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青岛市发布201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有关事项
正文 小米首车,无意争锋? 供应链供给上,也赶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好时候,挥一挥手,就能让大量供应商追随。 不得不说,小米SU7是一款自带明星光环的车子。人才团队都是业内精兵强将,曾负责过极氪架构研发的胡峥楠、参与过北汽极狐阿尔法T生产的黄振宇等,现在都是小米造车生力军。供应链供给上,也赶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好时候,挥一挥手,就能让大量供应商追随。叠加小米“供应链管理大师”的能力,SU7刚一亮相,各路人士的期待值就不断拉高,甚至开始幻想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雷军又讲起他连夜说服高管的故事……但更多的人,看到30万纯电轿跑的定位(传闻),表露出的是“不理解”“不认同”“不开心”。比如,资本市场对其明年的销量预期,就不是很高:如果售价低于30万,2024年出货量预估是5-6万部;售价低于25万的话,出货量会向上修正。市场的悲观情绪不无道理,纯电轿车存在空间狭小的天然劣势,在新能源SUV的频繁降价下,性价比越来越低;与此同时,中大型轿跑这一细分市场的容量逼仄,后来居上的难度很大。但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也不是一家理性公司的所作所为。小米选择从C级纯电轿跑切入,或许一开始也没有跑量的打算。“坐小板凳”的轿跑,敌不过便宜大碗的SUV身高超过1米8的人坐进小米汽车后排,有可能会顶到头。小米SU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而纯电轿车后排空间狭窄的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小米SU7车身高度最接近的纯电轿车,是哪吒S——在试驾者的口中,其“第二排座椅靠背可以小幅调整,但1米8以上的大哥会顶头”。实际上,每一辆纯电轿车都逃不掉后排空间的难题:电动车的底盘有厚重的电池组,SUV可以通过降低底盘来腾挪车内纵向空间,底盘天然较低的轿车就只能压缩乘员舱空间了。如此一来,纯电轿车后排往往会给人带来“坐小板凳”的糟糕体验。当然,聪明的车企们也在探索解决之道,比如采用全景天幕,在视觉上留出更多的车内头部空间。但大玻璃的天窗并不隔热,原本乘车人只是“坐小板凳”,现在还要“被烫头”,车主们大失所望。也有车企做出了实用性的创新,比如小鹏P7降低电池厚度,保时捷Taycan则从电池摆放结构上下手,但就目前效果来看,这些改动对内部纵向空间的贡献仍然有限。这导致目前国内纯电轿车市场,紧凑型(主要面向网约车)、小型和微型轿车占了大头,而家用中型及以上的车子,除了Model 3和比亚迪汉销量不错外,其他均反响平平。回到小米汽车上,道理也是类似的:轿跑做得再漂亮,坐着不舒服,也很难让车主们上头。目前小米SU7采取了上述何种改善策略,尚未可知。从已公布数据看,其轴距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车内空间的舒适度。然而,纯电轿车面临的不止是空间挑战,还有SUV的价格冲击。燃油车时代,愿意买轿车的人不在少数,毕竟生产一台SUV的成本要比轿车高10%-15%左右,同级别的轿车售价通常比SUV便宜。更何况,拿捏了国内消费者钟爱大车的心理,SUV常常出现“情感溢价”。以宝马3系列轿车和SUV为例,国内起售价差为10万元,而在美国市场,二者价差仅有1.7万元。但到了新能源时代,国内电动车赛道风起云涌,车企们主动把SUV的价格打了下来,以快速俘获消费者的欢心,完成跑马圈地。这导致纯电轿车的价格优势逐渐被“抹平”,如Model Y经过频频降价,与Model 3的起售价差仅剩2500元;岚图甚至将2023改款的SUV车型,降到与轿车同价。乘坐舒适度不高、性价比也滑落,新能源纯电轿车的市场份额从2021Q1的77%下滑至2023Q3的61%,且销量增速低于整体纯电销量增速。这意味着,小米SU7打动消费者的客观难度会加大。此外,作为新品牌的*车,SU7想要放量,也要经历一些考验。通常来说,新品牌*车因为缺乏经验积累,往往会出现产品设计或质量控制的问题,以理想为例,理想ONE车主所吐槽的“增程器振动噪音大”的问题,到了L9车型就有所缓解。也因此,无论是蔚小理还是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极氪,*车的首年销量均不到6万,大规模放量,往往发生在迭代之后,如理想L9首年销量突破了10万辆。当然,现在的小米资金更充足,造车团队的经验也更丰富,不一定会重走老玩家们踩过的坑,“出道即*”也并非没有可能。但即使在用户那里爆了,产能供给是否会掉链子,也需要打一个问号,毕竟Model 3的“产能地狱”,现在仍在行业里重演。总的来看,小米*款车想要走量,所受到的客观限制条件并不少。但切换另一个角度想,小米或许根本志不在此。相比卖更多车,小米或许更想立品牌“需要中型SUV,很多米粉都长大成家了,需要一台偏家用的车。”这是在被问到“如果小米造车,你希望是什么样的?”时,米粉的回答??墒仔阋怀隼?,定位的不是SUV,而是C级轿跑,争议声此起彼伏。要知道,BBA的56E三款车型,长期占据了C级车的半壁江山。在消费者眼里,买C级轿车选豪华品牌,几乎已成为固有的认知。