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员工健身费发票会计分录怎么写?
正文 当阿里系迎来变天之后 曾经,创业公司或头部企业一旦被阿里或腾讯收入麾下,通常意味着下半场“不愁吃喝”,如今或许随时成为“弃子”。 12月1日,圆通速递、美凯龙、丽人丽妆分别公告,作为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阿里网络因自身要突出主业、实施存续分立,将把所持的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杭州灏月。12月3日晚,美年健康、千方科技、分众传媒、居然之家也发布了相关的交易公告。当然,杭州灏月的背后仍是阿里,此前,阿里网络决定实施存续分立,并分立为阿里网络(存续公司)和新设公司杭州灏月、传滨科技、传航科技,新设公司与阿里网络的股东构成与持股比例完全一致。换句话说,这次股权变更本质上是左手倒右手,换而不“退”,阿里仍控制着这些阿里系公司。只是这一操作将阿里网络的主业和非主业业务由此分开,美凯龙、丽人丽妆等代表的投资被放到了另一套管理体系之中,当聚焦主业成为阿里一再强调的重点,非主业的处境可能就变得有些微妙。曾经,创业公司或头部企业一旦被阿里或腾讯收入麾下,通常意味着下半场“不愁吃喝”,如今或许随时成为“弃子”。1、“修枝剪节”或“割肉”离场在美凯龙的交易中,阿里网络将持有公司2.48亿股股份全部转让给杭州灏月承继,而杭州灏月与阿里软件、淘宝控股、新零售基金构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美凯龙4.35亿股股份,约占美凯龙总股本的9.9976%。也就是说,阿里真正持有的股权其实是没变的,同样地,美年健康、分众传媒等其他阿里系企业也是相似操作。这是阿里对参投企业的一次梳理,但显然只是开始。根据公告披露,目前阿里网络在A、H股还有几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超过5%,包括众信旅游(持股10.20%)、翱捷科技(持股15.43%)、联华超市(持股18%)、洪九果品(持股7.67%)、汇通达网络(持股17.26%)。另外,淘宝控股手中也有众多股份占比超过5%的公司,其中不乏哔哩哔哩、小鹏汽车、宝宝树、快狗打车等行业头部企业。曾经大规模的扩张与投资,让阿里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梳理其庞大的投资版图,可在当前的战略调整下,阿里对这些参投企业及控股公司的布局很可能不会止步于换而不“退”。因为聚焦主业取代多元化生态,成了阿里现在最核心的方向。过去,阿里和腾讯在成为两大超级巨头后,不谋而合地朝着多元化生态发展。他们通过资本手段无限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经济的控制力,另一方面试图融入自己的生态,获得新的增长。如今,我们看到,从扩张到收缩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尤其是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后,管理层在多个不同场合都对聚焦主业进行了强调。对一级市场的梳理,实际上也是在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而区分之后呢?阿里已经说的比较直白,“将通过尽快盈利或其它多种资本化方式,实现这些资产的价值。”所以说,阿里网络的此次股权转让很有可能是在为后续的减持做准备。其实阿里早已动手。比如商汤科技,今年以来,阿里多次减持商汤科技,6月5日,减持商汤7000万股,减持均价为2.1974港元,阿里套现1.54亿港元;6月15日,减持商汤5000万股,减持均价为2.31港元,阿里套现1.155亿港元。到了7月21日,阿里彻底清仓投资超过五年的商汤科技。还有光线传媒,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23年4月13日至2023年4月28日间合计减持 1247.18 万股,减持后持有公司的股份低于5% 。另外,阿里对不少公司的控制在减弱。像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今年,在居然之家、美凯龙引入国资完成后,阿里变更为二者的第三大股东;对于所有的阿里系公司来讲,阿里的“刀”已然举起,只是不知道谁是需要砍掉的“旁支”。2、“不争气”的阿里系距离2023年结束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财联社创投通显示,截至目前,阿里在一级市场共投资了21个项目,而这个数字和曾经疯狂投资时的大手笔相差甚远。今年11月的电话会上,吴泳铭对阿里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三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从今年阿里所投资的公司来看,也恰恰属于这三大领域的范畴,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为什么反而被阿里率先抛弃了呢?