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固定资产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如何做账务处理?
正文 良品铺子不愿坐以待毙 对于当下的良品铺子,在加速梳理思路后,能否真正改进盈利效率、提升创新研发能力、踩中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是穿越周期、重新获得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 继换帅、降价后,良品铺子又丢出第三枚炸弹,将曾经的被投企业“赵一鸣”告上了法庭。今年4月,良品铺子旗下子公司广源聚亿,以4500万元买入赵一鸣零食3%的股份,又在半年后以1.05亿元卖出。11月10日,在广源聚亿转让股权的22天后,赵一鸣与零食很忙宣布战略合并,并在当日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对此一无所知的广源聚亿,最终以“合作期内刻意隐瞒重大事项,损害小股东知情权”为由,于11月27日正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良品铺子与赵一鸣的摩擦,只是传统零食专营店与量贩店冲突的缩影。身处激战正酣的零食赛道,良品铺子的焦虑肉眼可见。不久前,良品铺子刚宣布实施成立以来*规模的降价计划: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主要集中在成本优化但不影响品质以及复购率高的零食产品上,类型包括肉类、坚果等爆款。良品铺子称,公司将通过供应链提效、成本优化等手段提升经营效率,同时缩减长尾SKU、集中资源打造差异化创新产品,最终实现“主销大众价位的产品以及引流产品占据80%以上”。消息落地后,资本市场给予了热切回应,良品铺子两度涨停。不过,摆在公司面前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图注:良品铺子近年业绩表现,36氪制图01 内外交困,降价求生“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已不仅是活得困不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不久前,新任公司董事长杨银芬在内部全员公开信中直言,成立了17年的良品铺子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体现在外部,就是发展滞缓,规模、盈利能力下降。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良品铺子营收增速分别为2.32%、18.11%和1.24%,对比上市前大幅放缓。进入2023年,公司业绩更是接连下挫,三季度仅实现营收20.13亿元,同比下降4.53%;归母净利润为199.84万元,同比降幅高达97.88%。从行业层面看,休闲零食赛道已迈入平价周期,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量贩渠道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华泰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全国量贩零食店数量均有超100%的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量贩零食店数量或已超过1.6万家。异军突起的零食量贩店,给行业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良品铺子曾在中期业绩会上透露,在湖南、江西等零食量贩发展较快且开店密集的市场,对其业绩的影响达到30%左右影响,经过3至6个月经营,江西、湖南的店均才缓慢回升。内外交困的良品铺子,的确到了不得不变革的节点,但降价给业绩带来的实际影响并不明显。据良品铺子透露,此次降价主要面向线下渠道,涉及产品不足整体SKU数的五分之一,上半年在线下门店渠道的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3.5%。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36氪,良品铺子回归性价比的举动,短期内或带来门店流量的提升,中长期将一定程度地提升品牌效应和粉丝效应,“头部品牌宣布下调价格后,可能会带动整个行业的降本增效。”不过,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零食市场价格体系结构性下调后,降价并不会为品牌带来*份额的增长,只能维持现有规模的相对稳定。事实上,在良品铺子宣告降价前,“以价换量”就已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选择。2022年,三只松鼠就已开始实施“高端性价比”战略,盐津铺子也将产品定位的表述改为“低成本之上的高品质+高性价比”。