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利息收入是什么科目
正文 乘云数字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开见创投投资 乘云数字DataBuFF提供一体化的云原生可观测平台,帮助用户应对数字化应用上云带来的挑战。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29日消息,据36氪获悉,聚焦一体化云原生观测与内生AIOps平台的「乘云数字“DataBuFF”」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投资方为开见创投,航行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可观测性平台DataBuFF的持续研发与营销。乘云数字成立于2017年10月,公司专注于数字化世界的可观测性技术,致力于依托DataBuFF平台构建“DataOBS可观测性”,将可观测能力应用于数字化世界,实现云原生可观测、业务可观测、IoT可观测,以原生数据和内生AI驱动业务。乘云数字CEO向成钢表示,我们正从面向信息流的IT时代,走向面向数据流的以数据驱动业务的DT时代。一方面业务上要求实时准确稳定,另一方面因为云化、微服务化带来数据节点粒度越来越细,越来越动态,链路越来越复杂、数据量呈指数级上升等变化,这些都给传统的运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乘云数字DataBuFF提供一体化的云原生可观测平台,帮助用户应对数字化应用上云带来的挑战。通过OneAgent自适应云原生数据采集装置,自动化获取高保真全栈式的云上数据,采集云原生数据和采集云原生数据间依赖关系;这个平台无须代码植入,无须人工数据清洗,自动化打标上传到基于内生型多模态AI的智能化分析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实时观测云上云下的微观世界中的复杂变化。乘云数字DataBuFF支持信创环境,适配了飞腾、鲲鹏等国产芯片,麒麟、统信等操作系统,支持东方通、宝兰德等中间件,达梦、人大金仓、GaussDB等国产数据库,也适配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天翼云等国产云环境。乘云数字创始合伙人向成钢拥有东南大学学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是一位研发+产品的复合型CEO。他在邮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华为技术工作超过10年,曾是通信研发工程师,从事过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嵌入式开发,后来转向安全技术领域,同时也是国内较早接触云计算的一批技术人员;向成钢还担任过华为PDT经理,是华为早期IPD(集成产品开发)方法论迭代的亲历者。公司其他创始成员主要是来自华为、阿里巴巴、天融信等一流企业的一批资深技术专家??赐侗硎?: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从1.0局部数字化到2.0全链路数字化的转变,在各行各业,数据驱动+上云的速度将远超预期,所带来的变化就是数据的节点颗粒度越来越细,跨云、跨平台的运维分析成为客户的核心痛点。乘云数字围绕“OneAgent+自动化智能化分析引擎”的能力,提供了高标准化、全栈式解决方案,为客户在快速根因定位、平衡资源与成本的问题上提供了实际的投资回报??赐镀诖氤嗽仆?,在智能化、数字化的道路上贡献更多力量。美团:砸最狠的钱,守最难的江山
