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江西省税务局关于开展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点工作的公告
正文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4,看AI 变革如何增强人生 IF 2024 的结束是一场大会的终点,更是一个全新篇章的开篇。 12 月16 日-17 日,由极客公园主办、751 联合主办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4」(GeekParkInnovation Festival,以下简称「IF」),在北京751 园区·传导空间成功举办。这也是IF 大会时隔两年后再次回到北京举办。2023 年,科技圈风起云涌——新能源汽车激战正酣、ChatGPT一鸣惊人、大模型席卷全球、苹果发布Vision Pro、人形机器人走向大众……可以预见,新一轮的技术爆发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范式革命已经启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IF 大会主题是「增强人生」。正如极客公园创始人 总裁张鹏所说,科技的进步正在为新的时代绘制一个充满活力的草稿,而为这个草稿填色点睛,是创新者们令人兴奋的全新机遇。十三年来,IF 伴随着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从腾飞到*。这个舞台不仅见证了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Uber 创始人卡拉尼克、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等全球传奇极客的亮相,还记录了雷军、张一鸣、王兴、黄峥等中国杰出创新者的最初起点和高光时刻。*不变的是,IF 始终坚持与创新同行,与时代偕行。今年是IF 举办的第十四年,极客公园邀请了三十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科技创新者,剖析这场技术革命对企业、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找到大模型带给创业者的时代机遇。同时,现场还发布了极客公园整理的「中国创新力量50」、2023 中国「+大模型」先锋案例TOP10、2023 年度极客*好物、「极」智新势力·2023 智能汽车年度榜。01 通向AGI 之路2023 年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 技术狂飙突进的一年。没有任何一场技术革命像大模型一样,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所有人快速形成共识,并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在美国,OpenAI引领Google、Meta、微软等企业重新卷入AI 领域的战火;在中国,百度、智谱、百川等企业纷纷加入。这不禁让人回想起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的峥嵘岁月。大模型将让产品、工具,甚至商业模式产生怎样的变化?每个个体该如何运用AI,在新时代变得更自由,更有价值?在活动现场,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探讨了AI Native 时代所需的产品和开发者。他强调,今年绝大多数时候,全社会焦点都在大模型本身。但他一直的观点都是,在基础模型之上要有千千万万的AI 原生应用,大模型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李彦宏认为,中国现在有好几百个基础模型,这是对社会资源巨大的浪费,尤其在我们算力还受限制的情况下,更多的资源应该放在去探索跟各行各业的结合,探索有没有什么全新的超级APP 的可能性。在一场对话中,钉钉总裁叶军和大观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共同探讨了到底该如何理解AI 时代?叶军是技术乐观派,认为科技变革将为每个个体带来机会,强调人类能够掌控技术工具;刘擎则对大模型的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当前AI 技术变革与以往不同,可能引发政治文化冲击,导致社会结构调整。不过,他们也都认为,技术的发展之路虽漫长,却是充满希望的,人们需要拥抱它。与此同时,作为商业文明的建设者,从业者也需要更有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多地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思考、进行创新,毕竟企业的成功和商业文明最终靠个体来创造。在另一场对话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智源研究院原理事长张宏江和Google DeepMind 资深工程师卢一峰,剖析了当今大型语言模型的现状和挑战。他们表示,现有的的大模型在「快思考」方面表现出色,但有时遇到困难需要引入「慢思考」概念。同时,幻觉问题是制约大模型深化改变人类生产力的关键。他们认为多模态学习可能是未来的前沿,希望未来训练目标更全面,包括文本和其他感知信息,使模型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对于从业者来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深刻理解大模型的潜力和问题,激发对潜在运用的激情。