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财产保险合同印花税税率是多少?
正文 工作群,逼疯打工人 工作群如何高情商回复?不管情不情愿,身在职场,职场礼仪也算是一门需要打工人做的功课。 2023-12-10 09:47 · 微信公众号:定焦One 作者 | 向园 星星 布鲁斯 翰墨 温故 编辑 | 翰墨 自从有了微信工作群,打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就再也无法分开了。而工作群中的职场礼仪,更是逼疯了一众职场人。近日就有一个热搜是“因为在群里回复一个‘好”离职了”,事情的起因是某网友正在忙着处理工作,看到领导发了通知,立马回复了“好”,被领导指责“这个答复很没有情商,一般是长辈或者领导才这样回复”。该网友认为这一指责不合理,叠加了此前的一些矛盾,最终决定辞职。类似的事情在职场上不算少见,「定焦」就和5位打工人聊了聊他们所经历的工作群“囧事”。通过亲身经历他们才知道,下属对领导的通知回复“好”“OK”都带有不礼貌、不尊重领导的意味;“辛苦了”这种话,下属*不用,而是由领导对下属说;“哦”“呵呵”不适合工作群,无脑复制粘粘回复代表了工作态度敷衍,而在工作群直接质疑领导,更是职场大忌。尽管对这些“潜规则”并不完全认同,但他们都认为,在工作群里什么时候回复、怎么措辞,是一门学问,一不留神,还可能成为被批评、被排挤甚至被开除的理由。什么样的回复更符合职场礼仪?打工人总结:最基本的是回复“好的”“明白”“收到”,为了不出错,回复工作群的消息时*先观望再跟随大部队回复,比较好回复是在表明收到之后加上执行计划和事情完成的时间点。不管情不情愿,身在职场,职场礼仪也算是一门需要打工人做的功课。以下故事,或许能给更多人参考。一条通知连回3次“收到”,我因“工作态度敷衍”没过试用期郑乐|28岁 互联网行业 北京我*份工作因为在工作群里回复不妥,没过试用期。我当时刚从学校进职场,从心底里反感工作群里隔三差五发通知,领导都没让大家回复,但总有同事带头回“收到”,后面一大推复制粘贴的“收到”。最夸张的是,老板总喜欢周末把自己的工作心得或见客户的照片发到群里,就会有人带头回“辛苦了”,后面就是一连串复制粘贴的“辛苦了”,很破坏周末的心情。其实我进的*家公司规模不大,没想到这种“跟风回复”的风气很盛,我又做不到特立独行不回复,所以每次都得被迫跟风。虽然不直接影响工作,但让我感觉自己是个提线木偶,很不自在。我开始自我安慰,“不就是复制粘贴嘛,就一秒钟的事”。慢慢地,我不再内耗,几乎完全适应了这种机械、无脑的回复。没想到,Bug出现了。有一次,老板在群里发了客户的新任务,临时要开一场会议,当时是午餐时间,我正要急着出门见客户,怕自己后面忘了,没认真看消息,就条件反射地回了“收到”。当我下楼坐上网约车,看到同事们在群里回复“收到”,就跟着回了“收到”。因为怕自己晕车,回复之后,我就把手机扣起来闭目养神了一会。到了跟客户约好的咖啡厅,客户打电话说晚点到,我拿出电脑工作,电脑上挂着微信,一联网,微信疯狂弹消息,看到领导发了消息,同事们回复“收到”,我还以为自己错过了,就赶紧回了“收到”。跟客户谈完事情,我再看手机,同事私信告诉我,一个通知,我回了三次“收到”。当时,我正在试用期转正的当口,直属领导告诉我,我没办法留下。我问原因,她说她认可我的工作能力,但老板看员工的视角很难改变。我俩都觉得我那次“连回三次收到”只是一次“马大哈”式的错误,但老板的解读是,“工作态度太敷衍”。这次职场受挫,也让我开始琢磨,在职场混,就连回复群消息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我现在还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但氛围宽松很多。我在工作群一般有三种回复方式,“收到”“好的”“好”,服从性从低到高。我回复“收到”,表示我知道了,但不一定这么做;回复“好的”,表明碍于你是上级,我选择服从,事情会做,至于推进到什么程度我不会非常积极;回复“好”时,才是我认可这么做、并会这么做的意思。还好,我现在的公司,还没有让我回复“哦”的情况,如果有一天出现了,就意味着,我正在找下家了。当然,人在职场,没有哪一种回复方式是*的,因为每个公司、每个领导的偏好不同。