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营改增”后相关会计科目处理
正文 小米的第 一款车为什么有点贵? 雷军表示小米的第一辆车SU7并没有准确的对标车辆,但希望在驾驶性能上媲美保时捷Taycan Turbo,在智能化上媲美特斯拉Model S。 随着今年最后一场发布会的结束,小米不仅让SU7完成了官方亮相,也终于完成了“人车家”的全生态闭环。今天下午两点,小米举办了汽车技术发布会,雷军一改往日的“牛仔裤+休闲衬衫”的搭配,身穿着正式的黑色衬衫和灰色西装外套,演讲了近三个小时。这次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可以称之为一场小米SU7的预发布会,除了没有公布售价,雷军几乎把SU7从软件到硬件讲了个遍,充分介绍了电机、电池、智能化、车身造型、内饰甚至颜色,以及“科技X生态”的造车理念。小米宣布造车已经超过1000天。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十分成熟的今天,小米作为后来者,1000天的研发时间被很多人诟病“太慢”。但雷军态度始终很明确:汽车工业十分复杂,造一辆优秀的汽车并不容易。造车的难度对于小米而言或许会比一般的车企更大。一方面小米造车没有选择“买料组装”,没有选择代工,而是从制造角度亲力亲为,包括对车身压铸设备进行了研发。另一方面SU7对小米来说,并不是一辆单纯的电动汽车,而是小米生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澎湃OS操作系统的加持下,SU7必须完成小米生态的打通与融合,实现“人车家”的生态闭环。这曾经是苹果公司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战略方向,而小米要做到抢先一步完成。但让人有些遗憾的是,雷军仍旧没有公布小米SU7的售价,同时表示了“这辆车不便宜”的观点,看起来像是给市场提前打了预防针。米粉们对SU7“九万九交个朋友”的期待已经落空,但对小米来说,无论SU7定价怎样,销量如何,小米多场景全生态的拼图终于宣告完成。1.五大技术更新小米造车是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为了造好一辆车,雷军曾定下“守正出奇”的战略方向,这意味着小米要充分尊重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从头开始,利用先进的制造工艺保证车辆的基础性能。雷军并不想攒出一辆车。发布会一开始,雷剧就表明了态度:“如果攒出一辆车,投入三四百个研发人员和十亿元人民币就差不多了。”而小米在1003天的汽车研发过程中,投入了超100亿元和3400多名工程师。这些投入换来的,是对一家造车新势力公司而言极为罕见的底层制造技术。首先是电机。小米SU7拥有2.78秒的百公里加速能力,这个能力源于小米自研的电机。也许是为了能让燃油车用户也能理解,小米目前已经装车的电机分别为V6和V6s,即相当于燃油车V6和大V6发动机的动力水平。这两款电机转速高达21000转/分钟,超过了特斯拉Model S Plaid(20000转/分钟)和保时捷Taycan Turbo(16000转/分钟)。雷军曾希望这款电机能成为目前国产车上转速最快的电机,但举办发布会的时间让小米与这个头衔擦肩而过。雷军说“我们被友商截胡了。”但小米在电机上的研发进度却令人惊讶,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拥有27200转/分钟转速的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预计将在2025年装车,而实验室中下一代超级电机的转速可达35000转/分钟。为了实现高转速,小米甚至在电机转子的材料上进行了研发。其次是电池。在电池上,小米与宁德时代进行合作,采用了CTB技术,并将电芯倒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整车安全性。搭载了101度电的小米SU7也将拥有800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小米也没放过车身研发,并且成了目前国内*一家同时自主研发大压铸设备集群和压铸材料的汽车厂商。车身的一体化压铸最早被特斯拉应用在Model Y上,在6000吨级的压铸机的作用下,原来的70多个后地板零件被简化为2个,减少了超过1000个焊点。如今,这种技术已经成为车企的造车趋势。而小米的自研的超级大压铸技术——Xiaomi HyperCasting的锁模力为9100吨,能让汽车后地板实现72个零件合一,焊点减少840个,整体重量减轻17%,且生产工时减少45%。发布会上,雷军展示了一张含有自己人物模型的压铸集群设备图片,硕大的压铸机、小米的logo和“渺小”的雷军,让这张图片很难和人们印象中的小米联系起来。智能驾驶也是此次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的亮点。