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库存现金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是什么?
正文 美团赚钱更难了 目前,除了饿了么、抖音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入局本地生活,争夺红海市场。内忧外患的美团如何突围本地生活? 从“买菜”卷向“超市”,成立5年的美团买菜更名为“小象超市”。就在更名公告发布的前一天,美团公布了2023年三季报,尽管三季度营收净利双增长,但其股价却呈相反趋势。三季报发布次日(11月29日),美团港股股价单日跌幅超12%,当日报收82.65港元/股;相较于2021年2月的最高股价451.40港元/股,美团的股价已经跌去超8成。「不二研究」据美团三季报发现:今年三季度,美团的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率下滑至17.5%。目前,美团主要面临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增收不增利、新业务增长乏力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抖音等互联网巨头入局本地生活,导致美团不得不增加季节性补贴费用,高额营销费用使其净利润承压;与此同时,随着盒马、山姆等新老玩家入局,也给美团新业务业绩增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美团是一家科技零售公司,专注于以“零售+科技”的战略,其业务涵盖电影、外卖、餐饮、酒店、景区门票、亲子等生活服务。截止12月14日港股收盘,美团报收81.75港元/股,对应市值5105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4664亿元);对比2022年12月市值高点11375亿港元,其市值已经蒸发6270亿港元。「不二研究」据其三季报发现:今年三季度,美团的营收为764.7亿元,同比增加33.4%;同期,净利润为35.9亿元,同比增加195.3%。同期,美团的销售成本169.05亿元,同比增长55.3%,当期营收占比为22.1%。此前10月的一篇旧文中,我们聚焦于美团业务外卖业务似卡于“瓶颈”,商业模式遭受资本质疑,同时在互联网监管的影响下,股价出现暴跌。时至今日,美团不仅面临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增收不增利、新业务增长乏力等问题未解,且直面抖音等互联网巨头的“价格战”竞争。在本地生活的激烈竞争中,内忧外患的美团如何突围?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10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流水的slogan,无边界扩张的野心。从最初的“吃喝玩乐,尽在美团”,到2021年底的“美团App,干啥都省钱”,再到如今的“美团,美好生活小帮手”,美团不断升级slogan,也不断扩张边界。11月25日,美团2023Q3财报显示:三季度总营收764.7亿元,同比增长33.4%;年度交易用户数目都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美团三季度经营利润及经营利润率分别为33.6亿元及4.4%;2022年同期分別为9.88亿元及1.6%,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提升。然鲜花着锦之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团上市近五年一直争议不断: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增收不增利、新业务增长乏力……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三季报公布后股价暴跌。事实上,美团股价自2021年2月17日的高点451.40港元/股,累计跌幅超80%,市值蒸发超1.5万亿港元。美团自2018年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2万亿港元大关,而自从国家反垄断后突遭股价暴跌,美团还能继续“美好”吗?01 增收不增利困局核心本地商业业务是美团的根基业务,其营收占到总收入七成比例。据美团2023Q3财报,其第三季度总收入为764.7亿元,其中核心本地商业业务收入为576.91元,同比增长24.5%,占总收入的75.45%。同时,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增加至101亿元,其经营利润率由20.1%进一步下滑至17.5%。而且对比今年二季度,美团的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减少10亿元,经营利润率减少4.3%。对此,美团解释称,核心本地商业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即时配送交易量以及到店酒旅交易金额增长;经营利润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较高的补贴率。财报显示,美团Q3即时配送交易笔数为62亿,同比增长23%。其中,餐饮外卖单日订单量最高达7800万单,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在业绩发布会上,美团CFO陈少晖表示,“预计今年四季度餐食外卖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速将低于三季度,闪购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速(与三季度相比)将持平,但两个业务的客单价都会出现下降”。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美团的客单价有所下滑,这主要由于烧钱、补贴增加以及“拼好饭”单量占比提升所致。美团所在的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是万亿潜力市场,吸引新老玩家涌入。而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抖音的冲击是*的。