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支票支付审计费如何写会计分录?
正文 招银国际周可祥:VC要投能全球竞争的企业 我认为现在做投资,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一家机构,如果要单打独斗是很难的。现在不只是看你的能力有多少,你的资源有多少,你的选择有多正确,你有多努力,这样是不够的。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是能不能撬动核心资源。 2023年12月13日-15日,中国创投年度盛会——第二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现场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同探讨行业「坚守与适变」主题,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会上,招银国际资本总经理周可祥发表了《大变局下产业投资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谢谢清科的邀请。招银国际是一家财务投资机构,是招商银行旗下唯一的股权投资平台,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一点奇怪,为什么我谈的是产业投资?我聊到后面,大家会明白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提到大变局,这几天会议下来,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做投资的各个环节,募投管退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原有的范式、经验、投资逻辑,几乎在今天都已经不再管用。以募资环节为例,今年的募资是特别艰难的一年,其中有一个最深刻的标志:市场化的钱越来越少。今天能够募到十个亿的基金,其基石投资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地方政府。如果不是,那几乎不可能在2023年能够募到一只新基金。其实募投管退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家很多都不适应,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以前的日子过得太好了,我们要回归到一个相对平和,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这是有难度的。怎么在大变局下,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更好的适应这个环境?我觉得这是一个所有机构共同的命题,也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那机构可能就会出局,我们就会离开这个牌桌。并且按照我的判断,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大部分的机构可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命运。当下,不得不提到大国竞争。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人口数量,中国的经济总量,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是一个小国,我们就是一个大国,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外部把中国作为对手,这是一定的,我们不可能像北欧的小国一样躺平,过平安日子。大国之争本质上是科技之争,科技之争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大国之间未来生存权之争,主导权之争,是未来的国运之争。所以,我们作为投资人,作为投资机构,不应该总是标榜管理规模有多大,赚了多少钱,投了多少个IPO,对LP的回报怎么样,DPI怎么样。尽管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在中国,特别是一些大的投资机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投出一些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公司。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公司的特征是什么?第一,要有非常高的门槛,技术在全球是领先的。第二,横向来讲,可能已经完成了产业格局,或是行业格局的垄断状态,也就是已经脱颖而出,纵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因此跟全球的竞争者相比,它的规模,它的成本,它的性价比都具有确定的优势。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得非常清楚了,这是我们下一阶段作为硬科技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相信大家都已经认真学习过了。这里必须提一下,硬科技投资跟以前大家所熟悉的互联网投资是不一样的。比如互联网投资,我们可以投一个赛道,如果看好某一个细分的领域,可以把前五家都投了,这是以前投资人一个惯常做法。这种打法今天用来投硬科技,基本上不适用。以招银国际为例,我们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投了宁德时代,之后我们在动力电池行业就没有再投其他的企业。因为只要真的找到了最好的企业,可能就不需要投其他企业。同时我们围绕着宁德时代,投了他的产业链,由此投出了超过十家的上市公司,招银国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现在,我们也在前瞻性的一些未来产业。我认为现在做投资,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一家机构,如果要单打独斗是很难的。现在不只是看你的能力有多少,你的资源有多少,你的选择有多正确,你有多努力,这样是不够的。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是能不能撬动核心资源。