他们鼓励创业者积极迎接大模型带来的创新浪潮,努力在技术和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同时为整个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百川智能创始人、CEO 王小川也分享了对国内大模型竞速的看法,以及「AGI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经理」。在谈到当前大量创业者聚焦大模型而未见Super App 出现时,王小川提到,技术仍在不断变化,而今天要做应用应注重技术产品契合度。他建议创业者从产品力的角度出发,关注技术是否适合市场需求。关于AI 时代产品经理的不同,王小川认为产品经理需要真正下场去实践,见过用过大模型,才能更好地设计产品。他还提到AI 产品的尺度是人,产品的设计要先让人用得爽,然后用得好、用得上。智谱AI COO 张帆分享了公司在AI 时代如何构建产品竞争力。他表示,行业已经从追求模型跑分转向了真正的应用落地阶段。他提醒企业不要将大模型视为「许愿池」,对于短期期望过高。他提到做到70 分和90 分的差距巨大。同时,张帆还表示,企业在大模型落地时面临关键问题:如怎样正确理解AI、企业是否AI ready、选择何种路径迎接AI 等。除了上述几位大模型领域的科技*,有赞创始人兼CEO 白鸦,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 唐毅,蓝湖创始人CEO、MasterGo创始人CEO 任洋辉,Kyligence联合创始人兼CEO 韩卿,Zilliz合伙人兼技术总监栾小凡,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蔡晓岑,Dify.AI 创始人 CEO 张路宇等国内*秀的产品和应用开发者,就AI 时代新应用的探索等问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02 赛博世纪的平台、计算和终端AI 确实给各行各行再一次按下了加速键,但值得关注的进展不止于此——从内容社区的演变到智能汽车的进化,再到AR 空间计算、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新进展,科技进步正在全方位地加速推动产品创新,引发新的一轮技术爆发。2023 年,处于移动互联网存量时代的博弈中,人们似乎已经默认了一个事实:在强者林立的竞技场中,新入局者很难突围而出。所以,任何新兴的商业现象都会被放大观察,而小红书也不例外。小红书COO 柯南分享了对小红书商业价值的深刻思考。她强调多年来小红书通过细心经营打造了真诚、利他、互信的社区氛围,为商业化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个背景下,商业化的出现,如种草、店播、买手经济、电商等,并未伤害社区,相反,赋能了社区中的「个体」(即用户),为他们创造了价值回报。这一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了营销、电商等行业的生产关系,催生出创新的商业价值,包括高质量的信息流动(社区价值)、高效连接(社区价值+商业化价值)以及由此衍生的交易价值。两位小红书商家的代表——东边野兽创始人何一、grado格度创始人柴晓东,以及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高级工程师魏武挥,共同组成了一场圆桌,探讨了新时代下,如何激活「个体」?以及在时代、技术和商业逻辑三重更新下,平台为「个体」创造了哪些机遇?而「个体」又如何抓住这些机会和确定性?圆桌对话:《在增长的平台,如何找到属于你的「增长」——小红书商业的近距离观察》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不断进阶,智驾开启无图落地元年,智舱进入多模交互、多屏融合、主动交互的新阶段。特别是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大幅拓展了智能汽车、出行平台等的能力边界。小鹏汽车一直在探索未来出行方式,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分享了他们在飞行汽车的最新进展——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它由陆行体和飞行体构成。其中,陆行体具有可乘坐4-5 人的智能驾驶座舱,采用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6X6 全轮驱动,后轮转向;飞行体则应用纯电动垂直起降技术,搭载270°全景双人座舱,支持手动/自动驾驶两种驾驶模式,可与陆行体自动分离/结合。据何小鹏介绍,分体式飞行汽车拥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场景:不仅能纵向拓展个人用户的出行边界,也可服务于应急、救援等公共事业。集度CEO、极越CEO 夏一平分享了大模型「上车」后,汽车机器人应该什么样。他表示,极越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造一辆车,而是要打造一个「汽车机器人」。与许多汽车仅在原有基础上添加智能??椴煌?,极越要打造一种在智能化上生长出来的全新汽车范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脑机接口、具身智能、XR 等领域的前沿科技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行业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更涉及产业布局、应用创新以及有效治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突破,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脑虎科技创始人 CEO 彭雷分享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进展,表示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脑机接口将脑电信号还原为语言信号并接入大语言模型,如同打字时的自动修正,这可以视为实现了人类与AI 的融合。