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研究支出如何写会计分录?
正文 爱上平替的年轻人,花钱更多了 今年,我们认为消费者延续了理性的那部分,但在“实用”层面上,把情绪价值、精神体验的权重加大了。 2023年,是“低价盛行”的一年:“9块9”风潮从咖啡卷到奶茶、各种折扣店流行、盒马“移山”、美团“拔河”、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2023年,也是人们“花钱如流水”的一年:各大旅游城市挤满了人人人人人人人、演唱会持续火爆,光是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673.5%。在看似矛盾的对比下,我们好奇,年轻人的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更保守了还是更大方了?影响年轻人消费的要素是什么?今年12月初,《DT商业观察》发布了一份《2023青年消费调研》,总共有1148受访者参加。其中近7成为女性、8成左右为90后、95后和00后,9成人来自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因此本次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大城市、女性、年轻人的消费趋势。整体比去年花得更多,消费结构变了1、3成人收入上升,近6成人比去年花得更多从整体上来看,今年大概有3成人的年收入上升了,但近6成人都比去年花得更多了。细分看不同年龄的群体,开支变化和收入变化基本挂钩。年轻群体比去年赚得更多,花得也更多了:00后和95后今年年收入和去年“差不多”甚至“收入上升”的比例均超过85%,“比去年支出更多”的比例也都分别接近7成。80后、85后今年年收入上升比例较少,甚至各有接近4成人今年的年收入都下降了。对应的,在消费上选择“比去年支出更少”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受访者自身情况的相对变化,并不意味着00后、95后的收入或支出的*值一定高于85后、80后。2、服务类产品消费变多,美妆服饰消费变少人们到底是在哪些项目上多花钱了?具体到消费品类,除了汽车之类的耐用品,家用电器、家居日用品、书籍文具上的消费开支变化不大。在快消类商品上的消费则有所分化:美妆个护和服饰鞋子包包出现了明显下滑,食品饮料、运动户外用品则相对上升。最明显的是,在旅游、演出、医美体验等服务类产品上,开支变多。同样的消费结构变化也体现在新品消费上。在人们乐意尝新的品类中:仍然是服务类产品排在*,其次是食品饮料,再之后才是服饰、鞋子和包包,美妆个护只排第八。而在《DT研究院》2021年的新品调研中,大家购买意愿最高的新品品类TOP5分别是:衣服(61.2%)、化妆品/护肤品(55.7%)、食品饮料(49.5%)、鞋(42.6%)和手机(41.3%)。一个新消费趋势:理性体验主义消费结构的变化,源于消费观念的转变。结合调研数据来看,我们将今年的消费大趋势概括为“理性体验主义”(2022年是理性实用主义):“体验”指的是,如果一件商品/服务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或者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贵一点也可以买。譬如旅游时愿意多花点钱住更好的酒店,为使用体验更好的商品付溢价等。理性则是指,他们看重性价比的同时兼顾质量和实际需求,经常通过多平台比价、寻找平替的方式,找到消费*解。以下,我们将围绕“体验”和“理性”两个关键词,结合数据做具体分析。先说说“体验”。1、近一半人为情绪价值多消费在支出明显增多的项目上,除了“使用需求增多“这个原因,还有两个重要原因:这件商品/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9.3%)、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41.6%)。今年的流行趋势也能对应上这一点:从淄博烧烤到特种兵旅行,从户外潮、演唱会再到现在的东北出游……它们与其他消费品的*区别在于:人们从单纯地“购买-使用”,变成主动参与、沉浸其中的体验者。相比之下,只有15.6%的人是因为“在质量/功能/颜值设计等方面升级”而消费变多,因为囤货或商品涨价的都不到10%。总的来看,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精神生活上有更多追求。这种追求在年初时,可能更多是出于对疫情三年的“报复性出游”,到了现在,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日常疗愈。2、愿意为“使用体验”花更多钱和尝新年轻人仍然愿意为商品多花钱,前提是商品本身“值得”。怎么判断商品是否值得?从整体来看,“生活中急需”(70.0%)“质量”(69.9%)和“使用体验”(68.8%)分别排在前三,且基本持平。但00后、95后和90后都把“使用体验”放在了“质量”前面。如果一项商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体验更好,比如“护肤品的肤感和效果更好”“数码产品用起来更流畅”“酒店住得更舒服,让自己更开心”……那年轻人乐意支付溢价。