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边销茶增值税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12月31日
正文 抖音与饿了么:边搞「暧昧」边提防 数据显示,饿了么与抖音的用户重合度高达83.3%,饿了么8成的用户都在用抖音。 从去年开始,抖音正式宣布与饿了么合作外卖业务,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而最近抖音与饿了么的“绯闻”甚嚣尘上。有消息报道,抖音正在跟阿里秘密谈判收购饿了么,收购价格大约在70亿美元左右,但这则消息很快遭到了双方的反驳,彼此都称并无计划。不得不承认的是,抖音与饿了么之间的关系的确有些“暧昧”。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为35.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6%。而随着线上餐饮、线上团购等更多新场景的拓宽,本地生活服务的线上渗透率也将大幅增长,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30.8%。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蛋糕,抖音觊觎日久,但屡试屡败,而饿了么独自面对美团也一直倍受压力。所以它们走到一起,对美团来说是个天大的坏消息,但于双方而言都是一桩愉快的合作。但暧昧关系的表象下,双方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心态:互相合作是迫不得已,干掉对手才是最终目的。除了一方收购之外,谁也无法把后背完全留给对方。彼此需要,各有难处抖音有多么想插手外卖生意?此前,抖音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优选了300家商户测试“心动外卖”。商户几乎全部由头部商家组成,但仅仅测试了三个月就被叫停。一方面,短视频出身的抖音虽自带流量,可天然没有外卖基因,另外一方面,外卖业务需要强盛的履约能力,抖音显然是初出茅庐。反观饿了么,尽管平台早已在外卖领域成熟多年,可自身流量已经见顶,光从市场份额来看,饿了么甚至一度下降到不足30%。二者相逢,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各取所需的“天作之合”。当然,就目前来看,双方的目的也达到了一些。先看饿了么对抖音的加成。抖音之所以看中饿了么,除了想提高自己的履约能力,最重要的还有外卖平台海量的商家资源。有媒体据阿里零售通信息推测,饿了么的商家数量早就超过了600万。与饿了么合作之后,2022年相比2021年,抖音生活服务平台的交易增长超过7倍,团购达人数量2022年比2021年增长了163%。抖音在今年生活服务生态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表明,抖音服务商家数量达到了200万,直播开播并有动销的商家2023年1月比2022年1月增长了432%。尽管这其中离不开平台自身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牵手饿了么对抖音的本地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而抖音也成为饿了么的重要流量渠道。毕竟,短视频在当今占据了整个互联网用户的大量时间,双方合作之后,抖音的流量池也开始为饿了么开放和倾斜。徐香猕猴桃、重庆冒烤鸭、小龙虾、羊排火锅……一系列网红美食都在抖音爆火,进而带动用户前往外卖门店消费 ,间接为外卖平台输送了大量流量。目前,饿了么在抖音上除了点单入口的小程序,还有一系列运营账号:例如饿了么、饿了么外卖、饿了么小蓝盒、饿了么优惠、饿了么蓝骑士……其中,饿了么有217万粉丝、饿了么外卖也有100多万粉丝。但眼看一年过去,抖音与饿了么的相处真的如此融洽吗?事实上,两大平台的磨合期迟迟没结束。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消费者会倾向于在短视频平台点外卖吗?更关键的是,就连商家、骑手都还没完全适应短视频接单的方式,北京商报报道显示,骑手通常不爱接抖音订单,商家常常都会先顾美团、饿了么的订单。这就导致抖音的配送速度要远慢于传统外卖平台。正观新闻曾报道,有用户曾分别在美团、饿了么、抖音上点同一商家的外卖,结果美团用了26分钟,饿了么用了36分钟,抖音则用了43分钟。而速度,是外卖用户最在意的一点。据艾瑞咨询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消费者对即时零售平台配送时长的重视程度由2019年的43.6%提升至2020年的48.3%。即时配送你争我赶,在未来两年,速度无疑能决定生死。蝉妈妈《2023抖音电商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抖音电商直播间点赞数、弹幕数同比增速,分别为-29.6%、-18.5%,观众互动意愿降低、停留时长缩短。这让抖音对自己的外卖业务又急又躁。今年初,抖音外卖定下了1000亿GMV的目标,但由于 GTV和日均单量不及预期,抖音外卖无奈又把GMV目标下调至50亿。或许是抖音对外卖的期许过于明显,才在年尾又传了一桩“绯闻”。