东兴证券研报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三大品牌在天猫和京东的件均价同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这些似乎意味着,整个行业已向着注重性价比的低价策略倾斜。在早已习惯了内卷的零食行业,降价能带来多少增量,也有待观望。沈萌还表示,优化供应成本意味着压制品牌和供应商的收益空间,如果不能提升供应链运转效率,反而会对自身业绩、供应链的稳定性造成影响。02 高端化“弯路”,周期更迭之殇时间退回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规模刚突破万亿大关,却尚未出现一家年营收破百亿的企业。彼时,线上流量增速放缓,曾经仰仗电商红利实现高增长的代工零食企业们,也都在为自己寻找出路,良品铺子则率先喊出“高端化”。从生产模式看,良品铺子长期依赖“代工+渠道”的轻资产模式,的确实现了高周转、提高了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时的灵活性。2020年2月,良品铺子顶着“高端零食*股”之名上市,创下了15连板的佳绩;持仓其公司股票的基金更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4家飙涨至四季度的81家。但随着SKU的扩充,产品同质化、对供应链掌握弱的问题相继暴露。历史上,良品铺子就曾爆出“鸡肉肠生蛆”“鸭脖发霉”等食品安全事件。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下,良品铺子的“高端化”,也似乎只停留在了营销表面。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间,良品铺子的营销费用由12.88亿元上涨至17.59亿元,销售费用率在20%左右。相比之下,公司2022年仅在研发方面投入5055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0.5%。从结果看,高端化不仅未能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反而给市场留下了“零食刺客”的印象。且在销售费用的拖累下,良品铺子近年的毛利率维持在28%至29%,在同类企业中处于中低水平,净利率水平更是一路走低。同时,良品铺子针对特定人群推出的细分子品牌,也没有激起太多水花。其中,儿童零食子品牌“小食仙”,最近一次业绩更新还停留在2022年中报,聚焦健身人群的零食品牌“良品飞扬”,2021年就没有了消息。究其根本,身处门槛低、高度分散的零食赛道,良品铺子们仅靠营销建立起品牌护城河,难以实现长期发展。而在疫情三年的黑天鹅事件后,人们的消费行为回归理智,可选消费品板块连续走低。面对蓬勃发展的下沉市场,良品铺子也推出了自有品牌“零食顽家”,布局零食量贩赛道。目前,零食顽家仍聚焦湖北市场,规划今年新开店500家,尚未实现规模效应、整体利润率处于持平状态。截至三季度末,良品铺子年内新开门店522家,加盟门店净闭店199家,距离年初定下的千店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二级市场上,2022年初至今,盐津铺子股价涨幅接近30%;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则接近腰斩,总市值只有盐津铺子的六成水平。宣布降价后,良品铺子于上周一斩获两连板涨停,之后逐步回归冷静,周五当日收跌4.45%。总的来看,零食行业的前路依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能肯定的是,整个行业始终在朝着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的方向演进。对于当下的良品铺子,在加速梳理思路后,能否真正改进盈利效率、提升创新研发能力、踩中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是穿越周期、重新获得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微短剧售价上百元,还能卖多久?
正文 百济神州,请回答2024 百济神州的核心竞争力在肿瘤领域,可连续错失ADC和GLP-1风口后,它还会放过布局自免赛道的机会吗? 2023年12月初百济神州年会上,公司高调提出了“做内企想做而不能做的,做外企能做而不可做的”的新口号。这与三年前“恰逢好拾光”的谦卑标语风格迥然。随着泽布替尼在美国放量,百济神州固然有高调的资本;可反应在股价层面,投资者却并不为泽布替尼买单,股价依然处于历史低位,或许投资者还是更喜欢百济之前的那份谦卑。图:百济神州股价月K线,来源:雪球“大展宏图”的口号背后,实则是百济屡受波折的身影。过去一年中,百济神州3款自研产品商业化都不算顺利:*获批的PD-1替雷利珠单抗被诺华放弃全球权益,未来的出海之路只能自己走;泽布替尼虽然放量,但却遭到艾伯维的“专利维权”,给这款明星产品的未来留下了一个问号;PARP抑制剂获批时间较晚,整个赛道竞争已经极为激烈,故事已写至“拼价格”章节。