投资人能撬动多大的核心资源,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核心资源在今天的中国,几乎都集中在三个方向——地方政府、央国企和产业龙头,他们占据了70%,甚至90%以上的最核心的资源,最重要的要素。如果说投资人没有办法跟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够撬动资源,那我觉得在今天市场大环境下,要做出多大的成就,这是很难的。当然,投资人要撬动核心资源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产业基金,大的央国企都有CVC,产业龙头也一样,那为什么要跟你合作?所以我觉得投资人的抓手很重要,对某一个领域的洞见,有深刻的见解很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这两年特别火的生物制造产业,也叫合成生物学,我本人看过很多项目,哪里有新兴合成生物学的企业,我都愿意去看,但是聊下来发现真正可投的企业非常少。我跟地方政府聊,跟学术界、科研院所、跟大学聊,都会觉得有点失望,我觉得他们可能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还不够。具体讲三点:第一,企业是做平台还是做产品,我不做评价,但是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做平台的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没有看到成功的,在中国也没有看到有哪一家做平台的公司能够生存得非?:?。平台公司还有一个难题,可以从商业模式上来理解。今天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如果去面对投资人提问时,如果核心技术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从平台公司license in 的,可以去看看还有没有投资人愿意给你投资。因为连自己的核心技术都没有,投资人凭什么相信你?所以平台性是有问题的。第二就是产业,最终企业要把产品做成工程化,做成产品化,做成商业化,但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前期的基因合成,基因编辑,基因工程,高通量的筛选等。比如乳酸发酵,做得好的可能每吨成本600元就够了,但真正要把这个产品做好,做到有竞争力,能够跟精细化工比性价比,还要解决分离纯化的问题,而分离纯化的成本是每吨6000元。如果分离纯化问题解决不了,那企业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还不够。用传统精细分工来做分离纯化,肯定是误区,因为成分要复杂得多。第三,产品应用层面,要做到产品和市场契合,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也没有办法发展。最考验企业的,是需要真正打开市场,因为这个市场是新兴的,但要做到产品和市场的契合,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做合成生物学做出了一个新的材料,需要改性,需要新的设备,需要模具,需要去跟具体的应用场景做对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也很难说做好合成生物学的投资。总之,我们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说要做到小富即安,那创业者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对于某个细分赛道,或者对某一家企业有特别的掌控力,我觉得都是可以的,但是你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这是不容易的。参与全球竞争需要的要素很多,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要撬动各方的资源,这点难度非常大。其实地方政府最感兴趣的不是未来产业,而是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就是能够立竿见影的。因为未来产业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政府需要冒非常大的风险,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源,未来还不一定成功。因此要让地方政府下决心是不容易的,所以需要去说服他,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央国企的情况跟地方政府的情况是一样的,他们都有一个当期的考核,或是GDP的考核,或是就是KPI的考核,这都是非常难的。如果去跟产业龙头谈,怎样能够跟他们合作,仅靠机构非常大的影响力,或者曾经投资过这家产业龙头,是远远不够的。投资人真正要做的,必须是非常早的做了布局,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跟他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同舟共济,并且可能持有他非常大的股权,在董事会里面有席位,他真正把你当partner,这才有可能撬动他的资源。所以投资人要有抓手,如果没有的话,只是认识某一个老板,想合作来做一个事情,可能性基本不大。2013年的时候,雷军见了马斯克,也见了黄世勋,当时两家加在一起都不如小米。十年过去了,两家都是万亿美金的市值,而小米今天还原地踏步,甚至有一点倒退。雷军当时从硅谷回来说,“我们要做的事情似乎大家都会做,但是马斯克要做的事情,我们想都不敢想。”我希望中国也能有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他们想的并不都是怎么赚钱,怎样能更快的赚钱,怎样能赚更多的钱。而是有家国情怀,怀揣梦想,有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他们的梦想既能直击人心,又能契合国家战略,因而能够凝聚起各方面的最大能量去实现理想。我今天跟大家交流就这么多,谢谢!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7140.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普洛斯管理层,出资增持中金普洛斯REIT