他表示,当前大语言模型的输出仍受之前输入训练的限制,而脑机接口+AI 或许能够通过传感器不断积累新的信息,成为未来的新兴形态??梢钥萍即词既? CEO 杨健勃以机器人行业从业者的视角,分享了科技在该领域的探索,并对陪伴机器人赛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他认为技术栈的转变将引发对交互形式的需求变化,就像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渡一样。在大语言模型的新技术范式改革下,科技创新也在探索新硬件的可能性,目前主打家庭场景、提供情感价值的机器人,未来则有望打造「Home's.AI」。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 李宏伟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增强现实领域的巨大潜力。他认为,Ai Pin 的爆火满足了用户对科技创新的渴望,但未来AI 的首要入口将是AR 眼镜。AR+AI 的深度融合,可以拓展更多生活场景,延伸人的能力,比如语义理解、音频识别、3D 模型生成等。目前,尽管消费级AR 迎来了复苏,但AR 的「iPhone 时刻」尚未到来,未来AR 眼镜仍需要具备杀手级的场景和应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在快速演进,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IF 2024 的结束是一场大会的终点,更是一个全新篇章的开篇。在这个高度创新的时代,科技的浪潮愈演愈烈,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如同一座连接着科技前沿与创新思维的桥梁,将创新者们聚集在一起,激发着跨越思想边界的火花。 2023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和ChinaJoy展会二十周年庆典在穗隆重举行
正文 消费者为什么害怕预制菜? 一直以来,预制菜遵循的是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预制菜的定义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和/或预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01 你吃的是预制菜,却不便宜2001年,日本的日冷食品企业,耗时多年研制出了本格炒饭,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这款冷冻炒饭不仅完全还原了炒饭的口感,更是做到了*的低价,不仅吊打上班族套餐的吉野家,甚至比一些泡面还要便宜。即便在几轮涨价后,今天的价格也不过329日元。日冷食品如今在日本市占率超20%、年产值超千亿日元,其发家史就是从一款平平无奇的冷冻炒饭开始的。据《灵兽》了解,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日本,追求*性价比到抠门程度的消费者,用便宜量大的冷冻食品来代替正餐。这款物美价廉的炒饭得以盘踞畅销榜*的位置长达22年之久,一年卖出百亿日元,由此奠定了日冷食品称霸预制菜市场的基础。日冷食品做着不起眼的便宜主食,却用规模效应获取了大众消费这个基本盘,同时也赚走了整个市场最多的钱。而这套“日本经验”在中国并非不可复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中国市场的速冻米面行业里,思念以及三全水饺合计有超40%的市场份额。算下来,流水线每小时产10万个的速冻饺子,率先统一了南北人民的味蕾。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效率的体现。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大公司出品的预制菜,往往比小作坊更有保证。只不过眼下火热的预制菜在中国市场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一众品牌潜心研究佛跳墙、酸菜鱼,在C端卖的不比外卖便宜,在B端省了后厨的功夫,却也狠狠地刺了消费者一刀。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他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发现酒店提供的婚宴套餐中有七成的菜品是预制菜,而且味道不佳,令人失望。据称,这份婚宴套餐的标价是5999元/桌。网友表示,这样的价格和质量完全不成正比,不如农村的流水席。据了解,这位网友参加的婚礼是在某知名酒店举行的。他通过熟悉餐饮行业的朋友得知,这桌婚宴至少有七成是预制的。而且,他还向定制预制菜的商户提供了这份婚宴菜单,发现配货成本仅需1196元。换句话说,这家酒店通过使用预制菜赚取了近4000元的利润。网友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和侵权行为。除此之外,表演“现制”的袁记云饺,原本只是一家起源于广东韶关的饺子馆,却凭借透明档口里包饺子的大妈,取代了东北饺子王,成为了席卷全国的“顶流”。