虽然这件事成立的可能性很低,毕竟阿里也极其看重本地生活业务,放弃饿了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终互相辟谣也在意料之中。但是,他们共同的老对手美团却成了此事*受害者,看它资本市场上喋喋不休的市值,说明这次的“绯闻”显然也不是平白无故的放矢。相互提防,各怀“鬼胎”在合作的这一年多里,抖音与饿了么各有各的动向。抖音在今年给自己定了一个庞大的目标,根据公开数据,抖音生活服务在2022年完成了约770亿元的GMV,2023年,给自己定的数字几乎是去年的两倍,具体到各个业务线中,外卖餐饮至少要承担750亿的份额。因此,抖音在今年疯狂进击本地生活,包括垂涎日久的外卖市场。今年7月份,抖音外卖(团购配送)引入“区域代理商”,作为抖音生活服务平台在指定服务区域内的合作伙伴,帮助服务区域内有意愿的商家在抖音生活服务开通团购配送业务。在7月和9月的两次“开城”后,抖音外卖一共覆盖了30座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天津、重庆、杭州、南京等一线及直辖、省会城市,并引入了超过150家区域代理商。老实说,抖音除了履约能力差外,有个独特的优势:短视频人群与外卖用户高度吻合。有数据调查,2022年抖音用户数量在8.42亿左右,日活用户数超过7亿,抖音用户群集中在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所有用户群比重的40%,与点外卖的人群高度重合。这一点也慢慢体现出来。此前有在上??偷チ饺僭亩兑敉饴羯碳?,仅靠抖音平台日接单50多单,就实现了单日营收过万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算得是抖音与饿了么合作一年后,逐渐把外卖基因往自身叠加的关键一步。当然,在抖音悄悄努力试图惊艳众人的同时,饿了么也没停下。与抖音一样,饿了么也在垂涎本地生活,今年,饿了么的外卖业务不再局限于餐饮,先后跟苏宁易购、苹果、小米达成合作,即时配送各种数码产品。外卖范围的扩张,一度提升了阿里本地生活的营收。财报显示,阿里本地生活集团在2024财年*季度的营收为144.50亿元,与上年同期的111.31亿元相比增长30%,主要是由于饿了么GMV的强劲增长,以及高德订单的快速增长。在牵手抖音的这段日子里,饿了么一直在通过短视频+直播+活动的方式进行内容化运营。更有意思的是,饿了么不止抖音一个外链入口,例如支付宝、微信都是能进入饿了么的小程序。同为阿里系,支付宝给为饿了么贡献了相当可观的流量,根据Quest Mobile公布的相关数据,饿了么外卖阿里小程序流量占比峰值超越四成。微信也是,今年5月,饿了么去重用户为28939万人,同比增长102.1%,其中App占比32.3%、微信小程序占比64.1%。显而易见,无论是抖音、还是饿了么都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它们在亲密无间的同时,也在相互防备,悄然布局,双方始终难以一心,抑制对方把长长的触手伸向各自领地是最终目的。然而,作为本地生活最重要的一支支脉,外卖市场是块难啃又抢手的“硬骨头”。抖音在被传收购饿了么之际,也有消息爆出,抖音或许更有可能暂缓外卖业务的扩张速度。近日,有区域代理商反映,抖音外卖于部分地区不再进行续签洽谈:今年12月31日签约到期后,很多代理商将会失去资格。此外,微信也在涉水外卖。今年年初,微信也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服务,在2023微信公开课上,微信披露数据显示,在全国连锁top 100的餐饮商户中,已有近六成开通了小程序外卖。尽管如此,双方都还无法单独挑战美团在本地生活的霸主地位,只能合力“蚕食”,“所以,相爱”的戏码估计还要各怀“鬼胎”地继续演下去。短视频与外卖踏进同一条河流外卖平台携手短视频,与餐饮消费持续下沉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五环内消费市场的持续疲软,今年以来,喜茶、星巴克、瑞幸等以往主攻一二线城市的品牌,开始集体下沉五环外市场。同时,蜜雪冰城、杨国福麻辣烫、甜啦啦等县域品牌,进一步下沉到乡镇市场,2023年是名副其实的“消费下沉年”。从各种数据中也能理解品牌为何忙慌不迭下沉。双十一期间,饿了么发布双11成绩单,成交量、成交额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参与双11的商家数量同比去年增长50%,下单的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同比增长六成。麦肯锡也曾发过一份报告预测,我国个人消费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65.3万亿元,其中超过66%的增长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县乡市场等下沉市场。此外,一二线城市庞大的外卖市场渐渐趋于饱和,但下沉市场或许才刚开始。东北证券的研报指出,一二线城市外卖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超过七成,渗透率处于*高位。但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外卖用户、外卖交易额占比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进击下沉市场,短视频是个不错的载体。一来,短视频是外卖平台快速触达下沉用户心智的有效途径,毕竟这几年,短视频俨然成了下沉用户的网络狂欢圣地。