其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构成了小米智能驾驶的三项关键技术。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小米SU7能够实现识别实时路况、智能调节行驶轨迹、异形障碍物识别种类无限制、根据不同场景自适应调用不同的感知算法等能力。在硬件方面,小米智能驾驶系统配备了两颗英伟达Orin高算力芯片,综合算力高达508TOPS。感知硬件则包含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Max版车型)。今年12月,北京连续下了两场雪,而小米产业园附近,小米SU7正在这种环境中路试。路试视频显示,在雨雪天气下,SU7能够顺利完成超车、避让加塞车辆、避让行人、混行道安全形势、大幅度转弯等操作,全程无人接管。雷军给小米汽车智能驾驶定下的目标是,2024年进入*梯队,明年年底将会在100座城市开通城市NOA功能。2.生态战略,雷军造车的最后一块拼图今年10月26日,小米发布了最新的操作系统:澎湃OS,在发布会上,雷军*次宣布小米集团战略正式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什么是“人车家全生态”?雷军解释道: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无缝连接,实时协同,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创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其中,智能座舱,就是「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一环,正式将汽车转变为一个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的关键载体。基于小米澎湃OS,小米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视觉交互体系,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共享生态。小米SU7智能座舱搭载16.1英寸3K分辨率中控生态屏,56英寸HUD,车规级7.1英寸翻转式仪表屏,采用2块原生车机系统的小米Pad后排拓展屏,实现“五屏联动”。在算力上,匹配了业内*进的智能座舱芯片骁龙8295,AI算力为30 TOPS,能够保证人车交互的流畅体验。围绕应用生态,硬件生态与小米CarIoT生态,小米SU7车机系统深度适配主流车载应用、小米平板应用与手机应用;具备生态应用拓展能力,支持1000多种米家设备无感上车,5000多款应用逐步适配共享。小米车机功能演示小米SU7不仅支持小米生态链,也全面向第三方开放,包括苹果生态。小米SU7统一标准化接口,全面支持苹果的无线Carplay车载、iPad配件及应用。雷军表示:“智能电动汽车的*境界是科技跨越、人车合一。只有*进的科技和最完整的生态,才能够做到人车合一,在驾控上如臂使指、掌控自由,在智能空间中懂你所想、如你所愿,这是科技跨越到全新阶段才拥有的能力。”今天,手机公司造车、车企造手机,已经有融合之势。其中,苹果公司是这些跨界造车公司中呼声最高的一个。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造车的想法。2007年,乔布斯把苹果公司的名字从“Apple Computer Inc." 改为“Apple Inc.”,是苹果公司的全新起点,不仅仅是一家电脑公司。2008年,乔布斯还将汽车和iPhone作类比:“汽车有电池、电脑、引擎和机械结构,而iPhone也有这些东西,甚至还有引擎。”库克时代的苹果公司多次传出造车传闻。凭借iPhone、iPad积累的海量用户,以及App store积累的繁荣的开发者生态,苹果造车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直到今天,苹果也未正式宣布造车。在众多的跨界造车的公司中,小米的基因、业务布局是与苹果最相似的一个。在过去13年里,小米集团同样凭借手机、平板与生态链业务构建了庞大的生态壁垒,这是小米诞生*天就具备的差异化与护城河。根据小米集团公布的数据,小米集团在过去13年里布局了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并协同产业伙伴全链路布局“产业生态”。小米澎湃OS 凭借HyperConnect 跨端互联框架,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高效连接全球超6亿设备,覆盖了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乔布斯的造车梦,雷军比苹果更早实现了。3.小米的*款车,确实有点贵9.9万?19.9万?就在网友纷纷猜测小米的*款车能否靠性价比出圈之际,雷军在发布会的最后提前剧透:“定价确实有点贵,但贵有贵的道理,最终产品将会超出大家预期。”在本次技术发布会+产品预发布会上,小米SU7提前发布了大量的产品信息,*没有发布的就是价格。