高喊着“现包现煮更新鲜”,袁记云饺短短3年间火速开出3000多家门店,遍布一二线城市街头巷尾,成为了打工人钟爱的性价比之选。一份饺子20多块,比速冻水饺更贵,但比喜家德便宜得多。在众多20多元的炒面炒粉麻辣烫里,袁记云饺的价格优势并不突出,却手握着“大妈现包”这张王牌,让吃腻了料理包的年轻人难免为此上头。只不过,袁记云饺嘴上承诺“上架货品超过2小时未卖出,会立刻下架绝不售卖”。背地里,饺子馅却是调味冻肉、饺子皮也是半成品,统统由总部统一配送到店,只有“包饺子”这个动作,是现制的。得知真相的消费者直接在微博刮起舆论风暴:既然都是预制菜,为什么我不吃更便宜的三全呢?02 消费者的困扰如今,随着预制菜不断“参与”进大家的日常生活,关于它的争议也从未停歇,其中不乏负面评价。例如,卫生状况差、营养价值低、添加剂多等,这些评价反映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诸多疑虑。从预制菜遭遇“抵制进校园”到被“酒店消费被吐槽”等市场质疑之声,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当前预制菜品类存在概念定义不清、加工流程不明确、存储配送环境不透明等各方面的标准缺失问题,再加上预制菜赛道上“玩家”鱼龙混杂,使得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使用范围与食安隐患产生了质疑,继而直接影响了预制菜品类的健康发展。例如,一位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的学生家长表示,他们对于学校购买的预制品食物的来源存在疑虑,担心可能存在来自不正规生产厂家的虚假产品或者瞒报情况。此外,由于预制菜中通常会含有大量的添加剂,他们担心孩子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位于大兴区某鲜生超市,一位计划购买蒜香烤鱼半成品的消费者说,由于半成品菜品的烹饪方便且味道不错,他经常购买这类产品。然而,由于各地预制菜的产品标准并不统一,各类餐品也有不同的标准,这让他在选择时感到一定的困扰。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厉曙光教授指出,近年来预制菜备受欢迎,许多网络直播间都在推销各种预制菜。虽然只要这些预制菜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其安全性无需过度担忧,但安全性并不等同于健康性。未成年人是特殊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应区别于普通成年人,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预制菜进入校园后,许多问题可能会影响其安全性,例如原料的选择、洗净切配以及运输等环节,都需引起关注并加强监管。此外,预制菜进入学?:?,食品包装材料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03 参差不齐的标准当前预制菜参考的多是团体标准,但全国有200多个预制菜团体标准,标准体系不统一、层级低,例如净菜,有的地方协会算预制菜,有的地方协会不算。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的担忧:一是,舌尖安全。近些年来,像“福寿螺”“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及“用调制乳代替牛奶”等餐饮乱象时有被曝光,难免会消耗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当下,人们不仅希望吃得饱,更期待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处于“狂飙”发展中的预制菜行业,在某种程度而言仍存在生产主体不明晰、生产过程不透明等问题,这些或许都是让消费者感到焦虑不安的来源。二是,品控管理。资本逐利下,有的企业在原材料上投入占比较低,食材选择有限,配餐提前加工,储存时间较长,影响了食物的营养价值;有的企业为了提升口感,放入大量油炸食品,添加了很多添加剂。三是,标准制定。虽然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发展迅猛,但相应标准却尚未明确。由于缺少明确准入门槛,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也加入预制菜生产行列。对此,陈立平教授在之前接受《灵兽》采访时表示,预制菜发展到现在,变成了“谈预制菜色变”的境况,不少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质疑,恰恰是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这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底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标准。当前,预制菜产品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缺失,地方和团体标准各行其是,不仅没有强制性,还互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这导致产品良莠不齐,不利于建立预制菜全过程监管体系,也容易导致消费者不信任。预制菜产业发展至今,迫切需要推出标准来规范行业、引领发展。04 众声喧哗的预制菜因为进入门槛低,预制菜近年来也成为创业的*。中国现存6.4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仅2020年就新增1.26万家。