的同时,内容和广告推送能力也一并提升。报告期内,微信视频号播放量同比增加超过50%,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和企业微信等泛内循环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微信广告收入。通过扩展广告人工智能模型的参数,公司提高了个性化推送的准确性,并为广告主提供了利用生成式AI自动制作广告的功能。财报飘红的数字印证了这一结果:仅网络广告业务这一项,三季度就给腾讯带来了257.2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对比去年同期的214.4亿元,涨幅高达20%。困扰许久的微信变现问题,Pony似乎从大模型这里找到了一个相当可靠的解法。而对于芯片禁令可能导致的大模型研发困难,腾讯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回应称,目前芯片库存水平比较高,包括H800型号的芯片库存等,可以支持混元大模型未来几代的更新。“腾讯云的能力,不会受影响。”04 百度:业绩的第二曲线,由AI生成?李彦宏,2023年科技圈最忙的人之一。前段时间他在公开演讲中强调,“拥抱AI时代,需要由CEO、一把手来驱动”——从三月份文心一言发布开始,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几乎每个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会议、论坛,只要百度参与,李彦宏几乎都不曾缺席。而结合市场消息来看,在国内大大小小200多个大模型当中,李彦宏代言的文心一言,已经算是经营状况比较理想的一小部分。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百度也已经尝到了文心一言带来的甜头。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公司营收344.47亿元,同比增长6%;归母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23%,对应归母净利率21.19%,较去年同期提升约3%。整份报告中,百度至少提了9次文心一言(ERNIE)、9次AI、三次大模型。尽管报告中并未单独统计文心大模型直接贡献了多少业绩,但从相关数据中仍能窥见AI所带来的增量。比如,三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1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核心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5%;核心经营利润为55亿元,同比增长10%。…继续优先考虑对人工智能的投资,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基础模型方面…种种迹象表明,完整经历了中文搜索引擎兴起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在AI互联网时代的建设(如AI调用频率、用户规模、应用付费率等)也已经初见成效。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接入文心大模型后的广告系统,将在第四季度带来“数亿元的增量收入”??孔盼男囊谎?,百度大约已经画出生成式AI最开始的一段增长曲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AI蓝媒汇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拉来长安「站队」,蔚来还在死磕换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