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建筑工程企业支付保证金如何做会计分录?
正文 游戏公司们的转型阵痛 成功的游戏公司有很多成功的方式,但在这个被称为“第九艺术”的行业,伟大作品的诞生或许只有一条捷径:把游戏当成游戏。 新的《网络游戏管理办法(意见稿)》对游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早在它出台前,游戏公司们已踟蹰许久。过去数年间,在《原神》等异军突起的产品刺激下,游戏行业已经历过一次走向大型工业化,押注精品自研的路线转换。从百万年薪的抢人大战到豪掷千金的工作室收编,在流量见顶、买量失灵的时刻,押中下一个原神成为多少大小厂商午夜梦回的渴望。然而数年过去,面对投资额和风险敞口同步变大的巨型项目们,个中曲折只有自己知道。今年11月,一度是游戏军备竞赛内卷旗手的字节跳动放弃游戏业务,成为路线转换试验的一个里程碑。字节的舆论基础足够强,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以至于让人很容易忽视早就悄悄撤退的B站和心动等在精品自研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中小开发商。从去年底一波波及甚广的收缩开始,游戏公司的自研狂热悄悄褪去了光环。精品自研这股风,到底给游戏厂商们带来了什么?旧制度解体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游戏的主要竞争模式,可以简单总结为营销费用的竞争。2015年《热血传奇》上线,屠龙宝刀点击就送的洗脑素材催发下,单日最高流水达到4600万元,月流水一度突破7亿元。这套体系下,游戏发行商的核心诉求是“筛选用户”。通过一波又一波的投放拉新,不断筛出付费玩家,最终维持稳定的运营。新用户的获取主要靠两种手段,一种是和渠道合作,一种是买量。渠道合作就是进驻综合商场,比如App Store、应用宝、手机品牌预装的应用市场等等,它们都是流量的集散地。买量就是打广告,在网站右下角贴小广告,或者短视频平台做跳转,这些平台同样手握流量。基于这个买量+筛选用户的模式,游戏无限逼近一个算ROI的统计学工作,跟当下的短剧异曲同工。最典型的就是一刀999的传奇系游戏。炫酷的*、魔性的slogan加上一些恰到好处的擦边,流量就通过跳转广告源源不断转化为氪金用户。2015年恺英网络借壳上市,连拉12个涨停板,市值最高近500亿元,它的当家产品是张家辉代言的《贪玩蓝月》。就连渣渣辉本人也被“是兄弟就来砍我”的广告语搞得不胜其烦,但没能影响贪玩蓝月坚持撒钱找明星代言。五年请了40个代言人,换来四年流水超39亿[2]。在这个版号尚算充足的时期,低成本换皮、大批量上线、通过赛马机制反复试错,用前期巨量营销投入换来快速变现,是游戏公司们赚钱的主要套路。一些开发商会在一个游戏火后,由原班制作人、主策划、主数值等迅速成立多个项目,排列组合出多个具有相似玩法或美术元素的换皮游戏[3]。这套体系里,买量和投放是重中之重,研发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可想而知。你可以说他们不懂游戏,但不能说他们不会赚钱。不过2018年后,这套玩法逐渐出现一些问题:(1)由于买量+筛选的机制极度依赖短视频、应用商店等流量平台,导致后者的话语权非常大,渠道能分走60%-80%的流水。同时互联网流量整体见顶,买量成本陡增,游戏发行商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2)版号收缩控制了产品数量,意味着传统的批量复制、广泛试错机制难以为继;增速滑落,意味着游戏产品要满足越来越挑剔的玩家口味,才能从僧多粥少的环境里杀出重围。2018年初,恺英网络市值爬上跳水台,互联网大厂的自研项目反而展现出了持久顽强的吸金能力?:汀短巴胬对隆凡畈欢嗍奔涿媸?,制作成本5个亿的《*荣耀》,在7年时间中稳定为腾讯贡献30亿月流水,8000万DAU,成为游戏市场罕见的常青树。另一边,一条角色宣传CG花费百万的网易《阴阳师》,初步验证了在抱紧梦幻、大话ip之外,精品化研发的路子能走通。待到2020年秋天《原神》上线,游戏行业的规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原神》上线首日便登顶中 美日韩德多国和地区畅销榜,并以每月超过10次的频率冲上推特、微博等平台热搜,短短3个月让米哈游纯利润翻了近5倍[5]。新的解题方法出现了。新游戏规则原神现象级成功背后,是五年研发时间、上千人的技术团队,以及超过1亿美元的成本——这个“下重本,搞自研”的路线其实并不复杂。区别在于这么多年过去,在移动端语境下只有米哈游一家把这事做成了?:偷缬袄嗨?,传统的游戏开发是一个高成本、长周期、风险巨大的地狱级生意。