我建议,新到一家公司,尤其是群消息,不要贸然回复,要先观察和模仿,跟随大部队不会出错。如果是领导私聊,不能只回“收到”“好的”,要抓住这个表现工作规划、工作态度的环节,处理得好,可以让领导觉得你很靠谱。我的经验是,回复时,既要表明自己收到了,还要简明扼要地说明执行计划,并给出完成的时间点。如果此项工作完成有难度,也要在此时透露,但还要表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很积极,这也是给将来工作中如需领导协助,做好铺垫。回复“OK”被批评没礼貌,领导让我多注意“职场礼仪”小鱼|00后 电商行业 广东当时领导正交代任务,发了一个文件夹,我立刻回复“OK”,紧接着她就发了一段文字给我,“回复领导不能用OK,要回复‘收到’或者‘好的’,这样会好一些。”她还给我解释,“OK”一般是知悉或者认可的意思,这样回复领导会显得不够礼貌。她提醒,可能我刚毕业不久,不太清楚这些工作礼仪,但之后要注意这些小细节,尤其是一些习惯“叫总的文化公司”。由于初入职场,我是*次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先是懵了,诧异为什么回复“OK”等于没情商,但立刻发了两个捂脸的表情包,回复领导“好的好的”。之后和领导沟通,我再也没用过“OK”了 。我领导的做派比较老式,很重视这些职场礼仪,而且她的很多做法让我觉得难以理解。有一次干完活后,我下班就溜了,她跟我说,下次下班时要跟她讲一声,她还问老员工,是不是分配给我的工作不饱和,不然怎么那么早就下班(不加班)。当然她也不是针对我,我有个同事天天准点下班,她就问对方,怎么老是准点走?我们公司规模不算小,两百多个员工,多为年轻人,所以同事氛围还不错。工作群里,领导和下属的互动氛围也还行,所以我感觉关于这方面的职场礼仪,更多是出于某位领导的自身习惯,而不是公司整体文化?:罄垂疽滴竦髡?,我被分配到另一位领导的手下工作,新领导不在乎这些职场话术,像我回复“OK” “收到” “1”这些,她都没有关系,不过这位领导属于“喜欢批评型”。比如每天都会说我这里做得不好,那里不行,可我的工作既拿了奖,别的领导还让其他同事向我学习,但我就是得不到她的表扬,反而被批评“还能做得更好”。结果有段时间,我一直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很差,焦虑到失眠?:罄春鸵恍┡笥呀涣骱?,我才慢慢走了出来,我反思可能是我性格比较软,遇到这类事情,很多同事会反抗,但我做不到,所以也就在各方面被领导指出问题。现在我已经看开了,而且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比如工作群里的各类消息,我想回就回,不想回就不理,所以我在工作群里非必要不说话;遇到领导发布的任务,我直接回复收到;领导额外布置的任务,先看自己能不能做,能做就接,不能做,就直接说做不了,但目前后一种情况不太多。我希望,工作群是个高效且自由的空间,员工如何回复是大家的自由,而且回复“OK、1、收到、好的”这些词,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表示大家知道了任务,工作没必要在这上面内耗。跟领导说“辛苦了”,马上“被教做人”方茗|28岁 北京 营销公司几年前,我跳槽去了某家公司,一开始非常不适应里面的氛围。因为我是部门里*的新人,加上我领导本身是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所以他对我的要求就会更加苛刻一些,细致到工作群里怎么回复也会跟我反复叮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工作对接群里,我说了一句“ X总辛苦了”,领导立马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教导称“辛苦了”不是我可以说的,是上对下说的,而不该是下对上说的。其实我仔细一琢磨,倒是也有三分道理,但我之前的工作单位风格非???,一时间根本想不到这一层。类似“被教做人”的事情还有,某领导在群里说话,我就要跟*个回复的人保持句型一致,形成“点赞回复盖楼”;群里有领导下放任务,我不能简单回复“好的”,而是要严格以“收到+执行工作内容+交付时间”的格式进行回复。