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河北国税推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的公告
正文 9.9元价格战,把中国卷成「咖啡第 一国」 咖啡之战远未结束,广阔的下沉市场正在被发掘,属于中国人的咖啡时代才刚刚启幕。 2023是连锁咖啡蒙眼狂奔的一年,这一年,瑞幸和库迪联手开了超1.1万家咖啡,助力中国登顶“咖啡*国”的位置,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形成。2023也是中腰部品牌和独立咖啡馆遭难的一年,开在瑞幸、库迪边上的独立咖啡馆被拖入价格战泥潭,即便是曾经和星巴克当对手的太平洋咖啡,如今门店也只剩100多家。但无法否认的是,正是头部品牌把咖啡打到糖水的价格,才让更多的人开始尝到咖啡,也让中国在年末凭借5万多家的咖啡馆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国家。从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至今,咖啡的传播前后不过30年,真正的剧变其实只有近5年,供应链和产品端的革命让咖啡不再居于高堂雅室,开始成为更多人的日??诹?。但咖啡之战远未结束,广阔的下沉市场正在被发掘,属于中国人的咖啡时代才刚刚启幕。低价成潮,连锁狂奔和今年大多数消费赛道一样,咖啡的关键词也是低价,而把全行业带向低价的“鲶鱼”是刚成立仅一年的库迪咖啡。尽管库迪是赛道新秀,但其创始人陆正耀是行业老兵,5年前一手创办瑞幸咖啡,把咖啡市场价从星巴克的30元一杯直接打到10元以内,通过低价俘获消费者是他一贯的作风。5年后,陆正耀的打法依然没变,今年2月,库迪咖啡推出全产品9.9元促销活动,尽管此时距离开出*家门店只过去了3个月,但据窄门餐眼数据,截止1月底,库迪咖啡的门店量已接近400家?:痛窗烊鹦沂蓖ü胀蹲嗜说那迪指咚倮┱挪煌?,陆正耀打造库迪咖啡的弹药库从投资人换成了联营商,基于利润分成的联营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尽管有瑞幸暴雷的前车之鉴,但“瑞幸创始人”的头衔依然让陆正耀拥有极强的影响力,2022年底,陆正耀团队已经喊出“三年万店”的口号,截至今年4月底,库迪咖啡在7个月的时间跑出了超1600家门店。之后的扩张步伐或许让陆正耀都怀疑“三年万店”是不是太保守了。10月22日,库迪咖啡落地首家门店的一周年,库迪咖啡董事长兼CEO钱治亚提到,库迪咖啡全球门店量已超过6000家,位居全球第四。相同的创始人,相同的扩张节奏,相同的低价打法,甚至于门店都贴着瑞幸开,横幅上毫不避讳地写到“瑞幸创始人”几个大字。通过对瑞幸的像素级复刻,库迪仅用一年就成为咖啡赛道*的“鲶鱼”,也将全行业彻底拐向了低价漩涡。4月初,库迪暂停9.9元促销活动之际,瑞幸启动了店庆促销活动,每周推出9.9元的咖啡单品;4月底,库迪将其促销价从9.9元下调至8.8元,并在5月底启动“夏日冰饮季、天天9.9”促销活动。紧接着,6月5日,瑞幸宣布开启每周9.9元的常态化优惠活动,并声称此次活动将至少持续两年,降价变成常态化低价。随着两方战火升级,其他玩家也不得不俯身参与。走高端路线的星巴克在各大生活服务类平台上架了19.9元一杯的限时优惠,部分活动中消费者甚至能买到9.9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依靠贝果在中国打响名号的Tims天好咖啡也在今年9月首次将饮品价格拉低到9.9元;本土的挪瓦咖啡不仅有9.9元的咖啡券,还推出了0.1元的尝鲜活动;就连原本价格就很低的幸运咖也推出了9.9元两杯的活动。9.9元价格战也加速了行业洗牌的进程。2023年三季报显示,低价策略让瑞幸三季度毛利率相比上季度下滑了5.6%,但整体营收相比去年同期依然增长了84.9%,其中联营门店营收更是实现了104.7%的高增长。星巴克亦是如此,四季度财报显示,尽管平均客单价同比下滑3%,但星巴克的整体收入、同店销售额和同店交易量均有增长。相比之下,缺乏头部品牌效应和供应链实力不济的中小品牌则在价格战里举步维艰。据窄门餐眼数据,从今年1月1日至10月13日,咖啡赛道已有近3.5万家门店闭店。《2023年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连锁咖啡在上海的占比不断升高,独立咖啡店的占比从2021年1月底的64.8%,降到了今年4月底的55%。即便是库迪,面对价格战也显得有些吃力,此前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曾提到,库迪一杯咖啡的成本可以控制在9元以内,但客单价与成本过于贴近无异于游走在亏损的边缘。更重要的是,在低毛利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更丰沛的盈利无疑对门店的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库迪的供应链能力带来更高的挑战,李颖波曾公开提到,库迪面临的问题几乎都是规模的快速膨胀带来的。有意思的是,库迪此前宣称,截至10月1日,闭店量只有21家;但据GeoQ智图数据,2023年上半年,库迪咖啡闭店数量高居咖啡连锁品牌榜首,高达318家。