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企业购买的运输工具折旧年限是几年?
正文 新消费的生与死:价格战、拼加盟、保利润 低价、理性,或许是两个能概括2023消费市场的关键词。2023年,品牌们没有等到幻想中的“报复性消费”,而是迎来了“严格”且“计较”的消费者。他们不是不消费,而是希望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 引言:2023,是重新拥抱世界的一年。年轻人不再被消费主义洗脑,他们更注重物品本身的价值。连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性价比成为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是人们抚平心灵皱纹的方式。财富和商机孕育于此,而那些无法顺应时代浪潮的企业过得并不开心。包括那些市值千亿的大公司们——他们忙着降本增效,新业务乏善可陈。但竞争旗鼓不息,互联网公司铁王座的排位一直在变。不少人离开,或主动,或被动。每个人都是时代浪潮里的一粒沙,但每个微小的个体都值得被关注。Tech星球年度系列策划将更专注时代洪流下的普通人,关注个体的选择与命运,关注商业的趋势与潮流,我们始终相信,是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注脚。为此,Tech星球推出系列策划《请回答2023》,首篇聚焦新消费。低价、理性,或许是两个能概括2023消费市场的关键词。2023年,品牌们没有等到幻想中的“报复性消费”,而是迎来了“严格”且“计较”的消费者。他们不是不消费,而是希望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这种集体消费观的转变影响着各个消费赛道。品牌们不断用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是想让消费者掏腰包变得更加困难。在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Tech星球与不同新消费赛道里的不同角色展开对话。他们来自新茶饮、咖啡、美妆护肤以及今年大热的量贩零食赛道。从品牌创始人到普通员工,无论什么身份,他们都是离消费市场最近的人。他们的故事及感受或许能窥见2023年的消费趋势。2023年或许算不上“消费旺年”,但依然在赛道里的人没打算退出这场游戏。即使消费赛道很长时间没有创造财富神话,他们也没有放弃。对2024年的期许,消费人最紧要的,还是活下去。但相比起一年前的“活下去”,今年的这三个字多了些希望。今年创立的护肤品牌,定价只敢在百元内行业:美妆护肤,讲述人:品牌运营负责人我一直都在消费行业,之前在杭州从事电商工作。去年和朋友一起创业做一个生鲜品牌,但做得很一般,他有自己的供应渠道,但打造IP还是很难。今年,我重新回到消费领域,进军护肤领域,算是我的老本行。公司是刚刚创立的新品牌,我负责从0-1搭建品牌。其实对于小团队来说,就得什么都负责。重新回到这个行业,才发现赛道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年因为日本排放污水事件和整个大环境影响,我以为国货品牌是能有机会的。消费者会把注意力放更多在国货品牌身上。但消费者也变得理性很多,不会因为所谓的支持国货就完全选择国货产品。现在的消费者会更关注产品本身,你能满足我的需求,能真的和国外品牌有一样的效果,才会真的下单。我们品牌的产品这个月才上线。前期的整个定价策略都在受今年的大环境影响。因为考虑到现在消费观点的变化,我们的价格主打平价,都在百元以内。化妆水+乳液的组合套装才188元还送一大堆的小样。虽然我们产品推出晚,但我今年一直在跟同行交流。今年其实整个美妆、护肤都比较平淡。上半年的时候,大家对38节大促的期许很高,最终成绩也没达到预期。再到618、双11,大家都有增长,但再也回不到2019年了。对于新品牌来说,其实哪个渠道现在都不好做。我们先上线了抖音渠道,淘宝还没开店。花钱砸营销、上头部直播间的玩法已经不适合现在,没有品牌敢这么投钱了。所以即使我们刚起步,也开始做长线考虑,尽管慢一些也要做好复购,能自己盈亏平衡。