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借贷方向是什么
正文 羽绒服品牌「过冬」:4个残酷事实,3个求生法则 但羽绒服的竞争远不止于羽绒服品牌,优衣库、无印良品、Lululemon、Zara等品牌都有羽绒服品类,全季节的运营下,普通服装品牌往往具备更强的品牌力以占领用户心智。 千元价格频上热搜,中国羽绒服品牌有点“冤”。按照品牌发展的逻辑推演,经历了代工、白牌、*性价比等“悲惨世界”后,羽绒服应当进入到“品牌化”“品牌高端化”的新阶段。但一个所有人都能体感到的事实是,消费风向转往了“低价”——今年抖音双11爆款女装排行榜前五中,有4款都是到手价不超过700元的羽绒服;波司登中期业绩显示旗下定位性价比的子品牌雪中飞收入同比增长了52.2%,董事长高德康更是强调要加大普惠羽绒服赛道布局;反观高价的加拿大鹅在亚太区则增长放缓。这种趋势是全面的。第三季度,最抗打的奢侈品率先过冬。旗下拥有Gucci、YSL、Bottega Veneta的开云集团营收大跌了13%,劳斯莱斯交付量同比下降9%,保时捷也在华遇冷。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拼多多、名创优品的强劲增长。羽绒服品牌“向上走”正在遭遇巨大的阻力——在品牌向上的阶段遭遇了价格向下的大势。而在今年,羽绒服品类还不得不面临成本上涨、换新周期坚挺、“冲锋衣”“军大衣”跨界夹击的更多挑战。01 四个残酷现实现实,比想象中更加残酷。*,成本上涨。2022年4月,羽绒服装新国标正式实施。新国标将标注内容“含绒量”变更为“绒子含量”,“绒子含量”是指绒子在羽绒羽毛中的含量百分比,而“含绒量”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对于同样一批羽毛绒而言,“含绒量”的数值高于“绒子含量”。仅从这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新的羽绒服装标准对羽绒品质要求提高了,原料端的采购成本随之增加。而受到原料鸭绒和鹅绒价格上涨的影响,品牌服装采用鹅绒填充也进一步提高了羽绒服的成本。据羽绒金网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绒子含量90%的白鹅绒价格由半年前的785.26元/公斤涨至816.86元/公斤,涨幅约4%;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单价由8月初的377.62元/公斤涨至404.48元/公斤,涨幅超过7%。华英农业是羽绒生产的龙头企业,波司登、雪中飞、千仞岗、安踏、特步、海澜之家、七匹狼、以纯等都是它的客户。其11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今年羽绒市场不同规格的羽绒价格优于上年同期。这也从上游的角度印证了羽绒原料价格的上涨。第二,较弱的时尚感与坚挺的换新周期。由于羽绒服的耐用性和季节性都很高,产品的换新周期相对长。艾媒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网民拥有羽绒服数量调查中,每年购买更新1-2件羽绒服的消费者仅有30.21%,更多的是选择2年至3年购买更新一件,占比达到62.27%。而在羽绒服价格上涨之后,人们通常认为更贵的价格代表更高的质量以及更强的耐用性,购买贵价羽绒服后,消费者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购买频率。但与之冲突的是,当前羽绒服品牌眼花缭乱的各种“时尚”款。功能性服装走向时尚感确实是一个潮流,但“时尚”二字放在羽绒服品类中,就成了诅咒。从供应链上来说,羽绒服的工艺更为复杂,很难做到快时尚的“小单快返”,与其迎合百变的时尚潮流,四面出击,造成库存挤压,不如集中精力做出生命周期更长的“大单品”。第三,跨界竞争导致市场分流。羽绒服是功能性产品,其销量与气温有强挂钩关系。暖冬之下,羽绒服厂商都意识到了厚重款式羽绒服增长的乏力,转而研发了了不少穿着轻便、版型时尚的轻薄羽绒产品。当御寒不再是羽绒服的*优势,其他品类的冬季外套也趁此机会进入了这场冬季争夺战中。