但在介绍完车辆性能后,雷军说:“大家别喊九万九了,这是不可能的。”并表示要“尊重科技”。这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场“技术发布会”所承担的功能——降低大家的低价预期,通过一系列黑科技、*的技术,来提升小米SU7“高端化”的品牌认知。一个小小的细节是,雷军一改往日发布会标志性的“牛仔裤+休闲商务衬衫”的穿着,而是搭配了一身休闲商务正装,来配合小米汽车的品牌定位。雷军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要用宁德时代的101度三元锂电池包,光成本就要十几万,市场上搭载该电池包的车型售价40万元起步,怎么可能便宜的了呢?为了造好小米的*款高端车,雷军并没有急于求成。有人问雷军,小米造车两年,进展怎么这么慢?雷军说,今天的汽车工业,攒一辆车确实不难,就是找对标车,做逆向工程,改改外观,很快就能完工。但今天市场上每年发布两百万辆的新车,还需要小米再攒一辆吗?因此,小米汽车团队刚组建时,就一起开了三天三夜的会,只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加入小米,你想造一辆什么样的车?雷军给出的答案是:“造车,百年赛道无捷径。小米汽车坚持正向研发,从底层核心技术开始,十倍投入,造一辆好车!”基于这种长期主义思维,小米毅然决然地召集了3400名工程师,埋头苦干超过1000天,投入了上百亿资金。雷军表示小米的*辆车SU7并没有准确的对标车辆,但希望在驾驶性能上媲美保时捷Taycan Turbo,在智能化上媲美特斯拉Model S。雷军还给小米汽车定下了未来15年~20年的战略目标:成为全球前5的车厂。这,就是雷军的造车梦想。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3年还没结束,126.5万家餐企已关门
正文 周期里的械与药企:野心与克制 看起来,微创医疗当年加杠杆、不断扩张的后遗症,已经显露了出来。毕竟,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 万物皆周期,微观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宏观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流动性泛滥的时代,既可以成就一家公司眼下的繁荣,也可以摧毁一家公司的未来。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一切看上去欣欣向荣,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市场会一直增长,暗藏的危险都会被视而不见,正如微创医疗所遭遇的那样。在2020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常兆华豪言:“微创医疗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而在当时,美敦力的市值也不过8000多亿人民币。在当年整个医疗行业投资者市场蒸蒸日上之际,包括微创医疗在内的所有人都相信它会成为中国版的美敦力。热钱源源不断流入、杠杆越加越大,微创医疗飙升的股价和规模,营造出了一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感。但周期不会永远向上,谁也无法预料到,市场先生会在何时变脸,危机何时到来。而一旦周期反转,首当其冲的往往是那些用力过猛的企业。生物医药的下行周期,开始于2021年下半年。下行周期里,微创医疗曾经加注的杠杆,开始变成其发展的沉重枷锁。回想2021年行业滚烫的融资热度,到如今微创出现流动性危机,不得不感叹,周期的力量。当然,在过去两年时间,微创生物不是*一个困于周期的企业。对于*次经历周期的国内药、械企业来说,相同的遭遇可能在所难免。大大小小的周期循环往复,面对不断变化的周期,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敬畏周期、敬畏市场。/ 01/万亿野心在那个流动性泛滥的年代,微创医疗的万亿市值之梦听起来并不夸张。在董事长常兆华看来,“微创医疗除生产医疗产品器械外,也是一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通过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公司的持续性增长。”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微创医疗选择不断“买买买”、“拆拆拆”,以更接近这个梦想。2013年,微创医疗斥资2.83亿美元收购Wright Medical的骨科业务,创下了当时中国医疗行业*的跨国收购案例记录。自此,微创医疗骨科医疗器械业务营收陡增,之后多年位列公司*大营收来源。