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实用】企业撤回退(免)税申报申请操作指南请查收~
正文 创二代们开始走向台前 普通人在这个年纪多半已能独当一面,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在父辈建立的千亿,甚至万亿资产商业帝国面前,而立不惑之年的二代,依旧年轻得像个孩子。 地产业正值隆冬,地产商“二代”们却开始集体抛头露面。12月8日,杨惠妍表态“家族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同一天,融创放出消息,董事长孙宏斌的长子孙喆一接任融创北京区域总裁,与融创老将?:甏畎啵辉僭缧┦焙?,11月底,久未露面的王思聪现身泰安,一身休闲装出席了文旅项目签约仪式。地产大亨们集体将二代推向台前的动作,再次引发外界对二代“接班”的无限遐想。三人中,最年轻的孙喆一33岁,王思聪36岁,最年长的杨惠妍42岁。普通人在这个年纪多半已能独当一面,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在父辈建立的千亿,甚至万亿资产商业帝国面前,而立不惑之年的二代,依旧年轻得像个孩子。王思聪过去一年里,孙宏斌为化债熬白了头,王健林为安抚投资人四处奔走,碧桂园陷入“创始人跑路”舆论旋涡之际,年届古稀的杨国强现身工地,风波才得以平息。显然,扭转乾坤非二代们力所能及,危如累卵的烂摊子非老爸不能收拾。相比“接班”,二代们集体从低调转向高调,更像是一种表态。如果说之前二代们幻想靠低调置身事外,那么许家印家族的命运,就是打碎美梦的一记重锤。中秋节前一天,许家印身陷囹圄,有报道称,鲜少露面的许家印二儿子许腾鹤在相近时间也被带走。覆巢之下无完卵,二代们早已被绑上家族的战车,只能与父辈同进退。格力董明珠曾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没经受过挫折,就算不上成熟。当承载家族财富的公司或面临债务危机,或陷入对赌迷局,父辈悬崖一搏之际,残酷的成人礼也在向二代们招手。走进真实世界的二代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12月8日,碧桂园月度管理会议上,一袭黑衣的杨惠妍面色凝重。除了一如既往喊出“保交付、保经营和保信用”的口号,她还说:“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12日晚间,碧桂园再发公告,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及非执行董事陈翀主动降薪至年薪12万元,并取消高管配车。这份公告的噱头大于实际,杨惠妍的收入无法用几十万的年薪来衡量,这些措施省下的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这些表态和措施更多是表达一种姿态:碧桂园没有躺平,也不是下一个恒大。从碧桂园危机浮现开始,外界就将它和恒大反复比较,从债务规模到融资环境,从项目规模到重整前景。最要命的是高管和创始人行为上的对比,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低位套现,外界立刻联想到恒大夏海钧;杨惠妍捐赠价值64亿港元股份,外界立刻想到许家印的婚变,认为杨惠妍在保全资产,直到碧桂园方面辟谣称捐赠计划始于去年初,并非临时起意,事态才逐渐平息。据澎湃新闻报道,杨氏家族在10月向碧桂园提供了3亿美元的无息借款,这笔借款之前,杨氏家族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公司折合约386亿港元。市场承受不起第二个万亿房企倒下,舆论不允许第二个恒大的出现,许家印父子身陷囹圄,杨国强更不想步许家印的后尘。有消息称,碧桂园危机官宣前,杨惠妍去北京见了一个人——融创孙宏斌。两人具体谈了什么外界不得而知,外界知道的是,早年间孙宏斌蹲过监狱,融创“暴雷”之际,孙宏斌多次自掏腰包为公司输血。为化债掏空腰包、熬白了头的孙宏斌,最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10月底,融创中国公告称,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正式生效,约900亿元债务风险暂时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创已经安全上岸,孙宏斌的压力依旧不小。截至今年10月,融创30万套的年度交付目标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工程款商票还排着队等待兑付。说到底,债务是刚性的,而资产是软性的,销售跟不上,债务压力仍旧巨大。现在看来,王健林反倒是相对幸运的那个。王健林12月12日,万达对赌剧集终于落幕,太盟投资集团(PAG)成了王健林的救兵,前者与大连万达商管集团共同宣布签署新投资协议,联合其他投资者,在其2021年的投资赎回期满时,经万达商管赎回后对珠海万达商管再投资。