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出售不动产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正文 硅谷无人车巨头:清洗9高管,裁员24%! Cruise的雪崩不仅波及到了基层员工,就在发布全员信的前一天,Cruise母公司通用经过安全调查后,开除了Cruise9名核心高管。 全球自动驾驶三强Cruise,跌入谷底:Cruise最近宣布将裁员超90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前一天还开除了9名核心高管。一度估值超300亿美元的Cruise雪崩不断,Robotaxi运营资格被吊销,自动驾驶驾驶车型停产,两名联合创始人先后离职,母公司砍掉数亿美元预算。但是Cruise并没有放弃希望,正计划重启Robotaxi业务,大洋两岸,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也先后取得进展。Cruise跌入“*谷”Cruise裁员的消息,是以全员信的形式公布的:联席总裁兼CTO莫·埃尔什纳维(Mo Elshenawy)向公司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Cruise联席总裁兼CTO Mo Elshenawy他在邮件中宣布,公司将裁掉24%的正式员工。据了解,Cruise员工总数约为3800人,所以此番裁员会超900人。埃尔什纳维解释称,公司放慢了商业化进程,必须要裁员。他补充道,Cruise现在的优先事项是安全和改善无人车表现,这次裁员主要涉及运营和其他领域,一些技术岗也会受影响。Cruise的雪崩不仅波及到了基层员工,就在发布全员信的前一天,Cruise母公司通用经过安全调查后,开除了Cruise9名核心高管。这其中包括原首席运营官Gil West,他在Cruise大规模部署无人车之初加盟,推动尝试Cruise的商业化落地。??△Cruise原COO Gil West通用表示,开除Cruise的高管是“前进的必要一步”,实现新目标需要新领导层,“问责制”将是今后Cruise的工作重点之一。“必要一步”后,目前Cruise官网的领导页只剩下四人,除了两名新上任的联席总裁,就只剩下分管人事和风险管理的两名高管。能开的高管基本都开了??吖芮安痪?,就在本月初,通用还削减了Cruise数亿美元预算,当时外界就预测,Cruise将裁员。再加上更早前,Cruise的创始人、原CEO凯勒·沃格特(Kyle Vogt)在公司裁撤部分临时工后预告过,涉及正式工的裁员将到来。只不过预告完没两天,身兼数职的沃格特就辞职了,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丹尼尔·坎(Daniel Kan)跟着也辞任首席产品官,双双离开了Cruise。△Cruise联合创始人Kyle Vogt(中)和Daniel Kan(左)Cruise陷入了高管重组,CEO大位空悬至今 。所以总的来说,这次裁员并不意外,早有征兆,是Cruise雪崩的继续。Cruise如今的糟糕情况,让发布裁员通知的埃尔什纳维在本月初的全体会议上坦承,Cruise跌入了*谷(all time low)。而低谷的开端,要追溯到一起致命事故。8月中旬,加州决定允许无人车不分时段路段运营测试。当局的本意是想加快无人车商业化落地,但Cruise在解禁后不断造成事故,包括突然熄火造成交通堵塞,撞上消防车,挡道救护车等等。Cruise事故不断,引来当局开展调查,民众示威抗议。在调查期间,Cruise还卷入了一场致命车祸:当时一名旧金山女子发生了车祸事故后,被Cruise无人车“无视”拖拽,最后抢救无效。也因为该事件,Cruise被以安全问题为由,吊销了无人车运营资格。加州民众还进一步要求,重新审议Robotaxi开放运营的听证。这之后,Cruise坏消息不断:自动驾驶车型Origin停产,还裁撤了一批临时工。两名联合创始人在一天之内,先后抽身离职。母公司通用也是麻烦缠身,电动化转型不顺,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刚刚也开启了裁员,涉及员工超1300人。此前股价一度跌至两年来*点。通用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自2017年以来,Cruise已亏损超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83亿。而为了提振市场预期,通用2024年预算的*刀就砍向了Cruise。通用首席财务官表示,Cruise明年的成本支出将削减数亿美元。也正如外界预测的那样,Cruise开始裁员。Cruise自称“跌入谷底”,却并没有放弃希望,Cruise的低谷,也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的又一股寒潮。虽然在旧金山的运营资格被吊销了,但Cruise计划在旧金山之外另寻一座城市,重新开始运营Robotaxi。与Cruise并驾齐驱的Waymo最近还取得了新进展,其无人车开始在凤凰城提供机场接驳服务了。不过有了前车之鉴,Waymo对提供接驳服务更谨慎:时间上仅限晚上10点到早上6点,路线上只支持在3号和4号航站楼接驳。而把目光重新投回大洋彼岸,国内也先后推出利好法规,允许L3/L4自动驾驶车辆在试点路段合法上路,符合条件的Robotaxi可以去安全员,宝马已经在上海获得了L3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所以,Cruise的雪崩不断,并不代表着自动驾驶的“丧钟为谁而鸣”,自动驾驶的“太阳照常升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能车参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二期临床撬动百亿美金市值,下一个减肥药的疯狂