无论美妆还是护肤品,现在大家在营销上都更注重转化,不止是我们这个小品牌。我现在也降低了很多期待,只希望能在2024年能有些起色??荒昝婀?,只够赚自己的工资钱行业:线下面馆,讲述人:五爷拌面加盟商在我所在的一线城市,五爷拌面的加盟商几乎都关店,只剩下几家店。我是那为数不多的幸运儿。去年年底,我加盟了五爷拌面,有一年时间。我的幸运更多是运气,我的门店开在一个园区里,顾客都是园区上班的白领,回头客比较多。我能保证周一到周五都有生意。但在街边或者在商场里的门店,那就只能做周末生意,工作日基本没人。所以我也不做外卖订单,利润比较低。我知道的五爷拌面加盟商很多都倒闭了,大家都没什么生意。我能坚挺下来更多是因为这个选址。门店可能相差个几百米,人流可能都不一样。园区竞争也比较少,只有两家面馆,园区白领想吃面就会来我这。其实,我是*次做餐饮,之前做的是连锁超市。饭点时间我都在门店充当一个劳动力。虽然我是为数不多没亏钱的加盟商,但我还是不建议大家做餐饮加盟。特别有自己的积蓄的年轻人,不要随便开店创业。2023年真的非常的苦,辛苦一年,打理这百平的门店,我也只够赚自己的工资而已。只能算活下去,勉强保本。2024年,我也只希望能活下去。因为园区里面的公司也在减少,客流也少了很多。量贩零食的疯狂:希望自己押中的公司成功上市行业:量贩零食,讲述人:零食品牌市场部员工我上一份工作是在电商平台做市场工作。但其实谁都知道互联网现在逐渐下滑,而量贩零食赛道是上升的趋势。所以今年6月,我跨行业来到了线下零售行业。今年5月,我们公司的分公司才刚落地。我入职的时候,整一层的办公楼有一半都是空位。但短短4个月,整一层楼都已经坐满了。今年可能公司总人员翻了快三倍,现在公司有近千人。这和互联网行业是完全两个场景,人员的变化是给我带来最直观的冲击。虽然大量的热钱来到这个行业,但行业里的人并没有享受到红利。除了有吃不完的零食,公司也没有更多的福利,远远比不上互联网的鼎盛时期,甚至有可能还比不上福利缩水后的互联网公司。我的待遇上跟上一家公司是持平的,而且现在还是单双休、很多制度还不规范。严格来说,待遇反而更差一点。但我来到这也不是冲着钱,是看中赛道和公司。我发现来到这的人,大多都是和我一样的想法。我们公司有很多其他上市零售公司的人、也有头部新消费品牌的人。大家都是冲着这个赛道和公司还在快速发展期,希望能陪着公司一块上市。但和之前陪着互联网公司上市不一样。之前是为了能财务自由,而我们现在也很清醒,公司上市对我们个人的财富累积没有太大帮助。我们都是冲着这段经历,这能让我们未来在职场上更值钱。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比我想象中要快更多,甚至比互联网行业发展得还要快。这个行业没有经历“恶战”就已经进入合并潮,我还挺意想不到的。量贩零食应该是今年为数不多在增长的赛道,我还是很庆幸跳槽来到这。虽然今年下半年,我的工作状态都比较饱和,每天都在处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因为线上线下确实还蛮不一样的。其实很多工作都不是我的职能范围,但公司还是0-1的状态,部门划分很粗狂,全部都得我来做。有个不太恰当的形容,我现在的心态类似在“卧薪尝胆”,工作辛苦很多,就希望我押中的这家公司能成为行业最后的赢家,成功上市。新茶饮的2023:上半年抢店铺、下半年保利润行业:新茶饮,讲述人:茶屿品牌创始人文锋茶屿是在西南地区的区域性茶饮品牌,我们在四川、重庆、西藏等地区有超400家店。茶饮市场今年上下半年出现很明显的变化。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把拓店放在2023年的首要位置,当时预测2023年会有很明显的增长。5月份之前,品牌发展还是不错,但是从5月之后,品牌发展开始没有达到预期。今年年初,很多个体创业者都想要加盟,所以上半年出现了一波集体开店潮。各个品牌都不缺加盟商,都在抢夺店铺。有的铺面在疫情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转让,但今年上半年,直接转让费抬高了50%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接。