总的来说,以瑞幸、库迪、星巴克为首的头部品牌通过低价进一步打开了消费空间,伴随着门店的高速扩张让更多人喝到了咖啡。但价格战也加速了行业的重新洗牌,不少小连锁或者独立咖啡店因为头部品牌的扩张而变得难以立足,对还未出局的品牌而言,如何在价格之外找到其他优势成为下一阶段的命题。产品主义:连锁面向大众,独立走向专业长期以来,在论证咖啡在中国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时,市面上普遍采用对比分析法,即通过对比中国人与欧美日韩等国人的咖啡饮用量来证明中国人咖啡喝得远远不够。但这个论调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中国人愿不愿意喝咖啡,而过去几十年咖啡在中国的缓慢发展也的确证明了上述推测并非空穴来风。直到瑞幸带着生椰拿铁横空出世,才让这个问题有了更明确的答案,这杯不到20元的混合了椰奶的咖啡在短短8个月为瑞幸咖啡贡献12.6亿元的营收,堪称瑞幸的救命稻草。更重要的是,它让行业意识到中国人不是喝不惯咖啡,只是喝不惯“西式咖啡”。由此,现磨咖啡行业的产品思路被彻底重构,遵循美式、拿铁等西方口味的产品成为门店的基础款,混搭了不同原材料的咖啡型饮料才是门店爆款。以瑞幸为例,继2021年推出生椰拿铁后,2022年瑞幸联名椰树推出椰云拿铁,2023年又联名茅台推出酱香拿铁,在制造营销热度的同时也验证了其爆款制造机的能力。瑞幸之外,无论是本土的挪瓦咖啡、幸运咖、库迪,还是海外的星巴克都开始试水“咖啡+X”的路线,比如库迪在今年与五常大米联名推出了米乳拿铁,星巴克则靠着和Oatly的合作一手带火了燕麦拿铁。尽管在许多咖啡原教旨主义者看来,这种把咖啡当底料的咖啡因饮品算不上正统咖啡,但必须承认的是,正是头部品牌的常态化推陈出新,才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更何况,即便是星巴克,也曾对意式咖啡做了本土化创新,通过加水、加牛奶的方式,将意式浓缩变成了美式咖啡和拿铁咖啡,之后更是创造性地在咖啡中加入冰淇淋,打造了“星冰乐”这款超级单品。如今,无论是茶、气泡水、果汁、椰青、啤酒还是奶茶中常见的西米露、椰果、薏米、奥利奥碎等小料,都纷纷嫁接在了咖啡的基底中,也让“咖啡的尽头是奶茶”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共识。但另一方面,若以此趋势盖棺定论认为中国人喝不了正宗的“苦咖啡”却也有失偏颇,连锁品牌的本土化改造是为了争夺年轻人的*口咖啡,但对于资深咖啡爱好者而言,这种咖啡因饮料却并非心头好。换句话说,连锁咖啡针对的是咖啡小白,这决定了他们的咖啡必须茶饮化,以满足大众化的诉求,但对独立咖啡馆而言,他们面向的是资深玩家,这意味着他们的咖啡需要朝精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尽管过去几十年咖啡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化的消费品,但的确培养出了一批咖啡爱好者。另外随着连锁咖啡的高速扩张,咖啡文化走向了更多人群。尤其是各大城市开始兴办咖啡文化节,为独立咖啡馆和咖啡爱好者提供线下的交流机遇,也孕育了城市的咖啡文化。以4月份的陆家嘴咖啡文化节为例,据上观新闻报道,该文化节吸引了260余家品牌、超17万观众参加??Х冉谥?,除了千姿百态的特调咖啡,另一个出圈要素是咖啡价格,被9.9元喂养惯了的普通消费者或许很难接受咖啡节里动辄上百元的咖啡,也会惊讶于35元一杯的美式在这里居然成了良心价。但对资深咖啡爱好者而言,能喝到一杯由*咖啡大师亲手调配的瑰夏手冲咖啡,即便花上上百元也物有所值,毕竟瑰夏生豆一公斤就高达上万元。与此同时,今年天价咖啡也轮番涌上热搜,从2888元到4998元再到6200元,咖啡一次次刷新着大众的认知,却也借着热搜效应向普通人科普咖啡背后关于生豆、庄园、烘焙手法、风味物质等多方面价值。某种程度来说,作为舶来品的咖啡在中国逐渐趋近于茶叶或者白酒,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在被日益认可,在单纯的解困、好喝、平价之外,独立咖啡馆需要充当亦师亦友的角色,以专业性拴住“咖啡发烧友”。正如在良渚2023科技国潮产业大会上武夷山香江云茶兴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乾所言,连锁咖啡店想在瑞幸和库迪的夹击下生存非常艰难。“但有想法的独立咖啡店能活下来,因为咖啡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和专业属性。”5年时间,中国成“咖啡*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的舶来消费品不胜枚举,但咖啡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1999年星巴克*次将咖啡开进了北京国贸,但由于客单价太高,多年来星巴克始终受限于高端商务人群,对普通中国人而言,他们的*杯咖啡往往来自于雀巢或麦斯威尔的速溶咖啡??Х日嬲谥泄锤锩苑⒄蛊涫凳墙?年,这5年里,瑞幸是绕不开的里程牌,它是中国咖啡市场剧变的见证者,也是直接推动者。在成就中国咖啡的同时,瑞幸也两度把自己写进商业教科书。