新游上线火不起来,约等于几年白干+几千万投资打水漂。在2020年前,开发商想要做精品自研,*会被所有投资机构礼貌拒之门外。买量+筛选的体系实际上*化降低了游戏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敞口:赛马机制降低不确定性;套壳开发压缩研发成本;买量投放把用户需求的玄学公式化,*程度让预期可控。但原神却对资本市场等偏好反其道而行之,即高成本长周期的开发,并承担巨大的风险。孤注一掷的成功是如此诱人。跟随它的步伐,大大小小的游戏公司们纷纷撸起袖子下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三七互娱屡提自研要向“精品化多元化”转型。从不打游戏的张一鸣默默加入了字节的《原神》交流群。2022年底腾讯内部年度员工会议上,马化腾直言[6]:“以后大家不要跟我说什么买量的故事,我已经不信这个了。”由此,一套游戏行业的新规则逐渐成型:(1)研发成本与周期指数级提高:最典型的是人力成本。2021年沐瞳科技七周年庆上朝夕光年总裁严授透露,朝夕光年前几年的年度OKR不是收入、不是活跃用户数,而是“提高人才密度”。这一目标下,朝夕光年最高峰员工数量一度超过3400人,薪酬标准一度高于行业标准50%以上,光是确定入职就能获得十万元级别的签字费。借用一位游戏公司老板的话——如果觉得你的关键人才便宜,那他们很快就会变成别人的关键人才。朝夕光年从轻度休闲游戏起家,转向重度游戏后,码人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买买买。把成型的团队和产品直接纳入自己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19至2022年四年间,字节跳动在游戏领域至少投资22起,涉及金额约300亿元。朝夕光年负责人严授2020年表示将招聘超千人2021年底,国内知名的影视*公司、承接《流浪地球》项目的MORE VFX创始人徐建发了条朋友圈诉苦:因游戏行业碾压式的人才掠夺,电影视效行业正面临未来一年之内就无人可用的尴尬境遇。为了留住人才,公司决定上涨报价。(2)游戏的生命周期被拉长,必须考虑长线运营。由于版号的不确定性,游戏发行商势必倾向于拉长单个游戏的运营周期,而非短时间内疯狂立项新项目。《原神》上线后,每年的持续开发资金就达到2亿美元。(3)流量平台的话语权变弱,产品本身制作水准的重要性增强。《原神》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过硬的产品素质可以直接绕过渠道与平台的课税,游戏发行商与流量平台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倒置了。原神官方在社交媒体的自建账号热度之高,甚至成为了一个成本极低的关键引流渠道。简单总结,米哈游把各路大厂多年探索出的成本可控、风险稳定的运转模式,又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赌博,大幅度拉高了同行的入场门槛。老牌列强们还没憋出自己的《原神》,米哈游已经做出第二个《原神》了。但归根结底,米哈游的成功有诸多难以复制的偶然因素,强行上马精品自研,难免会出现排异反应。退热时刻高举高打的军备竞赛,最直接影响是研发成本飞涨,帐算不过来了。大型精品项目对团队生产管理的要求很高。米哈游总裁刘伟曾说过,他们每做一个稳定内容,都是有一条明确管线的。从*天开始干什么,到半年后生产完如何验收,中间环节都有着明确的进度与标准[7]。也就是说,要建立一套可复制可传递的工业化流程。团队和技术可以花钱解决,但长期沉淀下来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很难速成。《荒野大镖客2》的开发成本据说高达8亿美元,隐含的意思,不是给别的公司8亿美元也能搓一个《荒野大镖客2》出来,而是只有Rockstar才能把成本牢牢的控制在8亿美元。所以,转型自研固然有壮士断腕的慷慨,但不可避免要经历阵痛。扩张自研后,心动网络的净利润急剧下滑。尽管做了控制成本的努力,2022年上半年心动仍有40%的收入被投进了长线研发的无底洞,带来3.86亿元亏损。同年3月,心动砍掉了投入成本过亿的二次元项目《萃星物语》,项目组压缩到20个人。B站CEO陈睿亲自挂帅游戏业务,他在财报会上反思之前B站游戏路子铺太开,以后要“集中精力和资源做最少的事”。莉莉丝、叠纸游戏等靠自研创出路来的明星公司,也悄然关闭了多个在研项目。对很多大公司来说,尽管家底殷实,但厌恶风险的本能往往刻在骨子里。七个人的学生工作室可以拿创业基金谈梦想,但七个人的董事会不能同意你拿股东的钱乱来。