但是5月份开始,新开店的加盟商们就发现,市场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生意没有达到预期,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下半年,很多加盟商创业的热情度在降低。跟很多品牌交流过,不只是我们品牌,可能全行业都是从5月之后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其实,今年喜茶、奈雪的茶开放加盟对我们影响不是特别大。在加盟商端,他们的加盟商群体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可能需要投资实力更强并且有一定资源的加盟商。我们更多是需要创业型加盟商。对消费者端的影响也不大,因为我们门店的、商圈的分布也有一定差异,消费者的重合度不是特别大??赡芏杂诠跑?、茶百道、沪上阿姨这些同价格带的品牌会有更多影响。但是,今年瑞幸和库迪的价格战对茶饮品牌的冲击非常大。因为咖啡跟茶饮的消费群体比较重合。这导致很多茶饮品牌也选择降价,一方面是直接选择下调价格,另外的话通过营销活动,第二杯半价是变相降价。再加上整体的消费人群只有那么多。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奶茶一条街。以前可能一条街4、5家奶茶店,但是现在是一条街有10多家,甚至20多家。从5月份来开始,我们整体策略有所调整,我们更注重老加盟商的盈利情况,包括产品研发、活动营销策划、价格的调整。回顾2023年,茶饮行业的变化还是比较大。2019年的时候,茶饮行业还是在快速发展阶段。中间断档三年后,我们预计可能会接上2019年的发展势头,可能至少有两、三年的快速发展期,但没想到2023年直接来到存量期。首先,消费者端对品类喜好在发生变化,国风茶饮在今年比较火。消费者现在也更喜欢健康、茶味更加突出的鲜奶茶,所以我们今年也全部换上了纯牛奶奶茶。而且今年消费者的观念也变了,消费者其实并不是不愿意拿钱出来消费,只是希望拿更少的钱去买更好的产品。未来明年的重心,还是会围绕老加盟商来进行??隙ɑ故且⒄?,但是肯定不会像前几年一样制定比较高的目标或者像前几年那么激进。首先要以稳为主,在这个阶段,品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提升门店盈利的能力。瑞幸、库迪价格战,抢走的不是客流而是铺位行业:咖啡,讲述人:银流咖啡创始人许兰月我跟合伙人之前在轻食赛道创业。2020年,我们觉得咖啡赛道竞争太白热化,一直是观望状态。直到疫情刺激,我们想要寻找不太受到外界影响、长期存在的需求。当时觉得,咖啡算是这样的品类。去年疫情被封在家的时间,我和合伙人远程完成银流咖啡的品牌初步启动的工作,包括设计LOGO、公司注册等等。去年12月,我们才开出来*家店,因为去年下半年在上海行动上还是有所限制。*家到第二家可能经历了两、三个月,第二家到第三家可能一个月左右,但到后面就越来越快。对于过去一年的成绩,大致是符合我的预期。我们目前有超40家门店,35家左右在上海。加盟商前几个月都是磨合期,大部分营业三个月以上的门店都能盈利。上海应该是咖啡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城市。上海卷倒不完全是店铺多,而是专业选手太多。我觉得上海最终可能留下来都是连锁品牌,因为专业度都要靠花钱才能解决。上海有些咖啡店光圣诞季的软装价格,可能都已经超过外地小咖啡店整店的硬装价格。今年咖啡领域都在价格战,这对我们来说,压力肯定是会有的,但是每个品牌的保本线不一样。我们大多数店是在写字楼里面或者是在B1楼,店铺房租在15,000元以内,外地的话一般都是几千块钱。我们主打咖啡+贝果的组合,很多公司下午茶、团餐会选择我们,所以和很多咖啡品牌还是有差异化。瑞幸和库迪对我们的影响更多是在话题性上。他们出酱香拿铁,包括他们之间的竞争都会成为吸引消费者的话题,这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反而,他们之间的竞争会影响我们选址。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瑞幸和库迪抢走了太多的位置。因为很多写字楼会有业态保护,不会允许开多家咖啡店。他们速度非???,抢占了一个写字楼之后,即使有空位,我们也开不了。