同样地,如果一件新品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他们也愿意花钱尝鲜。关键在于,“使用体验”的主角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商品属性或别人的描述。3、蹲直播间不如线下逛店“体验主义”的另一个体现,在人们对消费渠道的偏好中。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后“重回线下”的热度还在持续。虽然目前人们最常用的购物方式还是电商平台(96.4%),但有36.6%的人同时选择了“线下逛店”,高于直播间购物(21.3%)。相似的问题我们在过去两年的消费调研中也问过,得到的数据也非常接近——2021年选择线下逛店购物的人群比例是36.2%,2022年是40.1%,今年则是36.6%,基本上维持在同一水平。来自赢商网的另一组数据显示:自今年二季度起,购物中心客流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至三季度持续增长,同比2019年涨幅高达20.9%。但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商场和商家们发现,年轻人更热衷于逛商场汇集最多低价零售及小餐饮店的B1、B2层??梢匀衔?,人们仍然希望亲身“在场”,体验到和商品的连接,但未必会在商场消费高溢价的商品。当然,年轻人追求体验感,也有理性消费的一面。4、就算便宜,也不太想囤货了2023年,人们明显减少开支的品类只有两个:一是美妆个护,选择“消费更多”的有15.8%,“消费更少”的有39.8%,二是“服饰、包包和鞋子”,选择“消费更多”的有26.7%,“消费更少”的有42.1%。“花得更少”的原因,集中在“买得更少”这件事上:使用需求变少、去年已经买了、减少或不再囤货分别位列“消费变少的原因”前三。在问题“分享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平替产品或减少购买的商品”之下,不少受访者都提到:就算是大促搞活动,或者是有优惠真的很划算,也会考虑先把手上的用完.。以化妆品为例,如果不是每天或经常化妆,消耗速度其实挺慢的,光是送的小样就能用很长一段时间。但化妆品都有保质期,即使以优惠的价格囤了货,实际上用不到或者因为过期扔掉,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浪费了更多钱。5、寻找平替,但前提是质量差不多“买得更便宜”也是减少开支的原因之一,有22.5%的人是因为寻找了“平替”而节省了开支。不过,我们留意到,在选择平替时,受访者频繁提到的词语是“质量差不过”“效果一样”"用起来没差”。比如:“从国外某知名户外品牌平替更换为国内代工厂小品牌,质量差别不大,满足日常使用需求,价格相差近1千元。”“各种日用品,都在pdd买了,平均下来能便宜很多但用起来没差。”“手机原来两年一换,现在预计4-5年。汽车原来5-6年一换,现在预计10年。这些耐用品拉长更换周期其实并不影响实际使用体验。”换言之,人们即使降低预算,也很在意产品本身是否好用。至于牌子本身是不是大牌,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调研数据也显示,KOL推荐、明星代言和“大品牌”“新概念”,已经无法打动年轻人支付溢价了。而在“你会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复购”问题下,“质量过关”被排在了*位。这一点在《DT商业观察》此前的联名报告里也有体现,年轻人购买联名产品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是:①基于自己的爱好:喜欢联名的IP;②产品本身OK:好吃、好玩或好用。6、45.8%的人更频繁使用拼多多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消费者更频繁使用的购物软件TOP5为:拼多多(45.8%)、淘宝(40.3%)、抖音(29.9%)、京东(28.1%)和小红书(17.5%)。淘宝和京东自不用多说,属于传统的头部电商平台。在今年,他们也都在“低价潮”中,开启了“全网*价”大战。崛起最猛的,还是拼多多。在公司层面,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在消费者层面,拼多多在80后到00后全年龄段中,都排在了“下单频率更高的APP”的*位,且在00后(54%)和95后(50%)当中最为明显。除了价格优势,不少年轻人还青睐拼多多的售后服务:秒退款,甚至有过“退款不退货”的服务。另外,抖音在调研中的总排名已经超过了京东,原本是社交内容平台的小红书在今年发力电商后,也让一部分人培养了新的购物习惯。价格和质量因素之外,人们在电商平台上的消费变化也和APP的使用体验有关。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比传统货架电商带来的购物体验更丰富。消费者很容易一边浏览一边被种草,一边刷视频一边下单。写在最后总结一下本次调研的核心消费趋势提炼:理性体验主义。“体验”主要体现在:消费项目上,更多的旅游、看演出开支;商品要素上,愿意为更好的“使用体验”支付溢价或尝试新品;消费渠道上,通过线下逛店的方式消费,在意购物APP的使用体验;“理性”主要体现在:消费习惯上,减少囤货、找平替;商品要素上,不吃KOL推荐、明星代言那一套;消费渠道上,考虑价格因素,更多使用拼多多。2022年,《DT商业观察》将年度消费趋势概括为“理性实用主义”,它的核心含义不是节俭或抠门,而是拒绝多余和浪费,建立自我对物的准则。而今年,我们认为消费者延续了理性的那部分,但在“实用”层面上,把情绪价值、精神体验的权重加大了。如果说理性主义是让物品回归到本身的使用价值,“体验”则是让消费这件事,又回归到了自我感受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泼天的富贵,轮到哈尔滨了