2019年,抖音在站内上线三四千家酒店,试图带动本地生活业务板块,而到2021年,为了快速攻占本地生活,抖音组建本地生活商业化团队,以“0抽佣”、低抽佣模式招揽众多商家入驻。直到2022年6月才开始收取佣金,但佣金率却依旧远低于其他平台,并且不断上线特价团购券吸引大量消费者,抢占市场份额。在“0佣金”策略下,抖音的本地生活业务开始爆发,2023年春节期间,其在美团核销金额(GTV)中的占比约40%。此外,抖音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抖音生活服务GMV同比增长7倍,到2023年4月,抖音生活服务业务已经覆盖370余座城市,合作门店超200万家。据晚点LatePost消息,今年上半年,抖音生活服务支付GMV(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主要由到店业务(含到店餐饮、到店综合)与酒旅业务贡献,不足美团相同业务GMV的1/2。在「不二研究」看来,目前,美团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增收不增利,其仍要利用“烧钱”补贴策略换取订单量增长,以求长久地吸引和留住用户和商家。02 新业务持续烧钱美团一向以“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为使命。美团APP首页显示,除了外卖,还有酒店民宿、休闲玩乐、电影演出、打车、买药等共40余项服务,已进军诸多领域。王兴曾表示,“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从业务结构划分,美团业务可以分为核心本地商业业务以及新业务两部分?:诵谋镜厣桃狄滴癜ú鸵饴粲肷凉?、到店、酒店旅游等业务;新业务则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等。根据美团发布的三季报,2023年Q3美团的新业务收入为188亿元,同比增长15.3%;经营亏损为51亿元,同比收窄24.5%,经营亏损率为27.2%。如果拉长时间线,2020-2022年,美团的新业务分别亏损108.55亿元、383.94亿元和284亿元,其中2021年增幅达到84.4%,新业务仍处于亏损中。然而,美团新业务这次在达到接近30%经营亏损率的同时,收入增速大幅放缓。其原因在于共享单车业务的压力依然存在,但是,新业务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美团优选和美团买菜的表现。美团管理层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三季度美团新业务收入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宏观方面的不利因素和线下消费的恢复,如果不考虑这两个因素,该部分的增长实际上与去年同期持平,今年第四季度仍将面临挑战。对于三季度新业务的亏损,其主要原因是履约成本高、生鲜损耗率高。在美团优选业务中,尽管比多多买菜更早进入社区团购市场,但目前市场份额被后者反超。根据国金证券研究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多多买菜的市场份额达到45%,而美团的市场份额为38%。12月1日,美团买菜正式更名为“小象超市”。升级后的小象超市除了保留原有的“蔬菜豆制品、肉蛋禽、海鲜水产、乳品烘培“等13大品类之外,还新增了“美团*”“严选”2个品类。据美团官方数据显示,从品类结构上看,美团买菜生鲜品类占比30%,随着小象超市的品牌升级,其他品类的占比也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和盒马鲜生一样,美团买菜还将第二增长曲线寄托于发展自有品牌,从布局上看,美团买菜原有的”熟食快手菜“也更改成自有品牌“象大厨”熟食预制菜。然而,目前平台上暂时未公布有关消费者对其商品的评价,小象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力及消费者口碑,仍需时间验证。在「不二研究」看来,美团新业务短期内仍将亏损,这可能会影响其短期盈利;与此同时,随着盒马、山姆等新老玩家入局,从美团买菜到小象超市后,产品商品力和配送履约能力或是*的难题。03 本地生活竞争加剧当互联网流量红利等见顶,平台电商似乎告别高利润、高增长时代,但竞争远未结束。在抖音等互联网巨头内卷大潮下,美团不得不选择“烧钱”,以守住市场份额。今年三季度,美团加大推出包括降低年费、与商家重新协商抽佣率等措施来换回商户流失,而且还加大对线上营销的投入。据美团2023Q3的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美团的销售成本169.05亿元,同比增长55.3%,收入占比由17.4%增长至22.1%。美团官方称,这主要是由于商业环境、商业策略变化导致交易用户激励及推广、广告开支增加所致。美团2023Q2财报显示,二季度销售成本为146.00亿元,同比增加34.12%。与此同时,美团还积极布局短视频和直播领域,今年7月,美团推出“美团直播助手”APP,为直播带货提供了更专业的工具和平台,此外,美团还曾在APP内测短视频功能,并推出“美团皮皮虾”工具。在补贴力度方面,早期抖音招揽商家的*武器就是补贴力度,根据抖音官方数据,抖音向商家收取的佣金比例在2%-10%之间,其中,美食类(餐饮类)的佣金比例为2.5%,也体现在超出其他平台的优惠价格。然而,随着三季度美团投入力度加大,在低价供给上美团已经能做到“抖音有的,美团也有”。一个例证是,三季度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广告收入增速超过佣金增速。随着抖音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持续加码本地生活,美团能否守住本地生活的“头把交椅”,仍需时间验证。04 内忧外患,新故事仍需时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而根据Trustdat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美团外卖市场份额达到72%,是*的“*”。近日,美团买菜更名为“小象超市”后,推出系列降价促销活动,除了原有的超级品类日、超级星推荐、月中半价日和百款直降等大促活动外,小象超市平台上还新增了“爆款好物买一赠一”“限时秒杀”“临期食品”等专区,凭借超低价、折扣不断吸引消费者。