这次投资将给大连万达商管带来近300亿元增量资金,且不再设对赌条款,悬在万达头上两年的利剑终于被移走。王健林也得以从漩涡中暂时脱身,但代价是巨大的,王健林不仅失去了对珠海万达商管的*控制权,也将万达电影拱手让人。在家族站上悬崖的关口,二代们的表现乏善可陈。2022年上半年,万达在全国逆势扩张,陆续拿下了鑫苑、建业旗下多个项目,还拿下了北京SOLANA蓝色港湾以及蓝色港湾五棵松购物中心,万达商管上市正式进入冲刺阶段。就在这个当口,8月,王思聪卸任万达董事。卸任董事,保留股权,一般是公司元老“退居二线”的做法,王思聪既非公司元老,也没兴趣深入万达一线,何来“退居二线”之说?泰安签约消息发布后,“王思聪接班王健林”传闻甚嚣尘上,万达官方回应称,王思聪“一直忙自己的事情,也基本不参与万达的业务”。低调和听话,或许是万达这次危局中王思聪*的贡献。23岁就被父亲戴上“中国女首富”桂冠的杨惠妍,至今也没能摆脱父亲杨国强的影响。今年3月1日,68岁的杨国强辞任碧桂园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以特别顾问的形式继续参与公司经营,继任者毫无悬念是他的二女儿杨惠妍。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讲,这一天之前,杨惠妍是杨国强的“影子”,这一天后,杨国强将成为杨惠妍背后的“影子”。但值得注意的是,职务交接正式生效当天,杨国强仍在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有息负债规模2579亿元,1年内须要偿还债务1216.32亿元,而碧桂园手上现金及等价物约1011.15亿元。面对这种境况,杨惠妍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拉出家族背书,“砸锅卖铁”全力支持碧桂园保交付,而这些“锅”和“铁”,都是杨国强攒下的。在一代地产大佬里,孙宏斌是相对年轻的一位,今年只有60岁,其长子孙喆一在二代里也相对年轻,今年只有33岁。从2014年开始,波士顿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孙喆一进入融创轮岗历练,2018年他接手了承载孙宏斌“诗与远方”的融创文化集团,文化集团最重要的底层资产之一,就是当年从王健林手上接下的万达文旅城,孙宏斌将这块全盘交给孙喆一,让儿子“练手”意味明显。今年春节档,孙喆一押中了《流浪地球2》,融创文化作为联合出品方名利双收,但文化板块依附于融创集团,这点小钱也远远达不到力挽融创狂澜的地步。年底,孙宏斌将孙喆一安排到融创北京区域,与融创老将?:甏畎?,显然是希望孙喆一在地产领域继续历练。二代们此刻难堪大任,有自身羽翼未丰,能力不够掌控父辈商业帝国的因素,但客观来说,锅也不能完全扣在他们头上。不论是孙宏斌2017年对万达的“世纪大收购”,还是碧桂园早年的激进扩张,亦或是王健林在H股和A股的反复拉扯,一代对形势的误判,是这些公司陷入危机的一大因素。三年前,杨国强认为碧桂园新业务发展蓬勃、未来可期,他说要“做好深耕,一百年一百年地做下去。”而直到今年3月退居二线之前,杨国强还对形势持乐观态度。今年2月的碧桂园年度工作会议上,杨国强称“两个月前我们还在黑暗的隧道里穿行,两个月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隧道口的一些曙光”。紧接着,碧桂园开始重启拿地。一代影响力过于强大、深远、持久,是华人家族企业的通病。杨国强的举动反映出,直到正式交棒前夕,他在公司内部仍有无人比拟的影响力;从顺驰到融创,孙宏斌一直是集团话事人;而半军事化管理的万达等级更加森严,王健林就是这个堡垒里*的“王”。一代地产大佬或许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继承者路线选择上他们反复犹豫,既想像万科、联想一样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又羡慕李嘉诚、正大谢家的家族治理,犹疑之下,危机到来,公司的命运仍要由一代们“一肩挑”。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代的担忧可以理解。一方面,企业建立之初就是家族制,转向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恐怕也并不能高枕无忧。2000 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但此后20多年,舒尔茨“四进三出”,拯救星巴克的危局。将企业交给子女打理显然是更保险的选项,但二代们还面临一个*的问题——不是父辈的权威,而是挫折的缺位。多为80后的二代们,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的富庶人家,哪里经历过像样的挫折?十几岁就旁听董事会的杨惠妍,在23岁就被父亲捧成“没有故事的女首富”;孙喆一直到今天才进入融创最核心,也最凶险的地产板块;至于王思聪,家族变故前他*的挫折,可能就是在父亲兜底下的投资失败。