2014年,微创医疗收购强生旗下的Conor公司,获得后者名下所有实体资产及知识产权,并同时获得了Cordis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冠脉药物支架领域的若干主要专利的无偿使用权。不过,这些大手笔买进的资产,并没能给微创医疗的业绩带来更好的表现。拿Wright Medical来说,2012年其全年营收为2.67亿美元,而10年之后微创医疗的骨科营收也仅为2.15亿美元。即便如此,在万亿市值梦想的驱动以及全球大放水的契机下,微创医疗走上了更加激进的并购之路。2020年,其股价全年涨幅超355%,似乎距离万亿梦想又近了一步。进入2021年以后,微创医疗更是频频出手。当年5月,微创医疗斥资5000万美元对以色列公司Rapid Medical进行战略投资;7月,与经导管技术创新企业Valcare Inc.完成未来股权简单协议签署;9月,以约1.11亿元收购科瑞药业45%股权,成为*股东......与买买买相伴的是拆拆拆,不断“生产上市公司”。2019年以来,微创医疗已拆出5家公司上市。尽管眼下已经分拆上市的子公司,表现并不如人意,但这并不妨碍其日益娴熟的分拆运作。在2023年微创医疗的股东大会上,公司明确对外表示拆分12家公司独立上市是公司的长期战略,目前公司的12个细分板块,未来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旗舰。微创医疗旗下一共有50多家子公司,未来将通过入股、并购等形式,融入这12家上市公司。5月18日,据港交所官网显示,微创心律已递交上市招股书。如顺利上市,这将是“微创系”的第6家上市公司。/ 02/杠杆游戏新司机往往越开越快,老司机往往越开越慢。但是大家必须知道,车开太快了难免要翻车。那些通过高杠杆、高负债实现快发展的企业,往往只是看上去势不可挡。正如几年前的微创医疗。对于微创医疗来说,无论是自身业务的开展,还是不断买买买,都是相当烧钱的。仅靠营业收入,并不能支撑微创医疗的万亿梦想。微创医疗和很多公司一样,选择了借助资本的力量。外化表现则是,微创医疗开始拆拆拆的同时,不断加杠杆。关于分拆这个问题,由于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分拆上市能很好地降低融资成本,缓解母公司财务压力,也有利于加速子公司业务的发展进程。最重要的是,充满梦想的微创医疗,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四年前,微创医疗与热情的资本市场撞了个满怀。2019年7月,微创医疗分拆出的*家子公司心脉医疗抓住了科创板开板的历史机遇,上市首日就暴涨242%。在心脉医疗打了一个漂亮的开头仗之后,微创医疗的分拆计划进行的越发顺利。此后,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微电生理四家子公司相继上市。这些子公司的上市IPO累计融资额已超50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母公司的研发融资烦恼。尤其在2021年微创机器人上市后,微创医疗手中的现金及等价物金额升至17.87亿元的历史顶峰。不过,这显然不是微创医疗扩张的终点。或许是为了后续的扩张能够持续进行,在2021年6月,市场行情仍然景气的情况下,微创医疗选择发行一笔5五年期的零息7亿美元可转债。值得一提的是,这笔可转债的转股价格为92.8港元。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如果微创医疗的股价继续上涨到超过92.82港元/股,微创医疗的债主可以选择将可转债转化为股票。无论对微创医疗还是债主来说,这都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并且,当时微创医疗的股价高达70港元/股,叠加整个医疗领域烈火烹油的市场行情来看,未来公司股价超过92.8不是没有可能。任何一家企业都活在周期当中,但有时候一些企业会忘记这一点。有句话“站在价值的地板上,与周期共舞”,说的是,企业需要脚踏实地,不要看到别人起飞的时候也飞起来。但现实中,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毕竟,谁能拒绝热情的资本呢?事实上,在过去五年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流动性,不仅仅在中国市场,也在世界各地,尤其在医疗科技领域。因为这一点,投资者发现企业估值变得越来越昂贵,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更多的资金,甚至多于其本来需要的资金。这也“蒙蔽”了企业,忽视了周期的存在。风险,往往也是这样堆积而来的。/ 03/扩张后遗症潮起潮落,皆为周期?:芸?,事情的发展脱离了微创医疗的预期。生物制药寒冬来得猝不及防,资本市场开始转冷。微创医疗的股价也踏上了漫漫熊途。如今,其股价仅为8.26港元/股,与当年的峰值相比跌去了88%。微创医疗子公司的股价走势同样无法幸免。目前已上市的5家子公司中,除了心脉医疗和微电生理没有破发,其余3家子公司股价均已“脚斩”。眼下,整个微创系的市值不足千亿,距离曾经的万亿市值之梦越发遥远。