正文 TikTok回归,直播电商成印尼发展新动力 在封禁风波发生之前,TikTok CEO周受资曾在印尼雅加达某论坛上表示,未来几年要向东南亚投资数十亿美元。此次与Tokopedia联手,显然迈出了在当地长期投资的关键一步。双赢,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这场针对TikTok的围猎终于尘埃落地——关停了两个月的TikTok印尼电商业务在“双十二”重新上线。印尼电商新政(《2023年第31号贸易部长令》)风波后,所有人都在凝神等待TikTok Shop的回归方式。几天前,好消息终于传来。12月11日,TikTok与印尼科技巨头GoTo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整合电商部门,共同打造全新的实体PT Tokopedia,并由TikTok控股。根据协议,TikTok印尼电商业务将由PT Tokopedia来运营和维护,整个购物过程仍在TikTok上完成。另外,双方的具体合作细节还包括:新实体将整合GoTo旗下电商部门Tokopedia和TikTok Shop Indonesia,由TikTok控股75.01%,GoTo持股24.99%;TikTok承诺向新实体投资超15亿美元,且不会稀释GoTo股权;GoTo的数字金融服务GoTo Financial和即时服务Gojek有望与新实体扩大合作;各方承诺未来创造数百万个工作机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印尼本土中小微企业等。TikTok电商以全新面貌重返印尼,与本土平台Tokopedia的牵手可谓强强联合,也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01 封禁背后,售卖“大量中国商品”是症结所在2021年,TikTok正式开启电商业务,于2月率先在印尼上线TikTok Shop。互联网人口红利、充沛的人均消费力、渠道高度碎片化、物流和支付体系在东南亚各国中相较更为完善,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尼成为TikTok电商最为看好的市场之一。两年间,TikTok Shop在印尼飞速发展:2022年,印尼市场月均GMV达到2亿美元;2023年初,TikTok Shop内部定下的200亿-230亿美元年度GMV目标中,东南亚占一半,而印尼是其中的大头。然而,高速增长的节奏被突如其来的一纸禁令打破——TikTok Shop不得不在印尼按下暂停键。今年9月27日,印尼贸易部长哈桑宣布了一项法规,要求TikTok在7天内将其电商业务与社交媒体剥离。10月4日,TikTok Shop在印尼正式下线。有说法称,TikTok Shop在印尼被封的原因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据半岛电视台信息,印尼宣布禁止社交平台作为商品交易平台近一个月后,东南亚*的纺织品和服装市场——雅加达丹纳阿邦市场并未出现人流如潮的繁荣景象。相反,客流量甚至还在继续减少。这里的许多商贩曾声称生意受到线上销售冲击,敦促政府尽快关闭TikTok Shop。但事实证明,TikTok Shop的关停并不能让他们迎来生意兴隆。此外,印尼当地还有消息指出,TikTok Shop印尼站点关闭后,印尼快递单量骤然减少,部分快递员收入明显下降。在此之前,他们每天派送的包裹目标数量为60-80个,但随着TikTok Shop包裹“断流”,现已达不到这一派送量,收入便随之减少。更重要的是,TikTok在印尼拥有1.25亿月活用户,电商业务被关?:?,首当其冲的便是平台上600多万卖家和约700万带货主播及视频创作者的日常生计。一位名叫尤妮的印尼小家电商家就公开指出,入驻TikTok Shop半年,她的小店营业额翻了一倍,日销达400万印尼盾(约合人民币1900元)。“平台让我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客户也随之而来。”她说。同为TikTok Shop印尼商户的Dennies Soesanto也指出,此前自己通过TikTok Shop售卖皮包和手提箱等商品,营业额是其他电商平台业务的3倍。新规出台后,Dennies随即失去了这部分收入。印尼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奈卢尔·胡达同样对禁令高声反对。在他看来,封禁TikTok电商,破坏的是印尼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生态和能力,是一种倒退,政府应以规管取代禁令。