*次是2018年,那是星巴克进入中国的第20个年头,瑞幸用9.9元把咖啡从高端人士专属的神坛上拉下来,自此,咖啡在中国开始走向大众市场。但随着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瑞幸褪去了“国货之光”的光环,“华尔街镰刀”的笑谈传至街头巷尾,让瑞幸的信誉跌至谷底,方生又方死的论断甚嚣尘上。谁也没想到,造假的余波还未消散,瑞幸却再度成为商业传奇,2023年,瑞幸门店量扩张到14000余家,跃居中国连锁咖啡品牌之首。陆正耀当年做过许多出格的商业创举,比如著名的“战略性亏损”,但他的确前瞻性地预判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态势。2018年后,随着瑞幸以革命姿态激进地打开了咖啡的大众市场,Manner、挪瓦咖啡、Seesaw、幸运咖拔地而起,Arabica咖啡、Bluebottle等国际品牌也相继进入。与此同时,三顿半、隅田川、永璞等新锐速溶咖啡品牌也以颠覆者的姿态从雀巢、麦斯威尔等巨头的夹缝中脱颖而出,中国的咖啡市场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又是一个新的分水岭。行业价格战轰轰烈烈地持续了一整年,尽管导致了行业洗牌的加速,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释放了中国人饮用咖啡的习惯。根据Allegra Group旗下研究机构World Coffee Portal日前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的咖啡门店量接近5万家,居于全球之首,而这个头衔在过去20年一直属于美国。如果说2018年,瑞幸挑起的低价模式打开了一二线城市的咖啡饮用习惯,那么2023年的群雄价格战释放的则是下沉市场的咖啡需求。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瑞幸门店中近半数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库迪咖啡仅有37%的门店居于一线和新一线。即便是高贵如星巴克,也曾放话:“星巴克看重的不仅仅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场,也包括了近3000个县域市场。”《2022中国现制咖啡品类发展报告》显示,2021-2022年三线城市咖啡门店数量增速最快,达19%。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三四线城市咖啡外卖同期增长了101.9%,超过一二线城市的72.14%。5年时间,咖啡作为舶来品,从中国的一二线都市白领人群率先突破,伴随着头部品牌的扩张与交战一路向三四线乃至更下沉的县域市场渗透,如今的咖啡早已告别高端商务人士专属标签,成为大众化的饮品选择。但咖啡的故事结束了吗?不,中国咖啡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帷幕,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曾列出一组数据,“中国当前的年人均咖啡消费量是12杯,其中上海会更高一些,但这个数据从全世界看,日本是200杯,美国是380杯。”从数据来看,中国的咖啡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为2007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3693亿元。另一方面,中国人关于咖啡的认知也在成熟,尽管千元咖啡在今年屡屡被推上热搜,但百元咖啡却已经见怪不怪,在单纯的饮用属性外,中国人已经开始关注咖啡豆产地、生长庄园、烘焙工艺、香味口感乃至背后的文化属性。与此同时,咖啡在中国也长出了千奇百怪的姿态,各具特色的特调、拼配正在占领中国人的味蕾,背后个性独立、品味超群的咖啡品牌主理人更是咖啡文化在中国生根并长出新叶的重要推动力。当连锁咖啡凭借规模化的门店和强大的供应能力将咖啡变成国人的日常饮品时,独立咖啡店也在各凭本事讲述咖啡或本土化、或国际化的文化叙事,属于中国人的咖啡文化开始酝酿,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到来??Х仁谐〉南乱桓觥爸泄?,仍是中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普洛斯中国第十一期收益基金完成募集,投资规模30亿元
