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购买牛奶的发票不见了可以退货吗?
正文 商家血亏300万,门店0元转让,剧本杀凉透了? 作为年轻人休闲社交娱乐方式之一,剧本杀为何开始“失宠”?如今已经凉透了吗? “以前下午打完剧本杀,晚上还能跟朋友约个饭,现在动辄8个小时起步,在剧本杀门店还得吃两顿外卖,简单的故事翻来覆去地复盘”,剧本杀爱好者张驰说道。张驰从2018年开始接触剧本杀,陆续打过700多个本子。过往4个小时的剧本杀,即使在工作日,他也能下班去玩一局,最疯狂的时候“一天打一本”。但今年,张驰玩剧本杀的频次开始减少。他直言,现在动辄就是城限本(剧本限量出售给一个城市的少数店面)、*本(剧本只出售给一家门店),价格变贵、时间变长。尤其是,剧本靠一些机制或者线索缺失来拖延时间,或者不断加设定来达到反转效果,简直是花钱买罪受。剧本杀切中了4~20人的陌生线下社交市场,在国内发展已经7年有余。最*时期,从2019年到2021年4月份,国内剧本杀门店数量从2400家飙升至4.5万家。在线下,一栋楼里十几家剧本杀店密集铺开,也屡见不鲜。相比于密室逃脱的百万投入,这曾是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赛道。一个编剧可以靠爆款剧本短期内获得百万收益,店家*投入十万就可以开张营业,发行端更是“躺着赚钱”。作为年轻人休闲社交娱乐方式之一,剧本杀为何开始“失宠”?如今已经凉透了吗?客流断崖式下跌,有店家亏损300万剧本杀也曾有过高光时刻,尤其疫情期间,这是年轻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一位剧本杀店主对Tech星球表示,2022年跨年的晚上,很多不回家的年轻人涌入门店,当晚客流暴增三倍,达到200余人,按照*150元的客单价,一晚上就可以收入3万。但疫情放开后,很多店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客流暴增。高月是一家剧本杀品牌主理人,今年关掉了三家剧本杀门店,亏损了三百余万。“流量腰斩、再腰斩,大不如从前。”高月说,他的门店1200多平米,共14个房间,旺季时候一个月最高600车(“一车”即一组玩家),单店营业额最高到40万元左右。到2023年,单月场次从300车下滑到200车。在各大平台上,剧本杀门店转让、闭店,剧本低价甩卖的帖子屡见不鲜。多重因素导致了客流减少,高月说,剧本杀本质是一个服务行业,店家提供剧本和场地,用户的体验,通常与同车玩家、DM(剧本杀主持人)、剧本质量息息相关。在剧本杀爆火的几年时间里,已经对用户完成初步教育,筛选出一部分剧本杀爱好者。并且,由于行业门槛较低,在鱼龙混杂的门店中,很多新用户体验初次体验较差,影响了他们后续复购。更何况,随着疫情放开,年轻人娱乐方式变多,都可以产生对剧本杀的替代性。如高月一般,一些剧本杀店主正陷入两难抉择。店内的老用户对剧本杀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玩时间更长的大型机制本、逻辑推理本,或者是演绎特别丰富的情感沉浸本。因此,门店如果想要继续保持盈利,并且努力留住老用户,就会采购更多比例的高价城限本。一套盒装本价格通常在500元左右,而一套城限本的价格则2000元左右。这也会形成恶性循环,新玩家更难再进来。但即便如此,高月的门店目前也是勉强维持。因为城限本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道具成本,以及人员使用效率、单店坪效都会降低。一场8个小时的剧本,DM一天只能接两场甚至一场剧本杀,房间的翻桌率会大幅降低。还有一部分店家依旧坚持以盒装本为主。今年初,刘清加盟了一家剧本杀品牌,门店位于大学城附近,只提供客单价较低的盒装本,满足目标学生群体需求。但不到半年时间,就亏损了40万。在刘清看来,盒装剧本杀不具备*性,这意味着用户忠诚度也较低,他们可以随时去其他打出更低价格的门店。“开剧本杀门店之后,没有一天是睡好的”,刘清说,剧本杀生意通常在下午到晚上,平均每隔10天就会收到用户发出的差评,熬夜的DM不仅没有挣到多少钱,还要去给用户道歉。除此之外,300平米的门店,房租成本太高,装修也投入了十几万,如果面积能够小一些,应该能回本。但比起未来维持低利润运营,刘清选择闭店重新思考创业赛道。他在社交平台上发起“0元转让”,希望能够收回一部分租房押金,减少损失。变味的展会,卖剧本全靠“吹”变化也发生在剧本杀的上游。剧本展会,是剧本发行方和剧本杀店铺交流、买卖剧本的主要渠道。发行方在展会上带来新剧本进行宣传,而店家则可以参与内测和选本。店家为了采购到优质剧本,一年当中需要挤在几十个人山人海的展会中。璐璐是一家剧本杀发行工作室主理人。她告诉Tech星球,以前是“店家太多发行不够用”,展会是卖方市场,发行带到展会上的剧本,都被卖家一抢而空。