比如被大学生们穿进教室,拍到短视频中的军大衣,爆火之后登上了抖音电商热搜,热销*的链接月销高达5万+件;再比如兼具时尚功能和身份标签的冲锋衣,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冲锋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65%,双十一期间(10月20日至25日)冲锋衣成交额同比增长200%。冲锋衣销量登上热搜第四,科研投入与消费者对产品的体感与口碑难以归因验证。羽绒服抵御寒冷的属性为羽绒服品牌进行科研投入提供了广泛的施展空间,“科技感”也成为了品牌重要的营销亮点和内卷方向,展现形象的同时帮助品牌获取进一步的溢价。波司登推出的「登峰」系列羽绒服,不仅使用了更加防风、防御、抗摩擦的3S(Super Storm System)面料,其内里蓬松度高达1000的填充鹅绒也增强了羽绒服的保暖能力,售价最高达1.49万元。另一家羽绒服品牌SKYPEOPLE也在其官网的介绍中挂着“采用填充力800的钻石白鹅,含绒量90%”、“轻质科技面料”、“箱式绒填充技术”等颇具科技感的术语,即使*的一款羽绒服也要3800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像所有长期主义精神都很难在短期里完整归因和验证,我们短时间内很难看出科研投入与销量之间的直接关系。这便更加考验羽绒服品牌的战略定力与科研决心了。波司登「登峰」系列(左),SKYPEOPLE羽绒服(右)02 三个求生法则上涨的成本、内部革新的挑战以及外部对手的竞争对国产羽绒服品牌而言可谓是“前门有狼,后门有虎”,但机会总在危机中孕育,今年冬天,羽绒服品牌也有自己的“过冬”之法。首先从产品结构来看,大量羽绒服品牌都对自己的产品矩阵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层,将价格带拉宽。比如主要针对女性群体的艾莱依品牌,抖音旗舰店内轻薄款羽绒服仅需211元,充绒量在100g-150g可适用日常通勤的羽绒服款式从451元起,同价格带内共有27款,而店内的价格上限则是长款的鹅绒羽绒服,标价为1599元,千元价格带以上的款式多达43款,产品矩阵层次分明。千仞岗品牌情况与艾莱依类似,薄款羽绒服及羽绒马甲价格*为204元,主力产品为千元以下款式,千元以上款式有35款,其中最贵的款式价格高达3999元。主打平价的雅鹿品牌也在向上扩展价格带,店内*的羽绒产品为99元的羽绒马甲和轻薄款羽绒服,最贵的款式价格为1799元,包括这款在内,雅鹿千元以上的羽绒服仅有3款,款式集中于千元以下价格带。从销售情况来看,艾莱依和雅鹿品牌300元-600元间的产品是店内的“中流砥柱”,销量最高的款式达2万件,而在直播带货的推动下,部分千元以上款式销量也有几百件,当价格带被拉宽,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区。艾莱依(左)千仞岗(中)雅鹿(右)抖音旗舰店内销售情况其次,继续保持线上的占有率,重新衡量线下门店价值。对于当下的羽绒服市场而言,线上不仅是羽绒服品牌的营销重心,而且是主力销售渠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各羽绒服品牌也通过跨平台、搭建店播账号矩阵的方式来扩大线上占有率,从而实现更广泛的用户触达和多维度的精准转化。比如鸭鸭羽绒服在今年加大了在小红书平台的直播力度;高梵在抖音上的店播矩阵也达到了16个账号,涵盖了高梵官方旗舰店、高梵儿童官方旗舰店、高梵女装官方旗舰店、高梵男装官方旗舰店等,其中高梵旗舰店粉丝量最高,达152.2万,店铺内有7款千元以上的羽绒服销量破万;波司登也同样全面重视线上渠道——截至2023年9月30日,波司登品牌在天猫及京东平台,新增粉丝超300万,新增会员超90万;在天猫及京东平台共计粉丝超3760万,会员超1460万。同时,波司登品牌在抖音平台,新增粉丝超100万;波司登品牌在抖音平台共计粉丝超900万人。但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生意越来越卷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品牌们纷纷重新思考线下的价值。仍以波司登为例,其线下渠道建设方面的思路比较综合:一方面关闭低效的门店,截至9月30日,羽绒服业务的常规零售网点(不含旺季店)总数较上一财年期末净减少110家至3313家;另一方面则着力提升单店的效率,据管理层透露,今年波司登线下重点抓了500多家TOP门店,这些门店贡献了超一半的生意,今年10月开始,管理层还将深入低线市场,重整门店方案。