如此看来,TikTok电商带给印尼当地的影响,仅用“影响经济”来评判很难站住脚。有行业人士指出,印尼方面真正顾虑的,或许是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印尼智库“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所”(INDEF)称,印尼电商卖家销售的产品中,有74%来自中国。其担心,TikTok平台上“中国产品泛滥”,会对当地企业“构成威胁”。印尼中小企业部长特登(Teten Masduki) 也曾召集商家开展闭门讨论,商议的焦点同样在于TikTok上存在大量中国商品,且价格过于低廉。这才是关键所在。出现问题后,TikTok方面*时间寻求解决方案。11月初,双方完成会面,印尼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部长Teten Masduki向外界指出,TikTok电商未来或将重返印尼,并且可能以两种不同的业务形态登场:*种,TikTok在印尼开设一个新的电商平台;第二种,TikTok与其他印尼电商平台合作。最终,TikTok电商以第二种方式回归。02 与Tokopedia联手,为当地中小企业注入强心剂与印尼本地*的电商平台Tokopedia合作,成为TikTok的突破口。业界普遍认为,这对TikTok来说可能是*的结果,且TikTok与GoTo双方都拿出了足够的诚意。TikTok方面通过合作,获得重返市场的券码,且控股75%让TikTok对Tokopedia拥有实际控制权,在保证自身流量优势的同时,还增加了有效变现的电商通路。Tokopedia带来了庞大的本土商家群体,且其本土身份也能进一步降低TikTok所面临的地缘因素引发的不确定性。种种迹象表明,印尼电商平台与本土国策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斡旋关系,而Tokopedia与印尼监管机构以及更广泛的政府利益相关者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印尼中小企业部长特登曾对Tokopedia表示感谢,称其一直是加速印尼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府合作伙伴。Tokopedia母公司GoTo上市时,甚至总统及全体部长都出席了IPO仪式。印尼中小微企业协会秘书长埃迪·米塞罗(Edy Misero)表示,TikTok和Tokopedia的加入肯定会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只要TikTok和Tokopedia继续优先考虑本地产品,并提供本地产品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Tokopedia只在单一国家运营,接受来自印尼的卖家,而TikTok的全球化视野,恰恰能为印尼本地的中小商家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Tokopedia自身实力也不容小觑。其拥有自己的运营中心,为商家提供类似于亚马逊FBA的服务,还提供贷款、支付、信用卡等服务,补足了TikTok电商落地印尼后亟待发展的本土化部分。另外一个背景是,Tokopedia从2009年创立之初就备受关注,2014年更是成为了东南亚*家融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在其超过23亿美元的总融资金额中,投资者阵容包括软银、阿里巴巴、淡马锡、红杉资本等。从持股情况来看,在此之前,软银是Tokopedia*的股东,阿里巴巴紧随其后,而截至12月,软银、阿里的持股比例均为9%左右。TikTok与Tokopedia合作的另一个结果是,包括Tokopedia在内的GoTo集团旗下业务将能受益于TikTok的用户流量、电商经验,以及雄厚资金。TikTok已承诺向新实体PT Tokopedia投资15亿美元,且不会稀释GoTo股权。另据新加坡数据机构Momentum Work的数据,以及谷歌和淡马锡的报告,在2023年东南亚电商市场中,Shopee的市占率最高,为45.9%(GMV估计638亿美元);其次是Lazada 的17.5%(GMV243亿美元);第三和第四名分别为Tokopedia和TikTok Shop ,达到14.2%(197亿美元)和13.9%(193亿美元),剩下其余平台(Amazon、Tiki、Bukalapak等)占比8.6%(119亿美元)。这也意味着,Tokopedia和TikTok Shop合并交易后,总GMV估计为39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超Lazada,且紧追Shopee。印尼电商的竞争格局将被如何重塑,又埋下了更大的伏笔。03 合作共赢,直播电商是印尼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此前,禁令的枪口瞄准了“直播电商”这一模式,但在2个月后,印尼贸易部长祖尔基弗利·哈桑(Zulkifli Hasan)的一则发言让事件的走向愈发明朗。