从剧本创作到最终上市的时间,通常是3个月创作一个剧本,然后两个月测本,半年时间就可以将几十万轻松收入囊中,如果发行工作室拥有多名编剧,那就是几百万的收入。这也吸引更多人成立剧本杀发行工作室。甚至是,剧本杀店家、玩家只要会写剧本,购买一张几千元的展会门票,将打印好的剧本参展,就可以成为发行。但随着供给不断增加,展会早已是买家市场,甚至出现参展方大于剧本杀店家的现象。一方面,滋生了剧本杀宣发这一职业。璐璐介绍,宣发就是把剧本信息分发给其朋友圈里的店家,同时招募到足够的店家去参与剧本上展前的公车、私车测试。璐璐说,剧本杀宣发从业者年龄普遍比较低,很多都是学生群体。这也并不是销售岗位,他们不需要对剧本最终销量负责,只负责帮你“吹”本就可以。如今,对剧本杀发行而言,剧本质量甚至都可以排在第二位,宣发变得越来越重要。璐璐介绍,一名宣发人员的平均成本在5000元左右,高销量剧本通常需要请更多宣发人员。除此之外,很多大型发行机构还会在短视频等平台上,高价付费投流。当客流的锐减影响到发行端,宣发成本又居高不下,他们只能从剧本创作端缩减成本。璐璐决定放弃高成本的全职作者培养,也退掉了租的办公室,开始与兼职作者对接合作。展会另一乱象是“口嗨本”的诞生。“口嗨本”通常是指作品完成度通常只有不到30%,现场就靠剧本框架、结构,比拼谁“吹”的更厉害。这也就导致,剧本杀店主在剧本到货后,才知道剧本的真实水平?:芏嗍焙?,店主们甚至无法按时收到剧本,通常在展会购买的本子,可能一年后才会收到,发行方美其名曰“在打磨”,其实是团队在后续创作完整剧本时,出现各种问题。背后本质上,是发行带着不成熟的剧本去展会圈钱。剧本杀发行,也正逐渐成为头部发行机构的财富游戏?:芏嗤凡糠⑿谢?,会进行捆绑式销售,店家想要购买一个爆款剧本,需要同时购买其他剧本,也会形成类似俱乐部模式,店家交一定的年费才能购买到热门剧本。还有部分发行方,开始凭借他们的剧本资源去吸引新手玩家加盟。剧本杀的“破圈”困局剧本杀行业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是“老用户退坑、新用户进不来”的难题。随着城限本规则发生变化,从只授权给一个城市的三、四家门店,到可以授权至几十家门店,内容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这意味着,剧本杀玩家的试错成本增加。剧本杀爱好者张驰表示,最早都是便宜的盒装本,即使遇到烂本,也不是很介意。但如今,动辄10个小时的剧本,非??佳槟谌莨适?,他遇到过很多画蛇添足的烂本,还有店家为了提升价格安排多个NPC现场尬演,玩一天剧本杀,仿佛在坐牢。一位退坑的剧本杀玩家就在社交平台表示,时长、难度增加,经常出现后半程掉线状态,打本热情大幅降低。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流失。在剧本杀行业里,普遍的共识是,最值钱的东西其实不是剧本,而是主持人,他们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变量。但随着客流减少,DM也在流失。一位二线城市的剧本杀DM就对Tech星球表示,收入由“底薪+提成”模式,熬夜通宵是常事,带一个10小时的剧本杀,也就100元提成。对身体的消耗,与收入水平并不匹配,最终,他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熬不动了”。然而,剧本杀行业仍然展现着野蛮生长的一面。剧本杀作者阿仓告诉Tech星球,由于入行门槛较低,行业内充斥着一些想要赚快钱但本身能力不足、人品不佳的无良发行,作者投入大量时间成本进行创作,在本子发行后却一无所获,最终不得不与发行对簿公堂,这在业内屡见不鲜。阿仓的首部作品就曾经出现过被发行虚报授权门店数量等问题。身为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写作能力,还要甄别发行。为此,她雇佣了一个常年法律顾问,为她撰写、审理合同,“既然还想在业内深耕,就只能靠这样的办法,为自己保驾护航。”今年由她创作的盒装剧本《洗劫伦敦所有的玫瑰》,已经取得了两千七百万元的票房成绩,而她从此剧本获得的收入,虽然不能比肩最火爆时期的剧本杀作者,但这些正向反馈,让她愿意继续留在行业内深耕。尽管,出于盈利需求,发行、店家都更倾向于城限本。但盒装本才是拓宽整个市场新用户的关键,阿仓说,据她所知,2022年的一个爆款盒装本为市场带来了200万人次的新用户。如阿仓一般,很多还留在剧本杀行业的从业者,在思考破局当下难题。毕竟,只有新用户进来,才是这个行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备注:文中皆是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打工人离职,先退培训费?
