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厦门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和缴费工作
正文 「鑫巨半导体」获近亿元A轮融资,国中资本领投 据悉,2020年成立的「鑫巨半导体」,在2021年完成设备设计及量产工程样机制造,2022年进入客户测试,2023年开始公司主要与客户进行产品研发和验证。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29日消息,近日鑫巨(深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鑫巨半导体」)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中资本领投,主要投资方包括中信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先进封装所需的5~10微米级别的IC载板生产装备产业化,加速国内半导体先进制程装备技术的研发、团队扩充及市场化推进。「鑫巨半导体」成立于2020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和制造IC载板制造和先进封装所需的湿制程设备的高科技技术型企业,拥有优秀的设备制造能力和工艺制程技术,主要产品为高阶湿制程设备,主要面向的工艺制程为精密电镀和精密刻蚀及配套处理环节,可为下游客户提供“工艺+设备+材料”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图片来源:鑫巨半导体因在国内IC封装载板设备领域的稀缺性,成立仅3年时间,「鑫巨半导体」便于今年3月获入选2022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2023年入选“深圳市未来行业领袖”50强,此前,还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并被列入“深圳市重大项目计划”。在“摩尔定律”下,芯片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几乎是每两年翻一番,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硅级别的缩放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摩尔极限”这个概念也正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半导体行业迭代正在努力寻找新方向,先进封装技术就是其中一条重要路径。这是一条在制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高速互联、3D结构等来实现系统性能突破的技术。“目前各个先进的海外终端IC公司都已将目光投向了以先进集成电路封装载板(ICS)为依托的先进封装方向。”「鑫巨半导体」创始人兼CEO陈琳如是称。对于未来发展策略,陈琳表示,公司将分为三个步骤:追赶、引领、保持。“追赶,是指在技术上追赶国际水平;引领,是在国际、国内,通过公司技术、工艺,使设备处于领先;保持,则是在整个行业里面保持技术优势。”国中资本投资团队表示:“后摩尔时代下的异构集成芯片技术Chiplet是满足当前爆炸式算力需求的重要赛道,因此抢占先进封装产业链及关键载板技术与装备是大国科技博弈的下一个重要战略高地。「鑫巨半导体」核心团队曾在国际头部载板厂从建设到量产的全过程担任核心角色,掌握载板上下游的多个环节,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国际化背景。「鑫巨半导体」的湿制程工艺设备已突破5um线宽/线距载板的制造能力,未来将持续面向高端载板生产商,提供设备、工艺与材料的综合解决方案,解决先进封装技术核心部件‘卡脖子’现状。”B站发布2023年Q3财报:日活用户突破一亿大关
正文 医药投资人,奔走在做BD的路上 新药研发,一直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来完成的工作,被ADC海外授权带动起来的BD热潮,代表了国内创新药生态的阶段性成熟。 “这才是真正的做投后。”一位投资人感叹。管线出海,无疑是今年创新药圈最热门的话题?:芏嗳嗣挥凶⒁獾氖?,在这背后,一些投资人已经躬身入局,他们奔走牵线,功不可没。随着时间推移,管线出海的偶然性逐渐被产业规律带来的某种必然性所替代。它似乎可以代表国内创新药的一些深层次变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前,2023年国内的License-out出海交易已经接近50例。自2021年以来,频繁出现的海外授权交易,甚至让人开始有点审美疲劳。半年前,曾有资深从业者撰文指出,从拉长时间和扩大样本的视角看,应该认为这些交易是好消息。他表示,可以说某个交易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特殊动机,但海外药企对中国医药资产的兴趣在急速增加,“哪怕它们在本国产业界和资本市场中,很长时间不受见。”在这位从业者看来,国内药企的出海交易标的资产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提升,确实已经可以说进入了全球医药行业常规玩家的行列。国内创新药生态再一次地不同于以往,身在其中的每个人,或许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投资人纷纷下场如果说在同行眼里,药企之间的管线交易只是平常事,那么,2023年末,百利天恒与BMS的授权交易却颇有些不同。