门店对于波司登的销售价值至关重要,而对于另一些品牌来说,门店还有着其他意义。迪桑特在三里屯开设了占地1200平的地标性门店,将档案馆、博物馆、滑雪场等场景集于一体,门店成为了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高梵则开进了奢侈品买手店,以地缘性锚定高净值消费者,提升品牌力。当然,在线上线下流量融合的大背景下,羽绒服品牌的用户运营也呈现出融合经营的趋势。鸭鸭就在线下门店的运用中导入了自身的智慧新零售通过“地域性流量达人+同城流量精准匹配最近门店”的组合,进一步激活本地流量,将线上用户吸引至线下门店中,再以“强体验”锁定用户。在9月底鸭鸭沭阳旗舰店开业当天,数十位沭阳当地达人来到鸭鸭品牌旗舰店打卡,并发布专属福利券,当天就吸引了不少达人粉丝和消费者前往门店进行消费。鸭鸭沭阳门店开业情况 图源鸭鸭视频号第三,调整品牌营销策略,趁机扩大品牌声量。鸭鸭目前形成了王一博、陈哲远、磊丞、周翊然、佟丽娅、赵露思作为品牌代言人,万茜作为品牌大使,陈意涵、王鹤润、陈牧驰作为品牌挚友的明星矩阵。其中既有实力派演员为品牌定调,又有热播剧在身的新锐流量艺人为品牌吸引年轻的消费者,种草的同时构建了品牌调性,一举两得。除此之外,羽绒服品牌也在积极寻求国际力量为品牌背书,比如鸭鸭、艾莱依等品牌在9月亮相米兰时装周、高梵与英国皇室联合推出高定款、波司登与前爱马仕设计师推出联名羽绒服,种种举措都是为了彰显品牌实力,打透品牌的高端化认知。不过,目前我们看到的羽绒服营销案例都较为常规,缺少成为全民热点的爆梗,这或许也是羽绒服品牌需要更放开手脚、跳脱创新的方向,毕竟从产品和渠道上来说,能马上立竿见影的动作不多。鸭鸭羽绒服品牌代言人矩阵从格局上看,羽绒服品牌较去年变化不大。在服饰整体的前列排名中,羽绒服品牌稳步上升,《天猫双十一2023服饰品牌销售榜》显示,波司登累计GMV位居第二,鸭鸭、雪中飞品牌从去年的TOP20分别登上了第七和第九的位次;在抖音发布的品牌女装双十一品牌榜中(10月20日-10月31日),鸭鸭、波司登、高梵、雅鹿、雪中飞五家品牌登上TOP10。但羽绒服的竞争远不止于羽绒服品牌,优衣库、无印良品、Lululemon、Zara等品牌都有羽绒服品类,全季节的运营下,普通服装品牌往往具备更强的品牌力以占领用户心智。这看上去又是一个“苦行业”,高价低频、心智渗透难持续、市场拓展也难形成大的攻势,但羽绒服作为冬季刚需品类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增量等待淘金者的挖掘,这也需要品牌继续深耕,以“专业”作为品牌长线存活和发展的砝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真探AlphaSeeker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AR逆势大涨,谁在疯狂押注?
正文 2024,XR行业能否迎来「iPhone 时刻」 总体来说,XR生态、软件的落地进度,依然相对缓慢,需要全行业共同推动,才能尽快迎来“ iPhone 时刻”。 12月18日,国外XR硬件博主Brad Lynch发布推文,透露苹果在 Vision Pro 头显的岗前培训中,禁止员工使用“VR(虚拟显示)”词汇,并透露苹果公司仅禁用VR,并不禁止使用AR(增强现实)和XR(扩展现实),没有提及MR(混合现实)。苹果的此番表态,颇为微妙。自苹果发布VisionPro 后,业界普遍认为MR更贴合其产品形态。但在今年6月的WWDC大会上,库克在介绍Vision Pro这个业内期待已久的one more thing的时候,用的却是“AR”这一表述。VR、AR、XR、还有MR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业内普遍用XR来统称VR、AR、MR;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AR是“虚拟数字画面+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虚拟数字画面”。在整个XR领域,一直以来都是VR跨步在前,AR奋力追赶。MR则风头逊色,较少的产品和较低的市场占比,往往令其在各种统计中都被“直接忽视”。