如果把2023年视作中国创新药中场分割线,那么百济神州在整个上半场的表现可谓极为亮眼,但创新药毕竟拼的是未来,下半场依然存在极多的变数。我们从不否认百济神州“创新药一哥”的定位,但在震荡的下行周期中,行业日新月异,一切得与失或许就在转瞬之间。接下来的下半场,百济神州会有怎样的表现,或许就看百济如何回答以下四个议题了。01议题一:艾伯维专利之争作为百济神州的拳头产品,泽布替尼的营收表现决定着投资者情绪。今年6月,艾伯维在美国向百济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指控泽布替尼侵犯了伊布替尼的专利,无疑增加了这款明星药物营收的不确定性。对于“挑战者”百济神州而言,“东道主”艾伯维有着丰富的专利战经验,凭借艾伯维*法务部,修美乐才能稳坐药王宝座这么久。当然,艾伯维并不是针对百济神州一家,任何对其产品构成威胁的公司都会遭到诉讼。不久前,艾伯维还一口气起诉了数家大型仿制药企,以保护乌帕替尼的市场地位。泽布替尼对于百济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贡献了最为主要的营收,且正处于销售放量阶段。今年前三个季度,泽布替尼销售额同比增幅皆超过了100%,累计销售额达8.77亿美元。与艾伯维的专利战,百济神州退无可退,必须极力捍卫自身利益。不久前,百济向艾伯维发起了“专利无效”的反击,向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递交了PGR(美国专利无效的授权后审查程序),理由为可实施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图:泽布替尼营收及占比,来源:锦缎研究院值得关注的是,艾伯维与百济神州之间的专利博弈不再停留于创新药企与仿制药企间,而是两家创新药企间的在同一领域由纯粹的商业竞争而引发的专利战。接下来,百济要面对的是这起专利诉讼中极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不排除有多轮上诉的可能,付出的资金成本、时间周期,以及策略制定要考虑到的繁杂因素,不容小觑。泽布替尼如日中天,伊布替尼日薄西山,两款明星药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势。但伊布替尼的同期表现其实还是明显强于泽布替尼同期的,如此看来泽布替尼销售峰值想要接近伊布替尼亦是极为困难的。图: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同期销售对比,来源:锦缎研究院再加上艾伯维的强势干预,极有可能妨碍这块药物在美国的商业推广,进一步降低泽布替尼的销售峰值,对于这款药物的预期,投资者还是应该更加理性一些的。与艾伯维间的专利进展,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百济神州投资价值权重最高的影响因子。02议题二:PD-1何时入美?泽布替尼之外,PD-1替雷利珠单抗何时能够进入美国市场是极为重要的另一议题。不同于大多数国内药企将产品商业化权益交给MNC,百济神州选择了完全自建商业化团队的高举高打路线。完全自建商业化团队,有利亦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可以获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额利润,抬升企业毛利率;弊端则是商业化初期,这种自建团队很难有高效率,需要强大的产品矩阵和孕育时间。目前,百济神州在美国市场仅有泽布替尼一款产品,商业化团队只卖一款产品,显然不会有很高的效率。如果替雷利珠单抗能够顺利进入美国,那么商业化团队可以增加一款产品的销售,运营效率将显著提升。基于此,百济神州在美国市场想要有好的业绩表现,替雷利珠单抗必须快速进入美国市场,越快越好。尽管百济神州的需求很迫切,但替雷利珠单抗入美一事却进展缓慢。虽然FDA早已受理其一线食管鳞癌的上市申请,但最快也要到2024年7月才会做出决定,即使进展顺利,也要到年底才能进入商业化正轨。也就是说,2024年将是验证百济PD-1能否在美获批的关键时间节点。替雷利珠单抗是国内*出海的PD-1药物,首站落地于欧洲市场,这固然意义重大,但却并不能为其带来很高的销售预期。欧美创新药打法与国内不同,走大幅降价策略并不行得通;食管鳞癌在欧洲市场不算大,比不上食管腺癌;欧美市场打差异化才是最关键的,但获批适应症终究没能避开K药和O药两款占据市场多年的老产品,单枪匹马想要战胜默沙东、BMS成熟的商业化积累,难度可想而知。对于现阶段的百济神州而言,替雷利珠单抗能够进入美国市场远比欧洲市场更为重要,毕竟泽布替尼商业化进展不俗,已经对美国市场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资源积累,如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那么百济竞争力将得到显著增强。但替雷利珠单抗明年肯定就能成功闯关FDA吗?谁也不敢打这个保票,毕竟我国PD-1药物已经有多款出海失败,至今未有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一款登陆美国市场。