回顾万达的快速崛起时,王健林曾庆幸自己赶上了*的时代——早生20年也许过气了,晚生20年也许机会就没了。这个命运如今落在了王思聪和其他地产二代的头上,早20年自己太年轻,父辈仍在当打之年,晚20年,当新机会来临时,二代们也暮年将近。而这些家族命悬一线的此刻,创始人已近暮年,继承者则正值壮年,名为挫折的成年礼来得太迟,命运的戏剧性莫过于此。周期带来的剧烈阵痛,心比天高的二代们也难以避免,此刻他们能胜任的任务,不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是与命运和解,坚定站在家族这边。这种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二代们该如何自处?曾被王思聪怒怼的汪小菲,或可为镜鉴。汪小菲论家庭背景,汪小菲难以望地产商二代项背,但汪小菲的挫折来得比他们都早。在王思聪还在感谢上帝给他的人生选择了简单模式的2012年,汪小菲已经见识过对赌协议的威力了,从与鼎辉的上市对赌开始,俏江南走上下坡路,张兰汪小菲母子一步步失去了公司控制权。没了俏江南的庇荫,汪小菲创业的热情没有停歇,他做过瓶装茶饮料、电商平台,也开过酒店,即便有大S加持,这些项目最成功的也只是差强人意。汪小菲曾梦想当一名伟大的企业家,他的每一项生意都绕不开人设,相比企业家,汪小菲更像个网红。直到现在,作为企业家的汪小菲也算不上十分成功,挫折依旧如影随形。在麻六记被曝赴港上市的同时,汪小菲名下多了一则748万的执行信息,还有共计一千多万的股权遭到冻结。汪小菲想必对“妈宝男”的评价深恶痛绝,他说自己刚回国时“心里总有股执拗,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还曾说“最讨厌听到的就是有人说他们家是开餐馆的”。但2020年,他放下对饭馆的偏见,接过张兰的衣钵,操持起了麻六记。汪小菲如今的人生主题是“和解”,和企业家梦想和解,和母亲和解,和隔空对骂过的前妻和解,如果不行,那就先和丈母娘和解。坦然直面命运之后,汪小菲的人生在40岁开始触底反弹。对于刚刚在周期里见识到真实世界之残酷的二代们,外界并不苛求他们超越父辈的高度,向命运低头,像汪小菲那样与自己和解并不丢人。“我特别得感谢一个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前董事长张兰女士,也是我母亲。”日前的一次演讲中,汪小菲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盒饭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2024年,人工智能芯片展望
正文 东莞前首富选择放手 不过无论东莞证券最后花落谁家,又能否在年内成功上市,对于杨志茂这样的金融大鳄来说,过去那个可以野蛮生长、尽情操作资本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12月初,锦龙股份公告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展情况。公司11月初拟转让所持有的东莞证券3亿股股份(占到东莞证券总股本的20%)。但是根据公司与意向受让方接洽情况,目前拟调增转让东莞证券股份的股数变为最多6亿股。这也意味着,一直被市场视作券商影子股的锦龙股份,有可能会“清仓”所持有的东莞证券全部股份。目前,锦龙股份以及同样由杨志茂控制的新世纪科教分别持有东莞证券40%、4.60%的股权。而东莞市国资委通过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莞金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控制东莞证券55.40%的股份。这样强弱对比十分微妙的股权结构,导致东莞证券实际上缺少控股股东,大股东杨志茂此前锒铛入狱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东莞证券的发展。对于苦等IPO近10年的东莞证券来说,告别民营大股东杨志茂与锦龙股份,是否就能迎来更光明的未来呢?答案可能并不简单。01 东莞往事前东莞首富杨志茂的资本操作。前东莞首富杨志茂的发家史,还要从他创办英才学?:徒康夭幸邓灯?。1997年,杨志茂创立的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成为了他参与国企改制和进入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投资平台。作为*步,杨志茂瞄准了彼时的“清远市*上市企业”金泰发展,趁着这家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谋求资产重组的机会,通过新世纪科教掷下1亿元,买下金泰集团29.7%的股份,成为*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这1亿元对价中的三成是杨志茂通过向东莞凤岗农信社、东莞石碣农信社质押新世纪公司股权筹得的借款,杨志茂的胆色由此便可见一斑。