正文 30年老牌Biotech,倒了 梦想活成Biopharma的Biotech们,有脚踏实地的谨慎,全力以赴的勇气时,及时止损也很重要。 距迎接2024年仅剩一个月,但一些Biotech却等不到新春了。上周,生物技术领域又迎来了新一波的出清,两家生物技术公司倒闭。其中,一家具有32年历史的比利时技术公司即将申请破产。Biotech陨落是常态,寒冬只是按下了“加速键”,当拉通整个时间线,透过表面挖掘真相,探索Biotech“死亡”启示录更为重要。以史为鉴,先活着,再活好。30年老牌Biotech破产这一幕终究还是来了。11月20日,眼科疗法公司 Oxurion 将申请破产,因其*的候选药物 THR-149 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 2b 期试验失败。THR-149是一种血浆激肽释放酶抑制剂,被认定是抗VEGF治疗效果欠佳的 DME 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法,从Bicycle引进而来。Oxurion在2期试验中随机选择了112例DME患者接受THR-149或拜耳和Regeneron的抗VEGF药物Eylea。然而,该药物未能达到与对照药物一样改善视力的主要终点。临床试验失败,现金储备告急,Oxurion迎来灭顶之灾。回顾Oxurion的故事,可谓是高开低走,商业化之路坎坷。公司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thrombogenics,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运营中心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2006年在布鲁塞尔泛欧交易所上市。2012年,公司迎来*款商业化产品ocriplasmin(商品名:Jetrea),用于治疗症状性玻璃体黄斑粘连。次年,Oxurion将该药授权给了Alcon(属诺华),后者获得Jetrea美国以外的商业权益。曾有分析师预计该药物年销售额可能达到 5 亿美元左右。但事实上,Jetrea的商业化并不理想,2016年,Jetrea 销售额仅约 780 万美元。次年,诺华将该药退还Oxurion,双方合作破裂。2018年,ThromboGenics改头换面,更名为 Oxurion,但这并未扭转困境。2019年和2022年,其抗 PlGF 抗体THR-317 和泛 RGD 整合素拮抗剂 THR-687接连失败,几乎耗尽公司的现金流。截至 6 月,Oxurion拥有 220 万欧元(240 万美元)现金及等价物。自今年8月以来,Oxurion在 Atlas无条件资助下获得了三笔资金,共计350万欧元,最近一笔资助是在11月16日,距离宣布将破产不到一周。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获得THR-149第二阶段的主要数据。此前,Oxurion 首席执行官 Tom Graney 曾表示:“得益于 Atlas 的持续支持,Oxurion 仍然有信心在今年无需额外资金的情况下报告 KALAHARI 试验数据。”可惜,Oxurion自负了,试验失败。或许,Oxurion一步步走向破产是自己苦苦坚持的结果?百亿市值落幕Flagship有点愁,在11月迎来了其今年第三家孵化企业倒闭。11月22日,据 Fierce Biotech 报道,微生物生物技术公司 Evelo Biosciences(后简称Evelo)正在解散,并将所有现金交给债权人。Evelo 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201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由著名风险投资机构 F?lagship Ventures 孵化,曾获得梅奥诊所、GV、Celgene等知名机构的投资。2016年,在Flagship的助力下,Evelo还完成了与Epiva的合并,2018 年,evelo与默沙东签订临床试验合作协议。成立八年6轮融资,曾经的资本宠儿沦为弃子,Evelo地位一落千丈,令人唏嘘。同Oxurion一样,临床失败犹如Evelo甩不掉的魔咒。2022年4月,其*款特应性皮炎候选药物 EDP1867 宣告Ⅰ期临床试验失败。今年2月,第二款特异性皮炎候选药物 EDP1815 未能达到Ⅱ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10月,治疗银屑病药物EDP293 又未能通过临床Ⅱ期试验,惨败安慰剂,给了Evelo致命一击。受此结果影响,Evelo立即停止了 EDP2939 的开发,并开启探索战略替代方案。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接连3款候选药物临床失败,资金石沉大海,成功希望渺茫,投资者不愿出手相助。而在未能找到资金或其他方式继续经营后,董事会认为解散公司是*可行的选择。为应对破产危机,Evelo并非没有努力过,今年两波裁员,且CEO、董事会主席等高管多次变动,但都是徒然。截至9月30日,Evelo累计赤字达5.88 亿美元,而公司账上仅有1730万美元的现金和等价物。管线在精不在多,在账面资金即将枯竭之时,Evelo仍满地开花播种,实在不是聪明之举。及时止损也很可贵梦想活成Biopharma的Biotech们,有脚踏实地的谨慎,全力以赴的勇气时,及时止损也很重要。对Biopharma来说,临床失败或许只是探索新疗法的挫折,它们有较大空间的试错成本。但Biotech不同,失败往往就是灭顶之灾。一项专门针对临床试验数据的研究表明,药物临床开发期间,有90%的失败率。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报告,如果计入失败临床成本,全球TOP药企将一款新药成功推向市场的平均成本已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2.84亿美元。药物即使成功上市了,还有商业化落地的难题,例如销售团队的搭建和学术推广。对Biotech而言,一次临床失败往往意味着死亡,不是不能输,而是输不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药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字节弃子,又多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