正文 京东的枪口「歪」了 虽然提出“低价战略”有点晚了,但京东依然是最早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的一批公司,甚至还公开了问题,战力强势。 关于“低价京东”,刘强东终于给出了解法:要在全品类上提高天天低价心智。在此战术下,京东百亿补贴8月SKU数量达到6月的两倍,Q3商家数量也保持了三位数的增速。财务数据方面,三季度利润水平创下历史新高,实力回击了市场的质疑。但这一组“超预期”的数据,似乎经不起仔细推敲??梢钥吹?,全面低价策略以来,京东只有补贴初期和大促时用户数据才有所增长,其他大部分月份的DAU增速乏善可陈,甚至用户粘性还同比降低。今年前三季度,京东商品收入同比下降0.9%,未能跑赢1-9月全国网上零售总额同比11.6%的增长,多少也说明了全面低价的战略有待商榷。事实上,决策的核心在于权衡与取舍,面面俱到,很可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参考海外ALDI、Costco等零售公司的经验可以发现,它们做低价都不是价格普惠,而是集中资源投入优势品类,达到“以小谋大”的效果。与之相反,后期ALDI大幅扩展SKU后,其南方和北方公司均出现了亏损。回到京东,没有打全面价格战的规模,却采取全品类天天低价的策略,是一件比较糟糕的事情。不如集中火力打局部战、优先战,在自营3C家电上做到*,正如京东过去的slogan“买3C,上京东!”一样。或许重拾初心,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并不断强化用户心智,能更快突围。01 撬动低价心智,自营3C家电才是“王炸”在众多媒体的笔下,ALDI有着一个传奇的形象:通过有限品类的低价策略,有效地抵御并战胜了多个竞争对手,包括零售巨头沃尔玛??梢钥吹?,ALDI常年将面包、牛奶、鸡蛋、牛肉等核心高频商品“天天低价”。这些每天都要吃的东西降价,远比刀叉碗勺降价更能挑动用户的神经,也更易形成强烈低价心智。而能“天天低价”的前提在于,一方面,这些商品本身的高频特性决定了更高的周转率(核心单件商品周转率是沃尔玛的5倍),节省了仓储成本。另一方面,ALDI坚持不扩大品类——其品类数量仅仅是沃尔玛的1/66。这使得ALDI的单品采购额是沃尔玛的12.5倍,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得到加强,采购成本得以降低。如其创始人曾在关于ALDI系统的公开声明中说道:较少的品类让我们的成本非常低,如今我们的运营成本仅为11%。这样的有限品类低价,虽然无法吸引“大而全”需求的客户,却能牢牢抓住“极度价格敏感型”人群。低价“钩子”引进门,再花点心思让顾客顺带购置点酒水、零食等,收入不知不觉就提高了。Costco的路径类似,用便宜且标榜品质的自有品牌引流,通过让中产们死心塌地,拉动消费频次、客单价,庞大的销售量推动全链条成本压缩,又能进一步保障Costco的低价。(详情参考《》)也就是说,不需要all in全品类,选取具备“高价格弹性,高周转”的核心品类,集中资源做低价,就足以撬动整体低价心智。回到京东来说,其自营3C家电品类,正符合这样的特性??梢钥吹?,得益于宣传和建设之功,3C家电在京东的正品心智很高,对其价格变动,用户极为敏感。比如,你瞄了很久的索尼单反突降近500,你能不激动。另一方面,3C家电品类本就是京东的舒适区。数据显示,2022年京东占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达到36.5%,且据2023Q2电话会议,家电业务仍在扩大市场份额。如此大的销量占比,意味着京东拿货时,砍价的底气足足的。同时,作为标品的3C家电天然适合自营囤货,大规模采购又能进一步强化价格优势。久谦中台统计显示,京东8月百亿补贴的400个价优SKU中,3C家电占比超2/3。更何况,自营3C家电商家在价格体系上,也没那么“死板”??梢钥吹?,无论抖音超头直播促销,还是拼多多百亿补贴,3C家电都是主力之一,乱价从线下转战线上,品牌的价格体系被冲击得“粉碎”,下半年以来,一大批头部家电企业被逼得跳出来,公开diss非品牌授权店铺。经这一遭,品牌商自己似乎没有必要,在京东上面死守价格体系。由此来看,京东完全可以像ALDI、Costco那样,从核心品类自营3C家电切入,和大家“交个朋友”,培养起低价心智。更何况,这张王牌也比全品类低价,更契合京东当下的现实。02 iPhone比拼多多贵1000元,还想养出下蛋母鸡?全品类补贴的商品价差一出来,那些被京东“全网*”口号吊足胃口的血拼族,一整个大泄气。以iPhone为例,补贴大头都在第三方商家,价格勉强跟拼多多持平;而京东自营的部分,比拼多多贵了上千元。相比用户的意兴阑珊,京东却是兴致勃勃。毕竟“器重”第三方业务,不仅能让京东避开品牌对其扰乱价格体系的指控,*卷低价,毛利率也更高。