如果开头的爆料属实,苹果为何要煞有其事,来强调自己并非“VR”?VR“中场休息”,AR高歌猛进由于宏观经济压力,以及商业领域的支出放缓等市场环境,以及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设备的价格和用户体验等多重因素,抑制了全球 AR / VR 头显的增长,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报告,全球AR/VR头显的出货量预计在2023年同比下降 8.3%至810 万台。如此背景下,无论是巨头还是独角兽,都面临增长乏力的窘境。Meta披露的2023年Q3财报显示,负责XR相关茶品的部门Reality Labs在本季度 “亏损”37 亿美元。而在上一季度(Q2),其旗下VR头显Quest 2销售额,更是创下过去两年来最糟糕的季度表现。截至目前,Meta 的 Reality Labs 已经“亏损”了超过 110 亿美元。索尼今年2月发布了PS VR2,发布之初,销量一度略高于*代产品同期表现,但之后再也没有相关销售数据流出。除此之外,微软、迪士尼、Epic Games等大厂,也都在裁撤或关停VR/XR相关业务。而在国内,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AR出货6.8万台,同比上涨142%,VR出货26万台,同比下滑53.3%。洛图科技数据也表明,AR/VR市场规模的下跌主要来自于VR产品市场,VR线上销量为2.9万台同比大降49.8%。中国公司也在收缩战线。继腾讯裁撤XR事业部后,字节跳动的VR业务也进行了缩减。今年11月,PICO发布内部通知,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此外,爱奇艺旗下的奇遇XR,也于今年8月开始处于停滞状态,梦想再难绽放。AR的热闹与VR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里巴巴在AR领域再次加码,今年7月先后入股致敬未知、奇点临近。AR老玩家们也喜讯连连,雷鸟创新获A+轮千万级融资,Rokid获网龙2000万美元融资,应用场景更加聚焦的李未可,也迎来了A轮融资。种种迹象,是否暗示着AR在2024年的走势比VR更加迅猛?VR产品整体价格相对高昂,PICO、索尼的一体机产品套装价格均在4000以上,确实可能会令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AR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市场均价2000-3000之间,用户购买门槛更低。根据IDC预估,2024 年 AR / VR 头显出货量将会迎来明显的增长,同比增长 46.4%。其中,AR头显的总出货量将达到84.5万台,同比2023年增长85.6%。但其实,如果从大盘来看,增速更快的AR,其销量基数与VR依然差距不小。整体来看,VR的出货规模高于AR眼镜数倍,因此,虽然当下AR一路高歌猛进、奋力追赶,想要赶超VR,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VR放缓妥协,MR崭露头角尽管市场相对黯淡,但IDC认为,Quest 3、苹果 Vision Pro等新品的陆续上市,或许会将死气沉沉的气场重新激活,推动2024年XR市场整体回暖。巧合的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Vision Pro和Quest 3,不约而同的选择了MR这一路线。2024年*季度,Vision Pro 将正式发售。这个立项于八年之前的one more thing,承载了苹果200 亿美元的投入和全行业的关注。虽然苹果将其定义为AR设备,但在其在“空间环境”功能中又具备VR的体验,MR的概念似乎更为贴切。中国的创业者们,对苹果的入场,更多是兴奋而非恐惧——就像当初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一样,他们期待苹果成为开启XR大繁荣的开门人。不过,对于Vision Pro的具体表现,业界褒贬不一。熬夜看完WWDC发布会的Rokid创始人祝铭明感慨,“没有VR了,增强现实时代来临了。”