字节宣布放弃游戏业务后,不止一个媒体引述过梁汝波的观点:过去几年字节游戏追求大而全,项目不聚焦,资源分散,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基础、更创新、更有想象力的项目?:苣言鸸执蟪堑穆肪兑览?。在互联网流量的天花板时代,一边是越来越严峻的增长压力,一边是越来越大的投资风险,加上越来越严苛的观众口味,大厂们不再拥有反复试错,从零构建精品矩阵的宽松窗口期。*世界提供了一份前车之鉴。对标《原神》的开放世界作品《幻塔》初期表现欠佳,风评大幅溃败。在“不成功便成仁”的高压之下,做游戏逐渐有了类似煤老板盲投院线电影的紧张刺激感,一但赌错血本无归。大小厂商痛定思痛,各走各路时,新的乌云出现在头顶。腾讯云发布的2023年游戏生命周期洞察报告指出,如今游戏新品突围难度持续提升,首月即流水*状况愈发普遍[11]。2022年首月流水TOP10的游戏们,半年后流水普遍下滑至不足首月的10%。《原神》也在经历四个大版本后,不时展现疲态。今年五月开始,它罕见地跌出了中国App Store手游收入的前三,7月甚至跌到第十。ip体系和生产能力都经过验证的米哈游,有《崩坏:星穹铁道》接过担子,蓄势待发的《绝区:零》备受期待。但这毕竟是孤例。“辛苦做了两三年,玩家玩完两三天”的投产魔咒笼罩在重型项目上,鲜有公司能打破。尾声游戏原本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它本质上是一个“供给决定需求”的市场。卷纸、酱油、瓶装水这类商品,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客观存在,所以只要掌握产能和渠道,产品就不愁卖,即“需求决定供给”。但游戏、电影这类商品,是典型的“供给决定需求”——在《塞尔达传说》发行之前,玩家很难知道自己会喜欢玩这种游戏。《PUBG》用到的图形技术和视觉效果,大公司都拿得出更好的,但只有Krafton做出了这样的游戏。这种特性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当游戏从一个低成本研发,投流买量可以量化的营销时代,进入了一种大投入大风险的研发时代,未来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强烈了。叫好又叫座的游戏往往诞生于未上市的公司,并不是巧合。成功的游戏公司有很多成功的方式,但在这个被称为“第九艺术”的行业,伟大作品的诞生或许只有一条捷径:把游戏当成游戏。参考资料[1] 12月份新批国产网络游戏版号数量过百 持续释放支持网络游戏行业繁荣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 新华社[2] 只会换皮的传奇游戏,离死亡还有多远,青轴游事[3] 当一个华南买量大厂说要转型,游鲨游戏圈[4]渠道为王到产品为王-移动游戏行业深度报告,国元证券[5] 狂收101亿!这家游戏公司冲进上海企业*榜,还曾申请A股上市…游戏行业到底有多吸金?,证券时报[6]马化腾对内讲话: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不多了,不要再跟我说买量的事,界面新闻[7] 年轻公司如何创造幻想世界?米哈游:中国风、工业化与热爱,澎湃新闻[8] 心动网络财报[9] 六年尝试,字节游戏今朝停止跳动,竞核[10] 一年研发费用超12亿,这家上市公司还是没做出爆款,游戏新知[11] 2023年游戏生命周期洞察报告,伽马数据 腾讯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远川研究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腾讯准备打出手中最重要一张牌
正文 明星企业相继倒下,微生物制药到底有没有未来? 相比传统制药,微生物制药从早期开发、临床试验到商业化应用,整个过程都差异很大。 成功的商业故事,自然令人欣喜。但其实,盛极而衰的事件背后的逻辑,更值得回味。相比传统制药,微生物制药从早期开发、临床试验到商业化应用,整个过程都差异很大。一直以来,肠道微生物都被作为部分疾病后期解决方案中的一种。此前,FDA曾根据一项独特的“执行自由裁量权”政策,允许粪菌移植(FMT)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进行。转折出现在2012年,FDA设立了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即活性生物治疗产品(LBP),用于微生物药物审批。由此点燃了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投资热潮。2022年,全球*微生物药物获批上市。到2023年末,全球已经有3款微生物药物获批上市。不过,明星药企的大溃退,也出现在行业曙光刚刚亮起的2022年前后。