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企业向银行借款会计分录怎么做?
正文 智飞生物跨界进军「减肥神药」 智飞生物表示,公司拟通过此次交易,将宸安生物注入公司体内,公司业务版图延伸覆盖至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领域,同时公司亦将由此进入治疗性生物制药领域。 在这次并购后,重庆的疫苗龙头也会有最火的“减肥神药”了。11月24日,智飞生物(300122.SZ)发布公告, 11月23日,公司与重庆宸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宸安生物)、智睿投资、张高峡就智飞生物拟以现金形式收购智睿投资、张高峡持有的宸安生物100%股权达成初步意向并签署了《股权收购意向性协议》。而通过并购宸安生物,智飞生物可将目前最火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纳入怀中。11月24日,智飞生物收涨1.36%,市值约1587亿元。资料显示,宸安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治疗性药物研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目前已经有6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其中最火的“减肥神药”重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经处于临床三期阶段,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不过,对于宸安生物的估值目前仍未有确认,智飞生物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尚未有确定的价格,目前只是一个意向性的签约”。同时,他也向记者确认,宸安生物目前产品均未形成销售。不过这次并购可能只是智飞生物大并购的一个开端。01 预计未来十年产值达百亿宸安生物成立于2015年11月,注册资本4.5亿元,股东智睿投资持股85%,张高峡持股15%,法定代表人为蒋凌峰。宸安生物是智睿投资平台投资孵化的一家依托于重组蛋白技术平台的生物制药企业,聚焦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领域。并购公告显示,宸安生物目前拥有6款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其中重组利拉鲁肽注射液、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已完成临床III期,位于申报上市阶段;重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位于临床III期阶段,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而司美格鲁肽就是现在最火的“减肥神药”。公开资料显示,司美格鲁肽是跨国药企诺和诺德研发的第二代GLP-1受体激动剂,于2021年4月在中国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今年以来,因为司美格鲁肽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快速减重效果,而快速走红,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被称作“减肥神药”。而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的发文直接将司美格鲁肽引向爆红,马斯克称他一个月内减重9公斤,秘诀是定期禁食和使用司美格鲁肽。同时,美国FDA也确认了司美格鲁肽在肥胖症治疗上的作用,FDA 已于 2021 年 6 月批准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剂适用于肥胖管理,口服司美格鲁肽也已开始临床三期试验。据诺和诺德年报和IQVIA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6.5亿人需要体重管理。司美格鲁肽在肥胖症治疗方面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诺和诺德定期报告,截至2023年9月,司美格鲁肽制剂已在全球52个国家上市,2022年全球销售额达109亿美元。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1,002.22亿丹麦克朗(约为 142亿美元),同比增长86%。另外,目前正在申报发行债券,进行年产 300KG司美格鲁肽和20吨帕罗韦德原料药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的奥锐特,在其向上交所的问询函回复中表示,“司美格鲁肽由诺和诺德研发,其核心专利在中国到期时间为2026年。截至目前,可大规模量产销售司美格鲁肽的,仅原研厂商诺和诺德。”这意味着,仿制药至少要在2026年之后才能上市销售。由于司美格鲁肽的巨大市场前景,境内众多生产厂商正积极推动司美格鲁肽的研发、药品注册。奥锐特公告显示,目前国内有11家厂商,正在竞相研发司美格鲁肽,其中也包括宸安生物。宸安生物在其官网上表示,在三期项目都投产后,未来十年将达到百亿产值。△奥锐特公告02 进展如何?中国药物临床实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宸安生物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完成了一期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健康受试者中的随机、开放、单次给药、两制剂、平行设计的药代动力学比对试验,评价受试制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CA505注射液)与参比制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泰 )单次给药在健康成年受试者体内PK特征的相似性和安全性。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个实验,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核心目的是,以原研药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泰 )为对照,评价重庆宸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CA505)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疗效。