怒喵科技创始人李楠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Vision Pro似乎没有信念和灵魂。相较一个成熟的产品而言,Vision Pro并没有想好要的是什么,什么都要的情况下就更像是功能的堆砌。即使在一些期待过高的业内人士看来,Vision Pro似乎少了一款跨时代产品应有的惊喜和创新,不可否认,它仍然是迄今为止各方面综合表现*的消费级 MR 头显。随着VisionPro的发售节点临近,相关产业链已经逐步开始活跃。Vision?Pro的生产过程中,中国供应链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界面报道,苹果Vision?Pro中国内地供应链比例占60%左右,以领益智造的散热件模组和头带、眼罩和鼻托等配件和立讯精密的*代工组装服务为典型代表。在消费端,京东平台海外买手栏目已上线31599元头显预售单;拼多多1800元的“国产平替版”Vision Pro让人遐想翩翩;淘宝Vision Pro头带更是五花八门。未来VisionPro的市场表现,到底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其肉眼可见把死气沉沉的行业给整“活”了。相对于Vision Pro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温吞,Meta则爽快的多。Quest 3在10月一经发布就直接面市。这是一款标志Meta从VR转向MR路线的转变重磅头显。与现实世界割裂的VR设备,尽管已经在游戏场景中已经验证了可行性,但这也同样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毕竟相对而言,游戏始终只是应用场景中的一小部分,游戏之外的办公、社交等,才更匹配其Meta的社交基因。一边是急于开拓的社交商业空间,一边是不能舍弃的游戏江山,这才有了Meta从VR向MR的巨大转变。根据研究机构Circana的数据,10月到11月的八周内,美国VR头显的销售额为2.71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91 亿美元增长42%。这个时间段与Quest 3发布的时间刚好吻合。因此,Quest 3在行业颓势下“提振了市场“,成为共识。无论是Vision Pro在MR与AR之间的摇摆,还是Quest 3在商业版图上既要又要的野心,都从事实上推动了MR进程。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传闻属实,苹果为什么要强调Vision Pro“并非VR“?洛图科技分析师曾表示,VR的空间是在B端市场,C端市场AR会表现的好一些。而从苹果历史产品布局来看,它的每一款产品都面向大众消费群体,VR显然到不了苹果想去的终点。《福布斯》预测2024年ARVR和沉浸式互联网的十大趋势时,认为将VRAR二者加以融合(MR),将会产生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苹果对于XR产品概念的字斟句酌,本意在于,它的长期目标瞄准了大众市场。不独苹果,相较于VR,即将到来的2024,各界似乎更看好MR和AR。生态亟需完善,XR等待“iPhone”时刻仍然局限于小众的XR产品,虽然目前市场份额远不能与手机、电脑匹敌,但当被问到未来前景如何时,VR、AR、MR从业者们估计都能放下暂时的争论,毫不犹豫的回答那将是“下一个计算时代”。在今年的WWDC上,苹果CEO蒂姆·库克提出,“Mac将我们带入personal computing(个人计算时代);iPhone将我们带入mobile computing(移动计算时代);Apple Vision Pro将带我们进入spatial computing(空间计算时代)。”要撑起一个“时代”,过硬的内核是最基础的要求。苹果Vision Pro的一大亮点无疑是芯片,采用了M2+R1双芯片设计。M2与R1中任意一个在行业里都是“王炸”一样的存在,苹果一次给俩,可谓下足了功夫。而为了在*层的芯片层对Vision Pro发起狙击,Meta Quest 3采用了全新的高通骁龙XR2 Gen2,其性能是Quest 2芯片的两倍,甚至比Meta最旗舰的Quest Pro上的XR2芯片还要强劲。