裁员、退市、合作的管线被退回,甚至直接解散团队。菌群制药的前景,似乎乌云密布。在本文中,我们尝试找到最容易击垮微生物制药企业的风险点,让仍然奋战在微生物药物开发一线的企业,尽可能绕开。没有试错空间如果时光一定要往回倒,微生物制药领域明星企业的这种溃退迹象,早在2019年就开始出现。在全球资本大举入局的2019年,微生态制药明星企业Seres Therapeutics解雇了30%的员工,重新聚焦核心管线的临床推进?:罄?,随着越来越多的管线进入临床试验的中后期,微生物制药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更大。实际上,简单梳理困境之中的微生物药企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和临床成绩会发现,临床试验难以推进的背后,原因往往十分唏嘘。一方面,作为开发创新生物技术的初创企业,微生物制药企业在临床试验策略上缺少经验,需要相对宽松的试错空间,用失败来换成功的可能。11月末刚刚全员解散的Evelo Biosciences是典型的反面案例。在外界的解读中,几条自研核心管线EDP1867、EDP1815、EDP2393的临床试验陆续失败,Evelo难以为继,只能解散。但其实,一直到最后,EDP1815都保持了治疗银屑病优异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EDP2393的长期数据也打败了对照组。从某种意义上讲,Evelo错在了把有限的流动性给到错误的适应症。11月20日,Evelo董事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其注销计划,结束了近10年的经营。2014年,在Flagship Pioneering的孵化下,Evelo正式成立,专注于开发治疗免疫疾病的口服微生态药物,用单一微生物菌株构成的药物制剂,来上调或下调免疫途径的功能。2018年,Evelo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募得8500万美元资金,市值一度达到20亿美元。在此之前,梅奥诊所、GV、Celgene等一众*机构和企业参与投资,Evelo成为相当亮眼的微生物制药明星企业。*被Evelo放弃的,是EDP1867。2022年4月,EDP1867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Ⅰ期临床试验宣告失败。在接受低剂量药物EDP1867的15名患者中,8周后没有明确证据显示该药物有益处,EDP1867被搁置。当Evelo集中力量开发EDP1815和EDP2393时,策略逐渐走偏。外界对于EDP1815最广泛的认知,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不及安慰剂。今年2月,EDP1815用于特应性皮炎的Ⅱ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主要终点。根据试验结果,对照组(安慰剂组)的EASI-50(即特应性皮炎病情评分改善50%)为56%,而EDP1815组在队列1、2和3中,仅有分别41%、38%和32%的患者在第16周实现EASI-50及以上应答,有效性都不及安慰剂。在当时,Evelo判断问题出现在,安慰剂过于有效。遗憾的是,经过重新审查,在2023年4月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中,EDP1815的表现仍不敌安慰剂。在队列4中,有37.9%的EDP1815组患者在第16周实现了EASI-50及以上应答,而安慰剂组为44.7%。有意思的是,EDP1815在更早前的银屑病II期试验中,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按照Evelo的计划,他们会推进EDP1815的开发,以广泛治疗选择很少的轻度和中度疾病的银屑病患者。但不知为何,Evelo并没有集中火力做EDP1815治疗银屑病的III期临床试验。在银屑病方面,Evelo押注的实际上是EDP2393。今年3月,Evelo曾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当时Evelo的CEO Simba Gill 博士表示,将把资源集中到基于其下一代细胞外囊泡平台的*候选药物EDP2939项目上来。遗憾的是,10月出炉的EDP2939治疗银屑病的Ⅱ期临床试验数据,仍然不理想。