其已经在全国47家医院进行对照组招募,目标入组人群为476人,*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为2023年7月4日。此外,宸安生物布局的 GLP-1/GIP 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口服司美格鲁肽片等在研管线位于临床前阶段。同时,宸安生物持续建设生产基地以满足产品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已建成 1 个制剂车间和 2 个原料药车间。宸安生物官网资料显示,其宸安生物产业化项目占地面积达到230亩,分三期建设,总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产业化一期项目在2021年12月正式建成投用,该项目配备两个10吨发酵规模的原料药生产车间,以及符合国际水平的制剂灌装车间、质量中心,未来将实现年产3000万支胰岛素类似物成品,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30亿元左右。按照公司发展规划,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三期全部建设完成,总产值将超100亿元人民币。宸安生物官网显示,其宸安生物项目二期已经开始环评公示。建设内容: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宸安项目二期建设内容为GLP-1类似物CA505原料药生产线三条,每条线年产135kg原料药,配套建设公辅设施,同时依托一期制剂线生产制剂4000万支。不过,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GLP-1类药物发出安全性“警告”,指出该药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甲状腺癌的潜在风险,要求诺和诺德、礼来制药、阿斯利康等药企提供补充信息。司美格鲁肽在中国也尚未获批减重适应证。2023年6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但暂未有获准消息。中国药物临床实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也显示,诺和诺德正在就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超重和肥胖成人中使用的安全性进行实验。在超重和肥胖成人受试者中评估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首次公示时间为2023年9月8日,将在全国20座医院,国内162人,国际242人,进行实验,目前实验进行中。国内*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为2023年10月17日,国际*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为2023年9月15日。智飞生物表示,公司拟通过此次交易,将宸安生物注入公司体内,公司业务版图延伸覆盖至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领域,同时公司亦将由此进入治疗性生物制药领域。03 或开启大并购但这可能仅仅是智飞生物开启大并购的一个缩影。在智飞生物上市以来,其在2011年、2016年都曾试图开展并购,2011年收购荷兰 Bilthoven Biologicals公司、2016年收购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均未成功。此次收购宸安生物是智飞生物上市以来的首次并购。宸安生物的股东中,智睿投资颇为独特,是智飞生物创始人蒋仁生所控股的对外投资平台。在2014年,智睿投资由蒋仁生(持股90%)、智飞生物(持股10%)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法定代表人蒋凌峰,公司资料显示,智睿投资致力于孵化和培育有发展前景的预防、治疗用生物技术和创新产品。智飞生物表示,此投资平台的搭建既有利于智飞生物把握产业发展的机会,拓展生物制药领域布局,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研发的投资风险,将早期研发孵化风险在体外释放。经过多年培育孵化,公司“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投资孵化为补”创新策略已取得初步成果。智飞生物2022年报显示,智睿投资主要瞄准肿瘤、代谢类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向,致力于前沿生物医药、先进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天眼查数据显示,智睿投资对外投资了15家企业,包括智翔金泰(持股54.54%)、锦斯生物(持股50%)、华淞生物(持股50%)、相奕生物(持股25%)、盈凯赛威生物(持股9.4347%)、英捷信医疗(持股20%)、琪金食品(持股15%)、美莱德生物(持股30%)、精准生物(持股39.714%)、琪泰食品(持股15%)、科润生物(持股11.11%)、百邑无忧科技(持股3.92%)、明道浩悦生物(持股2.2727%)。其中,智翔金泰已经实现科创板单独上市。对于智睿投资的其他医药投资布局,是否也会有注入上市公司的计划,董秘办工作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要看当时的发展情况,双方的合作意愿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690亿美元,博通吞下VMware