还有一次,我和领导约了早上10点开会,我卡着点9:56到,但他是9:50到。等我一进门,他立即批评了我,认为我不能比他晚到,让他等我。即便我没有迟到,在他看来也是不尊重他的行为。如果说,如何回复工作消息和如何接人待物是可以通过练习习得的职场礼仪,那办公室关系则是更难经营的。我后来才发现,部门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背景,领导之间也有竞争关系,我不仅说话得小心,做事更得小心,这种压抑的氛围渗透在工作过程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做什么都束手束脚,于是我选择了离开?:罄?,我有了自己的几人小团队,做一些营销广告方面的工作,有了之前的经历,我不会要求大家上纲上线的回复。对我来说,工作群只有一个目的——我传达要求,对方接收清楚并把事情做完。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上位者的身份,我也不是谁的老板,我跟大家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我也没有这样的期待?:罄次乙灿龅焦行吕吹氖迪吧谌豪锘馗?1表示收到,感觉现在年轻人对群聊的抵触更加强烈了,他们也不太在意所谓的“尊卑感”。据我观察,本质上,增长能掩盖一切问题,公司业绩好的时候,老板其实没有那么在意这些东西。但是增长放缓或停滞后,问题都开始暴露出来,抓纪律也成了老板“发脾气”的出口,这两年时常有听说这样的故事。给工作群立规矩,背后是一种权力的体现,是儒家文明讲究的一种秩序。对我来说,现在职场更高效的方式是结果导向,我更在乎他们交付成品的质量,或者说他们是否真的get到了我的意思,我也不会要求工作群的氛围一定要活跃,每个人只要对自己负责,团队也不会太差。工作群回复“好”、领导进办公室没起立,我挨训了李庆|33岁 山西 财务从业者刚工作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工作群里说话需要深思熟虑,要体现出对领导的尊重和礼貌,回复消息都是想到什么就直接说。有一次我们大领导在工作群里通知工作,我回了个“好”,我的直属领导看到后就私下找我了,他说:“你回复个‘好’感觉你才是领导一样,会让领导不舒服,下次回复收到或者明白”。我们领导对职场礼仪的要求从工作群延续到办公室。我还被训过一回,是因为公司在投标,我在准备标书的资料,特别紧急。但是领导正好来到我们办公室,我在工位上忙着写资料,没有积极回应领导。不一会领导就训我了,说我不尊重他,因为他进来的时候我没有站起来,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听他讲话。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和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领导进来要起立示意,领导说话的时候不要干其他事,要认真听。在我看来,大家天天见面,我们工作都忙不完,哪有时间搞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就跟他吵起来了,反正我已经想好了不在这家公司干了?:罄次掖侵暗氖焙?,明明已经提前打了书面报告,这个领导一直不给我批,还说不批准不能走。我又和他吵了一架,直接找公司一把手签了字。他都要被气爆炸了,走的那天上午我刚把离职手续办了,中午他就把我从公司工作群里踢出来了?:罄赐滤较赂宜?,这位领导很记仇,在我离职后还骂过我很多次。现在,我们基本上没办法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工作群和生活社交工具分开,且除非特殊情况,工作上的事情在工作时间沟通。在工作群话术上,我虽然不认同过于官僚化、等级分明的职场礼仪,但是工作多年来我还是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在工作群里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现,礼貌和尊重是应该体现的,但不至于过于卑微。