在本地生活的激烈竞争中,美团深陷内忧外患:美团主要面临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增收不增利、新业务增长乏力。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抖音等互联网巨头入局本地生活,导致美团不得不增加季节性补贴费用,高额营销费用使其净利润承压;与此同时,随着盒马、山姆等新老玩家入局,也给美团新业务业绩增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目前,除了饿了么、抖音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入局本地生活,争夺红海市场。内忧外患的美团如何突围本地生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不二研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MCN不是一门好生意
正文 「蔚小理」格局生变,2023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经过3年的大浪淘沙,一度不被市场看好的理想反而凭借押注增程式技术在今年大放异彩。相比之下,蔚来和小鹏还在寻求盈亏平衡的路上苦苦前行。 曾经各领风骚的“蔚小理”,如今处境却大不相同。经过3年的大浪淘沙,一度不被市场看好的理想反而凭借押注增程式技术在今年大放异彩。相比之下,蔚来和小鹏还在寻求盈亏平衡的路上苦苦前行。如今,蔚来和小鹏逐步开始省钱,蔚来计划裁员10%,小鹏开展供应链反腐行动。反而一向“抠门”的理想,在问界新款车型火爆后不敢松懈,决心将手上的现金花出去,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2023年这魔幻的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1理想率先脱离“屌丝圈”●曾经,增程式技术一度被挂上“落后”的标签。在新能源大浪潮中,理想也因此不被投资人看好。资本市场的逻辑很简单:假设以后是纯电车的天下,那么为何要相信一个做增程式汽车的企业能赢得最终胜利?然而,今年以来,市场却向着另一个方向前进。虽然纯电车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是由于续航的掣肘,增程式汽车反而火爆了起来。就拿理想来说,今年1月的时候月交付量还在1.5万辆的水平,到了3月就突破了2万辆,6月的时候突破了3万辆,10月突破了4万辆,将新势力的月销量拉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或许是看到增程式汽车市场的潜力,不少车企争相涌入这一赛道。比如零跑发布增程式车型C01,深蓝发布增程式车型SL03,都想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受到销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正向反馈,理想成为今年新势力中率先实现盈利的车企,脱离了“屌丝圈”。三季度,理想的营收达到346.8亿元,同比增长271.2%;净利润为28.1亿元,已连续四个季度持续盈利。前三个季度,理想共实现营业收入821.2亿元,实现净利润60.6亿元。反观蔚来和小鹏,与理想的差距似乎越来越远。今年三季度,蔚来的营收为190.7亿元,同比增幅46.6%;净利润为-45.6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亏损41.1亿元有所扩大。三季度,小鹏实现营业收入85.3亿元,同比增长25%,扭转了今年以来营收下滑的颓势,但增速依旧不及蔚来,甚至只是理想营收增速的零头。与此同时,小鹏的利润表现依旧不如意,三季度亏损了38.9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亏损的23.8亿元继续扩大。在销量层面,小鹏与蔚来和理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今年初汽车产业降价潮来临时,由于李斌一直坚持“蔚来的原则就是不降价”,导致蔚来在今年4月和5月的月销量一度降至6000多辆。李斌也曾坦言价格战把大家搞得很难受,还称“月销卖不到1万辆,那我和力洪(蔚来汽车总裁)就要去找工作了”。6月12日,蔚来最终决定全系新车降价3万元,起售价*降至22.8万元。蔚来的销量也因此得以喘口气,当月回归到了1万辆以上的水平,次月交付量直接突破2万辆。不过,降价带来的销量提升效应未能持续下去。从今年9月开始,蔚来的月交付量回落到了1.5万辆水平, 似乎缺乏突破新高的动力。小鹏今年的销量情况同样也是充满曲折。今年初,受新能源汽车需求前置、G9“翻车”等因素的影响,小鹏月交付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今年上半年均未能突破1万辆。直到G6的发布,小鹏才开始走出泥沼,月交付量从6月的8000多辆上升到11月的20002辆。当然,理想也并不能做到完全“高枕无忧”。去年在问界的打击下,理想提前结束了理想ONE的生命周期,月交付量也曾腰斩至4500辆的水平。如今,问界新款M7卷土重来,成为增程式赛道有力的竞争者,理想绝不能掉以轻心。2蔚来、小鹏谁能先盈利?●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需要市场教育的阶段,资本市场也更看重新能源车企究竟能否实现盈利。对于盈利,近年来李斌和何小鹏也在公开场合中多次谈及自身的盈亏平衡时间点。李斌此前一直给外界的预期是今年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不过或许是看到今年形势有些紧张,在今年*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斌表示将原定的盈亏平衡的时间点推后至一年以内?:涡∨羧衔∨羝档挠髌胶獾愕牡嚼椿岣ひ恍?,预计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而且还谈到,如果能够有巨大的规模化成长,小鹏还可以将盈亏平衡的时间点往后推。从实际的毛利率角度来看,小鹏和蔚来要想实现盈利颇为艰难。2020年、2021年、2022年,小鹏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4.55%、12.50%和11.50%。