以抖音为例,原本抖音一向以深扎一二线城市为基本盘,这一点区别于“老铁”发家的快手,也是其稳坐短视频宝座头把交椅的底气。但早在2019年,抖音就开始往下沉市场转移,当年春节期间,抖音三四线城市视频打卡量环比上涨117%,《2023年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抖音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用户逐年降低。这恰好与外卖市场的变化一致。二来,随着星巴克、海底捞、肯德基、太二酸菜鱼……陆陆续续在短视频平台开启直播生涯,补贴与低价齐飞,平台商户也利用短视频来扩大自身在下沉消费领域的生存空间。这也意味着,短视频与外卖正在踏进同一条河流。事实证明也在印证这一点,数据显示,饿了么与抖音的用户重合度高达83.3%,饿了么8成的用户都在用抖音。在抖音跟饿了么之外,短视频结合外卖的新型“共生关系”在逐渐走向成熟。当然,这种关系更早是要追溯到2021年。彼时,快手跟美团达成合作,用户可通过小程序直接在进驻美团的商家下单。直到目前为止,快手和美团联合上线的“囤好券”服务也仍在延续,但基本是线上下单,到店消费的模式。就目前来看,相比饿了么与抖音的浅尝辄止,美团与快手的关系更能明确地体现短视频与外卖牵手的后续剧情,那就是合作的同时,又相互攻入对方腹地。例如,快手的部分商家团购在今年也支持外卖到家,尽管不多,但几乎都是头部餐饮品牌,这无异于是对美团的一场试探。而美团这边,则开始布局自己的短视频业务。调查显示,今年以来,美团陆陆续续招聘相关短视频业务岗位。4月,美团在官网上挂出80余个短视频业务相关岗位需求,基本覆盖短视频赛道全链路。截至今年11月21日,美团已经挂出了174个短视频业务相关岗位。甚至不少网红达人已经在美团上开启了新账号,以搞笑视频博主“小淼淼乖乖”为例,这位达人目前在美团视频上有超过4万粉丝,虽然不及其他平台粉丝量多,但足以说明美团对短视频业务是认真的,就算没有短视频基因,它也要开始自己进军创造短视频了。只是不知道快手和抖音会作何感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抖音饿了么,还是美团快手,想必都明白一个道理:靠别人,只能是暂时抱团取暖,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才靠得住。那怕是合作伙伴,也要早早留好后手,有备才能无患。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短视频营销进入失序时代
正文 华为车BU独立前夜 任正非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点名,但他指出,华为需要“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瞬时,外界把目光都投注到了重力发展已有三年,仍陷于亏损泥潭中的华为车BU身上。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在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中,热门帖前十均与华为车BU(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以下简称车BU)有关。在外部市场,华为车BU独立的消息也在不断发酵。11月25日,华为与长安汽车签订了一份拟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前者将车BU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这家新公司,而后者通过投资持股比例不超过40%。尽管上述两方在公告中称,新公司仍在“投资备忘”阶段,但不单单外界认为华为在甩掉亏损包袱,就连身在其中的华为人也直接感受到了公司正将车BU“打包”,让其迈出独立的*步。一直号称不造车的华为,却一直若隐若现于车圈之中。华为自2019年6月成立车BU之后,每年在汽车领域有超百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研发投入,但反观汽车业务赚来的钱,却十分微薄。自2022年华为公开汽车业务经营数据以来,车BU始终没能改变在整体总收入中占比0.3%的现实。“车BU是华为*亏损的业务。”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曾说,这也为后来华为应对汽车业务去留的这道选择题埋下了伏笔。“从公司角度,把亏本的业务和人全部卖出。”11月28日凌晨,一位华为人登录进入论坛,将个人对车BU独立的理解写在了名为“*输家应该只有新员工”的帖子中。上述华为人认为,新员工直接变成了初创公司员工,面临随时创业失败的未来,“而且再怎么发展也达不到原来在华为的上限了。”新公司记者获悉,华为车BU给出了员工加入新合资公司的补偿方案,N+1同时可保留华为内部股票,享有华为分红。另外,与新公司签约后,员工还可以再获得4个月的签字费。一位在华为车BU工作已超两年的算法工程师,不只是对“独立”一事表示突然,谈及新公司,其也感到前途未知。不过,对于上述补偿方案,该车BU员工觉得“无可挑剔”。另一位入职华为车BU仅半年的新员工称,目前官方还没有明确说法,是否所有编制员工直接转入新公司,她希望,“能开放一个自主选择的渠道”。一位接近华为车BU的人士告诉记者:“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To C的业务在鸿蒙智行,属于华为CBG(消费者业务部门)的业务,跟车BU没有关系。”