我自己被批评之后,就尽量不*个在工作群回复消息了,一般等大家陆续恢复后,我跟着回复一样的。在工作群回复消息,用词一般是“好的”“收到”“明白”“可以的”这种。而且在工作群里,很多事情不方便说得太露骨,我通常先简单回复,再私下聊天或者打电话解释,有疑问可以私下沟通,不在群内质疑领导。还有在工作群里尽量不要一句一句地发消息,*把需求简洁、完整地用一段话说清楚,也不要用“好”“呵呵”“噢”“嗯”等词,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高冷或者是态度不积极。工作群里“整顿职场”后,领导不让我转正小柏|23岁 江西 互联网行业两个月前我入职一家小公司,同事都还不错,但两个领导总是搞事情。有一天人事部长突然在工作群通知:从第二天起全体人员上下班必须爬楼梯,发现一次坐电梯,需要做50个俯卧撑,两次100个,以此类推。我们公司在四楼,群里给出的解释是:“为凝神聚气,鼓舞大家斗志”。人事部长还提醒,不可因为爬楼梯而迟到,没有特殊情况可言。当时已经晚上了,我直接就在群里开怼了,因为我怕我不及时说,明天上班真要爬楼。我在群里发了一段180字的长消息,对这个规定进行了批判,我认为电梯发明出来是为了方便的,没有必要搞这种服从性测试。同时我表态,我会坚持上下班坐电梯。这个规定非常奇葩,怼完之后我就想,大不了就把我开除,那我就去找更合适我的公司。我的消息发出去后,过了一会就有同事在群里声援,大家纷纷手动“+1”,表示不想爬楼梯??焱砩鲜愕氖焙?,人事部长艾特所有人,说为期一个月的爬楼计划明天正???。人事部长只是执行领导的指示。第二天,我和几个不想爬楼的同事去找运营总监,表明我们的态度。双方进行了一番拉扯,运营总监威胁我们不爬楼就调岗。我直接撂下一句话:“不会主动离职,不会主动调岗”。因为调岗是需要双方同意的,这是法律规定。这件事情让运营总监记住我了,他后来成了公司总经理,名义上的二把手。他通过自己的关系,找了个人来顶我的岗,但这人工作能力不达标,顶替我没成功,然后自己走了。我的直属领导还是比较护着我的,电梯事件时他也在群里表达了反对的意思,但他没过两天也离职了。我的试用期是两个月,就这样待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公司大领导在办公室里抽烟,烟味非常大。本来工作就很忙,那段时间流感又严重,我身体不舒服,就跑过去把大领导办公室的门给关上了。大领导很生气,找我谈话,说我一声不吭关门不礼貌,我说抽烟不关门先不礼貌,我能做到的就是下次关门说一声“烟味太大我关下门”??赡苷饬轿涣斓贾懊患艺庋脑惫?,我是他俩眼里的沙子,他们坚决不同意我转正,要把我辞退。最后,他们以“未能符合公司用人要求”为由,把我辞退了。公司不打算给补偿,而我入职时没签任何考核文件,在我看来这就是违法辞退。现在我在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功我就仲裁,拿回属于我的补偿金。我是00后,这次整顿职场,确实是逼急老实人了??赡芏杂诤芏嗳死此?,一份工作确实来之不易,遇到公司的奇葩规定,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但我一定会据理力争。*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郑乐、小鱼、方茗、李庆、小柏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定焦On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确诊ADHD,成了聪明人的「时髦病」