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按照这个速度,一众研究机构直接给出了大胆预判:未来7年超万亿,最终实现3万亿规模。此外,2022年,“预制菜*股”味知香营收仅为7.98亿元,净利润1.43亿,净利率高达17.9%,给了参与者更多的诱惑,吸引来了众多跨界玩家——格力、碧桂园、顺丰、阿里等,纷纷入局,就连放贷翻车的罗敏也想借预制菜翻身。而这样一个庞大且天花板足够高的市场,却是有品类没品牌。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品牌创业、渠道商下场,甚至跨界做预制菜,都有干出一个大品牌的可能性。预制菜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新消费浪潮里的明星赛道。迟迟难以盈利的盒马和叮咚买菜,也在预制菜上找到了突破口,纷纷下场做起了自有品牌预制菜。前者有盒马工坊,卖鱼片、牛肉片等即烹菜,也卖酸汤锅,羊肉汤锅等即热菜;后者叮咚买菜多品牌并行,既有“拳击虾”专攻爆款小龙虾,也有“蔡长青”卤鸡爪,卤鸭脖等。传统商超也想依托预制菜增加营收。世纪联华创立了农华原味和农华小灶,主打一个品类齐全;精品超市Ole则瞄准了月薪5万的高级白领,推出了佛跳墙、溏心鲍鱼、干制鱼胶等高端菜品。众声喧哗的预制菜市场迎来了*繁荣。2019年,预制菜规模仅2445亿,相比4.7万亿的餐饮市场,占比仅为5.2%;仅仅三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长至4196亿,在餐饮市场的占比接近10%??瓷先?,预制菜形势一片大好,但困住了一众杀入预制菜市场的创业者们。2021年大量企业涌入预制菜,导致预制菜发展备受冲击,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趣店集团的罗敏。2022年7月,趣店集团旗下“趣店预制菜”品牌正式发布,罗敏花费2亿元在直播平台掀起铺天盖地的推广,还邀请了傅首尔、贾乃亮等达人助阵。在真金白银的声势下,趣店预制菜单日售出956万份,新增粉丝397万,场观人次达9587万。然而还没等到趣店预制菜成长起来,罗敏开始玩起了擅长的“放贷生意”,声称“不收加盟费,还提供一年的无息贷款”。罗敏在直播间公开喊话宝妈加盟趣店预制菜:“宝妈们只要在小区几百米附近开一家预制菜门店,每天只需卖出50份菜,每月即可轻松赚大几千元收入。”最终在全网声讨下,罗敏黯然宣布退网,趣店预制菜的财富梦随之破灭。2022年1月,陆正耀带着舌尖英雄喊出“万亿厨房革命”的口号,仅仅两个月拿下了16亿融资,但仅在半年后,“舌尖英雄”各地门店陆续传出倒闭消息,“2天营业额300元”,加盟商血亏。预制菜的名声开始越来越不好,在2022年下半年之后,市场上就彻底失去了预制菜的声量。在漫长的一年里,预制菜赛道悄无声息,直到现在,预制菜又开始活跃起来,只不过这次依然是负面新闻,与上次B端市场的反噬不同,这次预制菜面对的是消费者为代表的C端市场的集体质疑。05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预制菜是深有潜力的大产业,但还得多点冷思考,解决好吃、安全、健康、标准等诸多问题,才能真正让市场也热起来。官方或将出台新政,重新定义“预制菜”这一热门品类。据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一份关于征求预制菜定义意见的官方文件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尽管流传文件截图上标注了“此件不公开”,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确实留意到了这份文件。该函件显示,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预制菜定义及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前期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预制菜定义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值得说明的是,目前这份网传的《征求意见稿》真伪仍有待官方确认,截至发稿时媒体尚未在相关部门的网站上查询到意见稿。网传的意见稿对预制菜给出了定义。而定义中有两点最受关注:其一,预制菜不使用防腐剂;其二,主食类食品不属于预制菜。一直以来,预制菜遵循的是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预制菜的定义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和/或预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依据该定义,业内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即食(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净菜)。据了解,网传文件不禁止预制菜使用调味料,但禁止预制菜添加防腐剂。目前,网传的这份意见稿是否为真,未来能否实施,都有待时间验证。不过,需要正视的是,预制菜要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谨慎合理使用添加剂又或是完全不用添加剂也许并不是关键,如何进一步升级储存保鲜技术、提升口感、做好食安保障,并做好合理售价,也都需要广大预制菜企业找出答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灵兽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变革·成长——2023财联社第六届投资年会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