该研究的主要终点,即在每日治疗16周后,EDP2939和安慰剂之间的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PASI-50反应)较基线改善 50%的患者比例差异未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数字比例从第16周时低于安慰剂(EDP2939组19.6% vs 安慰剂组25%)到第20周随访时优于安慰剂组(EDP2939组 33.9% vs 安慰剂组26.9%)。换言之,如果方案设计合理,EDP2939的临床试验失败,或许可以避免。这时,Evelo又尝试调转车头,准备放弃EDP2939,重拾EDP1815。Simba Gill博士表示,“虽然我们对EDP2939的II期研究结果感到失望,但我们仍然相信我们的小肠轴(SINTAX)平台的价值以及我们的潜在产品EDP1815。我们之前在一项针对轻度至中度银屑病伴EDP1815的2期研究中报告了积极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鉴于这项研究的结果,我们将停止开发EDP2939,并正在审查潜在的战略替代方案,包括寻求与EDP1815和SINTAX平台合作。“在创新药投融资鼎盛时期,只要临床价值有足够的数据支撑,策略的失败并不足以致命。如今的临床试验,却多少有点孤注一掷的意味。此前,Evelo尝试用裁员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2023年1月,Evelo裁员比例达45%,第二季度进一步裁员。但对于创新药企而言,节流属于远水救不了近火。外部资金枯竭另一方面,在资金需求*的临床试验阶段,两条可能的外部融资渠道,同时收紧,让微生物制药企业一时间失去了试错机会。股权融资方面,流向生物科技的资金总量明显缩水。BioWorld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球创新药领域的投融资迅速降温。从融资总额看,2022年全球创新药企业共吸纳608亿美元融资,相比2020年高位时的1345亿美元,只剩不到一半。与此同时,2023年上半年,二级市场的XBI指数在标普500指数上涨15.9%期间,逆势下跌。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微生物制药企业在内的大量生物科技初创公司都收到了退市警告。2022年6月,另一家微生物制药的明星企业4D pharma从纳斯达克股票市场退市。从公开资料看,4D pharma并没有重大过失,在研产品的临床试验也顺利推进,除了融资困难,很难找到其他衰退原因。4D pharma是活体生物治疗药物开发领域的全球*,同样原则基于口服给药的单一细菌菌株来治疗各种疾病。资料显示,4D pharma同时铺开了6个临床项目,分别是MRx0518联合可瑞达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实体瘤的I/II期研究、MRx0518联合BAVENCIO (avelumab)治疗尿路上皮癌一线维持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MRx0518在实体瘤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I期研究、MRx0518治疗胰腺癌患者的I期研究、MRx-4DP0004治疗哮喘的I/II期研究,现金流压力可见一斑。其中,就在退市3个月前的2022年3月,该公司基于微生物组的在研疗法MRx0518与抗PD-1抗体Keytruda联用,在治疗肾细胞癌的1/2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疗效终点。但是在投资者决策阈值提高了许多的当下,这样的临床进展,俨然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外部资金。对于生物科技初创企业而言,权限授权无疑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微生物制药的早期兴起,也离不开跨国药企的重金布局。不过,近年来,跨国药企对于微生物制药的热情,已经明显衰减。据stifel统计,2023年,全球管线授权市场保持了与上年几乎一致的并购节奏,但位列前三的适应症中,微生物制药企业重点布局的皮肤、胃肠系统疾病,并不在其列。实际上,跨国药企关于微生物制药的态度,不但不再激进,反而开始撤退。2022年8月,在充分审视自身产品策略后,武田制药决定解除与Finch Therapeutics在FIN-524和FIN-525之上的合作。随后不久,Finch也终止了核心产品CP101的III期临床试验,持续经营风险显现。2022年8月,在开始裁员3个月后,Kaleido没能找到合适的交易机会,停止了所有研发,这家由Flagship的微生物制药企业,进入破产阶段。