正文 爱奇艺梦碎VR 能验证市场的,只有时间——其实夜还很深,VR的探索者们误以为看到了黎明。 八月底,在得知自己部门的员工已被裁掉大半之后,任职于梦想绽放公司的李闻(化名)选择了主动离职。当时,账面的亏空已经让公司接连数月拖欠工资,及时跳车,他觉得没什么可犹豫的:不少人没怎么拉扯就把协议签了,以为这样可以尽早拿到补偿。李闻先前任职于技术部门,参与VR相关产品的研发。从*代设备「阿凡达」开始,他几乎完整经历了这些年部门业务的成长和衰败。入职时公司VR业务还没完全独立,只是高层非??粗氐南钅孔橹?,叫「哥伦布事业部」。这个承载着爱奇艺VR大梦的项目组,后来成为了投资公司「梦想绽放」,独立运营。根据工商资料显示,由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担任董事长,爱奇艺为*股东(持股49.6%),商标也保留了「爱奇艺奇遇VR」。三年前元宇宙概念大火,VR赛道资本涌入,李闻和同事们考虑的是屏幕、电池、芯片和材料减重;前不久,他和几位前同事再次进入位于三里屯的爱奇艺青春中心,只是为了和公司交涉补偿事宜:“一片整个工位都空了,全部空了”。上百名被拖欠工资/补偿数月之久的离职员工,此前已经向石景山区和朝阳区劳动仲裁委提交了仲裁申请,公司对所欠工资和离职补偿都认可。但如果没有新的资金进来,仲裁结果也很难执行。“大家都期望大股东和董事长能承担起责任,这关乎上百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回程的地铁上,李闻扫了眼手机天气,一行小字写着几公里外正在下雪——11月末,北京迎来了彼时最冷的一周。哥伦布的半途iPhone 带我们进入了移动计算时代,Vision Pro 则将带我们进入空间计算时代。2023全球开发者大会,库克带来的这款One More Thing被VR行业视作一次拐点。就像当初的iPhone一样,很多人相信,一款由苹果制作的革命性产品,能让行业熬过冬天。李闻和他的同事那会儿同样期待着转机出现,公司也能尽快补上先前缓发的工资??上质挡⑽慈缭?,自上而下的惶恐在公司继续蔓延。在工位上又撑了两个月后,倍感无力的李闻选择了主动离开。公司到底怎么了?按照高层最初的构想,VR有可能成为爱奇艺开辟新增长点的那位哥伦布。2012年,一个名为Oculus的VR项目登录Kickstarter网站,通过*的方式募集了近250万美元用于初期研发,首轮融资达到1600万美元。两年后,2014年3月26日,Facebook(现Meta平台)宣布将以约2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Oculus,这一收购价格中包含4亿美元的现金,外加2310万股Facebook普通股,总价值约为16亿美元。此前发布的Oculus Rift头显,在发售四个月内获得了包括“半条命2”、“军团要塞2”、“模拟外科医生2013”等20余款已发售游戏的技术适配。新一轮VR浪潮自此兴起。待到国内玩家开始入局,已是2016年。爱奇艺专攻VR的哥伦布事业部就成立于这段时间。一年后的2017年,梦想绽放*VR设备奇遇VR一体机发布,之后每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梦想绽放VR都是重头戏。2017年3月,全球*4K超清屏幕VR一体机「奇遇」发布;一年后,奇遇斩获双11期间京东、天猫VR品类销售量和销售额双冠;IDC数据显示,2021年奇遇VR线上电商渠道的出货量占比达27.4%,位列行业第二。“17年那会儿,大家都在专心搞研发,元宇宙的故事还没有人讲”,待到几年前后概念兴起,公司几乎隔段时间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融资,员工最多时接近两百人。图/梦想绽放融资历史那是资本最看好VR的一段时间,时任CEO熊文对业务部门的要求是“择优”——提前筛查资方,不合适的直接拒绝:“那会儿融资会相对容易,可能同期会有多家有意向的投资方想投钱,我们只勾选一部分。”可惜欢乐时光总是短暂,尤其当你身处的还是“元宇宙”这片远未成形的虚幻空间:投资方迟迟看不到业绩起色,选择不再跟进。找不到落脚点的VR产品自然会在成本的压力下渐渐沉没。今年六月,原CEO熊文已经进入休假模式,八月份正式离职,“(公司)没有对外公布,但目前还在管事儿的是一位代理CEO,白鹏”,另一位稍晚于李闻离职的梦想绽放员工向AI蓝媒汇(lanmeih001)透露道。从年初三月份到现在,所有裁员均由大股东爱奇艺及梦想绽放公司董事长发起;六月之前的裁员由熊文执行,之后则交由白鹏这位代理CEO执行。“部分报道说还剩五、六十人,可能没那么多,据我了解实际在职的应该只有23个人。”李闻大概算了一下公司剩下的员工,原CEO熊文的一级汇报人,就剩财务,供应链、售后和硬件、算法的负责人还在,给客户和供应商大概扫个尾;软硬件研发部门这边,全部人加起来也只有个位数。无力回天。