正文 CEO和董事会:权力的游戏 不过,罢免与反罢免,CEO和董事会之间的这场博弈,无关对错,只有立场。 “ChatGPT之父”、美国大模型创业公司OpenAI创始人兼CEO山姆·奥特曼(下称“奥特曼”),最近成了科技界的顶流。先是奥特曼被公司董事会罢免,全球科技圈瞬间炸开了锅。随后又传出消息,奥特曼及其同事将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高级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吃瓜群众和一众媒体还在分析事件走向之时,反转来得太快,大洋彼岸又传来了奥特曼重回OpenAI担任CEO的消息。事实上,CEO的罢免、出局与回归,在国内外科技互联网圈都不算新鲜事。苹果的灵魂人物乔布斯、特斯拉早期联合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都经历过被罢免,就连股神巴菲特,也曾差点被罢免。国内的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联想集团早期的董事兼总工程师倪光南、Blued创始人马保力(花名耿乐)、宝宝树创始人王怀南,也都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创业者成立一家公司并带领其发展壮大,理所当然是这家公司的主人,有控制权、决定权。但事实上,公司在股权和架构设置上没有做好防范,或者引入资本后让出话语权,沦为资本的“打工人”,都是比较危险的情况。一旦创始人和董事会大多数人的理念发生冲突,或者承诺投资人的业绩预期不达标时,董事会组织投票表决,同意罢免CEO的票数超过一半,就可以罢免创始人、CEO。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创始人、CEO也会用AB股、签署协议等方式来隔离可能的风险。不过,罢免与反罢免,CEO和董事会之间的这场博弈,无关对错,只有立场。1、一手创办公司,却被董事会踢出局在国外,CEO被罢免的事件一直就不少。苹果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就和奥特曼有类似经历。1985年,由于个性强势,且与领导层的观念不同,乔布斯被董事会禁止参与苹果的一切事务。无法忍受权力被剥夺,乔布斯选择离开苹果。不过在1997年,苹果收购了乔布斯在离开后创办的NeXT,乔布斯也因此回到苹果并重新掌握了领导权。特斯拉最初的创始人也并不是大家熟知的马斯克,而是一位叫马丁·艾伯哈德的工程师。马丁在2003年创办了特斯拉,一年后,马斯克对特斯拉投资了700万美元并进入董事会,后来成为特斯拉的董事长。由于马丁是技术出身,并不擅长运营之道,与马斯克产生巨大分歧,没过多久,便被马斯克辞退了。股神巴菲特曾险些被罢免。2022年,美国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计划投票支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罢免巴菲特的董事长职务,这次罢免行动,是该基金代表的“股东积极主义”与巴菲特“不干涉管理”的理念之间的碰撞。前者希望以最小的代价,驱动公司为社会、环境甚至政治力量付出更多,后者坚持在商言商,只赚看得明白的钱。不过,最终这场罢免未能成功。但像罢免巴菲特这样的事,这个基金做了不止一次。1992年11月,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游说董事会,导致通用汽车董事长兼CEO罗伯特·斯坦普尔被罢免。2003年,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公开谴责理查德·格拉索,认为他作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兼CEO,工资太高了,本来该监管他的委员会又形同虚设。舆论纷纷质疑格拉索,第二天,格拉索就自动请辞。有的公司CEO被罢免的过程,仿佛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宫斗剧”。2022年10月,全球“自动驾驶*股”图森未来罢免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侯晓迪,理由是侯晓迪涉及向一家中国初创公司不当融资和转让技术,可能违反了信托义务和证券法,并以此欺骗投资者?:蛳献约旱乃捣ㄊ?:“公司董事会无故投票并决定免去我的CEO兼董事会主席一职,董事会的操作流程和结论都令人怀疑。”后来,侯晓迪找到联合创始人陈默、吕程,三人联合用超级投票权暂结联盟,开除4名董事,重组了董事会,让权力再次回到了创始团队手中。但侯晓迪在2022年11月交出了公司的所有管理权和超级投票权,吕程担任了CEO,侯晓迪失去了实际权力。2023年3月,侯晓迪正式告别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图森未来。国内这样的事件也不少。1984年,倪光南担任联想首任总工程师,推出联想式汉卡,从而成为对联想贡献仅次于柳传志的人。然而,1999年,一纸解聘书让倪光南离开了联想。柳传志与倪光南之争也被外界称为企业家与科学家之争。互联网圈流传这一句话,资本是“门口的野蛮人”。CEO被董事会罢免,也就是被其背后的资本赶下台,听起来就是一场“大戏”。王志东曾是新浪网的创办人,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中文门户,2000年新浪成功赴美上市。2001年6月1日,段永基等新浪5位董事在董事会上宣布免除王志东在新浪的一切职务。有报道称表面上是因为董事会不认同他给新浪网设计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王志东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失败。