这个时候往往有一些品牌,着急拿店铺反而会冲动,接受过高价格的店铺,其实不一定能实现盈利。所以,目前我们也没有特意提高速度,还是更多找到合适的店铺。不得不承认,我们最近几个月拓店没有之前快。过去这一年的创业经历,我感觉整体受大环境的影响会比较多。今年经济有比较大的变化,上半年1-3月,很多人还是观望的状态。今年5月份前后,大家都有信心之后,那段时间无论是咨询开店或者真正到店消费的客户都很多。但到了9、10月,又开始变得有些低迷。更重要的,无论是平台端还是消费者端都沉浸在低价的氛围里。我们门店的消费频次是一直在增长的,我们好像很难分析出来谁抢走了我的流量,但整个低价的环节会让商家觉得有压力。站在品牌角度,觉得今年还好,但如果站在加盟商角度,肯定很多人会认为自己被迫卷入了价格战。我们品牌的对策更多还是在上游的供应链端去降低成本。我们现在每一杯产品的成本比起今年年初应该都有降个几毛钱,无论是牛奶、咖啡豆、杯子、打包袋全都降价,所以我们售价相对减少也没有让加盟商利润减少。我觉得明年咖啡整体市场应该会比今年好。目前小城市很多的咖啡店并不专业,在二三四线城市还有很多的机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预制菜的2023
正文 亲宝宝转战实体店,母婴垂直电商们还好吗? 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母婴赛道,寒冬之中,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在大浪淘沙之中找寻到更稳固的“扎根”方式,才是母婴品牌的“续命”良方。 又一个母婴新消费品牌全力“进攻”线下了。自国庆以来,母婴新消费品牌亲宝宝快速在江浙沪4个城市连续布局5家线下店铺,截至目前,亲宝宝实体店的数量已增至11家,覆盖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5个城市,江浙沪地区可以称得上全面开花。线下会是以亲宝宝为首的母婴品牌们的新解药吗?竞争加剧,整合开始,母婴赛道如何破局增长?01 快速布局7城,线下渠道成为亲宝宝新的发力点?说起“亲宝宝”,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是一款“私密家庭相册”APP。亲宝宝APP于2013年1月上线,最初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家人亲友聚集在一个圈子里,一起记录分享孩子成长的照片、视频。作为垂直领域的“高频刚需”,亲宝宝迅速确定了垂直领域的*地位,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日均上传文件量1000万+,累计上传宝宝照片数突破80亿张,累计上传亲子视频时长突破30亿分钟。依托“相册”功能在母婴赛道深耕,其后亲宝宝逐渐从记录云空间,扩展为包括智能育儿助手、自有品牌商品、线上早教等在内的孕、育、教一站式育儿解决方案。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用户。据极光数据最新发布的《2023移动互联网母婴亲子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用户量方面,亲宝宝已连续两年覆盖孕育用户最广,行业渗透率16.6%居首,近一年渗透率上升2.1%,增速位居行业首位,并且有47.1%的母婴亲子行业用户仅安装亲宝宝,亲宝宝用户忠诚度领跑母垂APP,NPS(净推荐值)达 49.1%。有了流量,商业化随之而来。首先是整合营销——亲宝宝为惠氏、Swisse、美林、美素佳儿、飞鹤等95%以上的主流母婴生活品牌提供形式多样的整合营销服务,宝马、戴森、雅诗兰黛等汽车、家电、美妆类头部品牌也因此精准找到亲宝宝建立合作。根据极光发布的《2023年移动互联网母婴亲子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亲宝宝的种草率超过66%,远超过社交平台。2017年,上线4年多的亲宝宝在在线教育之外开始发力电商业务。在尝试POP模式未果后,亲宝宝开启自研母婴品牌“亲宝优品”,涵盖纸尿裤、零辅食、营养品、童装棉品、玩具、喂养用品、洗护用品等多个品类,300多款产品,靠精挑细选和严格的质量把控吸引了一批重视消费者。