多年来,不乏新能源挑战者试图入场分一杯羹,并且打的还是“大打小”错位竞争:产品定位C级轿车,价格却向B级车区间看齐。比如零跑C01,起售价仅需19.38万元。但结果不尽人意,可以看到,仅有比亚迪汉跑了出来,销量占C级新能源车的56%;其他新能源轿车加起来,平均月销量只有1.5万辆。但更关键的是,哪怕加上比亚迪,C级车型整体销量占比仍不到4%,年销量在9万左右。比亚迪汉能跑通,一方面是性价比;另一方面,在于插混版本和空间造型,适合家用出行场景,拓宽了受众。如上文所说,小米SU7为了突出轿跑风格,车身高度不高,明显不是比亚迪一派的作风,而是纯纯的性能派。而这一类车,并非大众的心头好,以小鹏P7为例,其90后用户占比达50%以上,未婚用户占比达到44%,明显不讨家用群体欢心,一大原因就在于车主觉得“小鹏P7直接放弃了后排”??梢钥吹?,当下新能源轿跑市场中,仅有Model 3和极氪001达成过“月销过万”的成就。但谋划造车大计2年之久的小米,也不可能没发现定位上的瑕疵,其之所以迎难而上,可能不是为了跑量,而是意在把品牌先立起来。毕竟新品牌*款车主打性能、树形象,也算是行业的惯例。比如,特斯拉的*款车,就是跑车;极氪前期布置的车型,也是猎装轿跑。更何况,当下中低端走量领域,挤满了比亚迪、长安深蓝和吉利银河等实力老玩家,后入局的小米,上来就定位该领域,无论规模效应、定价,还是产能释放,都很难卷得过。相反,在高一级的市场,把配置拉满,再发布一个超预期的价格,既避开了基础级别的内卷红海,又树立了高级别市场的“性价比”调性。毕竟小米手机当初从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就是造了一款有性价比的旗舰——1999元的小米1。当下新能源供应链更加成熟,小米只要舍得堆料,也很容易拉满配置。一旦价格到位,已经可以想象,小米汽车发布会将重现小米手机1代的场景。而基于*款轿跑树立的口碑,后续就可以推出放量车型了。有纪要透露,小米事实上准备了两款车,第二款就是SUV。当然,预设推演很完满,但现实并非坦途。一方面,用轿跑来打口碑,极其考验产品力,比如蔚来总裁秦力洪谈及ET7销量时曾说道:“对于ET7(C级豪华轿车)而言,去年上市时在品控的细节上没有做*,所以口碑有波动。”另一方面,C级新能源轿车竞争已经拥挤起来。今年的广州车展,BBA以及阿维塔、智界等,都带来了5米长、3米轴距的中大型轿车。而且大多都走的“配置拉满,定价激进”策略。比如,智界S7预售起售价25.8万起售价,直接将竞争范围拉到了Model 3等的竞争区间。据余承东透露:“这个定价,我们内部吵得很凶,集团内部也对成本进行了反复测算,目前四款车型定价都是亏损的。”如今,小米SU7的定价,还在犹豫中。有接近小米的人士对媒体说道,“小米汽车的造价成本并不低,即便保持1%的整车利润率,定价也得在20万上下。现在小米汽车的定价是在亏本多少程度的考量下,徘徊不定。”不知道,雷总是否会再次连夜说服高管,把小米SU7的价格,打到发布会现场让粉丝尖叫半分钟的程度。小米*款车定位“吃力不讨好”的中大型纯电轿跑,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商业世界,“一口吃成胖子”的故事往往是鬼故事,更何况是造车这个行当。正如雷军所说的:“汽车行业复杂度之高、投入之大、周期之长、容错率之低,目前业内的主流选手比我们早出发至少6年,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保持敬畏,全力追赶,才能胜出。”对于这场赌上一切的战争,他做的是打长期战的准备,SU7可能只是小米汽车的一个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中国第一家推动ESG体系建设的公益基金设立
正文 刚刚,港交所宣布一位女CEO 2024年第二季度,港交所将迎来上市20多年来首次主席与行政总裁两名关键人物,同时换人的历史性画面。 历史性一幕诞生了。昨晚(12月15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董事会正式宣布集团行政总裁的退任、新行政总裁的委任,及其他高层管理职位的调整——集团现任行政总裁欧冠升在2024年5月任期结束后将不再连任,陈翊庭为港交所下一任集团行政总裁。这意味着,港交所迎来历史以来首位女性行政总裁。现年54岁,陈翊庭拥有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哈佛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在法律及金融服务方面拥有30多年的经验,曾先后两次进入港交所工作。2020年1月,陈翊庭正式加入香港交易所担任上市主管,如今4年过去,她将迈入职业生涯的重要一程。明年4月,港交所主席史美伦也届满6年任期需卸任。也就是说,2024年第二季度,港交所将迎来上市20多年来首次主席与行政总裁两名关键人物,同时换人的历史性画面。港交所宣布一则重磅任命新高管团队亮相“现在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下一步。”即将离任,欧冠升如是说。来自阿根廷,持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理学士(经济)学位,欧冠升在香港工作了9年之后,于2021年5月正式出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在此之前,他曾在摩根大通工作近30余年,担任过拉丁美洲首席执行官、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私人银行国际市场首席执行官等职务。