正文 北京中产最新户外方式,仨字 天冷了,短时间内没机会再捡拾菌子了,但下个秋天,我要再去北京森林里碰碰运气,无论如何,一定要独立捡到一颗菌子。 在当下最火的户外圈,有什么比徒步更松弛,比露营更省钱的活动呢?答案可能是捡菌子。北京人素来有着捡秋的传统,喜欢在秋天跑到森林里拾些核桃、叶子、松果或板栗,拿回家收藏或是吃掉,留下一个独属于秋天的烙印。在2023年的秋天,北京人喜欢捡拾的品种多了一样——菌子。也许是受到云南人的启发,北京人的社交媒体上也兴起了一阵捡菌热潮,他们分享自己在北京郊区捡到的菌子,通常是满满一篮子,黄的、红的、棕的、黑的,颜色各异,大小也不同,有些像手掌一样大,有些只有手指般大小。有人说捡菌子“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有人说“这种感觉让人上瘾”。捡菌子这件事儿几乎满足了城市i人对于理想周末的所有想象:户外、探险、美食,安静自在且有“开盲盒”般的未知刺激。但是捡归捡,食用就是另一回事了。划重点: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生命只有一次,中毒治疗一次2万起。来自20年拾菌专业户柳开林的温馨提示。菌子的风刮进了北京去年5·1,《食菌记》的作者柳开林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附近爬山时,偶然发现了一簇好看又好吃的菌子,晶盖粉褶菌。这种可爱的菌子因为帽子中间凸起且颜色比较亮、菌褶呈粉红色而得名。●晶盖粉褶菌(2022年5月,北京门头沟),摄影/柳开林更多的发现是6月中旬,在北京门头沟的著名景点百花山,柳开林在书里记录了当时的景象,“在茂密的白桦林里,有很多倒地腐朽的白桦木,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这些松软的木头上,我发现了宽鳞大孔菌、杯瑚菌和沟纹阳盖伞。它们都长在腐木上,可判断属于腐生菌。”作为云南人,柳开林*次发现北京的野生菌竟然如此丰富,他的菌子基因觉醒了。此后他动不动就开着车,带点午饭和水,从北京的南三环跑到北京的山区捡菌子。最多的时候,一周能捡个2、3次,一次5个小时以上。心情好的话,就不止5小时了。每次找到的菌子,柳开林都会把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至于为什么不拍视频,是因为不想为了拍视频,损失捡菌子的乐趣?:芸?,一些北京当地人关注到了他,主动要求柳开林带他们一起去拾菌。今年8月,柳开林在北京延庆组织了一场拾菌活动。最多的时候,能有几百人来报名。为了筛选出那些拾菌意愿强,且不会轻易放鸽子的5-10人,柳开林有时会收费300元。●柳开林和大家一起识菌子,摄影/毛莎莎来和柳开林一起捡菌子的,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不认识菌子的人,觉得捡菌子很好玩很治愈,便来玩玩。一类是老家就在西南或东北一带的,对菌子感兴趣且有着一定情感连结的。还有一类就是带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来认识自然的。我有些不解,北京菌子的历史应该也蛮久了,为什么今年捡菌子才成为都市人中的新潮流?“大家都太卷了,想放归山林”,柳开林说。只是在这之前,大家选择放松的方式多为爬山或徒步。他加入的字节爬山群里,有些员工就算要一周工作6天,也要抽1天去爬山放纵自己。而捡菌子这种形式既能锻炼身体,实现爬山的效果,又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松弛,还能顺便学点生物学知识,很难不受到追捧。●柳开林和大家一起捡的菌子,摄影/毛莎莎这也衍生出了一门带人拾菌的生意。今年9月,住在北京昌平黑山寨村的村民陈姐,知道一位博主“山野拾珍”偶然发现了松露,后来他们组织大家上山刨松露。参加的人数越少,收取的费用越多,15人的价位为398元,10人的价位为598元,5人的价位为998元,还附赠一些小礼物,两颗松露、一瓶松露蜜,还有一块水晶。从2018年开始陈姐就带着城里的北京人在村里进行“转山寻宝”活动了,利用山里的资源,她带着大家捡板栗、核桃、大枣、蘑菇、野菜,还有沙参等等,也算是谋生的一种方式。陈姐明显地感觉到2021年开始,进山的城市人越来越多了,而到了2022年,进山的人“就控制不住了”。不少人是*次来到山里,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了陈姐的回头客,半年内付费6、7次。柳开林说,每年的5-11月是北京捡菌子的季节。由于今年北京比较湿润,菌子生长的时间可能会延续得更长一些。百闻不如一见,10月27日,抓住秋天的尾巴,我和同事约上了柳开林,驾车1小时,从北京朝阳区去往位于昌平区的黑山寨村,亲自去感受下拾菌的魅力。像捕猎动物一样捕猎菌子我们11点左右到达黑山寨村,车被随意停在村口,旁边是一个未被开采过的小山坡,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乱七八糟、未经修剪的树枝,没有人来过的痕迹。