据相关报告显示,用户复购率达44%。对于亲宝宝而言,一方面空间记录这个强粘性高频入口是亲宝宝的活水来源,带来了成本远低于同行的流量优势。另一方面,“新一代家庭的育儿方式”涉及孕、育、教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每一块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从其迅速在线下拓展来看,亲宝宝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亲宝宝创始人 CEO冯培华认为,“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和融合是必然的,线下有更真实的体验,线上有更便捷的购买,能全场景服务用户,是未来DTC品牌的核心商业模式。”据了解,亲宝宝线下店主要面向0-6岁婴童消费,以童装棉品和食品营养为主,还有婴幼儿用品、玩具、纸尿裤等补充类目??祷疃猿?、试穿、送福袋活动旨在让顾客0距离感受产品品质。02 母婴新消费品牌集体“下凡”,线下渠道会是新解药吗?不只是亲宝宝,母婴品牌All in 线下已经成为趋势。以Babycare为例,在深耕线上电商之余,对品牌门店的布局已经默默进行了3年。今年6月18日,Babycare北京首店,同时也是全国第100家品牌门店正式开业。自2020年在上???*家门店以来,Babycare门店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长沙等一二线城市。众多线上起家的新消费品牌,也将线下渠道视为增长的突破口。戴可思也同样开启了线下布局,至今已与爱婴室、沃尔玛、万宁、三福等多个知名母婴连锁渠道、商超渠道、个护渠道等达成稳定合作。嫚熙自2022年起开始与头部月子会所开启合作,而兔头妈妈在今年也完成了孩子王、屈臣氏、盒马等精品连锁店和KA渠道的入驻。对于很多母婴品牌而言,布局线下,成为这些母婴品牌期望的突破口。一方面,实体渠道确实是块风水宝地。随着防控政策的放松,实体经济开始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04094亿元,增长6.8%。艾瑞咨询、尼尔森IQ零售市场研究等多份报告均指出,线下母婴店、商超等是母婴的主要销售渠道。预计2023年母婴线下消费,将依旧维持64%以上的高占比。尼尔森发布的《2022母婴行业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滚动一年,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超过65%,且同比去年有所增长。反观流量红利见顶的线上渠道,繁多电商入口增加了消费者的可选范围,哪家平台产品性价比更高,产品更合适,消费者就会选择在哪家平台购买,不少品牌面对越来越高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难以触达的目标用户,不再将其视为生意阵地最选择,线上取代线下成为新一轮的“风水宝地”。数据来源 :尼尔森IQ零售市场研究;母婴品类包括:婴儿奶粉,婴儿食品,婴儿尿裤,奶瓶,奶嘴,吸奶器,婴儿洗浴,婴儿护肤,婴儿湿巾另一方面,对母婴产品而言,线下渠道有其独到的品牌建设优势。“门店是品牌的窗口”,用户能够在线下亲自看到、摸到、用到,商家才能获得用户长期认同,从而塑造更专业、更可靠的品牌形象。对于母婴品类而言,“价廉” 并不重要,用户更加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品质和现实体验。因此,将线下作为母婴品牌的突破口,不难预料。不过从现状来看,大部分电商来母婴实体渠道掘金似乎都不太顺利。苏宁易购在2021年宣布关闭所有红孩子母婴店;国际妈咪在上海设立了首家O2O智慧店,但始终不温不火;京东先后布局贝全母婴、京东母婴生活馆、京喜宝贝生活,但“开一片死大半”,在母婴市场的布局并不顺利。哪怕Babycare,也被很多人直言“模式有待观望”。究其原因,线上与线下生意底层逻辑的不同,既需要深度立足核心客群的体验建设,也需要在选址和精细化运营上进行持续深耕。但在这方面,相较于有初步成熟模式的Babycare,亲宝宝并未显现出足够的能量。