类似的还有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合并之后,大众点评CEO张涛等创始团队陆续退出,汽车之家的秦致等创始团队在平安系接管后被免职,宝宝树创始人王怀南以及核心创始团队也在复星国际成为*大股东之后出局。Blued的创始人兼CEO耿乐因股价不及 “对赌”预期,一些投资机构要求他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回购股权。耿乐只能出售和质押公司股份,最终离开他亲手创建的公司。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在和资本的几番博弈后也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离开了公司。2、为什么CEO斗不过董事会?董事会在一个公司里拥有罢免CEO的权利,这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来的。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圣提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罢免CEO的法律法规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通常是负责任命和罢免CEO的主要机构。董事会的权利如何运行,又来源于公司章程的规定。通常,如果董事会认为CEO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或者其行为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就有权罢免CEO。创始人从公司一把手到被罢免,有哪些原因?最常见的董事会罢免CEO的理由,是双方对公司的发展理念不同。比如乔布斯被罢免,是因为当年乔布想投入大量成本去研发新产品,但研发新品会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价下跌,而董事会不愿意。OpenAI创始人奥特曼被罢免,网传原因之一是公司成立之初的规划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专注于技术,实现通用AI,但奥特曼带领公司偏离原路线,走上了一条商业化之路。而融资时签署了对赌条约、回购协议或业绩承诺,最终因为业绩或股价不达预期,创始人被迫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丢了自己的股份,最终狼狈离场,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比如Blued的耿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8年公司完成1亿美元融资,其实这笔钱完全可以不要,当时公司的现金流是充足的,但他总觉得应该通过融资来提升自己公司的估值,结果就是“拿了的钱,最后都是你的债”。他讲述,公司上市之前,有3家投资机构一直不签字,提出如果要上市,“你来兜底,签对赌甚至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协议。”一旦股价达不到投资机构预期,耿乐只能把自己的股份出售或者质押给新公司,以偿还投资款,这笔钱大概有7000万美元。Blued上市后因业绩亏损以及宏观环境影响,股价下跌,耿乐在对赌中失败,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公司。股权合伙专家郭承植向「定焦」分析,一旦公司多次融资,投资方不会完全把控制权交给CEO,必定会要求董事会席位,因为投资人要对自己的投资收益负责。融资后创始人的股份被稀释,董事会成员组成也更复杂,等于让出了一部分控制权,甚至有的创始人变相成了资本的打工人。郭承植还提到,罢免创始人、CEO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让CEO退出,回购其股份,相当于让CEO套现离场,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通常是因为团队太差或投资方太强势;另一种情况相对较多,是创始人继续保持股东身份和权益,董事会换一个CEO来管理公司。当然,也有董事会在罢免CEO之后反悔,再把CEO找回来重新任职,典型的如乔布斯和奥特曼。翻看过往案例,罢免CEO这类型事件多发生在科技、互联网等行业的公司身上。原因在于,这类型公司的发展速度较快、估值较高,他们上市资本市场也不太要求利润,更看重规?:陀?。他们背后的资本投资的逻辑就是靠高估值套现,这就导致这些公司需要不断融资烧钱来换取增长和规模。事实上,董事会从某种意义上跟创始团队很容易存在价值博弈和利益矛盾。郭承植解释,董事会可能希望短平快拿到收益,会更看重股价和收益,而创始人寻求财富回报是一部分,可能也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短期利益,实现长期价值。这样双方在公司的发展速度、盈利模式、战略方向的规划上可能会存在偏差。李圣补充,罢免CEO的机制可以保持公司运营的有效性、保障股东权益,缺点是影响公司稳定性,罢免程序复杂。3、CEO反罢免,拿什么博弈?