但是进入今年以来,小鹏的毛利率变得更为不稳定,*季度毛利率仅有1.66%,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均为负值,分别为-3.90%和-2.67%。前三个季度,小鹏共亏了90.28亿元。结合前三个季度销量81443辆,意味着平均每卖出一台车就要亏损11万元,着实有些离谱。2020年、2021年、2022年,蔚来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1.52%、18.88%和10.44%。今年前三个季度,蔚来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52%、0.99%和7.99%,可以看出汽车降价潮对于蔚来的毛利影响很大。前三个季度,蔚来共亏了153.52亿元,结合销量109993辆来看,意味着蔚来每卖出一台车就要亏损13.9万元,比小鹏还夸张。尤其是对于蔚来而言,换电站、手机、自研芯片、电池和服务等领域都需要大笔投入。以换电站为例,蔚来汽车建造一座二代换电站的成本约为150万~200万元人民币,根据蔚来的规划今年要建造1000座换电站,也就意味着要15亿~20亿元的开支。而且蔚来的许多投入也遭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比如换电站确实解决了部分车主的续航焦虑,不过在如今800V快充车型逐渐普及,甚至还有固态电池的威胁下,换电站究竟是不是一条值得继续布局的路径还需要审视。同样,蔚来需不需要做自己的手机,也是外界对于蔚来一直抱有怀疑态度的地方。相较于小鹏和蔚来,理想的毛利率表现出色很多。近3年,理想的毛利率分别为16.38%、21.33%、19.41%。今年以来,理想的毛利率更是不断走高,前三个季度分别为20.39%、21.76%和22.04%,在毛利率表现上甚至直追国产电车“一哥”比亚迪。在盈利这块,小鹏和蔚来还得抓紧。3省钱、花钱态度大不同●对比“蔚小理”的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可以发现,理想是真的很会省钱。近3年小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26亿元、41.14亿元和52.1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9.5%、19.6%和19.4%。今年前三个季度小鹏的研发费用为39.69亿元,占营收比重为22.52%。小鹏的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同样偏高,近3年营销费用分别为29.21亿元、53.05亿元和66.88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0%、25.3%和25%。今年前三个季度小鹏的营销费用是46.22亿元,占营收比重为26.23%。也就是说,单是研发和营销这两项开销,就消耗了小鹏一半的收入。蔚来的情况也类似,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同样占据营收的五成左右。蔚来近3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88亿元、45.92亿元和108.4亿元,研发占比分别为15.3%、12.7%和22%。今年前三个季度蔚来的研发费用为94.59亿元,占营收比重为24.45%。蔚来近3年的营销费用分别为39.32亿元、68.78亿元和105.4亿元,占营收比重24.19%、19.03%、21.39%。今年前三个季度蔚来的营销费用为89.12亿元,占营收比重为23.14%。相比蔚来和小鹏,理想则显得十分“抠门”。理想近3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亿元、32.86亿元和67.80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2%、12.2%和15%,今年前三个季度理想在研发上投入了70.95亿元,占营收比重为8.64%。近3年理想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1.19亿元、34.92亿元和56.65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1.83%、12.93%和12.51%。今年前三个季度理想在营销费用上投入了64.98亿元,占营收比重为7.91%。也就是说,今年以来,理想在研发和营销二者的投入上不到20%。其实,理想的“抠门”早已是被业内熟知的事情。理想汽车公关总监余巍曾表示,理想汽车几万元的营销预算都需要李想亲自审批,这可能是肯为用户包机、请乐队的李斌所无法理解的事情。从现金储备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储备最为丰富。截至今年9月30日,理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定期存款从2022年底的585亿元提升至885亿元。蔚来由于得到了融资,这一指标从2022年的423亿元提升至452亿元;小鹏的现金储备则是从2022年末的383亿元降至365亿元。或许是嗅到了危机,蔚来和小鹏逐渐开始节约开支。李斌在11月发布的《组织优化与两年优先事项》内部全员信中提到,将减少10%的岗位,取消低效岗位,推迟和削减3年内不能提升公司财务表现的项目投入,意味着蔚来的许多边缘业务或许不再能得到公司内部的有力支持。小鹏也开展了供应链反腐行动,采购部门负责人李丰因涉嫌腐败被警方带走,多名员工配合调查。反观理想,似乎打算一改往日“抠门”的形象,开始学会“花钱”。在今年国庆节前夕,理想汽车举行了为期4天的秋季战略会,讨论了理想汽车未来5-10年的战略方向、落地节奏等一系列问题。战略会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就是“花钱”, 要将账上趴着的700多亿元的现金转化成持续的竞争力。在新能源时代下半场竞争中,“蔚小理”又一次在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车圈能见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研究过敷尔佳,我们发现了医美定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