“这是决策失误”12月的*天,爱奇艺VR官方发布了一则公告,称从20日开始停售单独的VR会员。原VR/AR APP的用户需要购买爱奇艺的白金/星钻VIP会员,来拥有原先VR会员的权益。而在十天之前,爱奇艺才发布了未经审计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公司当季总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7%;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运营利润8.95亿元,同比大涨71%(去年同期为5.24亿元)。梦想绽放与爱奇艺自身,近乎是冰火两重天:对于爱奇艺的高层而言,VR这条线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业务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带来实质性增长,删减、压缩,种种操作都像是在准备逃离。是什么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并最终拖垮了爱奇艺的VR野心梦?李闻提到了过去一两年管理层的种种决策。在他看来,抛开外部环境不利和投资难寻两项客观原因外,管理层的决策失误成为了压垮VR的最后几棵稻草。类似的说法,AI蓝媒汇在另一位营销部门的离职员工口中同样得到了证实。2022年年中,为了推动,或者说仅仅是留住VR设备的寥寥业绩,梦想绽放高层为C端销售制定了一个为期300天的以价换量方案:购买奇遇VR设备后300天内坚持完成打卡的用户,可以直接获得3000元的返现。这是一次带有赌博性质的营销:奇遇VR头显的市售价格普遍在3000元左右,相当于用户只要完成打卡,这套设备基本就算“零元购”了。这样一来,公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相对稳定的营收来维持资金周转;“白嫖VR”这个招牌吸引来的用户,也会有很多因产品本身吸引力不足而无法坚持打卡、满足返现要求。但实际情况是,*个预设错了,第二个也错了。先说前者,销售。李闻所在的研发团队并不能直接接触到具体营业额和销量数据,但从同事的交流和几次内部会议的信息来看,营销活动确实吸引到了不少新用户购机,但和前期巨大的研发成本和营销投放成本相比,这些销售额带来的利润实在非常有限,自负盈亏完全不可能实现。“用了大量资金去做推广,但实际销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而到了打卡返现的结算期,也就是今年年中,不少消费者坚持完成打卡后找官方店铺登记返现,却一直显示需要审核,并且给不出一个审核的具体期限。直到7月的最后一天,奇遇VR的京东自营旗舰店贴出了一封道歉信,团队称,因为面临挑战,对打卡活动用户返现的履行进度未达预期。此后,奇遇VR商品全部下架,旗舰店进入了长期的关停状态。图/奇遇VR旗舰店道歉信失约、停摆,一场轰轰烈烈的营销过后,只留下投诉平台数百条直指奇遇VR的投诉,一地鸡毛。“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公司决策层(主要为原CEO及COO)就是花钱如流水”,这些水一部分洒向了营销侧,另一部分则是花了大量资金从海外引入VR游戏等内容,“我们花了很多钱。”VR最早的用处实际上类似于3D观影,从奇遇3头显开始,迫于市场趋势和公司战略拓展,如自建应用商店等,公司运营和商务团队开始花重金引入VR游戏:“这些游戏需要通过海外引入,前期开发游戏的不论是工作室还是公司,他们去适配VR设备、接入SDK的时候,都需要我们先支付一笔钱,他们才会去配我们的机器。”而在他们在平台上开发完成之后,VR公司还需要另外再根据采购合同支付采购款,“一部分是游戏license(许可)模式授权,比方说我们买5万份游戏,对方报多少多少钱;还有一些是纯付费模式,根据收到的金额进行分成。”