正文 一个风口的兴衰转瞬:合成生物的万亿征途 已经有先行者成功穿越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研发转化到工业量产的“死亡谷”,未来,如何更好的重塑物质世界,将会迎来更频繁的探索和尝试。 过去三年,我们又见证了一个风口的兴衰转瞬。2020年,合成生物学还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到2021年整个行业迅速爆发,初创企业竞相涌现,一级、二级市场躁动不已,站在2023年年尾,行业的投资环境变得更加理性,融资额骤降。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似乎已经迎来了退潮时刻,尤其是海外元老的Amyris的破产倒闭,如今,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合成生物的风口过去了,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三年前的行业难点,选品、量产,到了今天依然是行业共性问题,合成生物的万亿征途,依旧需要所有入局者一点点去探索。故事仍在继续。接下来,需要参与者拿出实在成绩,夯实资本对合成生物技术的信仰。01万亿想象“合成生物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直到2000年被斯坦福教授Eric Kool在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概念,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标志着这一学科的出现。简单来讲,合成生物学就是利用细菌等工程化的生物,来生产各类我们想要的东西,从柴油等燃料、塑料、尼龙之类的化工品,到角鲨烯这样的护肤品成分,还有手机的柔性屏材料……其使命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缺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合成生物学更像是一个底层平台,本质上是对消费、医疗、农业、化工等整个生产制造行业进行科技升级?:铣赏蛭?,重塑物质世界这一远大理想,给其带来万亿想象空间。根据CB 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53亿美元,预计到 2024年将达到189亿美元。而根据麦肯锡测算预计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至3.6万亿美元。然而,从2000年中国合成生物巨头凯赛生物成立,到2006年Amyris的青蒿素大获成功,再到2013年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横空问世,直至2021年,先是4月份Zymergen带着十余条研发管线,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上市;9月份,合成生物学平台企业Ginkgo Bioworks创下当时史上*SPAC并购交易,以超200亿美金的市值在二级市场亮相。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大洋彼岸迅速传来,经历了20多年跌宕起伏发展的合成生物终于被推到了一个爆发节点。就在一年前,当时的合成生物在投资界几乎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然而,到了2021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生物医药、大消费等其他领域的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根据Synbiobeta数据,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融资总额约180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2年的总和。02爆发的逻辑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火起来?一个最为核心的原因是2015-2017年,各种新技术、新工具开始被普及,例如DNA合成、测序、编辑技术和AI工具的开发,这些技术加速了菌株改造科研人员的经验积累和迭代试错的速度和通量。等这些实验室的成果初步实现产业化,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而2021年,这一进程与赛道里几家公司的上市申报叠加,就被资本识别和发掘出来。具体来说,20多年间,合成生物学一直被质疑的问题便是能否真正以生物合成的方式产出可量产、具备成本优势的产品。而过去几年,已经有一批原料产品真正实现了概念验证,包括长链二元酸、丙氨酸、PHA、HMO(母乳低聚糖)、胶原蛋白、一三丙二醇等。以长链二元酸为例,其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以作为单体用于合成高性能聚酰胺,也是麝香香料、油漆、涂料、润滑油、增塑剂、新医药和农药等的重要原材料。其制取方法主要分化学法和生物法。与化学法相比,生物法具有成本低、物质转化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生产条件温和等特点??锸侨蚴准?、也是目前*一家能利用生物法大规模实施长链二元酸产业化技术的企业,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其长链二元酸产品在国内市占率达95%,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80%。当时化学法的报价是每公斤9美元,而凯赛生物的生物法报价则是每公斤5美元。成本优势,加上产能的不断提升,2016年,英威达关闭其在美国的长链二元酸生产线,凯赛生物最终实现了对化学法长链二元酸的完整替代。时间来到2021年,从美股到A股,合成生物几乎经历了一整年的狂欢。老牌合成生物学企业Amyris在2020年底开始股价逐步上扬,到2021年3月份时已经从每股2美元上涨到20美元,市值超70亿美金。国内方面,随着华恒生物登陆A股,两家下游的应用型公司——华恒生物和此前已上市的凯赛生物持续大涨到2021年底。这一年,凯赛生物股价翻了一倍,华恒生物的股价更是达到了上市时的三倍多。这让一级市场的风投机构看到了合成生物学IPO退出的路径和估值倍数增长的希望。底层技术的发展,一些产品真正实现了概念验证、落地,再加上二级市场的造富效应,以及碳中和理念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合成生物2021年的爆发。03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短短两年,合成生物赛道的光景大变,山雨欲来。Ginkgo的市值从200亿美元的高点已经跌落至28亿美元;Zymergen作为曾经的产品型龙头企业,其*商业化产品失败,公司最终以仅3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要知道其累计融资金额近10亿美元;元老Amyris则在8月份宣告破产。这些变故的发生似乎标志着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转折点,龙头企业的衰落和挫折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国内的热度也开始消退,市场迅速重新审视这一赛道。