然而,就在大半年以前,Kaleido的首席执行官Daniel Menichella还向媒体透露,将有望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溃疡性结肠炎的II期研究。Kaleido成立于2017年,由Flagship出资6500万美元,并于2019年上市。该公司已与强生的杨森(Janssen)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签署了合作协议。2022年1月,Kaleido曾被曝裁员,随后暂停了KB109的II期临床试验。但就在这个消息发布前几周,强生旗下杨森生物技术公司扩大了与Kaleido的研究合作,以寻求特应性、免疫和代谢疾病的治疗。失去了宽松的外部资金环境,一款新药商业化的难度,无疑大了许多。微生物新药走完了商业化的闭环当然,抛开临床开发的困境,微生物药物的市场需求明确。2023年4月,Seres Therapeutics的SER-109获批上市,商品名VOWST,用于治疗复发性的艰难梭菌感染。VOWST是全球*款做成口服制剂的微生物药物,含有一种被称为厚壁菌门的有益肠道细菌,它的商业化将由Seres和雀巢共同完成,双方将平分VOWST的销售收入。作为一款临床新药,VOWST一上市就取得了亮眼的市场反馈。根据Seres公布的最新财报,VOWST获批后,自2023年6月开始在美国上市,到9月末,已经收到610份填写完整的处方登记表。其中,有282名患者已开始接受VOWST的治疗。此外,VOWST暂时还没有纳入商业保险,这些处方登记表由480多家不同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交,有78名医疗保健提供者已经已向超过一名患者开出VOWST。值得注意的是,VOWST的定价并不低,并且除了VOWST外,临床上用于艰难梭菌治疗,还有其他方案。艰难梭菌是一种常见于健康肠道微生物群中的细菌。当某人服用抗生素时,可能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并导致危及生命的艰难梭菌感染(CDI)。即使它们被清除,由于肠道菌群不平衡,感染也可能多次复发。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方案是粪菌移植,但这种治疗方式的体验感非常差,人们一直尝试开发新的治疗方案。除了VOWST外,生物制剂贝罗妥昔单抗、灌肠剂REBYOTA都是近年出现的新疗法。其中,REBYOTA在2022年上市,是全球第二款获批的微生物药物,它也需要从健康捐赠者身上采集肠道微生物样本,与传统的粪便微生物移植不同之处在于,REBYOTA的制备过程中涉及严格的指控流程,来确保微生物治疗的稳定性。现阶段,由于上市时长都不长,还没有直接将VOWST与上述替代方案进行比较的研究数据。但从数据的交叉对比看,VOWST的有效性在REBYOTA和贝罗妥昔单抗之上,在粪菌移植之下,治疗成本是4类方案中最高,但用药途径最为友好。相对较好的疗效和便捷的口服剂型,或许正是VOWST大受欢迎的原因。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对比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在这份财报中,Seres也承认,VOWST是一款很棒的产品,但由于价格非常高,商业化前景不明朗。从控费的角度看,商业保险计划可能仅将VOWST作为第二线方案,即在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失败后使用。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VOWST很容易成为医生和患者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线选择。当然,Seres也在尝试降低VOWST的商业化使用成本。2023年8月,Seres关闭了3处捐献者采集中心中的一个,并设立捐献者筛选实验室,来降低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10年间,上百场临床试验下来,微生物制药快速验证了临床价值。眼下,微生物制药被卡在了商业价值之上。当近一半的海外微生物制药明星企业相继倒下,人们不禁为这个行业捏把汗。但颗粒度更细的观察结果,是这个行业仍有下蹲再起跳的机会。我们仍然希望看到,当试错空间和资金环境变得适当宽松后,可有更多的微生物新药来解决复杂的临床难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工作群,逼疯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