糟糕的业绩表现及在资本市场上的颓势,让急于提升投资回报率、提升资产价值的阿里,对商汤科技失去了耐心,而这似乎是阿里系企业的一个“通病”。在“投靠”阿里后,很多企业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差,或是差强人意、远不及期待。举几个例子,其一,高鑫零售;作为我国大卖场业态的先行者之一,高鑫零售历史悠久且龙头地位突出,由此获得阿里青睐,2020年,斥资36亿美元入主高鑫零售,成为控股股东,它也是阿里新零售矩阵中最为核心的成员之一。虽然有阿里的扶持,高鑫零售的转型却不顺利。2023财年公司实现收入836.62亿元,同比下滑了5.1%;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可利润规模依然徘徊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到了今年,2024财年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再度由盈转亏,与去年同期业绩相比,亏损幅度也在扩大。其二,美年健康;在民营体检行业中,阿里以一己之力,通过资本手段将“三足鼎立”的格局改变为尽归“一家”,阿里为*大股东的美年健康也由此稳坐民营体检公司头把交椅。原本以为民营体检市场将迎来爆发,阿里健康也能吃到红利,事实上,如今发展迅猛且占据体检市场更大份额的依旧是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以美年健康披露的财报来看,其盈利能力并不稳定。2018-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为8.21亿元、-8.6亿元、5.54亿元、0.73亿元和-5.33亿元。从阿里投资入局的不同领域来看,新零售看不见明显成果,电影被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拖累,消费医疗行业尚未培养出巨头,家居家装生意血亏,以社区团购为核心的近场零售几乎全军覆没…总结一句话:过去几年阿里的投资,几乎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这不单单是投资回报的问题,阿里投资,最核心的目的其实是融入自己的生态,盘活内在业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协同发展。但很多时候结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自己的钱还打了水漂。家居赛道便是如此。5年过去,阿里系不仅未能实现撬动五万亿潜在家居消费市场的愿望,而且若仅从浮盈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笔亏本的买卖。阿里系当初以43.6亿元的价格,认购了美凯龙的可交换债券,可交换债全部换股后拥有后者13.7%的股份,如今仅以10.52亿元的价格,就转让了美凯龙的5.7%股权,转让价格明显缩水。投资居然之家的回报金额也距离其本金相差甚远。不管是阿里系不争气还是阿里投资决策的失败,现在都到了一个纠错的时候,所有阿里系企业都无法安枕。3、“帝国”变天,只能另谋出路?11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蒋芳发帖回应“马云家族信托减持阿里”传闻,称“马老师一股也没有卖”。同一天,阿里一手扶持的上市公司宝尊电商宣布,与抖音服饰品类头部服务商杭州洛氪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收购意向,计划收购其51%股权。从阿里到抖音,虽然宝尊电商仍属于阿里系,可它已经在寻找新的出路,试图不再依赖阿里。美凯龙、居然之家也是如此。家居消费从主营业中剥离后,作为非核心资产,是否依然能够得到来自阿里的线上流量加持,被打上了问号,更严重的是,受行业低迷的影响,阿里在两大家居卖场龙头的投资大有缩水的可能。在此之前,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先后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国资,这很大程度上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阿里系企业需要应对失去阿里这棵大树所带来的改变,但是对于业务与阿里绑定过深的企业而言,想要寻找出路并不容易。比如这次股权变更的丽人丽妆、圆通速递、美年健康等,以丽人丽妆为例,丽人丽妆的核心业务是电商零售,占公司营收的比例超过92%,它的崛起几乎可以说与阿里电商的发展是相互同步的。也因此,丽人丽妆的业务高度倚重阿里系,由天猫平台贡献的营收一度超过九成。然而近几年拼多多逆势增长,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崛起,丽人丽妆不得不探索新的渠道,只是目前其在新兴渠道上取得的进展相对缓慢。