据了解,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推出了三种合作模式,一种是提供标准化??榈牧悴考┯δJ剑灰恢质腔峁┤患山饩龇桨?,由车企来设计产品的HI(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长安旗下的阿维塔采用的便是这一模式;最后一种就是智选车模式,华为将之称为“生态汽车模式”,即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这些车企合作,推出“鸿蒙智行(HI-MA)”产品。上述接近华为车BU的人士透露,“目前鸿蒙智行,也就是智选车,是老余力推的项目。”他说,从华为独立拆分出去的,更多是智能汽车To B层面的相关业务体系,例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这样的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所涉及的技术和资源等。对此,余承东也在11月28日下午举行的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说到,“一些华为车业务走向独立运营,也引入投资。”他透露,不只是长安汽车率先合作,与华为智选车合作的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也收到了股权开放邀请。余承东还抓住机会,向中国一汽集团发出公开邀请,“欢迎中国有实力的车厂,比如一汽,来参与共建、共同打造最*的、*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产品”。说完,他不忘强调一句,帮助车企造好车,帮助车企卖好车,是华为坚定不移的方向。显然,要从华为体系分拆、独立出来,车BU正迫不及待地向车企示好,基于新合资公司的股权投资可以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选择背后来自某整车厂的一位管理层分析称,“当车企成为股东,此前与华为合作暗藏的‘灵魂归属’顾虑,便能逐步打消。”在华为车BU成立两周年之际,2021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的一席话曾引发行业关注。“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其实,陈虹拒绝与华为合作和车企背景并无太大关系,其表意的重点在于,“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上述“灵魂论”在汽车圈传播开来,也将华为车BU推向舆论点。上述车厂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华为早在2013年就已涉足汽车通信相关零部件产业,因此,“汽车领域从业者与华为跨界合作,可想象空间很大。”也正因此,华为车BU早期通过Tier1、Tier2身份,与奔驰、奥迪、宝马、比亚迪、一汽、上汽、奇瑞等几乎所有主流车企达成了合作关系,直到华为大举推进HI模式,车企们这才“心生恐慌”??梢钥吹?,除了上汽这样果断拒绝者,还有一些具有实力的车企,虽暂时合作,却会加紧自动驾驶自研,逐步弱化对华为的“依赖”。广汽就是对华为“若即若离”的代表之一。2021年,广汽与华为基于HI模式联合开发广汽埃安的AH8车型项目,次年,该车企的管理层人士便公开指出,与华为这样的“大牌供应商”合作,自身“基本没有议价能力”。2023年3月底,双方合作项目发生变更,华为仅以供应商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合作。“一旦导入华为的智能驾驶等解决方案,就意味着车企要开放更多的底层数据和接口。”上述车厂管理层人士觉得,如今华为将上述解决方案涉及的技术和资源,打包进入与车企合资的独立公司中,直接打消了传统车企对于华为“握住灵魂”的防备。据悉,不只是基于HI模式,与华为展开合作的长安汽车率先入股新公司,很多与华为智选车模式下合作的企业,也在筹措入股事宜中。“与合作伙伴形成绑定关系,互惠共赢,才是未来新公司生存下去的前提。”一位华为老员工提起了2020年11月荣耀独立一事,在他看来,此次拆分车BU独立运营,虽与华为当时“缺芯断链”的大背景有所不同,但“商业逻辑上存在相似之处”。当年华为出售荣耀时,“接盘者”便是与荣耀紧密合作的三十多家手机通讯代理商、经销商,一经拆分,华为不再持有荣耀任何股份,甚至任正非还曾发文表示“不要藕断丝连”。而今,华为分拆车BU,新公司的股权虽面向车企合作伙伴开放,但上述华为老员工强调,“华为不会失去(新公司的)*控制权。”就目前华为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情况,以及未来投资加入的车企或投资人,将分配多少股比等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向华为方面加以询问,截至发稿前,未有相关回应。不过,从余承东此前的表态中,或能看出华为对新公司的定位,“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造车的结在华为选择将车BU业务进行拆分并与车企合作设立新公司后,加之余承东所说的“火车头”平台愿景,业内认为,华为距离“中国的博世”更近了。