从2022年下半年至今,风向已经来到了另一个方向:很少考虑尚未实现收入或不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初创公司。因为合成生物学掀起的是生物制造业革命,一旦涉及制造,正如马斯克说的,实验室生产/原型开发是容易的,规模化生产才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今走到产业化阶段的蓝晶微生物,其创始人张浩千在公开采访中曾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团队当时生产PHA(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所用的菌株是嗜盐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高浓度盐水中生长,能够避免杂菌污染。这个思路在实验室中效果很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并不可行,因为它产生的污水是高盐高有机质污水,它的污水处理成本比普通污水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实际生产中根本不可行。”这反映出,从实验室中几克东西的合成到千克和吨级的大规模生产,中间有道巨大鸿沟,多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偏离。比如,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在实验室中,发酵传质速率等条件可控,但反应器放大后,局部的微环境都会发生改变,对工艺和发酵结果影响非常大;再比如,细胞不断分裂,反应器放大后,扩增代数随之增加,可能对菌种遗传稳定性可能扰动;下游分离、提纯,各步骤也有多种技术路线,如果工艺落后或成本高,也会影响产品整体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原料、培养基的成本和稳定供应,也必须提前考量。特别是对于大宗产品,工厂产能规划到万吨级别时,上游原料价格波动、原料运输成本,乃至消耗的水/电等,都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当然,合成生物数据驱动的逻辑,正推动着传统发酵从粗放的曲线变化,走向更深入的代谢流分析;从经验直觉,走向与自动化设备结合的数据分析。国内外做合成生物起步较早、已进入量产阶段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典型如凯赛生物利用在线传感器技术,采集生物代谢过程中多个参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施智能化控制过程,将长链二元酸的发酵反应逐步放大,并实现产品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整体来说,从实验室到工厂,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成本和实际生产问题。04选品的逻辑回想起2021年行业滚烫的融资热度,到如今Amyris破产,不得不感叹,周期的力量: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时期才是真正考验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当然,相比宏观经济周期,更重要的是最本质的商业逻辑:业务到底如何赚钱。事实上,Amyris、Zymergen各自投身生物燃料、光学薄膜,却又铩羽而归的教训,让国内合成生物圈形成一种共识:既要关心技术,能不能做得出来;也要考虑市场上,能不能卖得出去。也就是,选品逻辑同样重要。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确能够做出很多产品,大家都在布局不同的产品管线和应用领域,关键是速度做得快与慢、成本做得高与低,以及市场是否真的需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更可行的思路或许是,优先选择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如果一开始就做大宗化学品,量产对成本控制、产业化能力要求很高。比如杜邦做成1,3-丙二醇是花费巨额的资金,且经历很长时间才实现量产的,初创企业很难承受如此高成本的资金和长时间投入。大宗商品的后端发酵生产规模要达到千吨或万吨级,才能拿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并摊薄生产成本,比如PHA、丁二醇等生物基材料产品、甜菊糖苷等甜味剂等。这样的放大量产的风险势必要谨慎衡量,大规模建厂也离不开重资产投入,需要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持续融资。相比之下,一些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品、高活性分子,销售单位以公斤或克为单位,工艺放大过程中,有更强的渐进性。小试中试量级的产品,已能够为企业带去现金流。当然,最理想的则是将精细化学品做成大宗化学品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既有利润、又有市场。选准关键品类,不仅决定合成生物企业的阶段性现金流,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走向。产品导向之外,平台导向也是一种商业模式。这类企业的核心壁垒是对底盘细胞改造的技术能力,以及基因组数据库是否强大。以海外Ginkgo Bioworks为代表,通过“生命铸造厂”高度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和代码库(生物数据资产),为厂商提供基于微生物菌株的解决方案。2022年,Ginkgo总收入达4.78亿美元,但当前市值已斩至30亿美元以下,远低于曾经的200亿美元。这或许是因为,平台型企业避免了研发产品失败的风险,但也放弃了后面品牌、产品的价值链,行业发展早期,纯“基础设施”的价值还有限。具体到国内,也有恩和生物、衍进科技等定位为合成生物平台型的企业,但更多的还是产品类公司,产品涉及精细化工到食品、医美、医药等多领域。当然,产品还是平台,孰优孰劣?还没有定论。已经有先行者成功穿越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研发转化到工业量产的“死亡谷”,未来,如何更好的重塑物质世界,将会迎来更频繁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既要又要」,郎酒逆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