但这是阿里系企业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其实不管是已被划为核心业务的盒马、大麦网、UC,还是阿里投资或控股的其他非主业业务,阿里新一轮的组织改革,都意在促使业务独立成长,改变原有的“妈宝”式培养风格,短期来看,可能会使不少阿里系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可长远来看,危机意识的刺激下,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阿里的投资思维正在改变,这对于阿里系也是一种利好。过去,阿里收购或控股其他公司,是将服务阿里作为首要宗旨,所以阿里喜用空降人才且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以及强行在被收购企业内部植入阿里文化等一系列做法,加强对阿里系的控制,使他们优先为阿里“供血”。这是很多阿里系企业被投后反而日渐式微的缘由。而今随着新一轮的组织改革,阿里的投资方向或将更偏向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阿里系企业的独立性会增强。阿里之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能也是阿里系重启或滑落的分水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中企在海外抢人才
正文 京东的枪口「歪」了 虽然提出“低价战略”有点晚了,但京东依然是最早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的一批公司,甚至还公开了问题,战力强势。 关于“低价京东”,刘强东终于给出了解法:要在全品类上提高天天低价心智。在此战术下,京东百亿补贴8月SKU数量达到6月的两倍,Q3商家数量也保持了三位数的增速。财务数据方面,三季度利润水平创下历史新高,实力回击了市场的质疑。但这一组“超预期”的数据,似乎经不起仔细推敲??梢钥吹?,全面低价策略以来,京东只有补贴初期和大促时用户数据才有所增长,其他大部分月份的DAU增速乏善可陈,甚至用户粘性还同比降低。今年前三季度,京东商品收入同比下降0.9%,未能跑赢1-9月全国网上零售总额同比11.6%的增长,多少也说明了全面低价的战略有待商榷。事实上,决策的核心在于权衡与取舍,面面俱到,很可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参考海外ALDI、Costco等零售公司的经验可以发现,它们做低价都不是价格普惠,而是集中资源投入优势品类,达到“以小谋大”的效果。与之相反,后期ALDI大幅扩展SKU后,其南方和北方公司均出现了亏损。回到京东,没有打全面价格战的规模,却采取全品类天天低价的策略,是一件比较糟糕的事情。不如集中火力打局部战、优先战,在自营3C家电上做到*,正如京东过去的slogan“买3C,上京东!”一样。或许重拾初心,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并不断强化用户心智,能更快突围。01 撬动低价心智,自营3C家电才是“王炸”在众多媒体的笔下,ALDI有着一个传奇的形象:通过有限品类的低价策略,有效地抵御并战胜了多个竞争对手,包括零售巨头沃尔玛??梢钥吹?,ALDI常年将面包、牛奶、鸡蛋、牛肉等核心高频商品“天天低价”。这些每天都要吃的东西降价,远比刀叉碗勺降价更能挑动用户的神经,也更易形成强烈低价心智。而能“天天低价”的前提在于,一方面,这些商品本身的高频特性决定了更高的周转率(核心单件商品周转率是沃尔玛的5倍),节省了仓储成本。另一方面,ALDI坚持不扩大品类——其品类数量仅仅是沃尔玛的1/66。这使得ALDI的单品采购额是沃尔玛的12.5倍,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得到加强,采购成本得以降低。如其创始人曾在关于ALDI系统的公开声明中说道:较少的品类让我们的成本非常低,如今我们的运营成本仅为11%。这样的有限品类低价,虽然无法吸引“大而全”需求的客户,却能牢牢抓住“极度价格敏感型”人群。低价“钩子”引进门,再花点心思让顾客顺带购置点酒水、零食等,收入不知不觉就提高了。Costco的路径类似,用便宜且标榜品质的自有品牌引流,通过让中产们死心塌地,拉动消费频次、客单价,庞大的销售量推动全链条成本压缩,又能进一步保障Costco的低价。(详情参考《》)也就是说,不需要all in全品类,选取具备“高价格弹性,高周转”的核心品类,集中资源做低价,就足以撬动整体低价心智。回到京东来说,其自营3C家电品类,正符合这样的特性??梢钥吹?,得益于宣传和建设之功,3C家电在京东的正品心智很高,对其价格变动,用户极为敏感。比如,你瞄了很久的索尼单反突降近500,你能不激动。另一方面,3C家电品类本就是京东的舒适区。数据显示,2022年京东占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达到36.5%,且据2023Q2电话会议,家电业务仍在扩大市场份额。如此大的销量占比,意味着京东拿货时,砍价的底气足足的。同时,作为标品的3C家电天然适合自营囤货,大规模采购又能进一步强化价格优势。久谦中台统计显示,京东8月百亿补贴的400个价优SKU中,3C家电占比超2/3。更何况,自营3C家电商家在价格体系上,也没那么“死板”??