李闻大概估算了一下,团队总计引入了不到200款游戏,却已经花费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再之后,就是公开的市场信息了:2022年底,梦想绽放与青岛经控集团及真知资本(联合投资)达成了一笔价值4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公司也由“北京梦想绽放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梦想绽放科技有限公司”,结果是投资款尾款未能全部兑现;加之母公司爱奇艺纾困行动迟缓,最终导致了公司资金链的彻底崩溃。事实上,研发团队先前还完成了一款内部定名为“奇遇X”的新产品,已经进入DVT(设计验证测试)阶段。但由于资金和裁员问题,这款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的产品至今未能发布。VR到底怎么了?奇遇VR的窘境,是整个行业现状的缩影。根据IDC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VR头显出货量为55.7万,全年110.3万台。而到了2023年,VR头显半年的出货量仅为26万,同比下滑53.3%。VR冷场了?又或许从没真正热起来过。“这个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一个公司去制造需求的状态,而不是说市场真的有需求”,在李闻看来,目前国内外的VR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处在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中,必须要促销、要让出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营收,才能换来一点点销量。“在C端市场,VR和手机之类的设备很不一样,它是一个娱乐工具而非强需求,不是必需品。大部分人对VR设备的接受度极为有限,消费意识则更为迟缓。”大洋彼岸扎克伯格的Meta,2022年元宇宙业务部门Reality Labs一年就亏了137.17亿美元;自2020年第四季度该部门公布业绩以来,累计亏损的金额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逐渐压垮了VR行业的玩家。而况且,VR设备本身没解决的问题也还有很多:硬件性能、渲染稳定性、整机重量大小、佩戴的舒适度,行业至今未能出现一个爆款产品或软件来给VR打上标签,去告知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它”。至少,在一个VR版的iPhone,或者是类似手机端*荣耀/原神这种的能粘合用户的爆款应用出现之前,李闻认为VR行业不会有太大的转机,没有理由。“花几千块钱买一台设备,然后就去玩游戏或者看电影,即便不考虑消费降级的环境,对一般用户来说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相当一部分用户过了体验的新鲜感,就基本搁置在柜子角落吃灰了。”李闻的同事曾带走过一部工程机样机,但据他自己描述,其实后来也再没打开过。曾有机构预计,VR的成熟期大约在2023到2028年,目前来看2023年已经不现实了,最近的节点是明年发布的苹果Vision Pro,但李闻依旧选择谨慎乐观:“One More Thing当天发布的时候就没掀起什么风浪,肯定要先打个问号。”在他看来,苹果的技术确实是行业标杆,这点不得不承认。只是,苹果终将会面临与国内玩家相似的问题,而且它的价格门槛更高:三五万的一个产品,市场在哪里?目标用户是谁?苹果的技术确实是*了一代——在娱乐方面*了一代,但显然这个市场还没有到达VR行业生长需要的“下一代”。图源知乎@Rockeymen“VR确实是一个长周期的赛道,现在谈生态还是太早了,如果苹果明年掀不起什么风浪,那整个行业起码还要等个三五年去沉淀产品、积累用户。能验证市场的,只有时间——其实夜还很深,VR的探索者们误以为看到了黎明。*应受访人要求,李闻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AI蓝媒汇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京东的「第一场雪」,来得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