锦龙股份股价表现(自上市至2011年7月)杨志茂入主金泰发展后,先是处置了部分纺织、食品产线和闲置土地,又在清远市政府的支持下,收购了清远市城建规划局持有的清远自来水公司80%的股权,还带领金泰发展开始介入房地产业务。到2001年7月,金泰发展更名为锦龙股份,似乎已经彻底摆脱了从前的烂摊子。但锦龙股份的股价表现却并未脱胎换骨,到2005年时甚至创下了历史性的低价(0.18元/股)。不过杨志茂很快便等到了暴富的机会,2007年,在严禁混业经营的金融新规之下,东莞银行旗下企业所持有的东莞证券40%股权,必须要向社会资本转让。消息灵通的杨志茂与同样有意收购的国资公司东莞控股,在台面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股权争夺战。东莞证券20%的股权通过竞标方式拍卖给了锦龙股份,成交价为3.42元/股(总价3.762亿元),另外20%的股权则是直接转让给了东莞控股,转让价格同样为3.42元/股。竞购东莞证券不久后,杨志茂便将锦龙股份的注册地由清远市迁移至东莞市,又从其他股东手中陆续收购东莞证券共24.6%的股份,到2009年6月,杨志茂合计拥有了东莞证券44.6%的股权。也是从2007年开始,锦龙股份的股价出现了爆发式上涨,从2006年的不足0.5元/股暴涨到2007年的10元左右/股,杨志茂的身价可以说在一年内就增加了20倍。从此,金融就此成为了杨志茂心中比纺织、酒店甚至房地产行业都更值得集中力量去办的大事。2013年-2014年间,杨志茂又通过运作,从福建七匹狼集团等7家公司和一些小股东手中获得了中山证券共计66%的股权,完全控股了一家地方券商。同一年,锦龙股份的主营业务也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变更为“金融业的资本市场服务”。到2015年,真正脱胎换骨了的锦龙股份股价成功攀上54.76元/股的*,杨志茂夫妇也以14亿美元净资产首次*东莞首富之位。然而2016年伊始,杨志茂便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次年其行贿案被公开开庭审理,坐实了杨志茂为取得东莞证券部分股权,向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输送利益的行为。02 苦等IPO地方系券商东莞证券的坎坷发展路。无论是东莞证券还是其他地方系中小券商,由当地国资控股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实,像杨志茂这般能从当地国资(东莞控股)口中夺食的情况的确不太常见。从2007年开始,市场上关于“东莞证券疑似被贱卖给民营企业”的说法就不胫而走,然而直到十年后,随着杨志茂和刘志庚相继落网,这桩官商勾结窃取利益的往事才被彻底披露。同一时间,东莞证券正在全力冲刺IPO,在2016年12月,东莞证券已经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反馈意见的回复,并于2017年1月报送了更新版的招股说明书。杨志茂的因行贿而入狱,让东莞证券的IPO进程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直到2021年2月,东莞证券的IPO申请才重新获得审查。虽然次年2月东莞证券的首发申请便已过会,但直到今天,东莞证券仍然没有能够拿到证监会核准IPO的批文。这与东莞证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有关,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截至2021年末,东莞证券的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在行业中排名第46位、第65位,处于行业中等水平。2016年至2021年,东莞证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33亿元、20.99亿元、15.3亿元、20.86亿元、31.65亿元、27.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36亿元、7.72亿元、2.05亿元、6.37亿元、8.05亿元、9.42亿元。虽然这些年证券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在加快,但东莞证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表现却再也没有好于首次递交IPO申请的2015年(当年东莞证券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7.66亿元、14.61亿元)。在IPO过会的2022年,东莞证券更是出现了业绩下滑,实现营业收入22.99亿元,同比下降15.76%,净利润7.89亿元,同比下降22.41%。