杠杆就是这样,当公司股价往上走的时候,可以锦上添花,但遭遇市场大动荡的时候,脚下就有可能是无底深渊。对于微创医疗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缅怀过去,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近在咫尺的可转债危机。微创医疗在2021年6月发行的五年期可转债有提前购回条款,债券持有人有权要求公司于2024年6月11日赎回全部或部分2021年可换股债券。也就是说,距离微创医疗还钱的日子仅剩半年,公司尚未偿还的金额高达6.65亿美元。而公司手里的现金并不算充沛。在半年报中,微创医疗拥有现金及等价物8.43亿美元。如果债权人要求明年全部赎回,微创医疗手中的现金将近乎消耗殆尽,其所面对的资金风险及融资压力将会陡然增加。面对近在咫尺的债务危机,微创医疗也给出了解决方案。12月5日,微创医疗宣布计划回购可转债7亿美元,收到同意回购的总金额为2.17亿美元。不过,投资者的疑惑在于,回购的钱从哪里来?12月6日,这一问题得到了答案,微创医疗表示,计划发行2.2亿美元于2028年到期的5.75%可转债。也就是说,微创医疗将借新还旧。如今,美元利率较高,此时赎回零息利率的旧债不划算,发新债更不划算,财务成本较高,这样的操作,也从侧面说明了公司资金较为紧张。从微创医疗的股价走势来看,这样的解决方案显然也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因为,这笔可转债初始换股价为12.779港元,相比于12.22港元的5日平均收市价,溢价约10.5%,也就相当于稀释了股东7.2%的股权。并且,即便眼前的危机暂时解决,微创医疗短期内仍有4.48亿美元的债务尚未偿还。所以,资本市场对于这一方案并不买单,公告发布后微创医疗股价重挫24.91%??雌鹄?,微创医疗当年加杠杆、不断扩张的后遗症,已经显露了出来。毕竟,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 04/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回想2021年行业滚烫的融资热度,到如今微创出现流动性危机,不得不感叹,周期的力量:流动性收紧时期才是真正考验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商业世界有时就这么残酷。当然,加杠杆扩张这件事,并没有对错之分。尤其是在医疗行业,这种事情更是再平常不过,海外MNC们更是普遍高负债。只不过,甘蔗没有两头甜。既然选择了加杠杆带来的扩张加速,就要承受加杠杆可能带来的更大风险。因为,债务这东西看着可怕,不过只要业绩持续增长、并购不暴雷、流动性不出现问题,就相安无事。一旦增长变缓或是遭遇其他变故,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在海外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比如仿制药龙头Teva,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Teva制药通过买买买策略,一举买成全球*仿制药企业。但不断大额并购也为Teva埋下了隐患。2016年,Teva负债总额高达578亿美元。在此后,大额负债叠加仿制药业务收入不断下滑,Teva“暴雷”了,甚至化身资本市场“绞肉机”,如今其市值相对于2015年的最高点下跌85%。回到国内来说,微创医疗的经历,反映的也是上一轮上行周期下,热钱涌入生物科技行业,导致风险聚集、暴露的过程。在前两年时间,在资本市场景气的大环境之下,整个药、械行业都沉浸在扩张的加杠杆扩张的美好叙事里,没有经历过周期药、械企业们,在热钱的助推下越来越兴奋,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杠杆越加越高,风险也不断累积。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资本运作是一把双刃剑,在上行周期时,能够*限度放大企业的优势;但在下行周期时,又会快速让企业陷入泥潭之中。如今,那些短暂膨胀过的药、械企业们又回到了原点。随着资本市场风格、机构喜好切换越来越快,一个行业可以在短期经历盛衰之变,对周期的敬畏,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说起来,中国整个创新药、械的真正发展不过10来年,对于此前并未经历完整周期的企业来说,这将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虽然经历过周期的残酷教育,这些企业也无法预知下一次周期的到来,但至少在未来,它们或许能够做到,在每一轮周期里变得比过去更成熟一些,面对上行周期能够不过度膨胀,面对下行周期能够不过度沮丧。毕竟,宏观的东西只能去应对,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这个冬天,上万人涌入东北冰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