在港交所任职期间,欧冠升领导了多项重大战略举措的落实以及香港交易所的国际推广工作,在纽约和伦敦开设了新的办事处,并领导了一系列产品和平台的开发和完善,包括推动香港交易所的衍生产品和ETF市场的增长。“领导港交所是我一生的荣幸。”伴随这一次宣布明年5月任期结束后不再寻求连任,欧冠升表示。他在社交网站上发文感慨,过去34年无间断工作,虽然最近成为一名“空巢老人”,但仍感觉健康、年轻、充满活力,所以希望花时间反思、重新出发,并为未来制定计划。“透过尽早宣布离任行政总裁,交易所可确保有足够时间,实现领导层顺利过渡。未来几个月会与团队密切合作,实现有关目标。”过去两年半,新冠疫情和全球市场低迷带来了格外困难的宏观环境。港交所主席史美伦代表董事会感谢欧冠升在充满挑战的时期领导港交所。史美伦表示,完全尊重欧冠升寻求新发展的决定,并祝愿他未来一切顺利。她认为,欧冠升在任期内对推动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推广、在后疫情时代重启对话和互联互通以及确保香港交易所的正常运营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表示,欧冠升在任内推动香港股票市场的发展,使香港继续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首次公开招股集资平台,并在加强港交所的国际化联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港交所新高管团队正式亮相——现任联席营运总监陈翊庭,为香港交易所下一任集团行政总裁,自2024年5月24日起生效,任期三年至2027年5月23日。陈翊庭也将成为董事会当然成员。任命姚嘉仁为港交所副行政总裁,同时姚嘉仁也将继续担任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除此任命外,他还将继续担任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及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的行政总裁。姚嘉仁现年54岁,在国际资本市场拥有超过25年的经验。他于2019年4月加入香港交易所。任命刘碧茵为香港交易所联席营运总监,同时刘碧茵也将继续担任香港交易所财务总监。现年51岁,刘碧茵在金融服务业拥有超过25年经验。她于2015年10月加入港交所,现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财务总监。如此来看,新高管团队均在港交所有多年任职经历。而伴随新人事任命出炉,陈翊庭将于明年正式接棒欧冠升,成为港交所自2000年合并及上市以来第五任掌门,也是港交所历史以来首位女性行政总裁。港交所首位女CEO54岁,港大毕业,律师出身陈翊庭是谁?现年54岁,陈翊庭律师出身,拥有香港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哈佛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而她的职业生涯,几乎围绕着交易所,与港交所渊源深厚。根据公告,陈翊庭曾于2007年出任港交所上市科首次公开招股交易部主管,在此工作三年后,于2010年离任转而供职于达维律师事务所,担任该律所的合伙人,负责过香港和亚洲的各行各业的客户?:罄?,陈翊庭还曾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税务委员会委员及香港金融发展局董事会成员,被认为是时任港交所主席史美伦当年在香港金融发展局担任主席期间的智囊之一。2020年1月,陈翊庭重新回到港交所,担任上市主管。此间,她也曾担任香港公司法改革常务委员会当然委员。时隔4年,这位杰出女性将接掌港交所。其实,早在2020年港交所前任行政总裁李小加宣布即将离任之时,陈翊庭就曾被认为是港交所CEO的热门接班人。虽然后来并未入选,但在港交所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如港交所增设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新增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18C)等等。今年2月,陈翊庭升任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负责香港交易所业务的所有营运事宜。身兼要职,她直接领导的部门包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企业传讯、集团战略、人力资源、内地业务发展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清算所(LME Clear)。对于陈翊庭即将接棒港交所,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陈翊庭是一位知名的资本市场高管,此前曾是一位优秀的律师,并曾领导香港交易所的上市科。“她非常了解香港交易所的业务及行业竞争格局,在过去几年,她对推动香港交易所战略的执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很荣幸成为香港交易所下一任集团行政总裁,我曾两次在香港交易所工作,而且整个职业生涯都和交易所紧密相关。”