2023年上半年度,东莞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0.85亿元、净利润3.53亿元,考虑到市场行情,恐怕今年东莞证券的业绩情况也不会逆跌。东莞证券的收入减少原因之一是东莞信托、锦龙股份在2021年将所持华联期货股权转让给了金控集团,导致华联期货不再纳入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内;原因之二是2022年度市场震荡下行,公司持有的部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东莞证券的全国化竞争能力有限,而在大本营东莞市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2019-2022年上半年,东莞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在东莞市占有率分别为55.71%、55.15%、52.40%及54.39%,经纪业务客户数量在东莞市占有率分别为51.99%、50.44%、45.85%及44.38%,收入占有率与客户数量占有率皆有所下降。证券经纪业务是东莞证券的优势业务,也是公司目前规模*、收入利润贡献*的业务类型。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东莞证券必须保持经营网点的适度扩张策略,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维持扩张策略最需要的就是有钱,如果不能及时上市融资补充资本,对东莞证券的未来发展明显不利。03 格局变化中小券商上市热潮背后股权变动频现。并不是所有的民营股东都会拖累金融机构的发展,但常年维持高负债的锦龙股份,和把几乎所有股份都拿来质押的杨志茂夫妇,确实很难为东莞证券输送血液。债台高筑,正是杨志茂夫妇试图通过资本操作来打造金融帝国、攫取巨额财富所付出的代价之一。以收购中山证券为例,锦龙股份共耗资26亿元,不仅用掉了入股东莞证券后的*次分红1.6亿元,还用掉了中国银行向锦龙股份承诺的17亿元并购贷款。在杨志茂打造出涵盖1家基金、2家银行、2家期货公司、3家券商的金融平台背后,所运用的杠杆资金显然不会少。从2014年开始,锦龙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就常年维持在70%以上,2018、2021和2022年的归属净利润甚至还出现了亏损情况。为了偿还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锦龙股份甚至在四年内四次推出了定增计划,只是皆未成功。同样是为了补充流动资金,锦龙股份多次高比例质押所持的东莞证券、中山证券股份,甚至在今年9月再次质押了东莞证券20%的股份。虽然股东质押所持有的股份并不会违反相关监管规定,但是如果锦龙股份出现不能及时还款的问题,就有可能触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22修正)》第十三条要求,给东莞证券的IPO之路增添阻碍。在新一轮的券商上市风潮期,IPO进程越拖延对东莞证券自然越没有好处。虽然近年来券商上市节奏有所放缓,2021、2022年更是分别只有1家券商成功上市,但多家小型券商已在积极筹备上市事宜,并陆续获得实质性进展,比如申港证券、华金证券、东海证券、华龙证券、渤海证券、开源证券等。小券商之所以追赶上市,还是因为这几年证券行业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集中度持续提升。在2022年,前十大券商就占据了行业60%以上的利润,知名外资金融机构还在不断涌入市场,让中小券商的生存和突围愈发不易。尤其是地方系的中小券商,倘若不能快速补充净资本并加快业务发展规模,或者借助强势的细分领域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恐怕很快就会面临被并购的命运。毕竟以A股目前的体量,能分的蛋糕并不算太大,竞争者减少了才更能吃得饱。证券指数表现(自2013年1月至今)投奔国资也成了不少中小券商解决资本资源困局、获取更多生存发展空间的有效方法,天风证券、九州证券、恒泰证券、国新证券、诚通证券、东北证券等券商近期的股权变动,都是指向了国资控股的终局。对地方国资来说,接盘优质资产、维护金融稳定也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诉求。所以本次锦龙股份“清仓”东莞证券,既可能是因为终于承受不住债务重压,也可能是因为受让方看好东莞证券的发展潜力,意欲谋求*控制权。不过无论东莞证券最后花落谁家,又能否在年内成功上市,对于杨志茂这样的金融大鳄来说,过去那个可以野蛮生长、尽情操作资本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巨潮WAV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顶流喜茶,栽倒在「佛祖」前