几年前,百济就尝试与FDA沟通,2021年与诺华达成PD-1的全球协议后,加速了上市申请计划,率先递交申请的适应证即为食管鳞癌,但此后FDA却推迟了审批决定。FDA的心思,投资者不要猜,也没有人能够猜透。03议题三:下一个爆点在哪里?百济神州是一家不吝啬于研发的公司,其近三年就在研发上投入了296.33亿元的资金。在研发投入上,百济神州不仅吊打一众18A企业,甚至远高于传统药企恒瑞医药。截止今年6月底,百济神州在替雷利珠单抗上累计投入约63亿元,在泽布替尼上累计投入60亿元,另外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的研发投入也超过10亿元。图:18A公司研发投入TOP 10,来源:锦缎研究院如此高昂的投入,与百济神州高举高打的模式密切相关。一方面百济神州十分重视适应症扩增,如替雷利珠单抗就已经拿下了11个适应症;另一方面百济神州又十分重视海外市场,美国、欧洲、甚至东南亚都是其拓局方向,这也就产生了大量的临床成本。除了几款核心药物外,百济神州实则还有不少在研管线布局,但却并未有太值得聚焦的管线出现。TIGIT单抗欧司珀利单抗本应是百济神州的下一个爆点,也是公司付诸心血*的在研管线。此前,百济神州不惜砸下重金,围绕欧司珀利单抗展开了多个全球临床试验,面向数个大适应症,百济曾称其是“当前开发进程中*进的抗TIGIT抗体之一”。然而残酷的一面是,TIGIT领域诸多MNC已数翻受挫,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的明星靶点。诺华曾看中TIGIT靶点潜力,以3亿美元首付款从百济神州拿下了欧司珀利单抗的海外权益,但今年7月却宣布放弃了这项合作。虽然我们不能说TIGIT靶点完全失败了,但显然它的吸引力正在持续下降,而欧司珀利单抗的价值自然也就受到影响。剩下管线中,百济进程靠前的是双抗赛道,两款均进入到了III期临床。另较具技术优势的产品有BCL-2 抑制剂sonrotoclax,HPK1抑制剂BGB-15025,以及BTK 蛋白降解(CDAC)药BGB-16673,但这些管线似乎都难称爆点。或许是迫于管线压力,百济神州在今年11月以13.3亿元总款项从昂胜医药引进了一款CDK2抑制剂,与其在研I期CDK4抑制剂形成补充,改善CDK4/6 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这一款产品的潜力反倒更值得关注,全球步入临床阶段的产品并不多,不过百济与昂胜合作研发的CDK2产品同样还处于较早阶段。百济神州想要成为中国创新药的龙头担当,光凭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的成功显然是不够的,它必须快速找到下一个爆款药物。04议题四:热门赛道如何补位?抓住PD-1抑制剂的市场浪潮,这是百济神州崛起的根本。但在今年大火的ADC出海浪潮与减肥药GLP-1中,百济却并没有任何表现。当MNC都在比拼ADC和GLP-1的时候,百济神州拿什么去比拼呢?其实早在2018年的时候,百济神州曾与Zymeworks公司关于HER2的两个双抗产品达成合作,其中一个正是双抗ADC,不过今年9月,这款产品已经因疗效不及预期被终止了。也许是意识到了ADC的发展趋势,今年7月百济与映恩生物达成一项超13亿美元的合作,获得一款临床前ADC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尽管百济神州对外表示,已经布局多款ADC药物,涉及B7H3、B7H4等靶点,但在数十亿美元的出海浪潮下,显然不足以弥补百济神州在ADC领域的缺失。在ADC领域,百济神州只能充当“后来者”,其关于ADC的生产设施及全新生物药生产大楼,甚至还得等到明年才能完工。同样的故事还有可能发生在自免战场。百济神州在肿瘤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在自免领域却一片苍白。作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疾病领域,自免疾病在2023年已逐渐显露出大爆的趋势。今年年初的时候,百济的泽布替尼才姗姗来迟地开始自免适应症临床布局,而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已经在多个自免适应症进入临床中后期,进度大幅*于泽布替尼。就在近期百济神州的IRAK4 PROTAC专利公开,进一步聚焦自免赛道意愿昭然若揭,但距离成药依然很远。百济神州的核心竞争力在肿瘤领域,可连续错失ADC和GLP-1风口后,它还会放过布局自免赛道的机会吗?突然切入一个赛道固然不容易,不过自免赛道的蓝图却足够诱人。百济究竟对自免赛道是怎样的态度?是重金布局,还是玩玩而已?这或将决定百济下个阶段的股价走势,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锦缎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消费者,抠出一个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