12月11日,百利天恒子公司Systlmmune与BMS就BL-B01D1项目达成*许可与合作协议?:献魃Ш?,BMS将向Systlmmune支付8亿美元,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如果再加上此后可能的里程碑付款,这笔交易的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行业的关注。“这个交易可以成为BD人的一座丰碑。”在这笔交易中,百利天恒保留了在美国市场的部分开发和商业化权益,与BMS共同推进。人们纷纷联想到,当年强生与传奇之间的经典交易。在一个中小基金的投资人互助交流群中,有知情人透露,交易的背后,百利天恒的一位早期投资人倾注了大量心血,“最近一直在美国帮公司谈这个deal。”而最终达成的交易条款,也十分契合公司创始人的做事风格。在国内,做创新药的开发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往的新药研发,更多是基于引进管线资产的进一步开发。这个时期竞争的关键点在于,临床和商业化实力,及所引进管线本身的品质?:笳呷【鲇谏桃低卣?,即BD的能力。因此,在早些年的创新药热潮中,经验丰富的医学官和商务官奇货可居,年薪被争抢到百万之多。时至今日,创新药企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创新要面向全球,管线资产的引进开发逐渐向自主研发过渡。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创新药企业将管线和技术平台对外授权的频率加快。不过,管线资产的对外授权与授权引进,除了交易双方的身份易位外,对企业综合能力的考验是完全不同的。管线资产交易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买方BD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广泛看项目,从优中选优。而卖方BD的任务则更加繁杂、琐碎,往往需要举BD团队、研发团队、管理层之力,来促成交易,甚至推动后续的共同开发。无独有偶,在2023年的另外几起重磅管线海外授权中,也可以看到投资人奔波的身影。“做投资前,我的主要工作经历都在药企,之前的许多投资机会,也是从社交圈层中*发现的。”一位投资人告诉动脉网,根据他的理解,为被投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一直是工作的一部分。今年,他参与孵化的 2 个明星项目,都完成了将在研管线授权给跨国药企,合同总金额纷纷刷新所在细分领域的纪录。“如果彼此目标一致,就是想把好的新药做出来,那么在管线授权的交易中协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他看来,研发做到一定阶段,独立融资做进一步开发,或者做管线授权、合作开发,都是很常规的选择,在企业做管线授权的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BD交易前后,投资人会起到积极地支持作用,但核心的推动还是以来Biotech 公司自身的能力和决策。”君联资本投资总监杨树俊表示,“我们在2 年前,就观察到了创新药企业出海的趋势和对外授权的需求,积极嫁接国内外产业资源,并组织相关的BD论坛和活动,协调财务、法律、BD交易相关专家,进行BD相关经验的分享。”此外,他强调,好的BD交易,还是需要企业有差异化产品,和优异的临床前或临床数据,投资人只是从旁协助。毕竟,在越来越完善和透明的管线交易市场中,基于社交圈层建立联系,只是*步,到最后,拼的还是产品和数据。超前押注者的胜利从投资的角度讲,以往,投资国产创新药,主要锚定国内市场,看开发团队快速跟进的能力。随着新药研发逐渐走向深水区,人们开始意识到,具备全球化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剧烈变化的医药市场中长期立足,创新药风险投资的逻辑也变了。当然,仍有部分机构提前做了全球新的布局,这是比跟随式创新风险更大的事,对于早期投资者,亦是如此。如今,勇敢者们先品尝了胜利的果实。动脉网将近两年颇具代表性的管线跨境交易进行了简单梳理,发现在这些交易背后,明显聚集了一些专业的投资机构,而那些主动为被投企业提供BD支持的投资人,也大多来自这些机构。“这两年,我们的很多被投项目也做了出色的管线授权,但究其原因,更多是创新药企业本身,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有全球化创新能力的企业,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全球市场。”正心谷资本董事总经理袁可嘉告诉动脉网。自 2021 年以来,数十家国内创新药企相继完成了百余项管线跨境交易,在这些交易中,我们选取了或者合同总金额较大(数亿至数十亿美元),或者交易对象为跨国大药企,或者细分领域中的头部交易来分析,找出了代表性交易背后的投资机构呈现2大聚集特征。*,头部机构聚集效应明显,包括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君联资本、奥博资本、华盖资本等在内的机构,其被投项目完成了超过半数的代表性交易。“实际上,企业做全球BD的过程我们都会关注,也会帮被投企业做对接,甚至做一些行业沙龙来互通有无,”袁可嘉指出,“但从目前为止的结果看,交易的达成,企业本身产品和团队出色是更主要的原因。”第二,一些在早期即入股的投资机构,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多轮加持。比如,华盖资本在 2020 年和 2021 年持续投资诚益生物,后者在 2023 年 11 月,与 AZ 达成了国内 GLP-1 领域*一笔管线授权交易。