就正在独立进行时的华为车BU以及新公司的角色定位,即将在今年年底退休的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也有个人理解。陈玉东支持华为走出这一步,但参考博世的发展路线,这一汽车零部件巨头已经向电子和软件供应商转型,因此,他觉得,当下的动作也只是华为后续棋局的*步。在车BU成立之初,华为确实是想成为汽车领域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彼时推动这一目标演进的关键人物,在余承东之外,还有另一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21年9月举行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徐直军对经济观察报在内的媒体说到,“余承东他想造车,但造车也好、不造车也好,各有各的选择。”彼时,徐直军不仅强调华为坚决不造车,他还透露,对于这个内部决议,“余承东表示不服气”,但因“他只有一票”,所以可想而知余承东必须接受公司管理层集体决策的结果——华为不造车。这个决议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签发,于2020年11月发布在华为“心声社区”中。这份被称之为“007号”的文件中,不仅明确写到,“华为不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其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上述老华为人透露,在这份效期为3年的决议发出前后,余承东是华为内部最为积极提议下场造车并独立运营HUAWEI汽车品牌的那个人。待到2023年3月31日,任正非再次签发署名决议公告,重申“华为不造车”,并在公告中添加了“有效期5年”的“紧箍咒”后,余承东更是当晚进入“心声社区”,在上述公告帖下发声的那个人。“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他写道,几分钟后,余承东又翻出“007号”文件的发布帖,在底下写到,“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老余在公司管理层中,算得上一个典型的‘叛逆者’角色。”但上述老华为人告诉记者,“不同于很多公司,多强调‘应该做什么’,华为是一家提前明确‘不做什么’的公司。”早自1997年,华为就立出了名为《华为基本法》的公司纲领,“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此外,记者注意到,华为在近几年里为反复强调,“聚焦主航道,可持续成长。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浪费战略资源”。正参与新造车业务的某科技企业高层提及华为汽车业务时,会半开玩笑式地说,“招7000人花200亿,收回来40亿,这个生意也只有华为敢烧。”对于华为车BU的真实投入,去年7月,余承东在武汉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过10000人。”别看华为只做零部件、不做整车,可当余承东形容其中难度时,用到了三个*,“这*是烧钱的生意,*是亏损的生意,*是很难干的生意”。彼时,他说,汽车业务是华为*亏损的业务。上述发声一个月后,任正非在“心声社区”发出了名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任正非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点名,但他指出,华为需要“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瞬时,外界把目光都投注到了重力发展已有三年,仍陷于亏损泥潭中的华为车BU身上。上述车厂管理层人士认为,华为启动车BU的独立进程,正是“止血”的有效方法。但曾经“不做手机”的华为,在余承东带起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业务后,一度占据全球市场*的位置。如今华为管理层的五年承诺,会否被外部变换的产业环境动???作为在市场前线打仗的那个人,余承东看到的是除了“蔚小理”这样的造车三兄弟,曾与其在通信领域竞争多年的雷军,都已带队小米投入真金白银,建厂“造车”,他当然不想单纯地做车企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现实中,造车想法不能落实的余承东作为华为终端BGCEO,开始在公开场合更为突出鸿蒙智行。他强调,华为与车企伙伴合作推出的新品牌智能车,未来的销售、交付、售后等,都将由华为负责。记者在鸿蒙智行官网上看到,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的问界AITO品牌,其线下门店中会有智界S7进驻展示、销售,后者是由华为与奇瑞合作推出的智能汽车品牌。“它打破了不同车企品牌及智能汽车产品间的沟壑。”在上述车厂管理层人士看来,当华为成为汽车产业链后半段中链接各个维度的关键人,在技术研发、生产制备等前半段中,具备优势的它,何时造车或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比亚迪的老大哥,冲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