正文 短剧收入腰斩,有人血本无归 或许关于短剧最大的命题,还是它何时能从一个流量生意,真正成为一个内容生意。 “ 风声鹤唳,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宣传了,朋友圈也没庆功蛋糕了。”某头部小程序短剧平台资深主编周青( 化名 )跟知危编辑部这样说道,他描述的是小程序短剧行业的现状。在一个多月前,“ 小程序短剧播放量动辄破亿,圈子里捷报频传,各家庆功蛋糕上的数字不断突破新高。”只是没想到,在文章发出去后不到一个礼拜,小程序短剧就迎来一系列监管:先是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短剧治理工作,随后抖音、快手、微信等各大平台先后宣布,打击违规低质微短剧。据爆款短剧《 * 》制片人所说,“ 最近有上万部短剧被下架,或者上不了。”以咪蒙系出品的《 黑莲花上位手册 》为例,眼看着就是一部年度爆款,陡然间就因为 “ 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 ” 被下架。至此,蒙眼狂奔一年多的短剧,踩了一脚急刹车。01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谈及这场动荡带来的*影响,众多从业者都跟知危编辑部提到了同一个词,“ 信心 ”。这种信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整体行情的变化。事实上,在下架的剧集里,有很多都是存量赚钱剧。11 月里,就有 2 部日充值过千万的,在三天内被下架。这种情况下,市场变得极度萎靡,哪怕是大平台对于剧集上新都谨慎了许多,各平台手里都积压了很多剧。“ 现在大家都信心不足,大盘( 充值总数 )每天只有不到 3000 万了,以前*的时候能到 7000 万。”在行业宏观之下,业内人自身同样对于内容方向感到迷茫。作为一个资深的短剧编剧,小雨已经不止一次感觉到同行间这种心态的变化。“ 以前大家抓到观众喜欢的爽点,就是前面疯狂打压,后面突然爆发。大家都在频繁地使用这个结构,然后现在突然说这种东西不可以写,那就要重新地去摸索观众的爽点,或者探索新的内容形式,所以现在就是比较迷茫。”小雨还提到,现在骂人的人不能有,耳光推动剧情更是别想了,重生类型也不行了,得改成是做梦,实在想写主角复仇,那也只能是为了惩恶扬善。至于怎么判断剧情会不会过于激烈或者敏感,事实上,大家都不清楚,“ 只能说,不劳而获、色情擦边、复仇侮辱、炫富重生这种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现在审核的标准可以说没有标准,就和灭霸的手套一样,倒霉了,选中你,就下架,哪怕没有明显违规的。” 周青略显无奈地说道。他之前做了一个古装剧,因为担心监管下过不了审,就把暧昧镜头全部剪掉了。而更惨的是那些在立项之初,定位就是复仇爽,对标《 腹黑女佣上位记 》或者《 黑莲花手册 》的剧集,它们面临的要么是大改,要么是停掉。“ 复仇其实是大家总结出来一个比较成熟的写作模式,就有点像以前好莱坞三幕式一样,现在这条规律不能用了,那能写什么呢?” 小雨的问题萦绕在每一个编剧心中。至于应对的方向,周青也只能给出一个不是答案的回答,“ 目前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说收一收,探索新的方法论需要时间。应该大家之后会放弃一些过于激烈或者敏感的剧情,但总体套路还是不变的。爽是小程序短剧的精髓之一,不可能放弃的。”当产业上游还在解决内容母题的时候,下游早已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一位抖音影视剪辑博主跟知危编辑部说,“ 现在做短剧的混剪分发,已经到了用影视剧的一些离谱片段做开头然后接短剧内容的地步。比如我放一个奥特曼开头,然后转折一下,接短剧的剧情。”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解释说,“ 这就是爽点不够的情况下做的一种改变,要不然真没啥看的,都是老套路。”02 短剧还能挣钱吗?贴在短剧身上*的标签,除了有 “ 题材雷同、低俗擦边的内容乱象 ”,“ 一夜暴富的神话 ” 同样是一个舆论乐于炒作的话题。事实上,这种情况存在很大的幸存者偏差。“ 这就是光见人吃肉 没见人挨打。”周青回应道,“ 也有吃肉的,少。”关于收入,据微信在 10 月 13 日发布的《 微短剧小程序广告激励政策 》,微信平台会首先收取 20% 的技术服务费,但目前仅收取 10% ,其中 5% 会返利给企业作为广告金。剩余的部分,才由短剧的出品、制作和分销这三方按自定的比例进行分成。