03 从“蓝海”到“红海”,母婴赛道的增长、焦虑与危局视线回到5年前的2018年,彼时,母婴赛道是所有人眼中不折不扣的“蓝海”赛道,资本们不假思索的狂飙突进,全年发生了236起融资,融资金额为205亿人民币。而一年之前的2017年,是244起。五年后,母婴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母婴行业观察旗下产业分析平台母婴研究院发布《2022母婴行业投融资报告》显示,根据市面上已披露的数据,2022年1-12月期间共有56起母婴投融资事件发生,金额为21.0亿元,与2021年相比,融资金额缩水近84%,同时多数企业融资阶段处于早期。数据来源:母婴研究院人口红利消失、消费需求的变化、生意模式的失灵、行业内卷的加剧……从“蓝海”到“红海”,母婴行业可谓暗潮汹涌。尼尔森IQ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的12个月里,母婴用品全渠道销售额下滑了9.5%,其中线上渠道销售额增长了1%,而线下渠道销售额下降了13.5%。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据行业内部预测,国内母婴行业*时期约有母婴店30万家,而目前,据行业人士透露,国内母婴门店的数量或已不足15万家??梢晕糁さ氖?,截至2022年12月,根据百度地图数据,全国共约有18.6万家母婴门店,几乎腰斩。反映在头部企业的财报上,据2022年孩子王年报显示,全年营收85.2亿元,同比下降5.8%,实现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高达39.4%。爱婴室上半年实现收入16.7亿元,同比减少10.8%,实现归母净利润4151.2万元,同比增长0.6%。其中上半年门店销售和电商销售收入12.1亿元和3亿元,同比减少10.1%和18.3%,其中奶粉类收入9.4亿元,同比减少17%。随之而来的,是母婴头部品牌们纷纷开启抱团取暖、业务整合。前不久,孩子王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公告计划以10.4亿的价格,收购乐友国际65%的股权,优康宝贝将贵州遵义的贝贝爱母婴连锁、毕节的*宝贝连锁,贵阳的男孩女孩和爱婴岛母婴整合。南国宝宝联合山东婴贝儿、广东多爱一婴、江西豆豆母婴、广西多爱、贵州婴之坊等地方知名连锁,共同成立海南宝贝天下。另一方面。而在线上赛道,垂类母婴电商平台的光环早已褪去,陷入衰退和动荡。母婴电商独角兽蜜芽关停APP,在此之前,包括贝贝网、辣妈帮等在内的多家母婴电商早已被传破产倒闭。母婴头部平台宝宝树,也被披露高管团队动荡、2022年亏损6.76亿。母婴新消费品牌也不好过,在2020—2023年天猫、京东等主流销售榜单上,品牌排名的动荡和更迭愈发明显,虽然不少品牌都能借助小红书等渠道成为“当时的网红”,但在更长的时间线内做审视,不少品牌都只是“一阵风”,留住消费者的能力并未真正建立。回归对于亲宝宝的业务分析,“内容建设”无疑是一张妙牌,为亲宝宝更深层次的留驻用户建立了屏障,也为自有品牌建设注入了流量。虽然垂直电商的荣光正在褪去,但功能和内容的多样化,为亲宝宝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而向线下扎根,也称得上亲宝宝努力告别“慢性死亡”的一场豪赌,期望借助线上的口碑和流量,为自营电商注入长久的生命力,修建深而广的护城河。但山寒路长,真正达成线下渠道的布局突破,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交卷的时刻。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母婴赛道,寒冬之中,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在大浪淘沙之中找寻到更稳固的“扎根”方式,才是母婴品牌的“续命”良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厮甑登暗目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