芯片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带来视觉、图形和多媒体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交互的流畅度,甚至直接改变了交互方式。Vision Pro依靠强大的R1芯片,引进了微型手势交互的模式,彻底放弃了笨重占手的手柄。虽然目前Quest 3仍配有手柄,但相较Quest 2的手柄已经轻巧了许多;同样Quest 3上也引进了手部追踪功能,这意味着Meta也提供了一个不用手柄的交互选项。相较于硬件能力的迅猛提升,XR软件生态方面短板更甚。根据青亭网数据,截止2022年12月31日,VR主流内容平台应用数量为17791款。AR尚未起量。PICO中国区游戏商务负责人郭文山今年8月曾透露“从21年底的118款应用,到今年的536款应用,如今的XR平台的应用数量已经增长了好几倍。”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全球,XR应用数量与现阶段手机Android 与iOS 阵营动百万级的数量相差甚远。为了加快生态建设,苹果在总部加州库比蒂诺,以及伦敦、上海、慕尼黑、新加坡、东京等地设立了 Apple Vision Pro实验室,鼓励现有iOS应用开发者将他们的应用迁移到visionOS 中。但上述进程似乎没有预想的顺利。电厂近日采访的多名开发者都表示:“初级的 App 转制相对简单,但转制之后的 visionOS App 也仅仅停留在 2D 交互,无法真正发挥出 Vision Pro 相比其他MR 设备独有的硬件优势”“ visionOS 暂时只会作为一个尝鲜的补充方案,并不会针对性开发。”而在3D内容方面,苹果iPhone 15 Pro上推出拍摄空间视频功能,降低3D内容的制作门槛。但相较iPhone全系产品,iPhone 15 Pro或者说拥有拍摄空间视频能力的iPhone产品市场占比还是较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对漫长的市场沉淀。安卓方面,XR厂商各自为阵,相对“闭门造车“的开发方式,造成了阵营分裂,无法达到1+1 2的效果。目前XR内容生态主要依靠两大阵营,一是以手机、平板等设备作为生态内容媒介,而XR设备只是作为“屏幕”;二是自建产品生态。由于生态的缺失,国内硬件厂商们不得不扛起生态建设的重担。无论是VR还是AR,为了活跃生态氛围,都积极开展了各类开发者活动:包括PICO XR开发者挑战赛;雷鸟联合3D引擎公司Unity举办Unity User Group(简称“UUG”)开发者活动等。各个厂商的开发者活动目前无论是规模、作品质量还是对产业的推动,都收效甚微。业内知情人士对《财经故事荟》这样描述,“这些开发者活动参与者以学生居多,经验、能力都有所不足,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作品具有很好的创新力”。这类开发活动参与门槛低、产出内容平均水平不高;而专业的XR开发成本投入高、玩法体系仍待摸索等问题,导致经验充足的开发者不愿意大规模投入内容体系建设中去。也有另辟蹊径的,谷歌和国内 AR 领域创业公司 Rokid 合作,在海外推出了* AR 版便携式 Android TV。它可以像电视盒子连接电视一样,连接眼镜产品,输出软件、内容画面。这是 Android 生态过去十几年一以贯之的开发方式,更成熟,也更符合现实:拿用户熟悉的交互方式,已建成的内容生态,去兼容 XR 新的硬件形态,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入门台阶。此外,部分周边硬件产业也陆续对生态建设投入了探索:能拍摄全景影像的全景运动相机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成熟度不断提高;不少视频平台也对 加大了对XR 内容支持力度等。但总体来说,XR生态、软件的落地进度,依然相对缓慢,需要全行业共同推动,才能尽快迎来“ iPhone 时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财经故事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4,制药公司的重磅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