是不是CEO就永远处于弱势地位,斗不过董事会呢?当然不是。创始人、CEO也有种种手段来制衡董事会,和资本博弈,维持自己的话语权。*种方式是通过股权控制。比如创始人直接让自己在公司的持股比例超过50%,或者通过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保持自己的控制权。第二,协议控制。具体来说,创始人可以和股东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创始人投什么票,股东也投什么票,或者双方签订委托投票权协议,股东把投票权委托给创始人,都能保证创始人的控制权。第三种方式是通过约定进出董事会成员的条件来掌握控制权。比如马云在阿里的持股比例并不算高,但他依然能掌握阿里的*控制权。阿里2014年在美国上市时,马云持股比例为8.9%,随后经过几次减持,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马云持股比例降到了4.8%。近两年阿里财报中已经不披露马云所持有的股份。马云能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原因是阿里的合伙人制度。阿里的大事由董事会决策,但超出一半的董事是阿里合伙人,而阿里合伙人的加入和退出由合伙人委员会决定。根据阿里2023财年报告,目前合伙人委员会成员包括马云、蔡崇信、张勇、彭蕾、邵晓锋以及吴泳铭,马云和蔡崇信还是*合伙人。且阿里上市时,就已和软银等投资机构达成了一致,投资方只拥有分红权,不干涉管理,这就确保了马云手上的决定权。第四种方式是AB股制度设计。AB股也就是同股不同权,将公司的股票分为A股和B股,对外部投资者发行的A股每股只有1票投票权,而管理层持有的B股每股有N票的投票权,不过我国的《公司法》不承认AB股的股权架构,这一做法仅限于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京东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京东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2月28日,刘强东持股为12.7%,有73.9%的投票权,京东的控制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刘强东手里。创始人、CEO防止自己被罢免,还有一些非法律层面的手段。郭承植提到,一个未雨绸缪的方式是,找投资方的时候,要看价值观是否匹配,考量对应的投资人是不是真的愿意陪项目走下去,是不是真的相信创始人;另一个相对有效的方法是,创始人、CEO掌握核心资产,比如技术专利、品牌,或者别的有足够差异化的竞争壁垒的东西。“有的创始人掌握核心技术,出局后可以马上创业再起家,或者去竞品公司任职,这也是谈判筹码。”防止CEO被罢免的机制也有其两面性。李圣提到,优点是保证公司的稳定性,鼓励长期投资,缺点是这一做法可能会阻碍改革,过分保护CEO也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利益。在情绪上,大多数人会觉得创始人被罢免很悲壮,资本是嗜血的,社会舆论容易更多地支持创始人而非董事会。事实上,视角不同,立场就不同。从创始人角度来看,自己的公司自己不能做主,被罢免代表着董事会对他极大的不信任,甚至代表着有人想借此抢占公司;而站在资本角度,他们也要保证自己的资金收益率、回报周期等,并且确实有创始人达到一定财富阶段之后就没有心思保持创业状态了,找一个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也不一定是坏事。针对双方可能出现的矛盾,郭承植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在公司融资、发展过程中,要判断好是不是真的需要太多融资,未来要如何平衡与投资方的关系;第二,做好公司早期法律架构与股权架构,避免投资方权力越线;第三,提前想好退路,假如真的被罢免,要有对冲措施。不过,行业内的一个共识是,虽然董事会有这样的权力,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动用这个权力罢免创始人、CEO。毕竟,创始人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换帅是动摇军心的做法,对公司声誉也有影响。罢免CEO,无异于玉石俱焚、鱼死网破,走这一步棋,风险很大。“总的来说,董事会罢免CEO和CEO防止被罢免都需要在保障公司的有效运营和保护股东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公司应该制定合适的制度,以确保CEO既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又能接受合理的监督。”李圣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定焦On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ChatGPT「周岁考」:微软发飙,谷歌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