祖尔基弗利表示:“我们的安排是为了让直播电商支持印尼的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无论是电商模式还是更进一步的直播电商生态,对印尼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裨益。在印尼,超过2.76亿人口、74%的互联网普及率,意味着巨大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与此同时,据管理咨询公司Redseer报告的数据,印尼零售市场规模为3770亿美元,其中77%的零售市场仍然是无组织状态,即通过小型摊点销售,比较接近于中国2000年左右的零售业态,集中表现为商场化比例低、渠道高度碎片化。如果用金字塔结构来形容印尼零售市场现状,那么,顶端是商场里的国际大牌,底端是山寨货和本地贸易品牌,而腰部几乎是真空的,缺少有性价比、有质量保证、又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TikTok的出现为一批中小企业带去了填补市场空白的机会。印尼人对社交媒体尤其热爱。有数据显示,印尼有约1.2亿人使用,用户量排名全球第四;Twitter的印尼用户量也位列全球第三;Whatsapp、微信的印尼用户数量在所有东南亚国家当中都居于首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TikTok为代表的直播电商经营效率更高、渠道更集中、运营成本更低,显然为中小商家创造了做大做强乃至做出品牌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何TikTok Shop印尼业务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劲的力量。根据印尼央行的数据,2018年到2024年,印尼电商销售额将增长六倍以上,达到440亿美元规模,且印尼电商产业未来还将延续这一增长态势。另据TikTok递交的报告显示,TikTok Shop此前在印尼当地每月已经创造了高达8万亿-9万亿的印尼盾(约合37亿元-41亿元)的利润。印尼青年企业家协会(HIPMI)秘书长Anggawira认为,如果TikTok Shop重返印尼进展顺利,它对印尼的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和外国投资都是非常积极的。PIKOM(马来西亚国家信息与通信协会,拥有超过1300家公司成员,涉及整个ICT产品与服务领域)旗下公司评论称,TikTok Shop促进了“社交商务”的巨大转变,将创作者、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这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创新之一,它将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易交织在一起,让人想起数十年前由eBay等市场平台发起的变革浪潮,但又超越了这一浪潮。”以印尼美妆博主Richard Lee为例。她向470万印尼粉丝销售护肤和美容产品。今年8月,Richard在TikTok直播带货中实现了最高一天订单额达403亿印尼盾(约人民币1900万)的业绩,打破了印尼在线直销历史纪录。在TikTok掀起的这场通过创新社群经营来激发全球电商消费力的热浪中,印尼本地中小商家和数百万的内容创作者无疑是直接受益者。一批原本是家庭主妇、小镇纺织工,或是从事着日渐没落的线下商贸生意的小商户,掌握了在线上赚钱的新方法。与此同时,TikTok平台上近700万的内容创作者,也通过帮助本地商家带货而获得不菲的收益。TikTok电商业务重返印尼后,开展的*个活动便是Beli Lokal(购买本地产品)计划。TikTok还将与GoTo一起在营销、品牌和国际化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支持,帮助当地中小商家的发展。未来,TikTok、Tokopedia和GoTo还将继续改变印尼的电商行业,在五年内创造出数百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在TikTok与Tokopedia的合并业务中,超过90%的商家将是中小微企业,平台将采取一系列联合举措来支持他们,包括:·在Tokopedia和TikTok平台上推广印尼产品;·提供与上游生产和销售相关的资源,来提升印尼中小微企业的能力;·通过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和可持续商业实践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商家在线销售产品;·协助本地品牌在国际市场推广产品;·在印尼各地建立技术中心,培养本地技术人才;·确保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等。在封禁风波发生之前,TikTok CEO周受资曾在印尼雅加达某论坛上表示,未来几年要向东南亚投资数十亿美元。此次与Tokopedia联手,显然迈出了在当地长期投资的关键一步。双赢,是一个*的结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良品铺子不愿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