比如,夏尔巴投资曾在2019年和2023年,分别入股百力司康的 A 轮和 B+轮融资,而正心谷资本则在 2021 年的 A 轮融资,和 2022 年的 B 轮融资中,加持宜联生物,百力司康和宜联生物均在国产 ADC 管线的授权热潮中,表现出色。2021年至 2023 年,被投企业管线授权较多的部分投资机构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人为被投企业的全球BD奔走牵线的同时,也分享了企业成长的红利。诚然,这份喜悦来得不如被投企业的IPO那样让人欣喜,却也不失为通向未来的一把钥匙。一方面,不附带偿还条件的首付款,缓解了许多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让企业得以将有潜力的管线持续推进。另一方面,跨国药企的进入,让创新药企跃身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在更加大的临床和商业化能力加持下,创新药企的成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整体估值往往也会重新锚定。当然,更充裕的现金流,客观上给一些准备推出的投资机构,提供了基础条件。回归做创新药本身,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与全球*的研发力量结合,让做出有临床价值新药的想法,变得更现实。如何客观看待管线授权?如今,资本市场的持续收紧,让越来越多的新药创始人开始关注BD?:问笨甲鯞D、如何做有效的BD,成为行业中绕不开的话题??凸劾唇?,药企的BD本身是一份相当传统的职业,有着成熟的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药企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BD史。在国内,BD的历史,也是创新药生态的迭代史。但BD,只是新药研发的其中一个环节,只能为创新药的上市,提供一定限度内的价值。如果仅以此为目的,开发的决策难免会走偏。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并非每一场BD,都是以推动创新药快速成长为目的。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做BD是为了扩充研发管线,来快速布局热门的新领域。但在更大的样本量之上观察,也会有不少企业通过BD的方式来构建专利壁垒,或者构建临床开发的进度优势。从商业的视角看,不同目的的BD,都有其合理性。当然,至于BD的真实目的,局外人无从知晓。甚至有部分BD交易,尽管初心确是为了扩充管线,但后续临床推进过程中的意外,让最终的产出偏离了设想。研发和BD的风险无从避免,这就要求在研管线立项之初,就基于临床价值和产品商业化效率深入分析,而BD作为商业化环节中的一种选择,从早期的资料准备、核心的交易环节及后期的合作研发,每个步骤都科学、有效推进。首先就是摸清对方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线合作都是强买方市场,卖方则往往是投其所好。一方面,有能力花钱的买家总归是少数,“买家一般是跨国药企或者国内的大药企,如果再结合产品类型、疾病领域、开发阶段、市场边界做考量,其实真正可能成为买家的药企也并不多,需要做很多针对性的工作。”一位投资人指出。另一方面,有许多创新药企希望通过管线授权,将资产的部分价值,阶段性变现,都想把自己的产品价值部分阶段性变现,竞争之大可想而知。即便如此,在真正建立沟通前,创新药企需要对每个潜在买家做好功课,了解其产品策略、研发中心,当前的产品管线中包含那些资产,内部决策机制如何,甚至此前做过哪些重要的授权交易,在哪些产品上取得过成就、踩过坑,都要形成清晰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评估双方合作将自家产品往前推进的可行性,而不是盲目跟进。此前也有投资人指出,“嫁入豪门”,或许不适合所有创新药企。其次是对自身产品形成客观、完整的认知。通常,海外医药企业的决策链相对简单,能否满足临床需求,是首要考量,比较少涉及支付能力、退出渠道、政策波动等因素。充分了解自家产品的性能,是将授权交易和后续开发顺利推进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BD团队和研发、管理层保持优效沟通。比如,在资料准备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周密、细致的资料和数据呈现,让自家产品性能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通常是内部反复打磨后的结果。“不过,内部成员一定要准确了解产品的优劣势,在与潜在买家的研发团队沟通时,也不能为了推动交易,而粉饰缺陷。”一位资深的BD从业者指出。当然,新药最终能否做出来,取决于后续的共同开发能否顺利推进。在过往的管线授权交易中,顺利上市、推出重磅新药者有,比如传奇生物授权给强生的基因治疗管线,上市后销售额一路走高,开发一段时间后被退货者更多。对于授权的创新药企业而言,保持创新的节奏,把BD作为资产开发的节点,而不是终点,无论协同跨国药企做国内市场,还是在合作终止后单独推进,无疑都需要依托迭代了的技术实力。新药研发,一直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来完成的工作,被ADC海外授权带动起来的BD热潮,代表了国内创新药生态的阶段性成熟。我们更希望看到,在模式和路径更加清晰的当下,有更多临床急需的药物,被开发出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东芝,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