柳开林说,菌子最喜欢长在这些没有路的地方。出发前,柳开林就提醒我们要穿上防滑鞋,长袖长裤,并带好登山杖,既能防滑,如果有蛇还能打一打。起初的山路还算平缓,越往山林深处走,每走两步,就得顺着土坡向下出溜一步。一到山上,腿长手长的柳开林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在交代我们注意安全后就头也不回径直找菌子去了。我曾在柳开林的书中看过菌子生长的规律——要么在坡上,要么在沟里,要么长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换言之就是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且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但真去实践的时候,看着满眼分不清是什么品种的树,以及一地枯黄或是褐色的落叶,早就已经晕头转向。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技巧,全是感情”。没几分钟,柳开林找到了*颗菌子,大声招呼我们过去。他的脚旁“站”着一颗黄灿灿的伞状菌子,和枯黄的树叶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到。●点柄乳牛肝菌(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柳开林介绍这菌子学名叫点柄乳牛肝菌,俗称松蘑或是黏团子,多和松树共生,把菌盖上的黏膜撕掉或是焯水后便可食用。作为一个长期陷入“颜色越艳丽的蘑菇,毒性越大”误区的人,看着如此艳丽的菌子,总有些莫名的恐惧。但当我*次把这颗菌子从土里连根拔起时,再多的恐惧都被治愈所代替——不知是不是因为土壤太过潮湿,菌子的“出土”过程十分丝滑与酣畅,眨眼工夫,就已经躺在我的手里了。同样是松蘑,这颗的菌伞就有一拳大,轻拍其上方,能听到一种馒头般扎实的声音。而菌伞的下方则充满了气孔,看起来像黄色的海绵。●点柄乳牛肝菌(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有一种说法是,只要在森林里看到一颗菌子,就意味着这里一定有其他菌子。柳开林曾经把“拾菌”比作“安静的狩猎”,奇怪的是,寻找蘑菇的感觉确实就像捕猎动物。你必须蹑手蹑脚地走过不同的树桩,用一种新的观察视角看待你周围的土地,当你带着捕猎者的注视眼光,你会发现周遭的地形、颜色、角度都有了不同,而聪明可爱的菌子很可能就在这种注视中冒出头来。凭借着柳开林的敏锐捕捉,没多久我们成功解锁了这片山林的第二种菌子——血红铆钉菇,俗称肉蘑。顾名思义,这是三颗连根的血红色、长得像铆钉的蘑菇。肉蘑总是成片地出现在油松林下,只要发现了一朵,就能发现一窝。除此之外,北京常见的野生菌还有多脂鳞?。ⅲ?、棕灰口蘑、肉色香蘑、粉紫香蘑等,多长在门头沟、怀柔、延庆、密云等地的松树林和阔叶林下。●多脂鳞?。?022年9月,北京门头沟马栏林?。?,摄影/柳开林●棕灰口蘑(2022年9月,北京门头沟马栏林?。?,摄影/柳开林●肉色香蘑(2022年9月,北京门头沟马栏林?。?,摄影/柳开林●粉紫香蘑(2022年9月,北京密云),摄影/柳开林拾菌持续了近2个小时,我们共找到了十几颗菌子,每个人都变成了快乐的菌子脑袋。一场不顾效率的自然游戏之前我总以为能不能捡到菌子,全靠运气。其实不然,还需要一点点执着。当天下午,柳开林开车带我们去到村里更深的一片树林里。出发前几天,陈姐在小红书上联系到他,说村里的某片树林可以挖到松露,柳开林便打算带我们去碰碰运气。踩进这片森林,能明显感觉到这片土地和早上那片山坡的差异,这里的土壤更干,地上的落叶也更多更脆。松露和其他菌子不同,不会整颗都暴露在空气中,更多的是在树下冒出一些小头。找了半个小时,我们已经累到走不动了,就近找了个树墩子坐在上面开始闲聊。只有柳开林还在执着地在树下挖挖刨刨。找了1小时后,柳开林终于挖到了人生中的*颗松露。●松露(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他把粘着土的松露拿起来,闻了闻味道,并把松露一分两半,欣赏了它大理石般的横截面,又赶紧低头刨了起来。“永远心怀期待就能挖的出来。”他说。我们从白天捡到黑夜,也算是来之不易的一次和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虽然身体确实很累,眼睛也因为太早起床有些打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每个捡过菌子的人,都会三番五次地再去感受菌子的魔力。●当天捡的菌子(2023年10月,北京昌平黑山寨村),摄影/汪嘉祯寻觅菌子的过程,这更像是一场寻宝活动,也许会错过,也许会偶遇,也许会拾得珍稀的品种,也许只能找到腐烂的菌子。但在经过了长期的寻找与挖掘后,意外发现了菌子甚至是成片菌子的心情,简直堪比中了彩票。在这个大规模工业化、互联网化,甚至数字化盛行的时代,拾菌或采菌,除了是一项经济活动及休闲活动,对普通人的意义还在于——终于可以躲进自然,做一场不顾得失不计效率的自然游戏。毕竟我们已经很少有满手是土满脚是泥的“野人”体验了。天冷了,短时间内没机会再捡拾菌子了,但下个秋天,我要再去北京森林里碰碰运气,无论如何,一定要独立捡到一颗菌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东南亚盯上中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