如下图,京东的毛利率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提升,管理层脸上都笑开花了,接连在电话会议上强调:低价战略没有影响到京东的利润,京东不会以牺牲公司利润率去开展市场竞争。甚至随着第三方生态的逐渐完善,管理层开始畅想起生态正循环:我们会继续坚持长期战略,使自身模式形成一个长期持续的良性循环。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京东的设想中,全品类低价是多赢的举措,如下图,可以通过品类上的一一匹配、投其所好,将价格敏感型、高性价比、高端用户全部捞进来。而上述说过,这种诉求,靠集中资源扶持自营3C家电就足以撬动。一旦京东自营3C家电价格优势变得诱人,高端用户不必说了,那些被拼多多百亿补贴吸引走的用户,首先就会被唤回。正如一位用户所分享的:“京东补贴自营iPhone才足够有吸引力,即使比拼多多贵200我也会在京东买,毕竟京东有正品保证,物流也快,售后也更安心一点。”且赢得这部分高性价比用户的忠诚,又能进一步加强京东在3C家电领域“快”和“好”的心智,巩固现有优势。此外,近两年购买家电的核心群体,即冲着低价来的三四线新用户,也会被京东自营3C家电所吸引。他们的消费习惯大多是这两年才转移到线上,天然的敏感度让其能迅速感知到优惠,再配合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家电专卖店,又能直观感受到自营的快和好,获得和其他平台不同的体验。也就是说,集中力量补贴自营3C家电,更有留住、唤回老用户,吸引新用户,盘活流量源头的可能。而随着平台流量的扩大,也能够带动其他品类转化,吸引更多第三方商家入驻。第三方业务更高的毛利率,又能继续为强化自营3C家电低价心智提供支持,从而实现管理层畅想的良性循环。毕竟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已印证了这一路线。补贴把品牌商品价格打下来,招揽高线新用户,人来了就能顺势交叉销售农产品等品类,实现流量再增长,商家闻着腥味咔咔投广告,贡献更多利润,拼多多拿着钱再投入补贴。最新纪要显示,今年双11拼多多百亿补贴GMV占比,已经达到26-27%。反观京东当下的全品类低价,不仅难以持续提振用户数据,还在不断消耗自营生态生产的流量。实行第三方商家流量平权和过早商业变现后,越来越多价格更便宜或者打了广告的第三方商家,展现在了最前面。这虽然吸引了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新用户,但对老用户而言并非好事。比如,今年以来,在京东购物一不小心就遭遇“非自营刺客”的情况层出不穷:“在百亿补贴页买了空调,外机运损了,找售后发现货不是京东自营,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在京东买了水果,四天都没收到,一查才发现买的非自营店铺。”如此固然拉动了第三方订单的短期增长,但长期可持续性存疑,因为铁粉们被刺客了一次,要么避着第三方商家走,要么干脆就避着京东走。按京东的规划,第三方商家还会继续快速增长。据久谦数据,京东自营与第三方的GMV比例大致为7:3,而管理层的最新披露里,未来这一比值要稳定在4:6。这必然会不断蚕食自营业务,意味着无法通过“订单量扩大-优化履约成本”来降低自营价格,或将进一步减弱自营造血/生产流量的能力。此外,本就冲着第三方低价的新用户,忠诚度大多都不堪一击,一旦没了补贴,可能又惦记起了别人。更进一步,即使他们留在平台,也难交叉销售到价格相对较贵的自营业务。由此来看,京东当下通过第三方做低价的策略,不仅难培养出新的下蛋母鸡(流量再增长),还在抢食并挤压之前成熟母鸡(自营业务)的资源,很容易陷入“死亡螺旋”。03 小结刘强东回归后,那个熟悉的“狼性”京东似乎也回来了。虽然提出“低价战略”有点晚了,但京东依然是最早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的一批公司,甚至还公开了问题,战力强势。但全品类补贴导致的资源分散,让最受用户信任的自营3C家电失去了魅力。而京东倚重的第三方,不仅难以撬动流量再增长,还在消耗着自营生态生产的流量。相比之下,把火力集中在自营3C家电上,或许离盘活流量、建立业务闭环更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糖水铺熬不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