梢钥吹?,无论抖音超头直播促销,还是拼多多百亿补贴,3C家电都是主力之一,乱价从线下转战线上,品牌的价格体系被冲击得“粉碎”,下半年以来,一大批头部家电企业被逼得跳出来,公开diss非品牌授权店铺。经这一遭,品牌商自己似乎没有必要,在京东上面死守价格体系。由此来看,京东完全可以像ALDI、Costco那样,从核心品类自营3C家电切入,和大家“交个朋友”,培养起低价心智。更何况,这张王牌也比全品类低价,更契合京东当下的现实。02 iPhone比拼多多贵1000元,还想养出下蛋母鸡?全品类补贴的商品价差一出来,那些被京东“全网*”口号吊足胃口的血拼族,一整个大泄气。以iPhone为例,补贴大头都在第三方商家,价格勉强跟拼多多持平;而京东自营的部分,比拼多多贵了上千元。相比用户的意兴阑珊,京东却是兴致勃勃。毕竟“器重”第三方业务,不仅能让京东避开品牌对其扰乱价格体系的指控,*卷低价,毛利率也更高。如下图,京东的毛利率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提升,管理层脸上都笑开花了,接连在电话会议上强调:低价战略没有影响到京东的利润,京东不会以牺牲公司利润率去开展市场竞争。甚至随着第三方生态的逐渐完善,管理层开始畅想起生态正循环:我们会继续坚持长期战略,使自身模式形成一个长期持续的良性循环。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京东的设想中,全品类低价是多赢的举措,如下图,可以通过品类上的一一匹配、投其所好,将价格敏感型、高性价比、高端用户全部捞进来。而上述说过,这种诉求,靠集中资源扶持自营3C家电就足以撬动。一旦京东自营3C家电价格优势变得诱人,高端用户不必说了,那些被拼多多百亿补贴吸引走的用户,首先就会被唤回。正如一位用户所分享的:“京东补贴自营iPhone才足够有吸引力,即使比拼多多贵200我也会在京东买,毕竟京东有正品保证,物流也快,售后也更安心一点。”且赢得这部分高性价比用户的忠诚,又能进一步加强京东在3C家电领域“快”和“好”的心智,巩固现有优势。此外,近两年购买家电的核心群体,即冲着低价来的三四线新用户,也会被京东自营3C家电所吸引。他们的消费习惯大多是这两年才转移到线上,天然的敏感度让其能迅速感知到优惠,再配合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家电专卖店,又能直观感受到自营的快和好,获得和其他平台不同的体验。也就是说,集中力量补贴自营3C家电,更有留住、唤回老用户,吸引新用户,盘活流量源头的可能。而随着平台流量的扩大,也能够带动其他品类转化,吸引更多第三方商家入驻。第三方业务更高的毛利率,又能继续为强化自营3C家电低价心智提供支持,从而实现管理层畅想的良性循环。毕竟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已印证了这一路线。补贴把品牌商品价格打下来,招揽高线新用户,人来了就能顺势交叉销售农产品等品类,实现流量再增长,商家闻着腥味咔咔投广告,贡献更多利润,拼多多拿着钱再投入补贴。最新纪要显示,今年双11拼多多百亿补贴GMV占比,已经达到26-27%。反观京东当下的全品类低价,不仅难以持续提振用户数据,还在不断消耗自营生态生产的流量。实行第三方商家流量平权和过早商业变现后,越来越多价格更便宜或者打了广告的第三方商家,展现在了最前面。这虽然吸引了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新用户,但对老用户而言并非好事。比如,今年以来,在京东购物一不小心就遭遇“非自营刺客”的情况层出不穷:“在百亿补贴页买了空调,外机运损了,找售后发现货不是京东自营,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在京东买了水果,四天都没收到,一查才发现买的非自营店铺。”如此固然拉动了第三方订单的短期增长,但长期可持续性存疑,因为铁粉们被刺客了一次,要么避着第三方商家走,要么干脆就避着京东走。按京东的规划,第三方商家还会继续快速增长。据久谦数据,京东自营与第三方的GMV比例大致为7:3,而管理层的最新披露里,未来这一比值要稳定在4:6。这必然会不断蚕食自营业务,意味着无法通过“订单量扩大-优化履约成本”来降低自营价格,或将进一步减弱自营造血/生产流量的能力。此外,本就冲着第三方低价的新用户,忠诚度大多都不堪一击,一旦没了补贴,可能又惦记起了别人。更进一步,即使他们留在平台,也难交叉销售到价格相对较贵的自营业务。由此来看,京东当下通过第三方做低价的策略,不仅难培养出新的下蛋母鸡(流量再增长),还在抢食并挤压之前成熟母鸡(自营业务)的资源,很容易陷入“死亡螺旋”。03 小结刘强东回归后,那个熟悉的“狼性”京东似乎也回来了。虽然提出“低价战略”有点晚了,但京东依然是最早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的一批公司,甚至还公开了问题,战力强势。但全品类补贴导致的资源分散,让最受用户信任的自营3C家电失去了魅力。而京东倚重的第三方,不仅难以撬动流量再增长,还在消耗着自营生态生产的流量。相比之下,把火力集中在自营3C家电上,或许离盘活流量、建立业务闭环更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糖水铺熬不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