而在知危早前的报道里就提过,短剧生意*的成本就在于投流( 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上进行短剧切片的信息流投放 ),当时只要 ROI( 投产比 )大于 1.15 就能继续投,因为投流带来了大于其金额的充值。只要能循环下去,基数大了利润就高了。而一般 ROI 到小于 1.1 的时候,平台就会放弃继续投流了。行业内常讲 “ 赚十块投九块 ”,很多微短剧投流金额都会占充值金额 80% — 90% 的比例。大部分短剧平台的毛利润也就是百分之十几,在扣除了腾讯的 “ 过路费 ” 以及回款的税点之后,真实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赚钱。尽管腾讯会给 5% 的广告金作为返还,但短剧很难在腾讯平台找到合适的投流方式,所以这部分广告金最终一般是以七折的价格卖出去。周青告诉知危,“ 在这项政策实施之后,已经有大批团队开始亏损了。”真算起来,“ 短剧危机 ” 从那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不过,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显然很难让 “ 热钱涌入 ” 冷静下来。只要行业在高速增长,再低的毛利率总归能挤出来利润。“ 很多冲进来的人都不懂内容,剧本再烂都能卖出去,内容为王就是一句口号。” 周青这样描述那时候的行情。有的团队赌性之大,甚至自己垫资给大平台拍戏,版权也不拿,只靠收益分成赚钱 —— 博的就是爆款,业内俗称 “ 零元购 ”。但,监管来了。“ 肯定有很多人血本无归 ”,周青又补了一句,“ 我自己投的剧,受最近这波封禁影响,都被压了很多价格,从稳保本到不破千万( 指总流水 )就赔钱。”“ 一个剧,制作成本 50 万,只能卖 40 万。如果剧没有到分成线,亏损可不止那明面的20%的,对团队的打击也非常大。”一个团队一个月基本就一到两个项目,很多剧组成员都会选择成为剧的投资方。行情好的时候,很多固定团队每月都有奖金拿。而现在行情遇冷,即便流水过千万,真正能赚钱的剧也有占 3% 左右。大平台还能靠着余粮挨过寒冬,但一大堆剧组,投资人,还有小的投放方就没那么幸运了。“ 很多花几十万拍的剧,就跑几千块。”知危编辑部问道,“ 那大家还一窝蜂挤进来吗?”“ 虽然惨淡,但大家还是觉得行业出清完就好了。” 周青停了一下,又缓缓说道:“ 主要是现在外面也没其他好投的,目前有什么好投的项目吗,没有吧?”03 从流量生意到内容生意关于短剧的未来,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在监管之后,行业走向正规,会开始往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去靠拢,正儿八经地讲故事,制作画面精良、情节铺垫合理的剧情。也有观点认为,短剧本来就是兴起于短视频平台,受众是基于之前培养起来的看视频快节奏习惯,短剧的快节奏和高密度的爽点是改变不了的。谁的观点正确目前还不好说,但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大制作,有爆款的团队受监管风波的影响并不大。“ 目前对我来说还没有影响,我的爆款比较多,所以档期都排得很满。” 某爆款短剧导演还跟知危编辑部表示,“ 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现在拍的短剧剧本逻辑经得起推理了,整体质量也提高了。”当问到他成本提高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他回答,“ 我一般都在 60 万以上,一百万的也拍过。”可比的数据是,现在大部分短剧的制作成本还只在 30 万到 50 万之间。在这波大洗牌之下,短剧内容、拍摄手段、制作水准以及商业变现都将出现新的变数,小程序短剧未来或将向精细制作靠拢,赛道逐渐沦为职业玩家的天下。当知危编辑部问到短剧头部平台点众科技的董事长陈瑞卿,政策监管会给短剧行业带来什么?陈瑞卿表示,“ 短期内有影响,长期看是好事,降降温发展会更健康。否则行业门槛那么低,谁都能去做短剧,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会带来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规范后有实力的公司才会参与进来。”或许关于短剧*的命题,还是它何时能从一个流量生意,真正成为一个内容生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知危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马斯克剧透特斯拉无人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