即将出任港交所CEO,陈翊庭表示,随着世界发展的重心转向东方,科技进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气候变化以及脆弱的经济环境成为大家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挑战,香港交易所仍然拥有巨大的机遇。港交所这一年站在2023年岁末,我们回顾港交所这一年的一幕幕。让创投圈印象深刻的是,今年3月31日起,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推出的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即“18C”)正式生效。这给港股市场添了一针强心剂。符合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即便无盈利、无收入,但在达到上市门槛后依然可以实现港股IPO,被业内称为是“港股科创板”。而于VC/PE而言,无疑也是多了一种退出窗口和路径。彼时,陈翊庭谈此表示,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建设面向未来的领先市场,持续推动制度改革与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最新推出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正是香港上市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支持更多科技公司的融资需求和创新理念,亦代表着香港市场拥抱未来发展趋势的态度。今年,港交所也再次优化了各项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连接中国与世界。沪港通和深港通今年3月再次扩容,将香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纳入港股通。这是意义深远的一项优化措施,让香港上市的国际发行人可以同时接触到中国内地投资者和多元化的海外投资者。全球没有其他市场能够做到这一点。2023年,也是港交所H股上市的30周年。H股上市,开启了三十年互联互通的发展历程,是香港金融市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港交所重塑全球资本市场进程的起点,并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想1993年7月,首家H股公司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拉开了港交所H股上市的历史大幕。自此,共有300多家H股公司上市,筹集资金总额近3万亿港元。港交所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已有超过1400家中国内地企业(包括H股公司、红筹公司和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77%。这一年,我们也看到港交所与内地的密切连接,与南京、宁波、广西、青岛、黑龙江等地的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希望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此外在今年6月,港交所还与北交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两地上市,同时将加强交流,推动京港两地资本市场的深入合作。陈翊庭也现身多个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仪式现场。但问题同样摆在眼前。受美国密集加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市场估值降低和市场流动性减低所打击,港交所新股市场今年持续低迷。德勤近日发布的《中国内地与香港新股市场2023回顾及2024年前景展望》报告披露了一组数据——预计今年香港市场有65只新股,同比减少23%,集资约458亿港元,同比下降54%。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表示,现时港股估值和流动性偏低,所以令有意推动来港上市的公司暂缓或延迟项目。但他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预期乐观,报告预计明年将诞生80只新股,募资1000亿港元。2023年即将过去,最难的时候也经历过了。随着新一任领导团队就位,我们共同期待港交所的明年崭新一页。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周佳丽,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716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基石资本张维:硬科技崛起需要注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